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白先勇和张爱玲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曹燕婷5080919001 白先勇,张爱玲,一个来自台湾,一个来自上海,本没有任何渊源。然作为一个后人,对于 由来已久的张白对比自是偏爱,禁不住也思付起二者的些许牵连。在集中阅读了部分张白的 作品、了解了二位的身世背景后,也算是稍有心得,故撰文与大家分享。 笔者本身对于张爱玲是颇为喜爱的。最初吸引我的是张爱玲那“华丽而苍凉”的文笔,女性 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人物心理的多重表现,经她笔端皆能完美诠释。直到读了张爱玲的自 传,了解到她独特的人生体验,才恍然明悟她一生秉持的创作态度。我的阅读过程正好回 应了古人“知人论世”的理论观点。故而,对比张白,我选择从他们的传奇人生经历为切入 点,然后转论他们的作品风格、女性立场以及之间的关联等问题。 张爱玲是传统贵族女性和现代都市女郎的集结体。她生在上海这个灯红酒绿的摩登之都,拥 有得天独厚的开放氛围,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从小埋下出国留洋的种子,在《双声》 一文中,她自称“是在英美的思想空气里长大的”。 而她的传统高贵则是缘于她晚清遗老贵戚之家的名贵出身。她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张佩伦, 她的祖母是更加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据说祖父与祖母的婚姻可谓天作之合,一时传为 佳话。然而,合乐美满的家庭氛围没有延续到张廷量一张爱玲的父亲。恶少的纨绔气, 吸鸦片、逛妓院,样样都干。这也为注定了张爱玲的不幸童年。虽然,张廷量艳福不浅,娶 了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一个非常美丽而新潮的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深受“五四”以来新 文化运动的影响。却由于不能忍受封建旧式家庭的束缚,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就不顾张廷 量的规劝,与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同赴欧洲留学去了。母亲的言行对于张爱玲的影响自是颇
比较阅读白先勇和张爱玲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曹燕婷 5080919001 白先勇,张爱玲,一个来自台湾,一个来自上海,本没有任何渊源。然作为一个后人,对于 由来已久的张白对比自是偏爱,禁不住也思忖起二者的些许牵连。在集中阅读了部分张白的 作品、了解了二位的身世背景后,也算是稍有心得,故撰文与大家分享。 笔者本身对于张爱玲是颇为喜爱的。最初吸引我的是张爱玲那“华丽而苍凉”的文笔,女性 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人物心理的多重表现,经她笔端皆能完美诠释。直到读了张爱玲的自 传,了解到她独特的人生体验,才恍然明悟她一生秉持的创作态度。 我的阅读过程正好回 应了古人“知人论世”的理论观点。故而,对比张白,我选择从他们的传奇人生经历为切入 点,然后转论他们的作品风格、女性立场以及之间的关联等问题。 张爱玲是传统贵族女性和现代都市女郎的集结体。她生在上海这个灯红酒绿的摩登之都,拥 有得天独厚的开放氛围,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从小埋下出国留洋的种子,在《双声》 一文中, 她自称“是在英美的思想空气里长大的”。 而她的传统高贵则是缘于她晚清遗老贵戚之家的名贵出身。她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张佩伦, 她的祖母是更加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据说祖父与祖母的婚姻可谓天作之合,一时传为 佳话。然而,合乐美满的家庭氛围没有延续到张廷量——张爱玲的父亲。恶少的纨绔气, 吸鸦片、逛妓院,样样都干。这也为注定了张爱玲的不幸童年。虽然,张廷量艳福不浅,娶 了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一个非常美丽而新潮的女性,追求个性解放,深受“五四”以来新 文化运动的影响。却由于不能忍受封建旧式家庭的束缚,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就不顾张廷 量的规劝,与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同赴欧洲留学去了。母亲的言行对于张爱玲的影响自是颇
为深刻,在后文会详细论证。不久,曾两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嫁给了张廷量。 张爱玲与后母关系一直紧张。父亲也并不体谅,将张爱玲关在房间里长达半年。 少女时代的张爱玲反叛、敏感、郁闷。她总是怀念自己的生母,并一直与生母保持着联系。 生母进马来西亚侨校教书、珍珠港事变后从新加坡逃难到印度、做过印度总统尼赫鲁两个姐 姐的秘书这些大事张爱玲自是知晓。甚至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时生母还将照片寄回给她。 生母喜欢画油画,熟识徐悲鸿、蒋碧微等大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爱玲,但凡对张 爱玲有过些许了解的人都知道,张爱玲自小便对色彩异常敏感,在她的作品中也不是运用色 彩来诠释人物特色。张爱玲像生母那样选择逃离,张扬自我个性。然而母亲于她是陌生的, 吝惜关爱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讲到父母与子女中写到“大多数八岁半到十岁的儿童 的主要问题任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然而张爱玲竟然连个乞讨的对像都不存在。 这种母爱缺失的记忆在出身同样不平凡的的白先勇身上也能够寻见。白先勇的父亲是民国雄 踞一方的军阀贵胄,自小成长在烽火连天战净年代,将防空洞当作娱乐嬉戏之地的他,自小 颠沛流离。父亲深陷战火,母亲一手撑起整个家,带着十个孩子,在硝烟弥漫的天地间辗转 求安,母亲眉眼间的沧桑却令白先勇颇为热爱。他对于母亲的向往对于母爱的期待是十分炽 烈的,然而十兄弟姐妹将母亲的爱撕裂成十份,还不均等。8岁时,小白先勇不幸得了肺榜, 被迫与家人隔离而居整整四年。在最需要“无条件地被爱”的年纪,却一个人孤独地成长, 最终慢慢长成。长成后的白先勇对于母亲依旧热爱,然而童年记忆中母爱缺失或者不足的那 些分分秒秒,自是至终都是白先勇成长的痛。他的细腻、敏感、感伤甚至同性倾向都是这断 断续续伤痛延续的后遗症。 张爱玲和白先勇都有着缺爱的阴影,其理论依据就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儿童 心理创伤说”。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一说中提到,精神压抑、不愉快是成为作家的先决
为深刻,在后文会详细论证。不久,曾两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嫁给了张廷量。 张爱玲与后母关系一直紧张。父亲也并不体谅,将张爱玲关在房间里长达半年。 少女时代的张爱玲反叛、敏感、郁闷。她总是怀念自己的生母,并一直与生母保持着联系。 生母进马来西亚侨校教书、珍珠港事变后从新加坡逃难到印度、做过印度总统尼赫鲁两个姐 姐的秘书,这些大事张爱玲自是知晓。甚至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时生母还将照片寄回给她。 生母喜欢画油画,熟识徐悲鸿、蒋碧微等大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爱玲,但凡对张 爱玲有过些许了解的人都知道,张爱玲自小便对色彩异常敏感,在她的作品中也不是运用色 彩来诠释人物特色。张爱玲像生母那样选择逃离,张扬自我个性。然而母亲于她是陌生的, 吝惜关爱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讲到父母与子女中写到“大多数八岁半到十岁的儿童 的主要问题任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然而张爱玲竟然连个乞讨的对象都不存在。 这种母爱缺失的记忆在出身同样不平凡的的白先勇身上也能够寻见。白先勇的父亲是民国雄 踞一方的军阀贵胄,自小成长在烽火连天战争年代,将防空洞当作娱乐嬉戏之地的他,自小 颠沛流离。父亲深陷战火,母亲一手撑起整个家,带着十个孩子,在硝烟弥漫的天地间辗转 求安,母亲眉眼间的沧桑却令白先勇颇为热爱。他对于母亲的向往对于母爱的期待是十分炽 烈的,然而十兄弟姐妹将母亲的爱撕裂成十份,还不均等。8 岁时,小白先勇不幸得了肺痨, 被迫与家人隔离而居整整四年。在最需要“无条件地被爱”的年纪,却一个人孤独地成长, 最终慢慢长成。长成后的白先勇对于母亲依旧热爱,然而童年记忆中母爱缺失或者不足的那 些分分秒秒,自是至终都是白先勇成长的痛。他的细腻、敏感、感伤甚至同性倾向都是这断 断续续伤痛延续的后遗症。 张爱玲和白先勇都有着缺爱的阴影,其理论依据就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儿童 心理创伤说”。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一说中提到,精神压抑、不愉快是成为作家的先决
条件。张爱玲和白先勇富贵的出身使他们配备了平凡人无法拥有的知识与眼见,这是成为作 家的必须奠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而他们不幸福的生命历程致使他们以文学来宣泄或者寄托 内心的情怀、对世界的态度,借助文学世界的非真实性成全自我内心的构画。 张爱玲和白先勇在文学创作的角色定位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与他们相似的生命情感体验 密切相关。张白二者的创作很大一部分是将自己定位为“怀旧者”的身份。他们在传统王国 与现代世界的烽火交融中,常常怀有一种“历史的失落者”的心态。战争年代,永恒的难以 把握,一切都是浮云,掠过生命,就连生命都是脆弱的,转眼消逝。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捕 捉生命的短暂、历史的变迁、命运的无常之感是两者最大的创作共性。白先勇著名的《台北 人》集子里收录的《花桥荣记》、《一把青》、《孤恋花》等,多是反映小人物命运的颠覆性, 人生逆转的瞬间性,通过小人物狭小世界的动辄变迁,引发读者对于无常的思考;而张爱玲 则细腻到关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梁太太房屋、室内陈设、服饰、装扮的细节变化,以女 性特有的关注视角,同样也引发读者的深思。张爱玲祖父张佩伦的大起大落,白先勇回望曾 经的“最后的贵族”的觉悟,则通过两个家族在动乱时代背景下渐趋衰亡的历史重演,来反 映一种“历史变迁”之感。 张爱玲和白先勇的传奇人生中的两位重要女性角色一母亲,对于他们女性主义立场的文 学创作,起到了不可估摸的作用。白先勇是尊重女性,肯定女性力量的。而张爱玲则是极尽 其能事,嘲讽女性同胞们,当然在这嘲讽中带有张爱玲式的怜悯和惋惜。张爱玲在创作中, 总是以苍凉、冷峭的笔触数落笔下的女子,以女人精神和经济的独立性为关注焦点。“女 人…女人一辈子讲得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张爱玲17岁在中学 毕业的同学册上写到,“最恨一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结婚了”。深受父母婚姻失败阴影的影 响,也见多了世间女子在婚姻美好憧憬中的悲惨下场,在她的世界观中,婚姻是一场对女性
条件。张爱玲和白先勇富贵的出身使他们配备了平凡人无法拥有的知识与眼见,这是成为作 家的必须奠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而他们不幸福的生命历程致使他们以文学来宣泄或者寄托 内心的情怀、对世界的态度,借助文学世界的非真实性成全自我内心的构画。 张爱玲和白先勇在文学创作的角色定位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与他们相似的生命情感体验 密切相关。张白二者的创作很大一部分是将自己定位为“怀旧者”的身份。他们在传统王国 与现代世界的烽火交融中,常常怀有一种“历史的失落者”的心态。战争年代,永恒的难以 把握,一切都是浮云,掠过生命,就连生命都是脆弱的,转眼消逝。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捕 捉生命的短暂、历史的变迁、命运的无常之感是两者最大的创作共性。白先勇著名的《台北 人》集子里收录的《花桥荣记》、《一把青》、《孤恋花》等,多是反映小人物命运的颠覆性, 人生逆转的瞬间性,通过小人物狭小世界的动辄变迁,引发读者对于无常的思考;而张爱玲 则细腻到关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梁太太房屋、室内陈设、服饰、装扮的细节变化,以女 性特有的关注视角,同样也引发读者的深思。张爱玲祖父张佩伦的大起大落,白先勇回望曾 经的“最后的贵族”的觉悟,则通过两个家族在动乱时代背景下渐趋衰亡的历史重演,来反 映一种“历史变迁”之感。 张爱玲和白先勇的传奇人生中的两位重要女性角色——母亲,对于他们女性主义立场的文 学创作,起到了不可估摸的作用。白先勇是尊重女性,肯定女性力量的。而张爱玲则是极尽 其能事,嘲讽女性同胞们,当然在这嘲讽中带有张爱玲式的怜悯和惋惜。张爱玲在创作中, 总是以苍凉、冷峭的笔触数落笔下的女子,以女人精神和经济的独立性为关注焦点。“女 人……女人一辈子讲得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张爱玲 17 岁在中学 毕业的同学册上写到,“最恨—一个天才的女子忽然结婚了”。深受父母婚姻失败阴影的影 响,也见多了世间女子在婚姻美好憧憬中的悲惨下场,在她的世界观中,婚姻是一场对女性
的剥蚀,令他们破灭幻想还饱受痛苦。白先勇对女性是相当崇拜的,他能看到女性身上存在 的爆发的力量,《孤恋花》中,娟娟发癫地杀死老柯;《玉卿嫂》中,玉卿嫂导致美狄亚式的 情欲宣泄。造成两者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我归结为母爱缺失的程度不同。张爱玲的母亲在她 四岁的时候离开了她,自此对她少有关爱,这种庞大的缺失并不同于白先勇母爱分配不足而 带来的小小遗憾,而是一种巨大的空洞。缺失了一方”爱的领地”,张爱玲的内心是不完全 的,而白先勇的内心只是破了一个细小的洞,只是内心的不完满。两者的程度是截然不等的。 尽管在曹可凡对白先勇的采访中,白先勇一再否认自己对于张爱玲的继承性,也极力试图消 除人们的这种根深观念,但是我仍然坚持两者有其共性
的剥蚀,令他们破灭幻想还饱受痛苦。白先勇对女性是相当崇拜的,他能看到女性身上存在 的爆发的力量,《孤恋花》中,娟娟发癫地杀死老柯;《玉卿嫂》中,玉卿嫂导致美狄亚式的 情欲宣泄。造成两者如此大差异的原因,我归结为母爱缺失的程度不同。张爱玲的母亲在她 四岁的时候离开了她,自此对她少有关爱,这种庞大的缺失并不同于白先勇母爱分配不足而 带来的小小遗憾,而是一种巨大的空洞。缺失了一方”爱的领地“,张爱玲的内心是不完全 的,而白先勇的内心只是破了一个细小的洞,只是内心的不完满。两者的程度是截然不等的。 尽管在曹可凡对白先勇的采访中,白先勇一再否认自己对于张爱玲的继承性,也极力试图消 除人们的这种根深观念,但是我仍然坚持两者有其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