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理解系统分析逻辑过程、管理系统特征及系统建模要求,了解 各类系统工程模型;理解评价要素及过程,掌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技术及 指标量化方法;了解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理解非合作博弈及其模型,掌握信息经 济学规范分析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系统建模技术;评价模型构建;博弈与信息经济学模型 【教学时数】8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大都是从组织心理和个体心理视角对管理问题、现象及事 件的研究,这无疑是有意义的,因为团队生产的首要特征和要素是人的集聚。然 而,管理学也有大量关于“物”的问题,包括运营系统设计、营销渠道系统构建、 市场动态预测、竞争能力评价,以及从一个比较宏观视角来考察的企业嵌入其中 的生态群落,还有从更为微观视角来关注的车间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等。之所以 将其归为“物”的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或研究的客体)较少是 人或团队的行为或心理本身,而是资源、要素或由资源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人 或团队也被视为一种资源或要素。即使此时对人或团队行为的关注,也将其作为 资源或要素,并假定其为“理性”的“经济人”。于是在对这些管理问题的研究 中,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而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各种 可行的方案均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依据;以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这样,在管理学硏究中就形成了以数理模型构建和分析为特征的硏究。与实证研 究的差异仅仅表现在用数学模型的推演来验证理论假设或者预测行为。本章节的 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包括系统论方法、评价方法、决 策和对策方法等。 第一节系统工程方法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从团队及其个体心理行为角度审视一个企业的运行,而对 其从系统视角的研究旨在解构一个由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构成的专业
- 1 - 第六章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理解系统分析逻辑过程、管理系统特征及系统建模要求,了解 各类系统工程模型;理解评价要素及过程,掌握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技术及 指标量化方法;了解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理解非合作博弈及其模型,掌握信息经 济学规范分析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系统建模技术;评价模型构建;博弈与信息经济学模型 【教学时数】8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演示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大都是从组织心理和个体心理视角对管理问题、现象及事 件的研究,这无疑是有意义的,因为团队生产的首要特征和要素是人的集聚。然 而,管理学也有大量关于“物”的问题,包括运营系统设计、营销渠道系统构建、 市场动态预测、竞争能力评价,以及从一个比较宏观视角来考察的企业嵌入其中 的生态群落,还有从更为微观视角来关注的车间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等。之所以 将其归为“物”的问题,是因为这些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或研究的客体)较少是 人或团队的行为或心理本身,而是资源、要素或由资源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中人 或团队也被视为一种资源或要素。即使此时对人或团队行为的关注,也将其作为 资源或要素,并假定其为“理性”的“经济人”。于是在对这些管理问题的研究 中,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而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各种 可行的方案均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依据;以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这样,在管理学研究中就形成了以数理模型构建和分析为特征的研究。与实证研 究的差异仅仅表现在用数学模型的推演来验证理论假设或者预测行为。本章节的 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包括系统论方法、评价方法、决 策和对策方法等。 第一节 系统工程方法 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从团队及其个体心理行为角度审视一个企业的运行,而对 其从系统视角的研究旨在解构一个由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构成的专业
化分工合作体系,并关注由多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系统整体的功能、行为、演化 及其动力机制。系统学角度对管理问题的硏究是非常有价值,并极具挑战性的领 域,其中所涉及的有意义的思考可能包括:(1)研究和描述系统及其组分的性质 和特征;(2)发现与验证支配组分的规律性;(3)探索、分析或解释某些宏观现 象和微观世界的机理;(4)在适应上述客观规律下,设计、使用、评估及改进系 统;(5)预测和评估某些未知或未来复杂系统的性能、行为和功能。这些思考其 实可以冠以“组织”和“管理”进行概括,意味着对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而组织 管理需要技术和方法,系统工程就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钱学森,1978)。 、系统工程与管理研究 系统的范畴很广,通常包括系统结构、层次、属性、行为、功能、环境、演 化与进化等,它们均与系统建模有关。对于类似企业这样的人造系统,研究中关 注的主要是系统功能、系统行为、系统结构、系统环境、系统运行规则以及系统 目标,在很多情况下,重点的研究是在系统功能、系统行为达到所期望的状态时, 系统结构与系统运行法则应该如何设计的问题。 (一)系统科学层次 在管理研究中,系统科学方法强调:(1)整体性和系统化;(2)平衡协同及 和谐发展;(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及其体系化:(4)问题导向、环境依存及反馈 控制。然而,管理学更重视用系统思维和原理来解决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属于系 统科学的应用层次(图6.1)。 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 运筹学 信息论 技术科学 控制论 自组织理论 复杂系统等 基础科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系统学 数学 系统哲学 哲学 版社,2006:3. 或系统观
- 2 - 化分工合作体系,并关注由多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系统整体的功能、行为、演化 及其动力机制。系统学角度对管理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并极具挑战性的领 域,其中所涉及的有意义的思考可能包括:(1)研究和描述系统及其组分的性质 和特征;(2)发现与验证支配组分的规律性;(3)探索、分析或解释某些宏观现 象和微观世界的机理;(4)在适应上述客观规律下,设计、使用、评估及改进系 统;(5)预测和评估某些未知或未来复杂系统的性能、行为和功能。这些思考其 实可以冠以“组织”和“管理”进行概括,意味着对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而组织 管理需要技术和方法,系统工程就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钱学森,1978)。 一、系统工程与管理研究 系统的范畴很广,通常包括系统结构、层次、属性、行为、功能、环境、演 化与进化等,它们均与系统建模有关。对于类似企业这样的人造系统,研究中关 注的主要是系统功能、系统行为、系统结构、系统环境、系统运行规则以及系统 目标,在很多情况下,重点的研究是在系统功能、系统行为达到所期望的状态时, 系统结构与系统运行法则应该如何设计的问题。 (一)系统科学层次 在管理研究中,系统科学方法强调:(1)整体性和系统化;(2)平衡协同及 和谐发展;(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及其体系化;(4)问题导向、环境依存及反馈 控制。然而,管理学更重视用系统思维和原理来解决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属于系 统科学的应用层次①(图 6.1)。 ① 汪应洛. 系统工程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系统工程 运筹学 信息论 控制论 自组织理论 复杂系统等 系统学 系统哲学 或系统观 工程技术 技术科学 基础科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数学) 哲学
图6.1系统科学体系结构 图6.1显示了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此体系包含了系统研究的四个层 次,其中,系统哲学或系统观是指导系统研究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系统学作为 研究系统的基本属性与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的科学。而第三层次包含了系统研究 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包括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自上世纪80年代以 来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等理论和技术。第四层次是系 统论的应用层次,是依据系统论原理、技术和方法用来解决系统问题的范畴,也 就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和工 程系统的组织管理就要使用这些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由此形成的学科被称为系 统工程。系统科学的四个层次显示出,作为应用层次的系统工程不仅从哲学和系 统科学获得思想方法源泉,也因为分析和处理各类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诞生 与成熟而得到支持。 系统是整体功能,是一个由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所组成的 有机整体。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必要条件,而构成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要素 及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按一定次序、法则排列和组合而成的整 体结构。在管理硏究中,系统工程应用遇到四个基本问题,它们是排序、组集、 适度和连接。 1、排序问题 序”指要素在系统某特定广义空间排列的次序,其中广义空间可以是由空 间、时间、人际等组成,系统内各要素在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位置上有上下左右, 权重有大小,素质上有优劣,速度上有快慢,价值上有贵贱等。如何综合系统各 要素对系统总的功能、目标的贡献(效用),是管理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系 统工程最常用的方法系统评价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它运用合理的分解方 法,将评价的目标和对象属性共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经验和评价方法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效用原理将系统各个属性的价值综合成为系统的价 值,作为排序的依据。 2、组集问题 ①陈宏民.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35
- 3 - 图 6.1 系统科学体系结构 图 6.1 显示了钱学森提出的系统科学体系,此体系包含了系统研究的四个层 次,其中,系统哲学或系统观是指导系统研究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系统学作为 研究系统的基本属性与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的科学。而第三层次包含了系统研究 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包括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 来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系统等理论和技术。第四层次是系 统论的应用层次,是依据系统论原理、技术和方法用来解决系统问题的范畴,也 就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管理系统和工 程系统的组织管理就要使用这些基本方法和综合技术,由此形成的学科被称为系 统工程。系统科学的四个层次显示出,作为应用层次的系统工程不仅从哲学和系 统科学获得思想方法源泉,也因为分析和处理各类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诞生 与成熟而得到支持。 系统是整体功能,是一个由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所组成的 有机整体。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必要条件,而构成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要素 及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按一定次序、法则排列和组合而成的整 体结构。在管理研究中,系统工程应用遇到四个基本问题,它们是排序、组集、 适度和连接①。 1、排序问题 “序”指要素在系统某特定广义空间排列的次序,其中广义空间可以是由空 间、时间、人际等组成,系统内各要素在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位置上有上下左右, 权重有大小,素质上有优劣,速度上有快慢,价值上有贵贱等。如何综合系统各 要素对系统总的功能、目标的贡献(效用),是管理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系 统工程最常用的方法系统评价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方法,它运用合理的分解方 法,将评价的目标和对象属性共同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经验和评价方法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效用原理将系统各个属性的价值综合成为系统的价 值,作为排序的依据。 2、组集问题 ① 陈宏民. 系统工程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35
“集”即集合、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寻求系统组成要素的合理匹配。组集是 系统综合阶段最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寻求集合的合理匹配,以实现系统的 预定目标和特定功能与行为。组集的前提是对系统和可能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进 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对构成系统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以便进 行要素间的各种搭配。组集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为多元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 3、适度问题 “度”即程度、幅度、范围等具体的界限,适度就是掌握事物的质和量的分 寸,做到“恰到好处”。在系统硏究中,特别是一些定量的系统分析中,常常遇 到优化、择优的问题,其实质就是“适度”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用“优化” 技术,其中运筹学是寻求“适度”最重要的方法。但是,在很多社会经济系统的 研究中,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合理的分配资源、合适 的发展速度、社会经济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议题,由于这类系统的 复杂性,难以写出优化的数学表达式,所以采用系统仿真方法能够较有效地确定 系统各要素的量和质的关系。 4、连接问题 连接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系统内务要素如何衔接,支配关系如何选定,要素 比重如何确定,才能使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佳。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中重 大事项的平衡、协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考虑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先 后次序问题。第二重含义是,一旦系统目标确定之后,系统以何种策略,从现在 过渡到目标点,或者系统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如何衔接,才能达到 目标所花费的时间或投入最少。 (二)系统工程与管理研究 20世纪上半叶,随着被称为“老三论”的系统论(1945-1956)、控制论(1948)、 信息论(1949)的发展,作为这些理论应用也开始发展,工业工程、运筹学、投 入产出分析等在管理研究中逐步被采用。1957年系统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系统 工程方法如PERT、系统动力学等开始得到应用,管理科学、经济控制论、组织 理论及组织行为学得到快速发展。而到20世纪80年代系统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1969)、协同学(1969)、超循环理论(1979)等自组织理论体系 得以建立,非线性科学及复杂系统、系统演化和学习、自治分散系统等问题引起
- 4 - “集”即集合、组合,其目的是为了寻求系统组成要素的合理匹配。组集是 系统综合阶段最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寻求集合的合理匹配,以实现系统的 预定目标和特定功能与行为。组集的前提是对系统和可能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进 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对构成系统的要素进行相关分析,以便进 行要素间的各种搭配。组集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为多元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 3、适度问题 “度”即程度、幅度、范围等具体的界限,适度就是掌握事物的质和量的分 寸,做到“恰到好处”。在系统研究中,特别是一些定量的系统分析中,常常遇 到优化、择优的问题,其实质就是“适度”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常用“优化” 技术,其中运筹学是寻求“适度”最重要的方法。但是,在很多社会经济系统的 研究中,为了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合理的分配资源、合适 的发展速度、社会经济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议题,由于这类系统的 复杂性,难以写出优化的数学表达式,所以采用系统仿真方法能够较有效地确定 系统各要素的量和质的关系。 4、连接问题 连接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系统内务要素如何衔接,支配关系如何选定,要素 比重如何确定,才能使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佳。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中重 大事项的平衡、协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考虑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先 后次序问题。第二重含义是,一旦系统目标确定之后,系统以何种策略,从现在 过渡到目标点,或者系统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如何衔接,才能达到 目标所花费的时间或投入最少。 (二)系统工程与管理研究 20 世纪上半叶,随着被称为“老三论”的系统论(1945-1956)、控制论(1948)、 信息论(1949)的发展,作为这些理论应用也开始发展,工业工程、运筹学、投 入产出分析等在管理研究中逐步被采用。1957 年系统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系统 工程方法如 PERT、系统动力学等开始得到应用,管理科学、经济控制论、组织 理论及组织行为学得到快速发展。而到20世纪80年代系统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1969)、协同学(1969)、超循环理论(1979)等自组织理论体系 得以建立,非线性科学及复杂系统、系统演化和学习、自治分散系统等问题引起
关注,系统工程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管理等软系统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图62)。自组织是指无需外界指令而能够 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稳定结 构的过程。在管理研究中,科层组织内部的子系统或个体要素是在权威协调下 运行的,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职能是权力作用的机制,显然 它不符合自组织定义,称之为“他组织”。但是在现代管理中,战略联盟、业务 外包等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其本质是自组织。因此,对自组织理论和方法的关注极 为有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 ¨组织条件方法 协同理论 自组织动力 学方法 自组织演化 自组织结合 途径方法 突变理论 超循环理论 途径方法 自组织结构 分形理论 混沌理论 自组织演化过 法 程与图景方法 自组织综合方法 自组织认识论 与哲学基础 图6.2自组织理论与方法体系 图62揭示了自组织理论体系,以及各个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其中 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的条件:第一,创造条件使得体系开放,使得外部对 体系的输入平权化,并且使得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阈值;第二,对体系内部进行分 析,看各个部分是否存在差异,即经过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培育,是否 使得内部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培育这种差异,使得体系走向非线性和非平衡或 越来越远离平衡。 协同理论是自组织协同动力学方法:第一,了解子系统的数量和性质,以及 它们之间的可能关系,构建子系统之间合作的桥梁;第二,了解体系稳定性状况, 发现体系不稳定性处所;第三,在体系不稳定性区域,通过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①吴桐.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4
- 5 - 关注,系统工程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管理等软系统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自组织理论的发展(图 6.2)。自组织是指无需外界指令而能够 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稳定结 构的过程①。在管理研究中,科层组织内部的子系统或个体要素是在权威协调下 运行的,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职能是权力作用的机制,显然, 它不符合自组织定义,称之为“他组织”。但是在现代管理中,战略联盟、业务 外包等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其本质是自组织。因此,对自组织理论和方法的关注极 为有意义。 图 6.2 自组织理论与方法体系 图 6.2 揭示了自组织理论体系,以及各个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其中: 耗散结构理论是自组织的条件:第一,创造条件使得体系开放,使得外部对 体系的输入平权化,并且使得这种输入达到一定阈值;第二,对体系内部进行分 析,看各个部分是否存在差异,即经过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的培育,是否 使得内部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培育这种差异,使得体系走向非线性和非平衡或 越来越远离平衡。 协同理论是自组织协同动力学方法:第一,了解子系统的数量和性质,以及 它们之间的可能关系,构建子系统之间合作的桥梁;第二,了解体系稳定性状况, 发现体系不稳定性处所;第三,在体系不稳定性区域,通过子系统的相互作用, ① 吴桐.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2-24.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理论 突变理论 超循环理论 分形理论 混沌理论 自组织综合方法 自组织条件方法 自组织动力 学方法 自组织结合 途径方法 自组织演化过 程与图景方法 自组织认识论 与哲学基础 自组织演化 途径方法 自组织结构 方法
以及在子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哪些运动模式寿命长短,寻找在子系统运动中逐渐 形成的序参量;第四,寻找和发现序参量的运动规律,寻找支配规律或役使规律。 突变理论揭示自组织突变、渐变演化途径方法:第一,通过观察事物运动的 轨迹是否产生相互分离现象,是否产生突跳等现象,了解事物的演化途径;第二, 在事物发展演化的临界点或临界区通过诱导事物突变,或使得事物渐趋平稳变化, 引导事物自组织演化。 超循环理论是自组织超循环结合途径方法:第一,在具体系统的联系中注意 构建循环耦合环节,构建因果关系链,特别注意在不同层次之间构建因果关系链 条;第二,注意寻找多种结合途径和结合点。特别注意远缘关系以及可能的远缘 关联,注意差异性、多样性,使得超循环结合得以产生和展开,又同时能够在需 要之时打开这种循环锁链,以发展出更多的演化链条。 分形理论揭示自组织分形结构方法:通过系统不同层次的结构分析,寻找自 相似方面,重复相似性构造,使得某种特性得以贯穿系统各个层次,则可能构造 出来自组织的分形结构。按照一定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结合分形构造原则或原 理,则可能构造出各种复杂事物空间几何构型。注意研究分形维数表达的意义则 可能在哲学上产生重要的哲学思维。 混沌理论揭示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和图景方法:通过外推方法,逼近走向混沌 的临界点或临界域,从而构建非混沌和混沌之间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注意走向混 沌的临界点或域的边界,从而在具体问题上决定建设混沌或避免混沌。注意混沌 与非混沌结合统一的世界,则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哲学思想。 总之,自组织方法论揭示出,开放系统,创造条件,加强物质、能量与信息 输入使得自组织过程得以产生;激励系统内部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竞 争、合作推动系统产生整体新的模式和功能;通过循环耦合,突变渐变途径,使 得系统得以维持自组织并且发展演化的多样性,增强有序程度和关联程度,通过 自相似构建和寻求混沌临界点或域,将系统的演化推进到最大的复杂性可能空间, 创造演化有序发展的良机。借助自组织方法,可以对管理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开 展深入的研究,这为管理研究开拓了一个非常大的研究空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社会经济变革、复杂科学发展、系统化管理推进等 为背景,系统工程学在管理研究及其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开发与应用,并展现
- 6 - 以及在子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哪些运动模式寿命长短,寻找在子系统运动中逐渐 形成的序参量;第四,寻找和发现序参量的运动规律,寻找支配规律或役使规律。 突变理论揭示自组织突变、渐变演化途径方法:第一,通过观察事物运动的 轨迹是否产生相互分离现象,是否产生突跳等现象,了解事物的演化途径;第二, 在事物发展演化的临界点或临界区通过诱导事物突变,或使得事物渐趋平稳变化, 引导事物自组织演化。 超循环理论是自组织超循环结合途径方法:第一,在具体系统的联系中注意 构建循环耦合环节,构建因果关系链,特别注意在不同层次之间构建因果关系链 条;第二,注意寻找多种结合途径和结合点。特别注意远缘关系以及可能的远缘 关联,注意差异性、多样性,使得超循环结合得以产生和展开,又同时能够在需 要之时打开这种循环锁链,以发展出更多的演化链条。 分形理论揭示自组织分形结构方法:通过系统不同层次的结构分析,寻找自 相似方面,重复相似性构造,使得某种特性得以贯穿系统各个层次,则可能构造 出来自组织的分形结构。按照一定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结合分形构造原则或原 理,则可能构造出各种复杂事物空间几何构型。注意研究分形维数表达的意义则 可能在哲学上产生重要的哲学思维。 混沌理论揭示自组织的演化过程和图景方法:通过外推方法,逼近走向混沌 的临界点或临界域,从而构建非混沌和混沌之间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注意走向混 沌的临界点或域的边界,从而在具体问题上决定建设混沌或避免混沌。注意混沌 与非混沌结合统一的世界,则有可能产生重要的哲学思想。 总之,自组织方法论揭示出,开放系统,创造条件,加强物质、能量与信息 输入使得自组织过程得以产生;激励系统内部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竞 争、合作推动系统产生整体新的模式和功能;通过循环耦合,突变渐变途径,使 得系统得以维持自组织并且发展演化的多样性,增强有序程度和关联程度,通过 自相似构建和寻求混沌临界点或域,将系统的演化推进到最大的复杂性可能空间, 创造演化有序发展的良机。借助自组织方法,可以对管理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开 展深入的研究,这为管理研究开拓了一个非常大的研究空间。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社会经济变革、复杂科学发展、系统化管理推进等 为背景,系统工程学在管理研究及其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开发与应用 ,并展现
了系统工程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例如:复杂系统理论与方 法、企业改革发展与系统工程、科学发展观与系统科学及工程、全球经济一体化 战略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及创新、知识系统工程、现代工程系统工程、物流系统工 程、制造系统工程与制造管理变革、金融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工程、创新管 理、组织变革、“经济一资源一环境”复合系统及其协调、社会系统科学的理论 与方法、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结合等。 管理系统是复杂性系统,不仅因为其要素众多、结构复杂,而且因为这些因 素和结构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复杂性,反馈因果关系普遍存在、系统的非线性 演化特征,这些特征下的管理问题研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于是,上世纪90年代,与系统管理相关的复杂科学受到重视,并形成了几个学 派,包括以经济、生物、认知等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适应性学派,以学习型组 织等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系统动力学学派,以物理、经济等系统为主要研究对 象的混沌学派,以跨组织管理等系统为主要硏究对象的结构基础学派。并且,复 杂性科学有代表性的理论方法及分析工具得到广泛的发展,主要包括在不确定条 件下的决策技术(诸如定性到定量的多维尺度、广义量化,确定经验概率的数据 挖掘、知识发现,人为不确定决策分析技术等);综合集成技术(诸如系统与环 境、经验与数据、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与集成及其模型体系等);系统优化技术及 其各种新优化算法;系统仿真与管理实验;非线性科学等。随着复杂性系统硏究 和认知的深入,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逐步加强,并发展了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包括群体决策、创新管理、组织变革、风险管理、合作竞争关系管理等。特别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新型的管理学研 究工具、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技术平台。 (三)系统工程方法 系统工程的应用主要沿着逻辑推理的途径去解决那些原本靠直觉判断处理 的复杂问题,具有自然科学的“描述性”和工程技术的“规范性”特色。然而, 解决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问题,必须要从人的行为方面出发或者结合人的心理行 为因素,这意味着,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对话式”的特点,注重讨论和沟通。“描 述性”、“规范性”和“对话性”三者相互交织,构成了系统工程学处理问题的基 本程序和步骤,即系统工程方法论。单纯强调“规范性”“优化”,将工程技术
- 7 - 了系统工程及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例如:复杂系统理论与方 法、企业改革发展与系统工程、科学发展观与系统科学及工程、全球经济一体化、 战略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及创新、知识系统工程、现代工程系统工程、物流系统工 程、制造系统工程与制造管理变革、金融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工程、创新管 理、组织变革、“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及其协调、社会系统科学的理论 与方法、系统科学与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有机结合等。 管理系统是复杂性系统,不仅因为其要素众多、结构复杂,而且因为这些因 素和结构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的复杂性,反馈因果关系普遍存在、系统的非线性 演化特征,这些特征下的管理问题研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于是,上世纪 90 年代,与系统管理相关的复杂科学受到重视,并形成了几个学 派,包括以经济、生物、认知等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适应性学派,以学习型组 织等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系统动力学学派,以物理、经济等系统为主要研究对 象的混沌学派,以跨组织管理等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结构基础学派。并且,复 杂性科学有代表性的理论方法及分析工具得到广泛的发展,主要包括在不确定条 件下的决策技术(诸如定性到定量的多维尺度、广义量化,确定经验概率的数据 挖掘、知识发现,人为不确定决策分析技术等);综合集成技术(诸如系统与环 境、经验与数据、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与集成及其模型体系等);系统优化技术及 其各种新优化算法;系统仿真与管理实验;非线性科学等。随着复杂性系统研究 和认知的深入,其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逐步加强,并发展了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包括群体决策、创新管理、组织变革、风险管理、合作竞争关系管理等。特别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新型的管理学研 究工具、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技术平台。 (三)系统工程方法 系统工程的应用主要沿着逻辑推理的途径去解决那些原本靠直觉判断处理 的复杂问题,具有自然科学的“描述性”和工程技术的“规范性”特色。然而, 解决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问题,必须要从人的行为方面出发或者结合人的心理行 为因素,这意味着,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对话式”的特点,注重讨论和沟通。“描 述性”、“规范性”和“对话性”三者相互交织,构成了系统工程学处理问题的基 本程序和步骤,即系统工程方法论。单纯强调“规范性”、“优化”,将工程技术
处理问题的方法直接移植到管理研究中的做法,并不符合管理学研究的实际。这 也表明,利用系统工程学研究管理学问题,就必须突出管理学的特征,不仅为了 “规范”而规范、为了“优化”而优化,特别是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硏究 生来讲,如果该一级学科是授予管理学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就不应该是工科研究 的特征,否则不符合学位管理规定。 系统工程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一般遵循图6.3所示的逻辑结构,其中 包括了五个环节,即阐明问题、谋划备选方案、预测未来环境、建模和估计后果、 评比备选方案,以及初步分析、规范分析和综合分析三个阶段。 预测环境 和未来 约束条件 原始 备选 提供分 情况阐明目标谋划|方案|评比|后果}建模|析结果 备选 备选 计 问题 方案 方案 后果 调整约束 重新阐明问题 初步分析 规范分析 综合分析 图6.3系统分析过程的逻辑结构 图63的系统工程解决问题的三阶段中,初步分析阶段的工作结果是阐明问 题,提出目标,确定评价指标和约束条件,提出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规范分析 阶段主要是建立系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未来环境,预计不同方案实施后 可能产生的后果,得到非劣系统方案;综合分析阶段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将各方 案的评价比较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作为判断抉择的依据 二、管理系统特征及建模要求 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按照某些规律结合起来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相互作用的事物的总体,在此意义上,任何管理学问题都可以认为是一个系 统,包括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对管理系统进行硏究,掌握其发展规律,就需要 建立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定性、定理或者二者相结合的分析,以便 找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而对于管理学理论硏究来讲,在构建起理论假
- 8 - 处理问题的方法直接移植到管理研究中的做法,并不符合管理学研究的实际。这 也表明,利用系统工程学研究管理学问题,就必须突出管理学的特征,不仅为了 “规范”而规范、为了“优化”而优化,特别是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 生来讲,如果该一级学科是授予管理学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就不应该是工科研究 的特征,否则不符合学位管理规定。 系统工程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一般遵循图 6.3 所示的逻辑结构,其中 包括了五个环节,即阐明问题、谋划备选方案、预测未来环境、建模和估计后果、 评比备选方案,以及初步分析、规范分析和综合分析三个阶段。 图 6.3 系统分析过程的逻辑结构 图 6.3 的系统工程解决问题的三阶段中,初步分析阶段的工作结果是阐明问 题,提出目标,确定评价指标和约束条件,提出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规范分析 阶段主要是建立系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未来环境,预计不同方案实施后 可能产生的后果,得到非劣系统方案;综合分析阶段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将各方 案的评价比较结果提供给决策者,作为判断抉择的依据。 二、管理系统特征及建模要求 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按照某些规律结合起来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相互作用的事物的总体,在此意义上,任何管理学问题都可以认为是一个系 统,包括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对管理系统进行研究,掌握其发展规律,就需要 建立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定性、定理或者二者相结合的分析,以便 找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而对于管理学理论研究来讲,在构建起理论假 评价指标 调整约束 重新阐明问题 阐明 问题 谋划 备选 方案 建模 预计 后果 评比 备选 方案 原始 情况 目标 备选 方案 后果 提供分 析结果 约束条件 预测环境 和未来 初步分析 规范分析 综合分析
设之后,可以采取实证研究以证明研究假设,也可以通过建立数理模型来进行逻 辑推理(图64)。其中的数理模型就是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或问题)内 外部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包括数值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其中常量、 变量、函数、方程、不等式、并或交集、如果……那么……,以及图形、表格、 曲线、序列及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的描述形式。利用数理模型可以揭示管理现象 背后的机理,或者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者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策略。 但是,无论何种模型,研究者必须深入了解管理系统的特征,才能有利于建立起 有效的模型,以准确把握研究方向,揭示出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更符合实际和更 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建议 学理性知识经验性知识‖制度性知识 知识积 累阶段 管理基本知识 修正 基本假设 调整 行为归 观察 实验 分析 纳阶段 修正 理论体系:概念、判断、推理 实践应用效果评价 理论的证实或证伪 经验检 验阶段 实证分析 数理模型 图6.4管理学理论形成的方法论逻辑 (一)管理系统特征 管理系统的本质是团队生产经营系统,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 般系统的性质,还具有自己特殊的性态,这些一般性和特殊性共同决定了管理系 ①罗仲伟.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5(9):114-121
- 9 - 设之后,可以采取实证研究以证明研究假设,也可以通过建立数理模型来进行逻 辑推理①(图 6.4)。其中的数理模型就是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或问题)内、 外部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包括数值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其中常量、 变量、函数、方程、不等式、并或交集、如果„„那么„„,以及图形、表格、 曲线、序列及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的描述形式。利用数理模型可以揭示管理现象 背后的机理,或者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者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策略。 但是,无论何种模型,研究者必须深入了解管理系统的特征,才能有利于建立起 有效的模型,以准确把握研究方向,揭示出潜在的问题,并提出更符合实际和更 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建议。 图 6.4 管理学理论形成的方法论逻辑 (一)管理系统特征 管理系统的本质是团队生产经营系统,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一 般系统的性质,还具有自己特殊的性态,这些一般性和特殊性共同决定了管理系 ① 罗仲伟. 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J]. 中国工业经济,2005(9):114-121. 修正 调整 修正 基本假设 理论体系:概念、判断、推理 实践应用效果评价 理论的证实或证伪 管理基本知识 学理性知识 经验性知识 制度性知识 观察 实验 分析 实证分析 数理模型 知识积 累阶段 行为归 纳阶段 经验检 验阶段
统的运动规律。 1、普遍的因果规律 管理问题、现象或结果都是一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也就是任何管理问题都 有其运动的规律和机制,无论简单系统还是复杂系统。对管理系统实施任何一个 影响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正面或负面的),反过来,系统中任何结果的产生都 有其原因,探寻这些因果关系或者由简单因果关系构成的因果链就是管理研究的 主要任务。不仅如此,管理系统中常存在一因多果或者一果多因,而且一个原因 可能产生短期和长期不同的效果,或者直接或间接的不同效果。另外,某些结果 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准确认知这些因果关系对于管理研究来讲极为关键。 2、具有多重反馈 反馈是因果关系的互动,当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关系时,就构成了反馈。反馈 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管理研究中经常假定单项因果关系,但是 反馈因果是极其普遍的。认识这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对于选择适宜的模型,准确 描述系统的行为,从而开展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较强的非线性特征 非线性指的是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它反映了问题或系 统的复杂性。较强的非线性特征是社会经济系统,包括管理系统的一般规律,所 以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非线性特征,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制度或机制。 4、存在较强的惯性 惯性是事物保持原有运动形式的能力,管理中的制度或体制机制会产生惯性, 或者叫做路径依赖性。这意味着在设计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传统习惯的抵抗力, 要充分考虑和协调不同主体或子系统的利益诉求 5、存在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是指由因到果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例如管理情境的变革、治理机 制的调整等都需要考虑时滞效应。例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创新管理,必须考 虑社会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当前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变化,未雨绸缪才能应对这种变化 (二)系统模型体系 由于管理系统往往是复杂系统,在硏究中经常需要两种以上的模型方法结合
- 10 - 统的运动规律。 1、普遍的因果规律 管理问题、现象或结果都是一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也就是任何管理问题都 有其运动的规律和机制,无论简单系统还是复杂系统。对管理系统实施任何一个 影响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正面或负面的),反过来,系统中任何结果的产生都 有其原因,探寻这些因果关系或者由简单因果关系构成的因果链就是管理研究的 主要任务。不仅如此,管理系统中常存在一因多果或者一果多因,而且一个原因 可能产生短期和长期不同的效果,或者直接或间接的不同效果。另外,某些结果 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因此,准确认知这些因果关系对于管理研究来讲极为关键。 2、具有多重反馈 反馈是因果关系的互动,当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关系时,就构成了反馈。反馈 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管理研究中经常假定单项因果关系,但是 反馈因果是极其普遍的。认识这些复杂的因果关系,对于选择适宜的模型,准确 描述系统的行为,从而开展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较强的非线性特征 非线性指的是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它反映了问题或系 统的复杂性。较强的非线性特征是社会经济系统,包括管理系统的一般规律,所 以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非线性特征,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制度或机制。 4、存在较强的惯性 惯性是事物保持原有运动形式的能力,管理中的制度或体制机制会产生惯性, 或者叫做路径依赖性。这意味着在设计制度时,要充分考虑传统习惯的抵抗力, 要充分考虑和协调不同主体或子系统的利益诉求。 5、存在时滞效应 时滞效应是指由因到果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例如管理情境的变革、治理机 制的调整等都需要考虑时滞效应。例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创新管理,必须考 虑社会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当前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 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变化,未雨绸缪才能应对这种变化。 (二)系统模型体系 由于管理系统往往是复杂系统,在研究中经常需要两种以上的模型方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