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内涵,并使学生能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熟练应用于 自由落体运动 2.使学生在了解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有相同加速度的基础上,对自由落体加速 度有较深认识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 1.对落体运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伽利略认为重物与轻物下落的 样快。) 2.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用粉笔头演示自由落体运动 3.请大家猜想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 师生互动 (1)观察粉笔头的自由落体运动,讨论运动的初速度(为零),运动速度的变化(越来 越大)。提出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实验验证 1)讨论实验方案: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提示可以参考书本。最后由各组派代 表总结发言各组的实验方案。教师总结如下: ①打点计时器、纸带 ②光电计时装置 ③频闪照相(学生能看了书本P45的“问题与练习”的4题而提出方案,若没人提 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清楚闪光照片是怎么得到的,教师可利用电脑动画介绍频闪照相 过程) 2)动手实验:仍分小组实验,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打点计时器、纸带,光电计时装置 根据刚才的发言给适当的器材。注意,由于光电计时装置的使用要求较高,可少用,且给基 础较好的同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四处走动可适当的进行指导
2.5 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内涵,并使学生能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熟练应用于 自由落体运动。 2. 使学生在了解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都有相同加速度的基础上,对自由落体加速 度有较深认识。 3.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 1. 对落体运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伽利略认为重物与轻物下落的 一样快。) 2. 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用粉笔头演示自由落体运动。 3. 请大家猜想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运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 师生互动: (1)观察粉笔头的自由落体运动,讨论运动的初速度(为零),运动速度的变化(越来 越大)。提出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实验验证 1)讨论实验方案: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提示可以参考书本。最后由各组派代 表总结发言各组的实验方案。教师总结如下: ①打点计时器、纸带 ②光电计时装置 ③频闪照相(学生能看了书本 P45 的“问题与练习”的 4 题而提出方案,若没人提, 教师可适当引导。但不清楚闪光照片是怎么得到的,教师可利用电脑动画介绍频闪照相 过程) 2)动手实验:仍分小组实验,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打点计时器、纸带,光电计时装置。 根据刚才的发言给适当的器材。注意,由于光电计时装置的使用要求较高,可少用,且给基 础较好的同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四处走动可适当的进行指导
(3)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你采用何种处理方法,最终得到什么结果? 仍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最终总结以下可能的处理方法: 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个常数 2)速度均匀增大(利用v-t图像) 3)xt2(利用x-t2图像) 若还有其他的方法也可。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对所列方法应做适当的解释, 也可以让发言的学生说明方法的理论依据 最终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V=gt;x=(1/2)gt2 (4)教师当场对书本P45的“问题与练习”的4题的闪光照片上的数据利用计算机的 EXCEL的图表功能在投影上演示自由落体的xt图像,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 界,懂得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m t2/s2 0.04 0.008 0.0016 0.032 0.12 0.0144 0.16 0.125 0.0256 0.2 0.196 0.0 0.24 0.28400576 0.25 0.2 0.15 线性(x 0.05 t2/s2 00.010.020.030.040.050.060.07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引导:根据你处理的数据,请你计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各小组计算结果公布,教师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并根据刚才 EXCEL处理的图像计算加 速度的值(图像的斜率的两倍就是加速度的大小)。(各结果有可能有误差)请同学们讨论在 实验误差允许内,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结论:相同 (1)在地面附近的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 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教师强调我们这里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0m/s2。在粗略的计算中,可以把 取作10m/2 请学生看书本P44的表格,说说能得到的信息:
(3)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你采用何种处理方法,最终得到什么结果? 仍是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最终总结以下可能的处理方法: 1)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 Δs 是一个常数 2)速度均匀增大(利用 v-t 图像) 3)x∝t 2(利用 x-t 2 图像) 若还有其他的方法也可。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对所列方法应做适当的解释, 也可以让发言的学生说明方法的理论依据。 最终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Vt=gt;x=(1/2)gt2 (4)教师当场对书本 P45 的“问题与练习”的 4 题的闪光照片上的数据利用计算机的 EXCEL 的图表功能在投影上演示自由落体的 x-t 2 图像,以扩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 界,懂得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t/s x/m t 2 /s2 0 0 0 0.04 0.008 0.0016 0.08 0.032 0.0064 0.12 0.071 0.0144 0.16 0.125 0.0256 0.2 0.196 0.04 0.24 0.284 0.0576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引导:根据你处理的数据,请你计算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各小组计算结果公布,教师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并根据刚才 EXCEL 处理的图像计算加 速度的值(图像的斜率的两倍就是加速度的大小)。(各结果有可能有误差)请同学们讨论在 实验误差允许内,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结论:相同。 (1)在地面附近的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 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 g 表示。 (2)重力加速度 g 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教师强调我们这里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g=9.801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可以把 g 取作 10 m/s2。 请学生看书本 P44 的表格,说说能得到的信息: x-t 2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t 2 /s2 x/m x 线性 (x)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3.测定反应时间 (1)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小书签,用两个手指捏住书签顶端,让一个学生伸出两个手指在书签的下端做 好捏住书签的准备,但手指不能碰到书签。当看到教师放开手时,学生立即去捏书签。 这个小实验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战士、司机、 飞行员、运动员等尤其如此,当发现某种情况时,能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战胜对手,或避免 危险。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2)指导学生参考书本P44的“做一做”设计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实验 请一组学生谈谈他们的设计方案: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 时间。其他组的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 3)教师用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学生,直接读出反应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根尺子 的奧秘,并在课后自己制作这么一把“尺”,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 三、课后作业 (1)阅读书本内容 (2)完成P45的问题与练习1~4 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p-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了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并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位移一时间公式x=1+1am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 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教师活动:我们分别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有时还要知道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问题 “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 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x103ms32,枪筒长x=0.64m,计算子弹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 g 的大小是不同的,从赤道到北极,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3.测定反应时间 (1)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小书签,用两个手指捏住书签顶端,让一个学生伸出两个手指在书签的下端做 好捏住书签的准备,但手指不能碰到书签。当看到教师放开手时,学生立即去捏书签。 这个小实验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战士、司机、 飞行员、运动员等尤其如此,当发现某种情况时,能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战胜对手,或避免 危险。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2)指导学生参考书本 P44 的“做一做”设计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实验: 请一组学生谈谈他们的设计方案: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 时间。其他组的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 (3)教师用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学生,直接读出反应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根尺子 的奥秘,并在课后自己制作这么一把“尺”,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 三、课后作业 (1)阅读书本内容 (2)完成 P45 的问题与练习 1~4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v-t 图象中图线与 t 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2. 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了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并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 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2 0 2 1 x = v t + at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 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教师活动:我们分别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有时还要知道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问题: “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 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 a=5x103m/s2,枪筒长 x=0.64m,计算子弹
射出枪口时的速度。并推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做题并推导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2=2ax 点评:培养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简化问题的能力和推导能力;在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 题时,如果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应用公式v2-vb=2ax求解,往往会使问题 变得简单,方便 教师总结:v=10+a①x=v2+at2② v2=2ax③是解答匀 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 教师活动:投影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适当加入学生的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课堂练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v0+at v2=2ax③,这是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 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 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 向:当a与1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 变化规律;当a与w方向相反对,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 负值 四、实例探究 1.公式x=v021+at2的基本应用 [例1]一辆汽车以10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6秒(汽车未停下)。汽 车行驶了102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汽车一直作匀减速运动,其位移可由多种不同方法求解。 x-at102-×(-1)×6 解法1:由x=va1+ar2得v= =20m/s 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20m/s 解法2: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节=0,而V=10+a,得节=o2 2 又下=x=102=17m,解得1n 1×6 =20m/s t 6 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20m/s 点拨:①运动学公式较多,故同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求解方法;②为确定解题结果是否 正确,用不同方法求解是一有效措施 2.关于刹车时的误解问题
射出枪口时的速度。并推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学生做题并推导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 v 2ax 2 0 2 − = 点评:培养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简化问题的能力和推导能力;在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 题时,如果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应用公式 v v 2ax 2 0 2 − = 求解,往往会使问题 变得简单,方便。 教师总结: v = v + at 0 ① 2 0 2 1 x = v t + at ② v v 2ax 2 0 2 − = ③是解答匀 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 教师活动:投影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适当加入学生的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 v = v + at 0 ① 2 0 2 1 x = v t + at ② v v 2ax 2 0 2 − = ③,这是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 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 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 向;当 a 与 v0 方向相同时,a 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 变化规律;当 a 与 v0 方向相反对,a 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 负值。 四、实例探究 1. 公式 2 0 2 1 x = v t + at 的基本应用 [例 1]一辆汽车以 10m/s2 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 6 秒(汽车未停下)。汽 车行驶了 102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汽车一直作匀减速运动,其位移可由多种不同方法求解。 解法 1:由 2 0 2 1 x = v t + at 得 20 6 ( 1) 6 2 1 102 2 1 2 2 0 = − − = − = t x at v m/s 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 20m/s 解法 2: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2 0 t v v v + = ,而 v v at t = 0 + ,得 2 0 at v = v + 又 17 6 102 = = = t x v m/s,解得 20 2 1 6 17 2 0 = − = − = − at v v m/s 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 20m/s 点拨:①运动学公式较多,故同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求解方法;②为确定解题结果是否 正确,用不同方法求解是一有效措施。 2. 关于刹车时的误解问题
[例2]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 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读题指导:车做减速运动,是否运动了10s,这是本题必须考虑的。 分析:初速度w=15m/s,a=-2m/s2,分析知车运动7.5s就会停下,在后25s内 车停止不动。 解: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t,=0,a=-2m/s2 由v=vo+at知 运动时间t=二o_-15 75 说明刹车后7.5s汽车停止运动。 由y2-v2=2ax得 所以车的位移x =56.25 点评:计算题求解,一般应该先用字母代表物理量进行运算,得出用已知量表达未知量 的关系式,然后再把数值代入式中,求出未知量的值。这样做能够清楚地看出未知量与已知 量的关系,计算也比较简便 3.关于先加速后减速问题(图像的巧妙应用) [例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 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m。求汽车的最 大速度。 分析:汽车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最大速度后,立即改做匀减速运动 可以应用解析法,也可应用图像法。 解法1:设最大速度为vm,由题意,可得方程组 x==a11+Vm2+a2l2 t1+l2 0=v+a2I2 2x2×50 整理得vn1205m/ s 解法2: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平均速度相等,都等于一,故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用m=,解得m=-20 2x2×50 可见,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非常简便快捷,以后大家要注意这种解法 解法3:应用图像法,做出运动全过程的νt图像,如图所示,。图线与t轴围成三角 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故
[例 2]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 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 下,汽车以 2m/s2 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 10s 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读题指导:车做减速运动,是否运动了 10s,这是本题必须考虑的。 分析: 初速度 v0=15m/s,a = -2m/s 2,分析知车运动 7 .5s 就会停下,在后 2 .5s 内, 车停止不动。 解: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 t,v =0,a= - 2m/s 2 由 v = v + at 0 知 运动时间 7.5 2 0 15 = − − = − = a v t s 说明刹车后 7 .5s 汽车停止运动。 由 v v 2ax 2 0 2 − = 得 所以车的位移 56.25 2 ( 2) 15 2 2 2 0 2 = − − = − = a v v x m 点评:计算题求解,一般应该先用字母代表物理量进行运算,得出用已知量表达未知量 的关系式,然后再把数值代入式中,求出未知量的值。这样做能够清楚地看出未知量与已知 量的关系,计算也比较简便。 3. 关于先加速后减速问题(图像的巧妙应用) [例 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 12s 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 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 20s,行进了 50 m。求汽车的最 大速度。 分析:汽车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最大速度后,立即改做匀减速运动, 可以应用解析法,也可应用图像法。 解法 1:设最大速度为 vm,由题意,可得方程组 2 2 2 2 2 1 1 2 1 2 1 x a t v t a t = + m + 1 2 t = t + t 1 1 v a t m = 0 2 2 v a t = m + 整理得 5 20 2 2 50 = = = t x vm m/s 解法 2: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平均速度相等,都等于 2 m v ,故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 2 m v , 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2 m v = t x ,解得 5 20 2 2 50 = = = t x vm m/s 可见,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非常简便快捷,以后大家要注意这种解法。 解法 3:应用图像法,做出运动全过程的 v-t 图像,如图所示,。v-t 图线与 t 轴围成三角 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故
2x2×50 所以 -sm/ 20 4321 48121620
2 v t x m = ,所以 5 20 2 2 50 = = = t x vm m/s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 )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 ) 3.竭力保持庄重。 ( )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 )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 )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 寂静 幽静 恬静 安静 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 )的微笑。 2.贝多芬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 八、句子工厂。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 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 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 及她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 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 (一)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 )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 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 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 分矜( )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 凭着他的天才想象为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 永恒的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