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中国佛教协会编 神款
中国佛教 前言 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种知识领 域日益扩大,网罗一切知识的百科全书成为学术界的共同需 求。在这方面,欧美学术界是着了先鞭的。宗教方面也是如 此。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早已有了自己编纂的百科全书,受 到学者和教徒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利用。佛教是世界公认的三 大宗教之一,历史最为悠久,典籍汗牛充栋,但迄今尚无 部完整的佛教百科全书。一九五五年,斯里兰卡佛教徒为纪 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编纂英文佛教百科全书, 要求各国佛教学者给予支持和合作。当时我国周恩来总理接 受斯里兰卡总理的请托,要我国为他们的百科全书,撰写有 关中国部分的佛教条目。周总理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佛教 协会 中国佛教协会接受这个任务后,即成立中国佛教百科全 书编纂委员会,聘请国内佛教学者担任撰述、编辑和英译工 作。内容分为教史、宗派、人物、经籍、教理、仪轨制度、佛 教胜迹、佛教文化、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九类。为了适应百 科全书的体例,各篇条目着重资料性的叙述,要求全面性与 概括性相结合,并做到言必有据。汉文条目原稿前后写成四 百余篇,约二百余万言。除已将部分英译稿寄往斯里兰卡供 佛教百科全书采用外,全部汉文原稿迄未公开出版。现在应
前 言 随 着 人 类 文 化 的 进 步 , 社 会 科 学 和 自 然 科 学 各 种 知 识 领 域 日 益 扩 大 , 网 罗 一 切 知 识 的 百 科 全 书 成 为 学 术 界 的 共 同 需 求 。 在 这 方 面 , 欧 美 学 术 界 是 着 了 先 鞭 的 。 宗 教 方 面 也 是 如 此 。 基 督 教 、 伊 斯 兰 教 等 早 已 有 了 自 己 编 纂 的 百 科 全 书 , 受 到 学 者 和 教 徒 的 普 遍 欢 迎 和 广 泛 利 用 。 佛 教 是 世 界 公 认 的 三 大 宗 教 之 一 , 历 史 最 为 悠 久 , 典 籍 汗 牛 充 栋 , 但 迄 今 尚 无 一 部 完 整 的 佛 教 百 科 全 书 。 一 九 五 五 年 , 斯 里 兰 卡 佛 教 徒 为 纪 念 释 迦 牟 尼 佛 涅 木 般 二 千 五 百 年 , 发 起 编 纂 英 文 佛 教 百 科 全 书 , 要 求 各 国 佛 教 学 者 给 予 支 持 和 合 作 。 当 时 我 国 周 恩 来 总 理 接 受 斯 里 兰 卡 总 理 的 请 托 , 要 我 国 为 他 们 的 百 科 全 书 , 撰 写 有 关 中 国 部 分 的 佛 教 条 目 。 周 总 理 将 这 个 任 务 交 给 了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接 受 这 个 任 务 后 , 即 成 立 中 国 佛 教 百 科 全 书 编 纂 委 员 会 , 聘 请 国 内 佛 教 学 者 担 任 撰 述 、 编 辑 和 英 译 工 作 。 内 容 分 为 教 史 、 宗 派 、 人 物 、 经 籍 、 教 理 、 仪 轨 制 度 、 佛 教 胜 迹 、 佛 教 文 化 、 中 外 佛 教 文 化 交 流 等 九 类 。 为 了 适 应 百 科 全 书 的 体 例 , 各 篇 条 目 着 重 资 料 性 的 叙 述 , 要 求 全 面 性 与 概 括 性 相 结 合 , 并 做 到 言 必 有 据 。 汉 文 条 目 原 稿 前 后 写 成 四 百 余 篇 , 约 二 百 余 万 言 。 除 已 将 部 分 英 译 稿 寄 往 斯 里 兰 卡 供 佛 教 百 科 全 书 采 用 外 , 全 部 汉 文 原 稿 迄 未 公 开 出 版 。 现 在 应 中 国 佛 教 1
中国佛教 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组织人力,重新加以整理编辑,印成 专册发行 佛教传入中国,近二千年来,对我国社会发生过深刻影 响。从魏晋到隋唐时代经过广泛传播,其影响渗透到我国人 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以至文化艺术等 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在哲学上,它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尤为显著,这已是哲学史家公认的事实。千百年来先人们为 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成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本书得到知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拟于一九八O年起陆 续出版,供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研究人员,以 及有关工作人员和佛教信徒参考。本书的出版如能对上述各 方面的研究有所贡献,我们是引以为荣的。这些文稿撰于二 十年前,部分作者已经离开人世。这次出版,除核对参考资 料并对部分文稿略作删节外,大体上保存原来的面目。每篇 均由作者署名,以明责任。我们限于水平,在整理编辑方面 如有错误之处,希望读者指正。 赵朴初 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广 大 读 者 的 要 求 , 我 们 组 织 人 力 , 重 新 加 以 整 理 编 辑 , 印 成 专 册 发 行 。 佛 教 传 入 中 国 , 近 二 千 年 来 , 对 我 国 社 会 发 生 过 深 刻 影 响 。 从 魏 晋 到 隋 唐 时 代 经 过 广 泛 传 播 , 其 影 响 渗 透 到 我 国 人 民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 在 思 想 意 识 、 风 俗 习 惯 以 至 文 化 艺 术 等 领 域 都 可 以 看 到 它 的 影 响 ; 在 哲 学 上 , 它 对 宋 代 理 学 的 影 响 尤 为 显 著 , 这 已 是 哲 学 史 家 公 认 的 事 实 。 千 百 年 来 先 人 们 为 我 们 留 下 浩 如 烟 海 的 佛 教 典 籍 , 成 为 我 国 文 化 的 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本 书 得 到 知 识 出 版 社 的 大 力 支 持 , 拟 于 一 九 八 ○ 年 起 陆 续 出 版 , 供 哲 学 、 宗 教 学 、 社 会 学 、 历 史 学 等 研 究 人 员 , 以 及 有 关 工 作 人 员 和 佛 教 信 徒 参 考 。 本 书 的 出 版 如 能 对 上 述 各 方 面 的 研 究 有 所 贡 献 , 我 们 是 引 以 为 荣 的 。 这 些 文 稿 撰 于 二 十 年 前 , 部 分 作 者 已 经 离 开 人 世 。 这 次 出 版 , 除 核 对 参 考 资 料 并 对 部 分 文 稿 略 作 删 节 外 , 大 体 上 保 存 原 来 的 面 目 。 每 篇 均 由 作 者 署 名 , 以 明 责 任 。 我 们 限 于 水 平 , 在 整 理 编 辑 方 面 如 有 错 误 之 处 , 希 望 读 者 指 正 。 赵 朴 初 一 九 七 九 年 十 二 月 十 五 日 2 中 国 佛 教
中国佛教 目录 中国佛教经籍 华严经 高观如(2) 普贤行愿品 隆莲(22) 圆觉经 高观如(32) 大宝积经………… ……李安(39) 大宝积经无边庄严会 高观如(50)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高观如(52) 胜蔓经………… 游侠(54) 无量寿经 高观如(56) 阿弥陀经…… 高观如(61) 观无量寿佛经 ·高观如(64)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周叔迦(68) 大方等大集经… 高观如(70) 八吉祥经 周叔迦(79) 维摩诘所说经 真(81) 解深密经 ·黃忏华(87) 金光明经 郭元兴(90) 央掘魔罗经 田光烈(94)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周叔迦(96) 楞严经 周叔迦(97) 大日经… 黄忏华(105)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 高观如(109)
目 录 中 国 佛 教 经 籍 华 严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2 ) 普 贤 行 愿 品 … … … … … … … … … … … … … … … … … … 隆 莲 ( 2 2 ) 圆 觉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3 2 ) 大 宝 积 经 … … … … … … … … … … … … … … … … … … … 李 安 ( 3 9 ) 大 宝 积 经 无 边 庄 严 会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5 0 ) 大 宝 积 经 不 动 如 来 会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5 2 ) 胜 曼 髟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5 4 ) 无 量 寿 经 … …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5 6 ) 阿 弥 陀 经 … …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6 1 ) 观 无 量 寿 佛 经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6 4 ) 佛 说 如 幻 三 摩 地 无 量 印 法 门 经 … … … … … … … … … … 周 叔 迦 ( 6 8 ) 大 方 等 大 集 经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7 0 ) 八 吉 祥 经 … … … … … … … … … … … … … … … … … … … 周 叔 迦 ( 7 9 ) 维 摩 诘 所 说 经 … … … … … … … … … … … … … … … … … 明 真 ( 8 1 ) 解 深 密 经 … … … … … … … … … … … … … … … … … … … 黄 忏 华 ( 8 7 ) 金 光 明 经 … … … … … … … … … … … … … … … … … … … 郭 元 兴 ( 9 0 ) 央 掘 魔 罗 经 … … … … … … … … … … … … … … … … … … 田 光 烈 ( 9 4 ) 大 乘 离 文 字 普 光 明 藏 经 … … … … … … … … … … … … … 周 叔 迦 ( 9 6 ) 楞 严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周 叔 迦 ( 9 7 ) 大 日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黄 忏 华 ( 1 0 5 ) 八 大 菩 萨 曼 荼 罗 经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1 0 9 ) 中 国 佛 教 1
中国佛教 甘露陀罗尼 ……叔迦(111) 不空索神变真言经 高观如(112) 不空索神咒心经 …高观如(116) 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高观如(117) 不空索陀罗尼经 高观如(119) 大般若经 高观如(121) 大品般若经…… 郭元兴(15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游侠(16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游侠(167) 妙法莲华经… 观如(170)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侠(176) 大般涅经…… 高观如(178) 中阴经 ……周叔迦(191) 阿含经 …吕澂(193) 增一阿含经 ……田光烈(201) 中阿含经…… ……………………………田光烈(211) 长阿含经 田光烈(222) 杂阿含经 田光烈游侠(227 佛本行集经 李安(241) 贤愚经 ……隆莲(246) 梵网经 菩萨戒本 隆莲(259) 四分律 (267) 僧祗律……………… (274) 十诵律 …郭元兴(281) 律经 十地经论 郭元兴 佛地经论 郭元兴(296)
甘 露 陀 罗 尼 … … … … … … … … … … … … … … … … … … 周 叔 迦 ( 1 1 1 ) 不 空 � 索 神 变 真 言 经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1 1 2 ) 不 空 � 索 神 咒 心 经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1 1 6 ) 十 一 面 观 世 音 神 咒 经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1 1 7 ) 不 空 � 索 陀 罗 尼 经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1 1 9 ) 大 般 若 经 … …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1 2 1 ) 大 品 般 若 经 … … … … … … … … … … … … … … … … … … 郭 元 兴 ( 1 5 5 ) 仁 王 护 国 般 若 波 罗 蜜 经 … … … … … … … … … … … … … 游 侠 ( 1 6 2 )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1 6 7 ) 妙 法 莲 华 经 …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1 7 0 ) 观 世 音 菩 萨 普 门 品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1 7 6 ) 大 般 涅 木 般 经 …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1 7 8 ) 中 阴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周 叔 迦 ( 1 9 1 ) 阿 含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吕 澂 ( 1 9 3 ) 增 一 阿 含 经 … … … … … … … … … … … … … … … … … … 田 光 烈 ( 2 0 1 ) 中 阿 含 经 … … … … … … … … … … … … … … … … … … … 田 光 烈 ( 2 1 1 ) 长 阿 含 经 … … … … … … … … … … … … … … … … … … … 田 光 烈 ( 2 2 2 ) 杂 阿 含 经 … … … … … … … … … … … … … … … 田 光 烈 游 侠 ( 2 2 7 ) 佛 本 行 集 经 … … … … … … … … … … … … … … … … … … 李 安 ( 2 4 1 ) 贤 愚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隆 莲 ( 2 4 6 ) 梵 网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2 5 4 ) 菩 萨 戒 本 … … … … … … … … … … … … … … … … … … … 隆 莲 ( 2 5 9 ) 四 分 律 … … … … … … … … … … … … … … … … … … … … 隆 莲 ( 2 6 7 ) 僧 祇 律 … … … … … … … … … … … … … … … … … … … … 隆 莲 ( 2 7 4 ) 十 诵 律 … … … … … … … … … … … … … … … … … … … … 郭 元 兴 ( 2 8 1 ) 律 经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 尊 ( 2 8 7 ) 十 地 经 论 … … … … … … … … … … … … … … … … … … … 郭 元 兴 ( 2 9 2 ) 佛 地 经 论 … … … … … … … … … … … … … … … … … … … 郭 元 兴 ( 2 9 6 ) 2 中 国 佛 教
中国佛教 3 大智度论 …………………李安(299) 现观庄严论… 华严经疏钞… 黄忏华(310) 观无量寿佛经疏 田光烈(316) 法华经玄义 黄忏华(320) 法华经文句………… ………黄忏华(326) 瑜伽师地论 …黄忏华(330 阿毗达摩集论 …………澂(338) 因明正理门论 因明入正理论 ……虞愚(348) 大乘百法明门论…… …虞愚(352 大乘起信论 高观如(356) 中论… 李安 十八空论 ……游侠(368) 菩萨本生蔓论… ……………:光烈(370) 菩萨行论 ∵胡继欧(374) 摩诃止观… ……………………黄忏华(380)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论 周叔迦(394) 密乘道次第广论章节略录 潭影(403) 成唯识论 …游侠(408) 三论玄义 黄忏华(416) 因明入正理论疏…… …吕澂(419)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高观如(424) 阿毗达摩俱舍论 吕澂(444 杂阿毗昙心论 游侠(451) 成实论 ……游侠(457) 异部宗轮论…… 游侠(466)
大 智 度 论 … … … … … … … … … … … … … … … … … … … 李 安 ( 2 9 9 ) 现 观 庄 严 论 … … … … … … … … … … … … … … … … … … 王 森 ( 3 0 5 ) 华 严 经 疏 钞 … … … … … … … … … … … … … … … … … … 黄 忏 华 ( 3 1 0 ) 观 无 量 寿 佛 经 疏 … … … … … … … … … … … … … … … … 田 光 烈 ( 3 1 6 ) 法 华 经 玄 义 … … … … … … … … … … … … … … … … … … 黄 忏 华 ( 3 2 0 ) 法 华 经 文 句 … … … … … … … … … … … … … … … … … … 黄 忏 华 ( 3 2 6 ) 瑜 伽 师 地 论 … … … … … … … … … … … … … … … … … … 黄 忏 华 ( 3 3 0 ) 阿 毗 达 摩 集 论 … … … … … … … … … … … … … … … … … 吕 澂 ( 3 3 8 ) 因 明 正 理 门 论 … … … … … … … … … … … … … … … … … 虞 愚 ( 3 4 2 ) 因 明 入 正 理 论 … … … … … … … … … … … … … … … … … 虞 愚 ( 3 4 8 ) 大 乘 百 法 明 门 论 … … … … … … … … … … … … … … … … 虞 愚 ( 3 5 2 ) 大 乘 起 信 论 … … … …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3 5 6 ) 中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 安 ( 3 6 2 ) 十 八 空 论 … … … …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3 6 8 ) 菩 萨 本 生 曼 髟 论 … … … … … … … … … … … … … … … … … 田 光 烈 ( 3 7 0 ) 入 菩 萨 行 论 … … … … … … … … … … … … … … … … … … 胡 继 欧 ( 3 7 4 ) 摩 诃 止 观 … … … … … … … … … … … … … … … … … … … 黄 忏 华 ( 3 8 0 ) 菩 提 道 灯 论 … … … … … … … … … … … … … … … … … … 陈 弘 ( 3 8 9 ) 菩 提 道 次 第 论 … … … … … … … … … … … … … … … … … 周 叔 迦 ( 3 9 4 ) 密 乘 道 次 第 广 论 章 节 略 录 … … … … … … … … … … … … 潭 影 ( 4 0 3 ) 成 唯 识 论 … … … …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4 0 8 ) 三 论 玄 义 … … … … … … … … … … … … … … … … … … … 黄 忏 华 ( 4 1 6 ) 因 明 入 正 理 论 疏 … … … … … … … … … … … … … … … … 吕 澂 ( 4 1 9 ) 阿 毗 达 摩 大 毗 婆 沙 论 … … … … … … … … … … … … … … 高 观 如 ( 4 2 4 ) 阿 毗 达 摩 俱 舍 论 … … … … … … … … … … … … … … … … 吕 澂 ( 4 4 4 ) 杂 阿 毗 昙 心 论 … …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4 5 1 ) 成 实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4 5 7 ) 异 部 宗 轮 论 … … … … … … … … … … … … … … … … … … 游 侠 ( 4 6 6 ) 中 国 佛 教 3
中国佛教经籍
中 国 佛 教 经 籍
中国佛教 华 经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 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 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 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唐武周时实叉 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 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 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 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 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此经第一译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万六千偈,是由 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晋义 煕十四年(418)三月十日在扬州(今南京)道场寺请天竺 藏佛驮跋陀罗译出,三藏手执梵本,译为汉语,法业笔受,慧 、慧观等润文,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于 元熙二年(420)六月十日译竟,刘宋永初二年(421)复校 完毕(见《出三藏记集》卷九经后记等)。初译出时分五十卷, 后改为六十卷,内分三十四品,总由七处、八会的说法而成 嗣后唐永隆元年(680)三月,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和法藏校勘
华 严 经 《 华 严 经 》 , 具 名 《 大 方 广 佛 华 严 经 》 , 是 佛 成 道 后 在 菩 提 场 等 处 , 藉 普 贤 、 文 殊 诸 大 菩 萨 显 示 佛 陀 的 因 行 果 德 如 杂 华 庄 严 , 广 大 圆 满 、 无 尽 无 碍 妙 旨 的 要 典 。 此 经 汉 译 本 有 三 种 : 一 、 东 晋 佛 驮 跋 陀 罗 的 译 本 , 题 名 《 大 方 广 佛 华 严 经 》 , 六 十 卷 , 为 区 别 于 后 来 的 唐 译 本 , 又 称 为 “ 旧 译 《 华 严 》 ” , 或 称 为 《 六 十 华 严 》 。 二 、 唐 武 周 时 实 叉 难 陀 的 译 本 , 题 名 《 大 方 广 佛 华 严 经 》 , 八 十 卷 , 又 称 为 “ 新 译 《 华 严 》 ” , 或 称 为 《 八 十 华 严 》 。 三 、 唐 贞 元 中 般 若 的 译 本 , 也 题 名 《 大 方 广 佛 华 严 经 》 , 四 十 卷 , 它 的 全 名 是 《 大 方 广 佛 华 严 经 入 不 思 议 解 脱 境 界 普 贤 行 愿 品 》 , 简 称 为 《 普 贤 行 愿 品 》 , 或 称 为 《 四 十 华 严 》 。 此 经 第 一 译 六 十 卷 本 , 它 的 梵 文 原 本 三 万 六 千 偈 , 是 由 慧 远 的 弟 子 支 法 领 从 于 阗 ( 今 新 疆 和 田 一 带 ) 得 来 , 于 晋 义 熙 十 四 年 ( 4 1 8 ) 三 月 十 日 在 扬 州 ( 今 南 京 ) 道 场 寺 请 天 竺 三 藏 佛 驮 跋 陀 罗 译 出 , 三 藏 手 执 梵 本 , 译 为 汉 语 , 法 业 笔 受 , 慧 严 、 慧 观 等 润 文 , 吴 郡 内 史 孟 顗 、 右 卫 将 军 褚 叔 度 为 檀 越 , 于 元 熙 二 年 ( 4 2 0 ) 六 月 十 日 译 竟 , 刘 宋 永 初 二 年 ( 4 2 1 ) 复 校 完 毕 ( 见 《 出 三 藏 记 集 》 卷 九 经 后 记 等 ) 。 初 译 出 时 分 五 十 卷 , 后 改 为 六 十 卷 , 内 分 三 十 四 品 , 总 由 七 处 、 八 会 的 说 法 而 成 。 嗣 后 唐 永 隆 元 年 ( 6 8 0 ) 三 月 , 天 竺 三 藏 地 婆 诃 罗 和 法 藏 校 勘 2 中 国 佛 教
中国佛教 此经,见所译《入法界品》内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译出从摩 耶夫人到弥勒菩萨文一段约八九纸补入(见《华严经探玄 记》卷一)。这就成为现行《华严经》六十卷本。 此经第二译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万五千颂,系唐 则天武后遣使从于阗求得,并请来其地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于 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在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武后 亲临译场首题品名,菩提留志、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 等并参与笔受润文,到圣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 寺译毕(见《开元释教录》卷九),成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 总由七处(同旧译)、九会(八会同旧译,新增“普光法堂” 一会)的说法而成。后法藏发见此经《入法界品》中尚有脱 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 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 十五行(《华严经疏》卷三、《华严经略策》),即为现今流行 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此经第三译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万六千七百偈 (见《贞元释教录》卷十七)系南天竺乌荼国王亲手书写遣使 于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赠来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嘱 闋宾三藏般若在长安崇福寺从事翻译,广济译语,圆照笔受, 智柔、智通回缀,道弘、鉴灵润文,道章、大通证义,澄观、 灵邃等详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译毕,成四十卷。其内容 系勘同旧新两译《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 大为增广;尤其是第四十卷有普贤十大行愿,和新添的普贤 广大愿王清净偈,是前此两译《华严经》中所未有。 以上是汉译此经的三大译本。此外,此经中某一品或
此 经 , 见 所 译 《 入 法 界 品 》 内 有 缺 文 , 因 更 就 梵 本 译 出 从 摩 耶 夫 人 到 弥 勒 菩 萨 文 一 段 约 八 九 纸 补 入 ( 见 《 华 严 经 探 玄 记 》 卷 一 ) 。 这 就 成 为 现 行 《 华 严 经 》 六 十 卷 本 。 此 经 第 二 译 八 十 卷 本 , 它 的 梵 文 原 本 四 万 五 千 颂 , 系 唐 则 天 武 后 遣 使 从 于 阗 求 得 , 并 请 来 其 地 三 藏 法 师 实 叉 难 陀 , 于 证 圣 元 年 ( 6 9 5 ) 三 月 十 四 日 在 洛 阳 大 遍 空 寺 开 始 翻 译 , 武 后 亲 临 译 场 首 题 品 名 , 菩 提 留 志 、 义 净 同 宣 梵 本 , 复 礼 、 法 藏 等 并 参 与 笔 受 润 文 , 到 圣 历 二 年 ( 6 9 9 ) 十 月 十 八 日 在 佛 授 记 寺 译 毕 ( 见 《 开 元 释 教 录 》 卷 九 ) , 成 八 十 卷 , 内 分 三 十 九 品 , 总 由 七 处 ( 同 旧 译 ) 、 九 会 ( 八 会 同 旧 译 , 新 增 “ 普 光 法 堂 ” 一 会 ) 的 说 法 而 成 。 后 法 藏 发 见 此 经 《 入 法 界 品 》 中 尚 有 脱 文 , 仍 与 地 婆 诃 罗 校 勘 梵 文 , 于 第 八 十 卷 初 从 弥 勒 菩 萨 后 至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微 尘 数 善 知 识 前 中 间 , 补 入 文 殊 伸 手 摩 善 财 顶 十 五 行 ( 《 华 严 经 疏 》 卷 三 、 《 华 严 经 略 策 》 ) , 即 为 现 今 流 行 的 《 华 严 经 》 八 十 卷 本 。 此 经 第 三 译 四 十 卷 本 , 它 的 梵 文 原 本 一 万 六 千 七 百 偈 ( 见 《 贞 元 释 教 录 》 卷 十 七 ) 系 南 天 竺 乌 荼 国 王 亲 手 书 写 遣 使 于 贞 元 十 一 年 ( 7 9 5 ) 十 一 月 送 赠 来 唐 。 翌 年 六 月 , 唐 德 宗 嘱 罽 宾 三 藏 般 若 在 长 安 崇 福 寺 从 事 翻 译 , 广 济 译 语 , 圆 照 笔 受 , 智 柔 、 智 通 回 缀 , 道 弘 、 鉴 灵 润 文 , 道 章 、 大 通 证 义 , 澄 观 、 灵 邃 等 详 定 , 至 十 四 年 ( 7 9 8 ) 二 月 译 毕 , 成 四 十 卷 。 其 内 容 系 勘 同 旧 新 两 译 《 华 严 经 》 的 《 入 法 界 品 》 一 品 , 但 文 字 上 大 为 增 广 ; 尤 其 是 第 四 十 卷 有 普 贤 十 大 行 愿 , 和 新 添 的 普 贤 广 大 愿 王 清 净 偈 , 是 前 此 两 译 《 华 严 经 》 中 所 未 有 。 以 上 是 汉 译 此 经 的 三 大 译 本 。 此 外 , 此 经 中 某 一 品 或 一 中 国 佛 教 3
4 中国佛教 部分传译于中国的为数也不少。公元二世纪中—后汉支娄 迦谶曾于洛阳译出《兜沙经》一卷,当是此经别行本汉译的 开始,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聂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 朝,都有《华严经》的支分别行本译出,在法藏《华严经传 记》卷一中曾列举有这类别行译本三十五部。今略就现存各 本并对照唐译各品会列载如下 《佛说兜沙经》一卷(“如来名号品”,“光明觉品”),后 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净行品”,“十住品”),吴支 谦译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净行品”),西晋聂道真译 菩萨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晋竺法护译。 《菩萨十住经》一卷(同上),东晋衹多密译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十地品”),西晋竺法护译 《十住经》四卷(同上),后秦鸠摩罗什译 佛说十地经》九卷(同上),唐尸罗达摩译。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十定品”),西晋竺法护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寿量品”),唐玄奘译。 《佛说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同上),宋法贤译。 《佛说如来兴显经》四卷(“如来出现品”),西晋竺法护 《度世品经》六卷(“离世间品”),西晋竺法护译。 《佛说罗摩迦经》三卷(“入法界品”),西秦圣坚译。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同上),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部 分 传 译 于 中 国 的 为 数 也 不 少 。 公 元 二 世 纪 中 — — 后 汉 支 娄 迦 谶 曾 于 洛 阳 译 出 《 兜 沙 经 》 一 卷 , 当 是 此 经 别 行 本 汉 译 的 开 始 , 吴 支 谦 、 西 晋 竺 法 护 、 聂 道 真 乃 至 南 北 朝 、 隋 、 唐 各 朝 , 都 有 《 华 严 经 》 的 支 分 别 行 本 译 出 , 在 法 藏 《 华 严 经 传 记 》 卷 一 中 曾 列 举 有 这 类 别 行 译 本 三 十 五 部 。 今 略 就 现 存 各 本 并 对 照 唐 译 各 品 会 列 载 如 下 : 《 佛 说 兜 沙 经 》 一 卷 ( “ 如 来 名 号 品 ” , “ 光 明 觉 品 ” ) , 后 汉 支 娄 迦 谶 译 。 《 佛 说 菩 萨 本 业 经 》 一 卷 ( “ 净 行 品 ” , “ 十 住 品 ” ) , 吴 支 谦 译 。 《 诸 菩 萨 求 佛 本 业 经 》 一 卷 ( “ 净 行 品 ” ) , 西 晋 聂 道 真 译 。 《 菩 萨 十 住 行 道 品 》 一 卷 ( “ 十 住 品 ” ) , 西 晋 竺 法 护 译 。 《 菩 萨 十 住 经 》 一 卷 ( 同 上 ) , 东 晋 祇 多 密 译 。 《 渐 备 一 切 智 德 经 》 五 卷 ( “ 十 地 品 ” ) , 西 晋 竺 法 护 译 。 《 十 住 经 》 四 卷 ( 同 上 ) , 后 秦 鸠 摩 罗 什 译 。 《 佛 说 十 地 经 》 九 卷 ( 同 上 ) , 唐 尸 罗 达 摩 译 。 《 等 目 菩 萨 所 问 三 昧 经 》 三 卷 ( “ 十 定 品 ” ) , 西 晋 竺 法 护 译 。 《 显 无 边 佛 土 功 德 经 》 一 卷 ( “ 寿 量 品 ” ) , 唐 玄 奘 译 。 《 佛 说 校 量 一 切 佛 刹 功 德 经 》 一 卷 ( 同 上 ) , 宋 法 贤 译 。 《 佛 说 如 来 兴 显 经 》 四 卷 ( “ 如 来 出 现 品 ” ) , 西 晋 竺 法 护 译 。 《 度 世 品 经 》 六 卷 ( “ 离 世 间 品 ” ) , 西 晋 竺 法 护 译 。 《 佛 说 罗 摩 迦 经 》 三 卷 ( “ 入 法 界 品 ” ) , 西 秦 圣 坚 译 。 《 文 殊 师 利 发 愿 经 》 一 卷 ( 同 上 ) , 东 晋 佛 驮 跋 陀 罗 译 。 4 中 国 佛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