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10.13715/j.cki.jxupss..2D09.B.0B 第33卷第3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33 No 3 2009年5月 Joumal ofX jangun Un iersit(Philosophy and Socal Scences) May,2009 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专题笔谈,3篇) 编者按:“五四”作为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和现代中国开始建设新文化的标志,不仅仅指90年 前那场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爱国行动,而且指代一种与之相关的中华民族现代精神记忆和文化资 源,是全体国人特别是青年人承先启后,极力争取科学、民主与自由的不朽心灵标签。转眼间五四 运动已经过去90周年,以至于如今“五四”渐渐成了学界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有人声称“五四”使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有人认为“五四”人本主义新文化传统在新中国特别是“文 革”发生了中断。其实从文化整体视野来审视,也许这些论断都过于简单,并不大合乎文化运动自 身的复杂情形。为此,本刊特地组约了如下3篇文章,以飨读者。3位论者都尽己所能地接近历史 的真相,极力撩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些还鲜为人知或重视不够的层面,揭示了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多元生态样式。由此表明,文化的主脉走向,般来说总是取决于身处历史中的人在历史现场 的堆乱麻团里牵住了哪根线头。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 高一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家理念 李新宇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新青年》杂志的初表就是培养和造就新青年。这个工程需要两路并进:一是攻除旧观念,一是确立新观 念。确立新观念的重点之一是传播现代国家理念,高涵承担了这项使命。他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传达了现代国家 理念,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共和的向往而且与现实形成比照,可以唤起人们变革现实的热情。在当时的新文 化阵营中,没有几似对于现代国家的性质、似与国家的关系、政府的权限、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有系统而全 面的见解,高涵的文章弥补了《渐青年》集团的诸多不足,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光彩。 关键词:高涵: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国家理念 中图分类号: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一5981(2009)03一95-07 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都会想到《新青年》想到陈独仍然很少。从屈指可数的几篇研究文章可见他显然仍未引 秀、胡适、鲁迅等这些响亮的名字却不一定想到高一涵其 起人们的重视然而,要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现代国家 实,高一涵是不该被忽略的。只要翻开新文化运动初期那些 理念的传播,其代表人物却不是陈独秀,更不是其他什么人 有影响的刊物.比如《新青年》《甲寅》《新中国》、《太平洋》 而是高一涵。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再次提上议事日程的今 等随处可见他的名字,尤其是《新青年》创刊初期.高一涵的 天,他当年的努力是不该遗忘的。大半个世纪以来对他的忽 地位和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目的是 略,不仅影响了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认识也显示了 培养和造就新青年,这个培养和造就工程需要两路并进:一 是破除旧观念:一是播撒新观念,新观念的重点之一是现代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所遭遇的挫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本 国家理念。作为政法学者的高一涵承担了这项使命,做出了 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家理念的考察以高一涵为例 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在后米的岁月里,高一涵却逐渐被淡 忘,直到今天,各色历史人物都被重新发现而对他的研究却 以《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创刊作为标志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李新宇(1955一,男,山东青州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994-015 China Academic Joual Electroni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nk
第 33卷 第 3期 2009年 5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ofXiangt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33 No.3 May., 2009 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专题 (笔谈, 3篇) 编者按 :“五四 ”作为一个特殊的时间概念和现代中国开始建设新文化的标志,不仅仅指 90年 前那场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而且指代一种与之相关的中华民族现代精神记忆和文化资 源 ,是全体国人特别是青年人承先启后,极力争取科学 、民主与自由的不朽心灵标签。转眼间五四 运动已经过去 90周年 ,以至于如今“五四”渐渐成了学界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有人声称 “五四”使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 ,有人认为 “五四”人本主义新文化传统在新中国特别是“文 革 ”发生了中断。其实从文化整体视野来审视 ,也许这些论断都过于简单 ,并不大合乎文化运动自 身的复杂情形。为此, 本刊特地组约了如下 3篇文章 ,以飨读者。 3位论者都尽己所能地接近历史 的真相 ,极力撩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还鲜为人知或重视不够的层面 ,揭示了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多元生态样式。由此表明, 文化的主脉走向,一般来说总是取决于身处历史中的人在历史现场 的一堆乱麻团里牵住了哪根线头 。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 。 高一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家理念 * 李新宇 (南开大学 文学院 , 天津 300071) 摘 要 :《新青年》杂志的初衷就是培养和造就新青年。 这个工程需要两路并进:一是破除旧观念, 一是确立新观 念。 确立新观念的重点之一是传播现代国家理念, 高一涵承担了这项使命。 他的文章比较全面地传达了现代国家 理念, 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而且与现实形成比照, 可以唤起人们变革现实的热情。 在当时的新文 化阵营中, 没有几个人对于现代国家的性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政府的权限、自由 、民主、人权等问题有系统而全 面的见解。 高一涵的文章弥补了 《新青年》集团的诸多不足, 也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光彩。 关键词 :高一涵;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国家理念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981(2009)03 -95 -07 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 人们都会想到《新青年》, 想到陈独 秀、胡适、鲁迅等这些响亮的名字, 却不一定想到高一涵。 其 实, 高一涵是不该被忽略的。只要翻开新文化运动初期那些 有影响的刊物, 比如《新青年》 、《甲寅》、《新中国》 、《太平洋》 等, 随处可见他的名字。 尤其是《新青年》创刊初期, 高一涵的 地位和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目的是 培养和造就新青年。 这个培养和造就工程需要两路并进:一 是破除旧观念;一是播撒新观念。 新观念的重点之一是现代 国家理念。作为政法学者的高一涵承担了这项使命, 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是, 在后来的岁月里, 高一涵却逐渐被淡 忘, 直到今天, 各色历史人物都被重新发现, 而对他的研究却 仍然很少。从屈指可数的几篇研究文章可见, 他显然仍未引 起人们的重视。 然而, 要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现代国家 理念的传播, 其代表人物却不是陈独秀, 更不是其他什么人, 而是高一涵。 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再次提上议事日程的今 天, 他当年的努力是不该遗忘的。 大半个世纪以来对他的忽 略, 不仅影响了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整体认识, 也显示了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所遭遇的挫折。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本 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家理念的考察以高一涵为例。 一 以《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 《新青年 》)创刊作为标志, 95 * 收稿日期:2009-02-10 作者简介:李新宇(1955-), 男, 山东青州人,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DOI :10.13715/j .cnki .jxupss .2009.03.013
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大幕。陈独秀在创刊号的“社告”中写道: 而要培养现代公民意识,首先就要播撒现代国家理念。在这 “一、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 一方面。陈独秀虽然有足够的自觉。而且在《爱国心与自觉 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二、今后时 心》中有集中的表述,但是,他毕竞缺少专业训练对现代国 会,一举一措。皆有世界关系。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 家法理的方方面面,难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就在这种情况 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术思潮,尽心 下,高一涵出场了,他连续发表文章,致力于现代国家理念的 灌输,可备攻错…”这是《青年杂志》的创刊宗旨,也是新传播。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有“破”与“立”两条战线的话,从 文化运动的初衷。 吴虞、钱玄同到鲁迅,做的主要是“破”的工作,而在“立”的 杂志创刊之初,主要作者不过那么几个人:陈独秀、高一 工地上.高一涵无疑是当时的主将。 涵、李亦民、汪叔潜、彭德尊、陈嘏但陈嘏只是在连载小说 当时的高一涵与陈独秀基本见解一致,对陈独秀的努力 《春潮》和《初恋》.而彭德尊后来也很少发表文章。第二期 给予了全面的配合。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选定青年作为 增加了易白沙,第三期来了刘叔雅,第四期又来了高语罕到 言说的对象,与青年探讨“修身治国之道”,高一涵的文章 了第二卷,吴稚晖、马君武、吴虞等人加盟。阵容有所壮大但 谈的是“共和国家与青年的自觉”:陈独秀发起伦理的革命, 在迁往北京之前,作者队伍仍是一个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 高一涵论述的是现代国家伦理:陈独秀致力于唤醒个人.高 中,高一涵无疑是一根台柱子,是第二号人物。1917年1月, 一涵论述“国家非人生之归宿”…总之,新文化运动初期的 陈独秀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作 那些主题大多由陈独秀提出,而在高一涵那里得到深入的 者队伍迅速壮大,高一涵的文章也随之减少.但是,他的地位 阐发。可以说正是高一涵使《新青年》一开始就充分显示了 仍然很重要。后来《新青年实行轮流主编制,他曾是主编之 同仁刊物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团体作战的特色并且为《新青 一,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轮流担负主编之 年》增添了现代思想的光彩。 责,地位仍然比鲁迅、周作人等重要。同时,他还参与了《每 二 周评论》、《现代评论》《努力等刊物的工作。 综观高一涵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其中心是传播现 参与《青年杂志》之时,高一涵仍在日本留学,但杂志几 代国家理念。他论述共和国家与专制国家的不同性质,论述 乎每一期都有他的文章,而且常常一期就有两篇。第一卷6个人与国家、国家与政府、民主与自由等一系列关系,论述自 期刊物.高一涵发表9篇文章.分别是:《共和国家与青年之 由的复杂内涵.目的是让人们明白自己与国家应有的关系, 自觉》、《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民约与邦本以 进而明白应该如何对待国家和政府,如何做一个共和国公 《国家非人生归宿论》《自治与自由》…从文章的题目可 民,这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以看到,他的文章内容比较集中,体现着他在日本所学专业 众所周知,晚清思想者大多有很强的救亡意识,他们也 的特色.讲述的主要是现代国家理念。而这正是《青年杂志》 谈议会,民权和自由,但出发点是国家,因而对自由、民主和 的努力方向之一,显示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辛亥革命 人权的思考也像对军舰、大炮和铁路的思考一样,目的是国 之后,古老的帝国变成了民国。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但陈独家富强而没有把个人放到最高位置上。这种思想状况的改 秀等人痛苦地看到,上至总统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下至士农变最初表现在海外留学生中,但对国内的影响非常有限。与 工商普通百姓.多数人并不清楚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不 前代人相比.《新青年》集团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思考问 明白民国与帝国不同的性质,所以,共和国的政治一时难入 题的出发点也不再只是数亡,他们更多地从个人权利出发 正轨。其实,这一切不难理解因为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 试图根据自由主义理念重构国家和社会伦理秩序.因此,首 和国的中华民国的诞生的确有些仓促历史的准备显然不 先需要唤醒个人,重新确立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这 足,人们可以迅速完成共和国的制度设计和宪法草案,却无 一方面。高一涵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一系列文章的核心内容 法迅速造就合格的现代国家公务员和合格的现代公民,面 就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论述, 对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第一步遭遇的挫折,后来的人们往往 要弄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不能不面对不同国家的不 满足于抨击当日的时政,满足于指责袁世凯。但当时那些清同性质。众所周知,古代的帝国或王国。与现代国家性质完 醒的人们知道。发生的一切都不奇怪:一方面。袁世凯和他的 全不同,在帝国或王国,国家是帝王的私产,是他们自身或 同僚们,几天前还是帝国的臣子,转眼就成了民国的总统这 祖先为子孙打下的家业,人民和土地不过是他们的占有物 个总统怎么做,他们既不清楚更不习惯,他们更习惯于按 在这样的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照传统的规矩行事,而传统的规矩就是专制君主制度之下的 表述的都是基本事实,子女玉帛皆属帝王所有,人民权利当 那一套,另一方面.作为刚刚诞生的共和国的公民人们更 然无从说起。但是,在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建国之后, 没有意识到自己由帝国子民到民国主人这种身份的转变进 世界上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国家.即现代国家,在这种现代国 衙门去见自己花钱聘用的政府官员,仍然要像鲁迅所描写的家,情况完全变了:国家是全体公民的.主权在民:政权出自 阿Q那样,不自觉地就要跪下,鉴于这种情况,陈独秀等人选票,执政者只是人民选聘的管理者;宪法是人民制定的,用 做出了与袁世凯、孙中山等不同的选择要培养青年的公民以限定政府的权限并防止执政者僭越或违背人民的意志 意识造就现代公民从而为共和国造就一个稳固的基础。 这种现代国家首先出现于西方,但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也 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大幕。陈独秀在创刊号的“社告”中写道: “一、国势陵夷, 道衰学弊, 后来责任, 端在青年。 本志之作, 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 二、今后时 会, 一举一措, 皆有世界关系。 我国青年虽处蛰伏研求之时, 然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 本志于各国事情, 学术, 思潮 , 尽心 灌输, 可备攻错…… ”这是 《青年杂志》的创刊宗旨, 也是新 文化运动的初衷。 杂志创刊之初, 主要作者不过那么几个人:陈独秀 、高一 涵、李亦民、汪叔潜、彭德尊、陈嘏, 但陈嘏只是在连载小说 《春潮》和《初恋》 , 而彭德尊后来也很少发表文章。 第二期 增加了易白沙, 第三期来了刘叔雅, 第四期又来了高语罕, 到 了第二卷, 吴稚晖、马君武、吴虞等人加盟, 阵容有所壮大, 但 在迁往北京之前, 作者队伍仍是一个小团体。 在这个小团体 中, 高一涵无疑是一根台柱子, 是第二号人物。 1917 年 1月, 陈独秀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 作 者队伍迅速壮大, 高一涵的文章也随之减少, 但是, 他的地位 仍然很重要。 后来《新青年》实行轮流主编制, 他曾是主编之 一, 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沈尹默、李大钊轮流担负主编之 责, 地位仍然比鲁迅、周作人等重要。 同时, 他还参与了 《每 周评论》 、《现代评论》, 《努力》等刊物的工作。 参与《青年杂志》之时, 高一涵仍在日本留学, 但杂志几 乎每一期都有他的文章, 而且常常一期就有两篇。 第一卷 6 期刊物, 高一涵发表 9篇文章, 分别是:《共和国家与青年之 自觉》 、《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 《民约与邦本 》、 《国家非人生归宿论》、《自治与自由》 ……从文章的题目可 以看到, 他的文章内容比较集中, 体现着他在日本所学专业 的特色, 讲述的主要是现代国家理念。 而这正是《青年杂志》 的努力方向之一, 显示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诉求 。 辛亥革命 之后, 古老的帝国变成了民国, 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 但陈独 秀等人痛苦地看到, 上至总统总理等国家领导人, 下至士农 工商普通百姓, 多数人并不清楚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 不 明白民国与帝国不同的性质, 所以, 共和国的政治一时难入 正轨。 其实, 这一切不难理解, 因为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 和国的中华民国的诞生的确有些仓促, 历史的准备显然不 足。 人们可以迅速完成共和国的制度设计和宪法草案, 却无 法迅速造就合格的现代国家公务员和合格的现代公民。 面 对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第一步遭遇的挫折, 后来的人们往往 满足于抨击当日的时政, 满足于指责袁世凯。 但当时那些清 醒的人们知道, 发生的一切都不奇怪:一方面, 袁世凯和他的 同僚们, 几天前还是帝国的臣子, 转眼就成了民国的总统, 这 个总统怎么做, 他们既不清楚, 更不习惯。 他们更习惯于按 照传统的规矩行事, 而传统的规矩就是专制君主制度之下的 那一套。 另一方面, 作为刚刚诞生的共和国的公民, 人们更 没有意识到自己由帝国子民到民国主人这种身份的转变, 进 衙门去见自己花钱聘用的政府官员, 仍然要像鲁迅所描写的 阿 Q那样, 不自觉地就要跪下。 鉴于这种情况, 陈独秀等人 做出了与袁世凯、孙中山等不同的选择, 要培养青年的公民 意识, 造就现代公民, 从而为共和国造就一个稳固的基础。 而要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 首先就要播撒现代国家理念。 在这 一方面, 陈独秀虽然有足够的自觉, 而且在 《爱国心与自觉 心》中有集中的表述, 但是, 他毕竟缺少专业训练, 对现代国 家法理的方方面面, 难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 就在这种情况 下, 高一涵出场了, 他连续发表文章, 致力于现代国家理念的 传播。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有 “破 ”与 “立 ”两条战线的话, 从 吴虞、钱玄同到鲁迅, 做的主要是 “破”的工作, 而在“立”的 工地上, 高一涵无疑是当时的主将。 当时的高一涵与陈独秀基本见解一致, 对陈独秀的努力 给予了全面的配合。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 选定青年作为 言说的对象, 与青年探讨“修身治国之道” [ 1] 1 , 高一涵的文章 谈的是“共和国家与青年的自觉”;陈独秀发起伦理的革命, 高一涵论述的是现代国家伦理;陈独秀致力于唤醒个人, 高 一涵论述“国家非人生之归宿”……总之,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 那些主题, 大多由陈独秀提出, 而在高一涵那里得到深入的 阐发。 可以说, 正是高一涵使《新青年》一开始就充分显示了 同仁刊物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团体作战的特色, 并且为《新青 年》增添了现代思想的光彩。 二 综观高一涵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 其中心是传播现 代国家理念。 他论述共和国家与专制国家的不同性质, 论述 个人与国家、国家与政府、民主与自由等一系列关系, 论述自 由的复杂内涵, 目的是让人们明白自己与国家应有的关系, 进而明白应该如何对待国家和政府, 如何做一个共和国公 民。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 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众所周知 , 晚清思想者大多有很强的救亡意识。 他们也 谈议会、民权和自由, 但出发点是国家, 因而对自由、民主和 人权的思考也像对军舰、大炮和铁路的思考一样, 目的是国 家富强, 而没有把个人放到最高位置上。 这种思想状况的改 变最初表现在海外留学生中, 但对国内的影响非常有限。 与 前代人相比, 《新青年 》集团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就是思考问 题的出发点也不再只是救亡。他们更多地从个人权利出发, 试图根据自由主义理念重构国家和社会伦理秩序, 因此, 首 先需要唤醒个人, 重新确立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在这 一方面, 高一涵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一系列文章的核心内容 就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论述。 要弄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就不能不面对不同国家的不 同性质。 众所周知, 古代的帝国或王国, 与现代国家性质完 全不同。 在帝国或王国, 国家是帝王的私产, 是他们自身或 祖先为子孙打下的家业, 人民和土地不过是他们的占有物。 在这样的国家,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 表述的都是基本事实, 子女玉帛皆属帝王所有, 人民权利当 然无从说起。 但是, 在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美国建国之后, 世界上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国家, 即现代国家。 在这种现代国 家, 情况完全变了:国家是全体公民的, 主权在民;政权出自 选票, 执政者只是人民选聘的管理者;宪法是人民制定的, 用 以限定政府的权限, 并防止执政者僭越或违背人民的意志。 这种现代国家首先出现于西方, 但在辛亥革命之后, 中国也 96
开始了这场伟大的历史转换国家从帝王手中转移到人民手 之概略》一文中,他点评道:“今世国家原理在以国家为全体 中,不再是帝王或某个集团的占有物。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 人民之国家,非为主政者一人之私产,无间君主共和,皆取 换,从道理上讲一般的中国人在这时候才有了自己的国家, 惟民主义.”在《民约与邦本》一文中,他介绍了霍布斯、洛 正如钱玄同后来所说:“若从中华民国自身说他是公历1911 克、卢梭等人的学说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国家的职能:“国家 年10月10日产生的,那一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真纪元。就中 之存,专以保护人民权利为职务。治权之运行,终不能超民 国而论这日是国民做‘人'的第一日:就世界而论,这日是人 权而独立。”关于共和国执政者,高一涵说:“其得位也。由于 类全体中有四万万人脱离奴籍,独立做‘人'的一个纪念 选举,其在任也制有定期非如君主之由于世袭终身也。” 日.”1-B6但是.对于这个道理.当时的多数人并不清楚. 关于共和国的精神高一涵解释说:“共和原文,谓之 人们不是把昔日的帝国当成了“吾国”,就是把民国混同于昔 Republi?考其字义.含有大同福祉之意于其中,所以表明大 日的帝国。因此高一涵需要讲述的内容之一,就是两种国 同团体之性质与蕲向者也。就法律言,则共和国家毕竞一 家的不同性质,以及共和国的立国原则。 律平等,一切自由,无上下贵贱之分,无束缚驰骤之力,凡具 在《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这篇长文中,高一涵首先说 独立意见皆得自由发表,人人所怀之意向,蕲求感情利害, 明的是共和国与专制国的不同:“专制国家,其兴衰隆替之责 苟合于名学之律皆得尽量流施。而无所于惧无所于阻,就 专在主权者之一身:共和国家,其兴衰隆替之贵则在国民之 政治言,使各方之情感思虑相剂相调.互底于相得相安之域 全体。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故国家之盛衰随君 而无屈此伸彼之弊,致国家意思为一党一派一流一系所垄 主之一身为转移: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国基安 断。故民情舒放活泼自如,绝不虞抑郁沉沦,以销磨其特性 如泰山,而不虞退转。为专制时代之人民其第一天职,在格 而拘梏其天机。”高一涵还强调了共和国的法理秩序:“人民 君心之非,与谏止人主之过.以君心一正.国与民皆蒙其庥 创造国家,国家创造政府,政府者立于国家之下,同与全体人 也.至共和国之政治.每视人民舆论之为运施。故生此时代 民受制于国家宪法规条者也。执行国家意思,为政府之责。 之人民其第一天职则在本自由意志(Free will)造成国民总 而发表国家意思.则为人民之任。”人民如何发表个人的意思 意(General wil为引导国政之先驰,”I在《近世国家观念 而使之成为国家意思呢?私下议论当然不够,而是要诉诸舆 与古相异之概略》中,高一涵介绍了伯伦智理(Buntschli)的 论,所以共和国必须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作为保障:要通 学说:“向也国家剥夺人权因亦讳言小己之自由,国民多为 过议会,所以要有自己选举的议员作为代言者.【31 无权利之奴隶,所谓自由公民。仅少数耳…今也国家一视 在《共和国与青年之自觉》第三篇中,他引用了美国人对 同仁,凡属人类均享人权,”这里的“小己”就是“个人”,在 国家的解释:“国家者乃自由人民为公益而结为一体以享 这段话后面,高一涵批注道:“人民为国家之牺牲品,若主人其所自有,而布公道于他人者也。”然后总结说:“国家创造之 之豢畜犬豕麋鹿然视人若物.剥尽其权,此太古国家之盛衰 主日自由人民,所以创立之因日为公益,所以永存不灭之理 兴废所以…今者国本在民之理大阐明于西方,举国家全 曰主公道。曰适宜于人群兼备,此四种要素而后国家方克巍 力,保护人民之权利。人智日启.即国家之文化日高。国家然存乎天地之间,反乎此者,皆谓之违反今世国家成立之原 文明,因人演进。自今以往.日新月盛,将永绝一治一乱、突则,”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成就说:“人权宣言之大旨:一日自 兴突败之局,而立不退转之文明。”他为此而奋笔写道:“保障 由平等根于天生,二日国家主权。完全在民,三日法律主 人权,其今日立国之神髓也欤!在《民约与邦本》中,他又 于人民总意一视同仁。至其赋税不得人民许诺,即不得增 着眼于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写下了这样的内容:“往古政治思 加一钱。”(g 想,以人民为国家而生。近世政治思想,以国家为人民而设,” 论及现代国家的性质,高一涵反复强调的是:国家是人 “宪法由国家主权而生。非以限制国家自身之权力,乃以限制 创造出来的,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工具,个人与国家的本末关 国家机关之权力。即规划政府对于人民布政运权之范围者 系不能颠倒。在《国家非人生归宿论》中,他批评一些以国家 也。”他告诉人们,现代国家的宪法来自人民是限制国家机为目的的人,“殊不知国家为人类所创造之一物,其实有体 关的,不是限制人民的,国家主权在民如果政府不能很好 质,即为人类所部勒之一制度,用为凭借,以求人生之归宿者 地履行职责,人民就可以更换政府。他强调说:“古今国家观也。”一事之起必有因由,人为什么要建立国家?高一涵回 念之根本差异,即在此主权所在之一点,”1司也就是说。古代 答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国家,并且愿意付出代价养活国家,说 国家主权在君,现代国家主权在民这是根本差异。这种论 到底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因此如果国家不能满足人民 述,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是国家的现代性。这是当时和后来 需要或违背了人民的愿望就失掉了存在的合法性。“制度 的人们都常常模糊不清的。 而不适于人群,斯直无可存之资格,终亦必亡而己矣,”他反 在论述共和国的性质时,高一涵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共 复强调说:“盖先有小己后有国家,非先有国家后有小己,为 和国为何物?他告诉人们.共和国有其形式,又有其精神. 利小己而创造国家,则有之矣:为利国家而创造小己未之闻 形式是什么?他讲了两点:一是国家主权在民。二是共和国 也”。“国家为人而设。非人为国家而生。离外国家,尚得为 元首权力来自公民选票。“主权在民”是高一涵反复论述的 人类:离外人类则无所谓国家”,? 一个重点.在他翻译的伯伦智理的《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 在《民约与邦本》中,他介绍了洛克的学说认为洛克的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7
开始了这场伟大的历史转换, 国家从帝王手中转移到人民手 中, 不再是帝王或某个集团的占有物。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 换, 从道理上讲, 一般的中国人在这时候才有了自己的国家。 正如钱玄同后来所说 :“若从中华民国自身说, 他是公历 1911 年 10月 10日产生的, 那一日才是中华民国的真纪元。 就中 国而论, 这日是国民做`人' 的第一日;就世界而论, 这日是人 类全体中有四万万人脱离奴籍, 独立做 `人 ' 的一个纪念 日。” [ 2] 135 ~ 136但是, 对于这个道理, 当时的多数人并不清楚。 人们不是把昔日的帝国当成了 “吾国”, 就是把民国混同于昔 日的帝国。 因此, 高一涵需要讲述的内容之一, 就是两种国 家的不同性质, 以及共和国的立国原则。 在《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这篇长文中, 高一涵首先说 明的是共和国与专制国的不同:“专制国家 , 其兴衰隆替之责 专在主权者之一身;共和国家, 其兴衰隆替之责则在国民之 全体。 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 故国家之盛衰随君 主之一身为转移;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 故国基安 如泰山, 而不虞退转。 为专制时代之人民, 其第一天职 , 在格 君心之非, 与谏止人主之过, 以君心一正, 国与民皆蒙其庥 也。 至共和国之政治, 每视人民舆论之为运施, 故生此时代 之人民, 其第一天职, 则在本自由意志(Freewill)造成国民总 意(Generalwill), 为引导国政之先驰。” [ 3]在 《近世国家观念 与古相异之概略 》中, 高一涵介绍了伯伦智理(Bluntschli)的 学说:“向也国家剥夺人权, 因亦讳言小己之自由 。 国民多为 无权利之奴隶 , 所谓自由公民, 仅少数耳……今也国家一视 同仁, 凡属人类, 均享人权。”这里的“小己”就是“个人”。 在 这段话后面, 高一涵批注道:“人民为国家之牺牲品 , 若主人 之豢畜犬豕麋鹿然, 视人若物, 剥尽其权, 此太古国家之盛衰 兴废所以……今者国本在民之理, 大阐明于西方 。 举国家全 力, 保护人民之权利。 人智日启, 即国家之文化日高。 国家 文明, 因人演进。 自今以往, 日新月盛 , 将永绝一治一乱、突 兴突败之局, 而立不退转之文明。”他为此而奋笔写道:“保障 人权, 其今日立国之神髓也欤!” [ 4]在 《民约与邦本 》中, 他又 着眼于人民与国家的关系, 写下了这样的内容:“往古政治思 想, 以人民为国家而生, 近世政治思想, 以国家为人民而设 。” “宪法由国家主权而生, 非以限制国家自身之权力, 乃以限制 国家机关之权力。 即规划政府对于人民布政运权之范围者 也。”他告诉人们, 现代国家的宪法来自人民, 是限制国家机 关的, 不是限制人民的。 国家主权在民, 如果政府不能很好 地履行职责, 人民就可以更换政府。 他强调说:“古今国家观 念之根本差异, 即在此主权所在之一点。” [ 5] 也就是说, 古代 国家主权在君, 现代国家主权在民, 这是根本差异。 这种论 述, 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是国家的现代性。 这是当时和后来 的人们都常常模糊不清的。 在论述共和国的性质时, 高一涵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共 和国为何物? 他告诉人们, 共和国有其形式, 又有其精神。 形式是什么? 他讲了两点:一是国家主权在民。 二是共和国 元首权力来自公民选票。 “主权在民”是高一涵反复论述的 一个重点。 在他翻译的伯伦智理的《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 之概略》一文中, 他点评道:“今世国家原理, 在以国家为全体 人民之国家, 非为主政者一人之私产。 无间君主共和, 皆取 惟民主义。”在 《民约与邦本 》一文中, 他介绍了霍布斯、洛 克、卢梭等人的学说, 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国家的职能:“国家 之存, 专以保护人民权利为职务。 治权之运行, 终不能超民 权而独立。”关于共和国执政者, 高一涵说:“其得位也, 由于 选举, 其在任也, 制有定期, 非如君主之由于世袭终身也。” 关于共和国的精神, 高一涵解释说:“共和原文, 谓之 Republic。 考其字义, 含有大同福祉之意于其中, 所以表明大 同团体之性质与蕲向者也。 就法律言, 则共和国家, 毕竟一 律平等, 一切自由, 无上下贵贱之分, 无束缚驰骤之力, 凡具 独立意见, 皆得自由发表, 人人所怀之意向, 蕲求感情利害, 苟合于名学之律, 皆得尽量流施, 而无所于惧, 无所于阻。 就 政治言, 使各方之情感思虑相剂相调, 互底于相得相安之域, 而无屈此伸彼之弊, 致国家意思为一党一派一流一系所垄 断。 故民情舒放, 活泼自如, 绝不虞抑郁沉沦, 以销磨其特性 而拘梏其天机 。”高一涵还强调了共和国的法理秩序:“人民 创造国家, 国家创造政府, 政府者立于国家之下, 同与全体人 民受制于国家宪法规条者也。 执行国家意思, 为政府之责。 而发表国家意思, 则为人民之任。”人民如何发表个人的意思 而使之成为国家意思呢? 私下议论当然不够 , 而是要诉诸舆 论, 所以共和国必须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作为保障;要通 过议会, 所以要有自己选举的议员作为代言者。 [ 3] 在《共和国与青年之自觉》第三篇中, 他引用了美国人对 国家的解释:“国家者乃自由人民, 为公益而结为一体, 以享 其所自有, 而布公道于他人者也。”然后总结说:“国家创造之 主曰自由人民 , 所以创立之因曰为公益 , 所以永存不灭之理 曰主公道, 曰适宜于人群兼备, 此四种要素而后国家方克巍 然存乎天地之间, 反乎此者, 皆谓之违反今世国家成立之原 则。”他讲述法国大革命的成就说:“人权宣言之大旨:一曰自 由平等, 根于天生。 二曰国家主权, 完全在民。 三曰法律主 于人民总意, 一视同仁。 至其赋税, 不得人民许诺, 即不得增 加一钱。” [ 6] 论及现代国家的性质, 高一涵反复强调的是:国家是人 创造出来的, 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工具, 个人与国家的本末关 系不能颠倒。 在《国家非人生归宿论》中, 他批评一些以国家 为目的的人, “殊不知国家为人类所创造之一物, 其实有体 质, 即为人类所部勒之一制度, 用为凭借, 以求人生之归宿者 也。”一事之起, 必有因由, 人为什么要建立国家? 高一涵回 答说, 人们之所以需要国家, 并且愿意付出代价养活国家, 说 到底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 因此, 如果国家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 或违背了人民的愿望, 就失掉了存在的合法性。 “制度 而不适于人群 , 斯直无可存之资格, 终亦必亡而已矣。”他反 复强调说:“盖先有小己后有国家, 非先有国家后有小己。 为 利小己而创造国家, 则有之矣;为利国家而创造小己, 未之闻 也” 。 “国家为人而设, 非人为国家而生。 离外国家, 尚得为 人类;离外人类, 则无所谓国家”。 [ 7] 在《民约与邦本》中, 他介绍了洛克的学说, 认为洛克的 97
一个重要贡款,就是对国家与政府的区别,“其第一要义,即 但能颁布善良政策助起产业之昌盛鼓励勤劳者之心神, 在限制主权之行使。彼以为太初天下,人民之自由平等得 至生产企业投资、服役之事,亦非国家所能自行也”,他认 自天然。及相约为国。乃画定权力,若者托诸政府,若者仍留 为:“国家职务,在立于亿兆之间,以裁判其相侵、相害之事 于人民。国家之存专以保护人民权利为职务。治权运行, 实,调和其相需、相待之机宜。奖励其自由,所以发其自治之 终不能超民权而独立。政府行使权力,设有所过,人民得收 动因:保护其人格,所以期其独立之结果。人民求其归宿。必 而反之,”他认为洛克的学说有三个重要之点:一、最高主权 取径于权利之一途。国家惟立于人民之后,持其权力鼓舞而 为人民所保留:二、政府权力来自委托而非固有:三、政府行振起之以杜其害以启其机。足矣!”他还引用了管子的话告 动只有在宪法规定范围之中,然而,他对洛克的学说似乎并 诫政府:“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此 不满意.认为他的学说“升堂矣而犹未入于室也”,真正入室 则保护权利说之真正价值也,”)强调国家权力的边界.目的 者是卢梭。他认为,是卢梭确立了人民主权观念,“国家主 是保障公民权利,他所向往的.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政 权,几与人民之主权同视。政府为奉行国家意思之公仆,而 府、大社会”的国家政治格局,由此可见,高一涵深得自由主 绝不能发表国家之意思。立法之权水存于人民之手…真 义真谛, 正主权之人,惟属于人民全体。主权既在人民,断无自挟主 综上所述.关于现代国家理念,高一涵着重强调了三点: 权以迫胁人民自身之事。于是凡为政府,即为奉行人民总意 一是主权在民:二是国家是人民为保障个人权利而创造的工 之仆。选仆易仆,无容动其声色,” 具:三是国家权力有限.不能侵害个人权利。这一切,都是当 众所周知,前现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重要不同.不仅表 时处于摇篮中的共和国急需的文化补课内容,高一涵关于 现于主权所在,而且表现于权力的范围。前现代国家有无限 现代国家理念的这种言说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共和的 的权力,不仅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而且国家支配和控 向往,而且可以与中国现实形成某种比照。使人们看到中国 制一切,从宗教、典章、道德、习俗,到技艺、学术和文化君主 与真正的共和国家的差距,唤起人们把民主共和落到实处的 都有权横加干涉。当然.古代君主之所以在法理上有权干涉 热情。对于高一涵来说,这一切都是自觉的。面对中国的现 一切主要原因就是国家是他自家的,所以从耕田织布到思状他不无感叹地指出:“回顾吾邦事事返古,出死力以排除 想学术和文化娱乐,事无巨细他都有权过问。一般百姓只是近世国家原理。似惟民主义能行万方者,独不能行于吾国 被占有物,置身于别人的国家,只能被动地接受管理,生产国 …各国皆循进化大势以前趋.独吾一国必遥立于天演公例 家之所需,但人类文明开始进入现代之后,情况不同了,现 而外,逆进化之大势而退转。自由平等人格权利在他国视 代国家主权在民政府只是人民聘来的经理,因而权力有限。 为天经地义,倾国家全力以保护之者,在吾国必视为离经叛 人民为防止国家权力损害人民权利,就要进行相关的制约, 道.倾国家全力以铲除之。他国已入于一治不乱之时者,吾 规定国家的权限.使其在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艺、学术等 国必永罹一治一乱之劫。犹日:此吾国历史之特征也.此先 方面都不得直接染指,高一涵对此有深入了解也有精彩论 王之微言大义深入人心也.此亚洲民俗不能强合欧美也,囚 述。概括起来,他关于国家权力有限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 心于虞夏商周,定睛在三皇五帝,迷身于一朝一代历史现象 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权力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人的外在行 之中,举其比例参勘观察会通之官能屏而不用,则迷于一国 动,而不能涉及人的内心。“盖国家蕲向,有实行、理想之别 史迹更何待言,”到与中国现实的这种联系进一步突显了 …凡人为之发见于外者,国家可加以制裁。至蕴于心意中 言说的意义。 之思想、感情、信仰虽国家亦无如之何。以国家之权力,仅 三 及于形式而不能及于精神。””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只限于 共和国的建国理念和基本规则明了之后,作为共和国公 保障人民自我选择、自我行动的权利,而不能越俎代庖。替他 民就应该自觉摆脱专制统治之下那种被动的状态,自觉维 们行动。在这一方面,他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达,在 护个人的权利。共和国虽然主权在民但政府侵权或僭越仍 《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中,他说:“立宪国家之第 是可能的。尤其是在专制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虽然民国建 一要义.即在限制其政权,而范围之于法律之中,国家违法 立了,但帝国的政治文化不可能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专制传 与人民违法厥责维均。盖国家人民互相对立,国家权力, 统必然要以各种形式顽固存在,因此,共和国政治也就不可 仅能监护人民之举动,防其互相侵害,无间于物质精神国家 能很快步入正轨,面对这种状况,不仅需要立法限制执政者 均不能以自力举行之,国家可高悬奖励学术技艺之典章而 以防止其侵犯公民权利,还需要公民自觉维权。而要维护个 不能以其权力自图其发展:国家可颁布奖励生产企事业之命 人的权利,就需要了解个人在共和国家的地位。清楚个人与 令,而不能自任勤劳、自冒危险。其所能立者,则立于人民之国家的关系。《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第二篇主要讨论的 后,赞助人民自为之耳。”在《国家非人生归宿论》中.他又强 就是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高一涵在写作这篇文章时, 调了这样几点:一、“国家可赞助人民.使求终极之蕲向,而不国内己开始了国体问题的讨论。他知道也许共和国很快就 能自代人民以求之”:二、“国家可颁布一切制度,以奖励人民 不存在了,向青年讲述这些共和国法理,有点不合时宜,但 之行为不能代人民自行、自为之”:三、“国家可以权力鼓舞 他还是要讲.因为他认为政治实质的变化,最终要取决于多 文化、学术之动机,不能自行进展文化、学术之事”:四、“国家 数国民的心理所向,共和最终是否能够实现是否能够巩固 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个重要贡献, 就是对国家与政府的区别, “其第一要义, 即 在限制主权之行使。 彼以为太初天下, 人民之自由平等, 得 自天然。 及相约为国, 乃画定权力, 若者托诸政府, 若者仍留 于人民。 国家之存, 专以保护人民权利为职务。 治权运行, 终不能超民权而独立。 政府行使权力, 设有所过, 人民得收 而反之。”他认为洛克的学说有三个重要之点:一、最高主权 为人民所保留 ;二、政府权力来自委托而非固有;三、政府行 动只有在宪法规定范围之中。 然而, 他对洛克的学说似乎并 不满意, 认为他的学说“升堂矣, 而犹未入于室也”, 真正入室 者是卢梭。 他认为, 是卢梭确立了人民主权观念, “国家主 权, 几与人民之主权同视。 政府为奉行国家意思之公仆, 而 绝不能发表国家之意思。 立法之权永存于人民之手 ……真 正主权之人, 惟属于人民全体。 主权既在人民, 断无自挟主 权以迫胁人民自身之事。于是凡为政府, 即为奉行人民总意 之仆。 选仆易仆, 无容动其声色。” 众所周知, 前现代国家与现代国家的重要不同, 不仅表 现于主权所在, 而且表现于权力的范围。 前现代国家有无限 的权力, 不仅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 而且国家支配和控 制一切, 从宗教、典章、道德、习俗, 到技艺、学术和文化, 君主 都有权横加干涉。 当然, 古代君主之所以在法理上有权干涉 一切, 主要原因就是国家是他自家的, 所以从耕田织布到思 想学术和文化娱乐, 事无巨细他都有权过问。 一般百姓只是 被占有物, 置身于别人的国家, 只能被动地接受管理, 生产国 家之所需。 但人类文明开始进入现代之后, 情况不同了, 现 代国家主权在民, 政府只是人民聘来的经理, 因而权力有限。 人民为防止国家权力损害人民权利, 就要进行相关的制约, 规定国家的权限, 使其在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艺、学术等 方面都不得直接染指 。高一涵对此有深入了解, 也有精彩论 述。 概括起来, 他关于国家权力有限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 国家权力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人的外在行 动, 而不能涉及人的内心。 “盖国家蕲向, 有实行、理想之别 ……凡人为之发见于外者, 国家可加以制裁。 至蕴于心意中 之思想、感情、信仰, 虽国家亦无如之何。 以国家之权力, 仅 及于形式, 而不能及于精神。” [ 7]另一方面, 国家权力只限于 保障人民自我选择、自我行动的权利, 而不能越俎代庖, 替他 们行动。 在这一方面, 他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明确的表达。 在 《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中, 他说:“立宪国家之第 一要义, 即在限制其政权, 而范围之于法律之中。 国家违法, 与人民违法, 厥责维均。 盖国家人民, 互相对立, 国家权力, 仅能监护人民之举动, 防其互相侵害, 无间于物质精神, 国家 均不能以自力举行之 。国家可高悬奖励学术技艺之典章, 而 不能以其权力自图其发展;国家可颁布奖励生产企事业之命 令, 而不能自任勤劳、自冒危险。 其所能立者, 则立于人民之 后, 赞助人民自为之耳。”在《国家非人生归宿论》中, 他又强 调了这样几点:一、“国家可赞助人民, 使求终极之蕲向, 而不 能自代人民以求之” ;二、“国家可颁布一切制度, 以奖励人民 之行为, 不能代人民自行、自为之” ;三、“国家可以权力鼓舞 文化、学术之动机, 不能自行进展文化、学术之事”;四、“国家 但能颁布善良政策, 助起产业之昌盛, 鼓励勤劳者之心神。 至生产企业投资 、服役之事, 亦非国家所能自行也”。 他认 为:“国家职务, 在立于亿兆之间, 以裁判其相侵、相害之事 实, 调和其相需、相待之机宜。 奖励其自由, 所以发其自治之 动因;保护其人格, 所以期其独立之结果。 人民求其归宿, 必 取径于权利之一途。国家惟立于人民之后, 持其权力鼓舞而 振起之, 以杜其害, 以启其机, 足矣!”他还引用了管子的话告 诫政府:“`毋代马走, 使尽其力。 毋代鸟飞, 使弊其羽翼。' 此 则保护权利说之真正价值也。” [ 7]强调国家权力的边界, 目的 是保障公民权利。他所向往的, 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政 府、大社会”的国家政治格局。 由此可见, 高一涵深得自由主 义真谛。 综上所述, 关于现代国家理念, 高一涵着重强调了三点: 一是主权在民 ;二是国家是人民为保障个人权利而创造的工 具;三是国家权力有限, 不能侵害个人权利。 这一切, 都是当 时处于摇篮中的共和国急需的文化补课内容。 高一涵关于 现代国家理念的这种言说, 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民主共和的 向往, 而且可以与中国现实形成某种比照, 使人们看到中国 与真正的共和国家的差距, 唤起人们把民主共和落到实处的 热情。 对于高一涵来说 , 这一切都是自觉的。 面对中国的现 状, 他不无感叹地指出:“回顾吾邦, 事事返古, 出死力以排除 近世国家原理。 似惟民主义能行万方者, 独不能行于吾国 ……各国皆循进化大势以前趋, 独吾一国必遥立于天演公例 而外, 逆进化之大势而退转。 自由平等人格权利, 在他国视 为天经地义, 倾国家全力以保护之者, 在吾国必视为离经叛 道, 倾国家全力以铲除之。 他国已入于一治不乱之时者, 吾 国必永罹一治一乱之劫。 犹曰:此吾国历史之特征也, 此先 王之微言大义深入人心也, 此亚洲民俗不能强合欧美也。 囚 心于虞夏商周 , 定睛在三皇五帝, 迷身于一朝一代历史现象 之中, 举其比例参勘观察会通之官能, 屏而不用, 则迷于一国 史迹, 更何待言。” [ 3]与中国现实的这种联系, 进一步突显了 言说的意义。 三 共和国的建国理念和基本规则明了之后 , 作为共和国公 民, 就应该自觉摆脱专制统治之下那种被动的状态, 自觉维 护个人的权利 。共和国虽然主权在民, 但政府侵权或僭越仍 是可能的。 尤其是在专制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 虽然民国建 立了, 但帝国的政治文化不可能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专制传 统必然要以各种形式顽固存在, 因此, 共和国政治也就不可 能很快步入正轨。面对这种状况, 不仅需要立法限制执政者 以防止其侵犯公民权利 , 还需要公民自觉维权。 而要维护个 人的权利, 就需要了解个人在共和国家的地位, 清楚个人与 国家的关系。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第二篇主要讨论的 就是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高一涵在写作这篇文章时, 国内已开始了国体问题的讨论。 他知道, 也许共和国很快就 不存在了, 向青年讲述这些共和国法理, 有点不合时宜。 但 他还是要讲, 因为他认为政治实质的变化, 最终要取决于多 数国民的心理所向, 共和最终是否能够实现, 是否能够巩固, 98
说到底取决于国民是否有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如果 之蕲向而设,乃人类创造物之一种,以之保护小己之自由权 国人有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专制暴力对民主共和就只 利,俾得以自力发展其天性。进求夫人道之完全。质言之,盖 能阻扼于一时,而不能阻扼于永久。高一涵梦想着:“人人本 先有小己后有国家,非先有国家后有小己,为利小己而创造 其独立自由之良心,以证公同,以造舆论。公同舆论之所归。 国家.则有之矣:为利国家而创造小己.未之闻也。”他知道, 即是真正国体之基础,”大变革时期进步的思想者都是理想 欧洲晚近个人主义风靡,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但他更清楚: 主义者,高一涵像陈独秀一样不承认中国的“特别国情”是 “然其文明之所以日进不息者,即人各尊重一己发挥小己之 不可改变的,而是认定一个目标之后,就要努力向前推进。 才猷以图人生之归宿。而其社会国家之价值,即合此小己之 他告知青年:“政治之事反诸物理乃可以理想变事实,不可 价值为要素,所积而成,”他还指出:中国数千年文明停滞之 以事实拘理想者,惟其可以理想变事实也.故吾人须先立当 大原因。就在于“小己主义”不发达。“在上者持伪国家主 然之理论以排去不然之事情,惟其不可以事实拘理想也.故 义.以刍狗吾民,吾民复匿于家族主义之下而避之…卒致 吾人应超出已然之现象,而别启将然之新机,”剧他鼓励青年 国家、社会、小己交受其害。”[剧他鼓励青年努力与旧习俗相 要“耸起双肩,自负此责”,担当起中国文明进化的重任, 战以独立自重之精神,发扬个人之能力,追求个人的自由, 高一涵指出.在古代人们自耕自食,自织自衣,可以老 维护个人的权利。因为他坚信,即使从国家与社会着眼现 死不相往来。但到了今天,生产需要分工合作,生活需要互 代的国家与社会也都是建立在小己主义基础之上的, 通有无人们已经无法孤立生存。所以,个人需要社会服务, 高一涵主张“小己主义”是相当彻底的,所以反对“牺牲 也需要服务于社会。这就决定了现代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 主义”与“慈惠主义”。他认为,人各有所欲各有所求。就应 关系。但是,因为这种关系,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往往要受到 该各自满足自己的欲求,牺牲之事,违反自利利他主义的原 侵害,如何理解和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现代人面 则,偶尔为之尚可,但决非“相安相得、各适其宜之道”,“慈 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高一涵说:“闭门自守之生活,既非今世 惠主义”也是这样,发慈悲心,怜悯他人,数助弱小,似是美 之所能.则吾辈青年,即应以谋社会之公益者.谋一己之私德,但利益应由勤劳而得.不劳而获很容易养成恶习。“使之 益。亦以谋一己之私益者,谋社会之公益。二者循环莫之或不劳而得财既反乎生计之原则,终也必养成被惠者之依赖 脱。损社会以利一己者固非损一己以利社会者亦谬。必二 心.挑动其侥悻之念,而败坏其勤劳之力.且己既以慈惠为 者交益交利,互相维持,各得其域各衡其平者,乃为得之, 仁为善而行之矣则被惠者必为不仁不善。以仁善自居,而 故今之为社会谋公益者,第一须取自利利他主义,自利利他 以不仁不善之事转加他人。一方受道德之美誉,一方犯不道 主义,即以小己主义为之基而与牺牲主义及慈惠主义至相 德之恶名,已非一视同仁者所忍出.”因此他告诫青年:“共 反背者也,”剧这段话包含了他对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主 和国家之青年,他日立身之计,惟以勤劳易利益,自保其人 要观点。 格。并以保他人之人格:不以慈惠之名,诱起社会之恶德斯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个人主义”的认知。在高一涵 为中庸之正道矣,”网 的文章中,个人主义常被称作“小己主义”也被称作“自利 在《国家非人生归宿论》中,高一涵指出:“今吾国之主 利他主义”,后者非常明确地把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与人们 张国家主义者,多宗数千年前之古义,而以损己利国为主。 通常所理解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区别开来,近乎后来 以为苟利于国,虽尽损其权利以至于零而不惜,推厥旨归 胡适等人所说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到5。他告诉人们.自由 盖以国家为人生之蕲向,人生为国家之凭借,易词言之,即人 主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一个与“政治”和“法权”相关的理 为国家而生,人生之归宿,即在国家,是也.人生离外国家 论范畴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判断。个人主义的核 绝无毫黍之价值:国家行为,茫然无限制之标准:小己对于国 心不是别的,而是这样一种理念: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 家,绝无并立之资格:而国家万能主义,实为此种思想所酿 元先于国家和一切人为的社会组织而存在.因此在个人、 成。”他广征博引,讲述了一系列西方先哲的观点:“陆克谓国 社会、国家体系中,个人是第一位的。高一涵认为,在理想的家之蕲向,在保护人民之生命财产及自由。康德谓国家以发 政治建构中.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社会利扬光大人类之权利为主旨。韩鲍德谓人类最高之析求.即在 益。乃根基于小己利益之上积合而成者。欲谋社会之公益, 完全发扬其能力。斯宾塞尔之说略与韩同,要皆籍国家之 必先使一己私益著著落实”。他又说:“共和国家,乃合人人 力,为一种方法以发扬鼓舞群伦之权利者也。”最后,高一涵 之利益以成社会之利益者,人己交际之间.必俱益俱利,乃 说:“国家者非人生之归宿。乃求得归宿之途径也。人民与国 不违乎社会公益之原则。设损一己之利益以利他人,则一己 家有互相对立之资格。国家对于人民有权利,人民对于国家 之利益既丧.即社会公益之一部缺而不完.而所谓利他者.未 亦有权利。人民对于国家有义务,国家对于人民亦有义务 必即能为他人之利。” …人格为权利之主。无人格则权利无所寄,无权利则为禽 高一涵主张“自利利他主义”而且明确指出要以“小己兽为皂隶,而不得为公民,”面对一些盲目爱国言论.他说: 主义”为基础。他解释说:“何言乎自利利他主义.必以小己 “吾人爱国之行为,在扩张一己之权利。”“小己人格与国家 主义为始基也?共和国民其蕲向之所归.不在国家,乃在以 资格在法律上互相平等,逾限妄侵显违法纪,”他认为,不明 国家为凭藉之资.由之以求小己之归宿者也。国家为达小己 白这一点,不明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美其名日爱国。乃自 99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说到底取决于国民是否有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 如果 国人有坚定的信仰和执著的追求, 专制暴力对民主共和就只 能阻扼于一时, 而不能阻扼于永久。 高一涵梦想着:“人人本 其独立自由之良心, 以证公同, 以造舆论。 公同舆论之所归, 即是真正国体之基础 。”大变革时期进步的思想者都是理想 主义者, 高一涵像陈独秀一样, 不承认中国的 “特别国情 ”是 不可改变的, 而是认定一个目标之后, 就要努力向前推进。 他告知青年:“政治之事反诸物理, 乃可以理想变事实, 不可 以事实拘理想者, 惟其可以理想变事实也, 故吾人须先立当 然之理论以排去不然之事情, 惟其不可以事实拘理想也, 故 吾人应超出已然之现象, 而别启将然之新机。” [ 8]他鼓励青年 要“耸起双肩, 自负此责” , 担当起中国文明进化的重任。 高一涵指出, 在古代, 人们自耕自食, 自织自衣, 可以老 死不相往来。 但到了今天, 生产需要分工合作, 生活需要互 通有无, 人们已经无法孤立生存。 所以, 个人需要社会服务, 也需要服务于社会。 这就决定了现代生活中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 但是, 因为这种关系,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往往要受到 侵害, 如何理解和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是现代人面 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一涵说:“闭门自守之生活, 既非今世 之所能, 则吾辈青年, 即应以谋社会之公益者, 谋一己之私 益, 亦以谋一己之私益者, 谋社会之公益。 二者循环, 莫之或 脱, 损社会以利一己者固非, 损一己以利社会者亦谬。 必二 者交益交利, 互相维持, 各得其域, 各衡其平者, 乃为得之。 故今之为社会谋公益者, 第一须取自利利他主义 。 自利利他 主义, 即以小己主义为之基, 而与牺牲主义及慈惠主义至相 反背者也。” [ 8]这段话包含了他对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主 要观点。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对 “个人主义”的认知。 在高一涵 的文章中, 个人主义常被称作 “小己主义 ”, 也被称作 “自利 利他主义” 。 后者非常明确地把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与人们 通常所理解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区别开来, 近乎后来 胡适等人所说的“健全的个人主义” [ 9] 501 。 他告诉人们, 自由 主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一个与“政治”和“法权”相关的理 论范畴, 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判断。 个人主义的核 心不是别的, 而是这样一种理念: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 元, 先于国家和一切人为的社会组织而存在, 因此, 在个人、 社会、国家体系中, 个人是第一位的。 高一涵认为, 在理想的 政治建构中, 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 “社会利 益, 乃根基于小己利益之上积合而成者。 欲谋社会之公益, 必先使一己私益著著落实”。 他又说:“共和国家, 乃合人人 之利益以成社会之利益者 。 人己交际之间, 必俱益俱利, 乃 不违乎社会公益之原则。设损一己之利益以利他人, 则一己 之利益既丧, 即社会公益之一部缺而不完, 而所谓利他者, 未 必即能为他人之利。” [ 8] 高一涵主张“自利利他主义 ”, 而且明确指出要以“小己 主义”为基础。 他解释说:“何言乎自利利他主义, 必以小己 主义为始基也? 共和国民其蕲向之所归, 不在国家, 乃在以 国家为凭藉之资, 由之以求小己之归宿者也。 国家为达小己 之蕲向而设, 乃人类创造物之一种。 以之保护小己之自由权 利, 俾得以自力发展其天性, 进求夫人道之完全。 质言之, 盖 先有小己后有国家, 非先有国家后有小己。 为利小己而创造 国家, 则有之矣;为利国家而创造小己, 未之闻也。”他知道, 欧洲晚近个人主义风靡 , 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但他更清楚: “然其文明之所以日进不息者, 即人各尊重一己, 发挥小己之 才猷以图人生之归宿。 而其社会国家之价值 , 即合此小己之 价值为要素, 所积而成。”他还指出:中国数千年文明停滞之 大原因, 就在于 “小己主义 ”不发达 。 “在上者持伪国家主 义, 以刍狗吾民。 吾民复匿于家族主义之下而避之 ……卒致 国家、社会、小己交受其害。” [ 8]他鼓励青年努力与旧习俗相 战, 以独立自重之精神, 发扬个人之能力, 追求个人的自由, 维护个人的权利。 因为他坚信, 即使从国家与社会着眼, 现 代的国家与社会也都是建立在小己主义基础之上的。 高一涵主张“小己主义”是相当彻底的, 所以反对“牺牲 主义”与“慈惠主义” 。 他认为, 人各有所欲, 各有所求, 就应 该各自满足自己的欲求。 牺牲之事, 违反自利利他主义的原 则, 偶尔为之尚可, 但决非 “相安相得、各适其宜之道” 。 “慈 惠主义”也是这样, 发慈悲心, 怜悯他人, 救助弱小, 似是美 德, 但利益应由勤劳而得, 不劳而获很容易养成恶习。 “使之 不劳而得财, 既反乎生计之原则, 终也必养成被惠者之依赖 心, 挑动其侥悻之念, 而败坏其勤劳之力。 且己既以慈惠为 仁为善而行之矣, 则被惠者必为不仁不善 。 以仁善自居, 而 以不仁不善之事转加他人。 一方受道德之美誉, 一方犯不道 德之恶名, 已非一视同仁者所忍出。”因此, 他告诫青年:“共 和国家之青年, 他日立身之计, 惟以勤劳易利益, 自保其人 格, 并以保他人之人格;不以慈惠之名, 诱起社会之恶德, 斯 为中庸之正道矣。” [ 8] 在《国家非人生归宿论》中, 高一涵指出:“今吾国之主 张国家主义者, 多宗数千年前之古义, 而以损己利国为主。 以为苟利于国 , 虽尽损其权利以至于零而不惜。 推厥旨归, 盖以国家为人生之蕲向 , 人生为国家之凭借, 易词言之, 即人 为国家而生, 人生之归宿, 即在国家。 是也, 人生离外国家, 绝无毫黍之价值;国家行为, 茫然无限制之标准;小己对于国 家, 绝无并立之资格;而国家万能主义, 实为此种思想所酿 成。”他广征博引, 讲述了一系列西方先哲的观点:“陆克谓国 家之蕲向, 在保护人民之生命财产及自由。 康德谓国家以发 扬光大人类之权利为主旨。 韩鲍德谓人类最高之祈求, 即在 完全发扬其能力。 斯宾塞尔之说略与韩同, 要皆藉国家之 力, 为一种方法, 以发扬鼓舞群伦之权利者也。”最后, 高一涵 说:“国家者非人生之归宿, 乃求得归宿之途径也。 人民与国 家有互相对立之资格。 国家对于人民有权利 , 人民对于国家 亦有权利。 人民对于国家有义务, 国家对于人民亦有义务 ……人格为权利之主, 无人格则权利无所寄, 无权利则为禽 兽为皂隶, 而不得为公民。”面对一些盲目爱国言论, 他说: “吾人爱国之行为, 在扩张一己之权利。” “小己人格与国家 资格在法律上互相平等, 逾限妄侵显违法纪。”他认为, 不明 白这一点, 不明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美其名曰爱国, 乃自 99
剥其人格,自侪于禽兽皂隶,不独自污,兼以污国”,他指出, 问道:“逡巡嗫嚅,不露圭角,宁非摇动国本之媒欤?”他又说: 如果个人权利得不到保障国家权力就根本无从谈起,所 “专制国家之舆论,在附和当朝。共和国家之舆论,在唤醒当 以,爱国的正确方式不是牺牲个人的权利.而是扩张个人的 道,专制时代之舆论,在服从习惯,共和时代之舆论.在本 权利。如果为国家而损害个人的权利,就是损害了国家, 诸良心以造成风气。”他对舆论的这种区分也抓住了专制国 论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无法回避“自由”这一现代政治 家与民主国家的根本不同。既然民主共和国的舆论在于唤 命题。在《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中,高一涵以很大的篇幅 醒当道和造成风气,那么,发表个人见解无论正确还是错 论述了自由,并且介绍了各种不同的自由学说,作为政治学 误,都是公民对国家应负的责任,也正是公民对主权的捍卫, 者,他对佛老所谓的自由当然不感兴趣论述更多的是西方 关于舆论,高一涵讲了三点“金科玉律”:“(一)须有敬 现代自由观。同时,他对18世纪法国革命派之所谓自由似 重少数意见与独立意见之雅量,不得恃多数之威势,抹煞异 乎存有异议,但对否定法国革命自由观的人们也并不完全认 己者之主张。(二)多数奥论之起必人人于其中明白讨论一 同。他的思想介于洛克与卢梭之间,汲取的大多是他们共同番,不得违性从众,以欺性灵。(三)凡所主张,须按名学之 的东西。根据西方政治学说高一涵把自由分为天然自由和 律以名学之律为主.不得以一般好恶为凭,”他认为,共和国 法定自由,他说:“前者为卢梭氏之所主张谓‘人生而自由者 家之所以能使人人心思才力各得其所,就因为这些金科玉 也.及相约而为国.则牺牲其自由之一部’。是谓自由之性。 律。“政府抹煞他人之自由言论,固属巨谬。即人民互相抹 出于天生,非国家所能赐即精神上之自由,而不为法律所拘煞自由言论亦为厉禁,”之所以如此因为“不尊重他人之言 束者。”而后者正是柏哲士所说:自由源自国家,如果没有国 论自由权则一己之言论自由权己失其根据;迫挟他人以伸 家,个人的自由就无法保障。所以。“定自由之范围,建自由 己说.则暴论而已矣,非公论也:屈从他人,违反己性.则自杀 之境界.而又为之保护其享受自由之乐,皆国家之责”。高一 而己矣非自卫也.”引 涵说:“共和国家,其第一要义,即在致人民之心思才力,各得 四 其所。所谓各得其所者,即人人各适己事.而不碍他人之各 考察高一涵的这些言说与陈独秀当时的努力方向极为 适己事也.”他告诚青年:“青年之戒,第一在扶墙摸壁.依傍 一致.目的都是唤醒个人.为共和国培养新一代公民。为培 他人。第二在明知违性。姑息瞻依,自贼天才。”“古之人首 养新一代公民,他们首先强调的就是权利意识首先阐明的 贵取法先儒:今之人,首贵自我作圣。古之人,在守和光同尘 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这正是新文化运动最初的着力点 之训:今之人.在冲同风一道之藩。乡愿乃道德之贼。尚同 不过,高一涵的言说所具有的学理上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是 实蠹性之虫。”他鼓励青年:“要当纵横一世.独立不羁。而以 当时一般人所没有的,也是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所未能企 移风易俗自任.” 及的。这一切并不奇怪。因为在《新青年创办之际,高一涵 作为一个政治学者,他没有忘记自由的有限性.更没有 正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系,学的是政治和法律而且即 忘记保卫个人权利与尊重他人权利的关系。他说:“顾自由将毕业,正是因为这样的基础使高一涵的国家理念不仅与 要义.首当自重其品格。所谓品格,即尊重严正,高洁其情, 前代人康有为、梁启超等大不相同,而且比鲁迅、胡适、陈独 子人以凛然不可犯之威仪也。然欲尊重一己之自由,亦必尊 秀等人全面和周密。因此,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一涵的 重他人之自由,以尊重一己之心,推而施诸人人,以养成互相 意义是多方面的。 尊重自由权利之习惯。此谓之平等的自由也。发扬共和精 首先,不少人都赞同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集团归类于 神,根本赖此。”讲自由.先讲个人的品格修养可见高一涵周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范畴。因为他们的确是那个年代最具有 全之处,因为如果不以个人的品格修养作基础。自由秩序就 自由主义色彩的一群。但必须注意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 无法形成个人自由就无法保障。 只是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因素,以及与自由主义相通的 他告诉人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自主自用之资格”, 某种精神气质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却并未形成自由主义 “惟具有此资格也,故能发表独立之意见。此人品之第一义的思想体系。他们对自由主义的接纳,主要是富于经验理性 也。亦即奥论正当之源泉。”他认为共和国之本在舆论。“舆 色彩的思想方法、开放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大多数作家和 论在共和国家,实为指道政府引诱社会之具。”“欲造成真正 诗人来说,则更主要的是个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而对个 舆论.惟有本独立者之自由意见发挥讨论,以感召同情者之 人自由的理解又常常是顾名思义的,只是摆脱约束,我行我 声应气求,”舆论表现着民意。所以舆论是自由的,他引用孟 素,而缺乏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深入了解。在这种情况 德斯鸠的话说:“自由人民其一己之推论,果为正当与否,往 下,高一涵的努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往不成问题。所当考究者,其所推论,确为人民自主足已. 其次,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后来名噪一时的人物大多以批 此即言论之所以自由也.”也就是说所谓言论自由,就是人 判著称而很少致力于新文化的建构。这种历史叙述导致了 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而不管正确还是错误.只要是自己的 一种误解,似乎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致力于破坏而无心建设 见解即是对国家负责。 的。其实,新文化运动本来就是“破”与“立”同时并举的,如 高一涵认为,共和国家所依赖的,也正是这种“小己之言 果说吴虞、钱玄同、鲁迅等人更多地致力于“破”的话,高一涵 论自由”。因为正是它形成舆论.并成为国家意志.因此.他 则主要致力于“立”。只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破”的工程 100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剥其人格, 自侪于禽兽皂隶, 不独自污, 兼以污国”。 他指出, 如果个人权利得不到保障, 国家权力就根本无从谈起。 所 以, 爱国的正确方式不是牺牲个人的权利, 而是扩张个人的 权利。 如果为国家而损害个人的权利, 就是损害了国家。 论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无法回避“自由”这一现代政治 命题。 在《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中, 高一涵以很大的篇幅 论述了自由, 并且介绍了各种不同的自由学说。 作为政治学 者, 他对佛老所谓的自由当然不感兴趣, 论述更多的是西方 现代自由观。 同时, 他对 18世纪法国革命派之所谓自由似 乎存有异议, 但对否定法国革命自由观的人们也并不完全认 同。 他的思想介于洛克与卢梭之间, 汲取的大多是他们共同 的东西。 根据西方政治学说, 高一涵把自由分为天然自由和 法定自由, 他说:“前者为卢梭氏之所主张, 谓`人生而自由者 也, 及相约而为国, 则牺牲其自由之一部' 。 是谓自由之性, 出于天生, 非国家所能赐, 即精神上之自由, 而不为法律所拘 束者。”而后者正是柏哲士所说:自由源自国家, 如果没有国 家, 个人的自由就无法保障。 所以, “定自由之范围 , 建自由 之境界, 而又为之保护其享受自由之乐, 皆国家之责 ”。 高一 涵说:“共和国家, 其第一要义, 即在致人民之心思才力, 各得 其所。 所谓各得其所者, 即人人各适己事, 而不碍他人之各 适己事也。”他告诫青年:“青年之戒, 第一在扶墙摸壁, 依傍 他人。 第二在明知违性, 姑息瞻依, 自贼天才。” “古之人, 首 贵取法先儒 ;今之人, 首贵自我作圣。 古之人, 在守和光同尘 之训;今之人, 在冲同风一道之藩。 乡愿乃道德之贼。 尚同 实蠹性之虫。”他鼓励青年:“要当纵横一世, 独立不羁, 而以 移风易俗自任。” [ 3] 作为一个政治学者, 他没有忘记自由的有限性, 更没有 忘记保卫个人权利与尊重他人权利的关系。 他说:“顾自由 要义, 首当自重其品格。 所谓品格, 即尊重严正, 高洁其情, 予人以凛然不可犯之威仪也。 然欲尊重一己之自由, 亦必尊 重他人之自由, 以尊重一己之心, 推而施诸人人, 以养成互相 尊重自由权利之习惯。 此谓之平等的自由也。 发扬共和精 神, 根本赖此。”讲自由, 先讲个人的品格修养, 可见高一涵周 全之处。 因为如果不以个人的品格修养作基础, 自由秩序就 无法形成, 个人自由就无法保障。 他告诉人们, 人之所以为人, 在于 “自主自用之资格 ”, “惟具有此资格也, 故能发表独立之意见。 此人品之第一义 也, 亦即舆论正当之源泉。”他认为共和国之本在舆论。 “舆 论在共和国家, 实为指道政府引诱社会之具。” “欲造成真正 舆论, 惟有本独立者之自由意见, 发挥讨论, 以感召同情者之 声应气求。”舆论表现着民意, 所以舆论是自由的 。 他引用孟 德斯鸠的话说:“自由人民, 其一己之推论, 果为正当与否, 往 往不成问题。 所当考究者, 其所推论, 确为人民自主足已。 此即言论之所以自由也。”也就是说, 所谓言论自由 , 就是人 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而不管正确还是错误, 只要是自己的 见解, 即是对国家负责。 高一涵认为, 共和国家所依赖的, 也正是这种“小己之言 论自由” 。 因为正是它形成舆论, 并成为国家意志。 因此, 他 问道:“逡巡嗫嚅, 不露圭角, 宁非摇动国本之媒欤?”他又说: “专制国家之舆论, 在附和当朝。 共和国家之舆论, 在唤醒当 道。 专制时代之舆论, 在服从习惯。 共和时代之舆论, 在本 诸良心, 以造成风气。”他对舆论的这种区分也抓住了专制国 家与民主国家的根本不同。 既然民主共和国的舆论在于唤 醒当道和造成风气, 那么, 发表个人见解, 无论正确还是错 误, 都是公民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也正是公民对主权的捍卫。 关于舆论 , 高一涵讲了三点 “金科玉律”:“(一)须有敬 重少数意见与独立意见之雅量, 不得恃多数之威势, 抹煞异 己者之主张。 (二)多数舆论之起, 必人人于其中明白讨论一 番, 不得违性从众, 以欺性灵。 (三)凡所主张, 须按名学之 律, 以名学之律为主, 不得以一般好恶为凭。”他认为, 共和国 家之所以能使人人心思才力各得其所, 就因为这些金科玉 律。 “政府抹煞他人之自由言论, 固属巨谬。 即人民互相抹 煞自由言论, 亦为厉禁。”之所以如此, 因为“不尊重他人之言 论自由权, 则一己之言论自由权已失其根据;迫挟他人以伸 己说, 则暴论而已矣, 非公论也;屈从他人, 违反己性, 则自杀 而已矣, 非自卫也。” [ 3] 四 考察高一涵的这些言说, 与陈独秀当时的努力方向极为 一致, 目的都是唤醒个人, 为共和国培养新一代公民。 为培 养新一代公民 , 他们首先强调的就是权利意识, 首先阐明的 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正是新文化运动最初的着力点。 不过, 高一涵的言说所具有的学理上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是 当时一般人所没有的, 也是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所未能企 及的。 这一切并不奇怪。 因为在《新青年》创办之际, 高一涵 正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系, 学的是政治和法律, 而且即 将毕业。 正是因为这样的基础, 使高一涵的国家理念不仅与 前代人康有为、梁启超等大不相同, 而且比鲁迅、胡适、陈独 秀等人全面和周密。 因此,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高一涵的 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 不少人都赞同把五四时期的《新青年》集团归类于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范畴。 因为他们的确是那个年代最具有 自由主义色彩的一群。 但必须注意的是,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 只是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因素, 以及与自由主义相通的 某种精神气质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却并未形成自由主义 的思想体系。 他们对自由主义的接纳, 主要是富于经验理性 色彩的思想方法、开放的道德伦理观念。 对于大多数作家和 诗人来说, 则更主要的是个性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 而对个 人自由的理解又常常是顾名思义的, 只是摆脱约束、我行我 素, 而缺乏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深入了解。 在这种情况 下, 高一涵的努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其次,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后来名噪一时的人物大多以批 判著称, 而很少致力于新文化的建构。 这种历史叙述导致了 一种误解, 似乎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致力于破坏而无心建设 的。 其实, 新文化运动本来就是“破”与“立 ”同时并举的, 如 果说吴虞、钱玄同、鲁迅等人更多地致力于“破”的话, 高一涵 则主要致力于“立”。 只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 “破”的工程 100
特别引人注目,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人,甚至成为一种传统许 《新青年》集团弥补了诸多不足,也使新文化运动具有了坚实 多人都以批判为满足。高一涵致力于新的国家理念的建构 的学理基础,而且留下了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 成绩是显著的.只是因为后来政治风潮的转向,他的工作越 高一涵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五六年间,发表了大量时 到后来越是无以为继。然而,90多年过去之后,现代政治文 评、政论和学术文章,成为民国初期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一 明建设却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人们意识到。现代公民意识 颗明星,然而,随着五四的落潮,思想界和学术界却很难再 的培养是现代国家建设无法绕过的一个环节,缺少了这个 见到他的踪迹。他的全部著作都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和 环节,就无法建成真正的现代国家。从这个角度看,高一涵 30年代初.主要著作有《欧洲政治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 的意义就更为重要了,他与陈独秀一样无疑曾是民主共和 的沿革》、《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政治学纲要》等:翻译有 的捍卫者,也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先驱。 《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我无缘看到他的《政治 再次,按照国内学界一般的见解五四知识分子的自由 学纲要》,只是粗略翻过《民国丛书》收入的《中国内阁制度 主义思想主要源自欧洲大陆,来自法国传统而非英美传统。 的沿革》、《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和《欧洲政治思想史》的 这种结论如果放在陈独秀与李大钊身上是对的,但放在高一 上、中两卷,感觉他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分析与我们熟知的见 涵身上,就明显不对了,很明显,在高一涵发表于《新青年》 解大不相同,很有独到之处,究其根底与他头脑中那些现 杂志的论文和译作中,涉及最多的是西方思想家,其中英国 代国家政治观念所给予的目光是分不开的。 人最多,然后是美国人和德国人,而法国人只涉及卢梭等. 他所引证的英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上自霍布斯、洛克、亚 参考文献: 当·斯密,下至约翰·密尔和斯宾塞。很显然,高一涵是推 [1陈独秀.社告L」.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1号. 崇古典自由主义的,在他的思想主张中,时时可以看到“社 【沈永宝编.钱玄同五四时期言论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会契约论”的影响,但他对“社会契约论”的阐释和论证却主 1998 要基于英国19世纪的功利主义思想,而不是18世纪法国的 【习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1 “天赋人权”观念。他把“自由”、“民主”、“个人"放到自由主 号 义的国家政治理论中论说,表达了一系列比较准确的见解 【4高一涵.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青年杂志,1915年 第1卷2号. 比如.“个人主义主要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而非一个单纯的 道德伦理概念”、“自由是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民主既要 【习高一涵.民约与邦本[」.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3号. 【日高一通.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3 贯彻多数原则',又要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权利’”、“违反社 号. 会公意的专断意志不能称为‘法律’”…都不止来自法国 【刀高一涵.国家非人生归宿论[」.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4号. 传统而是更多地源自英美传统。与文学界那些望文生义的 【习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915年,第1卷2 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更是大不相同。公道地说在当时 号. 的新文化阵营中,没有几个人对于现代国家的性质、个人与 【9胡适.胡适文集第5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国家的关系、国家的权限、自由、民主、人权等这一系列问题 责任编辑:莲郊 有系统而全面的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高一涵的文章为 Gao Y han w ith the New CultureMovement and the National Idea LIX in-yu (CollegeofLitera ture NankaiUniversit Tanjn 300071 Chmna) A bstract New Youh magaznesoriginal intenton is p train and bring up a new you The project required wo get rd ofol con cepts and esub lish new concepts One of main points p establish new concep ts is to d issem inate the concept ofmodem state Gao Yi han assume the m iss pn His article conveys amore conprehensive concept of amoem caintry notonly p apuse peoples pnging pr democratic repub lc but also contrast with the reality arouse the people s enthusias of changing the eality At that tme in the camp ofNew Culure fw people hav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view of he modem state the natre of the relationshp between the indivdual and he naton he govemm ents authority freeda democracy human rgh ts and oter issues Gao Y hans artiches in the Ne Youth make up pr a number of deficiencies but also adds luster 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K eywords Gao Y han New Culte Movement ofMay Fourt natpnal dea 19-015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
特别引人注目, 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人, 甚至成为一种传统, 许 多人都以批判为满足。 高一涵致力于新的国家理念的建构, 成绩是显著的, 只是因为后来政治风潮的转向, 他的工作越 到后来越是无以为继。 然而, 90多年过去之后, 现代政治文 明建设却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人们意识到, 现代公民意识 的培养是现代国家建设无法绕过的一个环节。 缺少了这个 环节, 就无法建成真正的现代国家。 从这个角度看, 高一涵 的意义就更为重要了 。他与陈独秀一样, 无疑曾是民主共和 的捍卫者, 也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先驱。 再次, 按照国内学界一般的见解,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由 主义思想主要源自欧洲大陆, 来自法国传统而非英美传统。 这种结论如果放在陈独秀与李大钊身上是对的, 但放在高一 涵身上, 就明显不对了。 很明显, 在高一涵发表于《新青年》 杂志的论文和译作中, 涉及最多的是西方思想家, 其中英国 人最多, 然后是美国人和德国人, 而法国人只涉及卢梭等。 他所引证的英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上自霍布斯、洛克、亚 当· 斯密, 下至约翰· 密尔和斯宾塞。 很显然, 高一涵是推 崇古典自由主义的。 在他的思想主张中, 时时可以看到 “社 会契约论”的影响, 但他对“社会契约论”的阐释和论证却主 要基于英国 19世纪的功利主义思想, 而不是 18世纪法国的 “天赋人权”观念。 他把“自由” 、“民主”、“个人”放到自由主 义的国家政治理论中论说, 表达了一系列比较准确的见解, 比如, “个人主义主要是一个政治法律概念 , 而非一个单纯的 道德伦理概念” 、“自由是受到法律保障的权利”、“民主既要 贯彻`多数原则' , 又要注意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 、“违反社 会公意的专断意志不能称为 `法律' ” ……都不止来自法国 传统, 而是更多地源自英美传统, 与文学界那些望文生义的 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更是大不相同。公道地说, 在当时 的新文化阵营中, 没有几个人对于现代国家的性质 、个人与 国家的关系、国家的权限、自由、民主、人权等这一系列问题 有系统而全面的见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 是高一涵的文章为 《新青年》集团弥补了诸多不足, 也使新文化运动具有了坚实 的学理基础, 而且留下了更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 高一涵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五六年间, 发表了大量时 评、政论和学术文章, 成为民国初期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一 颗明星。 然而, 随着五四的落潮, 思想界和学术界却很难再 见到他的踪迹 。他的全部著作都出版于 20世纪 20年代和 30年代初, 主要著作有 《欧洲政治思想史》 、《中国御史制度 的沿革》 、《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 、《政治学纲要》等;翻译有 《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哲学 》等。 我无缘看到他的 《政治 学纲要》 , 只是粗略翻过《民国丛书》收入的《中国内阁制度 的沿革》 、《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 》和《欧洲政治思想史》的 上、中两卷, 感觉他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分析与我们熟知的见 解大不相同, 很有独到之处。 究其根底, 与他头脑中那些现 代国家政治观念所给予的目光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 1] 陈独秀.社告[ J] .青年杂志, 1915年, 第 1卷 1号. [ 2] 沈永宝编.钱玄同五四时期言论集[ M]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8. [ 3]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J] .青年杂志, 1915年, 第 1卷 1 号. [ 4] 高一涵.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 J] .青年杂志, 1915年, 第 1卷 2号. [ 5] 高一涵.民约与邦本[ J] .青年杂志, 1915年, 第 1卷 3号. [ 6]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J] .青年杂志, 1915年, 第 1卷 3 号. [ 7] 高一涵.国家非人生归宿论[ J] .青年杂志, 1915年, 第 1卷 4号. [ 8]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J] .青年杂志, 1915年, 第 1卷 2 号. [ 9] 胡适.胡适文集:第 5卷[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 :莲 郊 GaoYihanwiththeNewCultureMovementandtheNationalIdea LIXin-yu (CollegeofLiterature, NankaiUniversity, Tianjin300071, China) Abstract:NewYouthmagazine'soriginalintentionistotrainandbringupanewyouth.Theprojectrequiredtwo:getridofoldconceptsandestablishnewconcepts.Oneofmainpointstoestablishnewconceptsistodisseminatetheconceptofmodernstate, GaoYihanassumethemission.Hisarticleconveysamorecomprehensiveconceptofamoderncountry, notonlytoarousepeople'slongingfor democraticrepublic, butalsocontrastwiththereality, toarousethepeople'senthusiasmofchangingthereality.Atthattimeinthe campofNewCulture, fewpeoplehavesystematicandcomprehensiveviewofthemodernstate, thenatur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 theindividualandthenation, thegovernment'sauthority, freedom, democracy, humanrightsandotherissues.GaoYihan'sartichesin theNewYouthmakeupforanumberofdeficiencies, butalsoaddslustertotheNewCultureMovement. Keywords:GaoYihan;NewCultureMovementofMayFourth;nationalidea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