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河子大学:《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实验诊断学第七版讲稿(共九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57,文件大小:382.5KB,团购合买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第四章 体液检验 第五章 肾功能检查 第六章 肝脏常用疾病实验检查 第七章 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第八章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 第九章 临床病原体检查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讲稿 实验诊断学 第七版

0 讲稿 实验诊断学 第七版

第一章概论 一、基本概念 实验诊新以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 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试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 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试验结果与临床 综合分析,协助临床对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医学研究 提供一些数据,实验诊断是诊断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 1.设备: 显微镜一手工操作一半自动一全自动 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2.化学检验的发加 手工(化学反应:颜色)一半自动一全自动 速度:100Test/h-1600Test/h→2400Test/h 3.临床血液常规检验的发展 细胞计数(手工操作·半自动·全自动】 E、L、M(阻抗一体积大小) 五分类:E、L 、M0、 B队(阻抗,高频传导,激光散射-一物理) 六分类:化学(过氧化物酶) 物理(阻抗,高频传导,激光散射) 4.临床免疫检验的发展 抗原抗体反应:血凝(间接、反向)方法一酶联一荧光免疫一同位素标记一特殊发光物质 的标记一电子发光。设备:手工一半自动一全自动 5.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发展 细菌鉴定手工一半自动一全自动 6.现状 a、依赖性 b、标准化 c、技术水平 d、满足临床科研与教学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实验诊断学:①应用为主②教学③诊断理论和诊断方法 检验医学:①检验方法原理②技术改进③检验结果质量控制 (三)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临床血液学检验。血液常规检查232 2.体液的检验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肝、肾、血脂等 4。临床免疫学检验 病毒标记物 临床病原体检查 微生物、HIV、 6.特检室、分子生物室

1 第一章 概 论 一、基本概念 实验诊断以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 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试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 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试验结果与临床 综合分析,协助临床对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医学研究 提供一些数据,实验诊断是诊断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 1. 设备: 显微镜→手工操作→半自动→全自动 ↓ 电子显微镜 ↓ 扫描电子显微镜 2.化学检验的发展 手工(化学反应:颜色)→半自动→全自动 速度:100 Test/h→1600Test/h→2400Test/h 3.临床血液常规检验的发展 细胞计数(手工操作→半自动→全自动) 三分类: NE、L、M(阻抗→体积大小) 五分类: NE、L、MO、EO BA(阻抗,高频传导,激光散射---物理) 六分类: 化学(过氧化物酶) 物理(阻抗,高频传导,激光散射) 4.临床免疫检验的发展 抗原抗体反应:血凝(间接、反向)方法→酶联→荧光免疫→同位素标记→特殊发光物质 的标记→电子发光。设备:手工→半自动→全自动 5.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发展 细菌鉴定手工→半自动→全自动 6.现状 a、依赖性 b、标准化 c、技术水平 d、满足临床科研与教学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实验诊断学:①应用为主②教学③诊断理论和诊断方法 检验医学:①检验方法原理②技术改进③检验结果质量控制 (三)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l.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液常规检查 232 2.体液的检验 3.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肝、肾、血脂等 4.临床免疫学检验 病毒标记物 5.临床病原体检查 微生物、HIV、 6.特检室、分子生物室

(四)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 1。为临床服条 . 预防疾病 进行社会普查 4,开展健康咨询 (五)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了解实验诊断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23 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症 了解检验原理 方法、重点 4.学握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正确与否与检验结果密切相关 1.血液标本的种类全血(抗凝)、血浆和血清。全血用于血细胞成分的检查:血清用 于大部分临床生化检查和免疫学检查:血浆也适用于部分临床生化检查,此外,凝血因 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等必须采用血浆标本】 2. 采血部位 (1)毛细血管采血:(微量法)采血部位:指端、拇趾或足跟、烧伤者选择无炎症或水肿 部位。采血深度适当,切忌用力挤压。 (2)静脉采血:需血量拉多时采用。多用 (3)动脉采血:用于血气分析时。股动脉或挠动采血。采得的血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离,立即 送检 3.采血时间 (1)空腹采血: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空腹采取的标本,一般是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常用于 临床生化检查。其优点是可游免饮食成分和白天生理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同时因每次均 在固定时间来血也便干对照出较 (2)特定时间采血:激素 ,葡萄糖等的测定。检查微丝蚴需在半夜唤醒后来血。此外, 油三酯、维生素D等还可有季节性变化。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时,更需注意采血时药物浓度的 峰值和低谷。血培养 (3)急诊采血:不受时间限制。检验单上应标明采血时间 4。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1)抗凝剂:采用全血或血浆标本时,充分混匀。常用的抗凝剂有 1)草酸盐: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达到抗凝目的: 2)枸檬酸钠:抗凝力较弱。 3)肝素: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常用。 4)DTA:与钙离子络合而抗凝。 (2)及时送检和检测:血糖分解、血细胞破坏、C02改变、溶血 (3)微生物血标 温度、环境 (二)骨萄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骨髓标本由骨髓穿刺而获得,如用作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立即将其制成涂片。如进行 细菌培养,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中。标木均需及时送检。 (三)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尿液、粪便、浆膜腔穿刺液等标本采集后均应随时尽快送检 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一)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实验分类:①按诊断价值分为:确定诊断项目(乙肝病毒、白血病)、辅助诊断项目(血 2

2 ( 四)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 1.为临床服务 2.预防疾病 3.进行社会普查 4.开展健康咨询 (五)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1. 了解实验诊断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2. 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症 3. 了解检验原理、方法、重点 4. 掌握参考值与临床意义。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正确与否与检验结果密切相关 1.血液标本的种类 全血(抗凝)、血浆和血清。全血用于血细胞成分的检查;血清用 于大部分临床生化检查和免疫学检查;血浆也适用于部分临床生化检查,此外,凝血因 子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等必须采用血浆标本。 2.采血部位 (l)毛细血管采血:(微量法)采血部位:指端、拇趾或足跟、烧伤者选择无炎症或水肿 部位。采血深度适当,切忌用力挤压。 (2)静脉采血:需血量较多时采用。多用 (3)动脉采血:用于血气分析时。股动脉或挠动采血。采得的血标本必须与空气隔离,立即 送检。 3.采血时间 (1)空腹采血:是指在禁食 8 小时后空腹采取的标本,一般是在晨起早餐前采血,常用于 临床生化检查。其优点是可避免饮食成分和白天生理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同时因每次均 在固定时间来血也便于对照比较。 (2)特定时间采血:激素、葡萄糖等的测定。检查微丝蚴需在半夜唤醒后来血。此外,甘 油三酯、维生素 D 等还可有季节性变化。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时,更需注意采血时药物浓度的 峰值和低谷。血培养 (3)急诊采血:不受时间限制。检验单上应标明采血时间。 4.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l)抗凝剂:采用全血或血浆标本时,充分混匀。常用的抗凝剂有: 1)草酸盐: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达到抗凝目的。 2)枸檬酸钠:抗凝力较弱。 3)肝素:抑制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常用。 4)EDTA:与钙离子络合而抗凝。 (2)及时送检和检测: 血糖分解、血细胞破坏、CO2 改变、溶血。 (3)微生物血标本 温度、环境 (二)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骨髓标本由骨髓穿刺而获得 ,如用作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立即将其制成涂片。如进行 细菌培养,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中。标本均需及时送检。 (三)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尿液、粪便、浆膜腔穿刺液等标本采集后均应随时尽快送检。 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实验分类:①按诊断价值分为:确定诊断项目(乙肝病毒、白血病)、辅助诊断项目(血

脂、莞心病、和鉴别诊断项目(病毒、细菌)②按报告方式分为:定性试验、定量试验 和半定量试验实验 (二)参考值 1.参考值与正常值的差别书263正常人测得值,参考值是应用统计学方法产生。 2,参考值的产生及意义书264 (三)检验质量的保证 1分析前质挖:选择检验项目、病人准备、正确地采集标本、及时送检、和正确地填写 申请单 床医生 2.分析中质控:检验人员素质(上岗证)、实验室条件、检测方法和分析仪器、试剂 室内或室间质量控制。 3.分析后质控:及时报告检验结果:医生综合分析,对检验结果的正确的解释。 (四)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 操作因素 技术误差和人为误差 个体差异 人种 、民族、性别、年龄、采血时间 3. 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影响。 药物的影响 (五)检验结果解释 检验结果诊断的局限性 个体差异 2 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具体评价。 (六)医学决定水可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11 来源:造血干细啊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 而呼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其内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 120160g/1 (4.05.5)×102/1 成年女性 110-150g/ (3.55.0)×101 新生儿 170-200g/L (6.0~7.0)×102/九 【临床意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彩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与血浆中水分的丢失有关,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 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 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①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 组织缺氧引起 生理性红细胞生成 素代偿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肺 气肿、先心病等. 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如肾 癌等 3

3 脂、莞心病、和鉴别诊断项目(病毒、细菌)②按报告方式分为:定性试验、定量试验 和半定量试验实验 (二)参考值 1.参考值与正常值的差别 书 263 正常人测得值,参考值是应用统计学方法产生。 2.参考值的产生及意义 书 264 (三)检验质量的保证 1.分析前质控:选择检验项目、病人准备、正确地采集标本、及时送检、和正确地填写 检验申请单。临床医生 2.分析中质控:检验人员素质(上岗证)、实验室条件、检测方法和分析仪器、试剂, 室内或室间质量控制。 3.分析后质控:及时报告检验结果;医生综合分析,对检验结果的正确的解释。 (四)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 1. 操作因素 技术误差和人为误差。 2. 个体差异 人种、民族、性别、年龄、采血时间。 3. 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影响。 4. 药物的影响 (五)检验结果解释 1. 检验结果诊断的局限性 个体差异 2. 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的重要性 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具体评价。 (六)医学决定水平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1) 来源:造血干细胞 2)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 而呼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其内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 120~160g/L (4.0~5.5)×1012/ L 成年女性 110~150g/L (3.5~5.0)× 1012 /L 新生儿 170~200g/L (6.0~7.0)× 1012/L 【临床意义】 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增多 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与血浆中水分的丢失有关,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 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 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①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 素代偿性增加见于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肺 气肿、先心病等. 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如肾 癌等.

(2)直性红细胸增多岸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 血干细胞受累所到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诚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 值低限。 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1,成年女性<110g/1, 即可认为有贫血 1· 生理性减 儿童因身体生长发有迅速而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浆 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造血功能减低,可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统称为生理性贫血 2.病理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不足 红细胞破坏过多 失加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一9m, 平均75m 红细胞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microcyte)红细胞直径小于6u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 性贫血。 2)大红细胸(macr0Cvte):径大10m。见干溶血性含血 3)巨红细胞(m阳 cyte):直径大于15um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4)红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直径可相差 一倍以上。见于病理 性造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细胞(spherocyte):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见于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定 2,椭圆形细胞(elliptocyte)红细胞呈卵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状.见于遗传性 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3.口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 胞增多症 4.靶形细胞(target cel1)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状似射击之靶标.见于珠蛋 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5.镰形细胞(sick1 e cell)形如刀状,见于镶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 6.泪滴形细胞(dacryocyte)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见于骨髓纤维化. 7.棘细胞(acanthocyte)及刺细胞(spur cel1)棘细胞外周呈锯齿状突起,刺细 胞外周呈不规则突起.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 8.裂细胞 ocyte)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等 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红细胞呈串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染色反应异常: 1.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染色过浅,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4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 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二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 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参考 值低限。 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 g/l, 即可认为有贫血. 1.生理性减少 儿童因身体生长发育迅速而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浆 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造血功能减低,可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统称为生理性贫血. 2.病理性贫血 一. 红细胞生成不足 二. 红细胞破坏过多 三. 失血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 6~9um, 平均 7.5um。 红细胞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 microcyte)红细胞直径小于 6u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 性贫血。 2)大红细胞(macrocyte ):直径大于 10um 。见于溶血性贫血。 3)巨红细胞( megalocyte ):直径大于 15um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4)红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见于病理 性造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 1.球形细胞(spherocyte):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见于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细胞(elliptocyte)红细胞呈卵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状.见于遗传性 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3.口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 胞增多症. 4.靶形细胞(target cell)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状似射击之靶标.见于珠蛋 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5.镰形细胞(sickle c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 6.泪滴形细胞(dacryocyte)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见于骨髓纤维化. 7.棘细胞(acanthocyte)及刺细胞(spu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锯齿状突起,刺细 胞外周呈不规则突起.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 8.裂细胞(schistocyte)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等. 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 formation)红细胞呈串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染色反应异常: 1.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染色过浅,见于缺铁性贫血等.

2,高色素性(hyperchromic):红细胞着色深,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 3.嗜多色性(polychromic):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见于增生性贫血 结构的异常 1.嗜碱性点彩红(basophilic stippling)红细胞胞质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 一深蓝色颗粒称点彩红细胞。见于增生性贫血或铅中毒, 2.Howe11-jol1y(染色质小体)紫红色圆形小体,见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 3.Cabot(卡波环)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见于溶血性贫血或脾切除后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即幼稚红细胞.见于增生性贫血、红血 病、髓外造血等,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2) 本讲内容: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 学时:2学时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下列5种: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参考值】 白细胞数:成人(4~10)×10/儿 新生儿(15 20)×10°/1 6个月~2岁(11~12)×10/几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比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比(%) 绝对值(×10'/几)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05 0.040.5 分叶核(sg)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胸(1) 0.120.8 【临床意义】 通常白细胞数高于10×10'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几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改变 2)病理性增高 )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微的应激反应。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 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 ①急性感染或炎症 ②严重组织损伤 ③急性大出血、溶血 ④急性中毒 ⑤恶性肿瘤 b)异常增生性增多: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①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

5 2.高色素性(hyperchromic):红细胞着色深,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 3.嗜多色性(polychromic):红细胞呈淡灰色或紫灰色.见于增生性贫血. 结构的异常: 1.嗜碱性点彩红(basophilic stippling)红细胞胞质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 一深蓝色颗粒称点彩红细胞.见于增生性贫血或铅中毒. 2.Howell-jolly(染色质小体) 紫红色圆形小体,见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 血. 3.Cabot(卡波环) 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见于溶血性贫血或脾切除后.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即幼稚红细胞.见于增生性贫血、红血 病、髓外造血等.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2) 本讲内容: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数 学时:2 学时 一、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观察其形态,白细胞可分下列 5 种: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 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 【参考值】 白细胞数: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 个月~2 岁(11~12)×109 /L 5 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比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比(%) 绝对值(×109 /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0~5 0.04~0.5 分叶核(sg) 50~70 2~7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0~0.1 淋巴细胞(L) 20~40 0.8~4 单核细胞(M) 3~8 0.12~0.8 【 临床意义】 通常白细胞数高于 10×109 /L 称白细胞增多,低于 4×109 /L 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改变 2)病理性增高 a) 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 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 ①急性感染 或炎症 ②严重组织损伤 ③急性大出血、溶血 ④急性中毒 ⑤恶性肿瘤 b) 异常增生性增多: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原始或幼稚粒细胞. ①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

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 (2)中性拉细胞减低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称为白细胞少) ①某些感 染:G-杆茵感染、病毒感染 ②某些血液病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④慢性理化损伤 ⑤牌功能亢进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 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 (4)中性 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1,细胞大小不均 2,中毒性颗粒 3,空泡形成 4、核变形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 三.棒状小体(Aur小体)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四,球形包禄体见于亚重成染 五,其他异常粒细胞系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 1)增高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②寄生虫病 ③某些皮肤病 ④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⑤某些血液病 ⑥某些恶性肿瘤(何杰金、肺Ca) )》减小 ①长期使用皮质素 ②急性传染病 .嗜碱性粒细胞 1)增高 ①得性粒细胞白血病 ②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③转移痘 ④骨髓纤维化症 2)减少 无意义 6

6 ②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 (2)中性粒细胞减低 (白细胞总数低于 4×109 /L 称为白细胞少 ) ①某些感染:G-杆菌感染 、病毒感染 ②某些血液病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④慢性理化损伤 ⑤脾功能亢进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 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 3%。 (4)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一.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1.细胞大小不均 2.中毒性颗粒 3.空泡形成 4.核变形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二.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 三.棒状小体(Auer 小体)见到棒状小体就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四.球形包涵体 见于严重感染 五.其他异常粒细胞 系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 1)增高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 ②寄生虫病 ③某些皮肤病 ④某些传染病(猩 红热) ⑤某些血液病 ⑥某些恶性肿瘤(何杰金、肺 Ca) 2)减少 ①长期使用皮质素 ②急性传染病 .嗜碱性粒细胞 1)增高 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②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③ 转移瘤 ④ 骨髓纤维化症 2)减少 无意义

.淋巴细胞 1)增 理性 小儿生后46天,46岁 病理性: ①病毒感染 ②慢性感染 ③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④急性传染病恢复 ⑤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减少 病理性:①射线照射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 ③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 1)增高: 生理性:婴幼儿、儿童高于成人 病理性:①某些感染 ②血液病 ③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恢复期 2)减少:无意义。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 (re 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由骨随进入血液后,约经2448小时 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才完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用黄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 这些嗜碱性物质即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质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 连器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0.0050.015(0.5%一1.5%,平均1%) 新生儿0.02~0.06(2%~6%) 绝对值:(24~84)×10/L 【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随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2)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随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3.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PI(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病人网织红细胞%/2)×(病人血细胞比容/正常人血细胞 【参考值】正常人PRI为2 【临床意义】PRI>3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PRI〈2则提示为骨髓增生 低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癌所致的贫血

7 .淋巴细胞 1)增高 生理性:小儿生后 4~6 天,4~6 岁 病理性: ①病毒感染 ②慢性感染 ③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④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⑤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减少 病理性:①射线照射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 ③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 1)增高: 生理性:婴幼儿、儿童高于成人 病理性:①某些感染 ②血液病 ③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恢复期 2)减少:无意义。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由骨髓进入血液后,约经 24~48 小时 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才完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用黄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 这些嗜碱性物质即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质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 连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 百分数: 成人 0.005~0.015(0.5%~1.5%,平均 1%) 新生儿 0.02~0.06(2%~6%) 绝对值: (24~84)×109 /L 【 临床意义】 1.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 2)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 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3.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RPI(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病人网织红细胞%/2)×(病人血细胞比容/正常人血细胞 比容) 【参考值】正常人 PRI 为 2 【 临床意义】 PRI>3 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PRI<2 则提示为骨髓增生 低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癌所致的贫血

三。血小板的检测 小板计复 原理:血小板计数是计数单位容积周围血液 中血小板数量 参考值:(100-300)×10/九 【检测方法 1.血液分析仪法: 是目前常规筛检血小板计数 主要方法 2.流式细胞仪法:是目前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 3.相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手工法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4.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常用方法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PLT低于100×10九称为血小板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见于再生障得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等: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搬、SLE、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DIC: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牌肿大、肝硬化、血液被稀释(输入 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2.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数超过400×10几称为血小板增多。引起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有①原发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纤维化早期等: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 名是轻度的,多在500×10的九.几以下」 )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参考值:MPV为7-11f1 PpDW为15%-17% 临床意义: 1.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增加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PV增加是造 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减低见于骨随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PV减低、 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使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2.PD谓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表示 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 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粒、脾切除、巨大 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3m。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央含 细小的嗜天青题粒 中型血小板约占44.3%-49% 小型占33%-47% 大型占8%-16%,巨型0.7%-2% 血小板形态变化的意义

8 三. 血小板的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原理:血小板计数是计数单位容积周围血液 中血小板数量 参考值:(100-300)×109 /L 【检测方法】 1.血液分析仪法:是目前常规筛检血小板计数的主要方法 2.流式细胞仪法:是目前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 3.相差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手工法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4. 光学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常用方法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PLT低于 100 ×109 /L称为血小板减少。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等;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 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恶性淋巴瘤、上呼吸道感染、风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DIC;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肝硬化、血液被稀释(输入 大量库存血或大量血浆)等。 2.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数超过400 ×109 /L称为血小板增多。引起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有①原发性增多: 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纤维化早期等;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这种增 多是轻度的,多在 500 ×109 /L几以下。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 参考值:MPV为7-11fl PDW为15%-17% 临床意义: 1. 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增加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 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 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使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2. 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表示。 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 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慢粒、脾切除、巨大 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3µm。胞质淡蓝色或淡红色,中央含 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中型血小板约占44.3%-49% 小型占33%-47% 大型占8%-16%,巨型0.7%-2% 血小板形态变化的意义

1. 大小的变化明显大小不均见于ITP、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旺盛的弱 病 2. 形态的变化正常人血小板为成熟型,也可看到少量形态不规则或畸形血小板,但所 占比值一般少于0.02.颗粒过多过少的血小板一般比值不超过0.07.异常血小板的比值 超过0.10时才考虑有意义。正常幼稚性增多见于急性失血后,病理性幼稚型增多见于 特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疾病。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旺盛时可见到大量蓝色的、巨大的 加小板 3. 板 布情况 正常血小板聚集成团或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可聚集成团可以 大至沾满整个油镜视野。AA时,明显减少。血小板无力症则不出现聚集成堆的血小板。 第四节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隆率是指红细胞在一条件下沉隆的速率 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 :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②快速沉降期③快速堆积期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影响因素: (1)BC因素:使血沉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 集,红细胞之间的样斥力减少而互相聚集呈缗钱状。 (2)血浆因素:血浆中的一些物质,如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尤其是巨球蛋白)、免疫复合物因带有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而 促使红细胞聚集,致血沉加速 参考值 魏氏法: 男:0>15mm/h 女:0`20mm/h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快:1.炎症性疾病 2. 组织损伤及坏死 3.恶性肿南 4.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高胆周醇血定、贫血 定参考价值,但无特异性。 一)血细胞比容 概念:CT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 男.0.400.501/L(4050室积%) 0.370.48L/L(3748容积) 【临床意义】 HCT可反映RBC增多或减少,受血浆容量改变及RBC体积大小的曼影响 1、血细胞比容增高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 2、血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一 种红细胞平均值(MCY、MCH、MCHC 1.平均红细胞容积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利 MCV=Hct/RBC (80-100 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Hb/RBC (27-34pg)

9 1. 大小的变化 明显大小不均见于ITP、粒细胞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旺盛的疾 病。 2. 形态的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为成熟型,也可看到少量形态不规则或畸形血小板,但所 占比值一般少于0.02.颗粒过多过少的血小板一般比值不超过0.07.异常血小板的比值 超过0.10时才考虑有意义。正常幼稚性增多见于急性失血后,病理性幼稚型增多见于 特发性和反应性血小板疾病。当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旺盛时可见到大量蓝色的、巨大的 血小板。 3. 血小板分布情况 正常血小板聚集成团或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聚集成团可以 大至沾满整个油镜视野。AA时,明显减少。血小板无力症则不出现聚集成堆的血小板。 第四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②快速沉降期③快速堆积期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影响因素: ( 1 ) RBC 因素:使血沉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 集,红细胞之间的排斥力减少而互相聚集呈缗钱状 。 (2)血浆因素:血浆中的一些物质,如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尤其是巨球蛋白)、免疫复合物因带有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而 促使红细胞聚集,致血沉加速。 参考值 魏氏法: 男:0~15mm/h, 女: 0~20mm/h 临床意义 病理性增快:1.炎症性疾病 2.组织损伤及坏死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 5.高胆固醇血症、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无特异性。 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一)血细胞比容 概念:HCT 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 男:0.40~0.50L/L(40~50容积%) 女: 0.37~0.48L/L(37~48容积%) 【临床意义】 HCT可反映RBC增多或减少,受血浆容量改变及RBC体积大小的影响 1、血细胞比容增高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 2、血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二) 三种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 1.平均红细胞容积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MCV=Hct/RBC (80-100 fl )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Hb/RBC (27-34pg)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57页,可试读19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