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曳兵数罟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孝悌 饿莩 文学常识 (一)、《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对话体(语录体)文集,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 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 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 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第一句话)作为 该篇的篇名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字音(红色字) 弃甲曳兵 数罟 洿池 鸡豚狗彘之畜 庠序 孝悌 饿莩 二、文学常识 (一)、《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对话体(语录体)文集, 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 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 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 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 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第一句话)作为 该篇的篇名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 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南 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 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 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 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 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之说。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 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 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 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些谐和“帖盖”讼而古呕共l“A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 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中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南 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 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 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 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 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 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之说。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 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 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 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
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 2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3翻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三、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 2.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3.翻译。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问1:请概括内容。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2:写梁惠王的疑惑有什么作用? 为引出下文孟子的治国之策。(铺垫)
问1:请概括内容。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2:写梁惠王的疑惑有什么作用? 为引出下文孟子的治国之策。(铺垫)
(二)、第二部分(第2、3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填然鼓之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亦走也 4翻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二)、第二部分(第2、3段) 1.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填然鼓之 2.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王好战,请以战喻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3.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是亦走也 4.翻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问1:请概括内容 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2:孟子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加以阐述的? 比喻论证 问3:怎样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义? 五十步:梁惠王治国的方法——移民移粟 百步:邻国治国的方法—不尽心 以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移民移粟”与 邻国治国的方法“不尽心”没有本 质上的区别。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 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问1:请概括内容。 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问2:孟子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加以阐述的? 比喻论证 问3:怎样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 ”的比喻意义? 五十步: 百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 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梁惠王治国的方法——移民移粟 邻国治国的方法——不尽心 梁惠王的治国方法“移民移粟”与 邻国治国的方法“不尽心”没有本 质上的区别
魏惠王(前400年一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 鎣(《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3代国君。公元 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后,魏鎣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即位初 以公孙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 (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 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 书中又称为梁惠王。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通鸿沟。范台之 会时鲁共公曾告诫他“纵欲者必亡其国”,要他“清心寡欲”,公 孙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在位中期信任庞涓,军事实力大增,但此人嫉贤妒能,陷害同学孙膑,而 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入齐。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 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庞涓 死后,魏国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 于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 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 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 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前319年卒,享年长 达82岁。前任:魏武侯(前395一前370年在位),继任:魏襄王(前318—前 296年在位)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 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3代国君。公元 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即位初, 以公孙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 (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 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 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开通鸿沟。范台之 会时鲁共公曾告诫他“纵欲者必亡其国”,要他“清心寡欲”,公 孙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在位中期信任庞涓,军事实力大增,但此人嫉贤妒能,陷害同学孙膑,而 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入齐。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 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庞涓 死后,魏国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 于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 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 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 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前319年卒,享年长 达82岁。前任:魏武侯(前395一前370年在位),继任:魏襄王(前318一前 296年在位)
(三)、第三部分(第4段)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 4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谷不可胜食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无失其时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第三部分(第4段)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3.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谨庠序之教 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 4.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谷不可胜食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无失其时 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5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斯天下之民至焉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非我也,兵也 7翻译。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
5.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斯天下之民至焉 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非我也,兵也 7.翻译。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