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为理论 张胜博士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六年秋季
第四章 行为理论 张胜 博士 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二○○六年秋季
内容结构 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个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内容结构 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个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组织行为学的新近趋势 梅奥(1933)人际关系理论 ■朝向“两端”: ■更加重视微观(个体)层面上的 动机理论 行为研究,比如心理契约、组织 个体行为理论 公民等; 人性理论 n更加重视宏观(组织)层面的行 团体力学理论 为:组织学习、组织资本、组织 群体行为理论 能力等 敏感性训练理论 与博弈论融合 领导理论 引入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基本理 经理角色理论 论与研究范式,重视模型化、数 组织行为理论 量化。 权变理论 组织变革理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组织行为学的新近趋势 朝向“两端” : 更加重视微观(个体)层面上的 行为研究,比如心理契约、组织 公民等; 更加重视宏观(组织)层面的行 为:组织学习、组织资本、组织 能力等。 与博弈论融合 引入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基本理 论与研究范式,重视模型化、数 量化。 梅奥(1933)人际关系理论 人性理论 动机理论 团体力学理论 敏感性训练理论 领导理论 经理角色理论 权变理论 组织变革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马斯洛(1966)需要层次理论 赫茨伯格(1966)双因素理论 动机理论 斯金纳(1956)强化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弗鲁姆(1966)期望理论 麦格雷戈(1957,1960)X-、Y-理论 人性理论阿吉里斯(1957)不成熟成熟理论 大内(1981)Z理论(勤勉理论) 卢因(1944)团体力学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布雷德福(1964)敏感性训练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动机理论 赫茨伯格(1966)双因素理论 人性理论 斯金纳(1956)强化理论 弗鲁姆(1966)期望理论 麦格雷戈(1957, 1960)X-、Y-理论 阿吉里斯(1957)不成熟-成熟理论 大内(1981)Z理论(勤勉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卢因(1944)团体力学理论 布雷德福(1964)敏感性训练理论 马斯洛(1966)需要层次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坦南鲍姆,施米特(1958)领导方 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克特(1961)支持关系理论 领导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斯托格等(1955双因素模式理论 布莱克(1964)管理方格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明茨伯格(1980)经理角色理论 菲德勒(1974)权变理论 杰尼斯(1966)组织变革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坦南鲍姆,施米特(1958)领导方 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利克特(1961)支持关系理论 领导理论 斯托格等(1955)双因素模式理论 布莱克(1964)管理方格理论 明茨伯格(1980)经理角色理论 菲德勒(1974)权变理论 杰尼斯(1966)组织变革理论 个体行为理论 团体行为理论
特别提示:组织行为理论与组织理论 ■1、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是:个人和群体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 2、组织理论研究的是:组织在于其运行环境的互动中的变化。 以组织为分析单位( the unit of analysis),所关心的问题诸如为什么会存 在不同的组织形式,组织在与其运行环境的互动中如何变化。 3、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研究单位/口径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些组织内部的个人动机与行为 与群体,组织 心理学、经济学 组织理论组织 组织型式与组织演化经济学、社会学
特别提示:组织行为理论与组织理论 1、组织行为理论研究的是:个人和群体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 2、组织理论研究的是:组织在于其运行环境的互动中的变化。 以组织为分析单位(the unit of analysis),所关心的问题诸如为什么会存 在不同的组织形式,组织在与其运行环境的互动中如何变化。 3、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研究单位/口径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 组织内部的个人 与群体,组织 动机与行为 心理学、经济学 组织理论 组织 组织型式与组织演化 经济学、社会学
第二节个体行为理论:授课提纲 知觉与行为 2、人性的理解 3、动机与激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发展——奥尔德佛ERG理论 郝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4、人性理论 麦格雷戈(1957,1960)X-、Y理论 阿吉里斯(1957)不成熟-成熟理论 大内(1981)乙理论(勤勉合作理论)
第二节 个体行为理论:授课提纲 1、知觉与行为 2、人性的理解 3、动机与激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发展——奥尔德佛ERG理论 郝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4、人性理论 麦格雷戈(1957, 1960)X-、Y-理论 阿吉里斯(1957)不成熟-成熟理论 大内(1981)Z理论(勤勉合作理论)
1、知觉与行为 ①什么是知觉、社会知觉? ■知觉是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哲学 意义的认识论解释。社会知觉特指对社会存在/人类社会 社会关系的知觉。 ②OB理论中为什么要研究知觉? 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的行为离不开自身对外界的认识。 但人脑对外界的反映,可能和客观真实不一致。有一个问 题: 如果张三对外界的认识偏离了事物的真象,那么,结果会 是什么呢? ■请思考:汪精卫认为日本侵华是共荣。你认为是不是? ③影响知觉形成的因素:客观与主观(见下图) ④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见下图)
1、知觉与行为 ①什么是知觉、社会知觉? 知觉是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哲学 意义的认识论解释。社会知觉特指对社会存在/人类社会/ 社会关系的知觉。 ②OB理论中为什么要研究知觉? 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的行为离不开自身对外界的认识。 但人脑对外界的反映,可能和客观真实不一致。有一个问 题: 如果张三对外界的认识偏离了事物的真象,那么,结果会 是什么呢? 请思考:汪精卫认为日本侵华是共荣。你认为是不是? ③影响知觉形成的因素:客观与主观(见下图) ④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见下图)
自然世界 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 物质世界 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稗 人的感官 感知世界 视、听、味、嗅、触 对象与背景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形成知觉 大小、强度、对比 动机、个性/性格 社会知觉 背运动、连续,等等 态度/爱好/兴趣 知觉归类 连续性、封闭性 知觉知觉错误形成判断 的 接近性、相似形 的原因 判断 对人或物的假设(总看法 形成知识 隐蔽的态度 公开的行为 形成行为
物质世界 人的感官 视、听、味、嗅、触 隐蔽的态度 知觉错误 的原因 主观因素 动机、个性/性格 态度/爱好/兴趣 知觉归类 连续性、封闭性 接近性、相似形 知觉 的 判断 公开的行为 对人或物的假设(总看法) 对 象 与 背 景 客观因素 大小、强度、对比 运动、连续,等等 形成知觉 社会知觉 感知世界 形成判断 形成知识 形成行为 自然世界 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 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
n⑤社会知觉的四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首因效应:初次知觉很深刻;比如“恋爱”,次数越多越 麻木;类似于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 ■近因效应:最后的知觉很深刻;比如“喜新厌旧”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将某个/部分知觉作为全部知觉;如 “以偏概全” ■定型效应:某个(部分)知觉保持不变;比如“以貌取 人” 上述四个心理现象又被称为“知觉误差”,这些现象是人 脑接受外界刺激的生物本性,是人类社会认识与改造社会 的基本特征。请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尽量掌握、 运用这些规律
⑤社会知觉的四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首因效应:初次知觉很深刻;比如“恋爱”,次数越多越 麻木;类似于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 近因效应:最后的知觉很深刻;比如“喜新厌旧”。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将某个/部分知觉作为全部知觉;如 “以偏概全” 定型效应:某个(部分)知觉保持不变;比如“以貌取 人”。 上述四个心理现象又被称为“知觉误差”,这些现象是人 脑接受外界刺激的生物本性,是人类社会认识与改造社会 的基本特征。请大家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尽量掌握、 运用这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