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一现代文阅读社科类 【2015高考必备】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二期) 9.现代文阅读(选择题) 1.(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的古老文字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最近公布了一个 重大发现: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就有了“原始文字”。虽然,它 与之前别处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字处于同一时期,尚不能断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 字”,但它与甲骨文乃至汉字的关系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这一发现出自庄桥坟遗址。它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林壤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良渚 文化遗址。 庄桥坟遗址2003年5月被发现,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 民说,十年来考古人员持之以恒地对出土器物进行研究整理,最终发现,在出土 的3000余件(组)器物中,有244件器物或碎片上有刻画符号。在良渚文化的 各处遗址中,庄桥坟遗址是发现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最多的。最重要的是,在这 批器物中,有两件残石钺两面均刻有“原始文字 著名古文字学者曹锦炎说,之前在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中,考古人员都曾在一些 出土陶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像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就有1l 个刻画符号。有学者就以为它们是“文字” “我们知道,虽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良渚文化以 往的发现尚未有足够证据能界定它们是文字,所以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称它们为刻 画符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曹锦炎说 曹锦炎告诉记者:这次平湖的发现则截然不同,两件石钺上所刻的己不是刻画符 号,而是属于“原始文字”:首先从构形上说,它们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所 组成,而是已经具备了象形文字的构形要素,稍具古文字知识的学者一看就能分 辨。其次从功能上说,它们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在这两件残石钺 中,一件的A面是由刻有四至五个不同形体的原始文字组成一个短句,另一件的 A面则是由重复的两个字构成六字短句,而两件石钺B面也各刻有一个字或两个 字 曹锦炎说:“尽管我们目前尚不能准确识读石钺上面所刻‘文字’所表达的意 思,但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尽管其显得有些原始性。”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是这一传统认识在考古界却 认知各异,山东省的丁公遗址和江苏省的龙虬庄遗址都先后发现了原始文字。从 年代上看,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上述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 段。因此,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曹锦炎说,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山西的陶寺文化,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岗 文化,和著名的殷墟一脉相承,代表中原文化包括汉字这一支文字体系。而丁公 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则不同,在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 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 至于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目 前尚不能断言它是甲骨文乃至汉字的源头。曹锦炎强调,应该看到,与“满天星 斗”的中国史前文化一样,“中国文字的起源同样也是多元的”。 1.下列对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社科类 【2015 高考必备】 全国重点名校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二期) 9.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 4 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世界的古老文字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最近公布了一个 重大发现: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就有了“原始文字”。虽然,它 与之前别处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字处于同一时期,尚不能断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 字”,但它与甲骨文乃至汉字的关系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这一发现出自庄桥坟遗址。它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林壤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良渚 文化遗址。 庄桥坟遗址 2003 年 5 月被发现,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 民说,十年来考古人员持之以恒地对出土器物进行研究整理,最终发现,在出土 的 3000 余件(组)器物中,有 244 件器物或碎片上有刻画符号。在良渚文化的 各处遗址中,庄桥坟遗址是发现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最多的。最重要的是,在这 批器物中,有两件残石钺两面均刻有“原始文字”。 著名古文字学者曹锦炎说,之前在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中,考古人员都曾在一些 出土陶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像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就有 11 个刻画符号。有学者就以为它们是“文字”。 “我们知道,虽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良渚文化以 往的发现尚未有足够证据能界定它们是文字,所以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称它们为刻 画符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曹锦炎说。 曹锦炎告诉记者:这次平湖的发现则截然不同,两件石钺上所刻的已不是刻画符 号,而是属于“原始文字”:首先从构形上说,它们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所 组成,而是已经具备了象形文字的构形要素,稍具古文字知识的学者一看就能分 辨。其次从功能上说,它们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在这两件残石钺 中,一件的 A 面是由刻有四至五个不同形体的原始文字组成一个短句,另一件的 A 面则是由重复的两个字构成六字短句,而两件石钺 B 面也各刻有一个字或两个 字。 曹锦炎说:“尽管我们目前尚不能准确识读石钺上面所刻‘文字’所表达的意 思,但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尽管其显得有些原始性。”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是这一传统认识在考古界却 认知各异,山东省的丁公遗址和江苏省的龙虬庄遗址都先后发现了原始文字。从 年代上看,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上述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 段。因此,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曹锦炎说,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山西的陶寺文化,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岗 文化,和著名的殷墟一脉相承,代表中原文化包括汉字这一支文字体系。而丁公 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则不同,在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 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 至于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目 前尚不能断言它是甲骨文乃至汉字的源头。曹锦炎强调,应该看到,与“满天星 斗”的中国史前文化一样,“中国文字的起源同样也是多元的”。 1.下列对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即印 证了早在五千年前居住在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已在使用原始汉字。 B.历经十年的发掘整理,研究人员在庄桥坟遗址的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大量的刻 画符号,但对古文字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则是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 C.之前在良渚文化多个遗址中发现出土器物上有刻画符号并不鲜见,但均未有 足够证据界定它们是文字,但此次庄桥坟遗址两件残石钺上所刻的已是原始文 D.庄桥坟遗址所发现的原始文字不但已经突破了刻画符号的简单的几何形线条 构形,而且功能上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的11个刻画符号是不是文字,学者们存在争 议,但对此次庄桥坟遗址的发现属于“原始文字”则无异议 B.因为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先后发现的 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段,所以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考古界本已对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传统认识认知各异,庄桥坟遗址 原始文字”的发现更是御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识 D.山西的陶寺和河南的二里头、二里岗所发现的刻画符号或文字与段墟甲骨文 脉相承是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事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庄桥坟遗址所出土的两件残石钺上有多个不同原始文字组成的短句,而正是 这个特点使人们认定它已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 B.石钺上的象形文字虽然还很原始,且目前尚无法准确识读,但这些丝毫不妨 碍我们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的事实 C.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在 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 D.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良渚 文化又地处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所代表的东夷文化相近的地点,可见中国文 字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答案】:1.A2.C3.B 2.(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 分,每小题3分) 海峡传声 木心访谈录 (记者)问:从今年四月您在“联副”发表一九九六年后第一篇作品以来,短短 几个月,已经引起国内文坛及读者的轰动,人人争问:“木心是谁? (木心)答:当有人问:“木心是谁?”我的本能反应是“哪一个木心?”福楼拜 先生的教诲言犹在耳:“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文稿上具名的“木心”,稿 费背面签字的“木心”,是两个“木心”。在远远的前代,艺术家在艺术品上是 不具名的。艺术品一件件完成,艺术家一个个的消失了 问:目前写作的环境、习惯、进度如何? 答:去年与林肯中心为邻,太现代文明,不适意。今年搬到琼美卡,秀木葱茏 芳草鲜美,还不够称心。还要搬。写作习惯呢,说来真怕人见笑,地下车中写, 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并非勤奋,我想:不写又作什么呢,便写 了。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到其他的椅子都放在台上,还要来两句:“即使
A.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即印 证了早在五千年前居住在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已在使用原始汉字。 B.历经十年的发掘整理,研究人员在庄桥坟遗址的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大量的刻 画符号,但对古文字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则是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 C.之前在良渚文化多个遗址中发现出土器物上有刻画符号并不鲜见,但均未有 足够证据界定它们是文字,但此次庄桥坟遗址两件残石钺上所刻的已是原始文 字。 D.庄桥坟遗址所发现的原始文字不但已经突破了刻画符号的简单的几何形线条 构形,而且功能上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的 11 个刻画符号是不是文字,学者们存在争 议,但对此次庄桥坟遗址的发现属于“原始文字”则无异议。 B.因为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先后发现的 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段,所以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C.考古界本已对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传统认识认知各异,庄桥坟遗址 “原始文字”的发现更是御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识。 D.山西的陶寺和河南的二里头、二里岗所发现的刻画符号或文字与段墟甲骨文 一脉相承是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事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 A.庄桥坟遗址所出土的两件残石钺上有多个不同原始文字组成的短句,而正是 这个特点使人们认定它已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 B.石钺上的象形文字虽然还很原始,且目前尚无法准确识读,但这些丝毫不妨 碍我们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的事实。 C.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在 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 D.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良渚 文化又地处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所代表的东夷文化相近的地点,可见中国文 字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答案】:1.A 2.C 3.B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海峡传声 ——木心访谈录 (记者)问:从今年四月您在“联副”发表一九九六年后第一篇作品以来,短短 几个月,已经引起国内文坛及读者的轰动,人人争问:“木心是谁?” (木心)答:当有人问:“木心是谁?”我的本能反应是“哪一个木心?”福楼拜 先生的教诲言犹在耳:“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文稿上具名的“木心”,稿 费背面签字的“木心”,是两个“木心”。在远远的前代,艺术家在艺术品上是 不具名的。艺术品一件件完成,艺术家一个个的消失了。 问:目前写作的环境、习惯、进度如何? 答:去年与林肯中心为邻,太现代文明,不适意。今年搬到琼美卡,秀木葱茏, 芳草鲜美,还不够称心。还要搬。写作习惯呢,说来真怕人见笑,地下车中写, 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并非勤奋,我想:不写又作什么呢,便写 了。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到其他的椅子都放在台上,还要来两句:“即使
我现在就走,也是最后一个顾客了。”进度一天七千字,到半夜,万字,没有用 的,都要反复修改,五稿六稿,还得冷处理,时效处理,过一周、十天,再看看 必定有错误发现。如果把某一文的改稿放在读者面前就可知道,我有多窝囊 问:在你的文章中,呈现古今中外丰富的涵养,令读者赞叹折服,可否谈谈您的 学习过程? 答:我所有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有时四 顾茫然,苦笑自己成了“文学鲁滨逊”。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文学家的 “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又想想, 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点书。可见我是属于“反刍类”的。中国的古典 文学呢,家庭教师无疑是饱学鸿儒,师生各得一“顽”字,师顽固,生顽劣,日 本轰炸机在头上盘旋,先生要我写“忧国伤时”的诗,写不出,忽成一首七绝, 四两句“大厦渐倾凭擎柱,将何良法挽神州。”老夫子摇头道:“束手无策, 徒呼奈何?”我说:“有策。”“什么策?”“将何、良法,萧何、张良的办法呀。” 我心不在焉,想去开高射炮。抗战胜利之后,与诗词名家夏承焘先生成了忘年交, 诗词往返间,我才野性稍戢。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夏先生无论如何比我懂得 多。他手抄《圣经》的箴言给我,“主呀,兄弟得罪我,原谅他七次够了么……” 他用来解释儒家的“恕”道,因为夏先生准备原谅我七十七次,所以我一次也没 有得罪他。“像对待书一样的对待人,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书,我是这样学习 的 另外,公开一则我的写作秘籍一一心目中有个“读者观念”,它比我高明十倍, 我抱着敬畏之心写给他看,唯恐失言失态失礼,他则百般挑剔,从来不表满意 与它朝夕相处四十年,习惯了一一谢谢各位读者所凝契而共临的“读者观念”与 我同在,“以马内利”! 问:你对青年人有什么忠告? 答:现代文明进步了,电视越来越大,可是心越来越小,脑子越来越小。回归朴 质的书斋,回归人真实的心灵。 节选自木心《鱼丽之宴》 7.下列叙述,正确地反映原文内涵的一项是() A.当被要求介绍木心时,木心先生委婉地要求人们关注其作品,而不是艺术家。 B.木心先生写作习惯很有趣味,他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创作,原因是他除了写作 之外无事可做。 C.木心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个谦虚的作家,为了证明自己不窝 囊,他总是把稿子改了又改。 D.木心先生称自己天性顽劣,和夏承焘先生成忘年交后,野性更表现淋漓。 8.下列关于“读者观念”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心中有个“读者观念”是作家木心获得灵感的写作秘籍。 B.“读者观念”的存在,使得作家对待自己的作品,百般挑剔,不断修改,臻 于成熟。 C.“读者观念”的存在,作家就会对自己的作品永不满意。从这个角度上说, 世界上没有经典的作品。 D.“读者观念”是在读者阅读作品之后而凝契共临的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心先生如果在搬家的话,可能搬到更加僻静优美的环境中
我现在就走,也是最后一个顾客了。”进度一天七千字,到半夜,万字,没有用 的,都要反复修改,五稿六稿,还得冷处理,时效处理,过一周、十天,再看看, 必定有错误发现。如果把某一文的改稿放在读者面前就可知道,我有多窝囊。 问:在你的文章中,呈现古今中外丰富的涵养,令读者赞叹折服,可否谈谈您的 学习过程? 答:我所有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有时四 顾茫然,苦笑自己成了“文学鲁滨逊”。少年在故乡,一位世界著名文学家的 “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又想想, 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点书。可见我是属于“反刍类”的。中国的古典 文学呢,家庭教师无疑是饱学鸿儒,师生各得一“顽”字,师顽固,生顽劣,日 本轰炸机在头上盘旋,先生要我写“忧国伤时”的诗,写不出,忽成一首七绝, 三四两句“大厦渐倾凭擎柱,将何良法挽神州。”老夫子摇头道:“束手无策, 徒呼奈何?”我说:“有策。”“什么策?”“将何、良法,萧何、张良的办法呀。” 我心不在焉,想去开高射炮。抗战胜利之后,与诗词名家夏承焘先生成了忘年交, 诗词往返间,我才野性稍戢。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夏先生无论如何比我懂得 多。他手抄《圣经》的箴言给我,“主呀,兄弟得罪我,原谅他七次够了么……” 他用来解释儒家的“恕”道,因为夏先生准备原谅我七十七次,所以我一次也没 有得罪他。“像对待书一样的对待人,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书,我是这样学习 的。” 另外,公开一则我的写作秘籍——心目中有个“读者观念”,它比我高明十倍, 我抱着敬畏之心写给他看,唯恐失言失态失礼,他则百般挑剔,从来不表满意, 与它朝夕相处四十年,习惯了——谢谢各位读者所凝契而共临的“读者观念”与 我同在,“以马内利”! 问:你对青年人有什么忠告? 答:现代文明进步了,电视越来越大,可是心越来越小,脑子越来越小。回归朴 质的书斋,回归人真实的心灵。 ——节选自木心《鱼丽之宴》 7. 下列叙述,正确地反映原文内涵的一项是( ) A. 当被要求介绍木心时,木心先生委婉地要求人们关注其作品,而不是艺术家。 B. 木心先生写作习惯很有趣味,他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创作,原因是他除了写作 之外无事可做。 C. 木心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个谦虚的作家,为了证明自己不窝 囊,他总是把稿子改了又改。 D. 木心先生称自己天性顽劣,和夏承焘先生成忘年交后,野性更表现淋漓。 8. 下列关于“读者观念”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中有个“读者观念”是作家木心获得灵感的写作秘籍。 B. “读者观念”的存在,使得作家对待自己的作品,百般挑剔,不断修改,臻 于成熟。 C. “读者观念”的存在,作家就会对自己的作品永不满意。从这个角度上说, 世界上没有经典的作品。 D. “读者观念”是在读者阅读作品之后而凝契共临的。 9.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心先生如果在搬家的话,可能搬到更加僻静优美的环境中
B.所谓时效处理,大致是把文章写出来后,放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在去看看, 再去修改。发现文章的错误,就改正 C.从夏承焘先生和木心先生那里,我们知道用宽恕的态度对待别人会获得别人 对你同样的尊重。 D.现代文明的进步促使了我们心灵的狭小,头脑的简单。青年应该回到朴质的 书斋,回归真实的心灵。 【答粲】:7.A(B项不能把第二问中“不写我又做什么呢,于是便写了”理解 成选项的意思;C.对文中第二个问题最后一句的理解有误;D项“戢”的意思 是“收敛”,也可从后文发现。) 8.B(A.不是获得灵感的时候;C.“从这个角度上说,世界上没有经典的作品” 是错误的;D.读者阅读之后这是错误的,是作者存有“读者观念”。) 9.D(“不是现代文明促使的”作者只是说明一个现象。) 3.(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 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 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 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 “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 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 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 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 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 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 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 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 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 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己”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 会那么令人沮丧了一一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 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 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 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 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 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 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 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 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 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 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 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
B. 所谓时效处理,大致是把文章写出来后,放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在去看看, 再去修改。发现文章的错误,就改正。 C. 从夏承焘先生和木心先生那里,我们知道用宽恕的态度对待别人会获得别人 对你同样的尊重。 D. 现代文明的进步促使了我们心灵的狭小,头脑的简单。青年应该回到朴质的 书斋,回归真实的心灵。 【答案】:7. A(B 项不能把第二问中“不写我又做什么呢,于是便写了”理解 成选项的意思;C. 对文中第二个问题最后一句的理解有误;D 项“戢”的意思 是“收敛”,也可从后文发现。) 8. B(A. 不是获得灵感的时候;C. “从这个角度上说,世界上没有经典的作品” 是错误的;D. 读者阅读之后这是错误的,是作者存有“读者观念”。) 9. D(“不是现代文明促使的”作者只是说明一个现象。) 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 3 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 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 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 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 “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 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 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 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 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 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 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 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 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 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 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 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 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 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 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 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 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 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 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 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 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 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
(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1.下列关于本文第 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 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 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C.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 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 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 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 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 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 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 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B.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 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 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 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答案】:1.C【解析】项,这只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并不是原文的看法 2.D【解析】“从地质史上火山爆发和气候的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 证”不对,而是以“大自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中心展开论述 3.A【解析】“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不对,原文只是说“他 在看待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事件尺度”。 4.(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 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 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 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 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 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 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
(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 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 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C.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 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 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 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 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 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 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 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B.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 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 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 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答案】:1.C 【解析】项,这只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并不是原文的看法。 2. D【解析】“从地质史上火山爆发和气候的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 证”不对,而是以“大自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中心展开论述。 3. A【解析】“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不对,原文只是说“他 在看待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事件尺度”。 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 2)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堂堂书阵百重关 王充闾 ①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 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 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 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 ②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 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 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 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
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 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 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 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 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 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 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 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 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 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 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 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 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 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 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 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 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 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 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3年,一直 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 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 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 出现的周期一—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 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 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 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 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 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 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 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 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 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 《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 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 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
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 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 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 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 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 ③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 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 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 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 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 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 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 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 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 ④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 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 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 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 活化、实际化。 ⑤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 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 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 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 613 年,一直 到清末 1910 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 31 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 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 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 1875 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 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 出现的周期——每隔 76 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 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 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⑥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 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 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 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 论。 ⑦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 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 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 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 《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 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 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
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 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1.(2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_。 2.(2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3分)第④段中,黑格尔把晢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请说明这句 话的表达效果 4.(2分)第⑦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 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_:“腹笥” 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5.(3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 要。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6.(4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答案】:1.(2分)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2.(2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 3.(3分)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是在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此项工作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需要人沉静下来思考。因此, 这种“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意思接近就给分。) 4.(2分)专用类竹制容器肚子里的学问 5.(3分)B(A.第③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 说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C.从反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D.与第⑥段 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 6.(4分)举例(2分),阐述(2分)。示例:一个单位的领导,单从技术知 识层面上来说,这位领导是不如专职员工的。但他有智慧,懂得如何处理协调好 人际关系,知晓怎样让企业生存发展。这种能力和学问,不是单靠读书能读出来 的,它显然要比“知识”胜出一筹 5.(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 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増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 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 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 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 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 能见度小于10.0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 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 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km时 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 90%、能见度小于1.0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
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 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 1.(2 分)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 2.(2 分)第②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 3.(3 分)第④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请说明这句 话的表达效果: 。 4.(2 分)第⑦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 ‘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 ;“腹笥” 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 5.(3 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 C.第⑤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 要。 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6.(4 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答案】:1.(2 分)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2.(2 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 3.(3 分)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是在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此项工作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需要人沉静下来思考。因此, 这种“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意思接近就给分。) 4.(2 分)专用类竹制容器 肚子里的学问 5.(3 分)B(A.第③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 说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C.从反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D.与第⑥段 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 6.(4 分)举例(2 分),阐述(2 分)。示例:一个单位的领导,单从技术知 识层面上来说,这位领导是不如专职员工的。但他有智慧,懂得如何处理协调好 人际关系,知晓怎样让企业生存发展。这种能力和学问,不是单靠读书能读出来 的,它显然要比“知识”胜出一筹。 5. (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 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 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 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 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 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 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 能见度小于 10.0 km 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 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 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 60%,且能见度小于 10.0 km 时 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 90%、能见度小于 1.0 km 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
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 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 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μm,平均直 径为1-2u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 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 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 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 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 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 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 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 自杋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 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 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 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 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 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 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 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km时 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 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 的雾霾天气目前己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 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 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 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 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増多,雾霾 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 60%- 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 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 0.001-10.000 μm,平均直 径为 1-2 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 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 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 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 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 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 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 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 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 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 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 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 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 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 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 km 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 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 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 60%,且能见度小于 10.0 km 时 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 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 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 湿度为 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 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 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 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 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 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 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 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 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答案】:1.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B项只 是解释“雾霾天气”目前的存在现状:C项对于“霾”形成的条件列举的不够充 分;D项强调“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雾霾”这一概念 2.C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 气”有误,与原文不符;B项“大多是在湿度为……”原文表述为“大多是在相 对湿度为…”;D项“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过于武断,原文表述为“甚至引 发交通事故 3.D本题考査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中,“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与前面 的内容不具备递进关系,“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文中并无此信息, 属于无中生有 6.(2014·湖北天门4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朱良志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 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 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 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 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 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 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 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 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 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 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一一不是人所给予 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 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 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 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 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 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 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 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 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
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 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 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 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 能见度恶化。 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 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 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答案】:1.A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B 项只 是解释“雾霾天气”目前的存在现状;C 项对于“霾”形成的条件列举的不够充 分;D 项强调“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雾霾”这一概念。 2.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 气”有误,与原文不符;B 项“大多是在湿度为……”原文表述为“大多是在相 对湿度为……”;D 项“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过于武断,原文表述为“甚至引 发交通事故”。 3.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 项中,“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与前面 的内容不具备递进关系,“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文中并无此信息, 属于无中生有。 6. (2014·湖北天门 4 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8 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朱良志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 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 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 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 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 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 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 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 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 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 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 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 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 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 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 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 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 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 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 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
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 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 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 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 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 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 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 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 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 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 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 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 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 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 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 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 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 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 把花卉种得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 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 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 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 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 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 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 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
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 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 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中国 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 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 ——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 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 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 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 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 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 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有删改) 6.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 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 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 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 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 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 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 把花卉种得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 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 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 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 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 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 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 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