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书的评论 在过去30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 写过关于中国的书。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而且长远是经典的原因。 美前驻日大使E·0·赖肖尔 笔调灵动,文风活泼,兼具令人敬畏的学术成就,…一部有崇高 成就的著作。 史景迁 一部恢宏、充满大无畏精神的巨著,与其研究中国的先驱身份相匹 配。 安妮·F·瑟斯顿 以极精炼、清晰的风格讲述中国4000年纷扰不宁的历史…含意 深邃,引人入胜。 阿诺德·艾萨克斯 它是有思想的人案头必备之书。 《纽约时报》 时几代学者和一般公众,若想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并有洞见,一定 要读费正清的著作。 哈佛大学出版社 以出神入化的凝炼之笔勾勒了中国文明的成长在今后几十年是一 部无法估量的参考书。 《新共和》 对中国政治体制最全面的介绍…旁征博引,充满善意。 《底特律评论》 对于历史学家,它是现代中国的最新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 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 以捉摸而又最有影响的人类情感脉络。 《中国商业评论》 出版前言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 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 影响。 出版此套(费正清文集)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 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国 问题观察家,看待中国自然也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所以,他在书中所表
对此书的评论 在过去 30 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 写过关于中国的书。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而且长远是经典的原因。 美前驻日大使 E·O·赖肖尔 笔调灵动,文风活泼,兼具令人敬畏的学术成就,……一部有崇高 成就的著作。 史景迁 一部恢宏、充满大无畏精神的巨著,与其研究中国的先驱身份相匹 配。 安妮·F·瑟斯顿 以极精炼、清晰的风格讲述中国 4000 年纷扰不宁的历史……含意 深邃,引人入胜。 阿诺德·艾萨克斯 它是有思想的人案头必备之书。 《纽约时报》 时几代学者和一般公众,若想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并有洞见,一定 要读费正清的著作。 哈佛大学出版社 以出神入化的凝炼之笔勾勒了中国文明的成长在今后几十年是一 部无法估量的参考书。 《新共和》 对中国政治体制最全面的介绍……旁征博引,充满善意。 《底特律评论》 对于历史学家,它是现代中国的最新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 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 以捉摸而又最有影响的人类情感脉络。 《中国商业评论》 出版前言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及其主要观 点代表着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 影响。 出版此套(费正清文集)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 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有意义。由于费正清是西方的中国 问题观察家,看待中国自然也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所以,他在书中所表
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甚至有不少观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的,希 望读者在阅读中加以注意。 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四版序 E·0·赖肖尔 1948年,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第一版问世之时,深受各界称 誉,旋即成为经典著作。“经典”一词本有经久不变之义,但以本书而 论却不尽然。经相继修订出版之后,它的内容已经有了增加和发展。在 1958年第二版中,增加了共产党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头10年的经历。1 971年的第三版进而分析了以后的10年,这一版甚至比第一版更受人 欢迎,并重新肯定了以往对此书的评价,证明它不仅是一部经典著作, 而且是一部不断赶上时代的经典著作。这一评价对于更往下分析第三个 10年的第四版来说,无疑仍将是正确的。 修订版意味着增加新的材料,使之赶上时代,并随着人们因时间的 流逝对过去的事件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修正一些解释。作者做了这两方 面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他凭藉新的学术成就,增加了大量新的知识 和见解,而这些不仅是关于近代事件,甚至还涉及早期中国历史的各个 方面,一直远溯到旧石器时代。费正清做这项工作的条件很好,因为在 美国大力推进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比任何人嘟大,而且 他所引证的权威人士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学生,这些人的研究工作 曾是他鼓励和指导过的,而且往往指导到作品出版为止。因此在这第四 版中,他不仅限于使早先的著作合乎时代,而且还根据新近的研究成果, 重新撰写了相当多的章节。 S·威尔斯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的第一句说:“哈佛大学出版社向 《外交政策丛书》读者们所能提供的书,最适时而又最重要的,莫过 于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在刚好30年之后的今天,这话对于第 四版来说仍然适用。中国人占全人类1/5以上,而美国人拥有全世界 约1/4的财富。这两大国之间的关系,他们彼此的了解或误解,他们 的合作或磨擦,将对于决定人类的未来起重大作用。 在过去30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 写过关于中国的书。在使美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国纷扰 不宁的近代历史,以及中国神秘莫测的现状等方面,谁的贡献也没有像 费正清那样大。本书由前几版留下来的那些部分,仍闪耀着真知灼见, 并又根据新近的研究,有了扩展和加工。凡是关心中国的人,都会反复 阅读这些部分,获得知识与乐趣。篇幅很多的新段落叙述了近代事件
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我们的认识,甚至有不少观点是我们无法认同的,希 望读者在阅读中加以注意。 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四版序 E·0·赖肖尔 1948 年,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第一版问世之时,深受各界称 誉,旋即成为经典著作。“经典”一词本有经久不变之义,但以本书而 论却不尽然。经相继修订出版之后,它的内容已经有了增加和发展。在 1958 年第二版中,增加了共产党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头 10 年的经历。1 971 年的第三版进而分析了以后的 10 年,这一版甚至比第一版更受人 欢迎,并重新肯定了以往对此书的评价,证明它不仅是一部经典著作, 而且是一部不断赶上时代的经典著作。这一评价对于更往下分析第三个 10 年的第四版来说,无疑仍将是正确的。 修订版意味着增加新的材料,使之赶上时代,并随着人们因时间的 流逝对过去的事件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修正一些解释。作者做了这两方 面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他凭藉新的学术成就,增加了大量新的知识 和见解,而这些不仅是关于近代事件,甚至还涉及早期中国历史的各个 方面,一直远溯到旧石器时代。费正清做这项工作的条件很好,因为在 美国大力推进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方面,他的贡献比任何人嘟大,而且 他所引证的权威人士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学生,这些人的研究工作 曾是他鼓励和指导过的,而且往往指导到作品出版为止。因此在这第四 版中,他不仅限于使早先的著作合乎时代,而且还根据新近的研究成果 , 重新撰写了相当多的章节。 S·威尔斯在本书第一版序言中的第一句说:“哈佛大学出版社向 《外交政策丛书》 读者们所能提供的书,最适时而又最重要的,莫过 于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在刚好 30 年之后的今天,这话对于第 四版来说仍然适用。中国人占全人类 1/5 以上,而美国人拥有全世界 约 1/4 的财富。这两大国之间的关系,他们彼此的了解或误解,他们 的合作或磨擦,将对于决定人类的未来起重大作用。 在过去 30 年,谁也没有比费正清用更清楚、更富于洞察力的笔触 写过关于中国的书。在使美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中国纷扰 不宁的近代历史,以及中国神秘莫测的现状等方面,谁的贡献也没有像 费正清那样大。本书由前几版留下来的那些部分,仍闪耀着真知灼见, 并又根据新近的研究,有了扩展和加工。凡是关心中国的人,都会反复 阅读这些部分,获得知识与乐趣。篇幅很多的新段落叙述了近代事件
中国现状和中美关系的前景:这些部分,依我看来,是所曾见到过的关 于这些不容易解释的极其复杂的问题最清晰而又判断十分精确的简略 叙述。费正清擅长把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及深入的分析同措词的透彻结 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并且将长远是一本经典著作的原因。 前言 写于1983年 谁要是把一本出版35年的书印出增订第四版,总有一些话需要交 待。同任何一位诚挚的教授一样,我写此书的目的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 使双方能够和平友好地共处。但其后发生些什么事呢?1948年第一版 问世后,我们同中国在朝鲜打了三年(1950-1953年)。1958年第二 版出版时,我们在中国南部边疆越南打了八年(1965-1973年)。1971 年第三版发行后,随着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我们同人 民共和国的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只是到了1979年,我们才开始解除冷 战时期同台湾的军事联盟。我们承认北京,但仍出售武器给台北,同时 又希望他们能结束对抗。然而,中国的旧账是不能这样轻易消除的,美 国的介入也不会轻易结束。 此书之所以拥有读者,我想是由于它总结了我们对中国的认识。这 事当然不可能,但从马可·波罗以来几百名学者都已尝试过,无非是因 为中国使外国人着迷,也使中国人自己心醉神迷。 当我第一次着手写作此书时,我得益于两方面的经验一一首先我在 旧中国生活过,在北京当过四年研究生(1932-1935年),又旅游了很 多地方,并且在美国大使馆任过两年职,先是1942-1943年在重庆, 其后是1945-1949年在南京,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崛起称雄的时代。 第二方面的经验来自哈佛,那是1946年后我在哈佛进行对中国的分区 研究计划的结果:这一分区研究法运用每一种社会科学,并使我自193 6年以后在哈佛教的中国史能条分缕析。 1983年版本受到两件事的影响:首先是在人民共和国实际观察所 得,这印象也是如今许多旅行者熟悉的。我通过周恩来的随从人员,先 是1943年在重庆同他见过面,以后又于1945年会见过。在1972年5 -7月间,我妻费慰梅和我承他邀请,回到我们三四十年代就熟悉的地 方,访问了六个星期。我们发现这已是崭新的国家和崭新的人民了。其 后两次访问在1979年,我同老友再聚首,这使我现在能详加论述。(详 情见1982年出版的费正清《50年回忆录》)其次也是对第四版更有 影响的是,我得益于许多国家的学者和记者近年来所发表的几百部重要 的专著、论丛及文章和报告。这些著作列在参考书目中,我对这些人表
中国现状和中美关系的前景;这些部分,依我看来,是所曾见到过的关 于这些不容易解释的极其复杂的问题最清晰而又判断十分精确的简略 叙述。费正清擅长把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及深入的分析同措词的透彻结 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此书已经是并且将长远是一本经典著作的原因。 前言 写于 1983 年 谁要是把一本出版 35 年的书印出增订第四版,总有一些话需要交 待。同任何一位诚挚的教授一样,我写此书的目的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 , 使双方能够和平友好地共处。但其后发生些什么事呢?1948 年第一版 问世后,我们同中国在朝鲜打了三年(l950-1953 年)。1958 年第二 版出版时,我们在中国南部边疆越南打了八年(1965-1973 年)。1971 年第三版发行后,随着 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我们同人 民共和国的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只是到了 1979 年,我们才开始解除冷 战时期同台湾的军事联盟。我们承认北京,但仍出售武器给台北,同时 又希望他们能结束对抗。然而,中国的旧账是不能这样轻易消除的,美 国的介入也不会轻易结束。 此书之所以拥有读者,我想是由于它总结了我们对中国的认识。这 事当然不可能,但从马可• 波罗以来几百名学者都已尝试过,无非是因 为中国使外国人着迷,也使中国人自己心醉神迷。 当我第一次着手写作此书时,我得益于两方面的经验——首先我在 旧中国生活过,在北京当过四年研究生(1932-1935 年),又旅游了很 多地方,并且在美国大使馆任过两年职,先是 1942-1943 年在重庆, 其后是 1945-1949 年在南京,那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崛起称雄的时代。 第二方面的经验来自哈佛,那是 1946 年后我在哈佛进行对中国的分区 研究计划的结果:这一分区研究法运用每一种社会科学,并使我自 193 6 年以后在哈佛教的中国史能条分缕析。 1983 年版本受到两件事的影响:首先是在人民共和国实际观察所 得,这印象也是如今许多旅行者熟悉的。我通过周恩来的随从人员,先 是 1943 年在重庆同他见过面,以后又于 1945 年会见过。在 1972 年 5 -7 月间,我妻费慰梅和我承他邀请,回到我们三四十年代就熟悉的地 方,访问了六个星期。我们发现这已是崭新的国家和崭新的人民了。其 后两次访问在 1979 年,我同老友再聚首,这使我现在能详加论述。(详 情见 1982 年出版的费正清《50 年回忆录》 )其次也是对第四版更有 影响的是,我得益于许多国家的学者和记者近年来所发表的几百部重要 的专著、论丛及文章和报告。这些著作列在参考书目中,我对这些人表
示感谢。 重写一本书是一种惩罚。几年前的管见可能己经膨胀为今日众所周 知的老生常谈。历史随时势发展,有些问题被人淡忘,其他事情又取而 代之。凡是我发现的空谈及废话都已删除,我深感新的学术成就如潮水 般涌现,以致我在试图用它们充实此书时,有时感到应接不暇。 在30年(1949-1979年)和两次战争后,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中 国革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同40年代中国内战中失败的一方结盟。 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化解僵局。 我们分两步走做此事。共和党做了第一步,第二步是民主党完成的。 1972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历史性的访问。他同周 恩来总理共同发表了引人注目的《上海公报》。亨利·基辛格和中国副 外长乔冠华进行了谈判。这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富于政治家品质 和才能的协议,两国关系有望正常化。虽然它包括关于两国外交关系诸 多方面分歧的陈述。北京强烈反对下列方案一一“一中一台”,“一个 中国,两个政府”和“两个中国”。华盛顿承认“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 人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许诺不“违背这一立场”, 这一结果把华盛顿棘手的对台关系置于附属地位。中国人先来后到的意 识很强烈,因而基辛格能够一方面在上海宣布同北京即将实现正常化, 一方面又声明美国将遵守1954年同台湾中华民国签订的军事安全协议 (军事同盟)。大国关系是全球稳定的基础。中国的内战虽然尚未结束, 但它是次要问题,即使我们卷入其中。 这一非常暖昧的情景比预想的时间长得多。1973年联络处作为使 馆前身在华盛顿和北京分别建立起来。但是1976年周和毛去世,1974 年尼克松也因水门事件而辞职,双方都面临着领导人的继承问题。 在秘密的谈判后,卡特总统于1978年12月宣布自1979年1月1 日起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不再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1954 年的美台军事协议于1980年1月1日终止,但是美台间的商业、文 化和其他关系以非官方名义继续保持。在此基础上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于 1979年1,2月访美。美国在30年后终于转变了态度,承认了40 年代中国内战的胜利者。我们最终承认一个中国的代表者是北京而不 是台北。 同时,我们并未抛弃我们长期的盟友、委托人一一台湾政权。1979 年3月10日,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在即使没有外交承认 的情况下,它使美国的法律和法规在台美关系中得到全面贯彻,并得以 延续。因为台湾仍然要求承认它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不以任何方式 寻求成为独立国家或“台湾共和国”,我们的选择相对容易得多。我们
示感谢。 重写一本书是一种惩罚。几年前的管见可能已经膨胀为今日众所周 知的老生常谈。历史随时势发展,有些问题被人淡忘,其他事情又取而 代之。凡是我发现的空谈及废话都已删除,我深感新的学术成就如潮水 般涌现,以致我在试图用它们充实此书时,有时感到应接不暇。 在 30 年(1949-1979 年)和两次战争后,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中 国革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同 4O 年代中国内战中失败的一方结盟 。 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化解僵局。 我们分两步走做此事。共和党做了第一步,第二步是民主党完成的 。 1972 年,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历史性的访问。他同周 恩来总理共同发表了引人注目的《上海公报》。亨利• 基辛格和中国副 外长乔冠华进行了谈判。这是建立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富于政治家品质 和才能的协议,两国关系有望正常化。虽然它包括关于两国外交关系诸 多方面分歧的陈述。北京强烈反对下列方案——“一中一台”, “一个 中国,两个政府”和“两个中国”。华盛顿承认“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 人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许诺不“违背这一立场”。 这一结果把华盛顿棘手的对台关系置于附属地位。中国人先来后到的意 识很强烈,因而基辛格能够一方面在上海宣布同北京即将实现正常化, 一方面又声明美国将遵守 1954 年同台湾中华民国签订的军事安全协议 (军事同盟)。大国关系是全球稳定的基础。中国的内战虽然尚未结束 , 但它是次要问题,即使我们卷入其中。 这一非常暖昧的情景比预想的时间长得多。1973 年联络处作为使 馆前身在华盛顿和北京分别建立起来。但是 1976 年周和毛去世,1974 年尼克松也因水门事件而辞职,双方都面临着领导人的继承问题。 在秘密的谈判后,卡特总统于 1978 年 12 月宣布自 1979 年 1 月1 日起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不再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1954 年的美台军事协议于 1980 年 1 月 1 日终止,但是美台间的商业、文 化和其他关系以非官方名义继续保持。在此基础上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于 1979 年 1 , 2 月访美。美国在 30 年后终于转变了态度,承认了 40 年代中国内战的胜利者。我们最终承认一个中国的代表者是北京而不 是台北。 同时,我们并未抛弃我们长期的盟友、委托人——台湾政权。1979 年 3 月 10 日,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在即使没有外交承认 的情况下,它使美国的法律和法规在台美关系中得到全面贯彻,并得以 延续。因为台湾仍然要求承认它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不以任何方式 寻求成为独立国家或“台湾共和国”,我们的选择相对容易得多。我们
不能永远鼓励台湾“统一”中国的幻想,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事 实即台湾是中国惟一一个四面环西太平洋的省份。 《与台湾关系法》允许在台湾建立一个美国机构,由原来的外交事 务官员任职,在所有的美国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处理台美关系,这些法 律和法规包括在1979年1月1日前生效并且继续有效的条约和国际 协议,即使台湾当局不再承认。台湾方面为这异乎寻常的关系安排的对 等机构叫北美事务合作局。双方均为非官方。在此基础上台美关系和美 国在台投资继续增长。我们也继续把防御性武器售予台湾。我们悠久的 帝国主义遗产也未完全被清算,仍然在中国的国内政治中保持着存在。 简而言之,由于中美两大国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一方面美国政府拟 定两国正常化的政策,一方面国会采取保护、鼓励我们同台湾的经济及 其关系的政策。随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不同层面上同双方保持着关 系,一个是官方,一个是非官方。此情形应视为历史产物,否则我们会 感到难于理解。美国的扩张(或帝国主义)、中国的现代民族主义皆可 溯源过去,如今又一勾勒着当代政治图景。结果中美关系仍然在错误路 上摇摆不定,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使双方彼此摩擦。1980年共和党总 统候选人罗纳德·里根宣布他的加强美台关系的主张,他忽视了历史背 景,其后北京和华盛顿长期陷入争吵。双方经过谈判最终在1982年8 月发表了联合声明,由卡特开始的两国关系正常化重新得到巩固。美 国保证不再提高援台军事规格,并于将来某时终止军事援台。 双方彼此了解对方的不同动机有助于接受对方的不同点,这是我们 的希望所在。基于面临共同问题的真正合作,当今美国有机会共同和海 峡两岸的中国人建立友谊。我们可以在一一教育、工业化、军备控制、 能源、食品、人口、污染等方面携手合作。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引篇 第01章中国景观 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蚀的 棕黄色丘陵、混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 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屋、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无 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一一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 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 的智慧和耐力。 现今在这人民共和国里,小块零散的耕地已被有效地并成较大的田
不能永远鼓励台湾“统一”中国的幻想,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事 实即台湾是中国惟一一个四面环西太平洋的省份。 《与台湾关系法》允许在台湾建立一个美国机构,由原来的外交事 务官员任职,在所有的美国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处理台美关系,这些法 律和法规包括在 1979 年 1 月 1 日前生效并且继续有效的条约和国际 协议,即使台湾当局不再承认。台湾方面为这异乎寻常的关系安排的对 等机构叫北美事务合作局。双方均为非官方。在此基础上台美关系和美 国在台投资继续增长。我们也继续把防御性武器售予台湾。我们悠久的 帝国主义遗产也未完全被清算,仍然在中国的国内政治中保持着存在。 简而言之,由于中美两大国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一方面美国政府拟 定两国正常化的政策,一方面国会采取保护、鼓励我们同台湾的经济及 其关系的政策。随后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在不同层面上同双方保持着关 系,一个是官方,一个是非官方。此情形应视为历史产物,否则我们会 感到难于理解。美国的扩张(或帝国主义)、中国的现代民族主义皆可 溯源过去,如今又一勾勒着当代政治图景。结果中美关系仍然在错误路 上摇摆不定,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使双方彼此摩擦。1980 年共和党总 统候选人罗纳德• 里根宣布他的加强美台关系的主张,他忽视了历史背 景,其后北京和华盛顿长期陷入争吵。双方经过谈判最终在 1982 年 8 月发表了联合声明,由卡特开始的两国关系正常化重新得到巩固。美 国保证不再提高援台军事规格,并于将来某时终止军事援台。 双方彼此了解对方的不同动机有助于接受对方的不同点,这是我们 的希望所在。基于面临共同问题的真正合作,当今美国有机会共同和海 峡两岸的中国人建立友谊。我们可以在——教育、工业化、军备控制、 能源、食品、人口、污染等方面携手合作。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引篇 第 01 章 中国景观 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受到侵蚀的 棕黄色丘陵、混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 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屋、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无 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 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 的智慧和耐力。 现今在这人民共和国里,小块零散的耕地已被有效地并成较大的田
地,沿着新的公路和山上,种植了数以百万计的树木,从电泵抽出来的 水充满了新修筑的池塘和灌渠。中国的面貌已经改变了。但人口已经增 加了一倍:现今已约有10亿之众。 南北对比 凡是飞过大陆中国那一望无际的灰色云天、薄雾和晴空的任何一位 旅客,都会显眼地看到两幅典型的画面,一幅是华北的画面,一幅是华 南的画面。在北京以南干早的华北平原上,那曾是中国文明最早成熟的 地方,那里你可以在夏天看到漫无边际的绿色田野,散布着一簇簇较深 的绿色植物,那些就是土墙围着的村落中的树木。这很像我们中西部的 景色,那里的农家和树丛分散在大地上,彼此相隔约半英里。但我们那 块玉米地带里的一个农庄,在华北平原上却是整整一个村落。在衣阿华 或伊利诺斯州的田野里,与四周邻居相隔半英里的一个美国农家所住的 地方,连同他们的仓库和畜棚,在中国却成为几百口人居住的、点缀着 一些树木的整个村社,它同邻村也相隔大约半英里。美国人民尽管在历 史上也以务农为本,可是体会不到人口稠密之苦,而这对一个中国农民 的一切行动和想法却产生微妙的影响。 华南的典型画面迥然不同,同我们习见的情况也毫无相似之处。那 里稻田一年大部分时间泡在水里,因此空中旅客所看到的是一片水面。 那绿色的地带山峦起伏,新月形的水稻梯田从每座小山的山脚往上延 伸,几乎到达山顶,然后又在山的另侧从顶上起层层往下,无穷无尽, 每条田埂都按地形修筑,酷似地图上的等高线。事实上,从空中看到的 水稻梯田的曲块格局,是其所处谷地坡度的可见标志一一接近山项的凹 窄条梯田,下面的梯田变得越宽越长,到谷底则舒展开来成为大片稻田。 许多田埂上筑有灰色的石砌小路,形成错综复杂的图案,好似哪个巨人 涂鸦画出来的那样。当太阳露面时,从空中可以见到稻田水面反射出来 的明亮日影。事实上,太阳似乎是从底下稻田里照上来似的,因此,由 田埂、小路和山项组成的整个绚丽图纹,好似在下面一幅绵延起伏的巨 大屏幕上突然涌现出来,黑色的网络从银色明亮的水面上移过。 当你飞过南方那些多岩石的青山时,一定会纳闷那10亿左右的中 国人民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一一这样广阔连绵的高山和山谷看来大部 分是不能耕种的,并且住户似乎也非常稀少。你所看到的那幅空旷的景 色,反映在统计数字上的事实是:据估计,中国6/7的人口不得不密集 在1/3的土地上。据粗略估计,中国确实有人居住的地区大约只有美国 相应地区的一半,而供养的人口达美国的四倍。这只有让每平方英里可
地,沿着新的公路和山上,种植了数以百万计的树木,从电泵抽出来的 水充满了新修筑的池塘和灌渠。中国的面貌已经改变了。但人口已经增 加了一倍:现今已约有 10 亿之众。 南北对比 凡是飞过大陆中国那一望无际的灰色云天、薄雾和晴空的任何一位 旅客,都会显眼地看到两幅典型的画面,一幅是华北的画面,一幅是华 南的画面。在北京以南干早的华北平原上,那曾是中国文明最早成熟的 地方,那里你可以在夏天看到漫无边际的绿色田野,散布着一簇簇较深 的绿色植物,那些就是土墙围着的村落中的树木。这很像我们中西部的 景色,那里的农家和树丛分散在大地上,彼此相隔约半英里。但我们那 块玉米地带里的一个农庄,在华北平原上却是整整一个村落。在衣阿华 或伊利诺斯州的田野里,与四周邻居相隔半英里的一个美国农家所住的 地方,连同他们的仓库和畜棚,在中国却成为几百口人居住的、点缀着 一些树木的整个村社,它同邻村也相隔大约半英里。美国人民尽管在历 史上也以务农为本,可是体会不到人口稠密之苦,而这对一个中国农民 的一切行动和想法却产生微妙的影响。 华南的典型画面迥然不同,同我们习见的情况也毫无相似之处。那 里稻田一年大部分时间泡在水里,因此空中旅客所看到的是一片水面。 那绿色的地带山峦起伏,新月形的水稻梯田从每座小山的山脚往上延 伸,几乎到达山顶,然后又在山的另侧从顶上起层层往下,无穷无尽, 每条田埂都按地形修筑,酷似地图上的等高线。事实上,从空中看到的 水稻梯田的曲块格局,是其所处谷地坡度的可见标志——接近山项的凹 窄条梯田,下面的梯田变得越宽越长,到谷底则舒展开来成为大片稻田 。 许多田埂上筑有灰色的石砌小路,形成错综复杂的图案,好似哪个巨人 涂鸦画出来的那样。当太阳露面时,从空中可以见到稻田水面反射出来 的明亮日影。事实上,太阳似乎是从底下稻田里照上来似的,因此,由 田埂、小路和山项组成的整个绚丽图纹,好似在下面一幅绵延起伏的巨 大屏幕上突然涌现出来,黑色的网络从银色明亮的水面上移过。 当你飞过南方那些多岩石的青山时,一定会纳闷那 10 亿左右的中 国人民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这样广阔连绵的高山和山谷看来大部 分是不能耕种的,并且住户似乎也非常稀少。你所看到的那幅空旷的景 色,反映在统计数字上的事实是:据估计,中国 6/7 的人口不得不密集 在 1/3 的土地上。据粗略估计,中国确实有人居住的地区大约只有美国 相应地区的一半,而供养的人口达美国的四倍。这只有让每平方英里可
耕的谷地和冲积平原上挤住2000左右的人才可能做到。美国约有57 万平方英里土地有人耕种,并且可耕地的面积还可大加扩充;中国也 许有45万平方英里的耕地(每人平均拥有产粮食的土地不足半英亩), 即使精耕细作地加以利用,要想把耕地扩充得多一点的希望也是很渺茫 的。 关于中国人在他们拥挤的土地上如何生活,几乎没有完整的统计资 料,但抽样研究(美国的研究工作者曾在这方面带了头)的结果,可以 给我们一些总的印象。华北干早的小麦小米产区,同华南湿润的产稻区 差别很大。这两个经济区大约以黄河长江之间北纬33°处的一条线作 为分界。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形成这种显著对比的雨量、土壤、气温 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吧。 首先,雨量取决于中国的大陆性气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季节性气 流。简言之,亚洲大陆块的温度比西太平洋及其洋流的温度变得快,冬 季在大陆上空的干冷空气常常向东南流到海面上去,因而降水量极少。 反之,夏天大陆块上的热空气上升,把海洋上充满湿气的夏天季节风吸 向内陆和北方,因而降水主要是在夏季。这股来自南方的夏季风首先吹 过华南山峦,那里得到大量降雨,其雨量始终比较稳定,两年之间雨量 的变动不过约为15%。华北由于离南海较远,雨量较少,而且10年来 年与年之间雨量的变化高达30%。由于华北平原的平均降雨量均为20 -25英寸,相当于美国大片长期遭受干早和尘暴的地带的降雨量,对于 维持农作物的生长,即使在最好年份也不是很充裕的。年与年之间这种 降雨量的变化之大,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水的供应来说,华北在 正常年份仅足以勉强维持,于是周期性的缺雨就易于产生旱灾饥谨。从 水源来说,华南占据优势。 但就土壤而论,华南相形之下就差些,因为不断有水渗过它那温暖 的土地,把那些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矿物养分溶化渗走了。渗过水 的土壤相对说来是长不好庄稼的,这只能靠雨水不断地从山上把新的沉 积物冲到下面耕地上得到部分的补偿。即使如此,华南的人口密集中心 主要也只限于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上,例如上海地区或广 州周围地区。另一方面,华北的土壤由于比较缺水,没有受渗而仍保有 较丰富的矿物养分。事实上,有时水份的蒸发把盐碱带到土壤表面,而 又没有雨水把它冲掉(如在蒙古那样),于是在土表便形成一层盐碱硬 壳而不能耕种。 气温对维护华北的土壤也起着作用,因为严寒的大陆冬季(颇像美 国中西部的冬季),使植物的生长季节仅有半年光景。在中国最南部, 终年栽植庄稼,稻谷可收两季或三季。我们很容易忘记,上海的纬度与
耕的谷地和冲积平原上挤住 2000 左右的人才可能做到。美国约有 57 万平方英里土地有人耕种,并且可耕地的面积还可大加扩充;中国也 许有 45 万平方英里的耕地(每人平均拥有产粮食的土地不足半英亩), 即使精耕细作地加以利用,要想把耕地扩充得多一点的希望也是很渺茫 的。 关于中国人在他们拥挤的土地上如何生活,几乎没有完整的统计资 料,但抽样研究(美国的研究工作者曾在这方面带了头)的结果,可以 给我们一些总的印象。华北干早的小麦小米产区,同华南湿润的产稻区 差别很大。这两个经济区大约以黄河长江之间北纬 33°处的一条线作 为分界。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形成这种显著对比的雨量、土壤、气温 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吧。 首先,雨量取决于中国的大陆性气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季节性气 流。简言之,亚洲大陆块的温度比西太平洋及其洋流的温度变得快,冬 季在大陆上空的干冷空气常常向东南流到海面上去,因而降水量极少。 反之,夏天大陆块上的热空气上升,把海洋上充满湿气的夏天季节风吸 向内陆和北方,因而降水主要是在夏季。这股来自南方的夏季风首先吹 过华南山峦,那里得到大量降雨,其雨量始终比较稳定,两年之间雨量 的变动不过约为 15%。华北由于离南海较远,雨量较少,而且 10 年来 年与年之间雨量的变化高达 30 %。由于华北平原的平均降雨量均为 20 -25 英寸,相当于美国大片长期遭受干早和尘暴的地带的降雨量,对于 维持农作物的生长,即使在最好年份也不是很充裕的。年与年之间这种 降雨量的变化之大,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水的供应来说,华北在 正常年份仅足以勉强维持,于是周期性的缺雨就易于产生旱灾饥谨。从 水源来说,华南占据优势。 但就土壤而论,华南相形之下就差些,因为不断有水渗过它那温暖 的土地,把那些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矿物养分溶化渗走了。渗过水 的土壤相对说来是长不好庄稼的,这只能靠雨水不断地从山上把新的沉 积物冲到下面耕地上得到部分的补偿。即使如此,华南的人口密集中心 主要也只限于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上,例如上海地区或广 州周围地区。另一方面,华北的土壤由于比较缺水,没有受渗而仍保有 较丰富的矿物养分。事实上,有时水份的蒸发把盐碱带到土壤表面,而 又没有雨水把它冲掉(如在蒙古那样),于是在土表便形成一层盐碱硬 壳而不能耕种。 气温对维护华北的土壤也起着作用,因为严寒的大陆冬季(颇像美 国中西部的冬季),使植物的生长季节仅有半年光景。在中国最南部, 终年栽植庄稼,稻谷可收两季或三季。我们很容易忘记,上海的纬度与
新奥尔良和苏伊士的相同。而广州的纬度与哈瓦那和加尔各答的相同, 己进人热带地区。这就说明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生活在较丰饶的华南 水稻经济区内。种水稻需要投人较多的水和劳力,但产量比种小麦高一 倍以上。由此可见,南北的雨量、土壤、气温这些因素大致趋于平衡, 华北土壤在水份充足时是非常肥沃的,但缺水的现象往往很严重,而冬 天又太冷:华南不缺水,气候条件好,但一般土壤贫瘠。在这两种情况 上,自然资源由人的不懈努力加以补充,而利用人粪不过是比较突出的 一种形式。如果没有充足的粪便或相当的化肥施回土中,中国是没有一 块地区供养它今日这么多的人口的。从空中看中国城市,它们的周围都 密布一圈绿色庄稼,而往外的颜色渐渐变浅,这种现象决非偶然。每个 城市中心都供应着四周商品菜园的肥料。 从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密集在四大地区,这些地区只占 该国总面积的一小部分。第一地区是华北平原;第二是西部群山环绕的 四川平原:第三是从武汉到上海的长江下游,包括汉口以南的湖南稻乡: 第四是南方广州三角洲。早期西方旅游者,从方言差异和各省大小的角 度,把中国比作欧洲。例如,华中沿长江三个地区一一西边的四川省, 武汉南北的湖南、湖北两省,以及下游的长江三角洲一一的面积分别与 德国相坍,而每个地区的人口多于德国。 华南的商业和货运依靠水路,现代的大城市一一广州、上海、武汉 乃至天津一一都兴起在海上贸易与内陆水运商业汇合之处。但中国的对 外贸易一向使外商的极大期望落空。中国从北到南的纬度,相当于从加 拿大到古巴,保持着一个大部分自给自足的次大陆特色。乔治·华盛顿 的同代人伟大的乾隆皇帝,在其致英王乔治三世的著名诏书中说,“天 朝国威远被,万国来宾,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奇不有…并无更 需尔国制办物件。” 尽管中国班土广囊而各地景象又千差万别,但这次大陆始终维持一 个政治统一体,而欧洲却未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维系 整个中国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比我们西方的更加根深蒂固,并且自古一 直延续到今,可以说是更加源远流长。 中国的渊源 1929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一个大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北京人的头 骨,轰动一时。这在考古学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后来又发掘出大 约有40个人的头骨碎片,以及当时的兽骨、人类使用的工具和用火的 证据。所有这些在同一个地点发现,是极不寻常的。也许生活在50万
新奥尔良和苏伊士的相同。而广州的纬度与哈瓦那和加尔各答的相同, 已进人热带地区。这就说明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生活在较丰饶的华南 水稻经济区内。种水稻需要投人较多的水和劳力,但产量比种小麦高一 倍以上。由此可见,南北的雨量、土壤、气温这些因素大致趋于平衡, 华北土壤在水份充足时是非常肥沃的,但缺水的现象往往很严重,而冬 天又太冷;华南不缺水,气候条件好,但一般土壤贫瘠。在这两种情况 上,自然资源由人的不懈努力加以补充,而利用人粪不过是比较突出的 一种形式。如果没有充足的粪便或相当的化肥施回土中,中国是没有一 块地区供养它今日这么多的人口的。从空中看中国城市,它们的周围都 密布一圈绿色庄稼,而往外的颜色渐渐变浅,这种现象决非偶然。每个 城市中心都供应着四周商品菜园的肥料。 从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密集在四大地区,这些地区只占 该国总面积的一小部分。第一地区是华北平原;第二是西部群山环绕的 四川平原;第三是从武汉到上海的长江下游,包括汉口以南的湖南稻乡 ; 第四是南方广州三角洲。早期西方旅游者,从方言差异和各省大小的角 度,把中国比作欧洲。例如,华中沿长江三个地区——西边的四川省, 武汉南北的湖南、湖北两省,以及下游的长江三角洲——的面积分别与 德国相坍,而每个地区的人口多于德国。 华南的商业和货运依靠水路,现代的大城市——广州、上海、武汉 乃至天津——都兴起在海上贸易与内陆水运商业汇合之处。但中国的对 外贸易一向使外商的极大期望落空。中国从北到南的纬度,相当于从加 拿大到古巴,保持着一个大部分自给自足的次大陆特色。乔治• 华盛顿 的同代人伟大的乾隆皇帝,在其致英王乔治三世的著名诏书中说,“天 朝国威远被,万国来宾,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奇不有……并无更 需尔国制办物件。” 尽管中国班土广囊而各地景象又千差万别,但这次大陆始终维持一 个政治统一体,而欧洲却未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维系 整个中国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比我们西方的更加根深蒂固,并且自古一 直延续到今,可以说是更加源远流长。 中国的渊源 1929 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一个大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北京人的头 骨,轰动一时。这在考古学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后来又发掘出大 约有 4O 个人的头骨碎片,以及当时的兽骨、人类使用的工具和用火的 证据。所有这些在同一个地点发现,是极不寻常的。也许生活在 50 万
或40万年以前的北京人,是人类祖先之一,他的头颅骨浅低,下额骨 后缩,但头盖骨内有相当大的容积。1964年,在西安以南的蓝田发现 了一个更加原始的猿人近亲头骨。人民共和国考古学方面的革命,至今 已找出了许多分布广泛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头骨和其他遗物。 同时,自1949年以来还发现了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了 不起的工作,已经完全修改了中国的史前史。据K·C·张所作的结论, 这些新发现说明,在黄河南部河曲以下,介于森林高地和沼泽低地之间, 开始有了定居的农业社会。例如,公元前4000年左右,西安郊外的半 坡村民赖小米为生,辅之以渔猎,他们用丝麻制成织物,夯土营造室内 地面和墙垣(一个木框架里将土层层夯实)。他们饲养猪犬作为主要家 畜,把谷物藏在瓦罐里,其上饰有表示鱼、兽和植物的花纹,以及一些 显然是中国文字前身的符号。但是,除这华北彩陶期文化外,还在东南 沿海、台湾和长江下游那些早己种植水稻的地区,也发现了同时代的文 化遗址。 离彩陶文化较远的地方,己经发现了较浅的带光泽的黑陶层遗址, 地域更为广泛,分布在华北、长江流域乃至东南沿海。这表明新石器时 代的农业地区范围扩大,其中包括许多地区性小范围文化遗址。由此可 见,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似乎是继旧石器时代之后,在若干中心地点发 展起来的,从而使一些西方考古学家的旧学说,现已成为过时的学说, 因为那种学说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是“渗入文化”,主要带有通过中亚而 来的中东文化的特征。何炳棣列举了来自东亚以外的文化贡献:小麦和 大麦、马拉车、陶器的某些装饰花纹和式样,所有这一切似乎是公元前 2000年末来自西亚的,但那是中国社会早已定型之后的事。关于青铜 治炼术方面,一般曾提起来自南方的影响问题,因为在泰国发现了早于 公元前3000年的青铜器(而在近东,还要早几千年)。但想在近东各 个分开的和不同的史前文化间,找出早期有何广泛的交往以说明文化是 否发生“扩散”这一问题,现在已投有人提起了。每种主要的文化天然 是当地的成就,但决不是孤立的。 在种族方面,中国人具有易于使人误解的单一性,而这在人类学的 考察下是站不住脚的。北亚与中亚的各族人民,曾不断进入中国这块土 地,有时还加以统治,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足以压倒 中国文化。长城以北的干早草原,曾是游牧入侵者的生息之地,他们从 未能够取代中国稠密的农业人口,而只能使种族多样化。因此,所谓蒙 古族型是由许多混杂的血缘合成的,其中扁鼻和鹰钩鼻、黑发和红发、 有须和无须的特征,统统都有,而且,如蒙古型眼皮这种所谓共同的特 征也决不是普遍的
或 4O 万年以前的北京人,是人类祖先之一,他的头颅骨浅低,下额骨 后缩,但头盖骨内有相当大的容积。1964 年,在西安以南的蓝田发现 了一个更加原始的猿人近亲头骨。人民共和国考古学方面的革命,至今 已找出了许多分布广泛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头骨和其他遗物。 同时,自 1949 年以来还发现了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了 不起的工作,已经完全修改了中国的史前史。据 K·C·张所作的结论, 这些新发现说明,在黄河南部河曲以下,介于森林高地和沼泽低地之间 , 开始有了定居的农业社会。例如,公元前 4000 年左右,西安郊外的半 坡村民赖小米为生,辅之以渔猎,他们用丝麻制成织物,夯土营造室内 地面和墙垣(一个木框架里将土层层夯实)。他们饲养猪犬作为主要家 畜,把谷物藏在瓦罐里,其上饰有表示鱼、兽和植物的花纹,以及一些 显然是中国文字前身的符号。但是,除这华北彩陶期文化外,还在东南 沿海、台湾和长江下游那些早已种植水稻的地区,也发现了同时代的文 化遗址。 离彩陶文化较远的地方,已经发现了较浅的带光泽的黑陶层遗址, 地域更为广泛,分布在华北、长江流域乃至东南沿海。这表明新石器时 代的农业地区范围扩大,其中包括许多地区性小范围文化遗址。由此可 见,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似乎是继旧石器时代之后,在若干中心地点发 展起来的,从而使一些西方考古学家的旧学说,现已成为过时的学说, 因为那种学说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是“渗入文化”,主要带有通过中亚而 来的中东文化的特征。何炳棣列举了来自东亚以外的文化贡献:小麦和 大麦、马拉车、陶器的某些装饰花纹和式样,所有这一切似乎是公元前 2000 年末来自西亚的,但那是中国社会早已定型之后的事。关于青铜 冶炼术方面,一般曾提起来自南方的影响问题,因为在泰国发现了早于 公元前 3000 年的青铜器(而在近东,还要早几千年)。但想在近东各 个分开的和不同的史前文化间,找出早期有何广泛的交往以说明文化是 否发生“扩散”这一问题,现在已投有人提起了。每种主要的文化天然 是当地的成就,但决不是孤立的。 在种族方面,中国人具有易于使人误解的单一性,而这在人类学的 考察下是站不住脚的。北亚与中亚的各族人民,曾不断进入中国这块土 地,有时还加以统治,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足以压倒 中国文化。长城以北的干早草原,曾是游牧入侵者的生息之地,他们从 未能够取代中国稠密的农业人口,而只能使种族多样化。因此,所谓蒙 古族型是由许多混杂的血缘合成的,其中扁鼻和鹰钩鼻、黑发和红发、 有须和无须的特征,统统都有,而且,如蒙古型眼皮这种所谓共同的特 征也决不是普遍的
人与自然的协调 不管是文明的什么组成部分一一民族或文化特征一一只要一进入 中国,它们就都并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受其大地和大地利用方 式的哺育、制约与限制。仅举一事为例,华北人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 在中国西北厚达150英尺或以上、面积约10万平方英里、由风力运积 而成的细黄土层里,挖筑窑洞住家。黄土有沿纵向产生裂缝的性质,适 于在其中开挖窑洞。至今仍有几十万人居住在黄土峭壁旁边挖掘的窑洞 里。它们冬暖夏凉,安全可靠,但只怕地震。 中国西北的黄土似乎从未牛长过森林。凡是碰到有森林的地方,中 国人也像早期的其他民族和近代的美国拓荒者那样,把森林伐掉。由此 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经历若干世纪改变了他们国家的面貌。这种侵蚀至 今仍然是个大问题。黄河水力带下来的黄土,在山西省和大海之间冲积 成华北大平原,这一过程仍在进行。谁要是看了黄河那种咖喱色的滚滚 浊流,势不可挡的汹涌在大堤之间,高出地面20英尺流经离海30英 里的人烟稠密的平原:谁要是认识到这浩大的黄色浊流在不断地沉积它 的泥沙,使河床愈来愈高出周围的农村,直到不知哪一天由于人的疏忽 或上天降灾,它又冲决堤防而使平原沦为泽国:他就不会比在这种场合 更生动地感觉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情景了。 毁林、土壤侵蚀和洪水,不断使人们要努力治水。人民共和国最近 完成的一项业绩,是在这条“害河”的广阔西部流域栽植树木并拦截支 流。在以前的各个时代,中国统治者每隔一定时期,就要面临黄河洪水 在华北平原上造成灾祸的既成事实,而对付这项急事则缺乏科学知识与 手段。但在早期,平原遭受水灾的问题还没有需要把它排出原始沼泽的 问题来得严重:为了排水以及灌溉和防洪而采用的治水技术随之而兴。 这样,许多世代的劳力己经花在这块土地上,使它成为今日这种样子, 有大堤护河,有纵横交叉的运河和道路,有沟渠和水井以供灌溉,有小 路和偶尔残留下来的绿荫墓地把土地划分开来,而这一切都是一代一代 传下来的。现代中国所承袭的这块土地,几乎全部用来生产口粮。中国 养不起供食品用的牛羊。凡能利用的土地9/10用于生产粮食,只有 约2%用于放牧牲畜。对比之下,美国所利用的土地只有4/10用于 产粮,而几乎有一半用于放牧。 精耕细作对人的意义,可从依赖水稻的经济生活看得最为明显。水 稻是长江流域和南方各处中国人生活的支柱。水稻在头一个月通常生长 在秧田里,同时在早地里栽植一些杂粮。杂粮收割后,即在旱地里灌水、 施肥、犁田(这方面水牛可以补充人力锄地),以便移栽稻秧。插秧仍
人与自然的协调 不管是文明的什么组成部分——民族或文化特征——只要一进入 中国,它们就都并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受其大地和大地利用方 式的哺育、制约与限制。仅举一事为例,华北人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 在中国西北厚达 150 英尺或以上、面积约 10 万平方英里、由风力运积 而成的细黄土层里,挖筑窑洞住家。黄土有沿纵向产生裂缝的性质,适 于在其中开挖窑洞。至今仍有几十万人居住在黄土峭壁旁边挖掘的窑洞 里。它们冬暖夏凉,安全可靠,但只怕地震。 中国西北的黄土似乎从未牛长过森林。凡是碰到有森林的地方,中 国人也像早期的其他民族和近代的美国拓荒者那样,把森林伐掉。由此 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经历若干世纪改变了他们国家的面貌。这种侵蚀至 今仍然是个大问题。黄河水力带下来的黄土,在山西省和大海之间冲积 成华北大平原,这一过程仍在进行。谁要是看了黄河那种咖喱色的滚滚 浊流,势不可挡的汹涌在大堤之间,高出地面 20 英尺流经离海 30 英 里的人烟稠密的平原;谁要是认识到这浩大的黄色浊流在不断地沉积它 的泥沙,使河床愈来愈高出周围的农村,直到不知哪一天由于人的疏忽 或上天降灾,它又冲决堤防而使平原沦为泽国;他就不会比在这种场合 更生动地感觉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情景了。 毁林、土壤侵蚀和洪水,不断使人们要努力治水。人民共和国最近 完成的一项业绩,是在这条“害河”的广阔西部流域栽植树木并拦截支 流。在以前的各个时代,中国统治者每隔一定时期,就要面临黄河洪水 在华北平原上造成灾祸的既成事实,而对付这项急事则缺乏科学知识与 手段。但在早期,平原遭受水灾的问题还没有需要把它排出原始沼泽的 问题来得严重;为了排水以及灌溉和防洪而采用的治水技术随之而兴。 这样,许多世代的劳力已经花在这块土地上,使它成为今日这种样子, 有大堤护河,有纵横交叉的运河和道路,有沟渠和水井以供灌溉,有小 路和偶尔残留下来的绿荫墓地把土地划分开来,而这一切都是一代一代 传下来的。现代中国所承袭的这块土地,几乎全部用来生产口粮。中国 养不起供食品用的牛羊。凡能利用的土地 9 / l0 用于生产粮食,只有 约 2 %用于放牧牲畜。对比之下,美国所利用的土地只有 4 / 10 用于 产粮,而几乎有一半用于放牧。 精耕细作对人的意义,可从依赖水稻的经济生活看得最为明显。水 稻是长江流域和南方各处中国人生活的支柱。水稻在头一个月通常生长 在秧田里,同时在早地里栽植一些杂粮。杂粮收割后,即在旱地里灌水 、 施肥、犁田(这方面水牛可以补充人力锄地),以便移栽稻秧。插秧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