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马说》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王隆裕审核: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 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预习导学 (一)个人自学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 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 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 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 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 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 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 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4、字词 (1)注音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其真无马邪( 外见()辱()伯乐( (2)一词多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执策临之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其真无马邪? ③其真不知马也。( (3)解释字词
第 28 课《马说》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王隆裕 审核: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5、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 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预习导学 (一)个人自学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 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 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 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 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 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 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 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4、字词 (1)注音 祗( ) 骈( ) 槽枥 ( ) 一食( )或尽 粟( )一石( ) 食( )马者 其真无马邪( ) 外见( ) 辱( ) 伯乐( ) (2)一词多义 1.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执策临之 ( ) 2.之 ①策之不以其道 (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3.其 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其真无马邪? ( ) ③其真不知马也。 ( ) (3)解释字词
祗虽等 外 5、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二、展示交流 1、朗读课文 根据小组所分“预习导学”中的内容进行小组展示 3、背诵课文 、反思检测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它们各 指的是什么?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四、巩固拓展 1、读完本文以后,你认为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 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 之: 执策: 5、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二)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二、展示交流 1、朗读课文 2、根据小组所分“预习导学”中的内容进行小组展示 3、背诵课文 三、反思检测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它们各 指的是什么? 2、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四、巩固拓展 1、读完本文以后,你认为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 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 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3、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现实生活中 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 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3、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现实生活中 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