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管理学科学研究方法》阅读材料:管理研究的理论建构_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187.4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工商管理领域中的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 刘庆贤,肖洪钧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针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及其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发展所做贡献的例证, 洞察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强化对待案例研究方法应持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工商管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G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09)10-0015-06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the Business Field LIU Qingxian, XIAO Hongjun (Management Schoo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Response to criticism of case study method, it confirms the value of case study methods through tracing back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se study and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famous example in the building theory to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develop, and strengthens the correct attitude which we should have towards method of case study ey words: case study method: theory building: business management; value 案例研究尽管被视为“是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并称Yin)总结了国外一些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存有的一些偏 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和实证研究方法相比,案例见(见文末注)。他认为,“很久以来,案例研究方法被视作 研究方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一直饱受争议,常常被学界视(并且将继续被视作)社会科学各种研究方法中最不具科 为“非主流”的研究方法。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听到对这学性和可靠性的方法。……随着计算机定量、结构方程模 研究方法的批评之声。案例研究方法是不是真的不入型(SEM)、等级线性模型(HLM)等分析技术在社会科学 主流?为此,我们从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入研究领域中得到快速的应用,这种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传 手,来考证这种研究方法自引入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以后统批评也愈加甚嚣尘上叫。首先,案例研究方法被认为是 对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事实证明案例研究方 种“缺乏严谨性”( Lack of rigor)、缺乏精确性( Lack of 法的价值,强化我们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态度,从而 Accuracy)的研究方法。其次,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能提供 增强我们从事案例研究的信心 科学归纳( Little basis for Scientific Generalization)的基 1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 础。最后,认为案例研究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经费,且其 案例研究方法国际权威罗伯特·K·殷( Robert K.研究结论大多表现为冗长烦琐报告 收稿日期:2009-03- 第一作者简介:刘庆贤(1976-),男,安徽淮南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和 案例研究方法。 2009.1015

案例研究尽管被视为“是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并称 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和实证研究方法相比,案例 研究方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一直饱受争议, 常常被学界视 为“非主流”的研究方法。 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听到对这 一研究方法的批评之声。 案例研究方法是不是真的不入 主流? 为此, 我们从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入 手, 来考证这种研究方法自引入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以后 对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以事实证明案例研究方 法的价值,强化我们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正确态度,从而 增强我们从事案例研究的信心。 1 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 案例研究方法国际权威罗伯特·K·殷 (Robert K. Yin)总结了国外一些学者对案例研究方法存有的一些偏 见(见文末注)。 他认为,“很久以来,案例研究方法被视作 (并且将继续被视作)社会科学各种研究方法中最不具科 学性和可靠性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定量、结构方程模 型(SEM)、等级线性模型(HLM)等分析技术在社会科 学 研究领域中得到快速的应用, 这种对案例研究方法的传 统批评也愈加甚嚣尘上”[1]。 首先,案例研究方法被认为是 一种“缺乏严谨性”(Lack of Rigor)、缺乏精确性(Lack of Accuracy)的研究方法。 其次,认为案例研究方法不能提供 科 学 归 纳(Little Basis for Scientific Generalization)的 基 础。 最后,认为案例研究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经费,且其 研究结论大多表现为冗长烦琐报告。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the Business Field LIU Qingxian, XIAO Hongjun (Management Schoo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Abstract: Response to criticism of case study method, it confirms the value of case study methods through tracing back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se study and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famous example in the building theory to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develop, and strengthens the correct attitude which we should have towards method of case study. Key words: case study method; theory building; business management; value 收稿日期:2009-03-26 第一作者简介:刘庆贤(1976-),男,安徽淮南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和 案例研究方法。 工商管理领域中的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 刘庆贤,肖洪钧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针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批评,通过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及其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发展所做贡献的例证, 洞察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强化对待案例研究方法应持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工商管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9)10-0015-06 2009.10 15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这些批评更多的是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可能缺乏足够践和案例研究总结。通过对其中一些著名理论的回顾 的外部有效性,这正是案例研究方法不足的表现,“案例以见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突出贡献。诚如 研究不宜用于实证,而只能用于旨在构筑理论的归纳式罗伯特K·殷所言:“你会发现,采用案例研究法的学者 研究,这是主流管理学理论界的一般共识”四,但是就像一都不是凡夫俗子,其中一些甚至是相关学科领域中 币双面一样,案例研究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不可山北斗。四” 否认的价值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尔( Ernest Dale)开创了 2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 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他认为,有效的组织比较研究 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以及它对工商管理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注意组织 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例证,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其之间的可比性、明确地表述目标、比较和结论的恰当性网。 观念、洞察其价值,强化对待案例研究方法应有的正确态他主张采用比较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以 度 便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后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些观点 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回溯到哈佛商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著作《伟大的组织者》(The 学院所代表的教学案例学派( The Teaching Case App-- Great organizer)一书中。该书主要研究了杜邦公司(Dup- roah)和经验主义学派( The Empirical Approach)。1908nt)、通用汽车(GM)、国民钢铁等四家大公司的一些“伟 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商业教育领域,华莱大的组织者”(皮埃尔·杜邦、艾尔弗雷德·斯隆等人)成功 士·B·唐哈姆( Wallace b. Donham)院长大力推动案例教的管理经验。他认为,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 学法,1921年科波兰德博士( Malvin T. Copeland)出版了“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要掌握这些经验,就要用比较的 世界上第一本管理教学案例集,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方法来研究组织,发现并描述各种不同组织结构的“基本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尽管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案例教学类似点”。把这些“基本类似点”搜集起来,采用演绎法、归 方法在美国的推广普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纳法或兼有两者(当下流行的全循环理论, full-cycle ap- 直到1955年,哈佛商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连续举 proach)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某些一般结论,作为一种对 办了11期8周制的案例教学暑期研讨班,并在全美高校发展趋势作预测的手段。 推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方式的一张王牌。 以戴尔为代表的经验学派深入企业进行案例调查比 与在美国高校受企业基金会资助进行推广有所不同,案例较,总结经验,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成果逐渐得到了 研究方法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受到了行政力量的推动,发其他学者的认可。1961年,孔茨( Harold Koont)在其名篇 展较为迅速。1980年,中美两国政府举办“袖珍MBA"培《管理理论丛林》(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中划分 训班,项目执行基地定在大连理工大学,命名为“中国工出了六个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案例学派(经验学 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因派, The Empirical School)独占一席。在该文中他肯定了 此成为国内“最早引入案例教学和模拟决策教学”的管理案例学派的地位,明确了其“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 院校。当年,为提升MBA教学效果,中美两国教师深入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鬥。1980年,孔 中国企业采集了8⑧3篇中国管理案例。1986年,原国家经茨又在其论文《再论管理理论丛林》( The management 贸委大连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案例培训班。由于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一文中,划分出了十一个学派 优秀的教学效果,案例研究方法一直被中央组织部直属再次划出了案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 The Empirical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作为主要的培训方式阿 Case App-- roach),指出它是基于“学生和从业者通过研究 在工商管理学发展史上,很多管理理论创新并不完管理者在各种个案中的经验和教训来领会管理问题以及 全是由理论推导而来,而是源于大量深入企业的调研实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同时指出了其局 ①本文第二作者曾任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主任 162009.10

这些批评更多的是认为案例研究方法可能缺乏足够 的外部有效性, 这正是案例研究方法不足的表现,“案例 研究不宜用于实证, 而只能用于旨在构筑理论的归纳式 研究,这是主流管理学理论界的一般共识”[2],但是就像一 币双面一样, 案例研究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不可 否认的价值。 2 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 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的考察以及它对工商管理 学科理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例证, 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其 观念、洞察其价值,强化对待案例研究方法应有的正确态 度。 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 最早可以回溯到哈佛商 学院所代表的教学案例学派 (The Teaching Case App- roach)和经验主义学派(The Empirical Approach)[3]。 1908 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商业教育领域, 华莱 士·B·唐哈姆(Wallace B. Donham)院长大力推动案例教 学法,1921 年科波兰德博士(Malvin T. Copeland)出版了 世界上第一本管理教学案例集[4],由此奠定了管理教学中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尽管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案例教学 方法在美国的推广普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 直到 1955 年,哈佛商学院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连续举 办了 11 期 8 周制的案例教学暑期研讨班, 并在全美高校 推广, 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方式的一张王牌。 与在美国高校受企业基金会资助进行推广有所不同,案例 研究方法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受到了行政力量的推动,发 展较为迅速。 1980 年,中美两国政府举办“袖珍 MBA”培 训班,项目执行基地定在大连理工大学,命名为“中国工 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①,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因 此成为国内“最早引入案例教学和模拟决策教学”的管理 院校[5]。 当年,为提升 MBA 教学效果,中美两国教师深入 中国企业采集了 83 篇中国管理案例。 1986 年,原国家经 贸委大连培训中心举办了为期两周的案例培训班。 由于 优秀的教学效果, 案例研究方法一直被中央组织部直属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作为主要的培训方式[6]。 在工商管理学发展史上, 很多管理理论创新并不完 全是由理论推导而来, 而是源于大量深入企业的调研实 践和案例研究总结。 通过对其中一些著名理论的回顾,可 以见证案例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层面的突出贡献。 诚如 罗伯特·K·殷所言:“你会发现, 采用案例研究法的学者, 都不是凡夫俗子, 其中一些甚至是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泰 山北斗。 [7]”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尔(Ernest Dale)开创了 组织领域的比较研究方法。 他认为,有效的组织比较研究 必须满足的必要条件包括: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注意组织 之间的可比性、明确地表述目标、比较和结论的恰当性[8]。 他主张采用比较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以 便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后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这些观点 集 中 体 现 在 1960 年 出 版 的 著 作 《伟 大 的 组 织 者》(The Great Organizer)一书中。 该书主要研究了杜邦公司(Dup- ont)、通用汽车(GM)、国民钢铁等四家大公司的一些“伟 大的组织者”(皮埃尔·杜邦、艾尔弗雷德·斯隆等人)成功 的管理经验。 他认为,管理知识的真正源泉就是大公司中 “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要掌握这些经验,就要用比较的 方法来研究组织,发现并描述各种不同组织结构的“基本 类似点”。 把这些“基本类似点”搜集起来,采用演绎法、归 纳法或兼有两者(当下流行的全循环理论,full-cycle ap- proach)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某些一般结论,作为一种对 发展趋势作预测的手段。 以戴尔为代表的经验学派深入企业进行案例调查比 较,总结经验,进行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成果逐渐得到了 其他学者的认可。 1961 年,孔茨(Harold Koontz)在其名篇 《管理理论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中划分 出了六个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 案例学派 (经验学 派,The Empirical School)独占一席。 在该文中他肯定了 案例学派的地位,明确了其“对过去的管理经验或过去的 管理工作‘是怎样做的’进行分析的重要性”[9]。1980 年,孔 茨 又 在 其 论 文 《再论管理理论丛林》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一文中,划分出了十一个学派, 再次划出了案例学派 / 经验主义学派 (The Empirical or Case App-roach),指出它是基于“学生和从业者通过研究 管理者在各种个案中的经验和教训来领会管理问题以及 如何进行有效管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同时指出了其局 ①本文第二作者曾任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主任。 16 2009.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限性。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案例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提 Run Companies)一书中,通过深入对43家美国卓越企业 升研究层次用来构建新理论( Building theories from历时数年的案例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 Case Study research)。因为案例研究方法一直是管理理售等诸多行业,包括国际商业机器(IBM)、通用电气 论建构的重要方法,“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等为特GE)惠普(HP)、宝洁(P&G)等大型跨国公司,以实际案 征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在理论和文献匾乏的领域里进行例为基础,结合大量事实、数据进行分析,捕捉到那些常 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1962年,艾尔弗雷德·D·钱常为传统管理学者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八 德勒(A.D. Chandler,Jr.)在其名著《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大要素(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价 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 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主张美国企业 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应当从本国的实际中总结经验,卓越不仅是企业能研制 中,以杜邦( Dupont)、通用汽车(GM)、新泽西标准石油出新产品,更重要的是企业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这本 ( Exxonmobil)公司等四家企业为主要案例研究对象,以案书在美国商界一片哀鸣声中破冰而出,大力宣扬美国企 例研究的方法集中对四家企业的经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业的卓越之道,重拾了美国人的信心,因此成为美国商业 描述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其战略与的拯救者和商业史上的转折点,他本人也凭借此书从麦 结构的范式转变,阐述了20世纪前期美国大型企业从直肯锡( McKinsey)公司的普通职员一跃成为管理大师,被 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向多部门制组织结构转变的原因和过誉为“后现代企业之父”。 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结构追随战略”的结论,即扩张战 为了构建突显本国管理文化特色、具有更高内部效 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追随閏。在他之后,战略与结构度和外部效度的“本土”管理理论,有管理学者指出必须 之间的互动,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永恒主题。 采取扎根理论( The Grounded Theory)来进行研究,这使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对得颇具研究本土特有现象、深入解释现象背后本质的案 美国经济形成了严重挑战。威廉·大内( William Ouchi)从例研究方法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叫。20世纪80 1973年开始深入日本企业,调査研究其经营管理的先进年代的许多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研究结论发 经验,他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重 进行比较研究,经过多年调查比较日美两国企业管理经要因素之一,如主导性价值观、组织气候等。以沙因教授 验,于1981年在其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 Edgar h. Schein)为代表的定性研究学派认为,这些研 本的挑战》( Theory Z: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究观点均没有触及到文化的本质。他运用不同于主流研 he Japanese Challenge)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Z理论,得究方法的案例研究手段,以其为之提供咨询服务的DEC 出了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比美国企业的效率更高,美和CGC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类似于心理医生对 国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特点,向日本企业学习并形成自己待病人的临床方法去研究组织文化,主张采用现场观察 的管理方式的结论。这本书在出版后风行美国,很多美现场访谈等咨询行业常用研究工具,率先提出了关于文 国企业纷纷学习效仿日本企业,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多种化本质的独到见解,并探讨了组织成长阶段和文化变革 原因,这种学习对包括在美日本企业中都没有取得成功 机制。这一见解集中体现在1985年出版的著作《组织文 在日本企业步步紧逼、美国企业节节败退的大背景化与领导》(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一书 下,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效仿的失败大大增强了美中。沙因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为我们认识文化深层本质提 国管理学者研究总结本国知名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决供了工具,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能适应新的变 心。彼得斯( Peters T.J.)和沃特曼( Waterman RF.)于化,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战略变革、组织结构调整。案例研 1982年在其著作《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究方法在沙因著作中更多的运用是在1999年,他与本尼 2009.1017

限性[10]。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案例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提 升研究层次用来构建新理论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因为案例研究方法一直是管理理 论建构的重要方法[11],“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等为特 征的定性研究方法, 是在理论和文献匾乏的领域里进行 理论构筑工作的有效手段”[12]。 1962 年,艾尔弗雷德·D·钱 德勒(A. D. Chandler,Jr.)在其名著《战略与结构:美国工 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 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 中,以 杜 邦(Dupont)、通 用 汽 车(GM)、新泽西标准石油 (Exxonmobil)公司等四家企业为主要案例研究对象,以案 例研究的方法集中对四家企业的经验分别进行了详细的 描述和个案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行跨案例分析其战略与 结构的范式转变,阐述了 20 世纪前期美国大型企业从直 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向多部门制组织结构转变的原因和过 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结构追随战略”的结论,即扩张战 略必须有相应的结构变化追随[13]。 在他之后,战略与结构 之间的互动,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永恒主题。 20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对 美国经济形成了严重挑战。 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从 1973 年开始深入日本企业, 调查研究其经营管理的先进 经验,他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比较研究, 经过多年调查比较日美两国企业管理经 验,于 1981 年在其著作《Z 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 本的挑战》(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 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 Z 理论,得 出了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比美国企业的效率更高,美 国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特点, 向日本企业学习并形成自己 的管理方式的结论[14]。 这本书在出版后风行美国,很多美 国企业纷纷学习效仿日本企业, 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多种 原因,这种学习对包括在美日本企业中都没有取得成功。 在日本企业步步紧逼、 美国企业节节败退的大背景 下, 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效仿的失败大大增强了美 国管理学者研究总结本国知名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 决 心。 彼 得 斯(Peters T. J.)和 沃 特 曼(Waterman R.H.)于 1982 年在其著作《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 (In Search of Excellence: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 - Run Companies)一书中,通过深入对 43 家美国卓越企业 历时数年的案例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 售等诸 多 行 业, 包括国际商业机器 (IBM)、 通 用 电 气 (GE)、惠普(HP)、宝洁(P&G)等大型跨国公司,以实际案 例为基础,结合大量事实、数据进行分析,捕捉到那些常 常为传统管理学者所忽略, 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八 大要素(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促产,价 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15],主张美国企业 应当从本国的实际中总结经验, 卓越不仅是企业能研制 出新产品,更重要的是企业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这本 书在美国商界一片哀鸣声中破冰而出, 大力宣扬美国企 业的卓越之道,重拾了美国人的信心,因此成为美国商业 的拯救者和商业史上的转折点, 他本人也凭借此书从麦 肯锡(McKinsey)公司的普通职员一跃成为管理大师,被 誉为“后现代企业之父”。 为了构建突显本国管理文化特色、 具有更高内部效 度和外部效度的“本土”管理理论,有管理学者指出必须 采取扎根理论(The Grounded Theory)来进行研究,这使 得颇具研究本土特有现象、 深入解释现象背后本质的案 例研究方法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16]。 20 世纪 80 年代的许多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方式的研究结论发 现, 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重 要因素之一,如主导性价值观、组织气候等。 以沙因教授 (Edgar H. Schein)为代表的定性研究学派认为,这些研 究观点均没有触及到文化的本质。 他运用不同于主流研 究方法的案例研究手段, 以其为之提供咨询服务的 DEC 和 CGC 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类似于心理医生对 待病人的临床方法去研究组织文化,主张采用现场观察、 现场访谈等咨询行业常用研究工具, 率先提出了关于文 化本质的独到见解, 并探讨了组织成长阶段和文化变革 机制。 这一见解集中体现在 1985 年出版的著作《组织文 化与领导》(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17]一书 中。 沙因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为我们认识文化深层本质提 供了工具,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能适应新的变 化,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战略变革、组织结构调整。 案例研 究方法在沙因著作中更多的运用是在 1999 年,他与本尼 2009.10 17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斯( Warren G. Bennis)出版了《企业文化生存指南》(The 990年,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吗一书,该书采用大量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名篇《企业核心竞争 案例,描述了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变革过程。 力》(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作者对日 1992年,科特( John H. Kotter)和赫斯克特( James本电气公司(NEC)与美国通用电报电话公司(GTE)两个 Heskett)出版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Corporate Culture案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比较研究,通过回顾NEC在过去 and Performance)一书,总结了1987-1991年间他们对的十年中逐步打败GTE的过程,总结出这两家公司出现 美国22个行业(涉及航空、保险、石化等)72家大公司(如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NEC构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 帝国化学工业、尼桑等)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案例GTE却没有,得出了在很多行业中得到印证的“以能力为 分析研究,分析了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中心战胜了以业务为中心”的结论,并且论证了战略架构 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采用一些的重要性凹。该文从NEC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增长 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总结了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 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在于行动反应能力,战略的目标是 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他认为,企业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在顾客眼中 文化(包括内在的共享价值观及外显的行为规范)对长期这种能力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标志。 经营绩效有巨大的正相关性,企业长期经营绩效的好坏 许多学者认识到,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管理观念、组织 与企业文化的强弱无关,而与企业文化是否适应外部环原则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重组再造,做一次伤筋动骨 境变化有关。1995年,科特在其名篇《领导变革:为什么企的大手术,才能帮助美国企业迅速获得再生,重新夺回世 业转型的努力会失败》( Leading Change: Why Transfo-界领先的位置。哈默( Michael hammer)和钱皮( James A. rmation Efforts Fail)一文中,勾勒出成功变革的八个步 Champy)用10年时间对数十家美国公司进行考察后发 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球经理人的变革指现:有些公司业务领域虽没有改变,但由于改变了传统的 南。文中归纳了八种阻碍变革的因素:缺乏足够的紧迫做事方法(业务流程)而大大提高了绩效。1993年,他们出 感、未建立足够强大的变革领导集团、缺乏明确的愿景、版了《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书》( Reengineering the 愿景的沟通效果极其低下、没有为实现新愿景扫清障碍、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一书 没有系统地规划并取得短期成绩、过早地宣布变革成功、明确提出了再造理论概念。该书集中研究了杜克电力 没有把变革固化到公司文化中。变革只有通过彻底改变三个公司案例,提出了公司重建的目标、方法与步骤,企 “我们这里做事的方法”,使新方法融入到公司的血液之业再造是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并建立企业的业务流程、组 ,才能持久四。2002年,科特与科恩( Cohen d.S.)合作织结构、管理系统,以及公司价值和文化叫。该书以一种再 出版《变革之心》( The Heart of Change:Real- Life Stories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的管理学赖以存在的 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一书,该书根基础——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是管理学发展史上的 据德勤咨询公司对来自美、欧、澳等90多家企业的200次巨大变革。 多位工作人员进行的大规模访谈和案例收集工作材料, 早在1987年,卡普兰( Robert s. Kaplan)和诺顿 以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为主线,以34个精选的“真实人 David F. Norton)就在一家名为ADl的半导体公司战略 物的真实变革”案例为素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成功的大调整方案项目中进行了平衡记分卡实践尝试。在帮助其 规模组织变革模式:观察一感受一变革。他指出,在进行推行作业成本法(ABC)的过程中,卡普兰发现了ADI的 大规模变革的时候,企业面临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战略、结平衡记分卡,并洞察到它潜藏的重要价值,开始了平衡记 构、文化或系统,而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感受,从而改变人分卡的理论研究。1990年卡普兰和诺顿在一个公司绩效 们的行为 考核模式开发项目中,与通用电气(GE)、杜邦( Dupont)、 18■2009.10

斯(Warren G. Bennis)出版了《企业文化生存指南》(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18]一书,该 书 采 用 大 量 案例,描述了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企业文化的变革过程。 1992 年 ,科 特 (John P. Kotter)和 赫 斯 克 特 (James Heskitt)出版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一 书,总 结 了 1987—1991 年 间 他 们 对 美国 22 个行业(涉及航空、保险、石化等)72 家大公司(如 帝国化学工业、尼桑等)企业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案例 分析研究,分析了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 类型的企业文化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的影响, 采用一些 著名公司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 经营业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预言在近十年内,企业文 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19] 。 他认为,企业 文化(包括内在的共享价值观及外显的行为规范)对长期 经营绩效有巨大的正相关性, 企业长期经营绩效的好坏 与企业文化的强弱无关, 而与企业文化是否适应外部环 境变化有关。1995 年,科特在其名篇《领导变革:为什么企 业转型的努力会失败 》 (Leading Change:Why Transfo - rmation Efforts Fail) 一文中, 勾勒出成功变革的八个步 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球经理人的变革指 南。 文中归纳了八种阻碍变革的因素: 缺乏足够的紧迫 感、未建立足够强大的变革领导集团、缺乏明确的愿景、 愿景的沟通效果极其低下、没有为实现新愿景扫清障碍、 没有系统地规划并取得短期成绩、过早地宣布变革成功、 没有把变革固化到公司文化中。 变革只有通过彻底改变 “我们这里做事的方法”, 使新方法融入到公司的血液之 中,才能持久[20]。 2002 年,科特与科恩(Cohen D. S.)合作 出版《变革之心》(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 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一书,该书根 据德勤咨询公司对来自美、 欧、 澳等 90 多家企业的 200 多位工作人员进行的大规模访谈和案例收集工作材料, 以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为主线,以 34 个精选的“真实人 物的真实变革”案例为素材,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成功的大 规模组织变革模式:观察─感受─变革。 他指出,在进行 大规模变革的时候,企业面临最核心的问题不是战略、结 构、文化或系统,而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感受,从而改变人 们的行为[21]。 1990 年,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名篇《企业核心竞争 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作者对日 本电气公司(NEC)与美国通用电报电话公司(GTE)两个 案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比较研究,通过回顾 NEC 在过去 的十年中逐步打败 GTE 的过程, 总结出这两家公司出现 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 NEC 构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 GTE 却没有,得出了在很多行业中得到印证的“以能力为 中心战胜了以业务为中心”的结论,并且论证了战略架构 的重要性[22]。 该文从 NEC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迅速增长 总结了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 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在于行动反应能力,战略的目标是 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 在顾客眼中 这种能力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标志。 许多学者认识到,必须对现有的企业管理观念、组织 原则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重组再造, 做一次伤筋动骨 的大手术,才能帮助美国企业迅速获得再生,重新夺回世 界领先的位置。 哈默(Michael Hammer)和钱皮(James A. Champy) 用 10 年时间对数十家美国公司进行考察后发 现:有些公司业务领域虽没有改变,但由于改变了传统的 做事方法(业务流程)而大大提高了绩效。1993 年,他们出 版了《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书》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一 书, 明确提出了再造理论概念。 该书集中研究了杜克电力等 三个公司案例,提出了公司重建的目标、方法与步骤,企 业再造是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并建立企业的业务流程、组 织结构、管理系统,以及公司价值和文化[23]。该书以一种再 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 并对传统的管理学赖以存在的 基础——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 是管理学发展史上的一 次巨大变革。 早在 1987 年, 卡普兰 (Robert S. Kaplan) 和诺顿 (David P. Norton)就在一家名为 ADI 的半导体公司战略 调整方案项目中进行了平衡记分卡实践尝试。 在帮助其 推行作业成本法(ABC)的过程中,卡普兰发现了 ADI 的 平衡记分卡,并洞察到它潜藏的重要价值,开始了平衡记 分卡的理论研究。 1990 年卡普兰和诺顿在一个公司绩效 考核模式开发项目中,与通用电气(GE)、杜邦(Dupont)、 18 2009.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惠普(HP)等12家著名公司一道,对ADI公司的记分卡停汲取其他研究方法的新发展,随着研究工具和研究方 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在公司绩效考核方面扩展、深化,法的逐渐交融,它必将不断走向成熟。由于各种研究方法 并将研究成果命名为“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都存在优劣并存的现象,因此我们主张不应该厚此薄彼, BSC)。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应当兼采定性、定量的多元研究方法( Multiple Methodo- 了《平衡记分卡:驱动绩效指标》叫一文。BSC打破了传统 logies)来研究管理问题。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现代 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业绩的方法,加入了未来驱动管理科学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是处理复杂 因素,即客户因素、内部经营管理过程和员工的学习成长问题的有力工具,是一种有前途、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三个维度。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绩效管理从人员考核和 注:罗伯特·K·殷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著作《案例研 评估工具转变成为战略实施工具,使得领导者拥有了全宽:设计与方法》一书在全球学术界被广泛引用。迄今为止, 面的统筹战略、人员、流程和执行四个关键因素的管理工该书共有5个版次,参见(1)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具。平衡记分卡受到全球企业界的广泛接受与认同,以美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4hel.) Beverly Hills, 国为例,早在1997年美国财富500强就已有高达60%的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e. 2008.(2) Robert 企业实施了绩效管理。如果没有AD个案的雏形和后来 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3rled) 的跨公司案例研究,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这一理论。正如 Beverly hills,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me 卡普兰所言,“如果没有AD的记分卡雏形,就不会有今200.0(3)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天的平衡记分卡!” Methods, (2nd ed. )Beverly Hills, Newbury Park, CA: Sage 3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应有态度 Publications, Inc. 1994.(4)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方法论的科学化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有机内容四g。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He.e) Beverly hills, 通过以上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通过例 em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e.1989.(5) Robert 证其中较为著名学者的理论建构,管中窥豹,我们可以看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lted) 到案例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史所做出的理论贡 Beverly Hill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 献,可以看到工商管理理论来源于几千年来的实践管理984·荚语稍弱的读者可以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博士 经验的深入总结。对此,张丽华也认为,“基于对企业管理后根据第三版译出的《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 版社,2004年版,或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张梦中先生根据第 实践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提炼 升华,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拓展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都被 二版译出的《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山大学出 视为理论创新,这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途 版社,203年版。但通过本人的仔细阅读,上述两个译本均 不同程度地存在错译、误译之处,笔者强烈建议有兴趣的研 径。”因此,“企业管理学为案例研究这样一种经验性、贴 近现实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和繁荣的沃土P。” 究者详读原著,体会原著语义精华。 参考文献 现代管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很难用一个 [1 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New- 统一的理论和模型来进行指导,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采 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 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点,从具体、典型的实际案例中 [2]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咯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北京:管理 去深入洞察、全面总结,“案例研究正是从个别到一般,从 世界,2004(5):76-87 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3]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天津:南开 诚如徐淑英所言,由于管理现象的丰富性( Richness), 管理评论,2004(2):100-105 案例研究方法能对现象进行厚实的描述( Thick des-阳4傳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大连:大连理工 cription),而且案例研究方法具有有利于构建新理论和 大学出版社,2008 检验以往理论的优点,尽管处于初级阶段,它本身也在不5]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 2009.1019

惠普(HP)等 12 家著名公司一道,对 ADI 公司的记分卡 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在公司绩效考核方面扩展、深化, 并将研究成果命名为“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 1992 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 了《平衡记分卡:驱动绩效指标》[24]一文。 BSC 打破了传统 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业绩的方法, 加入了未来驱动 因素,即客户因素、内部经营管理过程和员工的学习成长 三个维度。 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绩效管理从人员考核和 评估工具转变成为战略实施工具, 使得领导者拥有了全 面的统筹战略、人员、流程和执行四个关键因素的管理工 具。 平衡记分卡受到全球企业界的广泛接受与认同,以美 国为例,早在 1997 年美国财富 500 强就已有高达 60%的 企业实施了绩效管理。 如果没有 ADI 个案的雏形和后来 的跨公司案例研究,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这一理论。 正如 卡普兰所言,“如果没有 ADI 的记分卡雏形, 就不会有今 天的平衡记分卡! ” 3 对待案例研究方法的应有态度 “方法论的科学化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有机内容”[25]。 通过以上对案例研究方法发展过程的历史考察, 通过例 证其中较为著名学者的理论建构,管中窥豹,我们可以看 到案例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史所做出的理论贡 献, 可以看到工商管理理论来源于几千年来的实践管理 经验的深入总结。 对此,张丽华也认为,“基于对企业管理 实践活动基本规律的认识, 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提炼 升华, 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拓展原有理论的解释范畴都被 视为理论创新, 这已经成为工商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途 径[26]。”因此,“企业管理学为案例研究这样一种经验性、贴 近现实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发展和繁荣的沃土[27]。 ” 现代管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很难用一个 统一的理论和模型来进行指导,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采 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点,从具体、典型的实际案例中 去深入洞察、全面总结,“案例研究正是从个别到一般,从 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28]。 诚如徐淑英所言,由于管理现象的丰富性(Richness), 案例研究方法能对现象进行厚实的描述 (Thick Des- cription)[29], 而且案例研究方法具有有利于构建新理论和 检验以往理论的优点,尽管处于初级阶段,它本身也在不 停汲取其他研究方法的新发展, 随着研究工具和研究方 法的逐渐交融,它必将不断走向成熟。 由于各种研究方法 都存在优劣并存的现象,因此我们主张不应该厚此薄彼, 应当兼采定性、定量的多元研究方法(Multiple Methodo- logies)来研究管理问题。 我们认为,案例研究方法是现代 管理科学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 是处理复杂 问题的有力工具,是一种有前途、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注: 罗伯特·K·殷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著作 《案例研 究:设计与方法》一书在全球学术界被广泛引用。迄今为止, 该书共 有 5 个 版 次,参 见(1)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4th ed.)Beverly Hills,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2008. (2)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3rd ed.) 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2003. (3)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94. (4)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Rev. ed.)Beverly Hills,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89. (5)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1st ed.) Beverly Hills,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Inc. 1984. 英语稍弱的读者可以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博士 后根据第三版译出的《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重庆大学出 版社,2004 年版, 或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张梦中先生根据第 二版译出的《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山大学出 版社,2003 年版。 但通过本人的仔细阅读,上述两个译本均 不同程度地存在错译、误译之处,笔者强烈建议有兴趣的研 究者详读原著,体会原著语义精华。 参考文献 [1] 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 New- 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 [2] 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北京:管理 世界,2004(5):76-87 [3] 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天津:南开 管理评论,2004(2):100-105 [4] 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8 [5]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 2009.10 19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技政策与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Eb/oL].http://management.dlut.edu.cn/aboutus/aboutus Jossey-Bass,1999译本请参见:埃德加·H沙国企业文化 traincenter. aspx 2009-03-12 生存指南M郝继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培训方式[EB/OlphtTp://www.cbead.[19Kotter,,JP,Heskett,J.Corporatecultureandperformance cn/pxfs asp 2009-03-12 MI. New York: Free press,1992译本请参见:约翰·P·科特 17 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 New- 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績[M李晓涛,译 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e, 200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Dale, E. The great organizers(M. New York: McGraw-Hi [20]Kotter. J. P. Leading change: 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Book co.,1960.译本参见:欧内斯特·戴尔伟大的组织者M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73(2): 59-67 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1] Kotter, J.P., Cohen, D.S. 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9] Koontz, H.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 Journal of the stories 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M]. Bost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61, 4(3): 174-188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译本参见:约翰·P [10] Koontz, H.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 [J).Aca- 科特,丹·S·科恩变革之心M刘祥亚,译北京:机槭工业 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0. 5(2): 175-187 出版社,2003 [11 Eisenhardt, K.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22] Prahalad, C K, Hamel, G.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 U-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 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 79-91 12】]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北京:管理[23] Hammer,M, Champy,J.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世界,2004(5):76-87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13] chandler,A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 Business,1993译本请参见: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企 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 Massachu- 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书[M王珊珊等,译上海:上海译 set" MIT Press, I962译本参见: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咯 文出版社,2007 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北京天则经济研24] Kaplan,R.S. Norton,D.P. 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 究所,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4] Ouchi, W. Theory Z: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995,701):71-79 Japanese challenge"lMA: Addison- Wesley,1981译本请[25]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北京:管理世界 参见: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2006(2):71-79 M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6]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 115] Peters, T., Waterman, R H.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 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北京 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M]. New York 管理世界,2006(12):142-145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lne,1982译本参见:托马斯 27]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北京:经济管理,2004(20): 彼得斯,罗伯特·沃特受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北京 天下风经济文化研究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8]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 [16]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 门天津:管理科学学报,2001(4):1-6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9 Tsui, AS, Nifadkar, S.S., Ou Amy Yi. Cross-national cross- [17] Schein, E.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 CA Jossey-Bass,2004译本请参见:埃德加·H·沙因.组织文化 and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33 与领导[M陈千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3:426-478 18 Schein, E H. 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M]. CA (责任编辑殷得民) 202009.10

[EB / OL]. http: / / management.dlut.edu.cn / AboutUs / aboutus_ traincenter.aspx.2009-03-12 [6]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培训方式[EB / OL].http: / / www.cbead. cn / pxfs.asp.2009-03-12 [7] 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M]. New- 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 [8] Dale, E. The great organizers[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1960.译本参见:欧内斯特·戴尔.伟大的组织者[M]. 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 Koontz, H.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61, 4(3): 174-188 [10] Koontz, H. 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J].Aca- 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0, 5(2): 175-187 [11] Eisenhardt, K.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12] 许德音,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北京:管理 世界,2004(5):76-87 [13] Chandler, A.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 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 Massachu- setts: MIT Press,1962 译本参见: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 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北京天则经济研 究所,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4] Ouchi, W. Theory Z: 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M]. MA: Addison-Wesley, 1981 译本请 参见:威廉. 大内. Z 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M].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5] Peters, T.J., Waterman, R.H.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 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1982 译本参见:托马斯· 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北京 天下风经济文化研究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6]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方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 Schein, E.H.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M]. CA: Jossey-Bass, 2004 译本请参见: 埃德加·H·沙因.组织文化 与领导[M].陈千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18] Schein, E.H. 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M]. CA: Jossey-Bass, 1999 译本请参见:埃德加·H·沙因.企业文化 生存指南[M].郝继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9] Kotter, J.P., Heskitt, J. Corporate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2 译本请参见:约翰·P·科特, 詹姆斯· 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李晓涛,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0] Kotter, J.P. Leading change: 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73(2): 59-67 [21] Kotter, J.P., Cohen, D.S. The heart of change: Real-life stories of how people change their organization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2 译本参见:约翰·P· 科特,丹·S·科恩.变革之心[M].刘祥亚,译.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 [22] Prahalad, C.K., Hamel, G.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 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 79-91 [23] Hammer, M., Champy, J.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1993 译本请参见: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企 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书[M].王珊珊等,译.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7 [24] Kaplan, R.S., Norton, D.P.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 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70(1): 71-79 [25] 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北京:管理世界, 2006(2):71-79 [26] 张丽华,刘松博.案例研究:从跨案例的分析到拓展现有理论 的解释力——中国第二届管理案例学术研讨会综述[J].北京: 管理世界,2006(12):142-145 [27] 余菁.案例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J].北京:经济管理,2004(20): 1-6 [28] 成思危.认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及管理教育发展 [J].天津:管理科学学报,2001(4):1-6 [29] Tsui, A.S., Nifadkar, S.S., Ou Amy Yi. Cross-national cross- cultur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Advances, gaps, and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 33 (3): 426-478 (责任编辑 殷得民) 20 2009.10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技政策与管理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