目錄 自序 第一篇中园文化中心的逼移 1 一、漢文化的源始中心 1 二、逼使义化中心南澄的三次波瀾 3 三、南北地位的轉换 5 四、江南的開發 11 五、“束南財赋地,江浙人文数” 16 第二篇方志的地理學假值 23 一、方志的特性、種類和分佈 23 二、方志的漂源和發展 25 三、方志所包含的然地理資料 33 四、方志所包含的人文地理資料 42 五、八蜡廟之例 50 六、結論 58 第三篇中恩的城 59 一、引言 59 二、城的發展 60 三、城的功用 67 四、城的規模和形制 73 五、城的年岭 81 六、名城舉例 85 (1)长安 85 (2)南京 88 七、沙漠中的古城 91 八、連城和複城 96
第四篇北京的城市發展 101 、然環境 101 二、城的初期發展 105 、元代大都的规脚 114 四、明代北京城的重建與改建 122 五、清代的周林梦造 1e9 第五篇黄土、黄士高原和黄河 135 ·、引言 185 二、黄土的形成和分布 136 三、黄土的特性 139 四、黄上高原 14 五、漠族農耕文化的發展 145 六、黄河 149 第六篇要城和大通河 157 、引苦 157 二、長城的發展 157 三、明代修築技城 163 四、大通河 171 五、汴河 1&0 第七篇論遊記 187 一、引言 187 二、遊記的衔類 188 二、遊記中的遊記 192 四、史傅中的遊記 9 五、遊記的地理舉記绿價值 196 六、風土記和遊記 197 七、從《束番記》到《裨海紀遊》 199 八、古遊記的整理和注釋 202 九、日記式遊記及其舉例 204 十、餘論 207 第八篇台漫的地名一文化唇分期 210 一·、不同缩尺地圈所有的地名 210 二、常見的基本字和附加字 212
2 、文化僧和地名的累積 214 四、移民和地名移植 218 五、土地開拓和地名 220 六、特殊地形和地名 222 七、主要物產和地名 225 八、先住番族和地名 228 九、地名的分合和轉變 230 十、台灣地名的分類 233 第九篇諾羅縣志号之例 235 第十篇中融歷史與文化地理通册的完成 251 素引 257 附每:本共著者在1936一1980年問的著作日绿 269
附圖目次 圈1 些漢人口分佈 插於22~23頁間 圖2 西漢人口密度 捕於22~23質間 周3 西漢的公和九卿 桶於22~23買間 圖4 唐代人口1分饰 捕於22~23百間 圆5唐代人口密度 揷於22~23貞間 圆6唐代的好人 埔於22~23頁間 剧7唐代前期的進士 播於22~23百間 圖8唐代後期的進士 插於22~23間 圆9北宋人口分饰 插於22~23页間 厨10北米人口密度 桶於22~23頁間 隔11北宋的城市 捕於22~23直間 园12北宋的詞人 捅於22~23間 圆3北宋的詩人 桶於22~23页間 周14北宋的宰相 择於22~23頁間 15明代人口分佈 插於22~23页批 圖16明代人口密度 捕於22~23夏閻 圆17明代的進士 插於22~23直間 圖18明代的三鼎甲 捕於22~23頁間 圖19蝗砷廟之分佈 插於52~53頁間 圖20明代北方蝗災之頻率 挿於54~55頁間 圖21城之分佈與規模 捕於72~73頁間 (以.上21幅地厨均採白正祥《屦史氮文化地理蹈册》) 圈22上海縣城圖(採日《重修上海喉志》) 捅於78~79頁間 圆23城的年龄(一)(千年至三千年) 挿於82~83頁間 简24城的年翰(二)(一千年至二下年) 挿於82~83頁間 圖25城的年龄(:)〔6.白年至一年) 插於82~83頁間 捌26城的年龄(四)(不足年者) 捅於82~83質間 圆27唐代創建的城 捅於82~83頁間
圆28宋代之軍寨保 捕於82~83百間 (厨23-28探自陳正祥《中國拯史與文化地理圆册》) 圍29北京的位置(探自陳正群《中地志》第二卷) 捕 百 圈30北京城的發展與遷移(探科陳正萨《北京》一春)桶於I08~【09質間 圃31明代長城地圆(採自張雨《邊政考圈》) 插於166~167頁間 圆32《大唐西域記》敦煌石室窝本 捕於190~191宜間
附表目次 表1中國南北户數增减的演變 10 表2 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及會元)的籍贯分饰 22 表31908年及1909年上海縣的人川 47 表4進士地理分佈變遵之例(人數) 48 表5河北省大名縣蝗炎記绿 55 表6華北平原明代蝗災發生之頫率 5G 表7北京的氣候記绿(1841-1956) 103 表8明代的九遗 166 表9人同您鎮的城堡 168 表10人運河的分段 173 表11大運河各段的流向 173 表12明代初期的槽巡(每隔五年) 177 表13地圖缩尺和聚落形態對於地名密度的影響 211 表14台灣地名的主要起首字 213 表15大小與新舊等相附加宇所组成的相對地名 213 表16安平、鹿港、淡水和基隆市街部分人口的消長 218 表17林门台地以坑爲名之地所佔全部地名的比率 224 表181920年台灣行政區域重翻後地名的改變 233
第一篇中國文化中心的遷移 一、漢文化的原始中心 中國文化以漢族文化思主髓,亦解華夏文化成中華文化。漢文化敏先發祥於黄 河中游的黄土谷地,包括汾河、渭河、涇河、洛河、礼河等火女流的河谷;也就是 仰韶文化或彩陶道物分佈的核心地品。此一地愠,自然條件便利於原始農柴的發 展。其後向束癀服,進人黃河的大神積扇以及太行山麓成串較小的冲積扇。速在公 元前4,000年,道一帶便存在着蔑耕的村落;西安半坡的新石器時代逢址,是-一們 最好的例子。(们)大致到春秋诗代,漢文化圈已掩有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流域。 黄:高原束南部黄河各支流的河谷,特别是丽岸的河坎(terrace),时阁高出 河流的洪水绕,近水而可避免水害,又比敕易於防禦,常被初民選择爲聚落地址。 原黄土有垂直的節理,便利於穴居,並H頫粒均匀,疏鬆易碎,性能肥沃、適宜 於原始喪耕。同导黄土高原束南部的雨水,因器很集中於夏季,勉强足够農作物生 長,所以便成照農耕和文化的發祥地。僅在關中地方,已經發現了四百多因仰韶文 化的遗址,多数分你在靠近河床的第·级河坎上。禮水沿岸在全長40公里内,發 現了十三處遺址。山西省西南角發現了六多處仰韶文化遗址,分佈密集,多数位 於河岸的第…、第二级河坎上:面積概在10萬平方米左右,歧大的超過50萬平方 米。 漢文化圈繼續向外阻擴展,開始和少數民族接觸,在接搁地带,先進的淡文化 擁有較大的融和力量,於是文化阁繼續擴人。戰國時代,中原济俟忙於相征伐兼 饼,南方的她族勢力向北伸張,進至谁河流域。北方的剡奴也乘楼起,侵人肥美 1此一逢址在消河支流滻水的二级河坎上,建胃於6,000年前,總面積5萬平方米;中 心部分是民住思,有部多圆形的、方形的房屋地基,地面堆積有生座T具、生活用具、程食朽粒 以及吃树的螺潮毅和蚌殼等。每座房屋有一個或幾個窖穴。居住區附近還有製作陶器的作坊和氏 年公共墓地。在杯住国的外避,溜着一條深竟各約5一6米的满,顯然是作為防缨用的
2中义化北润 的鄂爾多斯节原。(2)西方,潢心族循洲河河谷繼續向西發展,到達黄士高原的西 垂。當時漢[比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動,以黄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芥爲触缕,是束 西向的。中國的幾個著名都一·一接安、洛陽和開时等,皆分佈在此-·軸是:。此 一古文化之触,以漠文化圈的停统範疇說,偏在西北。 黄河下游流域的水、熱條件較中游爲佳,農耕地區向東镀充是很自然的:漠民 族開拓華北大平原後,農耕綫(和畜牧地區的分界錢)逐渐向北准移,可以容納較 多的人门;而山束半高沿海,復有魚躔之利。經濟和文化,相繼迅速發展。手丁工業 和商業萌芽,交通路缝逐漸開闢。早在戰厨時代,邯鄹和路淄等虑,已形成器頗具 規模的城市。 茶漢统一帝國建立後,由於政治和我略上的原因,皆定都閥中,爲了供應京 師,大力發展灌穊農業。但有·~個頗長脖期,嗣中的横食供應仍需關束(黄河下游 流域)補給。這些在史書上都有明確記戴。束漠改都洛陽,原因之是能够比胶近 便地接受東方猫食的接濟。在漢代的地理圆上,可兒西漢的人口和物產,绝人部分 集中在黄河的中、下游流域,南方幾乎等於空。(3)馬遷曾經説過:“湖中之地, 于天下三分之一,前人染不過什三;然量北富,什居其六。”(《史部·货殖列傅净 卷一二九)。當時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尚威“地腐人稀,火耕水耨,”(4) 束漢末年由於政局混亂和匈奴人侵,漢民族開始向南作较大規模的接散;同时 南方鮫佳的農業生產條件,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討論屮网文化中心的透移、只注 意北方少数民族的壓力,而忽浅南方土地的引力,那顯然是不正随的。方不但 2鄂爾多新(Ordos,Ngocrhtos2u)在内李古闩治品南部,包括黄河河色南、陕西r 以北。隧史上曾為蒙古族鄂爵多斯部聚之地。地貌上為一典型高原,顶的保科游漫:的,台 中部向四网缓斜。中部海拔大多1,300一1,00米,束南漫河谷約1,100,米。水茶蜀於黄河东统, 但中部有大片内流西域,局部低在處流成部多,湖。头侯從半乾早過波到乾,年平均某温 6一8C,年平均降式150一500毫米,自束南白西:北墟波,壤為栗鈣:和鈣七。近年米图 中部和南部被開攀,草原受到破⑧,沙面樹炜大。法整個简原雨流,流沙南積站土笼積 9%,半固定沙地佔11%,耕地作6:除泸荒山及湖沼,绝大部分查為草地。因翅势較, 雨水稍多,古代曾是主要牧蝴,成為奠族和匈奴野奪的對象。树奴頭曼罩十假入鄂需多斯,袋始 皇派透將軍蒙恬率領大軍骝逐匈奴,牧回鄂爾多新。頭彭之子图帕繼立,其勢义渠,束束, 西破月氏,向北征取丁靈、荫昆,海下又侵估鄂險多斯,控整纸蒙古氨,和:茨族南北對心。 3顾正祥《中國麻史與文化地理圈册》,第一时,國降究中國之家出版,199。 4江南士地卑濕,人山稀少,農民向來用火耕水耨從事生莲。所謂“火析水耨”,萸是烧去 田周野草雜木,灌水種稻。草和稻並生,至高七八寸陟一同刺掉,再行孜水灌田,於定草死行 長。迹種源始的耕作方法,生麻射台然很低。史記·半淡背》忠尚的注擇:“烧苹下水睡,发 與稻並生,高七八寸,因朵艾去,復下水灌之,草姚,栏促,罪火针水辉也
4中國文化艳理 《新唐曹·食貨志》(卷五三):“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 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毕;故常轉漕東南之栗。”渲個時侯,南方的經薄發展雖已趕上 北方,南北均勢開始打破,但文化的中心仍在北方 第二個使漢义化向東南推進的大波瀾是“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此衰微。黄河 中下游廣大地區經過褴动,淺破不堪;繼之以藩鑲制藤,政局動滋,於是居民搬 散,大量向南遷移;南方的州郡,人口顺著增加。此後在經游發展上,南方已超越 北方;北方依赖南方的接濟,愈來愈殷切。《全塘文·故太了少保赠尚唐左僕射京 兆府君神道碑》(卷六三○):“天寶以後,中原釋耒,靠越而衣,漕吴而食”出患 宗時代李肇所撰的《國史補》(卷下):“凡来南邑那,無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 橄居多。轉截使漾運米二百萬石輸關中,皆自通濟渠入河而至也。”由於商業及交通 的發展,揚州和成都分别形成空前繁榮的城市。此時唐朝中央改府的財政,幾全部 仰給束南。唐煮宗在元和十四年(819)七月上尊號時所下的款普,就公然脱:“人 寶以後,戎事方殷,雨河宿兵,户赋不加,重國費用,取资江淮。”也就在道個時 候,韓愈指陳“赋出天下而江南居九,”(5)後來杜牧史逃一步说“今天下以江准 爲國命,” 安史之亂對於黄河中下游的破垓資在惨重!亂平之後,创痰米復,而藩鎮的割 據势力,又日臻强大;兼以外患相繼,真是災難重重。《舊唐書·郭子儀傅》(卷 一二○):“束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燒,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 間畿内,不滿千户。并邑榛棘,豺狼所障;既乏軍储,又鮮人力。東至鄭、补,達 於徐方,北自覃懷(今河南武陟),經於相土(河南安陽),人烟新绝,千里燕 條。”《新唐書·食貨志》(卷五三):“(關中)北河曲,人户無幾。” 就人口减少的情形說,據李吉甫的《元和那縣志》記裁,長安所在的京兆府, 開元時共有36萬户,元和時還只恢復到24萬户,比原先减少了二分之-“。洛陽所 在的河南府,開元時共有12萬户,到元和時槿有1.8萬户,减少了七分之六。 唐朝末期和五代的大部分時間,北方爨續混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不幽地遵受人 禍、天炎的打擊,終於暴露出衰蔽和蕭徐的景状,居民流徙,团闲荒廢。北邊又有 契丹的侵擾,漢民族遭到蹂躪和劫掠,相反的,偏安在工南的小國,爲了聚固各自 的政麓,採取一些有利於生座酸展的指施,包括興修水利、獎勒農業,使南方的經 裤和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北宋王朝的重建,有赖乎北方的人力和南方的物力、 5解您《送陵歙州詩序》,兑《仑唐文》卷五五万i.。时代邱莽《大學衍義箱》也指山天 下的租威,江南房其十九;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府,又吊两浙十力, 而蘇州尤甚。蘇州之田,約居天下八十八分之一羽,而狱約天下分之一盼
4中國文化地理 《新唐書·食貨志》(卷五三):“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上地狭,所出 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早,故常轉漕束南之粟。“這惆時候,南方的經濟發展難已趕上 北方,南北均勢開始打破,但文化的中心仍在北方。 第二個使漢文化向東南推進的大波瀾是“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此衰微。黄河 中下游廣大地區經過浩动,髮破不拱;繼之以藩镇割據,政局動盪,於是房民離 散,大量向南遷移,南方的州郡,人口顯著增加,此後在經濟發展上,南方已超越 北方;北方依赖南方的接濟,愈來愈殷切。《全唐文·故太子少保贈尚杏左濮射京 兆府君神道碑》(卷六三○):“天箕以後,中原釋未,輦越而衣,漕吴而食。“唐煮 宗時代李肇所撰的《國史補》(卷下):“凡束南色郡,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 檝居多。轉載使炭運米二百萬石輸嗣中,皆自通濟渠人河而至也。“由於商業及交通 的發展,揚州和成都分别形成空前繁榮的城市。此時唐朝中央政府的財政,幾企部 仰給東南。唐煮宗在元和十四年(819)七月上弹號時所下的放書,就公然脱:“犬 賽以後,我事方殷,丽河宿兵,户赋不加,单國费用,取資江淮。”也就在這固時 候,韓愈指陳“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5)後來杜牧更谁一步说“今天下以江准 爲國命。” 安史之乱對於黄河中下游的破壤寶在修重!亂平之後,劍痍未復,而藩鎮的刺 據势力,又日臻强大;兼以外患相繼,其是災難重重。《舊唐曹·郭子儀傅》(卷 一二○):“東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無尺椽,中 間畿内,不滿千户。井色榛棘,豺狼所嗥;既乏事能,又鮮人力。東至鄭、,達 於徐方,北自罩懷(今河南武陟),經於相土(河南安陽),人烟断绝,千里燕 條。”《新唐青·食貨志》(卷五三):“(關中)北至河曲,人户無幾。” 就人口减少的情形說,據李吉甫的《元和都縣志》記截,長安所在的京兆府, 開元時共有36萬户,元和時還只恢復到24萬户,比原先减少了三分之一。洛暢所 在的河南府,開元時共有12萬户,到元和時僅有1.8萬户,减少了七分之六。 唐朝末期和五代的大部分時間,北方繼續混戰,黄河中下游流域不断地遵受人 禍、天炎的打擊,终於暴露出衰蔽和蕭條的景状,居民流徙,田凰荒廣。北邊又有 契丹的侵擾,漢民族遭到蹂躪和劫掠。相反的,偏安在江南的小國,惑了浆固各1 的政權,採取一些有利於生座發展的措施,包括典修水利、獎勒農業,使南方的經 济和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北宋王朝的重建,有赖乎北方的人力和南方的物力, 5韓家《迭生歙州詩序》,見《全唐文》卷五五。明代时溶《大孕義補》也曾指出天 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東西又居江南十大;而蘇、松、常、嘉、湖五府,叉开菊浙【九, 而蘇州尤甚。蘇州之田,約居天下八十八分之一弱,阳赋約天下分之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