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策分析 王承基0518048 1.问题提出与背景 刚刚落下帷幕的高考并没有消失在人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不难发现在众 多议论之中人们对高考的地域政策和加分政策的议论由为热烈。这也是本文所要 分析的重点。那么现实中的高考政策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论和诟病呢? 我们来看一下以下材料 1.据新华社电记者从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了解到,今年青海省高考文 科状元已被证实为“高考移民”,目前,有关部门已决定取消其在青海 的高考录取资格,在清华大学的录取当中也未给该考生投档。 2.中国青年报5月15日报道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 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 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 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 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6名都 是教师子女。 3.中新网“我跟某局长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从没听说他是 土家族,公示栏上他却突然变成了土家族,真是笑话……”7月12日, 湖北省门户网站一一荆楚网东湖社区论坛上,一名网友发的帖子引起 当地群众广泛关注。帖子称,湖北省招生信息网上的“享受政策性照 顾加分投档录取考生公示名单”中,并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石首市 “许多人更改为少数民族”,造假考生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局长”、“部 长”、“主任”,或是在当地“有权”部门工作。 以上材料只是在众多焦点中的极小一部分,反映了高考政策中一些值得商榷 的地方。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几个具体的高考政策: 髙考加分政策:从2001年开始,高招录取政策不仅确定了高考降分与加分对 象,而且对降分与加分的幅度作出明确规定。2001年,髙考降分投档录取的对象
高考政策分析 王承基 0518048 1.问题提出与背景 刚刚落下帷幕的高考并没有消失在人们讨论的范围之内,我们不难发现在众 多议论之中人们对高考的地域政策和加分政策的议论由为热烈。这也是本文所要 分析的重点。那么现实中的高考政策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论和诟病呢? 我们来看一下以下材料: 1.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青海省考试管理中心了解到,今年青海省高考文 科状元已被证实为“高考移民”,目前,有关部门已决定取消其在青海 的高考录取资格,在清华大学的录取当中也未给该考生投档。 2. 中国青年报 5 月 15 日报道 绍兴一中 2009 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 的 19 名考生中,13 名考生的家长分别是越城区副区长、市建行行长、 市财政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科长、市教育局科长、绍兴一中党委书 记、绍兴一中分校党委书记、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古越龙山股份公 司董事、绍兴汽运集团公司副总、昌安实验学校校长等,其余 6 名都 是教师子女。 3. 中新网 “我跟某局长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从没听说他是 土家族,公示栏上他却突然变成了土家族,真是笑话……”7 月 12 日, 湖北省门户网站——荆楚网东湖社区论坛上,一名网友发的帖子引起 当地群众广泛关注。帖子称,湖北省招生信息网上的“享受政策性照 顾加分投档录取考生公示名单”中,并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石首市, “许多人更改为少数民族”,造假考生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局长”、“部 长”、“主任”,或是在当地“有权”部门工作。 以上材料只是在众多焦点中的极小一部分,反映了高考政策中一些值得商榷 的地方。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几个具体的高考政策: 高考加分政策:从2001 年开始,高招录取政策不仅确定了高考降分与加分对 象,而且对降分与加分的幅度作出明确规定。2001 年,高考降分投档录取的对象
有: (1)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2)归侨、华侨子 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3)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4)烈士子女 (5)近两年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取得前六名、高中阶段获国家二级运 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同时,2001年的高校招生规定明确了高考加分录取的对象 (1)省级优秀学生;(2)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3)高中阶 段省级及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 等奖以上获得者;(4)高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 前六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符 合上述降分或加分录取条件的学生,其降分或加分幅度一般不得超过20分。一考 生如有多项增加或降低分数投档的情形,一般不得累计,仅取其中最髙一项情形 的分值。2004年规定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的退役 军人,可增加10分投档;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 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增加20分投档。 高考户籍政策:参加报考高等学校的考生,原则上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名 考试。但由于各个省区市录取分数不同、国家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不同,有的 考生会从录取分数线高的省份转到录取分数线低的省份。这种高考投机转户就是 高考移民。这是一种非法行为。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台了相关报名考试 规定,打击高考移民。 单从政策的制定看,这些政策都有其政策意图,或许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 方,但是我们结合上述的材料不难发现更多的矛盾发生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原本还存在一些合理之处的政策被一些人的行为扭曲了,从而变得不合理。 2.以往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虽然研究高考政策的著作有很多,但更多的是关注于其公平性的缺失,以及 政策设计的合理性等政策等,多半带着一些政治诉求在其中。诚然,以往的研究 确实体现了髙考政策的诸多缺陷和漏洞,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专家学者都是正确 的,高考的地域政策确实有不公平之处,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如邵留
有: (1) 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2) 归侨、华侨子 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3) 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军人; (4) 烈士子女; (5) 近两年参加重大国际比赛和全国性比赛取得前六名、高中阶段获国家二级运 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同时,2001 年的高校招生规定明确了高考加分录取的对象: (1) 省级优秀学生; (2)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 (3) 高中阶 段省级及以上科技发明创造奖获得者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 等奖以上获得者; (4) 高中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 前六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 。符 合上述降分或加分录取条件的学生,其降分或加分幅度一般不得超过20分。一考 生如有多项增加或降低分数投档的情形,一般不得累计,仅取其中最高一项情形 的分值。2004 年规定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的退役 军人,可增加10 分投档;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 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 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增加20 分投档。 高考户籍政策:参加报考高等学校的考生,原则上须在其户口所在地报名 考试。但由于各个省区市录取分数不同、国家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不同,有的 考生会从录取分数线高的省份转到录取分数线低的省份。这种高考投机转户就是 高考移民。这是一种非法行为。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台了相关报名考试 规定,打击高考移民。 单从政策的制定看,这些政策都有其政策意图,或许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 方,但是我们结合上述的材料不难发现更多的矛盾发生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原本还存在一些合理之处的政策被一些人的行为扭曲了,从而变得不合理。 2.以往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虽然研究高考政策的著作有很多,但更多的是关注于其公平性的缺失,以及 政策设计的合理性等政策等,多半带着一些政治诉求在其中。诚然,以往的研究 确实体现了高考政策的诸多缺陷和漏洞,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专家学者都是正确 的,高考的地域政策确实有不公平之处,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如邵留
生的《放开高考户籍限制势在必行》);高考的加分政策确实被许多人利用,以谋 取私利。然而髙考作为一个政策,其实施带来的效果是异常显著的,可以说政策 的运行情况完全达到邓小平当时设计的初衷甚至其效果超出了当时的期望。1977 年,拥有世界1/5人口的中国,GDP仅为世界的2%,而在经历世界经济高速发 展、GDP总量大幅度增加之后,今天中国GDP占到世界的6%!带来这种巨大变化 的原因中,谁也不否定教育发展所占有的独特地位。30余年以来,高考政策深 入人心,无论通过高考取得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还是被高考拒之大学门外的 代代人,除了各自都有某一些遗憾外,都不怀疑高考的公平合理性。简单地说, 高考政策总体上看是一个好政策,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从长趋势来看,高考从无 到有这是一个飞跃。 综合前人的分析很多都是谈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 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离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它包含教育起点、教育过程 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三者是个统一体。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受 教育权利。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 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权利公平是最基本 的教育公平,包括每个人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需 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对高等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是“让人人都享有受教 育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如提供给学生适合 其智力、能力等自然条件差异的教育机会与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个性得以发展。是“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教育 结果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 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是“学生成就和教育质量的‘预 期’平等” 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吗?笔者觉得世界上只存在相对的平衡,在高考政策上 这便是各个利益集团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其基本发展趋势也是随着各方的实力, 以及政策实施的情况从而加以协调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高考政策背后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以此反映高考政策 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本文的的目的并不在于批判政策和政治呼吁,只是希望能分 析到关于高考政策的本质
生的《放开高考户籍限制势在必行》);高考的加分政策确实被许多人利用,以谋 取私利。然而高考作为一个政策, 其实施带来的效果是异常显著的, 可以说政策 的运行情况完全达到邓小平当时设计的初衷甚至其效果超出了当时的期望。1977 年, 拥有世界1/5 人口的中国, GDP 仅为世界的2%, 而在经历世界经济高速发 展、GDP 总量大幅度增加之后, 今天中国GDP占到世界的6%! 带来这种巨大变化 的原因中, 谁也不否定教育发展所占有的独特地位。30 余年以来, 高考政策深 入人心, 无论通过高考取得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 还是被高考拒之大学门外的 一代代人, 除了各自都有某一些遗憾外, 都不怀疑高考的公平合理性。简单地说, 高考政策总体上看是一个好政策, 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从长趋势来看,高考从无 到有这是一个飞跃。 综合前人的分析很多都是谈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 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离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它包含教育起点、教育过程 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三者是个统一体。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受 教育权利。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 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权利公平是最基本 的教育公平, 包括每个人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 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需 的教育资源, 公平地享有对高等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是“让人人都享有受教 育的‘机会’”。 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如提供给学生适合 其智力、能力等自然条件差异的教育机会与条件,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个性得以发展。是“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教育 结果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教育机会, 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 能力的学业成就, 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是“学生成就和教育质量的‘预 期’平等”。 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吗?笔者觉得世界上只存在相对的平衡,在高考政策上 这便是各个利益集团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其基本发展趋势也是随着各方的实力, 以及政策实施的情况从而加以协调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高考政策背后各个利益集团的斗争以此反映高考政策 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本文的的目的并不在于批判政策和政治呼吁,只是希望能分 析到关于高考政策的本质
3.模型分析 我们运用集团理论来进行分析高考政策,而集团理论始于这样的命题,即不 同的集团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会以正 式或者非正式的形式联合起来,向政府提出他们的要求根据政治学家大卫.杜鲁 门的说法,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具有共同态度,想其他团体提出特定主张的和 要求的团体”;“如果这一团体通过政府机构提出一定的主张和要求”,该集团就 变成了政治性的集团。个人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只有当他作为集团的一分子或者 代表集团利益而作出行为时,才显示出来。这种集团成为个人和政府之间必不可 少的桥梁。政治的确是不同集团力求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斗争。政治体系的任 务是通过如下方式管理集团之间的冲突:(1)确立集团斗争的游戏规则;(2)制 定折中策略,平衡各方利益;(3)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制定推卸政策;(4)实施这 些妥协性的政策。 根据集团理论,任一特定时间的公共政策,都是经过集团的竞争而达成的 种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是由利益集团的相对影响力决定的。任何利益集团所具 有的相对影响力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化;政策会朝产生影响的集 团的方向发展,而背离失去影响力的愿望。 那么在高考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改进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利益集团有 哪些呢?笔者认为高考作为中国第一大考,现代的科举制度,其利益集团的现状 错综复杂,主要分为:中央政府(以教育部,财政部为代表),各地政府(主要 包括各省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各地人民。其中最后一方构成最为复 杂,不仅分为各个省份,民族,连家庭情况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利益集团的可靠 依据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省人民这但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斗 争。一直以来由于中国的高校资金来源分为两块,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 金只有近几年才有,而且其规模尚难以与财政资金相比,我们在此仅对中央和地 方的财政资金加以分析。对于不同的学校,起资金来源也是差别很大,像部属院 校其国家财政拨款数额普遍比较多,而地方性院校则多是地方财政加以扶持,所 以造成的后果就是地方性的院校招收的多为省内学生,部属院校可能省外招生的 比列稍高。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的改革,中央政府的财权下放,地方政府对部属院
3.模型分析 我们运用集团理论来进行分析高考政策,而集团理论始于这样的命题,即不 同的集团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会以正 式或者非正式的形式联合起来,向政府提出他们的要求根据政治学家大卫.杜鲁 门的说法,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具有共同态度,想其他团体提出特定主张的和 要求的团体”;“如果这一团体通过政府机构提出一定的主张和要求”,该集团就 变成了政治性的集团。个人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只有当他作为集团的一分子或者 代表集团利益而作出行为时,才显示出来。这种集团成为个人和政府之间必不可 少的桥梁。政治的确是不同集团力求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斗争。政治体系的任 务是通过如下方式管理集团之间的冲突:(1)确立集团斗争的游戏规则;(2)制 定折中策略,平衡各方利益;(3)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制定推卸政策;(4)实施这 些妥协性的政策。 根据集团理论,任一特定时间的公共政策,都是经过集团的竞争而达成的一 种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是由利益集团的相对影响力决定的。任何利益集团所具 有的相对影响力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变化;政策会朝产生影响的集 团的方向发展,而背离失去影响力的愿望。 那么在高考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改进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利益集团有 哪些呢?笔者认为高考作为中国第一大考,现代的科举制度,其利益集团的现状 错综复杂,主要分为:中央政府(以教育部,财政部为代表),各地政府(主要 包括各省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等),各地人民。其中最后一方构成最为复 杂,不仅分为各个省份,民族,连家庭情况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利益集团的可靠 依据。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省人民这但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斗 争。一直以来由于中国的高校资金来源分为两块,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 金只有近几年才有,而且其规模尚难以与财政资金相比,我们在此仅对中央和地 方的财政资金加以分析。对于不同的学校,起资金来源也是差别很大,像部属院 校其国家财政拨款数额普遍比较多,而地方性院校则多是地方财政加以扶持,所 以造成的后果就是地方性的院校招收的多为省内学生,部属院校可能省外招生的 比列稍高。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的改革,中央政府的财权下放,地方政府对部属院
校的资金支持也在上升,于是在部属院校的办学资金中也有很客观的一部分来源 于所在省份和城市。此外学校所在城市对院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在院 校的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支持,不仅有资金还有土地,政 策等等。这样造成了各省的纳税人觉得这些部属院校占了本省的优惠,所以觉得 这些院校应该作出回应。于是,高考的地域政策开始变得具有排外性。前几年,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始单独命题,单独招生,这使得两地的高考分数无法直 接比较,这样高考的地域政策歧视性变得光明正大起来,一方面一些部属院校开 始在所在地阔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更愿意支持院校发展。实际上,高考的地 域政策原本是想平衡一些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省份如西部的青海等等,这不失为 平衡地域之间教育发展和促进教育发展的明智之举,而关于政策的这一用意,社 会上除了对高考移民到落后省份比较痛恨之外,也没有太多的非议。但是更多的 议论在于部属院校本地化的趋势令教育的公平性成了问题。其实,作者觉得这只 是中央政府是在放权之后,地方民意对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向中央和 高校施压的结果。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省内人们的各个利益集团以分析一下高考的加分政策 这里人们主要划分为权势家庭和普通家庭。我们可以看到高考的加分政策很多都 是在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航模比赛,乐器比赛等等。但是,随着媒体的暴光, 我们发现这些加分很多时候成了权势家庭孩子的特权。其原因在于很多加分项目 存在很多人为因素,毕竟很多奖项的评判还是由人来评的,因而当奖项的技术含 量不高,评判结果难以衡量之时,领导们的子女往往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最近 媒体揭露的人们对于高考加分的收益者多数来自权贵家庭的不满,这便是典型的 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实际上,综观近几年髙考加分政策的改革进程便可以发现 加分的标准,加分的幅度都在从严从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于普通大众的不 满,必定会向当局实压,高考的加分政策会更趋严格。但是,在一些比较合理的 政策如民族加分也由于经常受不法分子的利用而变成不正当的竞争,对于这一些 行为虽然人们单纯对于政策的诟病还不是很严重,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高考的这 些政策存在一些漏洞,其改革的趋向还未见没明朗 4.结论 对于高考政策的结论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校的资金支持也在上升,于是在部属院校的办学资金中也有很客观的一部分来源 于所在省份和城市。此外学校所在城市对院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在院 校的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支持,不仅有资金还有土地,政 策等等。这样造成了各省的纳税人觉得这些部属院校占了本省的优惠,所以觉得 这些院校应该作出回应。于是,高考的地域政策开始变得具有排外性。前几年,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始单独命题,单独招生,这使得两地的高考分数无法直 接比较,这样高考的地域政策歧视性变得光明正大起来,一方面一些部属院校开 始在所在地阔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更愿意支持院校发展。实际上,高考的地 域政策原本是想平衡一些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省份如西部的青海等等,这不失为 平衡地域之间教育发展和促进教育发展的明智之举,而关于政策的这一用意,社 会上除了对高考移民到落后省份比较痛恨之外,也没有太多的非议。但是更多的 议论在于部属院校本地化的趋势令教育的公平性成了问题。其实,作者觉得这只 是中央政府是在放权之后,地方民意对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导致地方政府向中央和 高校施压的结果。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省内人们的各个利益集团以分析一下高考的加分政策。 这里人们主要划分为权势家庭和普通家庭。我们可以看到高考的加分政策很多都 是在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航模比赛,乐器比赛等等。但是,随着媒体的暴光, 我们发现这些加分很多时候成了权势家庭孩子的特权。其原因在于很多加分项目 存在很多人为因素,毕竟很多奖项的评判还是由人来评的,因而当奖项的技术含 量不高,评判结果难以衡量之时,领导们的子女往往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最近 媒体揭露的人们对于高考加分的收益者多数来自权贵家庭的不满,这便是典型的 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实际上,综观近几年高考加分政策的改革进程便可以发现, 加分的标准,加分的幅度都在从严从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于普通大众的不 满,必定会向当局实压,高考的加分政策会更趋严格。但是,在一些比较合理的 政策如民族加分也由于经常受不法分子的利用而变成不正当的竞争,对于这一些 行为虽然人们单纯对于政策的诟病还不是很严重,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高考的这 些政策存在一些漏洞,其改革的趋向还未见没明朗。 4.结论 对于高考政策的结论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1.高考是个好政策 2.高考的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在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以及斗争 结果 3.高考发展的大趋势是改革掉一些过时的和严重不公平的条例,即向着公 平性发展。 参考书目: 1.《理解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托马斯.戴伊 2.教育学术月刊2008.9《对我国现行高考政策公平性的分析》 3.教学与管理2009.3《高考加分政策下的教育腐败》
1.高考是个好政策 2.高考的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在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以及斗争 结果。 3.高考发展的大趋势是改革掉一些过时的和严重不公平的条例,即向着公 平性发展。 参考书目: 1.《理解公共政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戴伊 2.教育学术月刊 2008.9 《对我国现行高考政策公平性的分析》 3.教学与管理 2009.3 《高考加分政策下的教育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