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st 第9章 食品系列数材 浸出和萃取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浸出的基本概念、浸出过程与浸出理论;了解常用的 几种浸出装置及其工作原理;掌握浸出速率的计算方法;重点 掌握浸出级数的求取方法;了解萃取的基本概念、萃取体系相 平衡及操作原理,了解萃取剂的选择原则;掌握萃取过程的基 本计算;重点掌握完全不互溶体系的有关计算;了解超临界萃 取的基本原理、超临界流体的特点;了解超临界萃取的一般流 程与应用
第9章浸出和萃取615 浸出和萃取是指加溶剂于混合物,利用溶剂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溶解度,从 而使混合物得到完全或部分分离的过程。如果被处理的混合物为固体,则为固 液萃取,即浸出或浸取;如果被处理的混合物为液体,则称为液一液萃取或萃 取。 无论混合物为固体或液体,在经溶剂处理后,其易溶解部分必将溶出而成为 溶液,达到分离的目的。物质由一相转入另一相的过程实为传质过程,因此,萃 取操作为传质过程之一 固一液萃取和液一液萃取其操作过程有所不同。在固体萃取中,溶质首先溶 解于溶剂,然后由固液两相的介面扩散到溶剂的主体。如以热水作为溶剂从甜菜 中萃取蔗糖,以酒精或汽油为溶剂从大豆中分离出食油等均为固一液萃取的例 子。在液体萃取中,溶剂与被处理的溶液互不相混合,但所用溶剂对于被处理溶 液中的溶质却有选择性的溶解能力,因而溶质可经由两液相间的界面,由一相扩 散到另一相。如动物脂肪的精炼,脂肪是一种液相,以溶剂来移去不需要的组 分,即为液一液萃取的例子。 由萃取而获得的物质不是纯物质而是溶液。为了获得纯物质还须作进一步的 处理,通常可借蒸馏、蒸发、结晶或干燥等方法,以去除萃取时所用的溶剂。为 了经济的原因,一般溶剂须回收重用。显然,若用的溶剂为水,则可不予回收。 1浸出 浸出是粮、油食品工业上的一个常见而重要的单元操作。由于食品原料多为 农产品,其组织和成分也极为复杂。另外,食品原料的质量还受品种、成熟度、 气候、产地及储藏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 肪、有机酸、酶等所受到的上述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浸出操作有很大的不 同,浸出操作的理论也就不可能用单纯的基础理论来概括。许多问题的解决主要 还是采用半经验或经验的办法来解决。 浸出过程一般包括:原料预处理(破碎或切片)、混合浸出和分离等过程
616食品工程原理 1.1浸出理论 1.1.1浸出体系组成的表示方法 浸出体系通常可简化为一个由三种组分组成的三元物系,既溶质A、溶剂S 和惰性固体B。溶质分布在固、液两相中,在固相中的溶质浓度和在液相中的溶 质浓度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为了表示这种系统的组成,一般用三角形相 图表示三组分混合物的组成。常用的是等边三角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相图,其中 以直角三角形最为简便,如图91所示。一般用质量分数表示组成(也可用摩尔 分数)。在三角形相图中,三个顶点分别表示三种纯组分,如图中A点表示溶质 A的组成为100%,其他两组分的组成为零。同理,B点和S点分别表示纯的惰 性固体和溶剂。 三角形任一边上的任一点则表示一个二元混合物,如AB边上的E点表示 A、B二元混合物,其中含A40%,B60%。 三角形内的某一点则代表一个三元混合物。如图91所示在直角三角形相图 中的M点即代表A、B、S三个组分组成的三元混合物,过M点分别作三个边 的平行线FG、HⅡ与JK,其线段BF(或SC)代表A的组成,线段A五(或BI) 及AJ(或SK)则分别表示S及B的组成。由图读得,该三元混合物的组成 为: xA=BF=0.30;xB=J=0.40;xs=AH=0.30 3种组分的的质量分率之和等于1,即: xA+xB+xs=0.30+0.40+0.30=1.00 其中xA、xB、xs分别代表3种组分的质量分数。本章组分表示,除另有说明 外,均用质量分数。 1.1.2浸出系统的平衡关系 浸出系统的平衡关系甚为复杂,其机理尚未搞清,按溶质A和溶剂S之间 的溶解情况,可分成三类:①A原来呈固态,则A在S中必有一饱和溶解度。 设该饱和溶解度即图9-2中的G点所代表的组成,则BG线把相图分为两个区 域,其中位于BG线下方的区域为不饱和区,亦即A与S量之比小于饱和溶解
第9章浸出和车取617 度,而位于G上方的区域则为饱和区。很明显,只有在不饱和区才能进行浸 出。②A原来呈液态,且与S完全互溶,此时整个三角形均为不饱和区。③A原 来呈液态,且与S部分互溶。此时相图上将出现两个不饱和区和一个饱和区。这 是一种较复杂的情形,在实践中可选择另一种溶剂,以避免这种情形发生。 0.2 0. -0.4 G 0.4 0.6 0.2 0.8 、K 0.810.6 0.402 图91组成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 图92固液系统的三角形相图表示 综上所述,在浸出操作中可以假定固体B与溶质A之间无物理和化学作用, 而且溶质A的量相对于溶剂S的量而言未达到饱和溶解度。这样,当固体与溶 剂经过充分长时间的接触后,溶质完全溶解,固体空隙中液体的浓度将等于固体 周围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组成将不再随接触时间延长而改变,即达到了平衡。这 样的接触级称为理论级或理想级。在理论级中,液体并未达到饱和。 1.1.3溢流与底流平衡关系的表达 浸出过程是指将一定量的溶剂和固体物料加入浸出器(或称萃取器)中,使 之充分混合。经充分长时间的接触达到平衡后,分为上层澄清液和底部残渣,然 后将它们分离,上层澄清液称为溢流,底部残渣称为底流。 底流中除所含的惰性固体之外,尚有固体内部的液体和外部的液体。所有随 惰性固体一起排出的液体均被视为与固体依附在一起。如果此浸出器为一理论 级,则底流液体中的溶质浓度等于溢流中的溶质浓度
618食品工程原理 在三角形相图上,如果溢流中不含 惰性固体,则其组成点必位于AS边上, 如图9-3中E点。底流则可看做由一定 量的惰性固体和一部分夹带的其他组成 即与溢流相同的溶液混合而成,故其组 成必位于BE联线上,如图9-3,设其状 态点为R。 浸出操作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间 歇进行,间歇操作时,各股物料的量以 kg表示;连续操作时,以质量流量kg/ s 表示。以yA表示溢流中溶质A的浓度, 以xA表示底流中溶质A的浓度。 图93浸出操作中溢流与底流的平衡 关系及单级浸出 1.1.4杠杆规则 在浸出操作计算中,平衡各相之间 的相对数量经常需要利用杠杆规则来确定,现将杠杆规则证明如下: 如图9-3,假设混合物量为M,其组成为zA、zB、zs;溢流E组成为yA、 B、ys;设底流的组成为BE联线上的R状态点,其组成为xA、xB、xs,则 总物料衡算 M=E+R (9-1) 对组分A的物料衡算MzA=EyA+RxA (9-2) 将式(9-1)代入式(9-2)并整理得 E(yA-A)=R (zA-A) 即 发-认卧 (9-3) 根据三角形相似定律,得 最玖款器即恶 式中:RM、ME分别为线段的长度;E、R分别为溢流和底流量,单位kg或kg/s (用状态点的符号同时表示该状态点的物料量,以下均用这种方法表示)。 同理,可得 后器&是 (9.4)
第9章浸出和本取619 5-器后-器导震 (95) 同样可由杠杆规则可知点R的位置必满足如下的关系: 装量 RE 1.1.5单级浸出过程的表示 如图9-3所示,被浸取的原料与溶剂混合,原料组成点F位于AB边上,加 入纯溶剂S后,混合物总组成M点必位于SF连线上;其位置由溶剂对原料量 之比决定,经充分长时间接触达到平衡后,分成溢流和底流,其组成点分别为 E和R点。 1.2浸出速率与溶剂的条件 浸出速率的大小,涉及生产效率及生产成本,溶剂的浸出特性及分离回收成 本,同样是必须考虑重要因素。决定浸出速率的主要因素有:接触表面积、溶质 的浓度差、温度及溶剂流速等。 浸出过程也就是溶质从固相向溶剂相的传递过程,其过程一般可被分解为以 下3个阶段:①溶剂浸润,进人固体内,同时溶质溶解于溶剂中。②溶解的溶质 从固体内部液体中扩散到固体表面。③溶质继续从固体表面通过液膜扩散,到达 外部溶剂主体。溶质与溶剂的比例,直接影响浸出速率和效率。溶剂含溶质趋于 饱和,浸出现象即受到限制,上述3个阶段均停止进行。故需要选用合适的溶 剂。此外,由于固体物料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溶质在物料内的扩散速率也很难估 计,一般表述溶质由固体表面饱和溶液层向外部稀溶液的浸出速率时,常用下式 表示: =9(x,-x) (9-6) 式中:为溶质浸出速率;A为固液接触面积:x为溶剂内溶质的浓度:x, 为固体表层溶质的浓度;K为质量传送系数。 对简单浸出装置,浸出液的总体积V为定值,故有下列关系式:
620食品工程原理 dW=dx 因此可得 竖=9(-x) (9-7) 积分区间x:0→x x:x0→x 以-小r 则, 得:n二=份, (9-8) 如最初所使用溶剂为新溶剂,则x0=0 (9-9) 从式(99)得知,溶液以指数速率趋向于饱和状态,根据上式可说明影响 浸出速率的因素如下: (1)固液接触表面积固液接触表面(A)与浸出速度呈正比关系。物料经 过破碎或切片后表面积增加,伴随溶质溶出距离的减小,所以浸出速率大为增 加。图94大豆以己烷浸出时,其压片厚度与浸出速率的关系。压片越薄,浸出 速率越大。但应注意,物料如果过度破碎,往往会阻碍溶剂在罐内的流动,并导 致一些杂质成分流入溶液中,反而造成分离困难。 (2)溶质浓度差固体表层与外层溶液之间的溶质浓度差,也与浸出速度呈 正比。选择溶剂时,应注意粘度不宜太大,以避免因溶剂循环流动困难而不能确 保应有的浓度差。在浸取方式中,逆流法较能维持一定的浓度差距,故逆流浸出 效率比单级或多级并流式浸出效率高。图95列出了典型的并流和逆流浸出效率 的比较。 (3)温度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浸出操作,可提高溶质的扩散速度,同时降 低溶液的粘度,对提高浸出速率有利,但温度受物料特性的限制,特别是热敏性 物料,温度不能过高。 (4)溶剂流速溶剂流过物料表面时,流速大而且呈湍流流动状态时,其浸 出速率较大。在食品浸出过程中,溶剂常借以重力、泵或采用机械搅拌方式,促 进溶剂流动,加快浸出速率。 (5)溶剂的条件浸出的目的是通过溶剂的溶离,使溶质与物料分离并纯 化。因此溶剂的选择对浸出操作也有很大的关系,以下几点在选择溶剂时应予考 虑:
第9章浸出和萃取621 100 并流式(a) 10 溶液 、压片厚度-0.56mm 0.43mm 逆流式(b) 0.36mm 0.23mm 固体 0.1 溶液 40 60 2 3.n.级次.入 浸出时间/min 图9-4 大豆以己烷浸出时,其切片 图9-5 并流式与共流式漫出 厚度与浸出速度的关系 效率的比较 ①安全性及化学稳定性:溶剂本身应无毒,且不易分解变质,不与物料中的成 分发生化学反应,保证浸出成分的安全性,这一点对食品生产尤为重要。另外,溶 剂的挥发性不宜过高,否则溶剂极易挥发散失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导致燃烧爆炸。 ②溶解选择性:所选的溶剂应对所需浸出的成分有较高的溶解度,而对其他 的不需要浸出的成分有较小的溶解度。若选用选择性好的溶剂,则溶剂用量可以 减少,而且所得产品质量也较高。 ③溶剂的物理性质: .密度:物料与溶剂之间的密度差将影响浸出操作。密度相近,易于混合 和分散,但分离较困难;反之亦然。混合和分离直接影响工作的效率。加强浸出 过程的混合和分散,宜采用密度相近的溶剂进行浸出操作,这样对提高整体的经 济性较为有利。 b.界面张力:物系的界面张力较大时,细小的液滴比较容易聚结,有利于 两相分层,但分散程度较差。界面张力过小,易产生乳化现象,使两相较难分 层。在实际操作中,液滴的聚结更为重要,故一般都选用界面张力较大的溶剂
622食品工程原理 ℃.其他:为了便于操作、输送和储存,溶剂粘度与凝固点应较低,并应具 有不易燃、毒性小的优点。 ④溶剂回收的难易:一般回收溶剂要用蒸馏方法,所以在浸出操作中溶剂回 收过程是消耗操作费用最多的部分。有时某种溶剂具有上述许多良好的性能,但 仅由于回收困难,也往往不能采用,所以溶剂回收的难易关系很大,在选择溶剂 时应充分考虑。若溶质与溶剂的分离不能用蒸馏方法时,则应考虑其他回收方 法。如降低浸出相的温度使溶质结晶析出而与溶剂分离,或采用化学方法处理使 溶质与溶剂分离。 ⑤经济指标:尽管在工业生产中溶剂通常是循环使用的,但也会有一定数量 的消耗。因此所选用的溶剂价格应较低,而且来源应较充分,否则在工业生产中 也难以采用。 1.3浸出操作的流程 浸出操作通常采用的三种基本流程即:简单接触法、多级接触法和连续微分 逆流接触法,现分别介绍如下: (1)简单接触法所谓简单接触法,即指分批式单级接触法,使溶剂添加到 装有物料的浸取器中,经过搅拌浸出,使浸出液与浸剩物加以分离后,重复另一 次同样操作,如图9-6()所示。简单接触法设备简单,但生产能力小,浸出效 率也低。 (2)并流多级接触法数组简单接触法浸出装置依序排列,如图9-6(b) 所示为并流多级接触法。工作时每组装置称为一级,物料F由第一级进人后, 与溶剂S1互溶完成第一级浸出,并得浸出液V1,所获浸剩物作为第二级的物 料L1。同理,第三级的物料L2为第二的浸剩物,依次类推。但各级每次加入的 溶剂(S1、S2、S3.Sn)均为纯溶剂。此法由简单接触法改进而成,其依据是 将溶剂分少量多次进行浸出,其效率大于同量溶剂一次浸出的原理。 (3)逆流多级接触法逆流多级接触法是将数个浸出装置串联,如图9-6 (c)所示,物料F由第一级进人,所获浸剩物作为第二级的物料L1,同理依次 类推。溶剂则从第n级进人,第n级所获浸出液作为第n-1级的溶剂,依次逆 向而上,最后于第一级流出,其物料与溶剂因互为逆向,故称逆流法。逆流多级 接触法具有溶剂用量少,浸出效率高,浸出液中所含溶质的溶度高等优点。 (4)连续微分逆流接触法所谓连续微分逆流触法是指在浸出装置内,物料
第9章浸出和车取623 S溶剂 物料F 混合浸出分离 +V浸出物 b 2 生- 3 () 图9-6漫出操作的三种基本流程 与溶剂互成逆向连续接触的浸出操作。物料可经由填料塔借重力或螺旋输送机的 推力与溶剂呈逆向流动,故连续微分多级接触法实质是逆流多级接触法的自动化 改进型式。 1.4浸出操作计算 1.4.1浸出级数的计算 浸出操作计算的目的是确定:①浸出所需的时间;②浸出器的大小;③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