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化学》课程教材电子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用,主编:匡海学,共十三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54,文件大小:3.86MB,团购合买
本书在以前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规划教材(中药化学肖崇厚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各重要化学成分类型按照其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设立章节进行介绍,如设立了糖和苷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教材苷类章和其他成分章中的多糖部分,并增加了对糖类化合物的介绍;设立了苯丙素类化合物章,包括原教材的香豆素、木脂素,并调整增加了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内容;设立了三萜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游离三萜和三萜皂苷;设立了甾体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教材的强心苷章、皂苷章中的甾体皂苷部分、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章中的胆汁酸类化合物和蟾蜍蟾酥部分、以及其他成分章中的甾醇类和昆虫变态激素部分等;设立了鞣质章;生物碱类化合物章,对原教材中的生物碱的分类一节部分,亦按照生物碱的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进行了重新调整,等等。此外,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药复方研究的有关问题,增设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散材 中药化学 供中药类专业用 主编 国海学 中国中因药出版社

编写说明 本书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组织编写的、供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普 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新世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本书内容主要以中药为对象,着重介绍各重要 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测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注意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点,突出中药化学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的思想:注意 对有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的介绍:注意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 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引入本学科的前 沿知识和内容:根据本学科属应用基础学科的特点,充分注意实用性,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使介绍的内容符合当今实际工作的需要。 本书在以前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规划教材(中药化学肖崇厚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各重要化学成分 类型按照其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设立章节进行介绍,如设立了糖和苷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 教材苷类章和其他成分章中的多糖部分,并增加了对糖类化合物的介绍;设立了苯丙素类化 合物章,包括原教材的香豆素、木脂素,并调整增加了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内容:设立了 三萜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游离三萜和三萜皂苷:设立了甾体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教材 的强心苷章、皂苷章中的甾体皂苷部分、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章中的胆汁酸类化合物和蟾蜍 蟾酥部分、以及其他成分章中的甾醇类和昆虫变态激素部分等:设立了鞣质章:生物碱类化 合物章,对原教材中的生物碱的分类一节部分,亦按照生物碱的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进行了重 新调整,等等。此外,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药复方研究的有关问题,增设了中药复方药效物 质基础研究章。同时,对各章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 对一本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且质量较好的教材进行如此重大的调整和修改,对于本书编委 会的每位成员来说,深感责任之大、压力之重。但是,也正是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强烈的责 任感,编委会的成员们完成了这一新的尝试,并期望本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各院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许多同仁也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 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和能力,书中定有不当及谬误之处,敬希读者斧正。 中药化学编委会 2002年11月

编写说明 本书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组织编写的、供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普 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新世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本书内容主要以中药为对象,着重介绍各重要 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测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注意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点,突出中药化学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的思想;注意 对有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的介绍;注意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 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引入本学科的前 沿知识和内容;根据本学科属应用基础学科的特点,充分注意实用性,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使介绍的内容符合当今实际工作的需要。 本书在以前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规划教材(中药化学 肖崇厚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年)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各重要化学成分 类型按照其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设立章节进行介绍,如设立了糖和苷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 教材苷类章和其他成分章中的多糖部分,并增加了对糖类化合物的介绍;设立了苯丙素类化 合物章,包括原教材的香豆素、木脂素,并调整增加了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内容;设立了 三萜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游离三萜和三萜皂苷;设立了甾体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教材 的强心苷章、皂苷章中的甾体皂苷部分、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章中的胆汁酸类化合物和蟾蜍 蟾酥部分、以及其他成分章中的甾醇类和昆虫变态激素部分等;设立了鞣质章;生物碱类化 合物章,对原教材中的生物碱的分类一节部分,亦按照生物碱的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进行了重 新调整,等等。此外,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药复方研究的有关问题,增设了中药复方药效物 质基础研究章。同时,对各章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 对一本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且质量较好的教材进行如此重大的调整和修改,对于本书编委 会的每位成员来说,深感责任之大、压力之重。但是,也正是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强烈的责 任感,编委会的成员们完成了这一新的尝试,并期望本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各院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许多同仁也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 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和能力,书中定有不当及谬误之处,敬希读者斧正。 中药化学编委会 2002 年 11 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二、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 第三节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一节糖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糖类的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苷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苷类的结构与分类 三、苷类的一般性质 第三节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 一、糖和苷类的提取 二、糖和苷类的分离 第四节糖和苷类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五节苷类的结构研究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二、分子式的测定 三、组成苷的苷元和糖的鉴定 四、苷分子中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五、苷中糖和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一、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二、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 一、概 述 二、糖类的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 苷类化合物 一、 概述 二、苷类的结构与分类 三、苷类的一般性质 第三节 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 一、糖和苷类的提取 二、糖和苷类的分离 第四节 糖和苷类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五节 苷类的结构研究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二、分子式的测定 三、组成苷的苷元和糖的鉴定 四、苷分子中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五、苷中糖和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 二、萘醌类 三、菲醌类 四、蒽醌类 第三节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二、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二、波谱分析 第七节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紫草 二、丹参 三、大黄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二、简单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香豆素类 一、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二、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 三、香豆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四、香豆素类的检识 五、香豆素类的结构研究 六、含香豆素的中药实例 第四节木脂素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三、木脂素的提取与分离 四、木脂素的检识 五、木脂素的结构测定 六、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黄酮类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 二、萘醌类 三、菲醌类 四、蒽醌类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二、 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二、波谱分析 第七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紫草 二、丹参 三、大黄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二、简单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 香豆素类 一、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二、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 三、香豆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四、香豆素类的检识 五、香豆素类的结构研究 六、含香豆素的中药实例 第四节 木脂素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三、木脂素的提取与分离 四、木脂素的检识 五、木脂素的结构测定 六、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黄酮类

二、 黄酮醇类 三、 二氢黄酮类 四、二氢黄酮醇类 五、异黄酮类 六、二氢异黄酮类 七、查耳酮类 八、二氢查耳酮类 九、橙酮类 十、花色素类 十一、黄烷醇类 十三、其他黄酮类 第三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旋光性 三、溶解性 四、酸碱性 五、显色反应 第四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V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二、'H-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三、C-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四、MS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五、结构测定实例 第七节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槐花米 二、黄芩 三、葛根 四、银杏叶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萜类 一、概述 二、单萜 三、倍半萜 四、二萜 五、二倍半萜 六、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七、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八、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九、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二、黄酮醇类 三、二氢黄酮类 四、二氢黄酮醇类 五、异黄酮类 六、二氢异黄酮类 七、查耳酮类 八、二氢查耳酮类 九、橙酮类 十、花色素类 十一、黄烷醇类 十三、其他黄酮类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旋光性 三、溶解性 四、酸碱性 五、显色反应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UV 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二、1 H-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三、13C-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四、MS 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五、结构测定实例 第七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槐花米 二、黄芩 三、葛根 四、银杏叶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 萜类 一、概述 二、 单萜 三、倍半萜 四、二萜 五、二倍半萜 六、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七、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八、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九、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十、含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第二节挥发油 一、概述 二、挥发油的组成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五、挥发油的检识 六、含挥发油的中药实例 第八章三萜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链状三萜 二、单环三萜 三、双环三萜 四、三环三萜 五、四环三萜 六、五环三萜 第三节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三、溶血作用 第四节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V光谱 二、MS谱 三、NMR谱 四、结构研究举例 第七节、 含皂苷的中药研究实例 一、人参 二、甘草 三、柴胡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二、甾体化合物的生合成途径 三、甾体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第二节强心苷类化合物

十、含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第二节 挥 发 油 一、概述 二、挥发油的组成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四.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五、挥发油的检识 六、含挥发油的中药实例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链状三萜 二、单环三萜 三、双环三萜 四、三环三萜 五、四环三萜 六、五环三萜 第三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三、溶血作用 第四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 二、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UV 光谱 二、MS 谱 三、NMR 谱 四、结构研究举例 第七节、 含皂苷的中药研究实例 一、人参 二、甘草 三、柴胡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一、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二、甾体化合物的生合成途径 三、甾体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第二节 强心苷类化合物

一、强心苷概述 二、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三、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四、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五、强心苷的提取与分离 六、强心苷的检识 七、强心苷的结构研究 八、含强心苷的中药及蟾酥强心成分实例 第三节甾体皂苷 一、概述 二、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四、甾体皂苷的提取与分离 五、甾体皂苷的检识 六、留体皂苷的结构研究 七、含甾体皂苷的中药实例 第四节C21甾体化合物 一、概述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第五节植物甾醇 一、概述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第六节胆汁酸类化合物 一、胆汁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动物界的分布 二、胆汁酸的化学性质 三、胆汁酸的检识 四、胆汁酸的提取分离 五、含胆汁酸的中药实例 第七节昆虫变态激素 一、 概述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第十章生物碱 第一节概述 一、生物碱的含义、分布、存在形式及生物活性 二、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简介 第二节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一、鸟氨酸系生物碱 二、赖氨酸系生物碱 三、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 四、色氨酸系生物碱 五、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六、组氨酸系生物碱 七、萜类生物碱

一、强心苷概述 二、强心苷的结构与分类 三、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四、强心苷的理化性质 五、强心苷的提取与分离 六、强心苷的检识 七、强心苷的结构研究 八、含强心苷的中药及蟾酥强心成分实例 第三节 甾体皂苷 一、 概述 二、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 三、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 四、甾体皂苷的提取与分离 五、甾体皂苷的检识 六、甾体皂苷的结构研究 七、含甾体皂苷的中药实例 第四节 C21甾体化合物 一、 概述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第五节 植物甾醇 一、 概述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第六节 胆汁酸类化合物 一、 胆汁酸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动物界的分布 二、胆汁酸的化学性质 三、胆汁酸的检识 四、胆汁酸的提取分离 五、含胆汁酸的中药实例 第七节 昆虫变态激素 一、 概述 二、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第十章 生物碱 第一节 概述 一、 生物碱的含义、分布、存在形式及生物活性 二、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简介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 一、鸟氨酸系生物碱 二、赖氨酸系生物碱 三、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 四、色氨酸系生物碱 五、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六、组氨酸系生物碱 七、萜类生物碱

八、甾体类生物碱 第三节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二、生物碱的分离 三、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第五节生物碱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三、高效液相色谱(HPLC) 第六节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二、波谱法 第七节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 一、麻黄 二、延胡索 三、黄连 四、洋金花 五、苦参 六、汉防己 七、马钱子 八、乌头(附子) 九、紫杉 第十一章鞣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鞣质的结构与分类 一、可水解鞣质类 二、缩合鞣质类 三、复合鞣质 第三节鞣质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鞣质的提取与分离 一、鞣质的提取 二、鞣质的分离及纯化 第五节鞣质的检识 第六节鞣质的结构研究 一、H-NR谱 二、C-MR谱 三、MS谱 四、CD谱

八、甾体类生物碱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二、生物碱的分离 三、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第五节 生物碱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三、高效液相色谱(HPLC)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二、波谱法 第七节 含生物碱的中药实例 一、麻黄 二、延胡索 三、黄连 四、 洋金花 五、 苦参 六、汉防己 七、 马钱子 八、 乌头(附子) 九、 紫杉 第十一章 鞣 质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鞣质的结构与分类 一、可水解鞣质类 二、缩合鞣质类 三、复合鞣质 第三节 鞣质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 鞣质的提取与分离 一、鞣质的提取 二、鞣质的分离及纯化 第五节 鞣质的检识 第六节 鞣质的结构研究 一、1 H-NMR谱 二、13C-NMR谱 三、MS 谱 四、CD 谱

五、结构研究实例 第六节含鞣质的中药实例 第十二章其他成分 第一节脂肪酸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脂肪酸的结构分类 三、脂肪酸的理化性质 四、脂肪酸的提取分离五、提取分离实例 第二节有机含硫化合物 一、概述 二、含硫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第三节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 一、氨基酸 二、环肽 三、蛋白质和酶 第四节矿物质 一、概述 二、矿物药 三、微量元素 第十三章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 二、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 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 四、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五、促进中药制剂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 一、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 二、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三、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 四、中药复方定性、定量研究 第三节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原则 三、中药复方血清靶成分研究 四、中药复方中化学物种形态和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五、其他新思路

五、结构研究实例 第六节 含鞣质的中药实例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 第一节 脂肪酸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脂肪酸的结构分类 三、脂肪酸的理化性质 四、脂肪酸的提取分离五、提取分离实例 第二节 有机含硫化合物 一、概述 二、含硫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第三节 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 一、氨基酸 二、环肽 三、蛋白质和酶 第四节 矿物质 一、概述 二、矿物药 三、微量元素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 二、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 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 四、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五、促进中药制剂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 一、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 二、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三、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 四、中药复方定性、定量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 一、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原则 三、中药复方血清靶成分研究 四、中药复方中化学物种形态和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 五、其他新思路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 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一中药化学成分。具体地说,中药化学 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 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等。 中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的防治疾病的重要的武器。经过数千 年对临床用药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归纳,不仅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同时又将这一 独特的理论用来指导中药的采集、炮制、配伍、制剂及应用等。并且,如本章第二节所述, 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及中药产业化的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应注意中药药性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注重解决中医药 学自身的问题,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它既不同于一般含义的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 的研究,也不同于现代药学中的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研究,尽管它 们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相近或相同之处。因此,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 究,要努力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尊重中医临床用药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成果, 应用当代最新技术和方法来进行。 中药除少数品种如青黛、冰片、阿胶等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 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且种类繁多。根据我国有关部门自1983年至1994年对全 国中药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我国天然中草药共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为11,146 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实践的发展,还将会发 现更多的中草药。来源各异、多姿多彩的中草药,它们的化学成分也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 杂性表现在不同的中药可能含有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并且,每种类型成分的数目往往也是 相当多的,即使同一种中药,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的化学成分。例如,中药 人参中就含有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p1)等20余种三萜皂苷类成分以及挥发油、甾体 化合物、多糖、氨基酸、肽类、蛋白质、炔醇、有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类成分。中药 中的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本草纲 目》记载大黄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 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直至于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 热谵语,黄疸诸火疮”。一味大黄能有这样多方面的功效,是与大黄含有的多类化学成分直 接相关的,现己知大黄中的番泻苷(sennosides)类成分具有泻下作用,游离蒽醌苷元则对 多种细菌有抑菌活性,而芪类成分则可能是抗高血脂的有效成分,苯丁酮类具有一定的镇痛 抗炎作用,大黄鞣质有明显的降低血清尿素氮的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功效或药理作用 的相关性研究,对于阐明中药的科学性是不可或缺的。 应当指出,目前真正被阐明了有效成分的中药品种并不很多,特别是从中医临床疗效及 中药传统功效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品种就更加有限。多数只是一般化学成分,少数为通过不 同程度的药效试验或生物活性试验证明对机体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成分。另外,中药中的 化学成分也不一定都是有效成分。有些化学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被称为无效成分,如普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以及树脂、叶绿素等。 但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 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具体地说,中药化学 主要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 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或确定、生物合成途径和必要的化学结构的修 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等。 中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的防治疾病的重要的武器。经过数千 年对临床用药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归纳,不仅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同时又将这一 独特的理论用来指导中药的采集、炮制、配伍、制剂及应用等。并且,如本章第二节所述, 中药化学的研究,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及中药产业化的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究,应注意中药药性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点,注重解决中医药 学自身的问题,为中医药现代化服务,它既不同于一般含义的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 的研究,也不同于现代药学中的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研究,尽管它 们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相近或相同之处。因此,中药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研 究,要努力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尊重中医临床用药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成果, 应用当代最新技术和方法来进行。 中药除少数品种如青黛、冰片、阿胶等为人工制品外,大都是来自于植物、动物、矿物 的非人工制品,并以植物来源为主且种类繁多。根据我国有关部门自 1983 年至 1994 年对全 国中药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我国天然中草药共有 12,807 种,其中植物药为 11,146 种,动物药 1,581 种,矿物药 80 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实践的发展,还将会发 现更多的中草药。来源各异、多姿多彩的中草药,它们的化学成分也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 杂性表现在不同的中药可能含有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并且,每种类型成分的数目往往也是 相当多的,即使同一种中药,也可能含有大量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的化学成分。例如,中药 人参中就含有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等 20 余种三萜皂苷类成分以及挥发油、甾体 化合物、多糖、氨基酸、肽类、蛋白质、炔醇、有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类成分。中药 中的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中药常具有多方面功效或多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本草纲 目》记载大黄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 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 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直至于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 热谵语,黄疸诸火疮”。一味大黄能有这样多方面的功效,是与大黄含有的多类化学成分直 接相关的,现已知大黄中的番泻苷(sennosides)类成分具有泻下作用,游离蒽醌苷元则对 多种细菌有抑菌活性,而芪类成分则可能是抗高血脂的有效成分,苯丁酮类具有一定的镇痛 抗炎作用,大黄鞣质有明显的降低血清尿素氮的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功效或药理作用 的相关性研究,对于阐明中药的科学性是不可或缺的。 应当指出,目前真正被阐明了有效成分的中药品种并不很多,特别是从中医临床疗效及 中药传统功效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品种就更加有限。多数只是一般化学成分,少数为通过不 同程度的药效试验或生物活性试验证明对机体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成分。另外,中药中的 化学成分也不一定都是有效成分。有些化学成分不具有生物活性、也不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 这些化学成分被称为无效成分,如普通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油脂以及树脂、叶绿素等。 但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 1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54页,可试读4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