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德育 教学目标:理解德育的概念、过程,了解德育的内容、任务、原则、方法 教学重点:德育的概念、过程 课时: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参考书目:《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第七章),《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第九章,《教 育哲学通论》黄济第十九章,《教育学》杨兆山第十章P261 教学过程: 回顾:教育的本质(教材P41)、教育目的(教材P109)、教学的概念和任务(教材P178)、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学规律中的五对联系之一一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联系(教材 P206)、教学原则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联系(教材P221)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偏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育人的思想品德,我们称思想品德的教育简称为德育 一、概念:教材P33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 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 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1、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 想教育。 (1)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学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 成高尚的品德。 帮助学生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和按道德规范调节行为的能力,形成社会主 义的道德观点和信念。比如:知道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尊师爱友、保护环境是光荣的、为 我们社会所提倡的,损人利己、轻慢无礼、破坏环境、以权谋私是耻辱的,为我们社会所不 允许的。其实,道德说白了就是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事都是不道德的,比如公共肃静的场合 高声喧哗、随地吐痰、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集体宿舍中影响他人正常作息等等。 (2)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 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比如:当得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多国部队炸毁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 时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义愤填膺的憎恨感,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比如: 得知台独分子蓄意搞一中一台,破坏祖国统一的行经时感到无比愤怒:得知李洪志领导的斜 教组织蓄意颠覆社会主义时,能坚决与之划清界限,积极与之斗争,都说明具有鲜明的正确 的政治立场。 (3)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 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具备对客观事物进行一分为二思考、多角度分析的 能力,养成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态度,提高学 生抵抗挫折和磨难的能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的主人公张大民在下岗后依然能乐 观、积极地寻找机会,他也有烦恼和悲伤,但从不气馁,始终那么满怀激情地对待生活,教 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美国校园血案、马加爵事件。 德育就是将一定社会、阶级的规范、准则,通过培养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活动和学生积 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内化成个人品质的活动,即将自然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2、儿对慨念 (1)教育学范畴的德育与伦理学范畴的道德教育:前者是广义的,反映后者的要求
但二者也有区别,伦理学范畴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相对于政治观念、法律观 念、宗教观念和艺术观念来划分的,故伦理学上的德育侧重人的行为规范和风尚,培养人们 一定的道德品质(如背叛祖国、汉奸,抢劫,坑蒙拐骗)。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 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因此,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指伦理学上的,即道 德品质教育;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指教育学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 分。 (2)德育与智有不同。 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 理观问题。 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 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如果一个学生只有某种道德规范的认识,而无这种道德上 的需要,没有感到这种道德的价值,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情感,那么就不可能用这种规范来调 节他个人的行为。因此,德育不能停留在一般的道德认识上(腐败者满口仁义道德、人民利 益、反腐倡廉),它应当着重去解决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即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 内化为自身的需要,通过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善恶、是非、公私、荣辱,正确进行道 德评价,坚定履行道德义务,转化为自身的品德(运城市纪检书记梁雨润)。只有注重解决 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品德。 3、德育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学校德育的性质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不同的阶级的经济利益的 不同或对立,因而,学校德育也具有阶级性,被经济阶级用来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和劳动 者,为维护其政治经济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学校的德育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德育,要反对和抵制封建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为社会 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但这并不意味着德育的内容只有阶级的道 德规范,而无公共的道德准则,我们学校的社会主义德育,也包括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的 道德准则,即“遵守数百年来人民就知道的、数千年来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 公共生活规则”,如文明行为、人道主义、民主自由等。但是掌握这些公共的道德准则,也 是为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服务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道德的标准也不同,如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在现 代社会,巾帼不让须眉。 4、德育概念的扩展 除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外,还有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在大德育概念统摄下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其具 体的教育过程、内容、方法、手段都不相同,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也是不 同步的,世界观正确的政治上未必进步,政治上进步的道德未必高尚。德育必须正视个体思 想道德方面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不能以一种教育取代其他的教育。在当前的德育实践中,政 治教育所占的比例过大,这不仅影响了政治教育本身的效果,对德育的其他方面也有不利影 响。 对德育本质的正确把握有利于深层次理解德育的内涵。认识德育本质的重要方面,是认 清德育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德育内部的特殊矛盾。德育活动的各构成要素(德育施教者、 德育受教者、德育内容、德育手段等)之间因带有共同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德育各要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德育过程的种种矛盾。但贯穿德育活动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 盾,只能是社会的外在要求(主要是有教育者所代表和体现)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之 间的矛盾。德育的其他矛盾都是由此而生的。德育中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德育内部的特殊矛 2
盾都指向共同的目的,即形成人的一定的思想品德。由此可见,德育的本质是外德内化,也 就是在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下,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 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德育是内容丰富的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内化外在德育要求的教育活动。德育 的价值也蕴涵其中,即达到个人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的。具体来说,德育的内容和价值如下: 二、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内容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而组织起来用以影响、教育学生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 以及规范系统。它是德育日标与德育要求的具体化,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和 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在类别上划分主要包括: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忠于自己祖国的教育。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主精神 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不可缺少的凝聚力,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建设和保卫祖国 的力量之源。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祖国发展历史和现实国情教育,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情 感教育,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教育,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教育等。 2、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使之具有为人民服务、维护集体利益的观念和行为 的教育。集体主义要求人们一切思想、行为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集体主义教育主 要包括集体意识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观教育、集体行为教育等。 3、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使学生正确理解、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教育。它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使其明确什么是社 会主义,为什么要坚特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教育主要包括 社会注意制度教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教育(社会初级阶段,自语)、党的重要地位教育和 形势任务教育等(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语) 4、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的教 育。理想教育是使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具体包括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 教育、人生态度教育和社会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促进其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和良好道德习惯等形成和发展的教育。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优 良传统道德教育(忠孝)、社会公德教育(五讲四美)、职业教育(师德、医德)和环境道德 教育等。 6、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使学生热 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正确劳 动观教育、劳动情感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等。 7、民主和法制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是使学生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懂得和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 务,养成自觉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主要包括民主和法律常识 教育、民主和法律意识教育、运用法律自我保护教育、维护民主和法律的教育等。 8、健康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健康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是使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 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健康个性心理 3
品质教育主要包括心理卫生教育、意志品质教育、自尊自强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等。 目前我国德育内容的问题主要有:1、在类别体系上重视私德教育(个人道德教育)和 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唯物史观教育等)忽视社 会公德教育(遵守公共秩序、救死扶伤、见义勇为、保护环境等):2、在层次上道德理解教 育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道德规则教育的比重较小(道德理解教育起激励作用,道德 原则教育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起约束作用),比较重视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激励, 对学生行为约束的内容比较少。结果使学生有远大的道德理想饿缺乏个人品行修养,整体社 会公德意识淡漠,这与中国现代化、文明化的进程极不相容。因此,学校德育内容应该加以 调整,加强道德规则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和现实性为原则,建 构起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德育内容体系。 同时,德 育还要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考虑到其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我国的学校德育,时间 不可谓不长,范围不可谓不广,力度不可谓不大,效果却不怎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犯了“陵节而施”的大忌。一个比较尴尬的现状是,我们在教 育小学生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爱爱社会主义的同时,却在教育高校大学生们不能随地 吐痰,要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德育内容要有所增加,逐渐渗透并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内容。 德育的任务:(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德育的价值 (一)德育的社会价值 德育的社会价值反映在通过德育活动对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发生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整个 社会的全面进步。德育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德育总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所制约,德育通过传 播一定阶级的思想意识,米培养既具有同统治阶级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意识,又具有一定本领 的人才,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维护既定的社会制度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1、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 德育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集中反映在德育的政治功能上。由于政治反映一定社会、阶级 和集团的根本利益,所以,人类从阶级产生以来的任何一个社会都要通过学校教育米维持和 发展这种利益。由于德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德育在政治方面发挥着比学校其他各育更 大的作用。学校教育在形成共性政治意识、导向人的政治行为、维系社会整体政治关系等几 个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形成政治意识。政治意识是指各阶级、各集团的社会观、政治观、历史观和由此出发的 政治主张。学校培养一代新人,首先要使其具备与统治阶级要求相一致的政治意识,即培养 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新一代。学校通过传播政治理论和引导政治舆论来教化青年一代。系 统、连续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学校潜在的政治文化熏陶能使学生高效接受政治理论,并逐步形 成与统治阶级趋于一致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带有较大的 自发性和无系统性,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态度,是人们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的集 中反映。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使其形成独立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提高学生的政治分辨 能力。同时,学校通过对学生政治舆论等方面的引导和传播,又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舆 论导向,甚至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政局的稳定,政治的思潮良性发展等均能产生 积极的影响。另外,学校又是新思潮、新思想、新观念的萌发之地,学校不仅能传播政治意 识,且能在创新的政治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导向政治行为。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行为的引导功能表现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 的方面,是学生通过接受学校传播的政治意识形成个人的政治立场,产生政治行为:隐性方 4
面表现为学校德育形成学生的政治文化水平、政治参与意识、政治活动能力、政治素质等。 学生走入社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政治素质的好坏决定其政治行动的优劣,甚至决定整个 国家的政治行为走向。 维系政治关系。使社会成员具有相应的政治思想,是每个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学校通 过对学生政治化的的干预,使学生逐步认识他本人所从属的阶级政治集团,意识到自己的政 治地位、政治权利和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这样,社会不但获得了对现有政治关系认同的社 会成员,而且能使社会各阶级政权机构和上层建筑部门获得相应的具有政治意识的人来充 实,从而使政治关系得以维系和发展。 除此之外,德育还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以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生活方 式,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最终达到消除人们的不良思想意识和陈规旧俗,建立新 的思想道德体系,以适应社会关系的需要。 德育通过决定教育的性质,制约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公众舆论,影响民族素质 和社会心理,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作用,是维护、调整、完善一定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政 治与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是德育的重要功能。 (教材P335)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从统治阶级的治国经验中早已深刻 认识到封建德育在维护封建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们的经验说明,用道德礼教来约束老百姓、治 理国家,比用强暴的政令刑罚来统治老百姓更有效,能使老百姓懂得廉耻并愿遵循一定的规 范。《学记》中也提出了“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主张。 懂仲舒将这个道理阐述得更加明确,他指出:“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 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 者,其是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 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儒家这套通过强 化封建德育来治国的办法确实有效,中国封建制度得以延续二千多年之久,都与此有关,充 分说明德育的社会功能之大。 在我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 衡,对我国文化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秦始皇在政治思想上单纯采用法治,试图通 过残酷的法律专制手段达到治国的目的,结果事与愿违,只存在了15年,便被农民起义所 推翻,建立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用道德礼教的 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来约束百姓,治理国家,比用强暴的政令刑罚来统治老百姓更有效, 能使老百姓懂得廉耻并愿意遵循一定的规范。 在战争年代,我们共产党也正是利用了德育的力量,教导士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使得稚嫩的星星之火种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变成了燎原的火把。 我过当届政府也提出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政策,强调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两手 抓,而且两手都要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说明德育在治国安邦方面的强大功 能。 2、维护和发展生产力 长期以来,德育的经济功能一直被德育的政治功能所掩盖,人们始终认为德育对经济的 作用是以政治为中介的。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德育的经济功能越来越被重视。德育的 经济功能包括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作用是指德育通过自身的活动为人们参与社会生产提供良好的认识基础。开发人们 从事社会生产的非智力因素,使劳动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生 产,提高生产效率。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除智力、体 力外还包括他们的思想觉悟、劳动积极性、兴趣、竞争意识、时间观念、群体合作精神等许
多方面,这些要素决定劳动者能力发挥的方向和程度。具有相同劳动能力的人,他们劳动成 果不同的原因在于劳动者是否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劳动过程。劳动者积极主动参与的生产 过程才可能是创造性的生产过程,才可能是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劳动能力,最大限度地协调、 利用周围人力、物力因素的高效劳动过程。劳动者积极主动参与与社会生产的前提是劳动者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试想面对一个无责任班和纪律意识、缺乏协作精神,甚至是讨厌 劳动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于调动其生产积极性的。反之,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劳动者, 他的精神资源在劳动过程中一旦被充分挖掘,适当利用,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 法估量的。 间接作用是指德育以社会关系为中介对社会生产的影响。首先,德育通过维护良好的社 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经济的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甚至社会环 境混乱,社会生产是难以很好进行的。其次,德育通过作用于生产关系而形成一定社会的意 识形态,与经济相关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经济道德、经济文化等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 济生活。社会意识形态既对上层建筑产生影响又在思想上调整和控制着人们,因此德育对经 济的影响既表现在影响各种经济决策的制定,又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观等价值观念,从而影响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德育对人的价值 德育对人发展的重大作用是通过作用于人实现的。没有人参与社会生活,没有德育对人 的发展的巨人作用,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无法实现的。德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社会 化定向、智能发展和精神享有等儿个方面。 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作用于人实现的。没有人参与社会生活,没有德育对人发 展的巨大作用,德育的社会功能是无法实现的。德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社会化定 向、智能发展和精神享有等几个方面。 1、社会化定向。“人所有各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 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就是道德。”德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定向作 用,是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还是有害于社会的人的决定因素不是人的能力而是人的思想品德 状况。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由一个纯粹的生物实体发展为社会实 体,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德育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 为个体的成熟是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德育在促进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上作用重大。 它向学生提供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等,把世界的精神面貌展示给个体,使学生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德育决定人的社会化的性质和方向,决定人是被社会认可、接 纳还是被社会指责甚至消灭。如果德育效果显著,个体接纳了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 范,可以被社会接受,个体的发展即体现为社会的发展;如果德育效果不佳,个体没有接受 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甚至产生反社会心理,那么,个体将阻碍社会发展。 (旧教案语)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包括品德和才智两个方面的发展。才智指的是知识、能 力、专长,体现一个人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品德指的是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是人的个性的核心部分,对人的心理发展 起着定向作用。因而,培养人的品德的德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品德决定一个人为 什么社会目的服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反社会主义、为分裂祖国 服务?青少年学生个性的可塑性很大,又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所以易受外界社会的影 响。在他们的发展中将回出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复杂情况。这样,他们的品德 的发展方向就会出现三种可能的趋向:可能与社会的要求在方向上一致:也可能与社会的要 求在方向上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与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误入歧途。怎样才能使青少年的 发展方向与社会要求趋向一致呢?这就需要依赖德育。德育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 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我们必须通过德育使他们的发展方向与 6
社会要求趋向一致,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否则,他们掌握的本领越大,才学越高,对社会 的危害就越大。 例1:哈伯实践 例2:王志文、蒋雯丽扮演化学家与毒王。 相反,我国有许多科学家力排层层诱惑和困挠,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 献。比如钱学森绕过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千方百计地回到祖国,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 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在美国和西欧对我国实行化工原料 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发奋图强、努力研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的化工事业开创了一 片新的天地。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能被世人拥护和爱戴,是与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 怀分不开的,而这种情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德育培养的。 社会上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越过道德底线,为达目的 不择手段的做法是不能提倡的,我们要成材,更要成为大写的人。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德育, 使青少年学生走上全心全意为社会、为祖国、为人民多做贡献的健康发展之路。 例:最后一课(余文森),在学生的心理上种下美德,邪恶就不会生存。 2、培养良好的品德,利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1)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遵守社会公德,拾金不昧、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那 么他肯定会得到世人的尊重、他人的关怀、体验人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他的心理感受肯 定是温馨的、幸福的。如果一个人无视社会公德、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随心所欲,那他必 定会招来周围人的厌恶和唾弃,我想他的心理感受一定是孤独的、阴暗的,像一些抢劫杀人 的罪犯,即使没有被缉拿归案,也成天惶惶不可终日,严重地影响着他的身心健康。 (2)如果一个人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便会将自己融入这个社 会主义大家庭之中,有一种被认可、被接纳的安全感,要不然,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凄凉感。 比如,法轮功组织,想颠覆社会主义,高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阴谋诡计,为世人、社会所不 容,李洪志也潜逃在外,过着如坐针毡的流浪生活,我想他的心理感受起码是不安全的。我 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加入党组织,这样不仅能体验到组织的关怀,同时也会 有许多的学习机会,另外,你一日加入党组织,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就会更加严格地自觉地 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成为你进步的不竭的动力。 (3)如果一个人有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会有一个更宽广的胸怀,一个宽 容平和的心态,永远感到幸福、快乐。否则会抑郁、消沉、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 至心理疾病,更有甚者会导致犯罪,多数犯罪的人都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迷失了 方向。如美国的校园血案、马家爵事件。 3、促进智能的发展。 心理学上,智能水平主要是指人的认知能力。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决定其认知效果的不 仅是个体原有的知识和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还有个体的情感、意志以及包括道德因素在内 的各种价值观、世界观等。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决定其价值取向,决定个体对知识对象的 选择、信息整理的规范以及认识结果的解释,进而决定个体认知能力发展的水平。德育反映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人们形成的世界观等是以这些社会需求为根据的,因此, 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德育关系密切。(大德者大智)(世界观影响人的智能的发展,世界观 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为根据的,而德育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所 以,人的智能发展与德育有关)(狭隘的人往往学术上不会有大的进展) 3、精神享有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除了物质追求外,更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满足。德育过程 是滋养品德,陶冶情操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到精神生活 >
的充实与丰富。人的精神追求具有层次性,德育对人的精神追求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德育中 的各种因素对人的不断影响和熏陶,使人逐渐摆脱低级的精神需要,开始追求享受更高尚的 精神生活。马斯洛就曾指出:“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 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德育通过对人的精神追求之满足而激发学生的道德 需要和动机,促成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并付诸行动,实现外在道德要求的内化、 转化和外化。 (三)德有对教育整体的价值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体教育的发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德育决定教育的性质。德育解决的是学生的发展方向问题,决定着培养出来的人究 竟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任何社会都非常关心学校德育的性质、地位和内容,并通过控制和 强化德育来制约学校教育,来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国家里,德育始终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充斥整个教育内容,都 在传播儒家的“三纲五常”等思想道德观念。西方社会一贯重视和强化德育,德国教育家赫 尔巴特明确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 在根本上反映了社会对培养人的性质和方向的要求,德育在事实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 使教育为各阶级的政治经济服务。 2、德育推动整体教育的发展。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 有德育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 德育对整体教育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德 育为其他各育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起筛选和调控作用,是学生所获得的教育内容集科学 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其次,德育能为其他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 通过德育所激发起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各育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德育形成学生正确 的思想观点和一定的判断能力,为其各育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最后,德育过程培养了学生意 志、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会增强 各育的效果。 四、德育的过程 德育内容的展现、德育方法的运用和德育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德育过程实现的。德育过 程的本质和特点是确定德育原则、选择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进行德育工作的科学 依据。掌握德育过程及其特点,对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过程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 “心”施加系统影响,启发、引导其能动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 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过程。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不是说教的化身、道德 裁判者、监督者而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启发者、引导者,不是以强制、压服手段而是以教育者 可接受的方式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接受一定的社会要求,并使之逐渐转化为个体的思想 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受教育者同教育者一样也是德育过程的主题,他们 不是被动的、无思考能力、无选择权的盲目接受者,而是主动以个体经验、价值观念和情感 好恶来理解、选择和接受外在的德育要求。 德育过程与其他教育过程、与日呢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既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差别。德育过 程与其他各育过程相辅相成,共同存在于整体教育过程之中,从不同侧面完成各自的使命, 发挥各自的功能,共同促进日呢的全面发展。德育过程与其他各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每一 育过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其他各育的因素,德育中含有至于、美育等因素,其他各育中同样 8
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各育不但具有互含性,同时又具有相互制约性。各育过程的完善为德 育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德育成效显著也会促进其他各育健康发展:反之,各育过程有问题 也影响德育效果,德育过程和其他各育过程同样受到牵制。然而,德育毕竟不同于其他各育, 德育过程和其他各育过程各有不同的特点、任务和作用,但他们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它们构 成全面发展的不同方面,缺一不可。 德育过程不同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过程,而思想品德形成 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双边共同活动过程,而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受教有者个体思想矛盾运动发展 过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是人思想品德形成不可 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外部条件和主导力量。德育过程的组织 与实施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必须找到德育工作运行的基本规律。教育者 应该在摸清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教育过程的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 德育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 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通俗地讲,就是能 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并形成一种信念,指导人的行为。比如黄继光,董存瑞、邱 少云都是因为具备了“为国捐躯、无比伟大”的道德信念,才会有那样的行为的,知是品德 形成的基础。 启示: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要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道德 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 成正确的道德观。这对调节他们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的作用。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 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如 对善良的歌颂,对正义的崇敬,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不道德行为的厌恶、 憎恨等。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米没 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 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 例如,有的学生懂得劳动伟大的道理,却好逸恶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劳动毫无兴 趣和情感,怕脏、怕累。只有道德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道德情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 为,否则,道德发展只能停留在认识阶段。如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医生明知道拿回扣、要红 包不道德,但是照拿不误,拿了也心安理得,没有丝毫的愧疚和不安,也是由于缺乏道德情 感的缘故,而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这些革命战士之所以有那样伟大的行为,不仅因为他 们有道德认识,同时因为他们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道德情感,才促进他们产生那样伟 大的行为。 启示: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善于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敬 佩、爱慕之情,要引导他们]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比如体验帮助他人之 后得到赞扬的幸福。感到道德的价值和需要,以发展他们的深厚道德情感。 人们往往有许多劣根性,如懒惰、自私、所以有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往往不足以产 生道德行为,还需要意志的调节。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常常表现为 意志活动,即为实现个人确定的道德目的而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9
困难的行为。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 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事实证明,意志薄弱者尽管他有某种道德认识和情感,但一遇到艰 难险阻便不能坚持所确定的道德原则。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渝地履行自己的道德义 务,即使他犯了错误,一旦认识也有毅力来改正。 启示: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这有 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念。信念是知、情、 意三者高度发展的合金。所以,一个人有了某种道德信念就能够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履行 道德义务。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 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 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 行。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 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的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 道德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集体劳动中,才能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增强对 劳动的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启示: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 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 在品德的四个因素中,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目的和结果,情、意是将知转化为行的中 介力量保证。进行德育就是要将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 以行,持之以恒。 2、德育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知、情、意、行是构成人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行统一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的标志。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的矛盾运动和全面、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 “知”即对“德”的认识,是人们对这会的政治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的理解和运用以 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所作的判断和评价。对“德”的认识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在 正确的对“德”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丰富的爱憎分明的“德”的情感、坚强的“德”的 意志,最终发生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德”行为 “情”即对“德”的情感,是人们在思想品德实践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他人和自己的 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当人对外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或人的内在体 验与外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产生共鸣时,有助于促进人升华对“德”的认识、坚定对“德” 的信念、发生“德”的行为。 “意”即对“德”的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对“德”的认识、情感和信念的基础上, 在实现一定的“德”的行为过程中,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品质,是一种自 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对“德”的意志能使人坚持从事达到预定标准的必须行为,坚决 抵制不符合标准的不良行为,使人的思想品德表现出坚毅性和专注性。思想品德意志坚强的 人,能经受各种考验,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履行正确的社会规范;思想品德意志薄弱的人, 在顺境下能暂时践行“德”的要求,在逆境下容易动摇不前,遇难退缩,甚至背叛已有的信 念。思想品德行为的践行与持之以恒,必须有坚强意志的支持,“意”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 的动力条件。 “行”即“德”的行为,是人们按照社会对“德”的要求在思想品德实践中的行为,是 人对思想品德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一个人做了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 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这 也就是说,只有一贯的德的行为才是我们所讲的“行”,正如毛主席讲过的,一个人做一次 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也不但要“听其言”更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