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题(十八) 、解释概念(5个,共20分。以下所有试题都答在答题纸上) 教育智力活动教学计划讲授法品德陶冶法 填空(10个,共10分 1、17世纪 因著有《大教学论》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2、人的发展受 -和教育的影响 3、根据课的任务划分的课的类型有, 课和 4、素质教育主要特征是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等 5、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等方面。 6、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一 -提出的。 、选择(不定项,5个,共10分) 1、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大学》D《礼记》 2、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的“三艺”是: A文法、修辞和辩证法B.数学、语文和外语C.德育、智育和体育 3、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 A示范性B创造性C.复杂性心D广延性E形象性F连续性 直观教具包括: A语言直观B.图像直观C实物直观D模像直观 5、教师备课要写好的三个计划是: A课时计划B.学年计划C教案D单元计划 四、简答(5题,共30分) 1、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启发性原则及其要求 4、积极疏导德育原则及其要求 5、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质要求。 五、论述(2题,共30分) 1、结合实际,试论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规律(教学过程的必 然联系)。 2、结合实际,试论品德的结构和德育中学生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
教育学考试题(十八) 一、解释概念(5 个,共 20 分。以下所有试题都答在答题纸上) 教育 智力活动 教学计划 讲授法 品德陶冶法 二、填空(10 个,共 10 分) 1、 17 世纪------------因著有《大教学论》被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2、 人的发展受--------------、------------------和教育的影响。 3、 根据课的任务划分的课的类型有,----------------课和-----------------课。 4、 素质教育主要特征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等。 5、 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等方面。 6、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提出的。 三、选择(不定项,5 个,共 10 分) 1、 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礼记》 2、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的“三艺”是: A 文法、修辞和辩证法 B.数学、语文和外语 C.德育、智育和体育 3、 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 A 示范性 B 创造性 C.复杂性心 D 广延性 E.形象性 F 连续性 4、 直观教具包括: A 语言直观 B.图像直观 C 实物直观 D 模像直观 5、 教师备课要写好的三个计划是: A 课时计划 B.学年计划 C 教案 D 单元计划 四、 简答(5 题,共 30 分) 1、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启发性原则及其要求。 4、积极疏导德育原则及其要求。 5、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质要求。 五、论述(2 题,共 30 分) 1、结合实际,试论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规律(教学过程的必 然联系)。 2、结合实际,试论品德的结构和德育中学生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
公共教育学考试题(十八)参考答案 、解释概念:(5×3=15) 1、教育: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 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智力活动:主要是指人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 想象等心理活动 3、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关于学校教学、生产劳动和一课外活 动等的全面安排,是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包 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等。 4、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 述、讲解和讲演等具体方法 5、品德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的 特点是寓教育于情景,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二、填空:1、夸美纽斯。2、遗传、环境。3、单一课和综合课。4、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5政治教育、思想教育。6,赫尔巴特。 三、选择:(1)B(2)A(3) ABCPF(4)CB(5)ABCD 四、简答: 1、(Ⅰ)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2)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 学内容和方法。(3)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2、(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 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手段。 3、启发原则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自觉探索、掌握和应用知识,提高 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维,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4)发扬教 学民主。 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原则。(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 面教育 5(1)教师的知识素质:A、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B、扎实的专业知识。C、科 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知识。(2)教师的能力:组织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 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五、论述题:(简单叙述,每点2分;全面论述,每点4分:在此基础上结合 实际有创新,每点5分。) (一)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教师具有主导作用。(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学习 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主要因
公共教育学考试题(十八)参考答案 一、解释概念:(5×3=15) 1、教育: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 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智力活动:主要是指人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 想象等心理活动。 3、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关于学校教学、生产劳动和一课外活 动等的全面安排,是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包 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学周安排等。 4、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 述、讲解和讲演等具体方法。 5、品德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的 特点是寓教育于情景,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二、填空:1、夸美纽斯。2、遗传、环境。3、单一课和综合课。4、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5,政治教育、思想教育。6,赫尔巴特。 三、选择:(1) B (2)A (3)ABCPF (4)CB (5 ) ABCD 四、简答: 1、(I)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2)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 学内容和方法。(3)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2、(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 段。(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手段。 3、启发原则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自觉探索、掌握和应用知识,提高 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维,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4)发扬教 学民主。 4、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原则。(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 面教育。 5(1)教师的知识素质:A、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B、扎实的专业知识。C、科 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知识。(2)教师的能力:组织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 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五、论述题: (简单叙述,每点 2 分;全面论述,每点 4 分:在此基础上结合 实际有创新,每点 5 分。) (一)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教师具有主导作用。(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学习 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主要因
素。(3)防止或纠正只注重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的偏向 (二)(1)A、德育的知,即道德认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是德育的基础 B、德育的情,即道德情感,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C.德育的 意,即道德意志,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D、德育的行,即道德行为,人 们根据道德规范,形成的道德行动,是德育的最终目标。(2)德育的知、情、意 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有整体影响功能。(3)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根据学 生的实际选择知、情、意、行的不同切入点
素。(3)防止或纠正只注重学生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的偏向。 (二)(1)A、德育的知,即道德认识,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是德育的基础。 B、德育的情,即道德情感,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C .德育的 意,即道德意志,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D、德育的行,即道德行为,人 们根据道德规范,形成的道德行动,是德育的最终目标。(2)德育的知、情、意、 行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有整体影响功能。(3)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根据学 生的实际选择知、情、意、行的不同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