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两岸税制改革比较》课程教学资源_遗产税_第七講- 遺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0,文件大小:13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2012上海交大暑期培訓班講義第七講 潰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 目 次 壹、問題概說 一·立法裁量權與意法界限 二、稅法思維與意法思維 三·遺產稅改革與壶法界限 武·遺產稅之特性及憲法依據 一·遺產税特性 二·遺產税在意法上依據 三·遺產稅與法治國理念 参·遺產稅改革與基本權保障 一·基本權核心作為遺產稅改革界限 二·意法解釋作為遺產稅改革界限 肆·壹法界限下遺產稅改革 一·遺產稅現况 二·遺產稅改革 ·287·

2012 上海交大暑期培訓班講義 第七講 ‧ 287 ‧ 遺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 目 次 壹、問題概說 一、立法裁量權與憲法界限 二、稅法思維與憲法思維 三、遺產稅改革與憲法界限 貳、遺產稅之特性及憲法依據 一、遺產稅特性 二、遺產稅在憲法上依據 三、遺產稅與法治國理念 參、遺產稅改革與基本權保障 一、基本權核心作為遺產稅改革界限 二、憲法解釋作為遺產稅改革界限 肆、憲法界限下遺產稅改革 一、遺產稅現況 二、遺產稅改革

」行政程序與纳税人基本權 288 税捐蓓徽法之新思雄 壹、問題概說 一、立法裁量權與憲法界限 司法院解釋字第405號解釋理由書明示:「立法院行使立法 權時,雖有相當廣泛的自由形成空間,但不得逾越憲法規定及司 法院之憲法解釋。」此不僅宣示立法裁量權有其憲法界限,同時 標誌著我國由形式法治國走向實質法治國。在此要求之下,憲法 基本權保障及權力分立1,得以抗拒國會之多數决並得以限制國會 主權2。由於稅捐係人民之無對待給付之金錢給付義務,稅捐法律 關係則為人民與國家間最主要法律關係·從各國憲法史觀察,無 不受「租稅法律主義」嚴格拘束3。但人民之稅捐債務僅有形式法 律依據仍有未足,而另需有實質正當性,雨者均須接受違憲審查。 2005年5月20日司法院釋字第597號解釋進一步明示:「各該 (稅捐)法律之內容且應符合量能課稅公平原則。」更賦予嶄新 司法審查思維風格:「司法應以租稅正義或量能平等負擔原則, 審查税法。」 二、稅法思維與憲法思維 在其肯認量能平等負擔為稅法結構性原則4,司法不僅對稅法 1 P.Kirchhof,Die Freiheitsrechtliche Struktur der Steuerrechtsordnung-Ein Verfassungstest fur Steuerreformen,StuW 1/2006,3. 2Vgl.BverfGE3,225,7,377,404,10,59,81 3Vgl.BverfGE23,62(71ff),78,249(273). 4量能課稅原則為稅法結横性原則,多見陳清秀,量能課税原則在所得税法上之

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 288|稅捐稽徵法之新思維 壹、問題概說 一、立法裁量權與憲法界限 司法院解釋字第 405 號解釋理由書明示:「立法院行使立法 權時,雖有相當廣泛的自由形成空間,但不得逾越憲法規定及司 法院之憲法解釋。」此不僅宣示立法裁量權有其憲法界限,同時 標誌著我國由形式法治國走向實質法治國。在此要求之下,憲法 基本權保障及權力分立1,得以抗拒國會之多數決並得以限制國會 主權2。由於稅捐係人民之無對待給付之金錢給付義務,稅捐法律 關係則為人民與國家間最主要法律關係,從各國憲法史觀察,無 不受「租稅法律主義」嚴格拘束3。但人民之稅捐債務僅有形式法 律依據仍有未足,而另需有實質正當性,兩者均須接受違憲審查。 2005 年 5 月 20 日司法院釋字第 597 號解釋進一步明示:「各該 (稅捐)法律之內容且應符合量能課稅公平原則。」更賦予嶄新 司法審查思維風格:「司法應以租稅正義或量能平等負擔原則, 審查稅法。」 二、稅法思維與憲法思維 在其肯認量能平等負擔為稅法結構性原則4,司法不僅對稅法 1 P. Kirchhof, Die Freiheitsrechtliche Struktur der Steuerrechtsordnung- Ein Verfassungstest für Steuerreformen, StuW 1/2006, 3. 2 Vgl. BverfGE 3, 225; 7, 377, 404; 10, 59, 81. 3 Vgl. BverfGE 23, 62 (71ff.); 78, 249 (273). 4 量能課稅原則為稅法結構性原則,參見陳清秀,量能課稅原則在所得稅法上之

第一章德則 遺產稅改革之惠法界限 289 之內涵為解釋,並將稅法置於憲法倫理基準之下,针對議會主權 有所節制。承認量能平等負擔原則得以審查稅法,其思維風格為 憲法之思雄風格,而為「稅法之革命」5。以憲法之思維風格,取 代稅法之法學方法·因人民法律上義務甚多,憲法第19條所以明 定人民有納稅義務,即揭橥憲法優先於稅法,稅法須受實質之違 憲審查。 三、遺產稅改革與憲法界限 遺產稅改革隨總統選舉成為重要議題,惟為選票考量,多以 减免稅與租稅優惠為號召·以期提昇租稅競爭力。但未能從現階 段國家目標7著眼,亦未提昇至憲法角度作理性探討,雨者均以 遺產及贈與稅法之本質如何定位,是否受量能平等負擔原則之拘 實踐,法令月刊第58卷5期,2007年5月:柯格鐘,量能課稅原則作為税法 之基本原則,月旦法學,第136期,2006年9月,頁101:藍佳韻,論量能課 稅原則在所得稅法體制之醴現,台大法研所財稅法組96年碩士論文:葛克昌, 量能課稅原則與所得稅法,稅法基本問題,元照,2005年增訂版,頁155以 下:葛克昌,量能課稅原則為稅法結構性原則一與熊偉台北對話,前揭書,頁 321以下。 5G.Wacke,.Stbb,1966167,95. 6參見黄士洲,2007年台灣遺贈税改革議题與修法方案,月旦財經法雜誌,2007 年9月(No10)頁193以下。 今日吾人所居歷史轉捩點有三:其一由歷年穩健政策下財政盈餘,累積世界最多外 匯存底的债權國,在近十年內急遽轉换為债務德身之债務國;其二為徙全國一心一德 追求經濟成長的現代化過程,過渡到社會分配不均,亟需透過多元化重建再塑社會正 義的艱苦歴程:其三為當初人口增長快速需予以節制,不数年轉成人口急遽下降,面 對世界最快速之遲婚少子老龄社會轉换,亟赖國家提出有效政策。國家任務與税法 H.Kube,Staatsaufgaben und Solidargemeinschaften,in:DStJG 29.S.11ff. 2006

第一章 總則 遺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289 之內涵為解釋,並將稅法置於憲法倫理基準之下,針對議會主權 有所節制。承認量能平等負擔原則得以審查稅法,其思維風格為 憲法之思維風格,而為「稅法之革命」5。以憲法之思維風格,取 代稅法之法學方法。因人民法律上義務甚多,憲法第 19 條所以明 定人民有納稅義務,即揭櫫憲法優先於稅法,稅法須受實質之違 憲審查。 三、遺產稅改革與憲法界限 遺產稅改革隨總統選舉成為重要議題6,惟為選票考量,多以 減免稅與租稅優惠為號召,以期提昇租稅競爭力。但未能從現階 段國家目標7 著眼,亦未提昇至憲法角度作理性探討,兩者均以 遺產及贈與稅法之本質如何定位,是否受量能平等負擔原則之拘 實踐,法令月刊第 58 卷 5 期,2007 年 5 月;柯格鐘,量能課稅原則作為稅法 之基本原則,月旦法學,第 136 期,2006 年 9 月,頁 101;藍佳韻,論量能課 稅原則在所得稅法體制之體現,台大法研所財稅法組 96 年碩士論文;葛克昌, 量能課稅原則與所得稅法,稅法基本問題,元照,2005 年增訂版,頁 155 以 下;葛克昌,量能課稅原則為稅法結構性原則-與熊偉台北對話,前揭書,頁 321 以下。 5 G. Wacke, StbJb, 1966167, 95. 6 參見黃士洲,2007 年台灣遺贈稅改革議題與修法方案,月旦財經法雜誌,2007 年 9 月(No 10)頁 193 以下。 7 今日吾人所居歷史轉捩點有三:其一由歷年穩健政策下財政盈餘,累積世界最多外 匯存底的債權國,在近十年內急遽轉換為債務纏身之債務國;其二為從全國一心一德 追求經濟成長的現代化過程,過渡到社會分配不均,亟需透過多元化重建再塑社會正 義的艱苦歷程;其三為當初人口增長快速需予以節制,不數年轉成人口急遽下降,面 對世界最快速之遲婚少子老齡社會轉換,亟賴國家提出有效政策。國家任務與稅法 參照 H. Kube, Staatsaufgaben und Solidargemeinschaften, in: DStJG 29. S.11ff. 2006

|行政程序與纳税人基本權 290 税捐蓓微法之新思雄 束為前提。是以本文由遺產稅特性出發,接著討論租稅改革與國 家目標,次論及遺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由基本權保障及地方自 治制度保障雨方面分析之。最後,依上述討論,提出遺產稅改革 之現階段建議。 贰、遺產稅之特性及憲法依據 一、遺產稅特性8 世事無常,唯一可確定者,惟死亡與納稅耳9。遺產稅適與二 者密不可分,對其加以研討本身即饒富學術興味;此稅歴久不衰, 事實上非基於稅源豐沛,蓋該稅無論在何國,所佔稅收比率均微 不足道(各國大體均不超過稅收2%)·不僅於此,其具有無法 克服之難題與易規避性,因此在租稅體系中無疑扮演最獨特與富 爭議性角色:其存在毋寧在於倫理性、道德性重於財政收入;其 法理基礎在於阻遏大家族歷代財富之無限積累,與重課不勞而獲, 以平均社會分配一但事實上由於事先規劃安排,前揭立法意旨往 往未竟其功;而中產階級常因未諳節稅技巧,反受諸多困擾。 8 以下依作者舊稿遺產稅想劃與法治國理念改寫,收入稅法基本問题,2005年 增訂版,元照,頁227以下。 9 此為美國諺語。惟世人逐漸發現量能課稅負擔普遍課徵理想在現實社會中難以 實現,特別為所得收入最多者,因過度之租税優惠,納稅義務往往得以降低甚 至免納所得稅或繼承稅。是以美國經濟學家將該俗諺改為「世事無常,唯一可 得確定者,為死亡與租税改革」。因租税負擔不公平往往引起不满,若干年後 必有租稅改革運動興起,尤以慈政國家總統選舉時尤烈

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 290|稅捐稽徵法之新思維 束為前提。是以本文由遺產稅特性出發,接著討論租稅改革與國 家目標,次論及遺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由基本權保障及地方自 治制度保障兩方面分析之。最後,依上述討論,提出遺產稅改革 之現階段建議。 貳、遺產稅之特性及憲法依據 一、遺產稅特性8 世事無常,唯一可確定者,惟死亡與納稅耳9。遺產稅適與二 者密不可分,對其加以研討本身即饒富學術興味;此稅歷久不衰, 事實上非基於稅源豐沛,蓋該稅無論在何國,所佔稅收比率均微 不足道(各國大體均不超過稅收 2%)。不僅於此,其具有無法 克服之難題與易規避性,因此在租稅體系中無疑扮演最獨特與富 爭議性角色:其存在毋寧在於倫理性、道德性重於財政收入;其 法理基礎在於阻遏大家族歷代財富之無限積累,與重課不勞而獲, 以平均社會分配-但事實上由於事先規劃安排,前揭立法意旨往 往未竟其功;而中產階級常因未諳節稅技巧,反受諸多困擾。 8 以下依作者舊稿遺產稅規劃與法治國理念改寫,收入稅法基本問題,2005 年 增訂版,元照,頁 227 以下。 9 此為美國諺語。惟世人逐漸發現量能課稅負擔普遍課徵理想在現實社會中難以 實現,特別為所得收入最多者,因過度之租稅優惠,納稅義務往往得以降低甚 至免納所得稅或繼承稅。是以美國經濟學家將該俗諺改為「世事無常,唯一可 得確定者,為死亡與租稅改革」。因租稅負擔不公平往往引起不滿,若干年後 必有租稅改革運動興起,尤以憲政國家總統選舉時尤烈

第一章德則」 遺產稅改革之志法界限291 遺產稅與累進稅制及社會政策目的之租稅優惠,三者構成福 利國家租稅政策之主要工具,因其得以斟酌社會經濟上差異性, 並有助於社會調節。用以確保最低程度之共識與社會團結,而有 别於古典自由法治國家之課稅中立原則。嚴峻的遺產稅制象徵著 對資本主義體制之異議與批判,表現出一種深刻而尖酸的道德憤 慨·故有調此種遺產稅已非租稅,祇是徒具租稅形式之政治手段。 但遺產稅以財政手段干擾經濟之平衡状態對當事人基本權而言, 影響不可調不大;再者,今日之繼承人即明日之死者,目前所負 擔之遺產稅,絕不會不影響及於將來之儲蓄·消費與投資。故對 遺產稅及贈與稅加以法律層面之理解,將提供無限寬廣與富批判 力之思維空間,諸如繼承制度、夫妻財產、所有權制度及量能課 稅原則、平等原則,透過遺產稅之檢視、試煉與詮釋,更能突顯 出其中之緊張與矛盾。 二、遺產稅在憲法上依據 根據意法第23條的反面推論,人民之自由權利為「增進公共 利益所必要者」得「以法律限制之」,稅捐的繳納乃在滿足國家 財政需求,以推展國家任務,像為增進公共利益,而課以納稅義 務。人民透過金錢給付,犧牲其部分財產權,得以免除其他作為 義務(如服勞役),保全經濟行為的自由,符合比例原則,自屬 公共利益所必要·人民雖為公共利益依法律負納稅義務(憲法第 19條),但租稅種類眾多,立法者所選擇之課稅客體,是否即為 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仍有探究審查之必要·亦即遺產及赠與稅 有無課徵之必要·對私經濟及私有財產保障是否充分,均須予以 檢討。此涉及遺產及赠與稅之依據問題·此種租稅依據問題,亦

第一章 總則 遺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291 遺產稅與累進稅制及社會政策目的之租稅優惠,三者構成福 利國家租稅政策之主要工具,因其得以斟酌社會經濟上差異性, 並有助於社會調節。用以確保最低程度之共識與社會團結,而有 別於古典自由法治國家之課稅中立原則。嚴峻的遺產稅制象徵著 對資本主義體制之異議與批判,表現出一種深刻而尖酸的道德憤 慨,故有謂此種遺產稅已非租稅,祇是徒具租稅形式之政治手段。 但遺產稅以財政手段干擾經濟之平衡狀態,對當事人基本權而言, 影響不可謂不大;再者,今日之繼承人即明日之死者,目前所負 擔之遺產稅,絕不會不影響及於將來之儲蓄、消費與投資。故對 遺產稅及贈與稅加以法律層面之理解,將提供無限寬廣與富批判 力之思維空間,諸如繼承制度、夫妻財產、所有權制度及量能課 稅原則、平等原則,透過遺產稅之檢視、試煉與詮釋,更能突顯 出其中之緊張與矛盾。 二、遺產稅在憲法上依據 根據憲法第 23 條的反面推論,人民之自由權利為「增進公共 利益所必要者」得「以法律限制之」,稅捐的繳納乃在滿足國家 財政需求,以推展國家任務,係為增進公共利益,而課以納稅義 務。人民透過金錢給付,犧牲其部分財產權,得以免除其他作為 義務(如服勞役),保全經濟行為的自由,符合比例原則,自屬 公共利益所必要。人民雖為公共利益依法律負納稅義務(憲法第 19 條),但租稅種類眾多,立法者所選擇之課稅客體,是否即為 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仍有探究審查之必要,亦即遺產及贈與稅 有無課徵之必要,對私經濟及私有財產保障是否充分,均須予以 檢討。此涉及遺產及贈與稅之依據問題,此種租稅依據問題,亦

」行政程序與纳税人基本權 292积捐蓓微法之新思雄 涉及遺產及赠與稅之法律解釋與法律意旨0,而租稅規劃不得違 反稅法立法意旨,否則即為脫法避稅行為·此種遺產稅依據問題 或合理正當性問題,在憲政國家自然須從憲法中探求依據1。 切給付國家鄰近說 此說認為社會給付國家,對人民負有保護照顧義務,與關係 疏遠的繼承人相較,對死者而言更為親近。故繼承法上法定繼承 限於一定親屬,並對遺產課以一定之累進稅2。但我國憲法既承 認並保障私有財產制(憲法第15條),是以繼承權為私領域產物· 而遺產稅乃基於公共利益·則屬公法之給付。不宜將公法上遺產 稅之依據,歸之國家繼承權,而使憲法所承認之公私領域區分及 國家社會二元論5相互抵觸。 功國家居於準親屬地位說 遺產稅之依據亦有基於大家族之解體觀念而來。按古代之繼 承,無論我國舊律及歐洲日耳曼法,家產為家屬團體公同共有, 族產·家產之繼承,不撾為財產管理人地位之更替,只要繼承時, 10例如遗產税依據社合所分配政策或財政收入之分擔即有不同,後者自需考虚量 能課稅平等原則,前者需考量量能原則犧牲程度是否侵害平等權之核心領域及 目的手段是否相當合乎比例。 11 K.Vogel,Rechtfertigung der Steuem.Eine vergessene Vorfrage,Der Staat,196, S.481. 12 W.Leisner.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199,S. 18. 1B葛克昌,國家與社會二元論及其态法意義,臺大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 1994年12月,頁121以下。收入國家法與國家學,1997,1版2刷,元照, 頁1以下

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 292|稅捐稽徵法之新思維 涉及遺產及贈與稅之法律解釋與法律意旨10,而租稅規劃不得違 反稅法立法意旨,否則即為脫法避稅行為,此種遺產稅依據問題 或合理正當性問題,在憲政國家自然須從憲法中探求依據11。 灱 給付國家鄰近說 此說認為社會給付國家,對人民負有保護照顧義務,與關係 疏遠的繼承人相較,對死者而言更為親近。故繼承法上法定繼承 限於一定親屬,並對遺產課以一定之累進稅12。但我國憲法既承 認並保障私有財產制(憲法第 15 條),是以繼承權為私領域產物, 而遺產稅乃基於公共利益,則屬公法之給付。不宜將公法上遺產 稅之依據,歸之國家繼承權,而使憲法所承認之公私領域區分及 國家社會二元論13 相互抵觸。 牞 國家居於準親屬地位說 遺產稅之依據亦有基於大家族之解體觀念而來。按古代之繼 承,無論我國舊律及歐洲日耳曼法,家產為家屬團體公同共有, 族產、家產之繼承,不過為財產管理人地位之更替,只要繼承時, 10 例如遺產稅依據社會所分配政策或財政收入之分擔即有不同,後者自需考慮量 能課稅平等原則,前者需考量量能原則犧牲程度是否侵害平等權之核心領域及 目的手段是否相當合乎比例。 11 K. Vogel, Rechtfertigung der Steuern. Eine vergessene Vorfrage, Der Staat, 1986, S. 481. 12 W. Leisner,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 1969, S. 18. 13 葛克昌,國家與社會二元論及其憲法意義,臺大法學論叢,第 24 卷第 1 期, 1994 年 12 月,頁 121 以下。收入國家法與國家學,1997,1 版 2 刷,元照, 頁 1 以下

第一章德則 遺產稅改革之遨法界限293 家產仍能維持家屬團體之功能,應免於課稅4,以其用以供應家 屬之扶養需要。現行法個人死亡時,財產應傳於一定親屬(法定 繼承主義),雖承認遺囑自由但仍遺留部分於法定繼承人(特留 分),均為此種遺跡。迨今日由個人繼承,免稅理由已不存在。 而國家須扮演家族同樣之社會功能·國家基於準親屬地位,遺產 稅即為國家代替家族家產負社會扶養照顧責任之對價。在德國威 瑪憲法第154條第2項明文規定國家有權参與繼承財產之分配, 亦為此種國家繼承權之依據5。惟基於繼承為私法關係,遺產稅 為公法關係,國家準親屬地位說在我國法並無根據。 犴社會政策工具說 國家成為社會正義之促成者,在今日已成為眾多改革的重要 目標;往往也成為嚴峻遺產稅之合理正當性依據,因其具有財產 重分配效果16。 今日稅法大體可分為雨類1)以財政收入為目的之稅法以及 (2)以誘導管制目的為目的之稅法·後者又可分為以經濟政策目的 之稅法及社會政策目的的稅法。從憲法基本權觀點,以財政收入 為目的的稅法,其目的非在增益國家稅收,而在國家財政收入應 如何公平分擔於國民間,亦即以財政收入為目的之稅法,產生 負擔效果(Belastungswirkung)。此種效果於憲法上的衡量標準, 即平等原則(憲法第7條),適用租稅負擔之原則,即為量能課 14 W.Leisner,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1970,S. 19. 15 Ritschl,.HDSWⅢ,1964,S.275. 16 Kisker,Die ErbSt als Mittel der Vermogenredistribution,1964

第一章 總則 遺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293 家產仍能維持家屬團體之功能,應免於課稅14,以其用以供應家 屬之扶養需要。現行法個人死亡時,財產應傳於一定親屬(法定 繼承主義),雖承認遺囑自由但仍遺留部分於法定繼承人(特留 分),均為此種遺跡。迨今日由個人繼承,免稅理由已不存在。 而國家須扮演家族同樣之社會功能,國家基於準親屬地位,遺產 稅即為國家代替家族家產負社會扶養照顧責任之對價。在德國威 瑪憲法第 154 條第 2 項明文規定國家有權參與繼承財產之分配, 亦為此種國家繼承權之依據15。惟基於繼承為私法關係,遺產稅 為公法關係,國家準親屬地位說在我國法並無根據。 犴 社會政策工具說 國家成為社會正義之促成者,在今日已成為眾多改革的重要 目標;往往也成為嚴峻遺產稅之合理正當性依據,因其具有財產 重分配效果16。 今日稅法大體可分為兩類:(1) 以財政收入為目的之稅法以及 (2) 以誘導管制目的為目的之稅法。後者又可分為以經濟政策目的 之稅法及社會政策目的的稅法。從憲法基本權觀點,以財政收入 為目的的稅法,其目的非在增益國家稅收,而在國家財政收入應 如何公平分擔於國民間,亦即以財政收入為目的之稅法,產生 負擔效果(Belastungswirkung)。此種效果於憲法上的衡量標準, 即平等原則(憲法第 7 條),適用租稅負擔之原則,即為量能課 14 W. Leisner,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 1970, S. 19. 15 Ritschl, HDSW III, 1964, S. 275. 16 Kisker, Die ErbSt als Mittel der Vermögenredistribution, 1964

」行政程序與纳税人基本權 294积捐蓓徵法之新思维 稅原則。就誘導管制為目的之稅法而言,即產生形成效果 (Gestaltungswirkung),此種效果憲法上衡量標準,即為財產權 保障及行為自由保障(燾法第15條與第22條)。 我國之遺產及赠與稅法像以死者遺產為對象,不以繼承人所 繼承者為對象·為遺產稅而非繼承稅,繼承稅本質上為利得稅(取 得稅),遺產稅性質上為財產稅7。但我國所以不採行繼承税, 係因遺囑制度不經法院檢認程序,避免繼承人因規避繼承稅而分 散遺產·就私有財產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稅制,因財產權受 憲法保障,原則上稅源求諸財產所生孳息,不及財產(資本)自 身,少數例外如地價稅、房屋稅只課以輕度稅率,事實上只是就 「應有收益(孳息)」課稅仍非財產自身。 我國累進式遺產稅,不但對遺產課徵,而累進最高稅率高瑾 50%(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3條第10款),尚非「應有收益税」。 而有別於地價税·房屋稅,當然具有社會改革,緩和對私有財產 制度之反感在内。但此亦僅為租税正義之要求,而非真正之財產 重分配。蓋遗產稅所分配者,為人民之租稅負擔,而非國民間之 財產權。只有不承認私有財產之國家,而將生產工具收歸國有之 國家,始有權為財產分配。由於憲法保障財產權,故沒收式遺產 稅在我國憲法下仍屬違憲。因此,遺產稅之社會政策目的,只能 算是次要目的,而其主要目的仍在財政目的一依量能課稅原則予 以考慮。遺產稅之憲法依據,主要仍在平等原則(憲法第7條)。 17 Kopp,Kommentar zum Erbschafissteuer und Schenkungsteuergesetz,9,Einl. Rz.4

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 294|稅捐稽徵法之新思維 稅 原 則 。 就 誘 導 管 制 為 目 的 之 稅 法 而 言 , 即 產 生 形 成 效 果 (Gestaltungswirkung),此種效果憲法上衡量標準,即為財產權 保障及行為自由保障(憲法第 15 條與第 22 條)。 我國之遺產及贈與稅法係以死者遺產為對象,不以繼承人所 繼承者為對象,為遺產稅而非繼承稅,繼承稅本質上為利得稅(取 得稅),遺產稅性質上為財產稅17。但我國所以不採行繼承稅, 係因遺囑制度不經法院檢認程序,避免繼承人因規避繼承稅而分 散遺產。就私有財產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稅制,因財產權受 憲法保障,原則上稅源求諸財產所生孳息,不及財產(資本)自 身,少數例外如地價稅、房屋稅只課以輕度稅率,事實上只是就 「應有收益(孳息)」課稅仍非財產自身。 我國累進式遺產稅,不但對遺產課徵,而累進最高稅率高達 50%(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13 條第 10 款),尚非「應有收益稅」。 而有別於地價稅、房屋稅,當然具有社會改革,緩和對私有財產 制度之反感在內。但此亦僅為租稅正義之要求,而非真正之財產 重分配。蓋遺產稅所分配者,為人民之租稅負擔,而非國民間之 財產權。只有不承認私有財產之國家,而將生產工具收歸國有之 國家,始有權為財產分配。由於憲法保障財產權,故沒收式遺產 稅在我國憲法下仍屬違憲。因此,遺產稅之社會政策目的,只能 算是次要目的,而其主要目的仍在財政目的-依量能課稅原則予 以考慮。遺產稅之憲法依據,主要仍在平等原則(憲法第 7 條)。 17 Kopp, Kommentar zum Erbschaftssteuer und Schenkungsteuergesetz, 1989, Einl. Rz. 4

第一章德則 遺產稅改革之惠法界限「295 犵租稅負擔能力說 以上所述各種遺產稅依據理論,均有其缺陷,而與現行憲法 不能完全相容。由於遺產稅起源甚古長久不衰,其中最主要者仍 在於其負擔能力與財政需要。就國家而言,遺產稅與赠與稅是經 常性租稅,但對於納稅人而言,只有在留有遺產(繼承)或贈與 時才課稅,而屬於臨時性租稅,而贈與稅則屬繼承稅之補足稅。 遗產稅在一代間才產生一次,基於偶然繼承時取得大量財產並無 相當對價,其租稅負擔能力相當可觀。按遗產為生前之積蓄,國 家如要就其課稅,向死者之遺產管理人或繼承人受遺贈人課徵, 較之向死者生前每年增加其所得稅,犧牲痛苦感必較少。而當遺 產交與繼承人或管理人時,向其課徵亦是最有利時機,因此遺產 稅最主要依據,不外乎平等原則(憲法第7條)。而基於公共利 益所生之社會政策目的,只是次要的依據8。 基於平等原則·不僅對遺產稅本身,同時也要將遺產稅與所 得稅互相衡量比較19。我國雖因稽徵行政上不易克服之困難,避 免因分割遺產課徵,而减少稅收,乃採行遺產稅不採繼承稅·課 徵方式雖有差異,基本上均為所得稅的替代·遺產稅在繼承開始 時就遺產課稅,實際上即對繼承人就遺產取得課徵。就此意義而 言,遺產稅已不再是傳統認為對死者生前所得稅之補充稅或矯正 18 W.Leisner,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1970,S. 27. 19Kopp,Kommentar zum Erbschaftssteuer und Schenkungsteuergesetz,19,Enl. Rz.13-22

第一章 總則 遺產稅改革之憲法界限|295 犵 租稅負擔能力說 以上所述各種遺產稅依據理論,均有其缺陷,而與現行憲法 不能完全相容。由於遺產稅起源甚古長久不衰,其中最主要者仍 在於其負擔能力與財政需要。就國家而言,遺產稅與贈與稅是經 常性租稅,但對於納稅人而言,只有在留有遺產(繼承)或贈與 時才課稅,而屬於臨時性租稅,而贈與稅則屬繼承稅之補足稅。 遺產稅在一代間才產生一次,基於偶然繼承時取得大量財產並無 相當對價,其租稅負擔能力相當可觀。按遺產為生前之積蓄,國 家如要就其課稅,向死者之遺產管理人或繼承人受遺贈人課徵, 較之向死者生前每年增加其所得稅,犧牲痛苦感必較少。而當遺 產交與繼承人或管理人時,向其課徵亦是最有利時機,因此遺產 稅最主要依據,不外乎平等原則(憲法第 7 條)。而基於公共利 益所生之社會政策目的,只是次要的依據18。 基於平等原則,不僅對遺產稅本身,同時也要將遺產稅與所 得稅互相衡量比較19。我國雖因稽徵行政上不易克服之困難,避 免因分割遺產課徵,而減少稅收,乃採行遺產稅不採繼承稅,課 徵方式雖有差異,基本上均為所得稅的替代。遺產稅在繼承開始 時就遺產課稅,實際上即對繼承人就遺產取得課徵。就此意義而 言,遺產稅已不再是傳統認為對死者生前所得稅之補充稅或矯正 18 W. Leisner,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 1970, S. 27. 19 Kopp, Kommentar zum Erbschaftssteuer und Schenkungsteuergesetz, 1989, Enl. Rz. 13-22

」行政程序與纳税人基本權 296积捐蓓徵法之新思维 稅20,遺產不同於所得具有特別課税要件,但與所得稅具有同樣 之租稅負擔能力,在國家財政收入需要時,依此量能課稅原則, 立法者具有裁量權以法律課徵遺產稅及其補充稅一贈與稅21。 三、遺產稅與法治國理念 從憲法依法治國理念,吾人可對遺產稅得出以下幾點觀點: 1.藉遺產稅以達到急遽·革命性之社會改造與財產重分配目 的,已非傅統意義之租稅,就法治國理念而言,係國家權 力之濫用,至少是法律型態之濫用2。但藉遺產稅以减輕 社會不公平,而仍以財政收入為主要目的,社會正義為次 要目的之遺產税,符合現代社會法治國理念23,按社會法 治國家係奠基於自由法治國基礎,對其加以修正改革,而 非革命。 2.遺產及贈與稅之稅率,依負擔能力課徵,但不得逾量過高 致違反比例原則,而損及憲法上財產權保障原則。蓋憲法 以私有財產制度為主,所有權人雖因公共利益在法律依據 下附有社會義務(憲法第15·22·23條),但不能本末倒 置,產生沒收式遺產稅或贈與稅24。 20 W.Leiser,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190,S. 29. 21 S.Bach,Die Perspektiven des Leistungsfahigkeitsprinzips,StuW/,S.127 22 W.Leisner,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190,. 125. 23葛克昌,租稅正義與社會福利給付,財税研究,第26卷第3期,1994年5月, 頁77以下。收入國家法與國家學(同註13),真43以下。 24進一步論述請參閱黄源浩著,《從「絞殺禁止」到「半數原則」一比例原則在

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 296|稅捐稽徵法之新思維 稅20,遺產不同於所得具有特別課稅要件,但與所得稅具有同樣 之租稅負擔能力,在國家財政收入需要時,依此量能課稅原則, 立法者具有裁量權以法律課徵遺產稅及其補充稅-贈與稅21。 三、遺產稅與法治國理念 從憲法依法治國理念,吾人可對遺產稅得出以下幾點觀點: 1. 藉遺產稅以達到急遽、革命性之社會改造與財產重分配目 的,已非傳統意義之租稅,就法治國理念而言,係國家權 力之濫用,至少是法律型態之濫用22。但藉遺產稅以減輕 社會不公平,而仍以財政收入為主要目的,社會正義為次 要目的之遺產稅,符合現代社會法治國理念23,按社會法 治國家係奠基於自由法治國基礎,對其加以修正改革,而 非革命。 2. 遺產及贈與稅之稅率,依負擔能力課徵,但不得逾量過高 致違反比例原則,而損及憲法上財產權保障原則。蓋憲法 以私有財產制度為主,所有權人雖因公共利益在法律依據 下附有社會義務(憲法第 15、22、23 條),但不能本末倒 置,產生沒收式遺產稅或贈與稅24。 20 W. Leisner,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 1970, S. 29. 21 S. Bach, Die Perspektiven des Leistungsfähigkeitsprinzips, StuW 2/1991, S. 127. 22 W. Leisner,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enzen der Erbschaftsbesteuerung, 1970, S. 125. 23 葛克昌,租稅正義與社會福利給付,財稅研究,第 26 卷第 3 期,1994 年 5 月, 頁 77 以下。收入國家法與國家學(同註 13),頁 43 以下。 24 進一步論述請參閱黃源浩著,《從「絞殺禁止」到「半數原則」-比例原則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0页,可试读14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