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中国企业用何种方式“走出去 2003-04-08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善利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 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要按照 国际分工的要求来配置资源。企业要按照国际分工的要求寻求发展。 他举例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在寻求企业发展战略时,要从国际汽车市场的供 给与需求来考虑自己的产品定位,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 其原材料的供应、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研发、营销竿都要服从于国际竞争 的要求。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要讨论的并非是企业要不要“走出去”的 问题,而是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既是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的过程,也 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己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国际分工的体系,中国 许多企业己经或者正在走出去。 朱善利认为,说中国许多企业已经“走出去”,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的。从 广义角度讲,企业“走出去”可以分为企业的产品“走出去”外贸出口、企 业的技术“走出去”技术出口、企业的资金“走出去”对外投资,以及 企业的人员“走出去”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这几个 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讲,企业“走出去”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既然有这么多走出去的方式可供选择,那么中国企业采取什么方式“走出去” 呢?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企业应该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式,如果企业具有 资金与管理方面的优势,则对外直接投资就是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企业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才是他们的最佳 选择呢?我认为,目前,制造业产品出口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应该选择的“走 出去”的方式。因为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中国具有比较优势。 观察中国对外经济往来,就会发现,为什么企业应该选择产品出口作为“走 出去”的方式。以2002年为例,200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207,9 亿美元。其中出口3255.7亿美元,进口2952.2亿美元。加工贸易进 出口总值为3021.7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数的48.8%。其中出口1 799.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55.3%。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占到如此 高的比例,尤其是占出口比例超过总出口的半数以上,这表明中国在加工制造业 方面具有优势。 而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境外设立非金融类经营机构6758家,协议投资 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平均每个企业投资不足150 万美元,这在发达国家只能算个体户。即使按照在中国国内计算,也只是个小企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1 中国企业用何种方式“走出去” 2003-04-08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善利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 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要按照 国际分工的要求来配置资源。企业要按照国际分工的要求寻求发展。 他举例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在寻求企业发展战略时,要从国际汽车市场的供 给与需求来考虑自己的产品定位,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 其原材料的供应、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研发、营销等都要服从于国际竞争 的要求。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要讨论的并非是企业要不要“走出去”的 问题,而是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既是国外企业进入中国的过程,也 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国际分工的体系,中国 许多企业已经或者正在走出去。 朱善利认为,说中国许多企业已经“走出去”,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的。从 广义角度讲,企业“走出去”可以分为企业的产品“走出去” 外贸出口 、企 业的技术“走出去” 技术出口 、企业的资金“走出去” 对外投资 ,以及 企业的人员“走出去” 劳务输出、工程承包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这几个 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狭义的角度讲,企业“走出去”是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既然有这么多走出去的方式可供选择,那么中国企业采取什么方式“走出去” 呢﹖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企业应该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方式,如果企业具有 资金与管理方面的优势,则对外直接投资就是一种好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企业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才是他们的最佳 选择呢﹖我认为,目前,制造业产品出口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应该选择的“走 出去”的方式。因为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中国具有比较优势。 观察中国对外经济往来,就会发现,为什么企业应该选择产品出口作为“走 出去” 的方式。以2002年为例,200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207.9 亿美元。其中出口3255.7亿美元,进口2952.2亿美元。加工贸易进 出口总值为3021.7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数的48.8%。其中出口1 799.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55.3%。加工贸易占中国出口贸易占到如此 高的比例,尤其是占出口比例超过总出口的半数以上,这表明中国在加工制造业 方面具有优势。 而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境外设立非金融类经营机构6758家,协议投资 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平均每个企业投资不足150 万美元,这在发达国家只能算个体户。即使按照在中国国内计算,也只是个小企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业。 目前采取这种直接投资的方式,对于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对于那些资金、技术、管理都比较雄厚的企业,采取对外投资的方式也许能够发 挥比较优势。 多数企业把产品出口作为“走出去”的方式,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众所周 知,中国目前的失业率比较高,相对于劳动力而言,资金与其他资源都比较缺乏, 大量的资本到国外投资,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中国恰好需要吸收更多的外国资 本到中国来,以便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 因此吸引外资,进口原材料与半成品,加工后再出口既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 的要求相适应,也与多数中国企业的能力相适应。 作者:傅继红徐滨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3-04-07 上海贝尔之痛:WT0时代中国企业痛苦缩影 2002-12-12 20年来,中国一直实行以市场换技术,有很多企业只图眼前利益,单纯引 资,研发能力落后。能进入跨国公司布局中的企业,还算是佼佼者,但这种“卖 身”,毕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此前曾表示, 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大体只能持续3~5年,如果在3~5年之后中国企 业不能发展出新的竞争力,那么中国的经济很可能就是被外国企业所主导的经 济。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ASB)近日慌忙关上了与公共奥论对话的大门。 这家在中国通信行业内被誉为“无敌手”的企业最近遭遇了来自媒体的质疑。 该公司公关部门一名姓杨的小姐向记者表示,“最近媒体的一些报道对ASB不公 平,给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决定暂时不接受媒体采访。”ASB高层则以 E-mail形式通知公司所有员工,一律不得接受新闻界访问。 ASB究竟出了什么事?又为何要将自己封闭起来? 裁员事件 2002年5月28日,国内老牌电信企业上海贝尔与法国业界“石无霸”阿尔 卡特合并,成为国内通信行业第一家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取名上海贝尔阿尔卡 特(ASB),阿尔卡特以50%+1控股。当时媒体纷纷以“强强联合打造航空母舰” 之类的溢美之词来称颂,然而短短数月之后,ASB就以“自愿离职计划”的名义 宣布裁员,由此引发一场裁员风波。 在有关裁员的诸多消息中,一个事实却被媒体忽略了。那就是上海贝尔以及 之后的ASB今年在利润上一路下滑,节节败退。记者从上海市经委经济运行处获 悉,今年1~9月份,ASB企业利润同比下降65.3%,其中营业利润同比下降86.3%, 产品销售收入下降26.3%,产值下降比重也较大。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陈兆忠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2 业。 目前采取这种直接投资的方式,对于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对于那些资金、技术、管理都比较雄厚的企业,采取对外投资的方式也许能够发 挥比较优势。 多数企业把产品出口作为“走出去”的方式,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众所周 知,中国目前的失业率比较高,相对于劳动力而言,资金与其他资源都比较缺乏, 大量的资本到国外投资,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中国恰好需要吸收更多的外国资 本到中国来,以便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 因此吸引外资,进口原材料与半成品,加工后再出口既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 的要求相适应,也与多数中国企业的能力相适应。 作者:傅继红 徐滨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3-04-07 上海贝尔之痛:WTO 时代中国企业痛苦缩影 2002-12-12 20 年来,中国一直实行以市场换技术,有很多企业只图眼前利益,单纯引 资,研发能力落后。能进入跨国公司布局中的企业,还算是佼佼者,但这种“卖 身”,毕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此前曾表示, 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大体只能持续 3~5 年,如果在 3~5 年之后中国企 业不能发展出新的竞争力,那么中国的经济很可能就是被外国企业所主导的经 济。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ASB)近日慌忙关上了与公共舆论对话的大门。 这家在中国通信行业内被誉为“无敌手”的企业最近遭遇了来自媒体的质疑。 该公司公关部门一名姓杨的小姐向记者表示,“最近媒体的一些报道对 ASB 不公 平,给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决定暂时不接受媒体采访。”ASB 高层则以 E-mail 形式通知公司所有员工,一律不得接受新闻界访问。 ASB 究竟出了什么事?又为何要将自己封闭起来? 裁员事件 2002 年 5 月 28 日,国内老牌电信企业上海贝尔与法国业界“巨无霸”阿尔 卡特合并,成为国内通信行业第一家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取名上海贝尔阿尔卡 特(ASB),阿尔卡特以 50%+1 控股。当时媒体纷纷以“强强联合打造航空母舰” 之类的溢美之词来称颂,然而短短数月之后,ASB 就以“自愿离职计划”的名义 宣布裁员,由此引发一场裁员风波。 在有关裁员的诸多消息中,一个事实却被媒体忽略了。那就是上海贝尔以及 之后的 ASB 今年在利润上一路下滑,节节败退。记者从上海市经委经济运行处获 悉,今年 1~9 月份,ASB 企业利润同比下降 65.3%,其中营业利润同比下降 86.3%, 产品销售收入下降 26.3%,产值下降比重也较大。上海市经委研究室主任陈兆忠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向记者表示,“ASB是全市21个主要的企业集团之一,是本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的效益滑坡对全市经济大盘影响较大。 那么ASB此次裁员是否由效益滑坡引发?ASB内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 人员断然否认了这个说法。 媒体此前曾有报道,在5月28日ASB的成立庆典上,董事长袁欣曾经宜布 ASB将在当时5000名员工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研发人员,并与阿尔卡特总裁谢瑞 克一同承诺,ASB不会裁员。可是袁、谢的承诺却在这个秋天里随同秋叶一起飘 落了。 在ASB总裁杨安卓发出《致全体员工的信》之后,裁员方案正式启动,主要 采用劝说离职并给予经济补偿的形式。一名研发人员向记者透露了裁员的进展情 况。大约有1200名目标员工递交了辞职申请书。“除掉一些摇摆分子,公司批下 来的可能在500~800人左右,走了的将近占公司总人数的1/10,”他补充说,“走 的人大多数是研发人员。” 这位研发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本科毕业生如果在原上海贝尔工作过 三年,这次补偿金能拿到10万元人民币左右。走的人大多能拿到这个数。如果 学历更高、职位更高、工作年限更长,就远不止10万元。所以ASB此次的裁员 赔偿估计将近1个亿。“三四个月以后可能还会裁人,但降薪的可能性不大。”他 说。 那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人员向记者表示,裁员是阿尔卡特方面提出来的, 中方做了争取,裁员方案是妥协的产物,所以补偿金较高。阿尔卡特为什么言而 无信,在短短几个月后就提出裁员?阿尔卡特之痛? “我不看好ASB的未来。”阎海峰博士说。阎是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的副教授,在研究跨国公司管理等领域颇有建树。 阎海峰认为,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合并后的整合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最大 的关口表现在文化的整合上。“所有的兼并都面临着文化的问题,对于阿尔卡特 来说,应该是适应而不是去改造。”阎说。但无论是适应或是改造,都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5月28日ASB成立之后,立刻就出现了非常混乱的状况。“有半个 月的时间,公司里乱哄哄的,直到7月1日管理系统才基本理顺,开始正常运转,” 那名接受记者采访的高管人员向记者描述道,“ASB生不逢时,但与其说上海贝 尔选错了时机,不如说是阿尔卡特选错了时机。”他的潜台词是,阿尔卡特要为 这次合并付出代价,换言之,要经历一番痛苦历程。 显然,由于合并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对公司业绩下滑付有责任。但几乎所有接 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表示,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归之于整个行业的萧条,归之于市 场的菱缩。“大客户中国电信在搞重组改制,对国内电信业的投资今年一下子就 减少了30%,这对ASB是有打击的。”上海市经委经济运行处的邵浙民女士告诉 3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3 向记者表示,“ASB 是全市 21 个主要的企业集团之一,是本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的效益滑坡对全市经济大盘影响较大。” 那么 ASB 此次裁员是否由效益滑坡引发?ASB 内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 人员断然否认了这个说法。 媒体此前曾有报道,在 5 月 28 日 ASB 的成立庆典上,董事长袁欣曾经宣布, ASB 将在当时 5000 名员工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研发人员,并与阿尔卡特总裁谢瑞 克一同承诺,ASB 不会裁员。可是袁、谢的承诺却在这个秋天里随同秋叶一起飘 落了。 在 ASB 总裁杨安卓发出《致全体员工的信》之后,裁员方案正式启动,主要 采用劝说离职并给予经济补偿的形式。一名研发人员向记者透露了裁员的进展情 况。大约有 1200 名目标员工递交了辞职申请书。“除掉一些摇摆分子,公司批下 来的可能在 500~800 人左右,走了的将近占公司总人数的 1/10,”他补充说,“走 的人大多数是研发人员。” 这位研发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本科毕业生如果在原上海贝尔工作过 三年,这次补偿金能拿到 10 万元人民币左右。走的人大多能拿到这个数。如果 学历更高、职位更高、工作年限更长,就远不止 10 万元。所以 ASB 此次的裁员 赔偿估计将近 1 个亿。“三四个月以后可能还会裁人,但降薪的可能性不大。”他 说。 那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人员向记者表示,裁员是阿尔卡特方面提出来的, 中方做了争取,裁员方案是妥协的产物,所以补偿金较高。阿尔卡特为什么言而 无信,在短短几个月后就提出裁员? 阿尔卡特之痛? “我不看好 ASB 的未来。”阎海峰博士说。阎是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的副教授,在研究跨国公司管理等领域颇有建树。 阎海峰认为,上海贝尔与阿尔卡特合并后的整合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最大 的关口表现在文化的整合上。“所有的兼并都面临着文化的问题,对于阿尔卡特 来说,应该是适应而不是去改造。”阎说。但无论是适应或是改造,都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5 月 28 日 ASB 成立之后,立刻就出现了非常混乱的状况。“有半个 月的时间,公司里乱哄哄的,直到 7 月 1 日管理系统才基本理顺,开始正常运转,” 那名接受记者采访的高管人员向记者描述道,“ASB 生不逢时,但与其说上海贝 尔选错了时机,不如说是阿尔卡特选错了时机。”他的潜台词是,阿尔卡特要为 这次合并付出代价,换言之,要经历一番痛苦历程。 显然,由于合并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对公司业绩下滑付有责任。但几乎所有接 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表示,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归之于整个行业的萧条,归之于市 场的萎缩。“大客户中国电信在搞重组改制,对国内电信业的投资今年一下子就 减少了 30%,这对 ASB 是有打击的。”上海市经委经济运行处的邵浙民女士告诉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记者。 电信业整个行业的衰退首先是从欧美开始的,进而波及到亚洲。原先风光无 限的一些上市企业早己风光不再,最典型的例子莫如朗讯。此前,电信业巨头们 相继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季报告,其中北电网络净亏损18亿美元,爱立信 则亏损4.15亿美元。而之前,北电的股价更由于巨额亏损的冲击,面临停牌风 险。中国市场最初似乎还阳光普照,不过好景不长。曾经名声赫赫的“巨大中华” (即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现如今或病危、或喘粗气,日子稍好过些的,也 成天叫嚷着如何渡过冬天。根据此前媒体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九个月固定资产投 资额仅为99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30.66%。即使是较为乐观的估计,全年 电信行业投资总额将是1800亿元,而去年整个电信行业的投资总额是2642亿元。 所以就有了ASB生不逢时的说法。阁海峰解释说,大型企业兼并,通常选择 在产业环境比较好的时候,变革相对而言容易成功,因为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 支付改革成本的能力也更强些。在阎看来,即使是在产业上升时期,企业合并也 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那么在不景气时,这种痛就会显得更为真切而清晰。而 在股权安排上,阿尔卡特以50%+1控股,意味着阿方是主导方,在并购中处于强 势地位,痛苦很大程度上就由何尔卡特方面来承担了。 阿尔卡特看中上海贝尔,是因为后者的生产能力较强,还有比较成熟的销售 网络。要想真正在中国战场上打一场漂亮仗,这些对阿尔卡特而言太重要了。但 上海贝尔并入阿尔卡特,同时进来的还有一些骨子里的弊病。业内人士说,5月 28日以前的上海贝尔,表面上依旧是繁荣的,但内在其实隐藏着危机。 上海贝尔的前身是1984年1月成立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 由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和阿尔卡特贝尔以及比利时王国政府合作基金会合资经 营的企业,由中方控股。这样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还带着许多国企的毛病。上海市 经委研究室主任陈兆忠坦言:此次合并,机制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由于其原邮电部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部背景,上海贝尔最初的成长与发展, 并不需要完全的市场竞争。那名研发人员甚至表示,这个公司是“畸形发展起来 的”。上海贝尔在与阿尔卡特亲密接触之时其垄断资源的优势就在一天天消失, 这不免让阿尔卡特感到有些失望。 而在法国总部,阿尔卡特公司总裁谢瑞克日前宣布,该公司的光纤电缆等电 信设备销售越来越困难,公司第一季度亏损22亿欧元,预计该公司今年将净亏 损50亿欧元。为减少费用和周整生产结构,阿尔卡特公司将在未来18个月内在 全球子公司裁员2.9万人。据新一轮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阿尔卡特有可能在原 计划的基础上追加裁员人数1.3万人。订单锐减、业绩下滑、库存增加.网络 泡沫破灭的恶果开始显现。从股价上看,阿尔卡特已由去年年底的27美元掉到 4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4 记者。 电信业整个行业的衰退首先是从欧美开始的,进而波及到亚洲。原先风光无 限的一些上市企业早已风光不再,最典型的例子莫如朗讯。此前,电信业巨头们 相继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季报告,其中北电网络净亏损 18 亿美元,爱立信 则亏损 4.15 亿美元。而之前,北电的股价更由于巨额亏损的冲击,面临停牌风 险。中国市场最初似乎还阳光普照,不过好景不长。曾经名声赫赫的“巨大中华” (即巨龙、大唐、中兴、华为)现如今或病危、或喘粗气,日子稍好过些的,也 成天叫嚷着如何渡过冬天。根据此前媒体披露的数据,今年前九个月固定资产投 资额仅为 997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 30.66%。即使是较为乐观的估计,全年 电信行业投资总额将是1800亿元,而去年整个电信行业的投资总额是2642亿元。 所以就有了 ASB 生不逢时的说法。阎海峰解释说,大型企业兼并,通常选择 在产业环境比较好的时候,变革相对而言容易成功,因为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小, 支付改革成本的能力也更强些。在阎看来,即使是在产业上升时期,企业合并也 会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那么在不景气时,这种痛就会显得更为真切而清晰。而 在股权安排上,阿尔卡特以 50%+1 控股,意味着阿方是主导方,在并购中处于强 势地位,痛苦很大程度上就由阿尔卡特方面来承担了。 阿尔卡特看中上海贝尔,是因为后者的生产能力较强,还有比较成熟的销售 网络。要想真正在中国战场上打一场漂亮仗,这些对阿尔卡特而言太重要了。但 上海贝尔并入阿尔卡特,同时进来的还有一些骨子里的弊病。业内人士说,5 月 28 日以前的上海贝尔,表面上依旧是繁荣的,但内在其实隐藏着危机。 上海贝尔的前身是 1984 年 1 月成立的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 由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和阿尔卡特贝尔以及比利时王国政府合作基金会合资经 营的企业,由中方控股。这样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还带着许多国企的毛病。上海市 经委研究室主任陈兆忠坦言:此次合并,机制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由于其原邮电部以及后来的信息产业部背景,上海贝尔最初的成长与发展, 并不需要完全的市场竞争。那名研发人员甚至表示,这个公司是“畸形发展起来 的”。上海贝尔在与阿尔卡特亲密接触之时其垄断资源的优势就在一天天消失, 这不免让阿尔卡特感到有些失望。 而在法国总部,阿尔卡特公司总裁谢瑞克日前宣布,该公司的光纤电缆等电 信设备销售越来越困难,公司第一季度亏损 22 亿欧元,预计该公司今年将净亏 损 50 亿欧元。为减少费用和调整生产结构,阿尔卡特公司将在未来 18 个月内在 全球子公司裁员 2.9 万人。据新一轮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阿尔卡特有可能在原 计划的基础上追加裁员人数 1.3 万人。订单锐减、业绩下滑、库存增加.网络 泡沫破灭的恶果开始显现。从股价上看,阿尔卡特已由去年年底的 27 美元掉到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了今年9月的2.5美元。到了10月30日,阿尔卡特宣布,由于需求恶化,公司 第三季净亏损13.5亿欧元,这己经是公司连续第六个季度亏损。 种种迹象表明,阿尔卡特的日子过得不如人意。但是阿尔卡特的痛苦若与上 海贝尔的痛苦相比较起来,谁更痛? 贝尔之痛 “由于个人的一些特殊原因,我这一次没有离开公司,但长期留在ASB发展 的可能性不大。”一名ASB员工这样对记者说。他也是一名研发人员。他将来一 定会离开的理由是,原先的上海贝尔和这个领域的许多合资企业一样,致命的弱 点就是缺少核心技术。“就像一个四肢健壮的人,大脑却不发达。一旦技术提供 者卡住脖子,死亡是一件不值得奇怪的事情。”他说。 那么ASB将来的研发能力会怎样呢?记者在调查中获悉,这一次裁员裁去的 数百名员工,基本上都来自研发部门。这显然是一个信号。在阿尔卡特的全盘布 局中,中因的ASB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加工厂一而已。 事情至此,合资双方的意图渐渐明朗。阿尔卡特图的是上海贝尔准国企的政 府背景、背靠信息产业部的垄断资源、较强的制造能力以及已经建成的销售网络 一旦这些得手,裁去研发领域的多余人员就显得顺理成章。谢瑞克曾经承诺在未 来三年内阿尔卡特15%的研发费用将投放到ASB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数百名研发 人员去职的事实面前,这个承诺同他不裁员的承诺一样随落叶凋零了。 那么,上海贝尔的意图呢?陈兆忠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50%+1 的股权让给阿尔卡特,其实是国有资本在下决心退出。这对上海市政府来说,已 经是一种突破。正如卖西瓜,如果等到西瓜烂了就卖不出去了。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自救的胜数有多大,发展的空间与余地 又有多大?跨国集团己经成为一盘棋,下棋的人是那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巨头,严 峻形势表明,技术管理落后者只能成为被差遣的棋子,如果不愿意做棋子,连生 存的机会都没有。在5月28日前,上海贝尔己经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要么死去, 要么成为阿尔卡特整个价值链上的一环,成为阿尔卡特全球布局中的生产车间。 作为国内通信业界的先锋企业,上海贝尔在合并前夕其实已经前路彷徨,“合 并会让它看到第二春”,ASB内部一名受访者如是说,尽管是纳入对方麾下,成 为别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如果不合并,缺乏核心技术的上海贝尔最终将无路可 走。在这一点上上海贝尔还比不上国内业界的中兴与华为。华为这家雄心勃勃的 民营电信企业在GSM开发上没抢到先机,但3G的研发一直走在业界前沿。华为 的掌舵人任正非极为看重研发这一块。任曾经跟神州数码的郭为说,要么别搞研 发,要搞,就要大投入。任正非在上海和北京的两个研究所都投入了重兵和重金。 据华为方面的人士称,仅上海研究所,就有上千名博土、硕士投入到3G的研发 当中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5 了今年 9 月的 2.5 美元。到了 10 月 30 日,阿尔卡特宣布,由于需求恶化,公司 第三季净亏损 13.5 亿欧元,这已经是公司连续第六个季度亏损。 种种迹象表明,阿尔卡特的日子过得不如人意。但是阿尔卡特的痛苦若与上 海贝尔的痛苦相比较起来,谁更痛? 贝尔之痛 “由于个人的一些特殊原因,我这一次没有离开公司,但长期留在 ASB 发展 的可能性不大。”一名 ASB 员工这样对记者说。他也是一名研发人员。他将来一 定会离开的理由是,原先的上海贝尔和这个领域的许多合资企业一样,致命的弱 点就是缺少核心技术。“就像一个四肢健壮的人,大脑却不发达。一旦技术提供 者卡住脖子,死亡是一件不值得奇怪的事情。”他说。 那么 ASB 将来的研发能力会怎样呢?记者在调查中获悉,这一次裁员裁去的 数百名员工,基本上都来自研发部门。这显然是一个信号。在阿尔卡特的全盘布 局中,中国的 ASB 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加工厂而已。 事情至此,合资双方的意图渐渐明朗。阿尔卡特图的是上海贝尔准国企的政 府背景、背靠信息产业部的垄断资源、较强的制造能力以及已经建成的销售网络。 一旦这些得手,裁去研发领域的多余人员就显得顺理成章。谢瑞克曾经承诺在未 来三年内阿尔卡特 15%的研发费用将投放到 ASB 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数百名研发 人员去职的事实面前,这个承诺同他不裁员的承诺一样随落叶凋零了。 那么,上海贝尔的意图呢?陈兆忠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 50%+1 的股权让给阿尔卡特,其实是国有资本在下决心退出。这对上海市政府来说,已 经是一种突破。正如卖西瓜,如果等到西瓜烂了就卖不出去了。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自救的胜数有多大,发展的空间与余地 又有多大?跨国集团已经成为一盘棋,下棋的人是那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巨头,严 峻形势表明,技术管理落后者只能成为被差遣的棋子,如果不愿意做棋子,连生 存的机会都没有。在 5 月 28 日前,上海贝尔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要么死去, 要么成为阿尔卡特整个价值链上的一环,成为阿尔卡特全球布局中的生产车间。 作为国内通信业界的先锋企业,上海贝尔在合并前夕其实已经前路彷徨,“合 并会让它看到第二春”,ASB 内部一名受访者如是说,尽管是纳入对方麾下,成 为别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如果不合并,缺乏核心技术的上海贝尔最终将无路可 走。在这一点上上海贝尔还比不上国内业界的中兴与华为。华为这家雄心勃勃的 民营电信企业在 GSM 开发上没抢到先机,但 3G 的研发一直走在业界前沿。华为 的掌舵人任正非极为看重研发这一块。任曾经跟神州数码的郭为说,要么别搞研 发,要搞,就要大投入。任正非在上海和北京的两个研究所都投入了重兵和重金。 据华为方面的人士称,仅上海研究所,就有上千名博士、硕士投入到 3G 的研发 当中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阁海峰博士认为,如果说阿尔卡特目前的痛是暂时的痛,是主动的痛的话 上海贝尔的痛则是长远的痛,是无奈的痛。20年来,中国一直实行以市场换技 术,有很多企业只图眼前利益,单纯引资,研发能力落后。能进入跨国公司布局 中的企业,还算是佼佼者,但这种“卖身”,毕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北大光华 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此前曾表示,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大体只能 持续3~5年,如果在3~5年之后中国企业不能发展出新的竞争力,那么中国的 经济很可能就是被外国企业所主导的经济。 合并之前的上海贝尔,由于研发方面的薄弱,其实已经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 正如一名内部人士所说,“就像一辆破车,快走到尽头了。”但长期以来,这家企 业一直效益不差,加上还有以前的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提供的资源,日子过得颇 为滋润,上海贝尔为何最后落得无法自救,无法突破技术瓶颈,跌入死亡或者出 卖两种无奈的命运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言:“制度胜于技术。”陈兆忠主任 则向记者表示,上海贝尔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等制度方面的确存在着许多问 题。形式上虽然是中外合资企业,但人事关系较为复杂,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股 权、期权等激励机制至今不能建立起来,所以这里技术精英一向缺乏。ASB内部 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上海贝尔单个研发人员还不错,但缺乏系统级的控制人 物,也就是说,在技术上缺少领军人物。这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讲绝不是什么 小事情。缺乏新产品,缺少新技术,成为上海贝尔一个致命的死穴。 “上海贝尔只是一个缩影,许多IT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合资企业都有同样的 毛病,”阁海峰说,“贝尔之痛,也是WT0时代中国企业痛苦的缩影。”这种切肤 之痛,恐怕会持续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如果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快速将自 己从生产中心向管理中心和研发中心提升,那么这种痛苦还是有意义的。能不能 提升,能不能自救,关键就要看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如何作为了。 来源:南风窗
国际营销阅读资料 6 阎海峰博士认为,如果说阿尔卡特目前的痛是暂时的痛,是主动的痛的话, 上海贝尔的痛则是长远的痛,是无奈的痛。20 年来,中国一直实行以市场换技 术,有很多企业只图眼前利益,单纯引资,研发能力落后。能进入跨国公司布局 中的企业,还算是佼佼者,但这种“卖身”,毕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北大光华 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此前曾表示,中国企业目前所具有的竞争力大体只能 持续 3~5 年,如果在 3~5 年之后中国企业不能发展出新的竞争力,那么中国的 经济很可能就是被外国企业所主导的经济。 合并之前的上海贝尔,由于研发方面的薄弱,其实已经渐渐失去核心竞争力。 正如一名内部人士所说,“就像一辆破车,快走到尽头了。”但长期以来,这家企 业一直效益不差,加上还有以前的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提供的资源,日子过得颇 为滋润,上海贝尔为何最后落得无法自救,无法突破技术瓶颈,跌入死亡或者出 卖两种无奈的命运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言:“制度胜于技术。”陈兆忠主任 则向记者表示,上海贝尔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等等制度方面的确存在着许多问 题。形式上虽然是中外合资企业,但人事关系较为复杂,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股 权、期权等激励机制至今不能建立起来,所以这里技术精英一向缺乏。ASB 内部 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上海贝尔单个研发人员还不错,但缺乏系统级的控制人 物,也就是说,在技术上缺少领军人物。这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讲绝不是什么 小事情。缺乏新产品,缺少新技术,成为上海贝尔一个致命的死穴。 “上海贝尔只是一个缩影,许多 IT 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合资企业都有同样的 毛病,”阎海峰说,“贝尔之痛,也是 WTO 时代中国企业痛苦的缩影。”这种切肤 之痛,恐怕会持续 10 年甚至 20 年的时间。如果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快速将自 己从生产中心向管理中心和研发中心提升,那么这种痛苦还是有意义的。能不能 提升,能不能自救,关键就要看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如何作为了。 来源: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