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导学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顺畅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沈复,清代作家,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 品,共六篇,故名“六记”。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准字音,初步读清句读,为课堂上小组 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 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 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 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活动方案】 活动1:朗读课文,用笔圈出自己不会读或者容易写错的字词→小组讨论明确生 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 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请用红色笔标 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1.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2.生字词拼读 稚zhi藐miao鹤he强 Jiang 淚1i怡y1凹凸aot庞p6ng 砾1i邱qi壑he 易读错的字: 易写错的字 活动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畅→小组内个体展示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 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小组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朗读展示。 容易读错的句子: 活动3: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方法提示:结合注释、运用所学、反复朗读、 联系揣测),并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圈画下来→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 助→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互相订正、互相释疑 我不会翻译的句子: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 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私:私下里 拟:比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幼时记趣》导学单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顺畅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沈复,清代作家,字三白,号梅逸,苏州人。《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 品,共六篇,故名“六记”。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准字音,初步读清句读,为课堂上小组 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蚊子和癞蛤蟆吗?你们喜欢吗?为什么?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 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 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 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活动方案】 活动 1:朗读课文,用笔圈出自己不会读或者容易写错的字词→小组讨论明确生 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 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请用红色笔标 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白处 1.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2.生字词拼读 稚 zhì 藐 miǎo 鹤 hè 强 jiàng 淚 lì 怡 yí 凹凸 ào tǚ 庞 páng 砾 lì 邱 qiǚ 壑 hè 易读错的字: 易写错的字: 活动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畅→小组内个体展示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 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小组尝试以自己的方式朗读展示。 容易读错的句子: 活动 3:结合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方法提示:结合注释、运用所学、反复朗读、 联系揣测),并将自己难以翻译的字词句圈画下来→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 助→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互相订正、互相释疑 我不会翻译的句子: 3.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 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5.特殊句式: 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自己 驱之(于)别院到 B.固定句式 以……为……把……当作… 为所 《幼时记趣》导学单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加强识记。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活动方案】 活动1:小组成员分节接力朗读课文,组内互助正音正字(注意节奏,读出童趣) 活动2:小组长分配任务,合作整理 通假字: 词多义: 古今异义 特殊(固定)句式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自己 驱之(于)别院到 B.固定句式 以……为……把…当作…… 为所…………被… 活动3: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件童年的“物外之趣”,试用 四字短语进行概括→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活动4: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物外之趣”?文中所叙“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童心童趣?→班级交流 独立思考,用四字短语归纳 A.“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B.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
4.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5.特殊句式: 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 自己 驱之(于)别院 到 B.固定句式 以……为…… 把……当作…… ……为所…… ……被…… 《幼时记趣》导学单 (第 2 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加强识记。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活动方案】 活动 1:小组成员分节接力朗读课文,组内互助正音正字(注意节奏,读出童趣) 活动 2:小组长分配任务,合作整理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特殊(固定)句式 A.省略句 使(之)与台齐 自己 驱之(于)别院 到 B.固定句式 以……为…… 把……当作…… ……为所…… ……被…… 活动 3:快速浏览课文,独立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件童年的“物外之趣”,试用 四字短语进行概括→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交流,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活动 4: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物外之趣”?文中所叙“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童心童趣?→班级交流 独立思考,用四字短语归纳: A.“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B.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吗?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活动5: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 有精彩的瞬间,你有过这样的童年趣事吗? 总结全文 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 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 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藐小(miao)鹤唳(li)怡然(yi)土砾(1) 丘壑(he)庞然(pang)童稚(zhi)项为之强( Jiang) 2.填空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 字三白 苏州人,清代作家。“记趣”的意思是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 3.选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 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 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 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 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 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4.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5.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 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 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 端,怡然称快。 6.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怡然称快”指的又是什么事情?(用 原文句子回答)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 青云白鹤观 7.“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一个细节表现作者观赏群鹤舞空时的专注、入迷。 8.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青云白鹤,鹤唳云 端 9.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 闯的情景;一个“唳 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10.这两段文字的关系是(C)
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活动 5: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 有精彩的瞬间,你有过这样的童年趣事吗? 总结全文 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 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 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反馈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藐小( miǎo ) 鹤唳( lì ) 怡然( yí ) 土砾( lì ) 丘壑( hè ) 庞然( páng ) 童稚( zhì ) 项为之强(jiāng ) 2.填空 《幼时记趣》选自《_____《浮生六记》》,作者__沈复______,字____三白____, 苏州人,____清____代作家。“记趣”的意思是___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_____。 3.选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 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 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 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 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 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4. 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5. 写出出自本文的三个成语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 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 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 端,怡然称快。 6.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怡然称快”指的又是什么事情?(用 原文句子回答)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 青云白鹤观。 7.“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一个细节表现作者观赏群鹤舞空时的专注、入迷。 8.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青云白鹤,鹤唳云 端。” 9.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冲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 闯的情景;一个“____唳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10.这两段文字的关系是 ( C )
A.并列B.递进C.总分D.分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 “不好”,改为“过”。复圈去改为“入”。旋又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 始定为“绿”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中士人家藏其草他的,王安石的 (2)旋又改为“满”)随即 (3)凡如是十许字这样 (4)始定为“绿”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的小草、树木,什么时候明亮的月亮才能照耀我回到故乡去 呢? (2)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共像这样改动了十多次,才改定为“绿”字 13.为什么“绿”字比其他的字好?请简要分析。 “绿”用得极为传神,写活了江南春天的景色,把草木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 出来了。 14.我国古代的诗人十分注重炼字。请从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举出一例,并说说 它的表达效果。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和“入”的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 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
A.并列 B.递进 C.总分 D.分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 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 “不好”,改为“过”。复圈去改为“入”。旋又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 始定为“绿”。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他的,王安石的 (2)旋又改为“满” )随即 (3)凡如是十许字 这样 (4)始定为“绿” 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绿了江南两岸的小草、树木,什么时候明亮的月亮才能照耀我回到故乡去 呢? (2)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一共像这样改动了十多次,才改定为“绿”字。 13.为什么“绿”字比其他的字好?请简要分析。 “绿”用得极为传神,写活了江南春天的景色,把草木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 出来了。 14.我国古代的诗人十分注重炼字。请从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举出一例,并说说 它的表达效果。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和“入”的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 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