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1303 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 英文名称:Plant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总学时48,其中理论36,实验12 学 分分:3 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老核方式:老试 先修课程:《气候学与气象学》、《水文地理学》 二、课程简介 植物地理学课程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学习自然区域地理、经济 地理、环境学以及有关自然地理应当具备的基础。该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更深层次 的专业课的学习,在此学习阶段开展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涯乃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物地 理学主要介绍植物各大类群基本特征、植物命名法、植物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以及植 物与地球的摆合关系:植物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外界条件的影向以及植物对外 界环境的反应:植物种属分布的现代生态条件和历史原因:世界植物区划及时空演变, 中国植物区划及主要特征:植物群落的基本性质、类型、结构、分布以及和环境的关 系和演替:世界植被类型特征及植被分布规律。 Phytogeography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lant geography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s major taxa,plant nomenclature,plant phylogeny and ontogeny development,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and earth;The inner rule of plant individual life activ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lant to the outside environment:Modern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World plant division and its time and space evolution:Plant divis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Basic properties,types,structure,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n the worl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1303 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 英文名称:Plant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总学时 48,其中理论 36,实验 12 学 分:3 适用对象: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气候学与气象学》、《水文地理学》 二、课程简介 植物地理学课程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学习自然区域地理、经济 地理、环境学以及有关自然地理应当具备的基础。该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更深层次 的专业课的学习,在此学习阶段开展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涯乃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物地 理学主要介绍植物各大类群基本特征、植物命名法、植物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以及植 物与地球的耦合关系;植物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外界条件的影响以及植物对外 界环境的反应;植物种属分布的现代生态条件和历史原因;世界植物区划及时空演变, 中国植物区划及主要特征;植物群落的基本性质、类型、结构、分布以及和环境的关 系和演替;世界植被类型特征及植被分布规律。 Phytogeography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lant geography describ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s major taxa, plant nomenclature, plant phylogeny and ontogeny developmen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and earth; The inner rule of plant individual life activ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plant to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Modern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reason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lant species; World plant division and its time and space evolution; Plant divis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Basic properties, types,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in the world.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植物地理学课程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 球表面分布规律的科学,隶属于自然地理学,同时与生态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 地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作为自然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植物地 理学所讲授的内容是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也是学习自然 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环境学以及有关自然地理应当具备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1)将思政教育与植物地理学专业知识融合融通,从多角度探 计课程思相数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日标:2)通讨学习,使学生堂据植物形态解 学及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及技巧,注意介绍研究热点及其尚未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塑秘的积极性:3)通时学习,使学生堂握精物地理的堪本知识、 掌握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的产生对本领域 研究的贡献:4)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 观,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和使命担当。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植物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了解 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2。了解学科前沿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掌握植物地理学科的意义,通过分析植物 对地球环境的意义,培养生命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主要内容 1,1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2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3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基本任务 1.4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 从国际权威杂志关于植物地理学的专刊,引入其学科前沿属性。引入名人案例屠呦 呦团队发现并提取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培育学生开拓进 取、团队奉献、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增进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地理学是什么? 一研究对象、内容、分支学科,交叉学科。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2 植物地理学课程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 球表面分布规律的科学,隶属于自然地理学,同时与生态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 地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作为自然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植物地 理学所讲授的内容是从事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也是学习自然 区域地理、经济地理、环境学以及有关自然地理应当具备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达到以下目的与要求:1)将思政教育与植物地理学专业知识融合融通,从多角度探 讨课程思想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 学及植物分类学的基础知识、技能及技巧,注意介绍研究热点及其尚未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地理的基本知识、 掌握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的产生对本领域 研究的贡献;4)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 观,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和使命担当。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植物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熟悉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了解 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2. 了解学科前沿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掌握植物地理学科的意义,通过分析植物 对地球环境的意义,培养生命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2 植物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3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基本任务 1.4 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 从国际权威杂志关于植物地理学的专刊,引入其学科前沿属性。引入名人案例屠呦 呦团队发现并提取青蒿素(2015 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培育学生开拓进 取、团队奉献、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增进民族向心力、凝聚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地理学是什么? —— 研究对象、内容、分支学科,交叉学科。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什么是植物地理学?辩证理解学科定义,学科的认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多角 度理解学科定义的科学性,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地理学学科认知的能力,培 养学生生命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第二节植物地理学的发展 1.主要内容 1.1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1.1生物圈 1.1.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2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2.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 1,2.2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阶段 从我国植物现状引入,让学生更加关注植物的作用。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 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目标中着重增强学生社会主义国家情怀意识、民 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绿色环保意识等。介绍中国与植物地理学有关的学会与专家、 研究前沿动态、学术会议等,在了解植物地理学发展趋势、基本知识等基础上,学习 中国植物保护、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圈,植物地理学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地理学形成与发展 认知的能力,能动态分析学科趋势,理解基于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的学科动态发展趋 势。 (三)思考与实践 1.阐明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2.什么叫生物圈?闸明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生态学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和熟悉植物的组织:植物的器官以及演化趋势: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用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用局部和整体的观 点来分析植物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大局观。 3
3 什么是植物地理学?辩证理解学科定义,学科的认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多角 度理解学科定义的科学性,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地理学学科认知的能力,培 养学生生命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第二节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1.1 生物圈 1.1.2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2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2.1 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 1.2.2 植物地理学的奠基和发展阶段 从我国植物现状引入,让学生更加关注植物的作用。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 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目标中着重增强学生社会主义国家情怀意识、民 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绿色环保意识等。介绍中国与植物地理学有关的学会与专家、 研究前沿动态、学术会议等,在了解植物地理学发展趋势、基本知识等基础上,学习 中国植物保护、道德教育等相关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圈,植物地理学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地理学形成与发展 认知的能力,能动态分析学科趋势,理解基于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的学科动态发展趋 势。 (三)思考与实践 1.阐明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2.什么叫生物圈?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生态学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和熟悉植物的组织;植物的器官以及演化趋势;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用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用局部和整体的观 点来分析植物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大局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细胞、组织、器官 1.主要内容 1.1植物的细胞 1.1.1细胞的概念 1.1.2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1.1.3细胞的增殖 1.1.4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1.2精物的组织 1.2.1植物组织的概念 1.2.2植物组织的类型 1.2.3组织系统 1.3植物的器官 1.3.1种子和幼苗 1.3.2根 1.3.3茎 1.3.4叶 1.3.5花 1.3.6果实 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局部和整体的观点。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系统论的一个 重要思想,这一点也适合植物领域。植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构成的有机整体 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 整体 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相应的功能:另外,“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等很形 象地说明了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相关性。从这可联系到个人、家庭、集体 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作为中华 儿女,理应将“知道怎样爱国”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古核生物、原生质体、细胞器、细胞分化、植物组 织、分生组织、成熟组织、木质部、韧皮部、组织系统、器官、初生结构、初生生长 次生结构、次生生长、芽、脉序、异形叶性、叶镶嵌、单叶、复叶、花、花序、有 限花序、无限花序。 3.问顾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形态结构受环境因素怎样的塑造?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个体形态 结构认知的能力,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局部和整体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植物的生活史及主要类群 4
4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细胞、组织、器官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的细胞 1.1.1 细胞的概念 1.1.2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1.1.3 细胞的增殖 1.1.4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1.2 植物的组织 1.2.1 植物组织的概念 1.2.2 植物组织的类型 1.2.3 组织系统 1.3 植物的器官 1.3.1 种子和幼苗 1.3.2 根 1.3.3 茎 1.3.4 叶 1.3.5 花 1.3.6 果实 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局部和整体的观点。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系统论的一个 重要思想,这一点也适合植物领域。植物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构成的有机整体。 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 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相应的功能;另外,“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等很形 象地说明了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的相关性。从这可联系到个人、家庭、集体 和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作为中华 儿女,理应将“知道怎样爱国”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古核生物、原生质体、细胞器、细胞分化、植物组 织、分生组织、成熟组织、木质部、韧皮部、组织系统、器官、初生结构、初生生长、 次生结构、次生生长、芽、脉序、异形叶性、 叶镶嵌、单叶、复叶、花、花序、有 限花序、无限花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形态结构受环境因素怎样的塑造?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个体形态 结构认知的能力,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局部和整体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 植物的生活史及主要类群
1.主要内容 1.1植物的繁殖及生活史 1.2植物的类群 1.2.1植物的种系发生和主要类群 1.2.2藻类植物 1.2.3菌类植物 1.2.4地衣植物 1.2.5苔藓植物 1.2.6蕨类枯物 1.2.7裸子植物 1.2.8被子植物 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动态发展的观点与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观点。植物的演化过 程是动态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过程:植物形态 结构特征和系统分类是建立在特征差异性比较研究和对共性特征归纳总结基础上的。 在植物分类学习过程中,通过归纳抓住共性,通过对比明确差异性,可以使繁杂的问 题简单化。 介绍植物分类鉴定重要工具书《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 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国80余家科研 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164位绘图人员,经过80年的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等 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于2004年10月全部出齐。此书不仅摸清了中国的 植物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国家 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植物学基础 理论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不仅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也充分 体现了一代又一代植物科学家的科学坚守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展现了科 学工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受精作用、双受精、单性结实、繁殖、世代交替、生活史、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类群?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类群 认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动态发展的观点与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观点 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古核生物之间有何区别? 2.什么叫生物圈?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 5
5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的繁殖及生活史 1.2 植物的类群 1.2.1 植物的种系发生和主要类群 1.2.2 藻类植物 1.2.3 菌类植物 1.2.4 地衣植物 1.2.5 苔藓植物 1.2.6 蕨类植物 1.2.7 裸子植物 1.2.8 被子植物 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动态发展的观点与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观点。植物的演化过 程是动态的,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过程;植物形态 结构特征和系统分类是建立在特征差异性比较研究和对共性特征归纳总结基础上的。 在植物分类学习过程中,通过归纳抓住共性,通过对比明确差异性,可以使繁杂的问 题简单化。 介绍植物分类鉴定重要工具书《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 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国 80 余家科研 教学单位的 312 位作者,164 位绘图人员,经过 80 年的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等 工作积累、45 年艰辛编撰,才得以于 2004 年 10 月全部出齐。此书不仅摸清了中国的 植物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国家 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植物学基础 理论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不仅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也充分 体现了一代又一代植物科学家的科学坚守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展现了科 学工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受精作用、双受精、单性结实、繁殖、世代交替、生活史、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类群?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类群 认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动态发展的观点与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观点 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古核生物之间有何区别? 2.什么叫生物圈?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所起的作用
3.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有何区别?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有何不同? 4.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有何区别?简述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杜鹃 花科、莎草科、禾本科、棕榈科等的主要特征。 5。木本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在结构有什么不同? 6.为什么说木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型,而菊科和兰科分别是单子叶植物 和生子叶植物中最进化的类型? 7.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植物细胞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观察:植物繁殖 器官的形态观察: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四)数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三章植物区系地理 (一)目的与要求 L.掌握和熟悉植物分布区的概念、分布区制图、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植 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植物区系的概念、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 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和危害。 2.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责任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分布区 1.主要内容 1.1植物分布区 1.1.1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1.1.2分布区制图 1.1.3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 1.1.4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1.2分布中心 大陆上早期植物分布 引入名人事迹,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是了解中国植被类型的重要参考书。 由此引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的足迹遍 及全国。年逾花甲时,他还坚持赴湘西、青海、东北等地考察,两次进藏、两次入疆, 重走祖国山川,审视全国植物区系分布,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 布问顺,91岁坏重出江湖,开始《中华大典·生物典》绵辑整理。通时名人事例培养 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 的“工匠精神”,为国奉献的精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6 3.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有何区别?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有何不同? 4.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有何区别?简述木兰科、樟科、壳斗科、杜鹃 花科、莎草科、禾本科、棕榈科等的主要特征。 5. 木本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茎在结构有什么不同? 6. 为什么说木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型,而菊科和兰科分别是单子叶植物 和生子叶植物中最进化的类型? 7.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植物细胞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观察;植物繁殖 器官的形态观察;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和熟悉植物分布区的概念、分布区制图 、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植 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植物区系的概念、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 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和危害。 2.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责任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分布区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分布区 1.1.1 植物分布区的概念 1.1.2 分布区制图 1.1.3 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状 1.1.4 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1.2 分布中心 大陆上早期植物分布 引入名人事迹,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是了解中国植被类型的重要参考书。 由此引出“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的足迹遍 及全国。年逾花甲时,他还坚持赴湘西、青海、东北等地考察,两次进藏、两次入疆, 重走祖国山川,审视全国植物区系分布,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 布问题,91 岁还重出江湖,开始《中华大典·生物典》编辑整理。通过名人事例培养 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 的“工匠精神”,为国奉献的精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分布区、连续分布区域间断分布区、残遗分布区、古特有种、新特有种、假 特有种、地理残遗种、替代分布区、替代分布、分布区制图、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 状、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分布认知的能 力。 第二节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 1.主要内容 1.1植物区系 1.1.1植物区系的基本概念 1.1.2植物区系分析 1.1.3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1.4岛帖桔物区系分析 1.2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1.2.1栽培植物的分布 1.2.2生物入侵 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 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 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物种入侵等当代生态学问题,让学生明确其在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使专业课的知识点更 加具有实用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区系、植物区划、最小可存活种群、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植物区 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认 知的能力,明确自己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 (三)思考与实践 1.有哪些因素影响分布区的形状 2.阐明间断分布的成因。 3.阐明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 4.闸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 5.阐明入侵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7 植物分布区、连续分布区域间断分布区、残遗分布区、古特有种、新特有种、假 特有种、地理残遗种、替代分布区、替代分布、分布区制图、植物分布区的大小与形 状、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分布认知的能 力。 第二节 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 1. 主要内容 1.1 植物区系 1.1.1 植物区系的基本概念 1.1.2 植物区系分析 1.1.3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1.4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1.2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1.2.1 栽培植物的分布 1.2.2 生物入侵 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岀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 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 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物种入侵等当代生态学问题,让学生明确其在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使专业课的知识点更 加具有实用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植物区系、 植物区划、最小可存活种群、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植物区 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植物区系与生物入侵认 知的能力,明确自己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 (三)思考与实践 1.有哪些因素影响分布区的形状? 2.阐明间断分布的成因。 3.阐明特有分布的类型及其成因。 4.阐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 5.阐明入侵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四章植物生活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和熟悉环境的概念、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类型以及作用特征、限制因子及 其原理、适应的概念和类型、生活型与生态型的概念、类型,生活型谱的制定:主要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 2.培养学生建设生态文明与青山绿水的责任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创 新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态因子 1.主要内容 1.1环境与生态因子 1.1.1环境 1.1.2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1,1.3植物的适应 1.2植物与光的关系 1.2.1光的生态意义 1.22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2.3植物的光合功能型 引入事例,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同化C:途径的发现者卡尔文团队,在卡尔 文带领下经过九年多的研究,摸索出了卡尔文循环的每一步反应,可谓十年磨一剑, 以此告诚学生们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在科学道路既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 精神,也要耐得住寂寞。光合作用理论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不是在稻田,就是在 去稻田的路上”的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的故事,以及“稻田里的守望者”谢华安院 士和被东南亚国家誉为“东方神稻”的“汕优63”水稻品种的故事,以他们为首的 我国水稻育种专家们,堪称“东方不败”。勉励学生续写东方水稻传奇,培养严谨的 利学态度和提高创新的思维能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生态因子、生存条件、限制因子、植物内稳态、适应组合、适应、趋同适 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态型、生理有效辐射、光抑制、光周期现象、生态因子的 作用特征、限制因子及其原理、植物的适应及其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生态因子的类型以及作用特征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生态因子及其 作用特征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植物对温度、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适应 1.主要内容
8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和熟悉环境的概念、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类型以及作用特征、限制因子及 其原理、适应的概念和类型、生活型与生态型的概念、类型,生活型谱的制定;主要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 2. 培养学生建设生态文明与青山绿水的责任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创 新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因子 1. 主要内容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1.1 环境 1.1.2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1.1.3 植物的适应 1.2 植物与光的关系 1.2.1 光的生态意义 1.2.2 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2.3 植物的光合功能型 引入事例,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同化 C3 途径的发现者卡尔文团队,在卡尔 文带领下经过九年多的研究,摸索出了卡尔文循环的每一步反应,可谓十年磨一剑, 以此告诫学生们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在科学道路既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 精神,也要耐得住寂寞。光合作用理论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不是在稻田,就是在 去稻田的路上”的袁隆平院士和杂交水稻的故事,以及“稻田里的守望者”谢华安院 士和被东南亚国家誉为“东方神稻”的“汕优 63”水稻品种的故事,以他们为首的 我国水稻育种专家们,堪称“东方不败”。勉励学生续写东方水稻传奇,培养严谨的 科学态度和提高创新的思维能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生态因子、生存条件、限制因子、植物内稳态、适应组合、适应、趋同适 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态型、生理有效辐射、光抑制、光周期现象、生态因子的 作用特征、限制因子及其原理、植物的适应及其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生态因子的类型以及作用特征是什么?通过本节学习提升学生对生态因子及其 作用特征认知的能力。 第二节 植物对温度、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适应 1. 主要内容
1.1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1.1.1温度的生态作用 1.1.2温度胁迫及其植物的适应 1.2植物与水的关系 1.2.1水的生态意义 1.2.2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3植物与士壤的关系 1.3.1土壤的生态作用 1.3.2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结合目前研究的科研热点应用于课堂教学。植物与水的关系中通过旱生植物叶片 的结构特点,探讨早生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积极思考早生植物在植树 种草中有哪些作用,并通过目前所做的科研热点,让学生了解目前植树种草的难度与 可行性。进一步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收集能量并植树造林的案例,使学生探讨公益和 环保有机结合的意义,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人,而且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提升了自我 认同感,更加以敬畏之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专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岩生植物、盐碱土植物、有效积温、发有起点温度、物 候现象、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公益和环保有机结合的意义,通过本节学习提 升学生对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认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阐明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 2.阐明限制因子原理。并比较这些原理之间的异同。 3.比较C3、C4和CAM组植物的适应特征 4.比较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不同点。 5.为什么高山植物毛茸发达、茎叶富含花青素、花色鲜艳、植株矮小? 6.以水生植物为例,闸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7,阐明低温胁迫的类型以及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8.阐明高温对植物的伤害作用以及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9.比较少浆液植物与多浆液植物 10.闸明盐土植物生态适应类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五章植物种群 9
9 1.1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1.1.1 温度的生态作用 1.1.2 温度胁迫及其植物的适应 1.2 植物与水的关系 1.2.1 水的生态意义 1.2.2 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3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1.3.1 土壤的生态作用 1.3.2 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 结合目前研究的科研热点应用于课堂教学。植物与水的关系中通过旱生植物叶片 的结构特点,探讨旱生植物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积极思考旱生植物在植树 种草中有哪些作用,并通过目前所做的科研热点,让学生了解目前植树种草的难度与 可行性。进一步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收集能量并植树造林的案例,使学生探讨公益和 环保有机结合的意义,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人,而且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提升了自我 认同感,更加以敬畏之心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专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岩生植物、盐碱土植物、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物 候现象、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公益和环保有机结合的意义,通过本节学习提 升学生对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认知的能力。 (三)思考与实践 1.阐明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 2.阐明限制因子原理。并比较这些原理之间的异同。 3.比较 C3、 C4 和 CAM 组植物的适应特征。 4.比较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不同点。 5.为什么高山植物毛茸发达、茎叶富含花青素、花色鲜艳、植株矮小? 6.以水生植物为例,阐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7.阐明低温胁迫的类型以及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8.阐明高温对植物的伤害作用以及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9.比较少浆液植物与多浆液植物。 10.阐明盐土植物生态适应类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 第五章 植物种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和熟悉种群的概念、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生 命表、种群的增长、种群的密度效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 类型、种间竞争、化感作用、协同进化、生态对策的概念、生态对策的类型。 2.提升学生关于生态学方面的思想认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种群概述 1.主要内容 1.1种群概术 1.1.1种群的概念 1.1.2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1.1.3种群与物种和群落之间的关系 1.2种群动态 1,2.1种群密度 1.2.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2.3生命表 1.2.4种群的增长 1.2.5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3种内关系 1.3.1种群的密度效应 1.3.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1.3.3通讯 利用生态学原理可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学史中著名的逻辑斯谛增长 模型是自然界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教学设计的操作过 程中,结合“面对当前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增长现状,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坚持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一思想政治元素, 以此丰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内涵,明确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和环境容纳量这2个生物 讲化对策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学生在学会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 上,能更加实际地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语言和 数学模型解释种群问题,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以此提高学生运用学科基 本原理的能力。 2.基本概今和知识占 种群、植物种群、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性比、年龄金字塔、最大持续产量、 生物学过捕、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生命表、种群的增长 种群的密度效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关系。 10
10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和熟悉种群的概念、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生 命表、种群的增长、种群的密度效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 类型、种间竞争、化感作用、协同进化、生态对策的概念、生态对策的类型。 2. 提升学生关于生态学方面的思想认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群概述 1. 主要内容 1.1 种群概述 1.1.1 种群的概念 1.1.2 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 1.1.3 种群与物种和群落之间的关系 1.2 种群动态 1.2.1 种群密度 1.2.2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1.2.3 生命表 1.2.4 种群的增长 1.2.5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3 种内关系 1.3.1 种群的密度效应 1.3.2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1.3.3 通讯 利用生态学原理可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学史中著名的逻辑斯谛增长 模型是自然界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教学设计的操作过 程中,结合“面对当前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增长现状,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岀了坚持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一思想政治元素, 以此丰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内涵,明确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和环境容纳量这 2 个生物 进化对策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学生在学会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 上,能更加实际地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语言和 数学模型解释种群问题,逐渐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以此提高学生运用学科基 本原理的能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种群、植物种群、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性比、年龄金字塔、最大持续产量、 生物学过捕、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生命表、种群的增长、 种群的密度效应、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