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产品贮运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园艺产品采后病害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文件大小:168.6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七章园艺产品采后病害 一、目的要求 了解园艺产品采后病害的类型,明确发病的原因;熟悉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和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种类、侵染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防治方法。 二、主要讲解内容 1.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来源、侵染的条件: 2.采前影响因素: 3.病原侵染的特点及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 4.控制侵染性病害的化学措施: 5.控制侵染性病害的物理措施: 6.控制侵染性病害的生物方法: 7.生理性病害的种类。 三、讲授重点: 1.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来源、侵染条件。 2.侵染特点及影响因素: 3.控制病害的化学、物理、生物措施: 4.生理性病害的病因、主要种类。 四、教学难点 1,病原侵染特点,影响因素: 2.生物防治方法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和病害实物观察 六、参考书 1.周山涛主编. 《果蔬贮运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2。张维一等主编. 《果蔬采后病害与控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邱强编著.《原色果品、蔬菜贮运病害图谱》,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园艺产品由于它的特殊性,采收以后损失极为严重。造成损失原因主要是病害、损伤及伤害 等。本章主要讨论的病害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由病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另一类是由于人的处理 不当或环境不适引起的生理失调一一生理病害。 第一节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又称为病理病害或寄生性病害、传染性病害。它是由病菌的感染而发生的。引起新 鲜园艺产品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其次是细菌。大约有25种真菌和细菌与果蔬采后严重腐 烂有关。 一、病原与产品的相互作用 在生长期间,植物对真菌和细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采后成熟的产品对病原侵染比较敏感。但 是每一种产品仅受相对少的几种真菌或细菌的侵染。由于营养的需要和产生孢外酶的潜力限制了病

第七章 园艺产品采后病害 一、目的要求 了解园艺产品采后病害的类型,明确发病的原因;熟悉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和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种类、侵染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防治方法。 二、主要讲解内容 1.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来源、侵染的条件; 2.采前影响因素; 3.病原侵染的特点及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 4.控制侵染性病害的化学措施; 5.控制侵染性病害的物理措施; 6.控制侵染性病害的生物方法; 7.生理性病害的种类。 三、讲授重点: 1.侵染性病害病原种类、来源、侵染条件; 2.侵染特点及影响因素; 3.控制病害的化学、物理、生物措施; 4.生理性病害的病因、主要种类。 四、教学难点 1.病原侵染特点,影响因素; 2.生物防治方法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和病害实物观察 六、参考书 1.周山涛主编. 《果蔬贮运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2.张维一等主编. 《果蔬采后病害与控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邱强编著. 《原色果品、蔬菜贮运病害图谱》.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园艺产品由于它的特殊性,采收以后损失极为严重。造成损失原因主要是病害、损伤及伤害 等。本章主要讨论的病害分为两大类型:一是由病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另一类是由于人的处理 不当或环境不适引起的生理失调——生理病害。 第一节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又称为病理病害或寄生性病害、传染性病害。它是由病菌的感染而发生的。引起新 鲜园艺产品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是真菌,其次是细菌。大约有25种真菌和细菌与果蔬采后严重腐 烂有关。 一、病原与产品的相互作用 在生长期间,植物对真菌和细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采后成熟的产品对病原侵染比较敏感。但 是每一种产品仅受相对少的几种真菌或细菌的侵染。由于营养的需要和产生孢外酶的潜力限制了病

原菌在植物组织的发展。例如,指状青霉引起柑桔果实绿霉病,但是在苹果和梨果实上不造成病 害;扩展青霉侵害苹果和梨,但不危害柑桔果实。 园艺产品的贮藏库或采后包装处理间内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孢子,有调查显示:甜瓜、苹 果、梨、番茄的贮藏库内空气中有大量的青霉、曲霉、根霉、链格孢、葡萄孢、镰刀菌、细菌、假 丝酵母等。微生物种群除贮藏不同果蔬有差异外,库温高低直接影响种群。库温高于10℃,苹果、 梨、甜瓜等的库内均以青霉菌占优势:库温在10℃以下,则以链格孢占优势。在果蔬的表面和角质 层裂缝内附着有大量的病原孢子,繁殖也很快。有人在桃果实表面洗涤计算,一个桃表面存在17万 个链核盘菌孢子。实际上只需少数孢子发芽侵入果实组织生长繁殖,就可引起桃果实的褐腐病,病 原孢子的增殖速度也是惊人的,一个指状青霉孢子,接种在柑桔果实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 过7天,可以增殖到1010个。 但产品组织本身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它对侵染的病原菌进行抵抗。侵染的条件: ①病原必须具有克服寄主的防卫能力:②必须能够在寄主组织的营养、H、水分条件下生长:③必 须能够合成分泌浸解寄主组织的酶,以释放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病原菌在寄生组织内寄生性生 长发育。因此,虽有大量的病原存在,但植物体是否生病,产品是否腐烂,还取决于产品组织抗病 性的强弱。 产品所处的环境条件一方面影响产品的生理状态,保持或降低其抗病力,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 病原菌是促进还是抑制其生长发有。因此,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有三个条件:病原物、易成病的寄主 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三个缺一不可。这三个因素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二、主要病原: (一)真菌:果蔬采后腐烂主要由真菌病引起,真菌的种类见教材P187-190。 (二)细菌:果品由细菌引起的极少见,只有少数几种细菌引起蔬菜的软腐病。细菌不能直接 穿透完整的植物表皮,可以通过自然开孔、皮孔、气孔等侵入,多通过损伤处侵入,包括虫害、鸟 害、冰雹害、日烧、冷害、冻害及其它生理伤害和机械损伤。其细菌种类及病害见P190。 三、采前因素的影响 园产品采后贮运条件对采后病害的发生、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腐烂具有直接影响,但采前的生 长条件等也有间接的作用。 (一)田间气候条件 (1)冬季气温对越冬病原物数量的影响: (2)生长期降雨对病原的潜伏侵染的影响 (3)气候对产品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二)植株营养,矿质元素的合理吸收与耐贮性、抗病性。 (三)栽培技术 (四)采前防病。病原菌的基础 四、病原菌侵染特点 为了有效地控制产品采后腐烂病害的发展,必须了解采后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通过一定的 传播介体传到寄主的表面,然后侵入寄主体内取得营养,建立寄生关系:然后在寄主体内进一步扩 展,使寄主组织破坏或死亡,然后出现症状,这种接触一侵入→扩展→症状出现的过程,称为侵染 过程,简称病程。 (一)侵入途径

原菌在植物组织的发展。例如,指状青霉引起柑桔果实绿霉病,但是在苹果和梨果实上不造成病 害;扩展青霉侵害苹果和梨,但不危害柑桔果实。 园艺产品的贮藏库或采后包装处理间内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孢子,有调查显示:甜瓜、苹 果、梨、番茄的贮藏库内空气中有大量的青霉、曲霉、根霉、链格孢、葡萄孢、镰刀菌、细菌、假 丝酵母等。微生物种群除贮藏不同果蔬有差异外,库温高低直接影响种群。库温高于10℃,苹果、 梨、甜瓜等的库内均以青霉菌占优势;库温在10℃以下,则以链格孢占优势。在果蔬的表面和角质 层裂缝内附着有大量的病原孢子,繁殖也很快。有人在桃果实表面洗涤计算,一个桃表面存在17万 个链核盘菌孢子。实际上只需少数孢子发芽侵入果实组织生长繁殖,就可引起桃果实的褐腐病,病 原孢子的增殖速度也是惊人的,一个指状青霉孢子,接种在柑桔果实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 过7天,可以增殖到1010个。 但产品组织本身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它对侵染的病原菌进行抵抗。侵染的条件: ①病原必须具有克服寄主的防卫能力;②必须能够在寄主组织的营养、pH、水分条件下生长;③必 须能够合成分泌浸解寄主组织的酶,以释放所需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病原菌在寄生组织内寄生性生 长发育。因此,虽有大量的病原存在,但植物体是否生病,产品是否腐烂,还取决于产品组织抗病 性的强弱。 产品所处的环境条件一方面影响产品的生理状态,保持或降低其抗病力,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 病原菌是促进还是抑制其生长发育。因此,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有三个条件:病原物、易成病的寄主 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三个缺一不可。这三个因素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 二、主要病原: (一)真菌:果蔬采后腐烂主要由真菌病引起,真菌的种类见教材P187-190。 (二)细菌:果品由细菌引起的极少见,只有少数几种细菌引起蔬菜的软腐病。细菌不能直接 穿透完整的植物表皮,可以通过自然开孔、皮孔、气孔等侵入,多通过损伤处侵入,包括虫害、鸟 害、冰雹害、日烧、冷害、冻害及其它生理伤害和机械损伤。其细菌种类及病害见P190。 三、采前因素的影响 园产品采后贮运条件对采后病害的发生、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腐烂具有直接影响,但采前的生 长条件等也有间接的作用。 (一)田间气候条件 (1)冬季气温对越冬病原物数量的影响; (2)生长期降雨对病原的潜伏侵染的影响; (3)气候对产品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二)植株营养,矿质元素的合理吸收与耐贮性、抗病性。 (三)栽培技术 (四)采前防病。病原菌的基础。 四、病原菌侵染特点 为了有效地控制产品采后腐烂病害的发展,必须了解采后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通过一定的 传播介体传到寄主的表面,然后侵入寄主体内取得营养,建立寄生关系;然后在寄主体内进一步扩 展,使寄主组织破坏或死亡,然后出现症状,这种接触→侵入→扩展→症状出现的过程,称为侵染 过程,简称病程。 (一)侵入途径

1,采前侵染:园艺产品在田间生长期间有可能由土地、空气、昆虫、雨水、病株、野生寄主等 来源的病原物传到产品表面而带菌。侵入的方式: (1)直接穿透侵入:一部分真菌病原可以从健全的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但一般穿透角质化的表 皮细胞比较困难,多穿透幼嫩组织。 (2)自然孔道侵入,气孔、皮孔、裂缝等,大多数真菌和细菌都可通过此途径侵入 (3)伤口侵入:产品表面的各种伤口、伤疤都是病原菌侵入的途径。 2.采收期和采后侵染 (1)采收切割伤及表面机械伤。 (2)生理损伤与表皮衰老:低温冷害,高温热伤,C02伤害,低02伤害,药害及其他不良环境引 起的生理伤害,会使新鲜产品失去抗性,病原菌容易侵入。 在产品衰老时,表面蜡质、角质发生变化,出现裂纹或气孔失去自身调控机能,致使一些病原 菌乘虚而入。 (3)采后处理与接触传染:采后洗涤、清选、预冷、化学处理等环节,也是病原传染的环节】 一些病原可由染病果实传向与其接触的健康果实。 (二)侵染过程(自学P192) (三)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 园产品采后的一切处理过程中,病原菌感染,病害的发生、发展除了与病菌和寄主本身的特性 有关外,与环境条件和寄主的生理生化状态关系密切。 1.温度:温度是影响病原菌侵染很重要的环境因子,它影响真菌病原孢子萌发和侵入速度,各 种真菌的孢子都具有其最高、最适及最低萌发温度,离开最适温度愈远,孢子萌发所需的时间越 长,超出最高或最低温度范围,孢子便不能萌发。例如,灰霉葡萄孢孢子接种在果实上,0-30℃均 可发芽,18℃为适温。在15-20℃大约15h孢子就萌发,10℃下4-5天,0-2.2℃下7天才萌发。因 此,低温环境有利于抑制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减少侵染并抑制已形成的侵染组织的发展。但 是一些嗜冷性的微生物,它们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虽然在10-20℃,但在较低的温度下萌发的菌丝仍 能够缓慢生长。如灰霉孢真菌,在-2℃下虽然生长缓慢,但仍可致病。实际上,有些对果蔬危害较 大的真菌在0℃下仍可感染产品,如毛霉(苹果、梨、草莓、甜瓜等)、核盘霉(十合花科产品为主 要寄主)、青霉菌、链格孢(苹果、梨、番茄、甜椒、茄子、黄瓜、西葫芦、甜瓜、草莓、葡萄、 甘蓝、洋芋、甘薯等),在-2~0℃也可缓慢生长。而各种园产品贮运的温度都有一定的范围,最低 限一般都在0℃以上,因此,用低温并不能完全控制病害,有时还需配合其他防治方法。 2.空气湿度与寄主水分状态 (1)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对病害侵入的影响最大,因为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要求比较潮湿的 环境,最适宜的环境条件H都在90%以上,饱和湿度或液体水滴里萌发最快。通常低的空气湿度抑制 真菌的萌发,在95%-100%的高湿度条件下,低温也难以抑制孢子的萌发。 植物组织表面有自由水出现时,孢子萌发最快。 在高湿度条件下,寄主愈伤组织形成缓慢,气孔开张度大,保护组织脆性大,从而降低植物的 抗病能力。 (2)寄主水分状况:寄主的水分状况也影响到病害的发展。许多果蔬产品含水量高或组织饱满 时对病菌侵入更为敏感,采前大量灌水会明显降低对病菌的抗性,稍微的脱水可以减少腐烂。例

1.采前侵染:园艺产品在田间生长期间有可能由土地、空气、昆虫、雨水、病株、野生寄主等 来源的病原物传到产品表面而带菌。侵入的方式: (1)直接穿透侵入:一部分真菌病原可以从健全的寄主表皮直接侵入。但一般穿透角质化的表 皮细胞比较困难,多穿透幼嫩组织。 (2)自然孔道侵入,气孔、皮孔、裂缝等,大多数真菌和细菌都可通过此途径侵入。 (3)伤口侵入:产品表面的各种伤口、伤疤都是病原菌侵入的途径。 2.采收期和采后侵染 (1)采收切割伤及表面机械伤。 (2)生理损伤与表皮衰老:低温冷害,高温热伤,CO2伤害,低O2伤害,药害及其他不良环境引 起的生理伤害,会使新鲜产品失去抗性,病原菌容易侵入。 在产品衰老时,表面蜡质、角质发生变化,出现裂纹或气孔失去自身调控机能,致使一些病原 菌乘虚而入。 (3)采后处理与接触传染:采后洗涤、清选、预冷、化学处理等环节,也是病原传染的环节。 一些病原可由染病果实传向与其接触的健康果实。 (二)侵染过程(自学P192) (三)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 园产品采后的一切处理过程中,病原菌感染,病害的发生、发展除了与病菌和寄主本身的特性 有关外,与环境条件和寄主的生理生化状态关系密切。 1.温度:温度是影响病原菌侵染很重要的环境因子,它影响真菌病原孢子萌发和侵入速度,各 种真菌的孢子都具有其最高、最适及最低萌发温度,离开最适温度愈远,孢子萌发所需的时间越 长,超出最高或最低温度范围,孢子便不能萌发。例如,灰霉葡萄孢孢子接种在果实上,0-30℃均 可发芽,18℃为适温。在15-20℃大约15 h孢子就萌发,10℃下4-5天,0-2.2℃下7天才萌发。因 此,低温环境有利于抑制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减少侵染并抑制已形成的侵染组织的发展。但 是一些嗜冷性的微生物,它们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虽然在10-20℃,但在较低的温度下萌发的菌丝仍 能够缓慢生长。如灰霉孢真菌,在-2℃下虽然生长缓慢,但仍可致病。实际上,有些对果蔬危害较 大的真菌在0℃下仍可感染产品,如毛霉(苹果、梨、草莓、甜瓜等)、核盘霉(十合花科产品为主 要寄主)、青霉菌、链格孢(苹果、梨、番茄、甜椒、茄子、黄瓜、西葫芦、甜瓜、草莓、葡萄、 甘蓝、洋芋、甘薯等),在-2~0℃也可缓慢生长。而各种园产品贮运的温度都有一定的范围,最低 限一般都在0℃以上,因此,用低温并不能完全控制病害,有时还需配合其他防治方法。 2.空气湿度与寄主水分状态 (1)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对病害侵入的影响最大,因为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要求比较潮湿的 环境,最适宜的环境条件RH都在90%以上,饱和湿度或液体水滴里萌发最快。通常低的空气湿度抑制 真菌的萌发,在95%-100%的高湿度条件下,低温也难以抑制孢子的萌发。 植物组织表面有自由水出现时,孢子萌发最快。 在高湿度条件下,寄主愈伤组织形成缓慢,气孔开张度大,保护组织脆性大,从而降低植物的 抗病能力。 (2)寄主水分状况:寄主的水分状况也影响到病害的发展。许多果蔬产品含水量高或组织饱满 时对病菌侵入更为敏感,采前大量灌水会明显降低对病菌的抗性,稍微的脱水可以减少腐烂。例

如,柑桔果实对指状青霉,马铃薯对细菌性软腐病,胡萝卜对中央孢的敏感性降低。但也有相反 的,灰霉葡萄孢子和根霉则喜爱侵染菱蔫的胡罗卜。 据研究,直根组织(胡萝卜)失水超过8%时,对这些真菌的感染性增高,饱满的胡萝卜较组织 松驰的抗病。胡萝卜失水约7%,细胞开始分离,细胞间隙增大是感病性提高的主要原因。另外,失 水后代谢失调也是影响抗病性下降的因素。因此,对于采用晾晒,减低含水量提高抗病的措施, 定要依产品而论,失水程度也要依种类而异。 3.寄主DH值 病原菌生长要求适宜的H值。一般真菌适宜在低pH值(3-6.8)环境中生长,而细菌生长需较高 的pH值环境(常见的最低在4.5-5.3,最适6.5-7.3,最高9.2)。多数蔬菜类的pH值偏高,在6.7左 右,容易发生细菌性软腐病:水果组织pH通常低于4.5-5,真菌侵染较多。 番茄组织偏酸,在4.3-4.5,真菌病害较多,但当感病后,染病组织p1会升到5。 4.气体成分,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对病原菌生命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 (1)C02:一般认为,C02对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例如,随着C02浓度由正常范围上升到 10.4%,葡萄孢、青霉菌、根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均受到抑制,但是,C02浓度超过10%时,大部 分果蔬会发生生理伤害,反而促进了腐烂变质,而且各种微生物对C02敏感性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如曲霉在002增至75%甚至到90%时仍能继续发育,通常高C02对真菌性病害的抑制作用优于细菌性病 害。 (2)02:低02对好气性病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02浓度低于2%时,灰霉葡萄孢,链核盘菌 和青霉菌等的生长减弱。葡萄孢在1%02下不能在寄主体内形成孢子:根霉在0.5%02中不能产生成熟孢 子束 (3)乙烯:园艺产品成熟及成病后乙烯释放量增加。乙烯既具诱导成熟衰老过程的生理作用 高浓度的乙烯还可透发病原菌在产品组织内生长,促进病害的发生。例如,用乙烯催熟番茄时,刺 激了链格孢腐烂病:用乙烯作柑桔的催色处理时,常会增加炭疽病和茎端腐病的发病率。乙烯还刺 激一些病原孢子形成侵入丝,穿透果实的表皮细胞。 五、控制侵染性病害的措施 (一)减少田间带菌和潜伏侵染 园产品采后侵染性病害多在田间带菌或在田间采收前发生侵染。采前发生的侵染在采后使用通 常的真菌灭菌或细菌灭菌剂彻底消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灭菌剂不能渗透到病原侵染的部位并 达到有效抑菌浓度,控制采前侵染主要应在生长期间使用保护剂或灭菌剂。 一般多在采前用杀菌剂,常用的有克菌丹、百菌清及抑菌灵、苯莱特等,其中苯莱特效果最 好,在采前2-3周喷雾1次即可。用苯莱特和TBZ在采前易侵染期喷雾后,可以消灭潜伏侵染,也保护 不发生次生侵染。然而要注意的是,要避免采前与采后使用同类型药物。例如,采前使用苯莱特, 采后就不能再使用苯莱特及结构相似的多菌灵、托布津、TBZ等苯并咪唑类药物。 (二)做好贮藏场所的消毒工作 减少环境和寄主表面的病原物水平是采后防病的重要工作。采后污染产品的病原主要来源有: ①泡装处理场所和贮藏室内的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孢子;②用于清洗、冷却、传递或进行化 学处理的水被污染:③用于贮运产品的容器、传递带或涂蜡毛刷等用具。因此,保持环境卫生,减

如,柑桔果实对指状青霉,马铃薯对细菌性软腐病,胡萝卜对中央孢的敏感性降低。但也有相反 的,灰霉葡萄孢子和根霉则喜爱侵染萎蔫的胡罗卜。 据研究,直根组织(胡萝卜)失水超过8%时,对这些真菌的感染性增高,饱满的胡萝卜较组织 松驰的抗病。胡萝卜失水约7%,细胞开始分离,细胞间隙增大是感病性提高的主要原因。另外,失 水后代谢失调也是影响抗病性下降的因素。因此,对于采用晾晒,减低含水量提高抗病的措施,一 定要依产品而论,失水程度也要依种类而异。 3.寄主pH值 病原菌生长要求适宜的pH值。一般真菌适宜在低pH值(3-6.8)环境中生长,而细菌生长需较高 的pH值环境(常见的最低在4.5-5.3,最适6.5-7.3,最高9.2)。多数蔬菜类的pH值偏高,在6.7左 右,容易发生细菌性软腐病;水果组织pH通常低于4.5-5,真菌侵染较多。 番茄组织偏酸,在4.3-4.5,真菌病害较多,但当感病后,染病组织pH会升到5。 4.气体成分,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对病原菌生命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 (1)CO2:一般认为,CO2对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例如,随着CO2浓度由正常范围上升到 10.4%,葡萄孢、青霉菌、根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均受到抑制,但是,CO2浓度超过10%时,大部 分果蔬会发生生理伤害,反而促进了腐烂变质,而且各种微生物对CO2敏感性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如曲霉在CO2增至75%甚至到90%时仍能继续发育,通常高CO2对真菌性病害的抑制作用优于细菌性病 害。 (2)O2:低O2对好气性病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O2浓度低于2%时,灰霉葡萄孢,链核盘菌 和青霉菌等的生长减弱。葡萄孢在1%O2下不能在寄主体内形成孢子;根霉在0.5%O2中不能产生成熟孢 子束; (3)乙烯:园艺产品成熟及感病后乙烯释放量增加。乙烯既具诱导成熟衰老过程的生理作用, 高浓度的乙烯还可透发病原菌在产品组织内生长,促进病害的发生。例如,用乙烯催熟番茄时,刺 激了链格孢腐烂病;用乙烯作柑桔的催色处理时,常会增加炭疽病和茎端腐病的发病率。乙烯还刺 激一些病原孢子形成侵入丝,穿透果实的表皮细胞。 五、控制侵染性病害的措施 (一)减少田间带菌和潜伏侵染 园产品采后侵染性病害多在田间带菌或在田间采收前发生侵染。采前发生的侵染在采后使用通 常的真菌灭菌或细菌灭菌剂彻底消灭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灭菌剂不能渗透到病原侵染的部位并 达到有效抑菌浓度,控制采前侵染主要应在生长期间使用保护剂或灭菌剂。 一般多在采前用杀菌剂,常用的有克菌丹、百菌清及抑菌灵、苯莱特等,其中苯莱特效果最 好,在采前2-3周喷雾1次即可。用苯莱特和TBZ在采前易侵染期喷雾后,可以消灭潜伏侵染,也保护 不发生次生侵染。然而要注意的是,要避免采前与采后使用同类型药物。例如,采前使用苯莱特, 采后就不能再使用苯莱特及结构相似的多菌灵、托布津、TBZ等苯并咪唑类药物。 (二)做好贮藏场所的消毒工作 减少环境和寄主表面的病原物水平是采后防病的重要工作。采后污染产品的病原主要来源有: ①包装处理场所和贮藏室内的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孢子;②用于清洗、冷却、传递或进行化 学处理的水被污染;③用于贮运产品的容器、传递带或涂蜡毛刷等用具。因此,保持环境卫生,减

少病原微生物污染果品是必要的措施。 1,采后处理场所及贮藏库的消毒:入库前彻底清除后, ①漂白粉(次氯酸钙)4%溶液,喷洒库内所有暴露面,包括墙脚、库缝。处理后封库24-48,然 后打开通风口,换气通风。 ②甲醛消毒:1%甲醛喷洒同上,后密闭24h,间隔7天后再处理一次,然后通风换气。 ③S02熏库:多用硫磺燃烧熏库(前第一章)。 2.预冷、清洗、打蜡等处理注意消毒,冷却水、传送带、滚轴、毛刷等的消毒,多用低浓度 (0.1%)的联苯酚钠(sopp)。 (三)严防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是病原菌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所有的操作处理中,一定要规范, 细心地进行,尽量减少人为损伤。对于虫果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伤果应在采后及时别除。 (四)物理防治 1,温度:调节和控制贮运温度是预防采后腐烂的基础。 ①活合所产运立品的活温范用。 ②稳定的温度非常重要,在±0.2~0.5℃的范围内波动。 ③低温不可能完全抑制所有的病害发生,如灰霉菌、青霉菌、核盘菌、 极孢霉等真菌在冰 点温度仍可缓慢生长,因此,要结合其他防腐措施,才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2.气调:MA、CA气调有减低病害的作用,但以低02和高C02贮藏,延缓了衰老,保持了产品的抗 性,对病原的生长却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因为空气中含021%,大多数真菌仍可生长,而C02浓度要 达到一定高的浓度才有抑菌作用,如草莓环境中的C02,增加到20-35%时,可直接抑制病原生长,延 缓草莓败坏,而草莓是可以耐受高C02的类型。对于一般的产品对低02和高C02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单 依靠调气而不同时采用其他措施很难达到目的 3.辐射处理 4. 外地处理 5.臭氧处理见教材P196 (五)化学防治 1.化学防腐的处理技术 (1)熏蒸剂,烟雾剂。使用熏蒸剂处理采后新鲜果蔬是比较有潜力的方法,目前主要用于草 莓、葡萄等处理,而其他多用液体灭菌剂处理。 熏蒸处理用于密闭容器或环境中的产品,使用的药物必须要容易挥发,具抑菌作用,对植物组 织的毒害作用少。常用的熏蒸剂如$02、仲丁胺等。熏蒸剂处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药物浓度与处理 时间:温度高熏蒸剂释放快,扩散速度也加快:高的相对湿度环境由于吸收极性熏蒸剂(S02等), 降低药效。因此,在低温高湿度下贮藏的产品在熏蒸时要适当增加剂量,以补偿低温、高湿对药效 的影响。 TBZ调剂:TBZ升华温度为310℃,一般多与易燃物混合燃烧,产生TBZ烟雾,烟雾可在贮藏室内 扩散至产品周围之间:如用TBZ预防马铃薯腐烂是一简便方法。 用1-3%的甲醛溶液喷雾是一较为方便的消毒方式:甲醛沸点为-20℃,迅速汽化,是一熏蒸剂

少病原微生物污染果品是必要的措施。 1.采后处理场所及贮藏库的消毒:入库前彻底清除后, ①漂白粉(次氯酸钙)4%溶液,喷洒库内所有暴露面,包括墙脚、库缝。处理后封库24-48h,然 后打开通风口,换气通风。 ②甲醛消毒:1%甲醛喷洒同上,后密闭24h,间隔7天后再处理一次,然后通风换气。 ③SO2熏库:多用硫磺燃烧熏库(前第一章)。 2.预冷、清洗、打蜡等处理注意消毒,冷却水、传送带、滚轴、毛刷等的消毒,多用低浓度 (0.1%)的联苯酚钠(sopp)。 (三)严防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是病原菌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所有的操作处理中,一定要规范, 细心地进行,尽量减少人为损伤。对于虫果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伤果应在采后及时剔除。 (四)物理防治 1.温度:调节和控制贮运温度是预防采后腐烂的基础。 ①适合所贮运产品的适温范围。 ②稳定的温度非常重要,在±0.2~0.5℃的范围内波动。 ③低温不可能完全抑制所有的病害发生,如灰霉菌、青霉菌、核盘菌、 极孢霉等真菌在冰 点温度仍可缓慢生长,因此,要结合其他防腐措施,才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2.气调:MA、CA气调有减低病害的作用,但以低O2和高CO2贮藏,延缓了衰老,保持了产品的抗 性,对病原的生长却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因为空气中含O2 1%,大多数真菌仍可生长,而CO2浓度要 达到一定高的浓度才有抑菌作用,如草莓环境中的CO2,增加到20-35%时,可直接抑制病原生长,延 缓草莓败坏,而草莓是可以耐受高CO2的类型。对于一般的产品对低O2和高CO2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单 依靠调气而不同时采用其他措施很难达到目的。 3.辐射处理 4. 外地处理 5.臭氧处理见教材P196 (五)化学防治 1.化学防腐的处理技术 (1)熏蒸剂,烟雾剂。使用熏蒸剂处理采后新鲜果蔬是比较有潜力的方法,目前主要用于草 莓、葡萄等处理,而其他多用液体灭菌剂处理。 熏蒸处理用于密闭容器或环境中的产品,使用的药物必须要容易挥发,具抑菌作用,对植物组 织的毒害作用少。常用的熏蒸剂如SO2、仲丁胺等。熏蒸剂处理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药物浓度与处理 时间;温度高熏蒸剂释放快,扩散速度也加快;高的相对湿度环境由于吸收极性熏蒸剂(SO2等), 降低药效。因此,在低温高湿度下贮藏的产品在熏蒸时要适当增加剂量,以补偿低温、高湿对药效 的影响。 TBZ调剂:TBZ升华温度为310℃,一般多与易燃物混合燃烧,产生TBZ烟雾,烟雾可在贮藏室内 扩散至产品周围之间;如用TBZ预防马铃薯腐烂是一简便方法。 用1-3%的甲醛溶液喷雾是一较为方便的消毒方式;甲醛沸点为-20℃,迅速汽化,是一熏蒸剂

(2)溶液、悬浮液,这是采后灭菌处理最普通的剂型。药剂在产品表面涂布均匀一致,采后的 预冷,清洗多加入此类杀菌剂。如防苹果虎皮病处理,柑桔、苹果洗涤,水预冷等,不加防腐灭菌 剂,单做这些处理时,由于损伤,气孔、皮孔等处被水浸渍,内部潜伏的病原菌会迅速被活化,发 展,会增加腐烂。 灭菌水剂处理产品后吸收的量和防腐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灭菌剂浓度,表面活性剂,温 度,p,接触时间,处理前后是否洗涤等。 ①温度增高,会增加防腐效果,原因有三: a.微溶于水的灭菌剂增加溶解度:b.增加溶液向植物组织细微孔道渗入:c.加强灭菌剂分子通 过角质层和蜡质层向内扩散。 ②H影响灭菌水剂量离子或分子状态,分子状态比离子状态具有更强的真菌和细菌毒性。这与 药剂的解离常数有关,如仲丁胺是弱碱性,在大于10时,呈分子状态 (3)蜡和乳胶膜剂:涂膜处理使产品表面形成一层膜,单纯的膜剂无抑菌作用,只有加入相应 的灭菌剂才能起到防腐作用。在膜剂中常加入1种或几种抑菌剂。常加的如联苯酚钠、噻苯唑、苯莱 特、仲丁胺等。 2.采后灭菌剂的种类及特性,见教材P197-198自学。 (六)生物防治 人类在不断进步文明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化学农药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有毒 化学品”而让众人抱有敌意,正因为此,促进病虫害防治的革命的快速进步,为生物防治的发展创造 了良好的契机。 1.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病害 (1)果蔬表面存在的天然拮抗菌: Chalutzi和Wilson(1989)发现,将浓缩的果蔬表面洗冲物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结果只出现细菌 和酵母菌,但将冲洗物稀释后进行培养,腐烂真菌才能在培养基中出现。由此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细菌和酵母菌可抑制腐烂真菌的生长。经冲洗的果蔬比未经冲洗的对腐烂更敏感,这可能是由于除 去了其表面抗生菌的缘故。科教工作者(Janisewicz和Chalutz)己于1989年分别成功地将苹果和柑 桔表面分离出的抗生菌用于防治果蔬的采后病害。 (2)人工诱导拮抗菌:在产品收获之后,通过控制贮藏中的环境条件,诱导拮抗菌的繁殖。目 前利用不同的抗生菌,可对苹果、杏、樱桃、柑桔、葡萄、油桃、桃、梨、甜椒、柿、李、马铃 薯、番茄等果蔬的病原物加以控制。 (3)拮抗菌的作用方式 ①通过分必抗菌素直接抑制病原菌:拮抗菌通过分必抗菌素直接对病原物产生抑制是自然界普 遍存在的现象,这种作用方式也许在采前或采后保护产品免受病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柑桔及落 叶果实采后病害的天然拮抗菌的筛选过程中,从果实的表面分离出大量表面微生物群落,在培养中 抑制了真菌性病原物的发展。又发现枯草芽胞杆菌在培养中对几种重要的果蔬采后病原物显示潜在 的抗菌素活性,抑菌活性物质与枯草菌素有关:洋葱单胞杆菌产生吡咯酮类抗菌素,对多种果 实腐烂病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 ②与病原物在营养以及空间方面产生竞争: 比起病原物,这类桔抗菌更能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迅速的生长率。在温度、H渗透环 境不利于病原物生长的条件下,它们可在侵入部位或产品表面有效地利用低浓度的营养而生存和发

(2)溶液、悬浮液,这是采后灭菌处理最普通的剂型。药剂在产品表面涂布均匀一致,采后的 预冷,清洗多加入此类杀菌剂。如防苹果虎皮病处理,柑桔、苹果洗涤,水预冷等,不加防腐灭菌 剂,单做这些处理时,由于损伤,气孔、皮孔等处被水浸渍,内部潜伏的病原菌会迅速被活化,发 展,会增加腐烂。 灭菌水剂处理产品后吸收的量和防腐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灭菌剂浓度,表面活性剂,温 度,pH,接触时间,处理前后是否洗涤等。 ①温度增高,会增加防腐效果,原因有三: a.微溶于水的灭菌剂增加溶解度;b.增加溶液向植物组织细微孔道渗入;c.加强灭菌剂分子通 过角质层和蜡质层向内扩散。 ②pH影响灭菌水剂量离子或分子状态,分子状态比离子状态具有更强的真菌和细菌毒性。这与 药剂的解离常数有关,如仲丁胺是弱碱性,在pH大于10时,呈分子状态。 (3)蜡和乳胶膜剂:涂膜处理使产品表面形成一层膜,单纯的膜剂无抑菌作用,只有加入相应 的灭菌剂才能起到防腐作用。在膜剂中常加入1种或几种抑菌剂。常加的如联苯酚钠、噻苯唑、苯莱 特、仲丁胺等。 2.采后灭菌剂的种类及特性,见教材P197-198自学。 (六)生物防治 人类在不断进步文明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化学农药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有毒 化学品"而让众人抱有敌意,正因为此,促进病虫害防治的革命的快速进步,为生物防治的发展创造 了良好的契机。 1.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病害 (1)果蔬表面存在的天然拮抗菌: Chalutz和Wilson(1989)发现,将浓缩的果蔬表面洗冲物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结果只出现细菌 和酵母菌,但将冲洗物稀释后进行培养,腐烂真菌才能在培养基中出现。由此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细菌和酵母菌可抑制腐烂真菌的生长。经冲洗的果蔬比未经冲洗的对腐烂更敏感,这可能是由于除 去了其表面抗生菌的缘故。科教工作者(Janisewicz和Chalutz)已于1989年分别成功地将苹果和柑 桔表面分离出的抗生菌用于防治果蔬的采后病害。 (2)人工诱导拮抗菌:在产品收获之后,通过控制贮藏中的环境条件,诱导拮抗菌的繁殖。目 前利用不同的抗生菌,可对苹果、杏、樱桃、柑桔、葡萄、油桃、桃、梨、甜椒、柿、李、马铃 薯、番茄等果蔬的病原物加以控制。 (3)拮抗菌的作用方式 ①通过分必抗菌素直接抑制病原菌:拮抗菌通过分必抗菌素直接对病原物产生抑制是自然界普 遍存在的现象,这种作用方式也许在采前或采后保护产品免受病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柑桔及落 叶果实采后病害的天然拮抗菌的筛选过程中,从果实的表面分离出大量表面微生物群落,在培养中 抑制了真菌性病原物的发展。又发现枯草芽胞杆菌在培养中对几种重要的果蔬采后病原物显示潜在 的抗菌素活性,抑菌活性物质与枯草菌素有关;洋葱 单胞杆菌产生吡咯酮类抗菌素,对多种果 实腐烂病原物产生了抑制作用。 ②与病原物在营养以及空间方面产生竞争: 比起病原物,这类桔抗菌更能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并表现出迅速的生长率。在温度、pH渗透环 境不利于病原物生长的条件下,它们可在侵入部位或产品表面有效地利用低浓度的营养而生存和发

展。典型的这类拮抗菌仅仅抑制而并不致死病原物。 例如:对采后病原物表现拮抗作用的酵母或类酵母微生物就属于这一类。 ③诱导寄主的防御反应,在一些拮抗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中,有类似伤口愈合反应的过程以及 抗性的发展。例如:将拮抗酵母US-7的细胞悬浮液置葡萄柚表皮伤口时,乙烯生成量增加了,但将 无拮抗活性的酵母分离物置于伤口时,没有发生类似现象。在柑桔及其他产品中,乙烯会诱导苯丙 氨酸酶(PL)的活性,催化苯丙氨酸→肉桂酸转化,进一步合成与诱导抗病性有关的酚类物质,植 物保卫素和木质素。 ④直接作用于病原物:拮抗真菌如木霉等可通过直接寄生作用于病原物。如拮抗酵母US-7细胞 可直接附着在葡枝根霉的菌丝上,附着点处菌丝细胞壁被明显溶解(电镜观察),说明拮抗菌可能 在附着过程中产生了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 2.自然抗病物质的利用(见P199)。 第二节生理性病害 园产品在采前或采后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或理化因素造成的生理障碍称为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分为采前因素和采后因素两类。采前因素如栽培管理不当,营养失调,采收 成熟度不适宜,气候条件异常等;采后因素一般为贮运和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不适宜,操作不当 莫 冷害、冻害等己在采后生理中介绍过,其他相关的生理病害将在各论中介绍。 小结:本章介绍了采后果蔬病害的类型,和发病原因,重点讲授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侵染及其防 治方法

展。典型的这类拮抗菌仅仅抑制而并不致死病原物。 例如:对采后病原物表现拮抗作用的酵母或类酵母微生物就属于这一类。 ③诱导寄主的防御反应,在一些拮抗菌与寄主的相互作用中,有类似伤口愈合反应的过程以及 抗性的发展。例如:将拮抗酵母US-7的细胞悬浮液置葡萄柚表皮伤口时,乙烯生成量增加了,但将 无拮抗活性的酵母分离物置于伤口时,没有发生类似现象。在柑桔及其他产品中,乙烯会诱导苯丙 氨酸酶(PAL)的活性,催化苯丙氨酸→肉桂酸转化,进一步合成与诱导抗病性有关的酚类物质,植 物保卫素和木质素。 ④直接作用于病原物:拮抗真菌如木霉等可通过直接寄生作用于病原物。如拮抗酵母US-7细胞 可直接附着在葡枝根霉的菌丝上,附着点处菌丝细胞壁被明显溶解(电镜观察),说明拮抗菌可能 在附着过程中产生了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 2.自然抗病物质的利用(见P199)。 第二节 生理性病害 园产品在采前或采后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或理化因素造成的生理障碍称为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分为采前因素和采后因素两类。采前因素如栽培管理不当,营养失调,采收 成熟度不适宜,气候条件异常等;采后因素一般为贮运和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不适宜,操作不当 等。 冷害、冻害等已在采后生理中介绍过,其他相关的生理病害将在各论中介绍。 小结:本章介绍了采后果蔬病害的类型,和发病原因,重点讲授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侵染及其防 治方法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