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共分配 第三节 公共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什么是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观 1.平均主义公平观。 2.等级主义公平观。 3.资产阶级公平观。 (1)功利主义公平观。 (2),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3)自由主义公平观
第七章 公共分配 第三节 公共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什么是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观 1. 平均主义公平观。 2. 等级主义公平观。 3. 资产阶级公平观。 (1)功利主义公平观。 (2),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3)自由主义公平观
4.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 (1)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库兹涅茨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 ,后改进”。(他指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 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 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2)对于早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库兹涅茨解释说: 其一,经济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由于经济发展早期大部分储 蓄和积累为少数富人所占有。因此,富人得到经济增长带来财富 增加的大部分。 其二,在二元经济结构情况下,经济增长是以工业化为中心,以城 市为主要舞台的。而城市中的不平等又基于农村,因此富人群居 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意味着不平等的加剧
4. 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 (1)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库兹涅茨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 ,后改进”。(他指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 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 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2)对于早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库兹涅茨解释说: 其一,经济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由于经济发展早期大部分储 蓄和积累为少数富人所占有。因此,富人得到经济增长带来财富 增加的大部分。 其二,在二元经济结构情况下,经济增长是以工业化为中心,以城 市为主要舞台的。而城市中的不平等又基于农村,因此富人群居 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意味着不平等的加剧
((2)对于后期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原因,库兹涅茨认为, 上述2个原因实际上不只是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而是在经济发展的 各个阶段都起作用,只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抑制,才部分地抵消 了前述2个因素的作用,从而使收人分配的不平等由恶化转为缓和 库兹涅茨认为存在着3种抵消因素: 其一,政府的干预。 其二,人口变动。 其三,技术进步。库兹涅茨认为,上述3种因素抵消了储蓄和城市 化的作用,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方向发生逆转,由上升转为下降 ,形成了倒u形现象。库兹涅茨强调,在3种抵消因素中,第一种 即政府干预是收入差别由恶化转向改善的主要推动力,是起决定 性作用的
( (2)对于后期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原因,库兹涅茨认为, 上述2个原因实际上不只是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而是在经济发展的 各个阶段都起作用,只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抑制,才部分地抵消 了前述2个因素的作用,从而使收人分配的不平等由恶化转为缓和 。 库兹涅茨认为存在着3种抵消因素: 其一,政府的干预。 其二,人口变动。 其三,技术进步。 库兹涅茨认为,上述3种因素抵消了储蓄和城市 化的作用,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方向发生逆转,由上升转为下降 ,形成了倒u形现象。库兹涅茨强调,在3种抵消因素中,第一种 即政府干预是收入差别由恶化转向改善的主要推动力,是起决定 性作用的
(4)评价。 库兹涅茨的倒u形假设是动态的,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分析了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及其改进办法。 这一理论提出后有很大影响,但是又有很大争论。时到如今,争论 仍在进行。但是,库兹涅茨把收人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发展联系起 来研究,并指出政府干预是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键力量是有 启迪意义的。 5,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二)总结
(4)评价。 库兹涅茨的倒u形假设是动态的,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分析了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及其改进办法。 这一理论提出后有很大影响,但是又有很大争论。时到如今,争论 仍在进行。但是,库兹涅茨把收人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发展联系起 来研究,并指出政府干预是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键力量是有 启迪意义的。 5,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二)总结
二、评价社会公平的主要指标 (一)洛伦兹滋曲线 (二)基尼系数 (三)贫困指数。 贫困指数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 困指数越大说明贫穷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均等 ,反之则反是。 计算贫困指数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某一个收入水平为贫 困线,通常以满足基本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作为贫 困线的标准
二、评价社会公平的主要指标 (一)洛伦兹曲线 (二)基尼系数 (三)贫困指数。 贫困指数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贫 困指数越大说明贫穷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均等 ,反之则反是。 计算贫困指数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某一个收入水平为贫 困线,通常以满足基本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作为贫 困线的标准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不平等 四、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一)庇古的社会福利观 1,核心目标是如何增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 2,它的思想渊源是功利主义,即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行 为是趋利避害,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道德准则和立法的依据 3,庇古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存在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 可以由于对财物的占有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其他原因,但是,内 容极其丰富的福利是很难计算的,所以,庇古把对福利的研究局 限在能够用货币计算的那一部分,即经济福利。个人的经济福利 怎样衡量呢?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不平等 四、社会福利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一)庇古的社会福利观 1, 核心目标是如何增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 2,它的思想渊源是功利主义,即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行 为是趋利避害,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道德准则和立法的依据 3,庇古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存在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这种满足 可以由于对财物的占有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其他原因,但是,内 容极其丰富的福利是很难计算的,所以,庇古把对福利的研究局 限在能够用货币计算的那一部分,即经济福利。个人的经济福利 怎样衡量呢?
可以通过比较和计算个人得到的满足及物品的效用来计算。而效用 可以用物品的价格计算出来。个人经济福利的总和等于一国的全 部经济福利,所以个人福利就等于个人收入,整个社会的福利就 等于国民收入。 5,在物品效用观的基础上,庇古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均等化原理。 大意是说:同样的消费品,穷人从中得到的满足要比富人多。如 果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富人的福利虽然有所损失, 但他仍然是富人,不会伤筋动骨;而穷人则可以增加更多的福利 。这样,收入均等化一方面减少了富人的福利,另一方面又增加 了穷人的福利,但由于富人的福利损失小于穷人的福利增加,因 此将个人的福利加总之后,社会福利增加了
可以通过比较和计算个人得到的满足及物品的效用来计算。而效用 可以用物品的价格计算出来。个人经济福利的总和等于一国的全 部经济福利,所以个人福利就等于个人收入,整个社会的福利就 等于国民收入。 5,在物品效用观的基础上,庇古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均等化原理。 大意是说:同样的消费品,穷人从中得到的满足要比富人多。如 果将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富人的福利虽然有所损失, 但他仍然是富人,不会伤筋动骨;而穷人则可以增加更多的福利 。这样,收入均等化一方面减少了富人的福利,另一方面又增加 了穷人的福利,但由于富人的福利损失小于穷人的福利增加,因 此将个人的福利加总之后,社会福利增加了
6,评价 庇古的收入均等化原理提出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它受到极大的重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和攻击。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个人福利即个人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满足,纯 属一种心理体验,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根本无法计算,比较 。另外,穷人有穷人的痛苦,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很难说富人的 烦恼比穷人少。因此,个人的经济福利根本无法用收入来进行评 价和测定,而以不能测定的个人福利简单加总为基础来评价社会 福利,是不能成立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庇古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帕累托的社会福利观
6,评价 庇古的收入均等化原理提出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它受到极大的重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判和攻击。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个人福利即个人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满足,纯 属一种心理体验,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根本无法计算,比较 。另外,穷人有穷人的痛苦,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很难说富人的 烦恼比穷人少。因此,个人的经济福利根本无法用收入来进行评 价和测定,而以不能测定的个人福利简单加总为基础来评价社会 福利,是不能成立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庇古的社会福利思想 。 (二)帕累托的社会福利观
(三)卡尔多等人的“假想补偿原理” 1认为,虽然经济的每一变动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影响,如有的人得利,有的人受损,但通过使那些得益者从自 己新增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支出给受损者作为补偿,使其能够 保持原有的社会地位,而得益者提供补偿后还有剩余,这样,前 者变好了,后者保持原状,总的社会福利得到了增长,由此就可 以认定,这一经济改革是正当的。而如果得不偿失,受益者的所 得补偿不了受损者的所失,或者所得等于所失,受益者在向受损 者补偿之后自己没有剩余,那么,这种经济政策就是不合适的
(三)卡尔多等人的“假想补偿原理” 1认为,虽然经济的每一变动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对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影响,如有的人得利,有的人受损,但通过使那些得益者从自 己新增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支出给受损者作为补偿,使其能够 保持原有的社会地位,而得益者提供补偿后还有剩余,这样,前 者变好了,后者保持原状,总的社会福利得到了增长,由此就可 以认定,这一经济改革是正当的。而如果得不偿失,受益者的所 得补偿不了受损者的所失,或者所得等于所失,受益者在向受损 者补偿之后自己没有剩余,那么,这种经济政策就是不合适的
五、政府减少不平等的直接方案:社会福利制度 六、政府减少不平等的一个新方案:负所得税方案 负所得税方案的设计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一)消除贫困,对生活困难的人给予补助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二)高经济效率来自高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给低收入者发 放固定的差额补助不利于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有损于自由竞争, 从而有损于效率。所以,要想消除贫困而又不损害效率,就必须 对现有的援助穷人的收入支持计划进行改革。 弗里德曼参照正所得税体系,设计了一个补助穷人的“负所得税方 案
五、政府减少不平等的直接方案:社会福利制度 六、政府减少不平等的一个新方案:负所得税方案 负所得税方案的设计者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一)消除贫困,对生活困难的人给予补助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二)高经济效率来自高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给低收入者发 放固定的差额补助不利于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有损于自由竞争, 从而有损于效率。所以,要想消除贫困而又不损害效率,就必须 对现有的援助穷人的收入支持计划进行改革。 弗里德曼参照正所得税体系,设计了一个补助穷人的“负所得税方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