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指资本主义工业 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 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 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 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 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发明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工 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 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 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 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 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 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 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从“法国压迫者”下得到解放,使很多欧洲人都梦想着一个美好时代的到来,并为所有人带 来更多的政治权利。但这正是王公贵族们要防止发生的事情。从1814年秋到1815年夏,他 们召开了旨在重新规划欧洲的“维也纳会议”,一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旧的东西。会议在 奥地利宰相梅特涅的主持下,试图重新建立1789年以前的状况。如果说,他们真的相信 这样一来时钟就可以倒转,那他们就大错而特错了。欧洲并不平静。用警察国家的方法,王 公们虽然还能够制造“稳定和秩序”的假象,但人们的不满却仍然存在。1848年,终于爆 发了革命。从法国开始,蔓延到了整个欧洲。人民到处要求在政治上有发言权;在前几个月 里,还出现了王公们似乎打算让步的迹象。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想赢得时间,聚集新的力量 企图再次用武力维护他们的利益。在巴黎、维也纳、柏林,起义都遭到失败。 王公们在政治领域一再阻碍变革,或至少推迟变革的进行,但经济生活却发生了越来越 快速的变化。十八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开始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我们 可以称其为“工业革命”。它彻底改变了人类从务农和定居所开始的生活环境 作为世界主导的海上和殖民大国的英国,变得越来越富有了。一个开明的市民阶级对这 种财富和日益增长的自信,使这个国家也成了起领导作用的精神大国。而这对工业化和自然 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时的精神之父,当属伊萨克·牛顿(1643-1727),他借 助严格的数学法则描绘自然现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加以印证。根据他由此所得到的知识 使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有了更多的理解,并在技术上加以运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一个具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 1),指资本主义工业 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 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 1750 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 1830 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 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 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 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 欧洲大陆,19 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发明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工 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 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 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 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 19 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 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 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 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从“法国压迫者”下得到解放,使很多欧洲人都梦想着一个美好时代的到来,并为所有人带 来更多的政治权利。但这正是王公贵族们要防止发生的事情。从 1814 年秋到 1815 年夏,他 们召开了旨在重新规划欧洲的“维也纳会议”, — 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旧的东西。会议在 奥地利宰相梅特涅的主持下,试图重新建立 1789 年以前的状况。如果说,他们真的相信, 这样一来时钟就可以倒转,那他们就大错而特错了。欧洲并不平静。用警察国家的方法,王 公们虽然还能够制造“稳定和秩序”的假象,但人们的不满却仍然存在。1848 年,终于爆 发了革命。从法国开始,蔓延到了整个欧洲。人民到处要求在政治上有发言权;在前几个月 里,还出现了王公们似乎打算让步的迹象。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想赢得时间,聚集新的力量, 企图再次用武力维护他们的利益。在巴黎、维也纳、柏林,起义都遭到失败。 王公们在政治领域一再阻碍变革,或至少推迟变革的进行,但经济生活却发生了越来越 快速的变化。十八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开始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我们 可以称其为“工业革命”。它彻底改变了人类从务农和定居所开始的生活环境。 作为世界主导的海上和殖民大国的英国,变得越来越富有了。一个开明的市民阶级对这 种财富和日益增长的自信,使这个国家也成了起领导作用的精神大国。而这对工业化和自然 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当时的精神之父,当属伊萨克·牛顿(1643-1727),他借 助严格的数学法则描绘自然现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加以印证。根据他由此所得到的知识, 使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有了更多的理解,并在技术上加以运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一个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詹姆斯·瓦特1789年设计的第一台可供实用的蒸汽机。这台机器不 仅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可以在很多领域取代手工劳动。矿山和冶炼业,钢铁的生产 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紧接着是纺织业从新技术得到了莫大的好处:蒸汽驱动的纺纱机和织 布机发明了出来,对棉花的加工更加方便和快速。纺织品的生产飞速提高。新的,更大的工 厂建立了起来,人们需要更多的机器,产品不再在手工工场生产,而是在工厂了。钢铁的需 求量与日俱增,为使原料和产品尽快送到所需要的地方,改善运输条件已具有突出的地位。 蒸汽船只和蒸汽机车就是工程师们对交通问题的回答。1821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 间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开始运行:铁路线的扩建使工业获得了新的动力。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开 始了,英国走上世界第一工业国的道路 尽管有了很多发明和更新,但工业化仍然需要劳动力。他们大批来自农村,因为农民只 依靠农业已经不能维持生活。很多小农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卖掉,和奴仆和使女一样涌入城 市。“农村人口外流”又导致了城市的迅速发展。例如曼彻斯特,1760至1830年,居民从 17000人增加到了180000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一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来自农村的人迄今生活和劳动在“自然节奏”之中:现在自然节奏变成了工厂的“人为节 奏”。很多人很难或根本就无法适应这种情况,从而就产生了失业和社会灾难。工人及其家 庭只能生活在简陋的集体宿舍,没有起码的卫生设施;疾病和瘟疫开始蔓延。空气和用水都 受到严重的污染,那时工厂的烟囱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随意排放着烟尘。法国学者亚历克 西·托克维尔访问曼彻斯特以后写道:“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了 野兽。” 新经济形式的理论基础,是由苏格兰国民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奠定的 他的主要著作《国富论》,成了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的圣经。斯密认为,劳动力是一个社会 经济进步和财富的源泉。为了充分利用它,就有必要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尽可能小的单位,使 人都成为专门人才。他说,在市场上,需与求最后决定产品的价格和生产的规模。国家不应 干预这个过程,否则它就会破坏“经济力量的自由游戏”。只有当所有的“参与者”可以自 由发展,并尽可能多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时,普遍的福祉也就会随之提高。斯密认定个人利益 和整体福祉之间的和谐。但社会上的弱者却感觉不到这一点。他的“经济自由化”的理论 更符合工厂主和商人的利益 尽管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很早就已经显现,其他国家仍视英国为榜样,并很快就按照英国 的模式赶了上来 科技革命对工业城市区位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 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 “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都分布在英国,主 要有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煤铁资源开发规模迅 速扩大,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形成世界性的工业 地带。工业向大型化、联合化方向发展,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 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第二次
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詹姆斯·瓦特 1789 年设计的第一台可供实用的蒸汽机。这台机器不 仅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而且还可以在很多领域取代手工劳动。矿山和冶炼业,钢铁的生产, 都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紧接着是纺织业从新技术得到了莫大的好处:蒸汽驱动的纺纱机和织 布机发明了出来,对棉花的加工更加方便和快速。纺织品的生产飞速提高。新的,更大的工 厂建立了起来,人们需要更多的机器,产品不再在手工工场生产,而是在工厂了。钢铁的需 求量与日俱增,为使原料和产品尽快送到所需要的地方,改善运输条件已具有突出的地位。 蒸汽船只和蒸汽机车就是工程师们对交通问题的回答。1821 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 间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开始运行;铁路线的扩建使工业获得了新的动力。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开 始了,英国走上世界第一工业国的道路。 尽管有了很多发明和更新,但工业化仍然需要劳动力。他们大批来自农村,因为农民只 依靠农业已经不能维持生活。很多小农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卖掉,和奴仆和使女一样涌入城 市。“农村人口外流”又导致了城市的迅速发展。例如曼彻斯特,1760 至 1830 年,居民从 17000 人增加到了 180000 人,变成了第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 — 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来自农村的人迄今生活和劳动在“自然节奏”之中;现在自然节奏变成了工厂的“人为节 奏”。很多人很难或根本就无法适应这种情况,从而就产生了失业和社会灾难。工人及其家 庭只能生活在简陋的集体宿舍,没有起码的卫生设施;疾病和瘟疫开始蔓延。空气和用水都 受到严重的污染,那时工厂的烟囱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而随意排放着烟尘。法国学者亚历克 西·托克维尔访问曼彻斯特以后写道:“文明创造了它的奇迹,而文明了的人却几乎变成了 野兽。” 新经济形式的理论基础,是由苏格兰国民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奠定的。 他的主要著作《国富论》,成了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的圣经。斯密认为,劳动力是一个社会 经济进步和财富的源泉。为了充分利用它,就有必要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尽可能小的单位,使 人都成为专门人才。他说,在市场上,需与求最后决定产品的价格和生产的规模。国家不应 干预这个过程,否则它就会破坏“经济力量的自由游戏”。只有当所有的“参与者”可以自 由发展,并尽可能多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时,普遍的福祉也就会随之提高。斯密认定个人利益 和整体福祉之间的和谐。但社会上的弱者却感觉不到这一点。他的“经济自由化”的理论, 更符合工厂主和商人的利益。 尽管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很早就已经显现,其他国家仍视英国为榜样,并很快就按照英国 的模式赶了上来。 科技革命对工业城市区位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 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 “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都分布在英国,主 要有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煤铁资源开发规模迅 速扩大,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形成世界性的工业 地带。工业向大型化、联合化方向发展,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 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第二次
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苏 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彼得堡)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 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自然 资源被发现、被有效地开采和进行综合利用。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通讯)能源和物 质资料的消耗都很少,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 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美国西南部的 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的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南部慕尼黑 工业中心。 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蒸汽机从研制到18世纪定型投产用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而第三次科技 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10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10年,原子能 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6年,晶体管4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2年。此 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40%过时了 电子领域中已有50%过时了。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30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 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1950~1972 年高达6.1%。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 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 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 现在已达到80%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 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 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 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物质 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 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 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 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 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 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 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 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 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苏 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彼得堡)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 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自然 资源被发现、被有效地开采和进行综合利用。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通讯)能源和物 质资料的消耗都很少,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 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美国西南部的 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的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南部慕尼黑 工业中心。 1.三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蒸汽机从研制到 18 世纪定型投产用了 84 年,电动机为 65 年,而第三次科技 革命中的技术大多在 10 年内就投入应用,从发现雷达原理到制造出雷达用了 10 年,原子能 的利用从开发到应用为 6 年,晶体管 4 年,移动电话 4 年,激光从发现到应用不足 2 年。此 外,据美国国会有关报告统计,战后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到今天已有 40%过时了, 电子领域中已有 50%过时了。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的 30 年中已进入第五代,而微型计算机 诞生后几乎每隔两年甚至半年就换代一次。 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 1.7%,而在 1950~1972 年高达 6.1%。1953~1973 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 1 800 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 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 5%~10%,20 世纪 70 年代增长至 60%, 现在已达到 80%。 3.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 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 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 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物质 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 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 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4.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最近 30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 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 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 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 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 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二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企 业内部的白领工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数开始超过蓝领工人(以体力劳动为主)。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硏究工作呈现空前活 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世纪自 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1870年以 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 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 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6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 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 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 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它由蒸汽或水力带动,就能把机械 能变为电能。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 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 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年, 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 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 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 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 7.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早在1876年,德国人 奥托制成了四冲程内燃机,使用煤气为燃料。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格·戴姆和 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 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 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 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 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 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 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 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 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 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8.电讯事业的发展 早在1844年,摩尔斯在美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试拍有线电报成功,打下 了近代电讯事业的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 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 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 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呈现空前活 跃的局面,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自然科学同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19 世纪自 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创造了条件。1870 年以 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 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这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 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6.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 1831 年,英国科学家法 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 19 世纪 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 年德国人西门子 制成发电机。19 世纪 70 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它由蒸汽或水力带动,就能把机械 能变为电能。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 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 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要把电力应用于生产,还必须解决远距离输送问题。1882 年, 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 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 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列宁指出:“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 代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 代。 7.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早在 1876 年,德国人 奥托制成了四冲程内燃机,使用煤气为燃料。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格·戴姆和 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 年代,德国工程师 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 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 世 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 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 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 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 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 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 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 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 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 年,全世 界开采的石油只有 80 万吨,到 1900 年猛增至 2 000 万吨。 8.电讯事业的发展。 早在 1844 年,摩尔斯在美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试拍有线电报成功,打下 了近代电讯事业的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 年,定居 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 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 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 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 19 世纪末最为
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建立无 线电通讯的任务,则是由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几乎同时完成的。1896年,波波 夫首次把无线电报拍到250米远的地方,但他在俄国的试验所能得到的支持却很有限:而马 可尼在英国资本家的资助下,依靠比较优越的条件,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 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 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9.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 60~70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 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 到迅速发展。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 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第一次 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 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 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隆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 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 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 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 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 比较迅速。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 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 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 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 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 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 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内 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 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 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 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 术革新加速进行。 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进步
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 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建立无 线电通讯的任务,则是由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几乎同时完成的。1896 年,波波 夫首次把无线电报拍到 250 米远的地方,但他在俄国的试验所能得到的支持却很有限;而马 可尼在英国资本家的资助下,依靠比较优越的条件,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 年,马 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 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 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9.化学工业的建立。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在无机化学工业方面, 60~70 年代发明了以氨为媒介生产纯碱和利用氧化氮为催化剂生产硫酸的新方法,使这两 种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的综合利用得到迅速发展。有机化学工业也随着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得 到迅速发展。从 80 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焦油中提炼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学合成 方法,美国人发明了塑料,法国人发明了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第一次 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 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 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隆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 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 果。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 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 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 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不少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 比较迅速。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 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 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最后 30 年和 20 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 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 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 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 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内 燃机的出现及 90 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 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 80 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 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 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 术革新加速进行。 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完成 它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显著特点。在电力的使用中,发电机和电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 组成部分。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 原理的基础是1819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以及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 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自激式的直流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还不够完善 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发电机逐步得到改进,到70年代,终于可以投入实际运行。1882年, 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 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 另一方面,随着对电能需求的显著增加和用电区域的扩大,直流电机显示出成 本昂贵、常出事故等问题,所以从19世纪80年代起,人们又投入了对交流电的研究,交流 电具有通过变压器任意变化电压的长处。185年意大利科学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转磁场原理 对交流电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创制出三相异步电动机,这种 型式的电动机,至今仍在使用。1891年以后,较为经济、可靠的三相制交流电得以推广, 电力工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又一项重大成果。1876年,德 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 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 高等特点,可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台汽 车,本茨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这种起动方便的汽车有三个轮子,每分钟的转速约二百 五十次,时速约十五千米,带有一个用水冷却的单缸发动机,功率为3/4马力,用电点燃 这部汽车使本茨第一个获得汽车专利。接着,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又于1897年发明了一种结 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一柴油机,这种柴油机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 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它不仅用于船舶发动机,而且用于火车机车和载重汽车。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作为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发展也很迅速。19世纪90年 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 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工工业的产 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 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对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们开始大量地开采和提炼 石油,石油的产量迅速增长。 新通讯工具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有线电报就已经问世。美国人莫尔斯1837年制成一台电 磁式的电报机。后来,他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61千米长的实验性电报线, 1844年5月24日正式完成了电报传讯的重大实验。特别是莫尔斯利用长短脉冲的不同组合 编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英文字母电码,这被称为莫尔斯电码。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通讯工 具的发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从苏格兰移居美国的贝尔 展示了当时被称为“远听器”的电话,引起轰动。电话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迅速发展起来 1880年,贝尔电报公司成立,它就是今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前身。19世纪80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基本完成。 它以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显著特点。在电力的使用中,发电机和电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 组成部分。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 原理的基础是 1819 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以及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 感应现象。1866 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自激式的直流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还不够完善, 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发电机逐步得到改进,到 70 年代,终于可以投入实际运行。1882 年, 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 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 另一方面,随着对电能需求的显著增加和用电区域的扩大,直流电机显示出成 本昂贵、常出事故等问题,所以从 19 世纪 80 年代起,人们又投入了对交流电的研究,交流 电具有通过变压器任意变化电压的长处。1885 年意大利科学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转磁场原理, 对交流电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人们创制出三相异步电动机,这种 型式的电动机,至今仍在使用。1891 年以后,较为经济、可靠的三相制交流电得以推广, 电力工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又一项重大成果。1876 年,德 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 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 高等特点,可作为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85 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台汽 车,本茨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这种起动方便的汽车有三个轮子,每分钟的转速约二百 五十次,时速约十五千米,带有一个用水冷却的单缸发动机,功率为 3/4 马力,用电点燃。 这部汽车使本茨第一个获得汽车专利。接着,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又于 1897 年发明了一种结 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这种柴油机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 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它不仅用于船舶发动机,而且用于火车机车和载重汽车。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作为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发展也很迅速。19 世纪 90 年 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 已猛增到 50 万辆以上。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工工业的产 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 1859 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石油最 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对燃料油的需求猛增,人们开始大量地开采和提炼 石油,石油的产量迅速增长。 新通讯工具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有线电报就已经问世。美国人莫尔斯 1837 年制成一台电 磁式的电报机。后来,他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 61 千米长的实验性电报线, 1844 年 5 月 24 日正式完成了电报传讯的重大实验。特别是莫尔斯利用长短脉冲的不同组合, 编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英文字母电码,这被称为莫尔斯电码。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通讯工 具的发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在 1876 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从苏格兰移居美国的贝尔 展示了当时被称为“远听器”的电话,引起轰动。电话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迅速发展起来。 1880 年,贝尔电报公司成立,它就是今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前身。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量出电磁波的波长和速度。意大利人马 可尼利用赫兹的发现,制成无线电报通讯设备。1894年,他使用极为简陋的装置,开始了 短距离的无线电报实验;1899年,他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两年后,横跨大西洋发报成功。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钢铁工业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老工业部门之一的钢铁工业取得了较快的技术进步 1856年英国人贝塞默发明了“吹气精炼”操作法,这种方法是把空气吹进转炉来炼铁,这 样能使铁中的含碳量达到最低的程度,可以把铁炼成钢。结果使钢的价格下降到原来的约 1/7。从6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修建了使用这一方法的贝氏转炉。1864年平炉炼钢法问世。平 炉不仅可以熔化生铁和熟铁,还可以熔化废钢,使它变成优质钢。到19世纪末,平炉炼钢 法得到更广泛的采用。为了冶炼含磷矿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878年英国冶金技师托 马斯发明了碱性转炉,使用含磷量高的低质铁也能炼出优质钢。这一改进的后果是惊人的, 不仅含磷的英国铁可以用于生产,而且洛林、比利时和美国的巨大矿藏都变得十分有价值 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1880~1914年,英国的钢产 量由200万吨增加到700万吨,德国从100万吨增加到1 500万吨,美国从160万吨增加到2800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 业原料和重要的建筑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经过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焕发出极大的生产力,产品一下子 丰富起来。欧洲的每个角落都鸣响着蒸汽机的吼声,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但是,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创造出日益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创 造出新的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新的产品、新的机器、新的工业部门、新的生产技术。如果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 完成的话,那只是完成工业进步的第一步飞跃。接着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重工业的 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告终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 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这又是一次真正的巨大变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超过了第一次变革的成果。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凭借着廉价的纺织品横行 天下,称霸世界,英国被誉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德国最先开始,使它 们一跃而起,以新兴的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等工业震撼了世界。后来者居上,美 德两国的工业经过了这次变革之后,远远地走在了英法的前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使工场手工业成为了遥远的过去。在第 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取得了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是在大机器工业内部 进行的。这种大工业内部的兴衰对社会结构的冲击,表现为渐进的,它没有使生产方式发生 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个渐进的冲击也足以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打断了农业社会的进程,建立了传统的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 革命中兴起的许多工业部门都植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它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过是刚 刚破土而出的萌芽。如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的生产状态,与第 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不可同日而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些老行业的新发展又
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量出电磁波的波长和速度。意大利人马 可尼利用赫兹的发现,制成无线电报通讯设备。1894 年,他使用极为简陋的装置,开始了 短距离的无线电报实验;1899 年,他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两年后,横跨大西洋发报成功。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钢铁工业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老工业部门之一的钢铁工业取得了较快的技术进步。 1856 年英国人贝塞默发明了“吹气精炼”操作法,这种方法是把空气吹进转炉来炼铁,这 样能使铁中的含碳量达到最低的程度,可以把铁炼成钢。结果使钢的价格下降到原来的约 1/7。从 60 年代起许多国家都修建了使用这一方法的贝氏转炉。1864 年平炉炼钢法问世。平 炉不仅可以熔化生铁和熟铁,还可以熔化废钢,使它变成优质钢。到 19 世纪末,平炉炼钢 法得到更广泛的采用。为了冶炼含磷矿石,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1878 年英国冶金技师托 马斯发明了碱性转炉,使用含磷量高的低质铁也能炼出优质钢。这一改进的后果是惊人的, 不仅含磷的英国铁可以用于生产,而且洛林、比利时和美国的巨大矿藏都变得十分有价值。 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1880~1914 年,英国的钢产 量由 200 万吨增加到 700 万吨,德国从 100 万吨增加到 1 500 万吨,美国从 160 万吨增加到 2 800 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 业原料和重要的建筑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经过 18 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焕发出极大的生产力,产品一下子 丰富起来。欧洲的每个角落都鸣响着蒸汽机的吼声,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但是,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生产的发展一方面创造出日益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创 造出新的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新的产品、新的机器、新的工业部门、新的生产技术。如果说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 完成的话,那只是完成工业进步的第一步飞跃。接着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重工业的 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告终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 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这又是一次真正的巨大变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超过了第一次变革的成果。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凭借着廉价的纺织品横行 天下,称霸世界,英国被誉为“世界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德国最先开始,使它 们一跃而起,以新兴的钢铁、石油、电气、化工、航空等工业震撼了世界。后来者居上,美 德两国的工业经过了这次变革之后,远远地走在了英法的前面。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使工场手工业成为了遥远的过去。在第一 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取得了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是在大机器工业内部 进行的。这种大工业内部的兴衰对社会结构的冲击,表现为渐进的,它没有使生产方式发生 根本性的变化。但这个渐进的冲击也足以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打断了农业社会的进程,建立了传统的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 革命中兴起的许多工业部门都植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它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过是刚 刚破土而出的萌芽。如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行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的生产状态,与第 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不可同日而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这些老行业的新发展又
导致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从而使整个工业的面貌焕然 新
导致石油、电气、化工、汽车、航空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从而使整个工业的面貌焕然一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