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 学习要求 1.掌握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 2.掌握炔烃和二烯烃的命名 3.理解炔烃与烯烃加成反应的差异及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 4.掌握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5.掌握炔烃的制备,了解一些重要的炔烃和二烯烃的用途 6.理解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的概念 炔烃和二烯烃都是通式为ClH22的不饱和烃,炔烃是分子中含有弋C≡C-的不 饱和烃,二烯烃是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它们是同分异构体,但结构 不同,性质各异。 §4—1炔烃 炔烃的结构 最简单的炔烃是乙炔,我们以乙炔来讨论三键的结构。 现代物理方法证明,乙炔分子是一个线型分子,分之中四个原子排在一条 直线上 0.106nm0.12nm H-C≡C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三键碳原子既满足8电子 结构 180° 结构和碳的四价,又形成直线型分子,故 三键碳原子 成键时采用了SP杂化方式 1sp杂化轨道(口数①11化
·32·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学习要求 1.掌握炔烃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 2.掌握炔烃和二烯烃的命名; 3.理解炔烃与烯烃加成反应的差异及共轭二烯烃的 1,2-加成和 1,4-加成; 4.掌握共轭体系及共轭效应; 5.掌握炔烃的制备,了解一些重要的炔烃和二烯烃的用途; 6.理解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的概念; 炔烃和二烯烃都是通式为 CnH2n-2的不饱和烃,炔烃是分子中含有-C≡C-的不 饱和烃,二烯烃是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它们是同分异构体, 但结构 不同,性质各异。 §4—1 炔 烃 一 炔烃的结构 最简单的炔烃是乙炔,我们以乙炔来讨论三键的结构。 现代物理方法证明,乙炔分子是一个线型分子,分之中四个原子排在一条 直线上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三键碳原子既满足 8 电子 结构 结构和碳的四价,又形成直线型分子,故 三键碳原子 成键时采用了 SP 杂化方式 . 1 sp 杂化轨道 H C≡ C H 0.106nm 0.12nm 180° 2s 2p 2s 2p sp p 激发 杂化
杂化后形成两个sp杂化轨道(含1/2S和1/2P成分),剩下两个未杂化的 P轨道。两个sp杂化轨道成180分布,两个未杂化的P轨道互相垂直,且都垂 直于sp杂化轨道轴所在的直线 两个S的空间分布 三键碳原子的轨道分布图 2三键的形成o 乙烯分子的成键’况 乙炔的电子云 3.比较 碳碳键 单键 双键 叁键 键长(nm) 0.154 0.134 0.120 键能(K 345.6 835 乙烷H3CCH3乙烯H2C=CH2乙炔HC≡CH C-C键能(kJ) 368 607 828 CH键能(kJ) 410 444 506 CC键长 1.54 1.34 CH键长 1.10 1.085
·33· 杂化后形成两个 sp 杂化轨道(含 1/2 S 和 1/2 P 成分),剩下两个未杂化的 P 轨道。两个 sp 杂化轨道成 180 分布,两个未杂化的 P 轨道互相垂直,且都垂 直于 sp 杂化轨道轴所在的直线。 2 三键的形成σ 3.比较 碳碳键 单 键 双 键 叁 键 键 长(nm) 0.154 0.134 0.120 键 能(KJ) 345.6 610 835 乙烷 H3C-CH3 乙烯 H2C=CH2 乙炔 HC≡CH C-C 键能 (kJ) 368 607 828 C-H 键能(kJ) 410 444 506 C-C 键长 1.54 1.34 1.21 C-H 键长 1.10 1.085 1.06 180° sp sp py pz 两个sp 的空间分布 三键碳原子的轨道分布图 H C C H π π π π σ σ σ 乙烯分子的成键情况 H C H 乙炔的电子云
炔烃的命名 1炔烃的系统命名法和烯烃相似,只是将“烯”字改为“炔”字。 2烯炔(同时含有三键和双键的分子)的命名 (1)选择含有三键和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主链的编号遵循链中双、三键位次最低系列原则 (3)通常使双键具有最小的位次 炔烃的化学性质 亲电加成 Br Br Br RC≡CR'+Br R-C-C-R R Br Br H X RC≡CR+H一R-CH=C R R-C-C-R (1)R-C≡C-H与X等加成时,遵循马氏规则。 (2)炔烃的亲电加成比烯烃困难。例如: CH2=CH2+ Br2/CCI 溴褪色快 H-C≡C-H+Br2/CCl4 溴褪色慢 H-C≡C→H+HC CH2=CH-Cl 120~180°C CH,=CH-CH,-C=CH Br2/CCl4 CHz-CHCH2C≡CH 原因:1°炔碳原子是sp杂化的,杂化轨道中S的成分大,S的成分大, 键长就越短,键的离解能就越大 2°两个轨道分布与键的四周,重叠程度比乙烯中的要大,比双键
·34· 二 炔烃的命名 1 炔烃的系统命名法和烯烃相似,只是将“烯”字改为“炔”字。 2 烯炔(同时含有三键和双键的分子)的命名: (1)选择含有三键和双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2)主链的编号遵循链中双、三键位次最低系列原则。 (3)通常使双键具有最小的位次。 三 炔烃的化学性质 1 亲电加成 (1) R-C≡C-H 与 HX 等加成时,遵循马氏规则。 (2) 炔烃的亲电加成比烯烃困难。例如: a CH2=CH2 + Br2/CCl4 溴褪色快 H-C≡C-H + Br2/CCl4 溴褪色慢 b c 原因: 1° 炔碳原子是 sp 杂化的,杂化轨道中 S 的成分大,S 的成分大, 键长就越短,键的离解能就越大。 2° 两个轨道分布与键的四周,重叠程度比乙烯中的要大,比双键 Br2 R-C=C R' Br Br C=C R Br Br R' Br2 R C C R Br Br Br Br R-C≡ C-R' R-C≡ C-R' HX R-CH=C-R' X HX R C C R' X X H H H C≡ C H HCl HgCl2 /C 120~180℃ CH2=CH-Cl 氯乙烯 CH2=CH-CH2 -C CH Br2 /CCl4 CH2 -CH-CH2 -C CH ≡ ≡ Br Br
难于极化。 2水化反应 在炔烃加水的反应中,先生成一个很不稳定的烯醇,烯醇很快转变为稳定 的羰基化合物(酮式结构)。 烯醇式(不稳定 酮式(稳定) 这种异构现象称为酮醇互变异构 HC≡CH+H2O [H-C=CH 100℃C H\OH 这一反应是库切洛夫在1881年发现的,故称为库切洛夫反应。 其他炔烃水化时,则变成酮。例如 HgSO4 CH3C≡CH+H20 CH3-C=CH CH3-C-CH3 ≡CH+H2O C-CH3 3氧化反应KMn04氧化 3RC=CH+8KMnO4+ 4KOH-RCOOH+ MnO 2 +K3 CO3+ H,O 03氧化 H,O O—0 H,O RCOOH+ RCOOH
·35· 难于极化。 2 水化反应 在炔烃加水的反应中,先生成一个很不稳定的烯醇,烯醇很快转变为稳定 的羰基化合物(酮式结构)。 这种异构现象称为酮醇互变异构。 这一反应是库切洛夫在 1881 年发现的,故称为库切洛夫反应。 其他炔烃水化时,则变成酮。例如: 3 氧化反应 KMnO4氧化 (2) O3氧化 HC≡ CH H2O Hg 2+ , H2SO4 ~100℃ [ H C CH ] H O-H CH3 -C O H CH3C CH + H 2O HgSO4 H2SO4 [CH3 -C=CH] CH3 -C-CH3 O ≡ C≡ CH + H 2O HgSO4 H2SO4 C CH3 O 91% OH C C OH C C O 烯醇式(不稳定) 酮式(稳定) 3RC CH+ 8KMnO4+ 4KOH RCOOH +MnO2 + K3CO3+H2O R C C R` CCl4 O3 R C C R` O O O H2O R C C R` O O H2O2 RCOOH + R`COOH
4炔化物的生产成 三键碳上的氢原子具有微弱酸性(pK=25),可被金属取代,生成炔化物。 2AgNO3+ 2NH4OH AgC=CAg↓+2NHNO3+2H2 乙炔银(白色) 2Cu2CI 2+ 2NH4OH CuC≡cCu↓+2NH4Cl+2H2O 炔亚铜(棕红色) AgNH」3 RC≡CAg炔银(白) RC≡CH Cu(NH3)2 RC≡CCu炔铜(棕红↓) 生成炔银、炔铜的反应很灵敏,现象明显,可用来鉴定乙炔和端基炔烃 干燥的炔银或炔铜受热或震动时易发生爆炸生成金属和碳。 2Ag+ 2C +364K J/mo1 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加盐酸将炔化物分解,以免发生危险 Ag-C≡C-Ag+2HCl HC≡CH+业AgCl 乙炔和RC≡C-H在液态氨中与氨基钠作用生成炔化钠 2HC≡CH+2NaNH 液态 HC≡CNa+NH3 NaNH NH3 (L) C-Na 炔化钠是很有用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来合成炔烃的同系物。例如: CHaCHC≡CNa+CHCH2CHBr CH3CH2C≡ CCH2CH2CH3+NaBr R-X=1°RX 说明:炔氢较活泼的原因是因≡C-H键是sp-s键,其电负性Csp Hs(Csp=3. 29, Hs=2.2),因而显极性,具有微弱的酸性。 5还原(加氢)反应 1)催化加氢 RC≡CR'+H2—RCH=CHR H2, Ni &-CH2-CH2-R 催化氢化常用的催化剂为Pt,Pd,Ni,但一般难控制在烯烃阶段
·36· 4 炔化物的生产成 三键碳上的氢原子具有微弱酸性(pKa=25),可被金属取代,生成炔化物。 生成炔银、炔铜的反应很灵敏,现象明显,可用来鉴定乙炔和端基炔烃。 干燥的炔银或炔铜受热或震动时易发生爆炸生成金属和碳。 Ag-C≡C-Ag 2Ag + 2C + 364KJ/mol 所以,实验完毕,应立即加盐酸将炔化物分解,以免发生危险。 Ag-C≡C-Ag + 2HCl H-C≡C-H + 2AgCl 乙炔和 RC≡C-H 在液态氨中与氨基钠作用生成炔化钠。 炔化钠是很有用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来合成炔烃的同系物。例如: CH3CH2C≡CNa + CH3CH2CH2Br CH3CH2C≡CCH2CH2CH3 + NaBr R-X=1°RX 说明: 炔氢较活泼的原因是因 ≡C-H 键是 sp-s 键,其电负性 Csp > Hs(Csp=3.29, Hs=2.2),因而显极性,具有微弱的酸性。 5 还原(加氢)反应 (1) 催化加氢 催化氢化常用的催化剂为 Pt , Pd , Ni,但一般难控制在烯烃阶段。 H-C≡ C-H 2AgNO3 + 2NH4OH 2Cu2Cl 2+ 2NH4OH Ag-C≡ C-Ag Cu-C≡ C-Cu 2NH4NO3 + 2H2O 2NH4Cl + 2H2O R-C≡ C-H R-C≡ C-Ag R-C≡ C-Cu Cu(NH3 )2 + Ag(NH3 )2 + 乙炔银(白色) 乙炔亚铜(棕红色) 炔铜(棕红 ) 炔银(白 ) 2H-C≡ C-H 2NaNH2 H-C≡ C-Na NH3 R-C≡ C-H NaNH2 R-C≡ C-Na NH3 NH3 (L) 液态氨 R-C C-R' H2 Ni ≡ R-CH=CH-R' H2 , Ni R-CH2 -CH2 -R
用林德拉( Lindlar)催化剂,可使炔烃只加一分子氢而停留在烯烃阶段。 且得顺式烯烃。 Lindlar催化剂 R RC≡C-R'+H2 Lindlar催化剂 例如 ScsC+H2 催化剂:Pb、Pt、Ni(很难停留在烯烃价段)。顾工*依稀(87%) Linder催化剂:钯附着于碳酸钙及少量氧化铅上或用硫酸钡做载体的钯 Lindlar催化剂的几种表示方法 Pd- BaSO4 Lindlar Pd 喹啉 Pd/C R 顺式加成 RC≡CR 液氨R 反式加成 (2)在液氨中用钠或锂还原炔烃,主要得到反式烯烃。 a,NH3(液) C3H2C≡C-nC3H 四、乙炔 1.来源:石油 ①碳化钙(或电石法) CaO+3C—250 HO-H 一HC≡CH+Ca(OH2
·37· 用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可使炔烃只加一分子氢而停留在烯烃阶段。 且得顺式烯烃。 例如: 催化剂:Pb、Pt、Ni(很难停留在烯烃价段)。 Lindler 催化剂:钯附着于碳酸钙及少量氧化铅上或用硫酸钡做载体的钯。 Lindlar 催化剂的几种表示方法: (2) 在液氨中用钠或锂还原炔烃,主要得到反式烯烃。 四、乙炔 1.来源:石油 2.制法 ① 碳化钙(或电石法) R-C ≡ C-R' H2 Lindlar 催化剂 C=C R R' H H C≡ C H2 C=C H H Lindlar 催化剂 顺二苯基依稀 (87%) 1° 2° 3° Pd BaSO4 Pd CaCO3 Lindlar Pd 喹啉 Pb(Ac)2 -C ≡ CNa, NH3 ( ) C=C H H n-C3H7 n-C3H7 n-C3H7 n-C3H7 4-辛炔 (E)-4-辛烯(97%) 液 NaNH2 H2 RC CR Pd/C C C R H H R Na 液氨 C C R H H R 顺式加成 反式加成 C CO 2500℃ CaO + 3 CaC2 + + HC CH + HO-H HO-H Ca C C Ca(OH)2
缺点:·产生大量的氢氧化钙,要妥善处理。 耗电量大,成本高。(生产1Kg乙炔的电力消耗量约10千瓦/小时)。 优点:纯度较大,精制简单。 ②甲烷法2cH-100电一HC≡CH+H2 优点:原料来源丰富,较经济 3.乙炔的性质、用途(略) 五、炔烃的制备 1邻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KOH(醇 NaNH R-CH-CH-R R-CH=C-R RC≡CR 或KOH醇△ 2由炔化外物制备 R-C≡CNa RC三CR'+NaX LiX §4-2二烯烃 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烃类化合物称为二烯烃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根据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可把二烯烃分为三类 累积二烯烃-C=C=C 二烯烃共轭二烯烃= H-CH=CH- 孤立二烯烃C=CH(CH2)nCH=C-n≥1 孤立二烯烃的性质和单烯烃相似,累积二烯烃的数量少且实际应用的也不 多。共轭二烯烃有不同于共轭二烯烃的一些特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很重 要。下面我们主要讨论共轭二烯烃。 2命名 (1)和烯烃的命名一样称为某几烯
·38· 缺点:·产生大量的氢氧化钙,要妥善处理。 ··耗电量大,成本高。(生产 1Kg 乙炔的电力消耗量约 10 千瓦/小时)。 优点:纯度较大,精制简单。 ②甲烷法 优点:原料来源丰富,较经济。 3.乙炔的性质、用途 (略) 五、 炔烃的制备 1 邻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2 由炔化外物制备 §4—2 二烯烃 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的烃类化合物称为二烯烃。 一、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1 分类(根据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可把二烯烃分为三类) 累积二烯烃 -C=C=C- 二烯烃 共轭二烯烃 -C=CH-CH=CH- 孤立二烯烃 -C=CH(CH2)n CH=C- n ≥ 1 孤立二烯烃的性质和单烯烃相似,累积二烯烃的数量少且实际应用的也不 多。共轭二烯烃有不同于共轭二烯烃的一些特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很重 要。下面我们主要讨论共轭二烯烃。 2 命名 (1) 和烯烃的命名一样称为某几烯 R-CH-CH-R' X X KOH( ) R-CH=C-R' ≡ 醇 NaNH2 或KOH( 醇) R-C C-R' R-C≡ C-Na R-C≡ C-R' R' X Na X ( Li ) Li X CH4 HC CH + H2 2 1500℃ 电弧
CH3CHCH-O=CH22甲基-1,3戊二烯 2)多烯烃的顺反异构的标出(每一个双键的构型均应标出)。例如 LCH3 CH2CH3(2)(225=甲基-24庚二烯 共轭二烯烃还存在着不同的构象,应以注意Ps 、二烯烃结构 1.丙二烯烃(累积二烯烃)结构见Ps 2.共轭二烯烃结构(以1,3-丁二烯为例) 丁二烯分子中碳原子都以杂化轨道相互重叠或与氢的轨道重叠,形成三个 键和6个键,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键角都接近于120。此外,每个碳原 子上未参与杂化的轨道均垂直于上述平面,四个轨道的对称轴互相平行侧面重 叠,形成了包含四个碳原子的四电子共轭体系。 119.8 1,3-丁二烯的结构 T键所在平面与纸面垂直 σ键所在平面在纸面上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的概念,丁二烯的四个P轨道可以组成四个π电子的分 子轨道, 反键轨道 日+++ 原子轨道 丁二烯π电子分子轨道的能级图
·39· (2) 多烯烃的顺反异构的标出(每一个双键的构型均应标出)。例如: 共轭二烯烃还存在着不同的构象,应以注意 P88 二、 二烯烃结构 1.丙二烯烃(累积二烯烃)结构 见 P89 2.共轭二烯烃结构(以 1,3-丁二烯为例) 丁二烯分子中碳原子都以杂化轨道相互重叠或与氢的轨道重叠,形成三个 键和 6 个键,所有的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键角都接近于 120。此外,每个碳原 子上未参与杂化的轨道均垂直于上述平面,四个轨道的对称轴互相平行侧面重 叠,形成了包含四个碳原子的四电子共轭体系。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的概念,丁二烯的四个 P 轨道可以组成四个π电子的分 子轨道, CH3CH=CH-C=CH2 CH3 2- 甲基-1,3- 戊二烯 C C CH3 H3C H C C CH3 CH2CH3 H (Z),(Z)-2,5-=甲基 -2,4-庚二烯 C C C C H H H H H H C C C C H H H H H H C C C H H H H C H H 119.8 ° 122.4 ° 0.1483nm 0.1337nm 0.108nm 1,3-丁二烯的结构 π 键所在平面与纸面垂直 σ 键所在平面在纸面上 原子轨道 成键轨道 反键轨道 E 丁二烯π 电子分子轨道的能级图
反键轨道 29999 丁二烯的分子轨道图形 从分子轨道图形可以看出,在ψ轨道中π电子云的分布不是局限在Cr-C2 碳原子的两个分子轨道中,这种分子轨道称为离域轨道,这样形成的键称为离 域键。从ψ分子轨道中看出,C-C2,C3-C4之间的键加强了,但C2-C3之间的键 减弱,结果,所有的键虽然都具有π键的性质,但C2-C3键的I键的性质小些。 所以,在丁二烯分子中,四个π电子是分布在包含四个碳原子的分子轨道中, 而不是分布在两个定域的π轨道中 三、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共轭二烯烃具有烯烃的通性,但由于是共轭体系,故又具有共轭二烯烃的特 有性质。下面主要讨论共轭二烯烃的特性 1.1,4-加成反应 共轭二烯烃进行加成时,既可1,2加成,也可1,4加成 CH2-CH- CH= CH2 CH2-CH=CH- CH2 CH2=CH-CH CH 1,2加成产物 4加成产物 CH2-CH-CH CH2 CH2-CH=CH- CH 1,2-加成和1,4-加成是同时歲升的,哪一反占优,定于反应的温度, 反应物的结构,产物的稳定性和溶剂的极性。 极性溶剂,较髙温度有利于1,4-加成;非极性溶剂较低温度,有利于1, 2-加成
·40· 从分子轨道图形可以看出,在ψ1轨道中π电子云的分布不是局限在 C1-C2, 碳原子的两个分子轨道中,这种分子轨道称为离域轨道,这样形成的键称为离 域键。从ψ2 分子轨道中看出,C1-C2,C3-C4 之间的键加强了,但 C2-C3 之间的键 减弱,结果,所有的键虽然都具有π键的性质,但 C2-C3键的π键的性质小些。 所以,在丁二烯分子中,四个π电子是分布在包含四个碳原子的分子轨道中, 而不是分布在两个定域的π轨道中。 三、 共轭二烯烃的反应 共轭二烯烃具有烯烃的通性,但由于是共轭体系,故又具有共轭二烯烃的特 有性质。下面主要讨论共轭二烯烃的特性。 1.1,4-加成反应 共轭二烯烃进行加成时,既可 1,2 加成,也可 1,4 加成, 1,2-加成和 1,4-加成是同时发升的,哪一反应占优,决定于反应的温度, 反应物的结构,产物的稳定性和溶剂的极性。 极性溶剂,较高温度有利于 1,4-加成; 非极性溶剂较低温度,有利于 1, 2-加成。 CH2=CH-CH= CH2 Br2 H X CH2 -CH-CH= CH2 CH2 -CH-CH= CH2 CH2 -CH=CH- CH2 CH2 -CH=CH- CH2 Br Br Br Br H Br H Br 1,2-加成产物 1,4-加成产物 ψ ψ ψ4 3 2 1 ψ 成键轨道 反键轨道 丁二烯的分子轨道图形
15°C Br Br Br CH2=CH-CH=CH2 Br2正己烷 CH2-CH-CH=CH2 CH2-CH=CH-CH2 -80℃C CH2=CH-CH=CH2 80% 为什么即有1,2-加成,又有4q4-加成: 这是由反应历程决定的(其加成反应为亲电加成历程) 第一步:IⅢ a CH=CH-CH-CH CH2=CH-CH=CH2 H 烯丙基碳正离子(I) ←CH2= CH-CH2-CH2 伯碳正离子(Ⅱ) 烯丙基碳正离子(I)的结构为 CH2-CH-CH.CH3 T电子可离域到空P 轨道上,使正电荷得到 散,故较稳定 电子不能 伯碳正离子(Ⅱ)的结构为 CH2-CH-CH H 分散,故不私 因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为(Ⅰ)>(Ⅱ),故第一步主要生成碳正离子 (I) 在碳正离子(I)中,正电荷不是集中在一个碳上,而是如下分布的。 CH2-CH-CHCH3- CH-CH &HCH3 =CH/2-CH=CHCH 所以Br离子既可加到C2上,也可加到C4上。加到C2得1,2-加成 产物,加到C4上得1,4加成产物。 反应条件不同,产率不同的原因
·41· 为什么即有 1,2-加成,又有 1,4-加成: 这是由反应历程决定的(其加成反应为亲电加成历程) 第一步:ⅠⅡ 因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为 (Ⅰ) >(Ⅱ),故第一步主要生成碳正离子 (Ⅰ)。 第二步: 在碳正离子(Ⅰ)中,正电荷不是集中在一个碳上,而是如下分布的。 所以 Br-离子既可加到 C2上,也可加到 C4上。加到 C2 得 1,2-加成 产物,加到 C4上得 1,4-加成产物。 反应条件不同,产率不同的原因: CH2=CH-CH=CH2 Br2 CHCl 3 -15℃ CH2 -CH-CH=CH2 CH2 -CH=CH-CH2 Br Br Br Br 37% 63% 54% 46% Br2 -15℃ 正己烷 CH2=CH-CH=CH2 CH2 -CH-CH=CH2 CH2 -CH=CH-CH2 H Br H Br 醚 醚 -80 40 ℃ ℃ 80% 20% 20% 80% CH2=CH-CH=CH2 H + a b a b CH2=CH-CH-CH3 CH2=CH-CH2 -CH2 烯丙基碳正离子 伯碳正离子 (Ⅰ) (Ⅱ) CH2 烯丙基碳正离子(Ⅰ)的结构为 -CH-CH CH3 H P空 π 电子可离域到空P 轨道上,使正电荷得到 分散,故较稳定 CH2 -CH-CH2 伯碳正离子(Ⅱ)的结构为 -C H H π 电子不能离域, 碳正离子上的正电荷得 不到分散,故不稳定。 CH2=CH CH-CH3 CH2=CH CH-CH3 δ δ CH2 CH CH-CH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