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程学报 w.21,N1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 李垣,陈浩然,谢恩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硏究大量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按照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战略管理相 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本文首先对战略管理理论演化过程中的四个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述,然后分析 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战略管理;基于资源理论;柔性战略;战略联盟 中图分类号:F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4-60622007)01-000105 0引言 关,因此企业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动态的,而非是单向的和静 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界定了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经态的。战略规划学派为企业利用自身资源抓住市场机会 营活动主要领域。随着企业所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提供了理论指导,其分析工具SWOT分析和波士顿 渐增加,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称为公司业务组合矩阵)在今天仍然被广大企业战略制定者 得尤为重要。与管理学科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战略管理还所熟知和广泛使用 比较年轻。战略管理理论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诞生 战略规划学派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到现在只经历了短短四十年的时间,国内企业界和学术界关面:它认为企业能够对环境做出准确预测,但是环境变化的 注战略管理也不过二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对企业实践的重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使得准确预测成为企业的奢望。它还 要指导作用,其研究发展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过认为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可以分离的,而实际上战略制定过 去的四十年中战略管理研究先后经历了战略规划学派、环程要战略家亲自去挖掘思考才能完成。此外,该理论认为战 境适应学派、产业组织学派、基于资源的理论和基于能力的略是明确的 未来计划,而实际上为了适应环 理论等学派的演进和发展。在我国管理学界对战略管理展化,战略为企业设定了长远的发展目标,而不应该是准确描 开研究的二十年中,以《管理工程学报》为代表的管理类学术述的计划p。 期刊刊登了大量的国内学者关于战略管理的研究成果,这些1.2环境适应学派 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内容,并为国外战略 环境适应学派是奎因和明茨伯格等学者在对战略规划 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按学派批判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学 照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中外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分派。该学派将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管理硏究的重要内 析与评述,并简要介绍和评价了当前研究的新进展及未来发容。这是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尤其是1973年的石油危 展方向,以期促进战略管理在中国的进一步 机使得人们发现战略规划无法适应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环境 变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战略需要根据环 1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回顾与简要评述 境变化而持续进行调整。环境适应学派强调组织的适应 1.1战略规划学派 能力,他们认为由于受外界不可测与不可知因素的影响,人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安德鲁斯与克里斯坦森和安索们的理性过程受到约束,因此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夫阐明了经营机会与组织资源相匹配的必要性和战略计划环境适应学派还借鉴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认为战略就是 的有用性,从而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安德鲁斯和克里斯开发动态的、路径依赖模型,允许可能的随机偏差和企业内 坦森使用单向法形成了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安德鲁或企业间的选择H 斯认为战略是要让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 环境适应学派强调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对 其基本步骤包括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自身战略进行相应调整的思想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 实施。在此基础上,安索夫认为最有效的战略规划方法是权了新的思路,但是它并没有具体指出针对不同的环境企业应 变的,战略规划的好坏与组织面临的环境的变化程度密切相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也没有指出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持续的 收稿日期:2005-01-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121001,70671082) 作者简介:李垣(1%61→,男,云南曲靖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o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Vol121 , No11 管 理 工 程 学 报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Π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7 年 第 1 期 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 李 垣 , 陈浩然 , 谢 恩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 陕西 西安 710049) 摘要 : 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大量战略管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 本文按照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战略管理相 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本文首先对战略管理理论演化过程中的四个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 然后分析 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 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 : 战略管理 ; 基于资源理论 ; 柔性战略 ; 战略联盟 中图分类号 : F27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26062 (2007) 0120001205 收稿日期 : 2005201220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121001 ,70671082) 作者简介 : 李垣(1961 —) ,男 ,云南曲靖人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技术创新。 0 引言 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界定了企业整体的发展方向和经 营活动主要领域。随着企业所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逐 渐增加 ,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 得尤为重要。与管理学科的其他研究领域相比 ,战略管理还 比较年轻。战略管理理论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诞生 到现在只经历了短短四十年的时间 ,国内企业界和学术界关 注战略管理也不过二十年的历史 ,但是由于对企业实践的重 要指导作用 ,其研究发展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过 去的四十年中 ,战略管理研究先后经历了战略规划学派、环 境适应学派、产业组织学派、基于资源的理论和基于能力的 理论等学派的演进和发展。在我国管理学界对战略管理展 开研究的二十年中 ,以《管理工程学报》为代表的管理类学术 期刊刊登了大量的国内学者关于战略管理的研究成果 ,这些 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内容 ,并为国外战略 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按 照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中外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分 析与评述 ,并简要介绍和评价了当前研究的新进展及未来发 展方向 ,以期促进战略管理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回顾与简要评述 111 战略规划学派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 ,安德鲁斯与克里斯坦森和安索 夫阐明了经营机会与组织资源相匹配的必要性和战略计划 的有用性 ,从而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安德鲁斯和克里斯 坦森使用单向法形成了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安德鲁 斯认为战略是要让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 , 其基本步骤包括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战略制定 ,评估、选择与 实施。在此基础上 ,安索夫认为最有效的战略规划方法是权 变的 ,战略规划的好坏与组织面临的环境的变化程度密切相 关 ,因此企业的战略规划应该是动态的 ,而非是单向的和静 态的[1 ] 。战略规划学派为企业利用自身资源抓住市场机会 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分析工具 SWOT 分析和波士顿矩阵 (又 称为公司业务组合矩阵) 在今天仍然被广大企业战略制定者 所熟知和广泛使用。 战略规划学派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它认为企业能够对环境做出准确预测 ,但是环境变化的 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使得准确预测成为企业的奢望。它还 认为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可以分离的 ,而实际上战略制定过 程要战略家亲自去挖掘思考才能完成。此外 ,该理论认为战 略是明确的、详细的未来计划 ,而实际上为了适应环境的变 化 ,战略为企业设定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而不应该是准确描 述的计划[2 ] 。 112 环境适应学派 环境适应学派是奎因和明茨伯格等学者在对战略规划 学派批判的基础上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学 派。该学派将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内 容。这是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尤其是 1973 年的石油危 机使得人们发现战略规划无法适应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环境 变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战略需要根据环 境变化而持续进行调整[3 ] 。环境适应学派强调组织的适应 能力 ,他们认为由于受外界不可测与不可知因素的影响 ,人 们的理性过程受到约束 ,因此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环境适应学派还借鉴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 ,认为战略就是 开发动态的、路径依赖模型 ,允许可能的随机偏差和企业内 或企业间的选择[4 ] 。 环境适应学派强调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对 自身战略进行相应调整的思想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 了新的思路 ,但是它并没有具体指出针对不同的环境企业应 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 ,也没有指出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持续的 — 1 —
李垣等: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 竞争优势,因此其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 争优势的影响1。该理论认为企业产生租不是因为它拥有 1.3产业组织学派 较好的资源,而是因为组织的能力可以更好的应用这些资 产业组织学派充分重视行业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认源。另外,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动态能力的战略观主张企 为企业的竟争战略必须将企业同它所处的行业环境相联系。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必须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 该学派认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这种敏捷、快速变革和对市场 行业的盈利能力;另一个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1959变化的警觉对其他企业来说要模仿的成本很高,因此成为企 年哈佛大学学者贝恩在其《产业组织》一书中研究了产业集业获得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源泉叫。 中度、产品差异化、产业进入壁垒等因素对市场机构和企业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明显的个性化消费趋 经营绩效的影响标志着该学派理论的成熟。舍勒(1970)在势,企业很难仅仅依靠物质形态的资源满足众多消费者的不 此基础上确定了结构·行为·绩效(SCP)的产业组织学派经同偏好,此外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物质形态的资源越来越容易 典分析框架。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进一步被替代,因此,通过物质形态的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 发展了产业组织学派的理论。他总结了影响行业竞争程度越不可靠。由于无形资源的重要性要远远的高于其他的物 的五种力量:进入障碍、替代威胁、贿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质资源,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源日益成为了企业竞争优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在此基势的唯一真正的来源,因此,在基于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形 础上创立了行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此外他还总结成了基于知识的观点。随着基于资源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 了三种通用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人们发现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超越了组织边界。Der和 并认为企业只能从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以获取竞争优势,同Sng(1998)认为这种关键资源就是企业间的关系,它可能成 时采取两种战略只能导致经营的无效率,因为这些战略是不为关系租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 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观点。他们还具体指出关系专用型投 些学者对波特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同的战略是可资水平、知识共享导向、互补性资源与能力,有效的联盟控制 以相容的。国内学者刘益、李垣(198)认为企业的竞争优是关系租的四个重要 势不仅取决于产品自身的功能特性,还取决于产品的优势分 基于资源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 布与顾客群分布的对应关系。此外波特的“五力模型”也面,它从静态的角度考虑资源的价值,而实际上当企业所处 忽视了许多重要的环境因素及其与“五力”的相互作用,它还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资源的价值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因 忽视了“五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竞争的联动性和互动规此需要通过环境扫描对企业资源的价值的变化有一个全面 律。产业组织学派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产业企业的利润而准确的认识,而传统的RBT往往忽视了环境扫描;另一方 率差异,但是其无法解释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之间利润率的面,它认为资源的构成是相对稳定的,忽视了资源是如何被 巨大差异凹,因此许多学者开始从企业内部寻找企业竞争优管理从而创造竟争优势的。实际上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势的来源。 可以充分发挥其效用,从而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美国学者 1.4基于资源理论与基于能力理论 Ht其研究团队针对基于资源理论的不足,建立了资源的 美国学者沃纳菲尔特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战略管理概念体系,将结构化资源组合、整合资源以构建能 表的论文《企业的资源观》奠定了基于资源理论( Resource力和发挥平衡能力来为客户提供价值作为资源管理过程的 Based Theory,RBD的基本框架。该学派认为企业的收益来源三个重要组成要素。基于能力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于企业的独特资源而判断资源是否独特的主要标准是看这方面,它认为企业的能力是一种可以独立于企业资源结构 些资源是否是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而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企业能力是在相关企业资源的基础 的。一旦拥有这样的资源,企业即可建立起有效的进入障上发挥作用的。因此,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开始出现“基于企 碍,阻止新竞争者的侵入。同时,可降低企业的资源使用成业资源与能力整合”的研究趋势。逐渐认识到应把资源的识 本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特别是通过对企业别、开发和利用发挥阶段—即资源创造价值的不同的阶段 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后,还可加快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结合在一起考虑;另一方面,企业的能力难以度量。这一特 新并提高创新质量,从而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叫。因点使得目前关于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的。学者们 此,该理论观点被一些人看成是联系企业能力和外部环境的提出测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叫。能力难以识别 桥梁。总的来说,RBT是通过提高企业资源的拥有量及资源和度量的特性限制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的使用效率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企 业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产生了持续的2未来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竞争优势山。因此,90年代出现了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的另一种观点—基于能力的理论( Capability-Based Theory,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以往认为企业间的竟争主要表现在“产 CBT)。基于能力的理论的研究首先以企业层次为主,即核心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成本”的观点已不能全面反映当今竞争的 能力或组织能力等,强调组织整体的能力特征以及对企业竞特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难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详 2c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
竞争优势 ,因此其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相对有限。 113 产业组织学派 产业组织学派充分重视行业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认 为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将企业同它所处的行业环境相联系。 该学派认为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企业所处 行业的盈利能力 ;另一个是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1959 年哈佛大学学者贝恩在其《产业组织》一书中研究了产业集 中度、产品差异化、产业进入壁垒等因素对市场机构和企业 经营绩效的影响标志着该学派理论的成熟。舍勒 (1970) 在 此基础上确定了结构 - 行为 - 绩效(SCP) 的产业组织学派经 典分析框架。波特在 1980 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书进一步 发展了产业组织学派的理论。他总结了影响行业竞争程度 的五种力量 :进入障碍、替代威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在此基 础上创立了行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5 ] 。此外他还总结 了三种通用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 , 并认为企业只能从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以获取竞争优势 ,同 时采取两种战略只能导致经营的无效率 ,因为这些战略是不 相容的。 一些学者对波特的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不同的战略是可 以相容的[6 ] 。国内学者刘益、李垣 (1998) 认为企业的竞争优 势不仅取决于产品自身的功能特性 ,还取决于产品的优势分 布与顾客群分布的对应关系[7 ] 。此外波特的“五力模型”也 忽视了许多重要的环境因素及其与“五力”的相互作用 ,它还 忽视了“五力”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竞争的联动性和互动规 律[8 ] 。产业组织学派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产业企业的利润 率差异 ,但是其无法解释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之间利润率的 巨大差异[9 ] ,因此许多学者开始从企业内部寻找企业竞争优 势的来源。 114 基于资源理论与基于能力理论 美国学者沃纳菲尔特于 1984 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 表的论文《企业的资源观》奠定了基于资源理论 (Resource2 Based Theory ,RBT) 的基本框架。该学派认为企业的收益来源 于企业的独特资源 ,而判断资源是否独特的主要标准是看这 些资源是否是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 的[10 ] 。一旦拥有这样的资源 ,企业即可建立起有效的进入障 碍 ,阻止新竞争者的侵入。同时 ,可降低企业的资源使用成 本以降低产品成本 ,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特别是通过对企业 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后 ,还可加快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创 新并提高创新质量 ,从而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11 ] 。因 此 ,该理论观点被一些人看成是联系企业能力和外部环境的 桥梁。总的来说 ,RBT是通过提高企业资源的拥有量及资源 的使用效率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企 业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产生了持续的 竞争优势[12 ] 。因此 ,90 年代出现了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 的另一种观点 ———基于能力的理论 (Capability2Based Theory , CBT) 。基于能力的理论的研究首先以企业层次为主 ,即核心 能力或组织能力等 ,强调组织整体的能力特征以及对企业竞 争优势的影响[13 ] 。该理论认为企业产生租不是因为它拥有 较好的资源 ,而是因为组织的能力可以更好的应用这些资 源。另外 ,90 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动态能力的战略观主张企 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 ,必须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 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 ,这种敏捷、快速变革和对市场 变化的警觉对其他企业来说要模仿的成本很高 ,因此成为企 业获得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源泉[14 ] 。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明显的个性化消费趋 势 ,企业很难仅仅依靠物质形态的资源满足众多消费者的不 同偏好 ,此外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物质形态的资源越来越容易 被替代 ,因此 ,通过物质形态的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 越不可靠。由于无形资源的重要性要远远的高于其他的物 质资源[15 ] ,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源日益成为了企业竞争优 势的唯一真正的来源[16 ] ,因此 ,在基于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形 成了基于知识的观点。随着基于资源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 , 人们发现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超越了组织边界。Dyer 和 Singh(1998) 认为这种关键资源就是企业间的关系 ,它可能成 为关系租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 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观点[17 ] 。他们还具体指出关系专用型投 资水平、知识共享导向、互补性资源与能力 ,有效的联盟控制 是关系租的四个重要来源。 基于资源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 面 ,它从静态的角度考虑资源的价值 ,而实际上当企业所处 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 ,资源的价值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因 此需要通过环境扫描对企业资源的价值的变化有一个全面 而准确的认识 ,而传统的 RBT往往忽视了环境扫描 ;另一方 面 ,它认为资源的构成是相对稳定的 ,忽视了资源是如何被 管理从而创造竞争优势的。实际上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可以充分发挥其效用 ,从而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美国学者 Hitt 及其研究团队针对基于资源理论的不足 ,建立了资源的 战略管理概念体系 ,将结构化资源组合、整合资源以构建能 力和发挥平衡能力来为客户提供价值作为资源管理过程的 三个重要组成要素[18 ] 。基于能力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 一方面 ,它认为企业的能力是一种可以独立于企业资源结构 而存在的东西。事实上 ,企业能力是在相关企业资源的基础 上发挥作用的。因此 ,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开始出现“基于企 业资源与能力整合”的研究趋势。逐渐认识到应把资源的识 别、开发和利用发挥阶段 ———即资源创造价值的不同的阶段 结合在一起考虑 ;另一方面 ,企业的能力难以度量。这一特 点使得目前关于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的。学者们 提出测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19 ] 。能力难以识别 和度量的特性限制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 未来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 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以往认为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 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成本”的观点已不能全面反映当今竞争的 特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难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详 — 2 — 李 垣等 : 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
21.No.1 管理 程学报 年第1期 细的战略规划,同时也不存在对任何环境都适用的通用战有助于抵消战略转换的惯性。战略转换过程一般包括四种 略。更有甚者,企业精心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资源和能状态:稳定适应、思想转变战略、制定转换战略方案和实验。 力可能因为竞争对手的行动环境的变幻以及新技术的出现随着压力和惯性的变化,各种战略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而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在新的竞争环境为了保证战略转换的有效实施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战略转 下,原有战略管理理论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如何有效地制换控制不同于常规战略控制:在形式上,它把控制和预控制 定战略使企业在复杂快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新形贯穿战略转换全过程;在内容上,它主要控制转换的速度成 势下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近期关于战略管理理论本、效益与协同性。 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企业柔性战略与基于战略转换的战略 目前基于战略转换的战略管理一体化研究还存在以下 管理一体化,以及战略联盟两个研究热点,下面我们逐 几个方面亟待完善,这也是该理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第 行简要介绍与评述。 戎略转换中的战略思维问题。战略思维是成功实施战略 2.1企业柔性战略与基于战略转换的战略管理一体化 转换的重要保证。这是由于战略转换的关键取决于高层管 伴随着外部环境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企业界和理论界理者,特别是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突破 都认识到,企业不仅仅需要建立和实旐明确的发展战略,而战略管理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战略思维模式;第二,影响战 且应该具有相当的柔性以应外界环竞的变化因此时间的略转换的情境因素。企业的战略转换都处于具体的环境当 竞争和战略柔性的程度日益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但是,传中。具体的情境因素如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可能会对企业 统的战略柔性研究仅仅局限于既定战略下可以选择的行动的战略转化起到推动和阻碍作用。研究这些情境因素对战 范围2,因而仅反映了企业战略的一个方面,而未能涉及略转换的影响对于增加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 到影响企业竟争的各类因素,例如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组织意义;第三,战略转换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现有的研究更多 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实际上,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关注环境扫描与机会识别对战略转换的促进作用以及战 的不断加快,上述因素对于企业适应环境越来越重要,这些略转换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但是环境扫描和机会识别都是 因素正是构成柔性战略的主要内容。因此,汪应络、李垣 有成本的,超出一定的范围将会抵消战略转换带来的收益。 (1998)在战略柔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企业内部所有主要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成本基础上实现战略转换收益的最大化 相关的战略性因素提出了柔性战略的概念的。 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第四,战略转换与战略稳定性之间 柔性战略是指企业为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动态的矛盾。战略转换必然牵涉企业多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对企 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业造成振荡与冲击,因此只有通过设计恰当的转换节奏才能 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叫。缓和战略转换造成的振荡与冲击,使战略达到稳定适应。战 它考虑的范围包括竞争的各类因素如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略转换节奏如何确定,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组织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叫。在这种框架下,基于2.2战略联盟 战略转换的战略管理一体化是柔性战略的主要研究内容1 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企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传统的战略管理范式,即依次进行搜业,为共同开发或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从而实现加强 集资料、制定战略备选方案评价选择和实施已经难以满足竟争优势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 企业的需要。为了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企业必须用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 种动态的方法使战略形成与实施平行的进行,即实现战略的一种合作模式。由于企业所处环境在近二十年来所发 管理的一体化。具体来讲,它是将分析竟争环境和制定竟争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新 备选方案及其评价与控制连续、并行的进行,从而使战略的的学术增长点。相关研究首先关注的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原 形成、实施、评价与控制融为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整因。战略联盟的兴起和出现主要是因为新的环境特征提高 了企业间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这些新的环境特征包括:稳定 在战略管理一体化中,战略转换起着纽带作用,它把新供应条件下的需求不确定,定制化交易的出现及其重要性的 战略的形成、实施、评价与控制等环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企业在时间压力下的任务复杂性的提高和企业拥有的 战略转换是企业为了动态的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知识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国。近二十年来,战略联 化,或者为了利用潜在的机会而从原有战略转变到现有战盟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增长,对战略联盟的研究也成为 略,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国。环境扫描和机会识别是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战略 战略转换的导航机制,为战略转换决策提供信息。环境扫描联盟出现的原因、风险控制、知识转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的范围和频率对战略转换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的机会识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寻 别能力主要由环境因素、企业特殊因素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找和建立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成为企业获得和维持竞争优 来决定。战略转换过程主要是由高层管理团队的新成员、具势的重要手段,学者们认为战略联盟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战 有创新偏好的高层管理者以及外部咨询专家三者共同制造略联盟能够使企业获得资源进入新的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的压力推动的,而外部咨询专家与高层管理团队的新成员还然而通过战略联盟获取竟争优势是一种高风险战略,战略联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细的战略规划 ,同时也不存在对任何环境都适用的通用战 略。更有甚者 ,企业精心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资源和能 力可能因为竞争对手的行动、环境的变幻以及新技术的出现 而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竞争优势[20 ] 。因此 ,在新的竞争环境 下 ,原有战略管理理论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制 定战略使企业在复杂快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新形 势下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近期关于战略管理理论 的研究中 ,逐步形成了企业柔性战略与基于战略转换的战略 管理一体化 ,以及战略联盟两个研究热点 ,下面我们逐一进 行简要介绍与评述。 211 企业柔性战略与基于战略转换的战略管理一体化 伴随着外部环境变化速度的不断加快 ,企业界和理论界 都认识到 ,企业不仅仅需要建立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 ,而 且应该具有相当的柔性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因此时间的 竞争和战略柔性的程度日益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但是 ,传 统的战略柔性研究仅仅局限于既定战略下可以选择的行动 范围[21 ,22 ] ,因而仅反映了企业战略的一个方面 ,而未能涉及 到影响企业竞争的各类因素 ,例如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组织 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实际上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 的不断加快 ,上述因素对于企业适应环境越来越重要 ,这些 因素正是构成柔性战略的主要内容。因此 ,汪应络、李垣、刘 益(1998) 在战略柔性的基础上 ,通过整合企业内部所有主要 相关的战略性因素 ,提出了柔性战略的概念[23 ] 。 柔性战略是指企业为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 , 在动态 的环境下 ,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 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24 ] 。 它考虑的范围包括竞争的各类因素如资源柔性、能力柔性、 组织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23 ] 。在这种框架下 ,基于 战略转换的战略管理一体化是柔性战略的主要研究内容[25 ] 。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传统的战略管理范式 ,即依次进行搜 集资料、制定战略备选方案、评价、选择和实施已经难以满足 企业的需要。为了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企业必须用 一种动态的方法使战略形成与实施平行的进行 ,即实现战略 管理的一体化。具体来讲 ,它是将分析竞争环境和制定竞争 备选方案及其评价与控制连续、并行的进行 ,从而使战略的 形成、实施、评价与控制融为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整 体。 在战略管理一体化中 ,战略转换起着纽带作用 ,它把新 战略的形成、实施、评价与控制等环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战略转换是企业为了动态的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 化 ,或者为了利用潜在的机会而从原有战略转变到现有战 略 ,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26 ] 。环境扫描和机会识别是 战略转换的导航机制 ,为战略转换决策提供信息。环境扫描 的范围和频率对战略转换具有促进作用。而企业的机会识 别能力主要由环境因素、企业特殊因素和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来决定。战略转换过程主要是由高层管理团队的新成员、具 有创新偏好的高层管理者以及外部咨询专家三者共同制造 的压力推动的 ,而外部咨询专家与高层管理团队的新成员还 有助于抵消战略转换的惯性。战略转换过程一般包括四种 状态 :稳定适应、思想转变战略、制定转换战略方案和实验。 随着压力和惯性的变化 ,各种战略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为了保证战略转换的有效实施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 ,战略转 换控制不同于常规战略控制 :在形式上 ,它把控制和预控制 贯穿战略转换全过程 ;在内容上 ,它主要控制转换的速度、成 本、效益与协同性。 目前基于战略转换的战略管理一体化研究还存在以下 几个方面亟待完善 ,这也是该理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第 一 ,战略转换中的战略思维问题。战略思维是成功实施战略 转换的重要保证。这是由于战略转换的关键取决于高层管 理者 ,特别是企业家的战略思维 ,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要突破 战略管理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战略思维模式 ;第二 ,影响战 略转换的情境因素。企业的战略转换都处于具体的环境当 中。具体的情境因素如组织结构、制度和文化可能会对企业 的战略转化起到推动和阻碍作用。研究这些情境因素对战 略转换的影响对于增加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 意义 ;第三 ,战略转换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现有的研究更多 的关注环境扫描与机会识别对战略转换的促进作用以及战 略转换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但是环境扫描和机会识别都是 有成本的 ,超出一定的范围将会抵消战略转换带来的收益。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成本基础上实现战略转换收益的最大化 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四 ,战略转换与战略稳定性之间 的矛盾。战略转换必然牵涉企业多方面的变化与调整 ,对企 业造成振荡与冲击 ,因此只有通过设计恰当的转换节奏才能 缓和战略转换造成的振荡与冲击 ,使战略达到稳定适应。战 略转换节奏如何确定 ,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212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企 业 ,为共同开发或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从而实现加强 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 ,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 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 的一种合作模式[27 ] 。由于企业所处环境在近二十年来所发 生了深刻变化 ,因此对战略联盟的研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新 的学术增长点。相关研究首先关注的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原 因。战略联盟的兴起和出现主要是因为新的环境特征提高 了企业间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这些新的环境特征包括 :稳定 供应条件下的需求不确定 ,定制化交易的出现及其重要性的 提高 ,企业在时间压力下的任务复杂性的提高和企业拥有的 知识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8 ] 。近二十年来 ,战略联 盟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很大增长 ,对战略联盟的研究也成为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战略 联盟出现的原因、风险控制、知识转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 ,寻 找和建立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成为企业获得和维持竞争优 势的重要手段 ,学者们认为战略联盟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战 略联盟能够使企业获得资源、进入新的市场、降低市场风险。 然而通过战略联盟获取竞争优势是一种高风险战略 ,战略联 — 3 — Vol121 , No11 管 理 工 程 学 报 2007 年 第 1 期
李垣等: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 盟的失败率远远高于单个公司即,因此研究重点从战略联盟开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不断 的形成原因转移到了战略联盟的风险控制。以Ds和eng涌入国内市场,国内企业也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竟争,我国 为代表的学者将战略联盟中的风险分为两类:绩效风险和关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建立能够有效指导 系风险。绩效风险是指在充分合作的情况下战略联盟无我国企业实践的战略管理理论,对于我国企业在竞争中不断 法达到预期目标,这种风险来自于合作之外的因素,比如环发展壮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需要我国战略管理学者 境的变化、合作者能力的缺乏;关系风险指其他合作者的机进一步的努力 会主义行为。关系风险是联盟所特有的,是关于合作公司对 参考文献 联盟缺乏承诺和其他可能损害联盟前景的行为的可能性因[1] Ansoft I. Strategic Managemen[M]. Newy york: John Wiley and 此又有学者称之为合作风险。正是由于联盟风险的普遍 存在和联盟失败率的居高不下使得联盟治理和控制的研究2] Mintzberg H. The fall and rise of strategic planning(J-hnad 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此外,由于组织间学习对企业技 Business review,1994,72(1):107~114. 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以组织间学习为目标的学习型联盟(3]周三多,邹统钎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learning alliance)正在逐渐取代以资源互补、风险共担为目标 社2003 的传统联盟,成为企业间合作的主要形式。学习型联盟不仅4] Barnett w p, Burgelman R A. olutiomary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 1.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7): 5-19 为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提供机会,而且也为合作伙伴的机会主 义行为提供了可能性,其中“学习竟赛( earning race)”是学习5]美j迈克尔啵特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 型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形式,因此如何针对学习型[6 I Hiel WZ Differentiation versus low cost or differentiation and low 联盟的独有特征控制合作中的机会主义风险成为战略联盟 cost:a contingent fiame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控制研究的新领域 88,13(3):401~412 战略联盟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7]刘益,李垣.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综合分析模型口J.管理工 第一,战略联盟的价值创造功能。尽管早期的战略联盟管理 程学报,1998,12(4):39~42 研究以合作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分析了联盟控制问题,但[8]刘益.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及其改进口J].管理工程学 是联盟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态,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最大的 1999,13(增刊):13~18 交易价值,而不是最小的交易成本国叫。因此对战略联盟不[9] Rumelt r p. Hw much des industry matter?U].seg 同价值创造活动的分类及不同价值创造活动之间互动关系 Management Jourmal, 1991, 3(12): 67-8 的研究对于实践中的联盟管理者选择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10]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组合以促进战略联盟的价值创造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指 oum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19 出的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快,由价值链理论所描述的静态的 Teece DJ.Fmc- bility resources and the concept of strategy:four 价值创造活动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使得各个组织之间日益 paradigm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Universty of California of Berkeley. 1993 打破了原有的价值链关系而形成了价值网络的关系,以实 价值创造方式的重构,因此价值网络理论对于战略联盟的[12] Nahapiet J, post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 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从双边联盟到多边联 23(2):242~266 盟的发展。目前的战略联盟研究主要针对两个企业之间的13]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eration 合作,而现实中一个企业可能与多个企业建立战略联盟,这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11(3): 79-91 些战略联盟之间必然相互影响。将这些影响纳入战略联[14]1eG, Posadas. Dynamic c- 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ragement 盟网络的治理分析有利于企业构建基于多边联盟的竞争优 U].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势,对于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战略联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第15] GrantR M. Toward to a k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m[J 三战略联盟的演化。通过对当前战略联盟研究内容的分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12): 109-122 析,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者将战略联盟视为一个静态的组织l6]mrKR, Prahalad CK A resource- based theory of the fir 结构。事实上,战略联盟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kowledge versus opportunism[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6,7 进一步认识战略联盟的演化特征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7] Dyer J H, 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3结语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 600--679 本文对战略管理理论诞生四十年来中外学者对战略管18]smn,D.G,Hn, M.A Ireland,R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并且对战略管理的发 in dyr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o 展趋势及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通过回顾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战略管理研究始终围绕着如何通过有效整合[19]万伦来,达庆利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方法研究口]管理工 企业内外部要素,实现企业竞争优势这一核心管理问题而展 程学报,2003,17(2):54~59
盟的失败率远远高于单个公司[29 ] ,因此研究重点从战略联盟 的形成原因转移到了战略联盟的风险控制。以 Das 和 Teng 为代表的学者将战略联盟中的风险分为两类 :绩效风险和关 系风险[30 ] 。绩效风险是指在充分合作的情况下战略联盟无 法达到预期目标 ,这种风险来自于合作之外的因素 ,比如环 境的变化、合作者能力的缺乏 ;关系风险指其他合作者的机 会主义行为。关系风险是联盟所特有的 ,是关于合作公司对 联盟缺乏承诺和其他可能损害联盟前景的行为的可能性 ,因 此又有学者称之为合作风险[31 ] 。正是由于联盟风险的普遍 存在和联盟失败率的居高不下使得联盟治理和控制的研究 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此外 ,由于组织间学习对企业技 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以组织间学习为目标的学习型联盟 (learning alliance) 正在逐渐取代以资源互补、风险共担为目标 的传统联盟 ,成为企业间合作的主要形式。学习型联盟不仅 为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提供机会 ,而且也为合作伙伴的机会主 义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其中“学习竞赛 (learning race) ”是学习 型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要形式[32 ] ,因此如何针对学习型 联盟的独有特征控制合作中的机会主义风险成为战略联盟 控制研究的新领域。 战略联盟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战略联盟的价值创造功能。尽管早期的战略联盟管理 研究以合作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分析了联盟控制问题 ,但 是联盟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态 ,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最大的 交易价值 ,而不是最小的交易成本[33 ,34 ] 。因此对战略联盟不 同价值创造活动的分类及不同价值创造活动之间互动关系 的研究对于实践中的联盟管理者选择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 组合以促进战略联盟的价值创造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指 出的是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快 ,由价值链理论所描述的静态的 价值创造活动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 ,使得各个组织之间日益 打破了原有的价值链关系而形成了价值网络的关系 ,以实现 价值创造方式的重构[35 ] ,因此价值网络理论对于战略联盟的 价值创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 ,从双边联盟到多边联 盟的发展。目前的战略联盟研究主要针对两个企业之间的 合作 ,而现实中一个企业可能与多个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这 些战略联盟之间必然相互影响[36 ] 。将这些影响纳入战略联 盟网络的治理分析有利于企业构建基于多边联盟的竞争优 势 ,对于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战略联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第 三 ,战略联盟的演化。通过对当前战略联盟研究内容的分 析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者将战略联盟视为一个静态的组织 结构。事实上 ,战略联盟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 进一步认识战略联盟的演化特征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结语 本文对战略管理理论诞生四十年来中外学者对战略管 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并且对战略管理的发 展趋势及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通过回顾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战略管理研究始终围绕着如何通过有效整合 企业内外部要素 ,实现企业竞争优势这一核心管理问题而展 开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跨国公司不断 涌入国内市场 ,国内企业也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我国 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建立能够有效指导 我国企业实践的战略管理理论 ,对于我国企业在竞争中不断 发展壮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需要我国战略管理学者 进一步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 1 ] Ansoff H I. Strategic Management [M] . New York : John Wiley and Sons , 1979. [ 2 ] Mintzberg H. The fall and rise of strategic planning [J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4 , 72 (1) : 107~114. [ 3 ] 周三多 , 邹统钎. 战略管理思想史[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 社 ,2003. [ 4 ] Barnett W P , Burgelman R A.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 [J ]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996 , 17(7) : 5~19. [ 5 ] [美]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 M]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 ,1989. [ 6 ] Hiel W Z. Differentiation versus low cost or differentiation and low cost : a contingent framework[J ]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88 ,13 (3) : 401~412. [ 7 ] 刘益 , 李垣. 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综合分析模型[J ] . 管理工 程学报 ,1998 ,12(4) :39~42. [ 8 ] 刘益. 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及其改进[J ] . 管理工程学报 , 1999 ,13 (增刊) :13~18. [ 9 ] Rumelt R P. 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 ? [ J ]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 3 (12) :67~85. [10 ] Barney J .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 . Journal of Management , 1991 ,17 (1) : 99~119. [11 ] Teece D J . Firm capability resources and the concept of strategy : four paradigm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f Berkeley , 1993. [12 ] Nahapiet J ,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 intellectual capital ,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8 , 23(2) : 242~266. [13 ]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eration[J ]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0 , 11(3) : 79~91. [14 ] Teece G, Pisano A S.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 ]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997 , 18(7) : 509~533. [15 ] Grant R M. Toward to a knowledge2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J ]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996 , 17(12) : 109~122. [16 ] Conner K R , Prahalad C K. A resource2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 knowledge versus opportunism [ J ] . Organization Science , 1996 , 7 (5) : 477~501. [17 ] Dyer J H , 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8 , 23 (4) : 600~679. [18 ] Sirmon , D. G. , Hitt , M. A Ireland ,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J ]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in press , 2005. [19 ] 万伦来 , 达庆利.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方法研究[J ] . 管理工 程学报 ,2003 ,17(2) :54~59. — 4 — 李 垣等 : 战略管理研究现状与未来我国研究重要领域
Vol 21. No. 1 管理工程学报 2007年第1期 [20]毛武兴,陈劲,王毅。动态环境中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演化[29] HennartJF,DKm, M Zeng. The impact of joint venture status or 过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0(1):124~129 the longevity of Japanese stakes in U. S. manufacturing affiliates [21] Sanchez R.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 Strategic J]- Organ Science,1998,9:382~395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16(6): 135-159 [30] Das T K, Teng B S. Trust, Control, and Risk in Strategic [22] Evans J R. Strategic flexbility for high techology maneuvers Alliance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1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1, 28 [31] Ring PS, van de ven A H.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23]汪应络,李垣,刘益。企业柔性战略—跨世纪战略管理研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究与实践的前沿].管理科学学报,1998,1(1):22~25 1994,19:90~118. [24]李垣,赵强.企业柔性战略的内涵及其模型[].管理工程学[32] Hamel G.191. Competition for co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报,199,13(增刊):25~31 leam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25]刘益,李垣,汪应络.柔性战略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Joumal, Summer Special Issue, 12: 83-103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3] Zajac EO, Olsen. From transactional value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26]简兆杈动态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战略转换谢冠[D西安交通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J]. Journal of Maragement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 Studies,1993,30:131-14 [27] Spekman R E, orbes T M, sabella L.A, Macavor T C. Alliance[34]张延锋,刘益,李垣,战略联盟价值创造与分配分析].管 management:A view from the past and a look to the future J I 理工程学报2003,17(2):20~23 8,35(6) 35]李垣,刘益.基于价值创造的价值网络管理(D):特点与形成 [28] Jones C, Hesterly W S. 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a J].管理工程学报,2001,15(4) 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J]. Academy of[36]李维安,周建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网络治理UJ].南开 Management Review, 1997, 22(4): 911-945 管理评论,2004,7(2):12~17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School of Management, X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earching, sorting out, analyzing and studying on the quantitie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material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reviews relevant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based on its developing pocess. First, it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view of four hools in the evolving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Then it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ource-based theory flexible strategy; strategic alliance 慧巍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 ] 毛武兴 , 陈劲 , 王毅. 动态环境中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演化 过程研究[J ] . 管理工程学报 ,2006 ,20(1) : 124~129. [21 ] Sanchez R. Strategic flexibility in product competition[J ]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995 , 16 (6) : 135~159. [22 ] Evans J R. Strategic flexibility for high technology maneuvers :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 1991 , 28 : 69~89. [23 ] 汪应络 , 李垣 , 刘益. 企业柔性战略 ———跨世纪战略管理研 究与实践的前沿[J ] . 管理科学学报 , 1998 ,1 (1) : 22~25. [24 ] 李垣 , 赵强. 企业柔性战略的内涵及其模型[J ] . 管理工程学 报 ,1999 ,13(增刊) :25~31. [25 ] 刘益 , 李垣 , 汪应络. 柔性战略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M]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6 ] 简兆权. 动态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战略转换研究[D] . 西安交通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 2001. [27 ] Spekman R E , Forbes T M , Isabella L A , Macavor T C. Alliance management : A view from the past and a look to the future [J ]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 1998 , 35 (6) :747~772. [28 ] Jones C , Hesterly W S. 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ance : 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 [ J ]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7 , 22 (4) : 911~945. [29 ] Hennart J F , DJ Kim , M Zeng. The impact of joint venture status on the longevity of Japanese stakes in U. S. manufacturing affiliaties [J ] . Organ Science ,1998 , 9 :382~395. [30 ] Das T K. , Teng B S. Trust , Control , and Risk in Strategic Alliances : An Integrated Framework[J ] . Organization Studies , 2001 , 22(2) : 251. [31 ] Ring P S , van de Ven A H.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4 ,19 : 90~118. [32 ] Hamel G. 1991.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2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Summer Special Issue , 12 : 83~103. [33 ] Zajac E O , Olsen. From transactional value analysis : Implications for stud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 J ] .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 1993 , 30 : 131~145. [34 ] 张延锋 , 刘益 , 李垣. 战略联盟价值创造与分配分析[J ] . 管 理工程学报 ,2003 ,17(2) : 20~23. [35 ] 李垣 , 刘益. 基于价值创造的价值网络管理(I) : 特点与形成 [J ] . 管理工程学报 , 2001 ,15(4) : 38~41. [36 ] 李维安 , 周建. 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网络治理[J ] . 南开 管理评论 , 2004 , 7 (2) : 12~17.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LI Yuan , CHEN Hao2ran , XIE En (School of Management , Xiπan Jiaotong University , Xiπan 710049 ,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earching , sorting out , analyzing and studying on the quantitie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materials , the paper analyzes and reviews relevant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based on its developing process. First , it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view of four schools in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Then it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sum up two present research focuses. Key words: strategic management ; resource2based theory ; flexible strategy ; strategic alliance 责任编辑 : 李慧巍 — 5 — Vol121 , No11 管 理 工 程 学 报 2007 年 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