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学过程中地位不同的两个主体 教学目标:了解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的任务、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和构建方法。 教学重点:教师的素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6 参考文献:《教育学》杨兆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三章;《教育学基础》十二所, PI1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理想彼岸的引路人,教师的引导不能一相情愿,必须遵循学生的身 心发展规律,教师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走向理想的彼岸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和学生的有 关内容。 一、教师专门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师这一概念有过许多不同的解释。 中国古代:(1)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 德者也,((礼记〉(3)智如源泉,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师外传〉)(4)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可见,我国古代对教师概念的揭示,多是从教师的人格、功能和作用上界定的。 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培根、乌申斯基、加里宁则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 教师的本质含义。(1)教师是知识科学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培根)(2)乌申斯基以富有深刻意义的话概括说:一名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过程, 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 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 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米看虽然很平凡,却 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要揭示教师的本质含义,必须从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活动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与 教师的劳动对象的关系中去理解。我们认为,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 以全面培养教育日呢为职责的学校专职人员。 教师职业萌生于原始社会早期。原始部落的氏族首领和具有劳动经验、生活经验的长者, 为了部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总是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凭借其他地位和权威,把 生产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有意识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这些部落首领 和有经验的长者通常就成了年轻一代的“教师”,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我国自古相传有 燧(岁)人氏教人钻木取火,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伏羲氏教民以猎,包牺氏教民以渔,神农 氏教民稼樯(加强)…。 专职教师是在学校出现以后产生的。努力社会时期,我 国就有了学校的雏形。传说夏代有“庠”(想)、“序”、“校”三种教育机构,商代又有了“学” 与“瞽(古)宗”。这一时期,努力社会官学的教师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的,官师合 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官学及教师职业的发展以唐代的明代最为昌盛。而明代则出现了 大批从事小学教育的官师,充实发展了教师队伍,使从事各种层次的教师形成了阶梯状的配 套结构,把教师职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到了近代,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师范学校开始建立。1794年,法国建立了第一个培养教 师的巴黎师范学校,开创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19世纪初,德国师范教育也发展起来。 我国师范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1897年2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设有“师范学 院”,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院,1904年,清政府批准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师范教育的兴起,教师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能做到的只是教好,能不能学好则还要取决于学生,如果认为只要教 师教的好,学生一定能学好,这就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而陷入了“教师万能论”:如果认 为无论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都能学好,这就忽视了教师的作用而陷入了“教师消亡论”。 当前,教育技术以及网络发展迅速,有人则提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抛开教师对学生 个性、品德和情感的影响不谈,仅从网络教育的内容上看,其内容的编辑和选择是离不开教 师的,只不过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开,教师在台前还是在幕后的问题,并不是将教师完全 抛开,如果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则只能称其为自学,而不能将其称为教学。) (一)教师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地位 教师的劳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教师对于个体的成长,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和 进步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在任何社会,人们总要把所积累和创造的社 会文明继承和传递下去,并使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如果没有 教师的劳动,人类文明就要中断,新生一代就要事事靠直接经验,永远从头做起,社会也必 然会停滞不前。所以,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人类文化 科学知识、社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它 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 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第二,教师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直接或间接创造者。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 难看出教师劳动的重要作用。一个社会与民族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的发展水平。物质文明与情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而人的素质培养主 要取决于教师的劳动。 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员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他 们不是自然成长起米的,都必须首先通过教育的培养和训练。现代生产表明,个体只有受到 一定程度的教育,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才能进入生产领域,成为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生产个体劳动能力的社会作 用日益突出。教师的劳动是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从这种意义上 说,教师的劳动也是物质财富和间接创造者。 第三,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能开发起着奠基作用。现代脑科学、神经生 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从遗传获得的发展潜能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人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潜 力,人脑的功能远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然而,人的智力的潜能并非随着生理的成熟就自然获 得很好的发展。潜能的充分开发依赖于社会生活条件和正确的教育,在社会生活条件基本相 同的情况下,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是学生群体的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使每名学生固有的智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当然,人的潜能是存 在个别差异的,教师应尽早发现学生潜能中的优势,给予及时引导和培养,这无论是对杰出 人才的迅速成长,还是对潜能巨大的超常学生的智力开发都是具有意义的。 (二)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的巨大社会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人实现的,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 为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二是培养品德,塑造学生的心灵:三是训练
身体,发展学生的体质。总的说来,教育的作用就是全面的培养人,就是使学生获得最适合 他自己的发展,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本身就决定了教师的地位。 然而,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却一直是教育史上重大的争 论问题。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地位之争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教育活动过程 的中心,如赫尔巴特所强调的教师的权威等:另一种则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如杜威 提出的“儿童中心论”的观点。这两种主张,一种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和权威,另一种则又 过分贬低了教师的地位和权威,都是不正常的。 就当前的教育理论来看,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人坚持教学过程应该以教 师为主体,有人则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也有人提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主体,即所谓的 “双主体”,另外,还有人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从不 同的侧面,在不同的程度上揭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客观规律。但就教育过程的本 质和教师的作用来说,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要的地位:首先,教师受社会 之委托,担负着为社会塑造人才的使命。教师是社会意志的体现者,他根据社会的意志和要 求来培养人,教师是教育方针、教育计划的贯彻执行者,教师主导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规格。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然处于主要地位;其次,教育本身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育 人过程,人的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靠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养实现的。任何教学人 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都代替不了教师在培养人当中的作用。另外,学习过程最重要的特点 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这决定了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要地位,教师受过专门的培养训练, 具有广博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教育方法。因此,学生的学 习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之一,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 挥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既包括教师教的过程,也包括学生 学的过程。但就教育过程的总体来说,在教与学这两个主体的关系上,教师是主要的。 三、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为此,教师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 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 魄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一根本任务,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教育 方针和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 首先,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发展。 其次,教师还必须关心学生课外、校外活动,组织领导好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 是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正确组织与开展课外校 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某些特殊才能。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课外 活动结合起来,把校内外教育统一起来,才能出色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再次马脚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注意总结教育经验,担负起丰富发展教育科学的任 务。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能动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同生产劳动的对象有本质的不同。生产劳动的对象是物,是死的,不变 的:而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发展变化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起能动 作用的只有劳动者,生产劳动的结果仅仅取决于劳动者能动作用的发挥:而教育过程中教师 与学生都具有能动性,教育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劳动,也取决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程
度。学生不仅有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而且他们对教育者的教育总是具有极大的选择 性和调节性,因此,教师的劳动总是作用于具有独立的能动的学生个体身上,它要比劳动者 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改造复杂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时,必须懂 得掌握学生的认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发展的源泉,学习的动力在于他的内部矛盾性。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使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而是具有独特品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着 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与思想行 为。尤其所受的教育和影响的不同,使得他们的整个身心发展水平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 时,教育的对象还具有能动性,他们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是能动地参与 教育过程,制约着教师的劳动。因此,这必然决定了教师这种培养学生的劳动,不能像工人 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有统一的操作规程,统一的型号,用同一个标准与模子来生产和铸造。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套可以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教育对象都有效的现有模式。教师 既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统一要求培养学生,又必须注意每名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个性特 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 由此可知,教师的劳动决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经验的照搬,更不 是只起贩运知识的“传声筒”作用,而是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 须认识到自己劳动的特性,大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出丰富多彩的学生。 (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言行等去直接影 响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 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的示范,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学 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塑造中,教师的人格与个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 此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教师的劳动所以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在知识、智力、心理品质和思想 道德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不强,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因此,青少年学 生对教师总有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把教师当做榜样去学习和模仿。所以,教师应当时 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对此,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 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 到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名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 学生身上永远六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名教师也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 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隐性 课程)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不仅说明教师工作的艰巨和光荣,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 思想品德与人格,必须具有丰富的学时,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 率。但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与主体意识,避免学生盲日顺从。 (四)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由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决定的。人才的培养是连续的,不是短时 期能见效的。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 能见分晓。教师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 《管子全修》里曾经说:“一年之际,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际,莫如树 人。”反映出培养人周期性长的特点,这与工农产品的生产不一样。工业产品在极短时间内 就可以检验产品的质量,就可以使用:种庄稼一年内也可以收获:植树三五年也可望结果和
成材。而人才的教育培养则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得到社会的检验与 评价。学生完整全面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良好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甚至一种缺点的 克服,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往往是许多教师连续的共同努力才会取得 最终的结果。 教师劳动周期性长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站在现实与未来的高度,始终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坚持不屑、锲而不 舍的精神。 五、教师的素质 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 教师的素质问题,是关涉教育事业的大问题。社会上的各种职业豆油各自的素质规定,教育 也是一样。对于教师而言,他不仅要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共同要素,此外还必须具备教师职业 所要求的特殊专业素质。 (一)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信仰与道德等方面。教师承担着教书与人的重任, 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就是塑造人的思想与灵魂。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有些的思想政治素质、 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高尚思想和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教师才呢功能勇于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才能把自己所 从事的事业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良好 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教师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动力,更制约着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与能力的水平和发展程度,最终决定着整个培养人的方向和教育的质量。 (二)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反映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文化修养方面。教师是通过系 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智力、体力和塑造各种优秀品质,达 到培养人的目的。为此,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牢固掌握所教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地吐故 纳新,跟上所教授专业的时代发展,使自己站在国际国内本领域学术发展的前沿。只有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一名称职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严谨 的治学态度,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将事业放到更广泛的世界中,广泛涉猎各种 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而教育对象的兴趣广博、 求知欲强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都具有极为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获得学生 的尊重与信赖,就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教师的双专业性) 教师要取得最佳的叫许饿效果,使自己的工作少走弯路,只有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还 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面,形成正 确的教育思想,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加里宁说:“具有知识还比能说就够了,这只是掌 握了材料,不待说,材料是好的,但是还要求有极大的技巧来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 知识传授给别人。”教师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学 方法,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博士不一定 能做一名好教师)。 长期以来,社会上许多人,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育学仅仅定位为一种工艺或一门 技术,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学会怎么去教。怎么当然十分重要,也十分实用,但是, 明确为什么这样教更为重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的问题,涉及的是价值领 域,其核心就是教育观。只有在科学教育观的统领下,教师具体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正确运用 才能是自觉的。教师教育理论的核心素质,就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育观是教师从教素质
之本。 (四)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除具有现代人的基本能力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完成教育 教学任务的特殊能力。如教师应具备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选择 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五)教师的身体心理素质 身心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教师劳动的繁重性、艰巨性要求教师必须有健康 的身体,以保证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师应该是体魄健壮的高素质的现 代人,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现代生活紧张忙碌,充满竞争和压力,教师如果没有 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仅不能战胜挫折和困难,也无法教育出心理健康 的学生。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意志力,教师的兴趣、气质、性格等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 要方面。同时,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六、教师的职业道德 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要求,即职业上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就是 指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工 作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反映在教师活动的方方面 面,它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以及教师与社会各方面所 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我国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 德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一)忠诚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最主要的品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部分,是当好教师的重要前提条件。因 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自觉地献身教育事业:只有忠诚教育事业,才能满腔热情地忘我 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教师献身于教 育事业,总是给予对这一事业社会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基于对自身人生价值的追求。每一名 教师都应深刻体会自己工作的意义,把自己一点一滴的劳动同社会的进步发展联系起来,加 深对教育事业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尊重热爱学生 尊重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育 是知识的传递,人格的塑造,是心与心的沟通与交融。因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 好学生。教师只有把对教育事业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才是一名完美的教师。对学生 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决不是一名好教师。没有爱的教育必然不会是成功的教育。 尊重热爱学生还要对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成长。教师要认识到,在教育活动中那些表现不佳的学生,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 教师的尊重与爱。这不仅因为他们缺少爱,也因为教师对他们的爱正是他们全面发展成长的 重要动力。同时,是否尊重热爱每一名学生也是衡量一名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热爱学生与否是 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作为教师,要懂得热爱学生,因为爱生之心是教育的前提,是 教育力量所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关怀,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 感情。好的教师就是播撒阳光的人。教师把教育爱无私地播撒给他们的学生。学生在人生旅 途中需要教师的阳光雨露的滋润。教师对学生强烈的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引起学 生对教师的亲近和尊敬,从而奠定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乐意聆听教师的讲授,努力把教师 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例1:教育少不了爱(P345杨兆山)
例2:尊重的力量(P346杨兆山) (三)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首先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处理好劳动成果的个体性和集体性的关系。 首先,人才的培养造就,决不是取决于单个教师的劳动,而是有赖于教师集体的共同努力。 其次,教师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和信任,包括尊重彼此的人格、声誉和劳动,同时也包括积极 支持配合其他教师的工作。因此,热爱教育事业的每名教师,都要有集体注意精神,互相团 结合作,互相帮助支持。教师集体才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一个团结友好的教师集体有利于 叫许饿过程的组织,有利于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否则就会弱化教师的教育力量,最终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是否能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学校要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掌握广博的知识,发展 多方面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必须依靠集体的 力量。单凭某一名或某些驾驶匹马单枪地干,是不可能完成教育和教学的任务的。教育工作 需要有各类教师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师要善于团结全体教师,互相配合,共同作好思想政治 工作,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没有一个真正的教师集体,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 程。 学生的塑造要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教师集体是一个由共同的教育任务组成的复杂整 体。要使这一集体能够作为一个统一的集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所有成员力量的协调一致非常 必要。集体中的每名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同时,彼此之间还要对整个教育事 业负责。每名教师所做的工作都是形成学生完美个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应 该互相支持、心理相容、通力合作、彼此尊重。 (四)为人师表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与个性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学生作出表率。凡是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禁止学生学生做的,教师必须首先禁施,作出表率。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反之,教师言行不一,只说不做,必然失去学 生的信任,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 七.学生为什么必须受教育 学生是教师的劳动对象,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师要完成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把学生培养塑造成合格的社会成员,首要的问题就是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一般特点及其身 心发展的规律。 (一)学生受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是一个未完成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中 说:“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所谓的人的未 完成性是指个体远离完全彻底社会化的特性。人首先是自然实体,然后才是社会实体。一个 人从受精开始,就通过遗传具备了人的生物体的构造与机能,但这只是生物学或分类学意义 上的人。个体的自然属性只有接受广泛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才能实现社会化,成为社会学意 义上的人。但人的社会化的实现,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是在教育的帮助下完成的。人 通过教育这个手段,接受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为一 个逐渐完成的人。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历程。学生不仅要在自己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到社会组 织的专门教育机构接受系统的教育影响,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即使是成年人、老年人也必须 接受再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的思想就是对学生
对人为什么要受教育的最好解释。人受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延续的需要,也是个体生存发展和 社会化的需要。 (二)学生受教育的可能性 学生不仅是一个未完成的人,学生还是一个可教育的日呢。跨美缪斯曾经说:“有人说, 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 一个人。”人的可教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有巨大的发展前能和可塑性,这是心理学 已经证明了的。《学会生存》中说:“人类生下来就是早熟的。他带着一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 上。这些潜能可能半途流产,也可能在一些有利的或不利的生存条件下成熟起来,所以从本 质上讲,他是能够受教育的。”这里也是说明人的可教育性。其次,青少年的可教性还表现 在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他能与教育者配合,共同完成 教育热闹物。人是可教育的,即便是所谓的产生也是一样。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信心,你想不 想放弃,你找没找到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指导下接受规范化的教育, 以完善自我和基本实现社会化为主要目的的人。学生具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学生 的科学认识有利于我们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 八、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相比应占什么地位,这在教育史上一直是一个重大争论问题。 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是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可以随意涂抹:看成一个容器,可以任意 填灌。学生对教师来说,只是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只能居于从属地位。“学生中心论”则相 反,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仆人”。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 是一个“儿童中心论”者,他曾经说:“现在我们的教育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 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 绕他们组织起来。”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我们不能简单化,从总体上说,学生既是 客体,又是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施加教育影响的承受 者,是教育的对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相对于学习内容而 言,学习是学习的主人。与学生主体相对应的是学习的客体,它不仅包括教师施加的一切教 育影响,也包括教师本身,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如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师的个性风格 等无不在学生的学习和模仿范围之内。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使教师在教 的过程中想到学生的学,自觉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承认学生的客体地位是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发前提,明确学生的主题地位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与根本。 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相对 于教师的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但就 教育过程总体来说,在教与学这两个主体的关系上,教师是主要的。因为学生的学,无论是 学的程度与水平,还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引导。 认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明确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对认 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活动的整体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例:那个女孩真漂亮(杨兆山P351) 九、学生的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1、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1) 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儿童在智力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2)表现在
智力整体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上。有的记忆力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有的想象力丰富, 但思维能力不强:有的思维力很强,但观察力可能很差。 2、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非智力因素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 一般而言,情感热情如火的学生大都性格外向、兴趣广泛,情感脆弱的学生大都意志也 很薄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情感大都深刻稳定,但冷淡而缺乏热情;意志坚强的学生大都有强 烈的动机和稳定、理智的情感。所以,在一个集体里,有的学生情感高尚,热爱祖国、热爱 人民,有集体主义精神:而有的学生只爱自己、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有的情感热情奔放, 兴趣广泛;有的情感封闭冷淡,兴趣狭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没有强烈的动机,坚强 的意志和大量的付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一分灵感,这是对 非智力因素作用的恰当评价。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区别对待。 (二)性别差异一教育 男女生的发展与表现在中小学阶段又存在一定的差别。 1、男女生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男女学生心理发展的性别特征和差异是明显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男女两性之间 是有差别的。在青春期发育以前,女学生在理解人际关系,形成责任感、义务感,认真态度, 善于执行任务等心理品质方面比男生成熟快。小学阶段女生的心理年龄比男生明显的大,心 理品质成熟的速度比男生快。同时,男女学生心理方面智力发展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不仅 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国外的研究表明:男女两性智力发展变化是与年龄 的增长相关的。其相关的发展倾向是:在婴儿期以前,没有差异:在幼儿期有差异,女孩略 优于男孩:在小学阶段有明显差异,女孩优于男孩:在初中阶段差异不明显,初中前期女生 略优于男生,初中后期男生略优于女生。 因此,在教育上,我们就应该既要承认男女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并针对差异进行施教。 又要破除女生智力发展不如男生的错误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发各自的智力潜力,发展其智力 优势,弥补其智力劣势,以使他们的智力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使用。对于女同学教师要着重 培养她们的理解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男女学生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在情感方面,男生一般易受环境影响,情感外露、粗犷,波动大,好冲动,控制力不强。 女生一般情感稳定,细腻、敏感,理智性强、同情感强。 在意志方面,男生意志强弱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大。因此,他们有时表现得很顽强,不 怕困难,有时又很容易泄气,缺乏坚韧性。相对而言,女生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不大,意志 的坚韧性强。 在性格方面,男生性格多外倾,活泼、好动,喜冒险,愿意大胆尝试新奇事物,不拘泥 于细节末节,不计较点滴得失,心胸多豁达。女生性格多内倾,柔弱文静,心细如发,善解 人意。但也有许多城市女孩性格活泼开朗,大胆泼辣,惹人喜爱。 在兴趣方面,男生一般兴趣广泛,尤喜那些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竞技性强的活动。如 制造火箭模型,参加体育及棋类比赛等。女生兴趣相对窄于男生,多半对小说、影视、音乐 和舞蹈感兴趣。 青少年的非智力因素是复杂的,男女生的非智力因素差异也是相对的。我们教师既要看 到差异,针对男女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特点施教,长其善救其失:也要看到他们的差异只 是相对的,不能夸大和绝对化。最重要的是教师决不能抱着某种偏见使这种差异进一步加大。 (三)“优等生”和“后进生”与教育 教师要使优等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使后进生跟上整个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就不能不研
究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特点及教育问题。 1、如何教育优等生 一般而言,优等生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获得很好发展的学生,或者说在智力因素 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比较全面的学生。优等生在身体发育、学业成绩、社会适应、道德行为以 及情感表现方面等均较其他学生更佳。优等生有很多特点,概括地说,他们一般都具有强烈 的成就动机,喜欢竟争:感知敏锐,想象丰富:开朗乐观,心胸豁达,果敢顽强。所以,优 等生总是教师和家长喜爱的对象。 对优等生可以采取以下的教育策略:第一,对他们实行跳级制,使他们早日成材。第二, 加大学习分量,提高教育要求,以使他们发展得更好。第三,对优等生更应严格要求,切忌 只抓学习不抓思想。第四,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等生,既要表扬,也要批评:既要看到他们的 长处,也要看到他们的短处。成长中的青少年更需要的应该是批评,同时也要使优等生摆正 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2、如何教育后进生 所谓后进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 平衡的学生。 后进生各有不同的表现方面,或学业不佳,或品德不良,或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但概 括起来,后进生也有共性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业成绩不理想;散漫,缺乏组织性纪律 性:吃不得辛苦,缺乏意志力:管不住自己的不良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上进心、 自信心和社会理想。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品行不端。 优等生和后进生都是国家的未来,不能撇下不管,对后进生宜采取如下教育策略: 第一,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要求他们,以重建他们的自尊心,克服其自卑心理。使 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以消除师生 间的隔阂,彻底打破他们的自我封闭防线,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第二、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好教育的切入点。后进生和所有的学生一样,也是既有 优点,也有缺点,只是他们身上的缺点更多一些,更突出一些。教师应该去发现后进生的闪 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去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后进生并不是智力不好,大都是非智力因素 差。所以,我们只要找好切入点就会大有作为。后进生不是天生就差的,总是由各种原因造 成的。致师只有找到病源,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奇效。 第三,给后进生以高尚的教育爱。没有爱的教育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对后进生的教 育尤其如此。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不仅是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要求,也是能否教育好后 进生的关键。优等生因为获得教育爱之多之易,他们往往并不珍惜:而后进生因难于获得教 育爱他们总是倍加珍惜,并会成为他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十、师生关系 1、定义: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 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是社会关系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 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性质。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受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 级的教育目的,强调师道尊严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只能服从,不能反问质疑。这 是以教师为中心,用棍棒维持学校纪律来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随着封 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 人的个性解放,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继而产生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 关系。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 系的社会基础,这种关系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而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