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5903 程名称:自然资源学 英文名称:Natural resource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学时 分3学分 适用对象:2019级自然地理专业1、2班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 地理学 二、课程简介 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教学内容设置在围绕 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系统地讲述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 近年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 来系统讲述。 该课程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第二部分论 述了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第三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第四部分论述 了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第五部分从使用者的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最后 作为结论,阐述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目标和可持续性的原理和途径。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and the research is quite extensive.The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development.Based on a series of basic principles,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major progress of natural resoures studies in reent years.And the resource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 ion and other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co 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subject paradigm of natural resources.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nature of its scarcit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natural resource.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eda msa remeu jo ce from the ourse expounds the scia gal.and sustainable principle and approach of natural resource ective of u inally,the 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自然资源学在社会实践的驱动下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己进入一个 新的综合时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几大问题,我国自然 资源紧缺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最紧迫的知识 1
1 《自然资源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15903 课程名称:自然资源学 英文名称:Natural resource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48 学时 学 分:3 学分 适用对象:2019 级自然地理专业 1、2 班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 地理学 二、课程简介 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内容相当广泛,教学内容设置在围绕 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系统地讲述一系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导入 近年来自然资源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并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 来系统讲述。 该课程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第二部分论 述了自然资源及其稀缺的性质;第三部分论述了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第四部分论述 了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第五部分从使用者的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最后 作为结论,阐述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目标和可持续性的原理和途径。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 is quite extensive.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human development. Based on a series of basic principles,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major progress of natural resources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resource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maj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combined. 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subject paradigm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nature of its scarcit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ecology principle of natural resourc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economics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s of natural resou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Finally, the course expounds the social goal, and sustainable principle and approach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自然资源学在社会实践的驱动下已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已进入一个 新的综合时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几大问题,我国自然 资源紧缺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最紧迫的知识
创新和教育振兴任务之一。高等教育把这样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领域列入教学内 容,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具有合格的公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系统地掌握现 代自然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性质、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 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深入了解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为后续的 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资源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 2.要求学生熟悉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3.要求学生掌握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资源科学与自然资源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与主要任务 1.主要内容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资源科学目前研究的着重点,是作为人类生存与 发展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和与之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科技与教育等社会 资源。资源资源的研究任 主要包 :阐明自然资源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 分布规律 探索自然资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揭示自然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 会发展的关系:探索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托 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内涵及自然资源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任务。 3.问颗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木节的 学习,扩展了学生对资源科学的认识,同时穿插讲授我国一些珍稀 特有的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奠定学生 保护资源的理念和培养学生保持国士等重要资源的完整性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节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特点 ,主要内容 资源科学涉及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地学,特别是地质学与地理学;生物 学,特别是生态学:经济学与农学等许多学科。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按其研究对 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性与应用目的不同可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综合性研究和专门性 研究。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固际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综合性研究、区域性研究学科体系和综合性、区域性、国际性和研究方法的多 样性的研究特点。 2
2 创新和教育振兴任务之一。高等教育把这样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领域列入教学内 容,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为社会输送具有合格的公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系统地掌握现 代自然资源问题、自然资源的性质、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管理和资源可持续利 用等方面的一系列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深入了解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树立牢固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为后续的 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资源科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 2. 要求学生熟悉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3. 要求学生掌握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资源科学与自然资源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源科学的研究领域与主要任务 1. 主要内容 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资源科学目前研究的着重点,是作为人类生存与 发展物质基础的自然资源和与之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本、科技与教育等社会 资源。资源资源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阐明自然资源的发生、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探索自然资源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揭示自然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 会发展的关系;探索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系统的影响;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托 展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内涵及自然资源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任务。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扩展了学生对资源科学的认识,同时穿插讲授我国一些珍稀、 特有的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奠定学生 保护资源的理念和培养学生保持国土等重要资源的完整性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二节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特点 1. 主要内容 资源科学涉及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地学,特别是地质学与地理学;生物 学,特别是生态学;经济学与农学等许多学科。资源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按其研究对 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性与应用目的不同可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综合性研究和专门性 研究。资源科学的研究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国际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综合性研究、区域性研究学科体系和综合性、区域性、国际性和研究方法的多 样性的研究特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学的支撑学科资源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 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 第三节自然资源学范式 1.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和自然资源学的发 展与前沿,前者主要包括:史前时期的人类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 和自然资源的荫芽分学科研究时期) 后者主要句括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和当代自然资源 如对 地球影 统如何运转缺乏充分的了解、对人类影响 境变化的自然背景缺乏识别能力等方面。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为自然资源,具有明显 的时空分布特点,主要的相关学科为环境科学、国土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通过本节 对中国自然资源学研究历程的阐述,培养了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单项自然资源的内涵及特征。自然资源的发展 历程、研究对象和相关研究学科。 3问颗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问题有了较 为深入的理解 (三)思考与实践 1.资源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自然资源学的学科结构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自然资源性质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2.要求学生熟卷自然资原可得性的度量。 3.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本质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学习从不同角度阐述自然资源的概念、按照不同属性对自然资源的分 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然资源、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耗竭性资源、临界性资源、可更新资源 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概念及其所处的分类类型。 3
3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学的支撑学科资源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 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 第三节 自然资源学范式 1.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和自然资源学的发 展与前沿,前者主要包括:史前时期的人类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 和自然资源的荫芽(分学科研究时期);后者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和当代自然资源学研究前沿,如对地球系统如何运转缺乏充分的了解、对人类影响环 境变化的自然背景缺乏识别能力等方面。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为自然资源,具有明显 的时空分布特点,主要的相关学科为环境科学、国土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通过本节 对中国自然资源学研究历程的阐述,培养了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人口数量过剩、人口消费过剩、单项自然资源的内涵及特征。自然资源的发展 历程、研究对象和相关研究学科。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和研究前沿问题有了较 为深入的理解。 (三)思考与实践 1. 资源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 自然资源学的学科结构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 自然资源性质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2. 要求学生熟悉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3.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及其本质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1. 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学习从不同角度阐述自然资源的概念、按照不同属性对自然资源的分 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自然资源、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耗竭性资源、临界性资源、可更新资源 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概念及其所处的分类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有了更为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也 对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思考和判断,塑造了良好的思维能力 和品格。 第二节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其中, 前者的度量方法和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后者的估算己有 ”较为成孰的 方法和技术手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源基础、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最大 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吸收能力和承载能力。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方法及其运用, 认识到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过程中求真务实、刻苦钻研和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讨论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这对认识人类 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的内涵,不可更新资源的 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循环使用,保证总量不变,可更新资源则是在可更新的范围内开发 利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深 刻以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要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每 个点滴做起,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思考与实践 1.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哪些主要含义? 2.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煤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资源资源基本特点。 4
4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有了更为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也 对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思考和判断,塑造了良好的思维能力 和品格。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其中, 前者的度量方法和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后者的估算已有 了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资源基础、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最大 资源潜力、持续能力、吸收能力和承载能力。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方法及其运用, 认识到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过程中求真务实、刻苦钻研和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讨论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这对认识人类 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的内涵,不可更新资源的 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循环使用,保证总量不变,可更新资源则是在可更新的范围内开发 利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有了一定的理解,也深 刻认识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要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每 一个点滴做起,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三)思考与实践 1.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哪些主要含义? 2.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资源资源基本特点
2.要求学生熟悉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了解全球自然资源的冲突域争夺。 3.要求学生掌握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态势 ,主要 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 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客观。同时,中国也面临着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和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等方面的挑战。 2其本概和知识 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基本特点和中国自然资源面临稀缺的挑 战。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其面临的挑战有了较深入 的理解,扩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种类复杂多样且珍稀特有 资源众多,为我国开发利用资源奠定良好的物质基 在 中国自然资源总付 概况 的过程中,激励学生扎实专业知识,以期将来在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之间做出重要决 策贡献,培养学生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节全球视野 主要内容 全球面临能源与矿物原料、水资源、食物资源等方面稀缺的挑战,因此也产生 不同程度资源的冲突和争夺,如需求持续增长与供给限制的冲突、国际性资源的争端、 “文明的冲突”o“资源战争”等。同时,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也产生一系列环境 后果,如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森林 与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全球自然资源的稀缺、资源的冲突与争夺、资源消耗 的环境后果。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带来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授课过程穿插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更 进一步理解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 观。 (三)思考与实践 1.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 2.世界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 3.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5
5 2. 要求学生熟悉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了解全球自然资源的冲突域争夺。 3. 要求学生掌握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态势 1. 主要内容 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 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客观。同时,中国也面临着矿产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和 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等方面的挑战。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基本特点和中国自然资源面临稀缺的挑 战。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其面临的挑战有了较深入 的理解,扩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种类复杂多样且珍稀特有 资源众多,为我国开发利用资源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讲授中国自然资源总体概况 的过程中,激励学生扎实专业知识,以期将来在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之间做出重要决 策贡献,培养学生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节 全球视野 1. 主要内容 全球面临能源与矿物原料、水资源、食物资源等方面稀缺的挑战,因此也产生 不同程度资源的冲突和争夺,如需求持续增长与供给限制的冲突、国际性资源的争端、 “文明的冲突”or“资源战争”等。同时,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也产生一系列环境 后果,如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森林 与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全球自然资源的稀缺、资源的冲突与争夺、资源消耗 的环境后果。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带来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授课过程穿插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更 进一步理解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 观。 (三)思考与实践 1. 我国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 2.世界面临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包括哪些方面? 3. 资源消耗的环境后果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 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 2.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3.要求学生熟悉并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也呈指数增长。从 早期狩猎和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未来白燃资源将面临若亚峻的排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主要知识点包括: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需求的指数增长,导致自然资源消耗也呈指数增长。 3问颗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消耗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理 解,树立日常节约资源的理念,培养学生今后从事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相关工 作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提升学生的专业伦理。 第二节缩对稀缺和相对稀缺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前者主要 包括矿产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后者主要包括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地 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和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绝对稀缺、相对稀缺的概念。主要知识点包括全球性资源稀缺和地区性资源稀 缺及其性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全球性和地区性资源稀缺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为后面 章节的学习莫定基础,将学生的视野从地区拓展到全球,树立学生对资源环境问题的 全球观,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认同感。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自然资源“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2.如何理解全球性资源稀缺? 3.地区性资源稀缺包括哪些主要方面?简述其主要内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五章自然盗源生态过程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和无机物 2.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熵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6
6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 2. 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 3. 要求学生熟悉并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指数增长与资源动态 1. 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与资源消耗的指数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也呈指数增长。从 早期狩猎和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未来自然资源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主要知识点包括:自然资源需求与指数增长、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的演进。 需求的指数增长,导致自然资源消耗也呈指数增长。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自然资源消耗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全面的理 解,树立日常节约资源的理念,培养学生今后从事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相关工 作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提升学生的专业伦理。 第二节 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性资源稀缺的性质和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性质,前者主要 包括矿产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后者主要包括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稀缺、地 缘政治造成的资源稀缺、贫困造成的资源稀缺和环境退化造成的资源稀缺。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绝对稀缺、相对稀缺的概念。主要知识点包括全球性资源稀缺和地区性资源稀 缺及其性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全球性和地区性资源稀缺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为后面 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将学生的视野从地区拓展到全球,树立学生对资源环境问题的 全球观,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了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认同感。 (三)思考与实践 1. 如何理解自然资源“可更新”与“不可更新”的相对性? 2. 如何理解全球性资源稀缺? 3. 地区性资源稀缺包括哪些主要方面?简述其主要内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五章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和无机物。 2. 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熵和自然资源的关系
3.要求学生熟悉生物多样性、种群增长与资源承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学基本概念 1主要内容 本节 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和物质、能量联系、生物圈、智能圈和人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态学、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与自然资源学相关的生态学、生态系统及其为 人类提供的福利。本节课安排学生试讲,通过备课、试讲等环节,培养了学生勤奋、 钻研的科学精神以及同学之间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节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资源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无机 物、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字弟 熵、耗散结构的概念。基本元素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 储存、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习对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专 业素养,塑造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思考和判断的品格。 第三节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生物与种群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种群增长 潜力、限制因素与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增长、资源承载力动态与 组合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净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生物多样性、种群、环境阻抗、资源承载力、逻 辑斯蒂克增长曲线的内涵及特征。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及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有了较为深 入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三)思考与实践 论述生态系统中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它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3.如何理解“离第一性生产越远,单位面积上所能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7
7 3. 要求学生熟悉生物多样性、种群增长与资源承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学基本概念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和物质、能量联系、生物圈、智能圈和人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态学、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利。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与自然资源学相关的生态学、生态系统及其为 人类提供的福利。本节课安排学生试讲,通过备课、试讲等环节,培养了学生勤奋、 钻研的科学精神以及同学之间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节 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与物质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能量、资源资源生态过程中的无机 物、生态系统中的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耗散结构的概念。基本元素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 储存、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习对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专 业素养,塑造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思考和判断的品格。 第三节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生物与种群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种群增长 潜力、限制因素与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增长、资源承载力动态与 组合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净第一性生产、第二性生产、生物多样性、种群、环境阻抗、资源承载力、逻 辑斯蒂克增长曲线的内涵及特征。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逻辑斯蒂克增长曲线及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有了较为深 入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三)思考与实践 1. 论述生态系统中熵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它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3. 如何理解“离第一性生产越远,单位面积上所能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4.什么是第一性(初级)生产、净第一性(初级)生产量、第二性(次级)生产 第二性生产量? 5.生物多样性有哪几个层次的含义?举例说明它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6.什么是“熵”?“熵”的物理学和系统科学的意义是什么? 7.什么是耗散结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耗散”的含义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讲行五动教学。采用多煤体教学手段。 第六章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干预和调控:了解人类适应行为。 2.要求学生掌握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3.要求学生熟悉当代适应政策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人类对生态系 统能量转换的干预、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 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麦克斯韦妖的概念。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干 预、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理解,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授课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 容包括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适应的可持续性衡量、精耕农 业前社会对资源资源的适应、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 适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玛雅文明的 消亡、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当代适应策略研究和生态系统管理。授课过程中突 出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重要作用。在学习丝绸之路文 明时,介绍了我国作为唯 持续存在的文明的国度的概况和发展历程,坚定了学 生的理想信念,提升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知识点主要包括人类的适应行为、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不 可持续适应的历史教训和当代使用策略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8
8 4. 什么是第一性(初级)生产、净第一性(初级)生产量、第二性(次级)生产、 第二性生产量? 5. 生物多样性有哪几个层次的含义?举例说明它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6. 什么是“熵”?“熵”的物理学和系统科学的意义是什么? 7. 什么是耗散结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耗散”的含义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六章 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干预和调控;了解人类适应行为。 2. 要求学生掌握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3. 要求学生熟悉当代适应政策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地位、人类对生态系 统能量转换的干预、人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干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预、 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麦克斯韦妖的概念。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干 预、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过程的调控。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理解,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授课过程中重点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节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 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获食模式及其对资源的适应、适应的可持续性衡量、精耕农 业前社会对资源资源的适应、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工业化社会对自然资源的 适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玛雅文明的 消亡、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当代适应策略研究和生态系统管理。授课过程中突 出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重要作用。在学习丝绸之路文 明时,介绍了我国作为唯一一个持续存在的文明的国度的概况和发展历程,坚定了学 生的理想信念,提升了学生民族自豪感。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知识点主要包括人类的适应行为、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不 可持续适应的历史教训和当代使用策略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不同时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教训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思考与实践 2.人类活动是 3.试举例说明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 4.生态系统变化通过哪些方式影响人类福利? 5.什么是生态话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 6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方式有哪些? 7.简述各社会 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七章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 2.要求学生熟悉土地利用变化、水利工程和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3.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对地形、水文、土壤、生物、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采矿的生态影响 主要内容 采矿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侵蚀、 和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社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本概知知识占 地下开 面状剥离采矿 等高剥离采矿、土壤侵蚀 自发演替、异发演替、 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内涵及其影响。采矿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深入地理解了采对地形、水文、人体和社区产生的不同 程度的影响,且这些影 向往往是相互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我国可可 海三号矿开发过程时,通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阐述可可托海三号矿的优质稀有金属储 量及其对我国偿还外债、军事、核工业等方面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 也展示了无数先辈为开采资源和航天工业等发展付出的艰辛,甚至是生命,增强学生 对民族英雄的敬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节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温室气体集聚与全球变暖、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全 球变暖的可能效应、气候变化对农业地理条件、作物产量、农业生态系统和中国农业 的潜在影响。 9
9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不同时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和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教训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 思考与实践 1. 人类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2. 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资源过程的? 3. 试举例说明人在不同资源利用类型中的调控作用。 4. 生态系统变化通过哪些方式影响人类福利? 5. 什么是生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 6. 获食模式对资源的适应方式有哪些? 7. 简述各社会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七章 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 影响。 2. 要求学生熟悉土地利用变化、水利工程和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3. 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对地形、水文、土壤、生物、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采矿的生态影响 1. 主要内容 采矿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侵蚀、 和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和社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下开采、面状剥离采矿、等高剥离采矿、土壤侵蚀、自发演替、异发演替、 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内涵及其影响。采矿对人体和社区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深入地理解了采矿对地形、水文、人体和社区产生的不同 程度的影响,且这些影响往往是相互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我国可可托 海三号矿开发过程时,通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阐述可可托海三号矿的优质稀有金属储 量及其对我国偿还外债、军事、核工业等方面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 也展示了无数先辈为开采资源和航天工业等发展付出的艰辛,甚至是生命,增强学生 对民族英雄的敬畏,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温室气体集聚与全球变暖、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全 球变暖的可能效应、气候变化对农业地理条件、作物产量、农业生态系统和中国农业 的潜在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 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3问顺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扩展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视野。 第三节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1主要内容 可更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主要包括食物生产和工业化用地挤占生态用 地、边际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速土地退化: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地表水体、湿地和 区域水平衡、影响地下水循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和 生物入侵。 2基本概念和知识占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 、土壤此生盐碱化 、生物入侵的概念 主要知识点包括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可更新资源开发利用的 生态影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过程中,始终向学生传授人类社会在高速发 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关于生物多 性保护,推荐学生阅读“学习强国”平台,习总书记在2021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扩 大会的主旨发言,并向学生阐述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作的努力和行动,激发学生 爱国热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思考与实践 1采活动对地形右哪此方面的母影响 采矿活动对水文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3.采矿活动对土壤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4.简述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 5.简述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6.简述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 简述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讨论:怒江水利资源开发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争论 (一)目的与要求: 要求 学生了解人类怒江及其水利资源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怒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正负面影响。 3.要求学生熟悉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区概况。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怒江水利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低,少数民族多,生物多样性 10
10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 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对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扩展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视野。 第三节 可更新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1. 主要内容 可更新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主要包括食物生产和工业化用地挤占生态用 地、边际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速土地退化;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地表水体、湿地和 区域水平衡、影响地下水循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和 生物入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此生盐碱化、生物入侵的概念。主要知识点包括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影响。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可更新资源开发利用的 生态影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过程中,始终向学生传授人类社会在高速发 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关于生物多样 性保护,推荐学生阅读“学习强国”平台,习总书记在 2021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会的主旨发言,并向学生阐述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作的努力和行动,激发学生 爱国热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思考与实践 1. 采矿活动对地形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2. 采矿活动对水文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3. 采矿活动对土壤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4. 简述自然资源利用对气候的影响。 5. 简述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6. 简述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 7. 简述生物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提问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堂讨论:怒江水利资源开发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争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怒江及其水利资源概况。 2. 要求学生掌握怒江水利资源开发的正负面影响。 3. 要求学生熟悉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保护区概况。 (二)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怒江水利资源丰富,交通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低,少数民族多,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