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公开课《草船借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妒、督、寨、 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 慢”等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 兴趣。二.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 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 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 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 第1页
第 1 页 五年级下册公开课《草船借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妒、督、寨、 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 幔”等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 兴趣。二.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 42 回至第 46 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 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 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
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 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 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 I quo;诸葛亮神机妙 算,我真比不上他!& rsquo;”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 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 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 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 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 I quo;只要三天。& rsquo;” 第2页
第 2 页 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 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 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 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 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 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 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 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 I quo;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 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rsquo;” “诸葛亮说:& I quo;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 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rsquo;”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 I quo;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 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 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r saudi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 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 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 I quo;你叫我来 做什么?& rsquo;诸葛亮说:& I quo;请你一起去取箭 &r quo;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 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 第3页
第 3 页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 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 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 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 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 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 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 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 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
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 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 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 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 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 文内容。 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 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课后小结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草船借箭》。读了课文,我掩卷沉思 这一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学要求中的“感受人物 形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有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可 以教给孩子们呢?于是,我一遍遍深入地读着课文,我发现, 文章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前后照应的,我何不以此为切点,教 第4页
第 4 页 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 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 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 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 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 40 回、46 回、90 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 文内容。 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 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课后小结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草船借箭》。读了课文,我掩卷沉思: 这一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教学要求中的“感受人物 形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有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可 以教给孩子们呢?于是,我一遍遍深入地读着课文,我发现, 文章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前后照应的,我何不以此为切点,教
会学生“前后联系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方法呢?方向定了, 路子就好走了。课堂上,我以诸葛亮的“只要三天。”为 起点,让学生找到后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地方,学生找到了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 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 到船里。”前后一联系,一读,学生很快的发现诸葛亮早已 算好了天气,那是胸有成竹啊!我看到学生如此轻松地就理 解了课文,找到并运用了学习方法,心里一阵窃喜。于是就 乘胜追击,赶紧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没有这样的前 后照应的句子,并且要说一说你能从这样的句子里体会到什 么。其实,课上到这里,我也是“胸有成竹”的,认为学生 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够很顺利的找到,并体会相关的内容。 可是,当我下去巡视时,我傻眼了:学生们胡乱的画出几个 句子,有的句子根本就不沾边。没办法,我只好走到几个表 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跟前,小声地提醒他,提示他,以保证待 会能够在课内有效地把内容上完。当然,由于学生的画的句 子不是出于自己的理解,他们所谈的体会自然也就不会那么 深刻。 下课后,我仔细反思,为什么学生在我讲过例子之后, 依然不知道该怎样去找前后联系的句子呢?思来想去,我终 于明白:是讲例子时我有些急功近利,没有带领学生反复去 读,反复揣摩,深入理解,这个方法是我教给他们的,并不 第5页
第 5 页 会学生“前后联系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方法呢?方向定了, 路子就好走了。 课堂上,我以诸葛亮的“只要三天。”为 起点,让学生找到后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地方,学生找到了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 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 到船里。”前后一联系,一读,学生很快的发现诸葛亮早已 算好了天气,那是胸有成竹啊!我看到学生如此轻松地就理 解了课文,找到并运用了学习方法,心里一阵窃喜。于是就 乘胜追击,赶紧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还有没有这样的前 后照应的句子,并且要说一说你能从这样的句子里体会到什 么。其实,课上到这里,我也是“胸有成竹”的,认为学生 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够很顺利的找到,并体会相关的内容。 可是,当我下去巡视时,我傻眼了:学生们胡乱的画出几个 句子,有的句子根本就不沾边。没办法,我只好走到几个表 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跟前,小声地提醒他,提示他,以保证待 会能够在课内有效地把内容上完。当然,由于学生的画的句 子不是出于自己的理解,他们所谈的体会自然也就不会那么 深刻。 下课后,我仔细反思,为什么学生在我讲过例子之后, 依然不知道该怎样去找前后联系的句子呢?思来想去,我终 于明白:是讲例子时我有些急功近利,没有带领学生反复去 读,反复揣摩,深入理解,这个方法是我教给他们的,并不
是他们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发现出来的,学生还是处在“老 师教,我来学”的状态,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没有被 激活,学习主动性也没有发挥,怎么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呢? 如果让我再一次执教这个环节,我会这样教学:1、诸葛亮 立下军令状要几天完成?他为什么敢这样说?你从后文的哪 里看出来他早已算好了第三天有雾?2、把这两个句子连起 来,反复读一读,看一看,你能够发现什么?3、小结学习方 法。4、用你总结的这个方法再一次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 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前后联系的句子。(一定要给足读书时 间)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如果真正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效果是 让这个方法从学生的心里“长出来”,而不是教师教进去。 第6页
第 6 页 是他们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发现出来的,学生还是处在“老 师教,我来学”的状态,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没有被 激活,学习主动性也没有发挥,怎么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呢? 如果让我再一次执教这个环节,我会这样教学:1、诸葛亮 立下军令状要几天完成?他为什么敢这样说?你从后文的哪 里看出来他早已算好了第三天有雾?2、把这两个句子连起 来,反复读一读,看一看,你能够发现什么?3、小结学习方 法。4、用你总结的这个方法再一次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 课文中还有没有这样前后联系的句子。(一定要给足读书时 间)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如果真正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效果是 让这个方法从学生的心里“长出来”,而不是教师教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