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练习题姓名 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干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2分 ①概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橧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4分)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含义: 通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其真无马邪?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2分)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1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 《马说》复习练习题 姓名 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2 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4 分) ①才美不外见 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 _含义: ;__ _通_ __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__ _ __通___ __ 含义: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归纳文章第 2 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 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 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其真无马邪?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4. 第 3 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2 分)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1 分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 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以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2分)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 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2.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 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4.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2分)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2分)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 以其道 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六)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分)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分)
2 4.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 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 分) (四)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4 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 ) (2 分)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 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4.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2 分)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2 分)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屋舍俨然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 以其道 3.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1)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六)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 分) 或: 食: 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分)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 分)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七)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面斜体加粗词的意思。(4分) ①是马也() ②食马者( ③袋之不以其道(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虽有千里之舵安求其舶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历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4、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识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 阐明应该怎么做。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八)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执策而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九)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祗( 骈死() 策( 不以其道( 执策( 而临(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请写出4个含“马”字的成语。(2分) (1) 4、选择正确的答案:(3分) (1)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3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七)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 分)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面斜体加粗词的意思。(4 分) ①是马也( ) ②食马者(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4、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识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 阐明应该怎么做。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八)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 分)。 (九)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20 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 分) 祗( ) 骈死( ) 策( )之 不以其道( ) 执策( ) 而临( )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请写出 4 个含“马”字的成语。(2 分) ⑴ ⑵ ③ ④ 4、选择正确的答案:(3 分) (1)才美不外见 ( )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6、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分) 7、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分) 8、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2分) 9、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 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十)附加题(10分)文言文课外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 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 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J①林琴南孝廉纾(shu):林纾,字琴南,福建阙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國小 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 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从师读( )(2)以袜实米( )(3)负以致师(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4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 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 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 )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 分) 6、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 分) 7、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 分) 8、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2 分) 9、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 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2 分) (十)附加题(10 分) 文言文课外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 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 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 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 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 ⑶负.以致师(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 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