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知识点、出题点举隅 【知识点】 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的一种文体。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 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出题点】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指导与训练 、文章信息的感知和提取 文章的信息包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写作顺序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 【出题形式】 l、理清文章的思路(梳理写作顺序或文章线索) 〖补充知识点〗 记叙文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 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找出文章要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补充知识点〗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 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习题训练】 例一:《背影》节选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 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 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 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 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 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 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 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1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知识点、出题点举隅 【知识点】 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 的一种文体。广义的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 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 【出题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指导与训练 一、文章信息的感知和提取 文章的信息包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写作顺序线索、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 【出题形式】 1、 理清文章的思路(梳理写作顺序或文章线索) 〖补充知识点〗 记叙文的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 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找出文章要素、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补充知识点〗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 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习题训练】 例一:《背影》节选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 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 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 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 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 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 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 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 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例二:《大声地生活》 那天,我领着女儿上街,在一个书摊前选了两本书,手伸到兜里掏钱,突然碰到 只手,我吓了一跳,禁不住“哎”了一声,就见一个男人嗖的一下转身离开了,留给我 个穿黑色皮夹克的背影。女儿在旁边连忙问:“妈妈,怎么了? 我小声说:“有小偷。 女儿大声说:“在哪?快抓住他!” 我用手指了指那个背影,小声说:“就是他,不过没偷着,别吱声。” 想不到女儿冲着那个背影大声地喊道:“坏蛋,小偷,谁让你偷我妈妈?我给你告警 察! 我吓得用手猛拉女儿两下:“别喊了,你爸爸不在这儿,小心他会打我们!” “他敢!有警察呢。妈妈,快把电话拿出来,打110。”女儿理直气壮地大声说。 我有些害怕地看着那个背影,生怕他回转身来打我们母女二人。可是,他没有,他 走得更快了,走到街角拐弯处,急忙钻进胡同里,看不见了。我这才松口气。这时女儿 拉拉我的手,生气地说:“妈妈,你为什么不报警察?你看你让他跑了,他又去偷别人了 让她这么一说,我有些脸红,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有些别扭,就冲着她说:“你大 声嚷嚷什么?” 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你那么小声,好像我们是坏人似的!” 我望着才8岁的女儿,哑口无言。想了一会,只好说:“算了,算了,我们买书吧!” 我又从兜里掏钱。想不到女儿拦住我,又冲那卖书的人大声说:“我看见你刚才用那样的 眼光看我妈妈,你肯定是看见小偷掏我妈妈的兜,可你为什么不说?你帮助坏人,我们 不买你的书了!”说完,拉着我就走。我这才想起来,刚才小偷在我旁边,我和小偷正对 着书摊,卖书人看着我往外掏钱,一定也看见了小偷正在掏我的钱。我不满地看着他, 他也看着我,把头扭到一边去,什么也没说。我牵起女儿的手,大声地说:“走,我们不 买了!” 我领着女儿上了公共汽车,女儿瞪着一双眼睛,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在找什么 我拉了她一下,小声问她:“你干什么呢?” “我看有没有小偷?”声音宏亮,传遍整个车厢。周围的人愣了一下,接着哄笑起来 女儿扬起脸,冲着他们说:“我就要大声喊,让那些坏人怕我们,让他们不敢再做坏 事!”我张了张嘴想说她却没有说出口。周围突然变得安静起来,人们都闭紧嘴巴不再说 话了。车停了,我领着女儿下了车,走了两步才想起来忘了给女儿买票,回过身来看见 那个平时总是凶猛地盯着小孩查票的女售票员冲我们友好地笑了,车就开走了。 这时候,我就想:也许我们大人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至少我们在使用声音这个 问题上,就不如小孩子: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嚷嚷,我们对父母也曾大过嗓门,我们 对朋友同事也曾髙声叫喊。唯独,我们面对危害我们的坏人,却能保持沉默。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2、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2、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插叙的语句。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例二:《大声地生活》 那天,我领着女儿上街,在一个书摊前选了两本书,手伸到兜里掏钱,突然碰到一 只手,我吓了一跳,禁不住“哎”了一声,就见一个男人嗖的一下转身离开了,留给我 一个穿黑色皮夹克的背影。女儿在旁边连忙问:“妈妈,怎么了?” 我小声说:“有小偷。 女儿大声说:“在哪?快抓住他!” 我用手指了指那个背影,小声说:“就是他,不过没偷着,别吱声。” 想不到女儿冲着那个背影大声地喊道:“坏蛋,小偷,谁让你偷我妈妈?我给你告警 察!” 我吓得用手猛拉女儿两下:“别喊了,你爸爸不在这儿,小心他会打我们!” “他敢!有警察呢。妈妈,快把电话拿出来,打 110。”女儿理直气壮地大声说。 我有些害怕地看着那个背影,生怕他回转身来打我们母女二人。可是,他没有,他 走得更快了,走到街角拐弯处,急忙钻进胡同里,看不见了。我这才松口气。这时女儿 拉拉我的手,生气地说:“妈妈,你为什么不报警察?你看你让他跑了,他又去偷别人了。” 让她这么一说,我有些脸红,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有些别扭,就冲着她说:“你大 声嚷嚷什么?” “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你那么小声,好像我们是坏人似的!” 我望着才 8 岁的女儿,哑口无言。想了一会,只好说:“算了,算了,我们买书吧!” 我又从兜里掏钱。想不到女儿拦住我,又冲那卖书的人大声说:“我看见你刚才用那样的 眼光看我妈妈,你肯定是看见小偷掏我妈妈的兜,可你为什么不说?你帮助坏人,我们 不买你的书了!”说完,拉着我就走。我这才想起来,刚才小偷在我旁边,我和小偷正对 着书摊,卖书人看着我往外掏钱,一定也看见了小偷正在掏我的钱。我不满地看着他, 他也看着我,把头扭到一边去,什么也没说。我牵起女儿的手,大声地说:“走,我们不 买了!” 我领着女儿上了公共汽车,女儿瞪着一双眼睛,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在找什么, 我拉了她一下,小声问她:“你干什么呢?” “我看有没有小偷?”声音宏亮,传遍整个车厢。周围的人愣了一下,接着哄笑起来。 女儿扬起脸,冲着他们说:“我就要大声喊,让那些坏人怕我们,让他们不敢再做坏 事!”我张了张嘴想说她却没有说出口。周围突然变得安静起来,人们都闭紧嘴巴不再说 话了。车停了,我领着女儿下了车,走了两步才想起来忘了给女儿买票,回过身来看见 那个平时总是凶猛地盯着小孩查票的女售票员冲我们友好地笑了,车就开走了。 这时候,我就想:也许我们大人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至少我们在使用声音这个 问题上,就不如小孩子: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嚷嚷,我们对父母也曾大过嗓门,我们 对朋友同事也曾高声叫喊。唯独,我们面对危害我们的坏人,却能保持沉默。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2、 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出题形式】 1、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词语(1)指代性词语(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 (2)题眼,揭示文章中心和主题的词语。 (3)在文中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反语讽刺、一语双关) 句子(1)中心句(2)过渡句(3)语言优美,哲理深厚的句子 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补充知识点〗 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 点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 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 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 不同的。(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 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 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 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 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 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3、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常考题型:(一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 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二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 用①修辞之美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 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 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 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 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 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 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总之,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 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 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背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 讽刺了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出题形式】 1、 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词语(1)指代性词语(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 (2)题眼,揭示文章中心和主题的词语。 (3)在文中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反语讽刺、一语双关) 句子(1)中心句(2)过渡句(3)语言优美,哲理深厚的句子 2、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补充知识点〗 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 A 承上启下过渡、B 总领下文或 C 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 A 开篇点题,B 设伏笔、C 作铺垫、D 深化中心、E 点明主旨(画龙 点睛)等作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 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 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 不同的。 (一)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 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 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 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 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 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常考题型: (一)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 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二)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 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 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 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 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 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 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 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 xx。 总之,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 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 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 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 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习题训练】 例一:《给予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 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 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 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 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 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 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 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 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 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 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例二:《美丽的桥》 很久以前,一直和睦地生活在相毗邻的两个庄园里的一对亲兄弟陷入了一场纠纷 这是四十年来两兄弟之间首次发生的纷争 在这四十年当中,他们俩肩并肩地辛勤劳动,共用农业机具、互换丰收果实。这种 漫长而有益的合作突然停止了,原因是发生了一起小误会,结果发展到了反目成仇的地 步 天上午,有人敲开了哥哥家的大门,一个背着木匠工具的人对哥哥说:“我正在找 活干,如果您的庄园需要修缮,我可以帮助您。”“是的,我这里正需要你,”哥哥回答说。 哥哥说:“你瞧,在小溪另一边的那个庄园里住着我弟弟。上周我们两个庄园之间还是 个美丽的大牧场,但是,前几天我弟弟用推土机开了一条渠,从此,一条小溪横在我们 的庄园中间。”“他这样对待我,我要给他点颜色看。你看到粮仓旁边那堆废木头了吧 我想让你在这里造一个两米高的围栏,此后,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他了,”哥哥说道。木匠 对哥哥说:“我懂了,请给我钉子和挖坑埋木桩用的铁锨,我的活肯定会使您满意的。” 哥哥帮助木匠准备好了所有的材料后,离开了庄园忙别的去了。 木匠一整天都在忙碌着,又是测量,又是锯木头,又是钉钉……日落时分,木匠已 经干完了活。这时哥哥回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惊讶地目瞪口呆。因为他没有看到两米 高的围栏,而是一座小桥 座穿过小溪连通两个庄园的桥,它精美的简直就像 件艺术品。 这时,弟弟从桥那边的庄园走过来,抱住哥哥说:“你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你的 事之后,你却建造了一座美丽的桥。”说完,他哭了。 当兄弟两人重归于好的时候,他们看到木匠正在一边默默地收拾工具。“等一下,我 这里还有很多活需要你做。”哥哥对木匠说道。木匠回答说:“我倒是很愿意留下来,但 是还有很多桥等我去造。” 、这作桥之所以是“美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 2、结合语境,谈谈文中“颜色”一词的意思。 3、怎样理解“我倒是很愿意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我去造
4 【习题训练】 例一:《给予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 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 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 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 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 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 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 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 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 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 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例二:《美丽的桥》 很久以前,一直和睦地生活在相毗邻的两个庄园里的一对亲兄弟陷入了一场纠纷, 这是四十年来两兄弟之间首次发生的纷争。 在这四十年当中,他们俩肩并肩地辛勤劳动,共用农业机具、互换丰收果实。这种 漫长而有益的合作突然停止了,原因是发生了一起小误会,结果发展到了反目成仇的地 步。 一天上午,有人敲开了哥哥家的大门,一个背着木匠工具的人对哥哥说:“我正在找 活干,如果您的庄园需要修缮,我可以帮助您。”“是的,我这里正需要你,”哥哥回答说。 哥哥说:“你瞧,在小溪另一边的那个庄园里住着我弟弟。上周我们两个庄园之间还是一 个美丽的大牧场,但是,前几天我弟弟用推土机开了一条渠,从此,一条小溪横在我们 的庄园中间。”“他这样对待我,我要给他点颜色看。你看到粮仓旁边那堆废木头了吧, 我想让你在这里造一个两米高的围栏,此后,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他了,”哥哥说道。木匠 对哥哥说:“我懂了,请给我钉子和挖坑埋木桩用的铁锨,我的活肯定会使您满意的。” 哥哥帮助木匠准备好了所有的材料后,离开了庄园忙别的去了。 木匠一整天都在忙碌着,又是测量,又是锯木头,又是钉钉……日落时分,木匠已 经干完了活。这时哥哥回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惊讶地目瞪口呆。因为他没有看到两米 高的围栏,而是一座小桥———一座穿过小溪连通两个庄园的桥,它精美的简直就像一 件艺术品。 这时,弟弟从桥那边的庄园走过来,抱住哥哥说:“你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你的 事之后,你却建造了一座美丽的桥。”说完,他哭了。 当兄弟两人重归于好的时候,他们看到木匠正在一边默默地收拾工具。“等一下,我 这里还有很多活需要你做。”哥哥对木匠说道。木匠回答说:“我倒是很愿意留下来,但 是还有很多桥等我去造。” 1、这作桥之所以是“美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 2、结合语境,谈谈文中“颜色”一词的意思。 3、怎样理解“我倒是很愿意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我去造
三、文章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作用 【出题形式】 判断文章或段落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补充知识点〗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 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表现手法:详略得当、首尾呼应、正侧结合、虚实相间、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巧设悬 念、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等 【习题训练】 例:《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 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 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 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 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 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 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 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 “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 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 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 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 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 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5 三、文章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作用 【出题形式】 判断文章或段落采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补充知识点〗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 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表现手法:详略得当、首尾呼应、正侧结合、虚实相间、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巧设悬 念、托物言志、象征、对比等 【习题训练】 例:《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 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 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 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 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 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 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 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 “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 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 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 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 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 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 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岀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孑 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 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2、分析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综合训练(一) 两种命运 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第二年,我和邻 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 丛茂密的小灌木。 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 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 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 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 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 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 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 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 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 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 去。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 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斟酌 “两种命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两种什么命运? 3、找出文中着力描写邻居家槐树的词语(3个),说说这样多次描写的目的? 4、造成灌木丛“两种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5、文章结尾由树木的成材议及莘莘学子的成才,请思考“我”为什么说“钢琴、书法、 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 6、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你有怎样的“成才观”?
6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 里的小孩都叫去看,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 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分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2、分析文章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综合训练(一) 两种命运 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第二年,我和邻 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 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 掉它们中的一些。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 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 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 隔墙可见。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 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 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 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 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 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 去。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 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斟酌 2、“两种命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两种什么命运? 3、找出文中着力描写邻居家槐树的词语(3 个),说说这样多次描写的目的? 4、造成灌木丛“两种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5、文章结尾由树木的成材议及莘莘学子的成才,请思考“我”为什么说“钢琴、书法、 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 6、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你有怎样的“成才观”?
四、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出题形式】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补充知识点〗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说明:小说中有关人物的描写还有环境等,其作用是为了突出人物描写心理,衬托人物 的某种心情,烘托渲染气氛。 〖技巧〗 1、找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包括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环境描写) 2、结合文中对人物称谓或有关人物的隐喻的事物,确定答题的用词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3、用清晰、准确、全面的语言写出分析结果 【习题训练】 例:《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我听过一个美国男孩拉凡·斯蒂恩讲的故事,他从父亲对一个贫苦孩子的尊重中, 懂得了怎样做人。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 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这样,我们自然就学 到了从商的技能。 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 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这期间,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 和销售。有一天,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当时我上 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这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 进商店,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 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 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 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楼走到小男孩身边,望着他那微笑着的眼睛以及脸颊上深陷的两个漂亮酒窝, 和蔼地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节礼物。爸爸对待他的 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随便看、尽管挑,小男 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 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7 四、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出题形式】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补充知识点〗 1、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 2、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说明:小说中有关人物的描写还有环境等,其作用是为了突出人物描写心理,衬托人物 的某种心情,烘托渲染气氛。 〖技巧〗 1、 找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包括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环境描写) 2、 结合文中对人物称谓或有关人物的隐喻的事物,确定答题的用词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3、 用清晰、准确、全面的语言写出分析结果 【习题训练】 例:《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我听过一个美国男孩拉凡·斯蒂恩讲的故事,他从父亲对一个贫苦孩子的尊重中, 懂得了怎样做人。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 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这样,我们自然就学 到了从商的技能。 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 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这期间,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 和销售。有一天,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当时我上 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这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 进商店,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 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 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 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楼走到小男孩身边,望着他那微笑着的眼睛以及脸颊上深陷的两个漂亮酒窝, 和蔼地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节礼物。爸爸对待他的 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随便看、尽管挑,小男 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 20 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 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 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27美分。而 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 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 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 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你看,拉凡·斯蒂恩从父亲对待贫苦小顾客的态度中,懂得了怎样尊重一个平凡的 孩子。 为什么要赔钱把小飞机卖给那个小男孩?因为父亲知道小男孩是想“为他的兄弟买 件圣诞礼物”,父亲看重的不是赚钱,而是小男孩的爱心,因为大爱无价! 但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飞机白送给小男孩,而是问他“你有多少钱”?因为父亲 明白,小男孩更需要自尊,而不是施舍。 当男孩子展开手掌,数出比飞机价格低得多的27美分时,父亲却说“你的钱正好够 这让男孩子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 斯蒂恩在父亲的感染下,还学会了看人。当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刚刚走进商店时, 斯蒂恩看到的是他破旧的衣服和乱七八糟的头发,但在父亲的影响下,斯蒂恩改变了他 的眼光,当男孩走出商店时,他“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有的同学爱以貌取人,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但你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建筑工人, 我们住的房子哪儿来?没有种地的农民,我们吃的粮食哪儿来?没有制衣的裁缝,我们 穿的衣服哪儿来?没有环卫工人,我们周围干净的环境哪儿来?没有园林工人,我们城 市的绿化哪儿来? 生存,离不开劳动,我们没有理由轻视普通的劳动者。 面对平凡,你要真诚地去爱,爱能使你自觉去尊重人,尊重劳动果实。当你学会了 尊重,你将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成为一个创造劳动价值的人 1、文中所写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2、文章第2段对小男孩的外貌进行了出色的描写,试找出其中一句,并简要分析其作 用 3、文中父亲明知小男孩的钱不够买玩具飞机,但为啥说你的钱正好够 4、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在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中,我懂得了啥? 5、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喜欢的理由
8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 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 27 美分。而 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 3.98 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 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 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 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你看,拉凡·斯蒂恩从父亲对待贫苦小顾客的态度中,懂得了怎样尊重一个平凡的 孩子。 为什么要赔钱把小飞机卖给那个小男孩?因为父亲知道小男孩是想“为他的兄弟买 一件圣诞礼物”,父亲看重的不是赚钱,而是小男孩的爱心,因为大爱无价! 但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飞机白送给小男孩,而是问他“你有多少钱”?因为父亲 明白,小男孩更需要自尊,而不是施舍。 当男孩子展开手掌,数出比飞机价格低得多的 27 美分时,父亲却说“你的钱正好够”, 这让男孩子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 斯蒂恩在父亲的感染下,还学会了看人。当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刚刚走进商店时, 斯蒂恩看到的是他破旧的衣服和乱七八糟的头发,但在父亲的影响下,斯蒂恩改变了他 的眼光,当男孩走出商店时,他“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有的同学爱以貌取人,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但你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建筑工人, 我们住的房子哪儿来?没有种地的农民,我们吃的粮食哪儿来?没有制衣的裁缝,我们 穿的衣服哪儿来?没有环卫工人,我们周围干净的环境哪儿来?没有园林工人,我们城 市的绿化哪儿来? 生存,离不开劳动,我们没有理由轻视普通的劳动者。 面对平凡,你要真诚地去爱,爱能使你自觉去尊重人,尊重劳动果实。当你学会了 尊重,你将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成为一个创造劳动价值的人。 1、文中所写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2、文章第 2 段对小男孩的外貌进行了出色的描写,试找出其中一句,并简要分析其作 用。 3、文中父亲明知小男孩的钱不够买玩具飞机,但为啥说 你的钱正好够 ? 4、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在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中,我懂得了啥? 5、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创意表达(开放性阅读试题)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 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出题形式及解题指导】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解题指导: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解题指导: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解题指导: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解题指导: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 解题指导: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 的整合知识。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解题指导: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 在形式上一致 【习题训练】 例:《乡村的孩子》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中学生们讲课时,他那5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 面冲进教室来。 “爹,快—一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 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你先回去帮你妈收,我—一”离下课还有二十多 分钟,他心里道: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到雷锋帮助……”“老师 方老师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说,“我家也晒谷了,我得赶回去……”“好, 你一一你走吧。”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髙兴地同意了。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 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 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要回家帮忙的,可 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就消失在远处
9 五、拓展延伸,创意表达(开放性阅读试题)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 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出题形式及解题指导】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解题指导: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②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解题指导: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③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解题指导: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④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解题指导: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⑤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 解题指导: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⑥ 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 的整合知识。 ⑦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 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解题指导:先写出自己对文中的哪个方面比较欣赏,然后按照赏析的基本步骤进行。 ⑨ 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 在形式上一致。 【习题训练】 例:《乡村的孩子》 下午,方老师正津津有味地给中学生们讲课时,他那 5 岁半的孩子跌跌撞撞地从外 面冲进教室来。 “爹,快——妈叫你回去收谷,要下雨了。”方老师突然愣住了,望了望窗外,这才 发觉天变得黑沉沉的,他脸色沉下来。“你先回去帮你妈收,我——”离下课还有二十多 分钟,他心里道:谷子被淋了也罢,可不能耽误这么多孩子的课。 方老师打发了儿子后说:“同学们,咱们继续上课,刚才讲到雷锋帮助……”“老师 ——”方老师话未讲完,班长就站了起来说,“我家也晒谷了,我得赶回去……”“好, 你——你走吧。”方老师眉一皱,很不高兴地同意了。他明白这些农村孩子的家庭情况。 班长走后,又有不少学生提出要走,方老师的话题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他满脸不高兴, 却又显得无可奈何,索性说:“好吧,同学们,天要下雨了,你们谁需要回家帮忙的,可 以回去,剩下的继续上课。”谁知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冲出教室,一会就消失在远处
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一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窗外,一片阴沉 沉的天。“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不是滋味。刮风 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 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一一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 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1、文中两个加点的词“呆住”“惊呆”分别表现了方老师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呆住: 惊呆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短文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形象?(2分) 4、发挥你的想象班长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是怎样巧妙地组织同学到方老师家帮助收谷 子的? 5、在特定情况下,班长充满机敏和智慧的语言,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确实令人称道 在生活中,你也许会遇到各种类似的特定情况,你怎样应付,并收到好效果的呢?说说 看! 补充 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2、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2)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 结构。 3、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有详写和略写,能够反映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一般略写或 不写。阅读时,要清楚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并知道为什么
10 方老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教室里,他的面前只剩下空空的座位。窗外,一片阴沉 沉的天。“哎,农村的孩子……”良久,方老师自言自语地说,心里感到不是滋味。刮风 了,几个豆大的雨点开始砸在窗子上,方老师也顾不得什么,急忙冲出教室,朝自家的 晒谷场跑去。 跑到自家晒谷场,方老师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数十个同学在班长的带领下,扫 的扫,搬的搬,忙忙碌碌。方老师顿时涌出两行热泪。 1、文中两个加点的词“呆住”“惊呆”分别表现了方老师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呆住: 惊呆: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短文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形象?(2 分) 4、 发挥你的想象:班长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是怎样巧妙地组织同学到方老师家帮助收谷 子的? 5、 在特定情况下,班长充满机敏和智慧的语言,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确实令人称道。 在生活中,你也许会遇到各种类似的特定情况,你怎样应付,并收到好效果的呢?说说 看! 补充 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 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2、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⑴ 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⑵ 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 结构。 3、 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有详写和略写,能够反映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一般略写或 不写。阅读时,要清楚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并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