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实施方案 专业领域 康复治疗技术 学习情境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学时 6 学习领域 运动系统疾病康复 年级 2017级 学期第二学期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17康 授课教 林成杰 学习内容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的评定。 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专业能力 1.能按《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技术。 2.能征确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方法能力 学习目标 1.能依据任务要求在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及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和获 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2, 具有分析运动系统伤病功能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 1.具有爱心、耐心、自信心与责任心。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妥协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流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与 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难点 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学习难点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典型案例、标准化病人 学习条件 2.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源库、教学PPT、网络教学平台。 3.设施齐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教学方法 宏观: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微观:角色拌演、案例教学、讲授 教学组织 序号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时间(分钟) 1.案例导入 线上学习(课前) 10 2.新知识点 案例导入
教学情境实施方案 专业领域 康复治疗技术 学习情境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学时 6 学习领域 运动系统疾病康复 年级 2017级 学期 第二学期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17康 授 课 教 师 林成杰 学习内容 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的评定。 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学习目标 专业能力 1.能按《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考试大纲》的要求,掌握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技术。 2.能正确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方法能力 1.能依据任务要求在查阅相关图书资料及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和获 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2.具有分析运动系统伤病功能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 1.具有爱心、耐心、自信心与责任心。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妥协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流。 学习重点与 难点 学习重点 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学习难点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学习条件 1.典型案例、标准化病人。 2.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源库、教学PPT、网络教学平台。 3.设施齐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教学方法 宏观: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微观:角色拌演、案例教学、讲授 教学组织 序号 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 时间(分钟) 1 1.案例导入 2.新知识点 线上学习(课前) 案例导入 10
课前导 (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学 (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学生 -8人一组,小组长组织查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平线上自主学习 课前线 台学习,获取本任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康复评定技 自学 术 270 上学习 查阅资料 教师 小组时论法 辅导、答疑 3 课中理 组根据查阅的信息,相互讨论。团结协作,共同制 定关节活动范周评定方案 线下课堂教学 数师 提问、讲授、启发 学 答疑 教师 课中 根据同学展示的评定方案进行点评。 线下课堂教学 方案展示 实训 堂生 9 教、学 分组展示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方案,依据老师的讲解,优 启发式 示范法 化评定方案 学生 课中实 分组模拟实训,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的操作 线下实训 模拟病人法 教师 训 小组练习 指导与学生互动、纠正错误操作 学生 根据实训结果,汇报学习心得,自评组间相互交流、提 线下课堂教学 问,互评,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结果演示小组 评价总 教师 自评 结 根据实训结果,总结评价,填写教师评价表,布置新任 组间互评 教师平价 务 相关知识链接 康复评定技术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测量是测定某一关节活动的范围,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 数,不是关节两骨之间所构成的夹角 一、四技关节 1.定义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肢体关节活动范围。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四肢骨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 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课前导 学 (1)上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2)下肢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3.重点难点分析 4.能力目标介绍 2 课前线 上学习 学生 7~8人一组,小组长组织查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平 台学习,获取本任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康复评定技 术 教师 辅导、答疑 线上自主学习 自学 查阅资料 小组讨论法 270 3 课中理 论教、 学 学生 每小组根据查阅的信息,相互讨论,团结协作,共同制 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方案 教师 辅导、答疑 线下课堂教学 提问、讲授、启发 45 4 课中 实训 教、学 教师 根据同学展示的评定方案进行点评。 学生 分组展示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方案,依据老师的讲解,优 化评定方案 线下课堂教学 方案展示 启发式 示范法 90 5 课中实 训 学生 分组模拟实训,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的操作 教师 指导与学生互动、纠正错误操作 线下实训 模拟病人法 小组练习 120 6 评价总 结 学生 根据实训结果,汇报学习心得,自评组间相互交流、提 问,互评,完成《实训报告》。 教师 根据实训结果,总结评价,填写教师评价表,布置新任 务。 线下课堂教学 实训结果演示小组 自评 组间互评 教师评价 15 相关知识链接 康复评定技术二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测量是测定某一关节活动的范围,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 数,不是关节两骨之间所构成的夹角。 一、四肢关节 1.定义 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肢体关节活动范围。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四肢骨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 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2)禁忌证:关节内骨折未作处理者或关节骨伤固定期间 3.设备与用具通用量角器、电子量角器、指关节测量器。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通用量角器:将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骨长轴平行,移 动臂与关节远端骨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测量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用固定带固 定在肢体表面,活动关节,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量角器: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 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 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5.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 (2)熟练掌握各关节测量时轴心、固定臂、移动臂的具体规定。 (3)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 (4)同一对像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 (5)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 二、脊柱关节 1.定义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定脊柱关节活动范围。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柱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脊柱关节活动的患者,其 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2)禁忌证:脊柱骨折未做处理,不能站立,意识障碍不配合检查者 3.设备与用具脊柱活动测量器。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将脊柱测量器放在拟测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器上显示的 度数即为该节段的屈曲活动范围。 (2)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受检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躯干分别前屈(向前弯腰)、后伸(向 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厘米表示。 5.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 (2)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 (3)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 (4)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
(2)禁忌证:关节内骨折未作处理者或关节骨伤固定期间。 3.设备与用具 通用量角器、电子量角器、指关节测量器。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通用量角器:将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运动轴心对齐,固定臂与关节近端骨长轴平行,移 动臂与关节远端骨长轴平行并随之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2)电子量角器:测量时将固定臂和移动臂的电子压力传感器与肢体的长轴重叠,用固定带固 定在肢体表面,活动关节,显示器所显示的数字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3)指关节量角器:测量掌指关节时,将量角器的固定臂放在掌骨远端,移动臂放在近端指骨 上,并随之移动;测量指间关节时,量角器的两端分别放在指骨关节的近端和远端,移动臂随远端 骨移动,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5.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 (2)熟练掌握各关节测量时轴心、固定臂、移动臂的具体规定。 (3)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 (4)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 (5)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 二、脊柱关节 1.定义 利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定脊柱关节活动范围。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脊柱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脊柱关节活动的患者,其 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2)禁忌证:脊柱骨折未做处理,不能站立,意识障碍不配合检查者。 3.设备与用具 脊柱活动测量器。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将脊柱测量器放在拟测活动范围的脊柱节段棘突上,随着背部向前屈曲,测量器上显示的 度数即为该节段的屈曲活动范围。 (2)测量指尖与地面距离:受检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躯干分别前屈(向前弯腰)、后伸(向 后伸腰)以及向两侧屈曲。测量中指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整体活动范围,以厘米表示。 5.注意事项 (1)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方向。 (2)测量时充分暴露被测量关节,先确定骨性标志,再放置量角器。 (3)同一对象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位置,用同一种量角器,便于比较。 (4)如关节活动受限,先测量关节主动活动,后测量被动活动,分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