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古诗词欣赏 【2015高考必备】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二期 7.古诗词欣赏 1.(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 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 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 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 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 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 (南宋)林景熙(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 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 之凉,以华发、异乡写 之凉。(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 之处。(6分) 【答案】:(1)天气心情(心境)(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 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 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 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 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 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 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 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 的不平。(1点2分,3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古诗词欣赏 【2015 高考必备】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二期) 7.古诗词欣赏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 4 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 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 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 分) 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 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 难以忍受的畏惧。(2 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 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 特点。(3 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 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 分)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 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 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2 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 之处。(6 分) 【答案】:(1)天气 心情(心境) (2 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 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 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 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 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 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 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 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 的不平。(1 点 2 分,3 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3.(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 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 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 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4.(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 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 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 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 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 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 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16.(4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答案】:14.(2分)借代“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5.(2分)D(是赠别诗) 16.(4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 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5.(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贺圣朝·留别
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 3 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 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 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 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 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 分) 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14-16 题。(8 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席上闻乐有 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 惮,用天子音乐。 14.(2 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 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 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 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 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近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16.(4 分)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答案】:14.(2 分)借代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5.(2 分)D (是赠别诗) 16.(4 分)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 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5. (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贺圣朝·留别
(宋)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 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①绿醑:美酒。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对 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下阕设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对此你有何看法? (6分) 答案】:8.解析:本题考査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联系 词作的题目“留别”和诗句“再相逢何处”等词句可以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思 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写离愁别绪,这种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答案: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 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分) 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 分”是 “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词人 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 (3分) 9.解析:本题考査对古诗词中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词作者写 相思之情,在构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也颇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这首词“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 “都来几许”,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这两 句深化了上阕的离愁。(2分)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髙歌 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现出 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2分)可是一想到别时容易会时难,明年此时不知能否重 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2分) 6.(2014·湖北天门4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2)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4分) 【答案】:(1)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 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髙品格令人仰慕)②也披露了诗人髙雅的人格,广 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一点2分) (2)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 将山水写活
(宋)清 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 都来几许②?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 ①绿醑:美酒。②都来几许: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时间呀!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对 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9.有人认为这首词的下阕设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对此你有何看法?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答案】:8.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联系 词作的题目“留别”和诗句“再相逢何处”等词句可以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思 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写离愁别绪,这种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答案:这首词是酒席筵前留别之作。全词精心铺叙,情意殷切,表现了诗人伤春 惜别的情怀,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 分) 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 “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词人 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 (3 分) 9.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作者思路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首词作者写 相思之情,在构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也颇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这首词“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 “都来几许”,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时序更迭、流年暗换的慨叹与迷惘。这两 句深化了上阕的离愁。(2 分)但作者马上又冲破了感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 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现出 作者开朗豁达的胸怀。(2 分)可是一想到别时容易会时难,明年此时不知能否重 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2 分) 6. (2014·湖北天门 4 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②籯:竹笼。③明月:这里指珠。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2)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4 分) 【答案】:(1)①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 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令人仰慕)②也披露了诗人高雅的人格,广 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一点 2 分) (2)①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 将山水写活
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 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 (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答 两点即可得4分) 7.(2014·广东韶关4月模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 分 惜花 (唐)于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 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 (1)全诗的诗眼是“惜”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2)本诗的三四联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诗人看到花儿快凋零了,起了怜惜之心,(1分)早起闲眠(时 时刻刻)都记挂着花儿,(1分)花儿凋零了,还约定明年再见。(1分) (2)最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反衬、衬托)(1分);以看到花儿快要凋谢就离 开的蜂蝶(1分)对比(反衬、衬托)跟花儿依依不舍相约再见的诗人(1分), 表达诗人对花儿的爱惜(怜惜)之情(1分)。 8.(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 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 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 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1分)[来源:学§科§网Z§X§X§K] (2)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 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1分)(4分,1点1分,4点4分) 9.(201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武昌怀古 栖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 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8.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5分)
②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 眼见,也是虚写实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 (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答 两点即可得 4 分) 7. (2014·广东韶关 4 月模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 分) 惜 花 (唐 ) 于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 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 (1)全诗的诗眼是“惜”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 分) (2)本诗的三四联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 分) 【答案】:(1)诗人看到花儿快凋零了,起了怜惜之心,(1 分)早起闲眠(时 时刻刻)都记挂着花儿,(1 分)花儿凋零了,还约定明年再见。(1 分) (2)最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反衬、衬托)(1 分);以看到花儿快要凋谢就离 开的蜂蝶(1 分)对比(反衬、衬托)跟花儿依依不舍相约再见的诗人(1 分), 表达诗人对花儿的爱惜(怜惜)之情(1 分)。 8. (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 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4 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1)“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 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 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 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 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1 分)[来源:学§科§网 Z§X§X§K] (2)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如答“同情 与忧虑百姓疾苦”,也算 1 分)(4 分,1 点 1 分,4 点 4 分) 9. ( 201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武昌怀古 栖一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 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8.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 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 简要分析。(6分) 【答案】:8.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 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 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一联一分共3分)②此情此 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分) 9.描绘了一幅冷寂凄凉的画面(1分):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 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2分) 手法: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答出任意一种手法2分, 分析1分) 10.(2014·浙江宁波模拟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 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髙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漂泊以及之情。 (2分) 22.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 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5 【答案】:21.游子功业无成的苦闷(或怀才不遇)(每空格1分) 22.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1分)接着以 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的江天景象。(1分) 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 情景交融。(2分)其气象宏阔,境界髙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 柳词中不多见。(1分) 11.(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 题。(7分) 清·袁枚 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1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14、咏史怀古记游
9.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 简要分析。(6 分) 【答案】:8.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 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 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一联一分共 3 分)②此情此 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 分) 9.描绘了一幅冷寂凄凉的画面(1 分):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 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2 分) 手法: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答出任意一种手法 2 分, 分析 1 分) 10. ( 2014·浙江宁波模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21-22 题。(7 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 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 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2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 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漂泊以及 之情。 (2 分) 22.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 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5 分) 【答案】:21.游子 功业无成的苦闷(或怀才不遇)(每空格 1 分) 22.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1 分)接着以 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的江天景象。(1 分) 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 情景交融。(2 分)其气象宏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 柳词中不多见。(1 分) 11. ( 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4—16 题。(7 分) 赤 壁 清·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 分)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 分) 【答案】:14、 咏史 怀古记游
15、C 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 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 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 实连接起,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 12.(2014·重庆万州区考前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谒金门 【宋】陈克。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一向⑦ 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注]①陈克(1081年一?),1临海(今属浙江)人。绍兴七年(1137年),吕祉节制 淮西抗金军马,荐为幕府参谋,他欣然响应。 ②一向:此处作“霎时”讲,“向”通“晌”。 (1)请简要分析“小楼山几尺”一句的妙处。(3分) 答 (2)清人王昶云:“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北宋词多北风雨雪之感:”其中“黍 离麦秀”乃哀伤亡国之辞,“北风雨雪”多用于写行人不归。陈克此词表达的是 哪一种感情?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1)①夸张手法,以山之小突出重重烟树隔断了芳信;(2分) ②以景写情,渲染凄迷无助的情绪。(1分) (2)表面看写的是闺中思妇的伤感;实际上寄托着深深的家国之恨。(2分 理解:“目断江南江北”寄寓着山河破碎,“东风无气力”寓有无力恢复失地之 痛。(若认为只是闺情亦可。)(2分 13.(2014·甘肃天水一中阶段考试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0《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 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 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 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14.(2014·安徽蚌埠教学质量检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5、C 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 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 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 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 分),作者把历史和现 实连接起,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 分)。语言表达(1 分) 12. ( 2014·重庆万州区考前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 分) 谒金门 【宋】陈克。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一向⑦ 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注]①陈克(1081 年一?),l 临海(今属浙江)人。绍兴七年(1137 年),吕祉节制 淮西抗金军马,荐为幕府参谋,他欣然响应。 ②一向:此处作“霎时”讲,“向”通“晌”。 (1)请简要分析“小楼山几尺”一句的妙处。(3 分) 答: (2)清人王昶云:“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北宋词多北风雨雪之感;”其中“黍 离麦秀”乃哀伤亡国之辞,“北风雨雪”多用于写行人不归。陈克此词表达的是 哪一种感情?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4 分) 答:: 【答案】:(1)①夸张手法,以山之小突出重重烟树隔断了芳信;(2 分) ②以景写情,渲染凄迷无助的情绪。(1 分) (2)表面看写的是闺中思妇的伤感;实际上寄托着深深的家国之恨。(2 分) 理解:“目断江南江北”寄寓着山河破碎,“东风无气力”寓有无力恢复失地之 痛。(若认为只是闺情亦可。)(2 分) 13. ( 2014·甘肃天水一中阶段考试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 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 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 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 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 分) 14. ( 2014·安徽蚌埠教学质量检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注】①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8.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9.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湘江”、“斑竹”和“鹧鸪”,请问李益诗的前两句和 李涉诗的前四句都用了《诗经》中的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8.(4分)李益诗主要表达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 望情郎归来的急切之情;(2分)李涉诗主要表达怀古及游子行客的羁旅愁情。 (2分) 9.(4分)起兴。(2分)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女主人 公怀念情郎的愁怀。(1分)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 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1 分) 15.(2014·江西南昌一中、十中联考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分 (2)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 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 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 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分) (2)“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 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 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 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 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 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 分) 16.(2014·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题。(7分) 移家别湖上亭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①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注】①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8.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 9.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湘江”、“斑竹”和“鹧鸪”,请问李益诗的前两句和 李涉诗的前四句都用了《诗经》中的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4 分) 【答案】:8.(4 分)李益诗主要表达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 望情郎归来的急切之情;(2 分)李涉诗主要表达怀古及游子行客的羁旅愁情。 (2 分) 9.(4 分)起兴。(2 分)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女主人 公怀念情郎的愁怀。(1 分)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 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1 分) 15. ( 2014·江西南昌一中、十中联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1)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 分) (2)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 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 分) 【答案】:(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 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 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 象的萧条之意,(1 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 分) (2)“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 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 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 亦凋,(1 分)以乐景写哀情,(1 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 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 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 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 幅清冷的画面,(1 分)借景抒情,(1 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 分) 16. ( 2014·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 1 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7 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3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请你指出来 并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 位一一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 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一一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 难舍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 恋难舍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 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 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 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17.(2014·河北冀州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 分)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9、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8、(6分)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一一听筝;(2分)②引出下文 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2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 悲怨的情感基调。(2分。) 9、(6分)答: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 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 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 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每点2分) 附诗歌赏析: 竽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 “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 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筝的长方形 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 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疾徐相间,髙 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 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请结合诗 句具体分析。(3 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请你指出来 并做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 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 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 难舍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 恋难舍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 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 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 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17. ( 2014·河北冀州中学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 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 分) 9、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8、(6 分)①交代了所写的主要事件――听筝;(2 分)②引出下文, 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2 分)③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奠定了全诗 悲怨的情感基调。(2 分。) 9、(6 分)答: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 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 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 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每点 2 分) 附诗歌赏析: 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 “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 的音乐感受,筝发出的悲怨之声与人心中的离别之恨交映成趣,别有一番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写出弹筝的特殊指法。筝的长方形 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 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疾徐相间,高 低起伏的音乐声,从“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 诗人凝神倾听,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这首诗的“题眼”,下面的 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 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 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 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接下来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 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 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 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舂情景,强烈地渲染岀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 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 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 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 气氛。“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 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 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愁 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岀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 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 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悲苦。 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 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 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 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 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 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艺术魅力。 18.(2014·福建南侨中学、永春三中、永春侨中、荷山中学、南安三中统 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 获释,遂有感而作。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 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 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3分) (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 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3分) 【答案】:(1)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的 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 同情。(1分)
“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 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 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 引起的感时伤别之情。接下来围绕“ 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 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如柳条轻拂着春风,絮絮话别; 又似杜鹃鸟绕着落花,啾啾啼血。在这里,诗人巧妙地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 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 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 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那 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悲泣;又 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 “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强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 气氛。“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 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 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 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 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悲苦。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 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 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不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递心声,抒发 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一系列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发出的种种幽怨之 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用自然景物化写“悲怨之 声”,以唤起读者的想象,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艺术魅力。 18. ( 2014·福建南侨中学、永春三中、永春侨中、荷山中学、南安三中统一 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见①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 获释,遂有感而作。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 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 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3 分) (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 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3 分) 【答案】:(1) 示例:①对比手法。(1 分)通过 “皆欲杀”和“独怜才”的 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 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 同情。(1 分)
②对比手法。(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1 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1分) ③直抒胸臆。(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 “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1分) (2)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为 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④希望好友相聚。⑤抒发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慨。(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19.(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 面的题目。(8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 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 分) (2)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1)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 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 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 (2)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 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髙格调;“谁爱风流髙格调”,俨然是封 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 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 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20.(2014·吉林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菩萨蛮 周邦彦 银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 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 发:滥开。 8.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 分析。(6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8.(6分。手法2分,景2分,情2分)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 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岀了春寒料峭(强 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
②对比手法。(1 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1 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1 分) ③直抒胸臆。(1 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 “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 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1 分) (2) 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③为 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④希望好友相聚。⑤抒发了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慨。(每点 1 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19. ( 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 1 月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 面的题目。(8 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 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2)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1)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 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 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 (2)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 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 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 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 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20. ( 2014·吉林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菩 萨 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③, 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 发:滥开。 8.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 分析。(6 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8.(6 分。手法 2 分,景 2 分,情 2 分)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 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 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