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 步行(w1k)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赖以生存所形成的特 有的转移行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 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共 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步态(git)是步行的行为特征,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 素质和精神素质水平,机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 步态评定(gait analysis)是指对人类步行方式的系统研究和评价。其主 要目的是:判断有无步态改变及异常步态的性质、程度,为制订康复计划提供依 据:对治疗前后的步态进行比较,评价康复疗效:了解使用假肢和矫形器的情况, 是否需要调整:确定患者有无必要进行耐力和步行速度方面的训练等等。 在步态评定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的需要,应该进行一些其他 必要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有关肌群肌力和肌张力的检查、关节活动度 的测定、下肢长度的测量、脊柱和骨盆功能状态的检查等。这将有助于判断异常 步态的性质、类型及原因,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人在正常步行时,从一腿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为止的过程。一般把这一周期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 (swing phase)两个阶段,见图1。 是跟左足趾 右足跟左足到 着地高地 着地高地 着地高地 0% 10% 100% 右足支撑相 一右足摆动相一 左足摆动相 一左足支撑相 双圆支撑一 右腿支撑 +双腿支撑卜 一左越支撑 一双塑支撑 图1步行周期 (一)支撑相 支撑相是指下肢足跟着地及承受重力到足尖离地的阶段,占整个步行周期
步态分析 步行(walk)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赖以生存所形成的特 有的转移行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 控制,涉及足、踝、膝、髋、躯干、颈、肩、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共 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步态(gait)是步行的行为特征,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 素质和精神素质水平,机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 步态评定(gait analysis)是指对人类步行方式的系统研究和评价。其主 要目的是:判断有无步态改变及异常步态的性质、程度,为制订康复计划提供依 据;对治疗前后的步态进行比较,评价康复疗效;了解使用假肢和矫形器的情况, 是否需要调整;确定患者有无必要进行耐力和步行速度方面的训练等等。 在步态评定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的需要,应该进行一些其他 必要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有关肌群肌力和肌张力的检查、关节活动度 的测定、下肢长度的测量、脊柱和骨盆功能状态的检查等。这将有助于判断异常 步态的性质、类型及原因,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gait cycle)是指人在正常步行时,从一腿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为止的过程。一般把这一周期分为支撑相(stance phase)和摆动相 (swing phase)两个阶段,见图1。 图 1 步行周期 (一)支撑相 支撑相是指下肢足跟着地及承受重力到足尖离地的阶段,占整个步行周期
的60%。由以下三个时期组成。 1.早期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10%~ 12%。首次触地是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 撑相的位置。首次触地的正常部位为足跟,参与的肌肉主要包括胫前肌、臀大 肌、胭绳肌。承重反应是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骨盆 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有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支撑足首 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此时双足均在地面, 又称之为双支撑相(double supporting period)。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 成反比,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 为双足腾空。这一点是区别走与跑的重要标志。 2.中期支撑足全部者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 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38%~40%。主要功能是保持膝关节稳 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 肌和比目鱼肌。 3.末期指支撑腿主动加速蹬离的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 地。占步态周期的10%~12%。此阶段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摆动 前期。在缓慢步行时可以没有蹬离动作,只有足趾离开地面,称之为足趾离 地。此时对侧足处于支撑相早期,为第二个双腿支撑期。踝关节保持跖曲,髋 关节主动屈曲,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股四头肌和髂腰肌。 (二)摆动相摆动相是指下肢离开地面后,在空中向前迈进到着地前的时 期,占整个周期的40%。包括以下三个时期。 1.早期足离地后,下肢屈髋带动屈膝,加速向前摆动,占步态周期的 13%~15%。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2.中期大腿继续向前摆动,膝关节开始伸展,足摆动至身体前方。参与 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保持踝关节背屈。 3.末期下肢向前运动减缓,准备再次着地,占步态周期的15%。参与的 肌肉主要有厢绳肌、臀大肌、胫前肌、股四头肌
的 60%。由以下三个时期组成。 1.早期 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 10%~ 12%。首次触地是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 撑相的位置。首次触地的正常部位为足跟,参与的肌肉主要包括胫前肌、臀大 肌、腘绳肌。承重反应是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骨盆 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有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支撑足首 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此时双足均在地面, 又称之为双支撑相(double supporting period)。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 成反比,速度越快,双支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 为双足腾空。这一点是区别走与跑的重要标志。 2.中期 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 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 38%~40%。主要功能是保持膝关节稳 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 肌和比目鱼肌。 3.末期 指支撑腿主动加速蹬离的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 地。占步态周期的 10%~12%。此阶段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摆动 前期。在缓慢步行时可以没有蹬离动作,只有足趾离开地面,称之为足趾离 地。此时对侧足处于支撑相早期,为第二个双腿支撑期。踝关节保持跖曲,髋 关节主动屈曲,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股四头肌和髂腰肌。 (二)摆动相摆动相是指下肢离开地面后,在空中向前迈进到着地前的时 期,占整个周期的 40%。包括以下三个时期。 1.早期 足离地后,下肢屈髋带动屈膝,加速向前摆动,占步态周期的 13%~15%。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2.中期 大腿继续向前摆动,膝关节开始伸展,足摆动至身体前方。参与 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保持踝关节背屈。 3.末期 下肢向前运动减缓,准备再次着地,占步态周期的 15%。参与的 肌肉主要有腘绳肌、臀大肌、胫前肌、股四头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