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与人生》课程教学资源(阅读资料)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_重读_省略_自序_并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_李怡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2,文件大小:580.3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一重读《〈呐喊〉自序》并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 李怡 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的到来并没有伴随着我们关于五四的更多的思想 认同的出现。相反,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评价我们持续着的是一系列的分歧。 而分歧不过是我们整个现代文化的发展缺少如西方文艺复兴般的“思想平台” 的结果。在我看来,五四本身就是充满思想分歧的。在过去,当我们几乎是强 制性地将种种出现于新文化倡导者阵营内部、新文化不同的理解者之间、新文 化倡导者与旧文化坚持者之间、旧文化传统不同的理解者之间的思想分歧简化 为“新/旧”、“进步/落后”、“革命/封建”的二元关系,其实便是严重混淆了 历史的诸多复杂存在。而今天颂扬五四与批判五四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历 史的混滑当中,思想的混滑必将继续导致思想平台的缺失,这是新的五四新文 化研究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自身所具有的复杂形态中,后来被视作新文化旗手的鲁 迅与其他更积极的新文化运动的鼓动者的分歧值得我们注意。鲁迅介入五四新 文化运动是被《新青年》“拖进去”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借助《新青年》 杂志积极倡导新文化的知识分子称作“新青年”,考察鲁迅介入《新青年》杂 志的过程,这样能比较清楚地发现其中的重要分歧。 这就是我们今天重读鲁迅《呐喊·自序》的意义。 -9一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 重读《 自序》并纪念新文 化运 动九 十周年 李 怡 五 四 新文 化运 动九 十周 年 的到来并 没有伴随着我 们关于 五 四 的更 多 的思想 认 同 的出现 。 相 反 , 对这段 历 史 的认识 、 评 价 我们持续 着 的是 一 系列 的分歧 。 而分 歧不 过是我 们整个 现代 文化 的发 展 缺少 如 西方 文艺 复 兴般 的 “ 思 想平 台 ” 的结 果 。 在我看 来 , 五 四本 身就是 充满思 想分歧 的 。 在 过去 , 当我们 几乎 是强 制性 地将种 种 出现 于新 文化 倡导者 阵营 内部 、 新 文化不 同的理解 者之 间 、 新文 化倡 导者 与 旧文 化坚持 者之 间 、 旧 文化传 统不 同的理解 者之 间的思想 分歧 简化 为 “ 新 / 旧 ” 、 “ 进步 / 落后 ” 、 “ 革命 / 封 建 ” 的二元 关 系 , 其 实便 是 严重 混 淆 了 历史 的诸多 复杂存 在 。 而今 天颂扬 五四 与批 判五 四 也常 常是建 立在这样 一 种历 史 的混 淆 当中 , 思 想 的混 淆必 将继续 导致思 想平 台的缺失 , 这是 新 的五 四新 文 化 研究 必须 首先要 解决 的问题 。 在五 四新 文 化运动 自身所 具有 的复杂形 态 中 , 后 来被 视作新 文化 旗手 的鲁 迅 与其 他更 积极 的新文化 运动 的鼓动 者 的分歧 值得 我们注 意 。 鲁 迅介 人五 四 新 文 化运 动是被 《新 青年 》 “ 拖 进 去 ” 的 , 在 这 里 , 我 们不 妨 将 借助 《 新 青 年 》 杂 志积极 倡导 新文 化 的知 识分子 称作 “ 新青 年 ” , 考察 鲁 迅介 人 《 新青 年 》 杂 志 的过 程 , 这 样能 比较清 楚地发 现其 中的重要 分歧 。 这 就是我 们今天重读 鲁迅 《 呐喊 · 自序 》 的意义

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 一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 可惜。”① 这就是《呐喊·自序》的开篇。鲁迅就是以这样的表述,开宗明义地向我 们昭示:他与五四时代的许多人有着多么不同的体验与心境! 青春、激情、幻想、梦…这就是我们今天对五四的描述。正如学者刘纳 先生所总结的那样:“当年,辛亥革命时期进步诗人在辗转苦辛与心理疲劳中 几乎损尽了天真:‘四海风尘艰涕泪,中年哀乐损天真。’五四作者则希望唤回 未损的天真。两代同样年轻的诗人,走过的是不同的生活道路:在柳亚子等人 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二十出头的五四作者大多才开始面对人生。与自 视为不世英才的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诗人不同,五四作者对自己的实际才能少 有过高的估计,他们的笔下不再凝聚着沧桑之感,而是无遮无挡地传达着心灵 的信息。不同于辛亥革命时期诗人对人生哀乐有比较深致的体味,时代的春风 唤醒了五四作者生命的悟性,使他们获得了对于世界的新的体悟.”②然而, 鲁迅却显然已经不再属于这样的“五四作者”了。 可以说,与积极投身《新青年》激情启蒙的“新青年”比较,五四时期 的鲁迅更有着刘纳先生所说的“辛亥革命时期进步诗人在辗转苦辛与心理疲 劳”,这样冷静而理性的表述一再说明他的确已经“几乎损尽了天真”,传达 的尽是“人生跌宕起伏”之后的“沧桑之感”,同时也是“对人生哀乐有比 较深致的体味”。这些对前代文人的描述之所以同样适用于鲁迅,乃是因为 鲁迅自己的“新青年”时代的确早在辛亥革命之前的日本就到来了,而从那 以后到五四,恰恰是鲁迅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逐渐磨损青春、忘却梦幻的 过程。 ①鲁迅:《呐减·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②刘纳:《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一10-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言 说不 尽 的 香迅与 五 四 “ 我 在年青 时候 也 曾经 做过 许 多 梦 , 后 来 大 半 忘却 了 , 但 自己也 并 不 以 为 可惜 。 ” ① 这就 是 《呐喊 · 自序 》 的开篇 。 鲁迅 就是 以这 样 的表述 , 开 宗 明义地 向我 们 昭 示 : 他与 五 四 时代的许多 人有着 多 么不 同的体验与 心境 ! 青春 、 激 情 、 幻想 、 梦 … … 这 就是 我们今 天对 五 四 的描 述 。 正如 学者 刘 纳 先生所总 结 的那 样 : “ 当年 , 辛 亥 革命时 期进 步 诗人 在 辗转苦 辛 与心 理疲 劳 中 几 乎损 尽 了天 真 : ` 四 海 风尘艰 涕 泪 , 中年哀乐 损 天真 。 ’ 五 四 作 者则 希望 唤 回 未 损 的天真 。 两 代同样年 轻 的诗人 , 走过 的是 不 同的生 活道路 : 在 柳 亚子 等人 已 经经 历 了人生 的跌宕起 伏 , 二 十 出头 的五 四作 者大 多才 开始 面对 人 生 。 与 自 视 为不 世英才 的辛亥革 命时期 的进步 诗人不 同 , 五 四 作者 对 自己 的实 际才 能 少 有 过高 的估计 , 他们 的笔 下不再凝聚 着沧桑 之感 , 而 是无遮 无 挡地传达 着 心灵 的信息 。 不 同于辛 亥革 命时期诗人 对人 生哀 乐有 比较 深致 的体味 , 时代的春 风 唤 醒 了五 四 作者 生 命 的悟 性 , 使他 们 获得 了对 于 世界 的新 的 体悟 。 ” ② 然 而 , 鲁 迅却显然 已 经不 再属 于这 样 的 “ 五 四 作者 ” 了 。 可 以 说 , 与 积极 投 身 《 新 青 年 》 激 情启 蒙 的 “ 新 青 年 ” 比较 , 五 四 时 期 的 鲁迅 更 有 着刘 纳 先 生所 说的 “ 辛 亥 革命时 期进 步诗 人在 辗 转 苦 辛 与 心 理疲 劳 ” , 这 样冷 静 而理性 的表述 一 再说 明他 的 确 已 经 “ 几乎 损 尽 了天 真 ” , 传 达 的尽 是 “ 人生跌宕 起 伏 ” 之后 的 “ 沧 桑之 感 ” , 同时 也 是 “ 对 人 生 哀 乐 有 比 较 深 致 的 体 味 ” 。 这 些 对 前代 文 人 的 描 述 之 所 以 同样 适 用 于 鲁 迅 , 乃 是 因为 鲁 迅 自己 的 “ 新青 年 ” 时代 的确 早在 辛 亥革 命之 前 的 日本 就 到来 了 , 而 从 那 以 后 到 五 四 , 恰 恰 是 鲁 迅 在 跌 宕 起 伏 的 人 生 中 逐 渐磨 损 青 春 、 忘 却 梦 幻 的 过 程 。 ① 鲁迅 : 《 呐 喊 · 自序 》 , 《餐 迅 全集》 第 1 卷 , 人 民文学 出版 社 1 98 1 年版 , 第 4 巧 页 . ② 刘 纳 : 《嫂变 》 , 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 9 98 年版 , 第 2 93 页

第一辑 在日本,在五四之前的十年,鲁迅兄弟和许寿裳、袁文数等五人共同策划 着一本名为《新生》的杂志。鲁迅1908年的几篇论文就是为这本杂志准备的, 这大概可以说明杂志以思想启蒙为目标的办刊宗旨,同时,据鲁迅所说,这又 是一本纯文学的杂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 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 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显然,《新生》几乎就是未来五四新文学 杂志的预演,可以说就是当年鲁迅的《新青年》,筹办《新生》的鲁迅本人就 属于辛亥革命之前的“新青年”。 然而,对于中国文化而言,鲁迅作为人的“新”与杂志作为理想的“新” 都出现得太早了一些。 近代中国,直到民国建立、袁世凯推行专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数亡 图存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主要坚持着两种“主义”,一是国家主义,二是实业主 义。日本留学界也是如此。然而,独立特行的鲁迅恰恰在这两个基本的方向上 完成了自己的根本突破。1908年前后的鲁迅以“个人主义”实现了对“国家 主义”的超越,以对精神信仰的呼唤实现了对“物质主义”和单纯的实业主义 的超越。在《科学史教篇》里,这就是对科学救国口号中“至显之实利”与 “至肤之方术”的尖锐批判,在《文化偏至论》里,这就是一个重要的主张: “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在《摩罗诗力说》里,则被鲁迅描述为 文学艺术所涵蕴的“心声”:“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在 《破恶声论》里,是要清除以“科学”、以“兽性”的爱国主义相标榜的“伪 士”,同时保留象征人类信仰真实的“迷信”。在鲁迅完成着这一系列前所未有 的精神探索与启蒙思想之时,在他第一次以“个人”的立场来读解近代中国文 化的危机之时,特别是在他努力将自己对中国人的精神的重建以纯文学的方式 予以表达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提前十年演绎着未来五四的新文化主题,换句话 说,1908年前后就是鲁迅心目中的五四,而《新生》就是鲁迅所要创办的 《新青年》。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11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一择 在 日本 , 在五 四 之前 的十年 , 鲁迅兄 弟和许 寿裳 、 袁文 蔽等五人共 同策划 着 一本 名为 《新 生 》 的杂志 。 鲁 迅 1 90 8 年 的几篇 论文 就是为 这本杂 志准备 的 , 这 大概可 以说 明杂志 以 思想启 蒙为 目标 的办刊宗 旨 , 同时 , 据 鲁迅所 说 , 这又 是 一本纯 文学 的杂 志 , “ 凡 是愚 弱 的 国民 , 即使 体格如 何健全 , 如何 茁壮 , 也 只 能做毫 无意义 的示众 的材料 和看 客 , 病死 多少是 不必 以 为不 幸的 。 所 以我 们 的第 一要 著 , 是 在改变 他们 的精神 , 而善 于改变精 神 的是 , 我那 时 以 为 当然 要 推文 艺 , 于是想 提倡文 艺运动 了 。 ” ① 显 然 , 《新 生 》 几 乎就 是未 来 五 四 新文 学 杂 志的预 演 , 可 以 说 就是 当年鲁 迅 的 《新 青 年 》 , 筹办 《新 生 》 的鲁迅 本 人就 属 于辛亥 革命之前的 “ 新青年 ” 。 然而 , 对于 中 国文 化而 言 , 鲁迅 作 为人 的 “ 新 ” 与 杂志 作 为理 想 的 “ 新 ” 都 出现得 太早 了一 些 。 近代 中国 , 直 到 民 国建立 、 袁世凯 推行专 制之前 的很长 一段 时 间里 , 救亡 图存 的 中国知识分 子都 主要 坚 持着 两 种 “ 主义 ” , 一 是 国家 主 义 , 二 是 实业 主 义 。 日本 留学界也 是如此 。 然 而 , 独立 特行 的鲁迅恰恰 在这 两个基本 的方 向上 完成 了 自己 的根本 突破 。 19 0 8 年 前 后 的鲁迅 以 “ 个人 主 义 ” 实 现 了对 “ 国家 主义 ” 的超越 , 以 对精神信 仰 的呼唤实 现 了对 “ 物质 主义 ” 和单纯 的实 业 主义 的超越 。 在 《科 学 史教篇 》 里 , 这 就 是 对科 学 救 国 口 号 中 “ 至 显 之实 利 ” 与 “ 至肤之 方术 ” 的尖 锐 批 判 , 在 《文 化 偏 至 论 》 里 , 这 就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主 张 : “ 措物质 而张灵 明 , 任个人 而排众 数 ” 。 在 《摩 罗诗力说 》 里 , 则被 鲁迅 描述 为 文学艺术 所涵 蕴 的 “ 心 声 ” : “ 盖人 文之 留遗 后 世 者 , 最 有 力 莫 如 心 声 。 ” 在 《破 恶声 论》 里 , 是 要清 除 以 “ 科学 ” 、 以 “ 兽 性 ” 的 爱 国 主义 相 标 榜 的 “ 伪 士 ” , 同时保 留象征 人类信 仰真实 的 “ 迷 信 ” 。 在 鲁迅完 成着 这一系列 前 所未 有 的精 神探 索与启 蒙 思想之 时 , 在他 第一 次以 “ 个 人 ” 的立场来 读解 近代 中国文 化 的危机 之时 , 特别 是在他 努力将 自己对 中 国人 的精神 的重建 以 纯文 学 的方式 予 以 表达 的时候 , 他 实际上 是提前 十年演 绎着未来 五 四 的新文 化主题 , 换句话 说 , 1 9 0 8 年前 后 就 是 鲁 迅 心 目中 的 五 四 , 而 《 新 生 》 就 是 鲁 迅 所 要 创 办 的 《新青 年 》 。 ① 鲁迅 : 《呐喊 · 自序》 , 《 鲁迅 全 集 》 第 1 卷 , 人民 文学 出版社 1 9 8 1 年 版 , 第 4 17 页

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 当然,1908年的鲁迅是孤独的,《新生》的设计也并没有成功。因为,包 括留学界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都还没有摆脱国家主义与实业主义的思 想窠白。“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 和美术”,鲁迅等人的认同圈子十分狭窄,在如此“冷淡的空气中”,鲁迅、周 作人能够“寻到几个同志”策划一种杂志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新生, “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①据许寿裳回忆说,当时“有人就在背地取 笑了,说这会是新进学的秀才呢”。⑦在当时的留日学人中,大约还很少有人 能够独立于博大悠久的中国传统与朝气蓬勃的西方文化之外,以全新的生命创 造为自己的现实目标,人们很容易理解“清议”、“鹃声”、“汉帜”、“游学译 编”之类的称谓,而这“新生”,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仿佛是一个陌生的名目, 能够进人其认知范围的恐怕也就是“新进学的秀才”之类了!于是,等待他们 的也只有这样的结果: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 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 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 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斯生》的 结局。③ “背时”,这是提前进入五四理想的鲁迅对自己与时代“主流”之关系的准 确认识!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背时”的鲁迅却进一步将此上升成了关于 自我生命的深层认识: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 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 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②许寿载:《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21页。 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12一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言说 不 尽 的香迅 与五 四 当然 , 1 9 0 8 年 的鲁迅 是孤 独 的 , 《新 生 》 的设计也 并 没有 成 功 。 因为 , 包 括 留学 界在 内 的绝 大多数 中国知识 分子 都还 没有摆 脱国家主 义与 实业 主 义 的思 想 案 臼 。 “ 在 东京 的留学 生很 有 学法 政 理化 以 至警 察工 业 的 , 但没 有 人 治 文学 和 美术 ” , 鲁 迅等 人 的认 同圈子十分狭 窄 , 在 如此 “ 冷淡 的空气 中 ” , 鲁 迅 、 周 作人 能够 “ 寻到几 个 同 志 ” 策 划一 种 杂 志 本 身 就 是 一 件 艰 难 的 事情 。 新 生 , “ 名 目是 取 ` 新 的生命 ’ 的意 思 ” 。 ① 据许 寿 裳 回忆 说 , 当时 “ 有 人 就 在背 地 取 笑 了 , 说这会 是新 进 学 的 秀才 呢 ” 。 ② 在 当时 的 留 日学 人 中 , 大 约 还 很 少 有 人 能 够独 立 于博大悠久 的 中 国传 统与朝 气蓬 勃 的西方 文化之 外 , 以全 新 的 生命创 造 为 自己 的现 实 目标 , 人 们很 容易理 解 “ 清议 ” 、 “ 鹃声 ” 、 “ 汉 帜 ” 、 “ 游 学 译 编 ” 之 类 的称 谓 , 而这 “ 新生 ” , 对 绝大 多数人 而 言都仿 佛是 一个 陌生 的名 目 , 能 够进 人其 认知范 围的恐 怕也 就是 “ 新进 学 的秀才 ” 之类 了 ! 于是 , 等待他们 的也 只有这 样 的结果 : 《 新 生 》 的 出版之 期接 近 了 , 但最 先就 隐 去 了若 干 担 当 文 字 的 人 , 接 着又 逃 走 了 资本 , 结 果 只 剩 下 不 名 一 钱 的 三个人 。 创 始 时候既 已 背 时 , 失 致 时候 当 然 无 可告语 , 而 其后 却 连这 三 个人也都 为 各 自的 运命 所 驱 策 , 不 能在 一 处 纵 谈 将 来 的 好 梦 了 , 这 就 是 我 们 的 并 未 产 生 的 《 新 生 》 的 结 局 。 ③ “ 背时 ” , 这 是提前 进人 五 四理 想 的鲁迅对 自己 与 时代 “ 主流 ” 之 关系 的准 确 认识 ! 然 而 , 更 重要 的还在 于 , “ 背 时 ” 的鲁 迅却 进 一 步将 此上 升 成 了关于 自我生命的 深层认 识 : 凡 有一 人的 主 张 , 得 了 赞和 , 是促 其前进 的 , 得 了 反对 , 是 促 其奋斗 的 , 独有 叫喊 于生 人 中 , 而 生人 并无反应 , 既 非 赞 同 , 也 无反 对 , 如里 身 毫无 边 际 的 荒原 , 无 可措 手 的 了 , 这是 怎样 的 悲 哀 呵 , 我 于是 以 我 所 感 到 ① 鲁迅 : 《呐 喊 · 自序》 , 《鲁迅 全集 》 第 1 卷 , 人民 文 学出版社 1 9 8 1 年 版 , ② 许 寿裳 : 《亡友 鲁迅印象记 》 , 人 民文 学 出 版社 19 7 7 年版 , 第 21 页 。 ③ 鲁迅 : 《呐喊 · 自序》 , 《 鲁迅 全集 》 第 1 卷 , 人民 文学 出版 社 1 9 8 1 年版 , 1 2 一 第 4 17 页 。 第 4 17 页

第一辑 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 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① 鲁迅在这里所表述的决不仅仅是一次现实的教训,“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 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里更包含着他对于人自身局限性的深刻顿悟。鲁迅对 于“人”的理解已经从单纯的现实进取发展为生命内部的沉思,从满怀自信的 自我期许转换为悲剧性的自我发现。这样的思想演进的深度似乎进一步决定着 鲁迅的“背时”:不仅有“背”于1908年前后的留日中国知识界,而且将继续 有别于1918年前后的青年中国知识界。 鲁迅的五四不是留日中国知识界的五四,而青年中国知识界的五四也有别 于鲁迅的五四。 二 中国知识界从国家主义转进为个人主义,从单纯的实业救国发展为精神改 造与文学革命,这样的变动是在鲁迅创办《新生》失败后的将近十年才发生 的,其原因则是中国社会特别是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知识分子这种以国 家利益为奋斗目标的现代化理想被民国建立之后的乱局摧毁了。在民族完成国 家的“整体”革命以后,一个自由平等、保障人权的新中国并没有降临,袁世 凯倒行逆施的专制政治击碎了中国知识分子关于“新民”的憧憬,现实政治的 震荡让更多的知识分子真实地体会到了捍卫“个人”权利的意义与“精神”重 建的价值。从《甲寅》月刊到《新青年》,从批判性的政论到建构性的价值探 索,中国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开始以各自的方式阐述着新一代中国人 ①鲁迅:《呐减·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 -13一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一 抖 者 为寂 寞 。 这寂 寞又 一 天 一 天 的 长 大起 来 , 如 大毒蛇 , 缠住 了我的 灵魂 了 。 然 而 我 虽 然 自有 无端 的 悲 哀 , 却也 并 不 愤 慈 , 因 为 这 经 验使 我 反 省 , 看见 自己 了 : 就是我 决 不 是一 个振 臂一 呼应 者 云 集 的 英雄 。 ① 鲁迅在这 里所 表述 的决不仅 仅是一 次现实 的教训 , “ 虽然 自有无端 的悲哀 , 却也并 不愤 愈 ” , 因为这里 更 包含 着他 对 于人 自身局 限性 的深刻 顿悟 。 鲁 迅对 于 “ 人 ” 的理 解 已 经从单 纯的现 实进取 发展为 生命内部的沉 思 , 从满 怀 自信的 自我期 许转换 为悲剧 性 的 自我发 现 。 这样 的思想 演进 的深度 似乎进一 步决 定着 鲁迅 的 “ 背 时 ” : 不 仅有 “ 背 ” 于 1 9 0 8 年前后 的 留 日中 国知识 界 , 而且将 继续 有别 于 1 9 1 8 年前后 的青年 中 国知识 界 。 鲁 迅 的五 四 不 是 留 日中国知识 界 的五 四 , 而青年 中国知识 界 的五 四也 有别 于鲁迅 的五 四 。 中国知识 界从 国家主 义转进 为个人 主义 , 从 单纯 的实业救 国发展 为 精神 改 造 与文 学革命 , 这样 的变 动 是 在鲁 迅 创 办 《 新 生 》 失 败 后 的将 近 十年 才 发 生 的 , 其 原 因则 是 中国社会 特别是政 治形势 的 巨大 变化 。 中 国知识分子 这 种 以 国 家 利益 为奋 斗 目标 的现代 化理想 被 民 国建立之后 的乱局摧 毁 了 。 在 民 族 完成 国 家 的 “ 整体 ” 革命以 后 , 一个 自由平等 、 保障人 权 的新 中 国并 没有 降 临 , 袁 世 凯倒 行 逆施 的专制 政治击 碎了 中国知识 分子关 于 “ 新 民 ” 的懂 憬 , 现实 政治 的 震 荡让更多 的知识分子真 实地体会 到 了 捍卫 “ 个 人 ” 权 利的 意义与 “ 精 神 ” 重 建 的价 值 。 从 《 甲寅 》 月 刊 到 《新 青 年 》 , 从批 判性 的政论 到 建构 性 的 价值探 索 , 中国知识 界特 别是 青 年知 识 分 子 开始 以 各 自的方 式 阐述着 新 一 代 中 国人 ① 鲁 迅 : 《呐 喊 · 自序》 , 《 鲁迅 全 集 》 第 l 卷 , 人民 文学 出版社 1 9 8 1 年版 , 第 4 17 页

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 (新青年)所应当具有的“个人”立场,建构以“个体”、“自我”为出发点的 “新文化”的思想系统。 当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高举起个人、精神与文学的大旗,表达着鲁迅10 年前的五四理想之时,却恰恰与此时此刻的鲁迅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显然,鲁迅丝毫也不避讳这样的差异。在《呐喊·自序》中,他以大量的 篇幅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有别于新青年的鲁迅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 当一批年轻而热情的知识分子正在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之时,鲁迅却蜗居 在S会馆里,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缕死过一个女人 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 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 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 着蒲扇坐在视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 冰冷的落在头颈上,① 空屋,人迹罕至,缢死的女人,古碑,落在头颈上冰冷的槐蚕,这是一个 多么缺乏“生人”气息的所在!问题是这一切都是鲁迅自己的选择。在饱尝了 “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的滋味之后,鲁迅主动选择了这样一 个远离“生人”的处所。 远离了一个时代的喧器与躁动,鲁迅仿佛是站在时代的“边缘”来默默地 打量着这样一些热情的“孩子”,注视着他们正在沉浸着的“少年中国”之梦。 然后,以曾经沧海、不堪回首的老人的沉重与徐缓讲述了心中的隔膜:“我在 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 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 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② 然而,如果我们就此认为鲁迅在精神上已经与新青年们毫不相通了,那自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8页. ②同上书,第415页, 14-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言 说不 尽的 普迅与 五 四 (新青 年 ) 所应 当具 有 的 “ 个人 ” 立 场 , 建构 以 “ 个 体 ” 、 “ 自我 ” 为 出发 点 的 “ 新文 化 ” 的思 想系统 。 当更多 的青 年知 识 分子高举 起 个人 、 精神 与文 学 的 大旗 , 表 达 着 鲁迅 10 年 前 的五 四 理想 之时 , 却恰恰与 此时 此刻 的鲁迅 产生 了 明显 的差 异 。 显 然 , 鲁 迅丝 毫也 不避 讳这样 的差 异 。 在 伽内喊 · 自序 》 中 , 他 以 大量 的 篇 幅生 动地 为我们 展示 了有 别于新 青年 的鲁 迅 自己 的 生活方 式与 思想方 式 。 当一 批年 轻而 热情 的知识 分子 正在 积极推 动新 文化 运动 之时 , 鲁 迅却蜗 居 在 S 会馆里 , 这 是 怎样 的一个所 在 呢? S 会 馆 里 有 三 间 屋 , 相传 是往 昔 曾在 院 子 里 的 槐树 上 组死 过 一 个女 人 的 , 现在槐树 已 经 高不 可攀了 , 而 这屋 还 没有人 住 ; 许 多年 , 我便 窝在 这 屋 里 钞 古碑 。 客 中少有人 来 , 古 碑 中也遇 不 到 什 么 问题 和 主义 , 而 我 的 生 命却居 然 暗暗 的 消去 了 , 这也就 是我 惟一 的 愿 望 。 夏夜 , 蚊子 多 了 , 便 摇 着蒲扇 坐 在 槐树 下 , 从 密叶缝里 看 那 一 点 一 点 的 青天 , 晚 出的 槐 蚕又 每 每 冰冷 的 落在 头 颐 上 。 ① 空屋 , 人 迹 罕至 , 溢 死 的女人 , 古 碑 , 落在头 颈上 冰冷的槐蚕 , 这是 一个 多 么缺乏 “ 生 人 ” 气 息 的所在 ! 问题 是这 一切 都是鲁迅 自己 的选择 。 在 饱 尝 了 “ 独 有 叫喊于 生人 中 , 而 生 人并 无 反应 ” 的滋 味 之后 , 鲁迅 主 动选 择 了这 样一 个 远 离 “ 生人 ” 的处 所 。 远离 了一个 时代 的喧 嚣与躁 动 , 鲁迅仿 佛是 站在 时代 的 “ 边 缘 ” 来 默默 地 打量 着这样 一些 热情 的 “ 孩子 ” , 注视 着他们 正 在沉浸 着 的 “ 少 年 中国 ” 之 梦 。 然 后 , 以 曾经沧海 、 不堪 回首 的老 人 的沉 重 与徐 缓讲述 了心 中的 隔膜 : “ 我 在 年 青 时候也 曾经做 过许 多梦 , 后 来大半 忘却 了 , 但 自己 也并 不 以 为可 惜 。 所 谓 回忆 者 , 虽说 可 以 使人 欢欣 , 有 时也不 免使人 寂寞 , 使 精神 的丝缕 还 牵着 已逝 的寂寞 的时光 , 又有什 么 意 味呢 。 ” ② 然而 , 如 果我们 就此 认为 鲁迅 在精神 上 已 经与新 青年 们毫 不相 通 了 , 那 自 ① 鲁迅 : 《呐喊 · 自序》 , 《 鲁迅全集 》 第 1 卷 , 人民 文学 出版社 1 9 81 年版 , 第 41 8 页 。 ② 同上 书 , 第 4 15 页 。 一 1 4 一

第一样 然也是荒谬的。实际上,从近代以国家主义为起点的现代化理想到鲁迅《新 生》失败后的自我反省,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层面出现了四类人的三重意义的 变迁,它们分属不同阶段的知识者,体现了不同的人生感受的深度,但又存在 着某种根本上的联系: 1.晚清到辛亥革命之前:国家主义的“新民”理想 —一梁启超等众多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2.鲁迅的五四:以个人与灵明为基础的“立人”理想 一鲁迅等极少数青年知识分子 3.新青年的五四: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与文学革命 一五四时期的众多青年知识分子 4.《新生》失败到1917前后:对个人与生命局限的追问和思考 一鲁迅等极少数知识分子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当年的五四与新青年1917年前后的五四基本上属于 同样一个思想层面,他们都坚持捍卫个人与精神的价值,并以此作为新的文化 建设的基础。这样一个思想层面无疑是对近代知识分子国家主义立场的突破和 超越,但又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自信,一往无前的气势,这样的乐观、这样的 气势似乎又让我们想起粱启超,想起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在大力推进中 国现代化的取向上,它们就是这样的相异又相通。不过,在经历了《新生》失 败的孤独的思考之后,鲁迅的思想却有了新的发展,他逐渐涤荡了青年式的单 纯的理想主义与乐观信念,将其转化为关于人生、人性与生命的更冷静的思素 与追问,其实,对自我局限性的把握成为思维的要点。鲁迅由此便与一般新青 年的兴趣和态度有了相当的差别。 不过,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无论是先前的乐观自信还是今日之怀疑与悲 观,对于鲁迅这样的思想启蒙者面言,有一点却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对于“立 人”理想的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现代文化建构,鲁迅并没有放弃,更没有否 定。这又是他在五四时期能够继续与新青年们对话,并最终融人其中的重要思 想基础。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关于“梦”的冷漠并没有上升为玩世不恭 -15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一 样 然 也是 荒谬 的 。 实 际上 , 从 近 代 以 国家 主 义 为 起 点 的 现 代化 理 想 到鲁 迅 《 新 生 》 失败 后 的 自我反 省 , 中国知识分子 的思想层 面 出现了 四类 人 的三 重 意义 的 变 迁 , 它们分属 不 同阶段 的知识者 , 体现 了不 同的人 生感 受 的深度 , 但 又存在 着某 种根 本上 的联系 : 1 . 晚 清到辛 亥 革命之 前 : 国 家主 义 的 “ 新 民 ” 理 想 — 梁 启超 等众 多的近代 中国知识 分 子 2 . 鲁 迅 的 五 四 : 以 个人 与 灵 明 为 基础 的 “ 立 人 ” 理想 — 鲁迅 等极少 数 青年知识 分子 3 . 新 青年 的 五 四 : 个人 主 义 、 人 道 主义 与 文 学革命 — 五 四 时期 的众 多青 年知 识 分子 4 . 《 新 生 》 失致到 1 9 1 7 前后 : 对 个人与 生 命局 限的 追 问和 思 考 — 鲁迅 等极少 数知 识 分 子 我 们可 以 看 到 , 鲁迅 当年 的 五 四 与新 青 年 1 9 1 7 年 前后 的五 四 基 本 上属 于 同样 一个思想 层 面 , 他们 都坚 持捍卫 个人 与精 神 的价值 , 并 以此作 为新 的 文化 建设的基础 。 这样 一个思 想层 面无疑 是对近代 知识 分子 国家主义 立场 的突破 和 超越 , 但又都 洋溢 着乐观 向上 的 自信 , 一往无 前 的气势 , 这样 的乐观 、 这样 的 气 势似 乎又让 我们 想起 梁启 超 , 想起 梁 启 超 的 《少 年 中 国说》 , 在 大力 推 进 中 国现代 化 的取 向上 , 它们 就是 这样 的相异又相 通 。 不过 , 在经历 了 《新 生 》 失 败 的孤 独 的思 考之 后 , 鲁 迅 的思想却 有 了新 的发展 , 他逐 渐涤荡 了青 年式 的单 纯 的理 想 主义与乐 观信念 , 将 其转化 为关 于人 生 、 人性与 生命 的更冷静 的思索 与追 问 , 其实 , 对 自我局 限性 的把握 成为思 维的要 点 。 鲁迅 由此 便与一 般 新青 年 的兴 趣和 态度有 了相 当的差 别 。 不 过 , 我们也 必 须 意识 到 , 无 论 是 先前 的乐 观 自信还 是 今 日之 怀 疑 与 悲 观 , 对 于鲁迅 这样 的思想 启蒙 者而言 , 有一 点却并 没有改 变 , 那 就是 对 于 “ 立 人 ” 理 想 的建设 , 对 于 推进 中 国现代 文化 建 构 , 鲁 迅并 没 有 放 弃 , 更 没 有 否 定 。 这 又是 他在 五 四 时期能够 继续 与新青年 们对话 , 并最 终融人 其 中的 重要思 想基础 。 在 《 呐 喊 · 自序 》 中 , 鲁迅 关于 “ 梦 ” 的冷漠并 没有 上升为 玩世 不恭 一 1 5 一

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 的冷嘲,他也无意听任自己在冷漠中走得更远,接下来倒是一大段关于童年创 伤的追忆,这是对“梦”的破灭过程的追溯,而追湖本身则更像是鲁迅对新青 年的一番交代,是一个“过来人”就自己的人生态度问题与和他有明显差异却 又不无欣赏的下一代展开的真诚对话: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一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辅和药店里…”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 见世人的真面目…”④ 这记忆是痛彻心肺的,然而却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后,从在N地进K学 堂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从幻灯片事件到《新生》的失败,鲁 迅一路写来,似乎在尽情地倾诉自己长久以来的心灵积郁,也是在“鉴赏”这 生命的变幻。这里,作为叙述者的鲁迅总是保持着一种特别的冷静,我理解, 他是以这样的冷静来保留人生的真相,让更多的新青年能够借此进人到他所遭 遇的复杂世界中去。 更有意思的是鲁迅的讲述直接延续到了现在,并且让一个思想与态度迥异 的“新青年”闯将进来,在自己思想的核心层面上展开了尖锐的对话,这对话 来自两个不同的思想层面,体现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认识,鲁迅以如此完整的方 式呈现了他们,揭示的就是一个“复调”的五四: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 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16-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言说不 尽的 普迅与 五 四 的冷 嘲 , 他 也无 意 听任 自己在冷 漠 中走得 更远 , 接 下来倒 是 一大段 关 于 童年 创 伤的追忆 , 这 是对 “ 梦 ” 的破 灭过程 的追 溯 , 而追 溯本 身则 更像是鲁 迅对新 青 年 的一 番交 代 , 是一个 “ 过来人 ” 就 自己 的人 生态 度问题与 和他有 明 显差 异 却 又不无 欣 赏的 下一代 展开 的真诚 对话 : “ 我有四 年 多 , 曾经常常 , — 几乎是每天 , 出入于质铺和 药店 里 … … ” “ 有谁从 小 康人家而 坠 入 困 顿 的 么 , 我 以 为在 这 途 路 中 , 大 概 可 以 看 见世 人 的 真 面 目 … … ” ① 这 记忆是痛彻 心肺的 , 然 而却仅 仅是 一 个开始 。 以 后 , 从 在 N 地 进 K 学 堂到 `旧 本一 个乡间 的 医学 专门学 校 ” , 从 幻 灯 片事 件 到 《新 生 》 的失 败 , 鲁 迅一 路写 来 , 似乎 在尽 情地倾诉 自己 长久 以 来 的心灵 积郁 , 也 是在 “ 鉴 赏 ” 这 生命的变 幻 。 这里 , 作 为叙 述者 的鲁 迅 总是 保持着 一 种 特别 的冷 静 , 我 理解 , 他是 以 这 样 的冷静来 保留人生 的真 相 , 让更 多 的新 青年 能够 借此 进人 到 他所 遭 遇 的复杂 世界 中去 。 更 有 意思 的是鲁 迅 的讲述 直接延 续 到 了现 在 , 并且让 一 个思想 与 态 度迥 异 的 “ 新青年 ” 闯将进 来 , 在 自己 思 想 的核 心层 面上 展开 了尖 锐 的对话 , 这对 话 来 自两个 不 同的思想 层 面 , 体现 着 两种不 同 的人生认识 , 鲁迅 以 如此 完 整 的方 式 呈现 了他们 , 揭示 的就 是一个 “ 复调 ” 的五 四 : “ 你妙 了这 些 有什 么 用 ? ” 有一 夜 , 他 翻 着我那 古 碑的 妙本 , 发 了研究 的 质 问 了 。 “ 没 有 什 么 用 。 ” “ 那 么 , 你 钞 他是什 么 意思 呢?’ “ 没有什 么 意思 。 ” “ 我 想 , 你 可以 做 .氛文 章… … ” 我 懂得他 的 意思 了 , 他 们 正 办 《 新 青年 》 , 然 而 那 时 仿 佛 不 特 没 有人 ① 普迅 : 《 呐喊 · 自序》 , 《鲁迅 全集》 第 1 卷 , 人 民文 学出 版 社 19 8 1 年版 , 第 41 5 页

第一辑 来餐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 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衰。现在 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 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① 鲁迅不厌其烦地收录了这一大段的话语交锋,给读者同时也给自己一次新 的玩味的机会。“新青年”首先发起连续不断的追问,而“过来人”先是一再 躲闪、回避,在避无所避同时也理解了对方的苦况之后,他终于发出了一大段 石破天惊般的反问。铁屋子,一个如此形象如此深刻的比喻,在死亡、幸福与 人的自我感受与自我选择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两难的复杂的关系。“新青年” 最后的回答虽然多少也有一点无奈,然而却自有他的选择上的某种坚定,这坚 定又不能不让人有所震撼。在充分表述各自的立场之后,鲁迅以“新青年”这 个有力短句作为收束,既展现了彼此的差别,又耐人寻味。 三 S会馆,高不可攀的槐树,这曾是鲁迅试图回避“生人”的所在,然而却 又是他最终避无所避,迈向五四新文化阵营的起点。《呐喊·自序》不仅生动 地展示了鲁迅与一般新青年的思想差异及其根源,同时也祖露了他如何面对新 青年的这些思想挑战的过程:鲁迅没有放弃自我的独立性,但也没有回避挑战 本身,而是做出了新的回应:以自己的方式介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履行对新的 文化建设的有力的支持。可以说,这是经历过怀疑与否定思维的鲁迅的又一次 思想与行动的调整。 ①鲁迅:《呐城·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8、419页, —17—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一样 来赞 同 , 并且 也还没 有人 来反对 , 我想 , 他 们 许 是感 到寂 寞 了 , 但是说 : “ 假 如一 间 铁崖子 , 是 绝 无 窗 户 而 万 难 破 毁 的 , 里 面 有许 多熟 睡的 人 们 , 不 久 都要 闷死 了 , 然 而 是从 昏睡入 死灭 , 并不 感到就死 的 悲 哀 。 现 在 你大 滚起 来 , 惊起 了 较为 清醒的 几 个人 , 使 这 不 幸的 少数 者来 受无 可 挽救 的 临 终 的 苦 楚 , 你倒 以 为对得 起他 们 么 ? ” “ 然 而 几 个人既 然 起 来 , 你 不 能 说 决 没有毁 坏这铁及 的 希 望 。 ’心 鲁迅 不厌 其烦地 收录 了这一 大段 的话语交锋 , 给读 者 同时也给 自己一 次新 的玩 味的机会 。 “ 新 青年 ” 首 先发 起连 续不 断 的追 问 , 而 “ 过 来人 ” 先是 一再 躲 闪 、 回避 , 在避无所 避 同时也理解 了对 方的苦 况之后 , 他 终于发 出 了一 大段 石 破 天惊 般 的反 问 。 铁 屋子 , 一个 如此形 象如此 深刻 的 比喻 , 在死 亡 、 幸 福与 人 的 自我感 受 与 自我选 择 之 间 , 也存在 着 一种 两 难 的复 杂 的关 系 。 “ 新 青年 ” 最后 的 回答 虽然 多少也 有一点 无奈 , 然而却 自有他 的选 择上 的某 种坚 定 , 这 坚 定 又 不能不 让人 有所震撼 。 在 充分表 述各 自的立场 之后 , 鲁迅 以 “ 新青 年 ” 这 个有 力短句 作为 收束 , 既展现 了彼此 的差别 , 又 耐人寻 味 。 S 会 馆 , 高不 可攀 的槐树 , 这 曾是鲁迅 试图 回 避 “ 生人 ” 的所在 , 然 而却 又是他 最终避 无所 避 , 迈 向五 四 新 文化 阵营 的起 点 。 《 呐喊 · 自序 》 不仅 生动 地 展示 了鲁迅 与一 般新青 年 的思想差 异及其 根源 , 同时也 袒露 了 他如 何 面对新 青 年 的这些思 想挑 战 的过 程 : 鲁 迅没 有放弃 自我 的独立性 , 但也 没有 回避 挑战 本 身 , 而是做 出了新 的回 应 : 以 自己 的方式 介人五 四 新 文化运动 , 履 行对新 的 文化建 设的有力 的支持 。 可 以说 , 这 是经历 过怀疑 与否定 思维 的鲁迅 的又 一次 思想 与行动 的调 整 。 ① 鲁 迅 : 《 呐喊 · 自序 》 , 《普迅全集 》 第 1 卷 , 人 民文 学 出版社 1 98 1 年 版 . 第 4 18 、 4 19 页

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 《呐喊·自序》告诉我们,“新青年”没有能够说服鲁迅,就像鲁迅也没有 能够说服“新青年”一样,然而,对话本身却是有益的,因为,鲁迅显然对对 方的立场更多了一层理解,也对个人思想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多重关系有了新的 认识: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 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 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衰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 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 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情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① 这一段话所表达的意义的丰富性显然已超过了“铁屋子”的判断,它至少 包含了这样几个彼此相异却又相互联系的部分: 其一,“确信”是一个重要的前提,鲁迅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确信”。他自 己也不是“猛士”、“前驱者”,也无意成为“猛士”与“前驱者”。 其二,较之于“铁屋子”的对话以前,鲁迅显然更为同情和理解他们这 些正在做梦的“猛士”与“前驱者”,他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他们 某些精神的安慰。这表明,鲁迅已经不单单沉浸于个人的“思想”逻辑之 中,他接受了自我思想观念与实践选择之间的多重关系,也就是说,不再一 味强调将实践的选择严密置于自我思想的内部,在不能认同但又无法否定其 他思想观念的时候,只要这样的思想还有它自身的合理性,那么鲁迅也就愿 意在实践中予以支持和配合,所以他发出了“呐喊”,也表示要“听将令”, 因为“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 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鲁迅如此的“思想”与如此的“选择”,实际 上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多声部”的复调特征②,造成了后人阐释的多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9页. ②严家炎先生曾经阐述过鲁迅小说的“复调性”,见严文《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一18-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言说不 尽 的普迅 与五 四 《 呐喊 · 自序》 告诉我们 , “ 新 青年 ” 没有 能 够说服 鲁迅 , 就像鲁 迅 也 没有 能够 说服 “ 新青 年 ” 一样 , 然 而 , 对 话本 身却是有 益 的 , 因为 , 鲁迅 显 然对 对 方 的立场 更多 了一层 理解 , 也 对个人 思想 与实践选 择之 间 的多重关系 有 了新 的 认识 : “ 是 的 , 我 虽 然 自有我 的 确 信 , 然 而 说 到 希望 , 却 是 不 能 抹 杀 的 , 因 为希 望 是在 于 将 来 , 决 不 能 以 我 之必 无的 证 明 , 来折 服 了他 之 所谓 可有 ” , “ 在 我 自己 , 本 以 为 现在 是 已 经 并非 一 个切 迫 而 不 能 已 于 言 的人 了 , 但 或 者 也还 未能 忘 怀 于 当 日 自己 的 寂 寞 的 悲 哀 罢 , 所 以 有 时候 仍 不 免 呐 喊 几 声 , 聊 以 慰籍 那在 寂 宾里 奔驰 的 猛 士 , 使 他 不 惮 于 前 驱 。 至 于我 的 喊 声是 勇猛 或是 悲 哀 , 是 可 僧或 是 可笑 , 那 倒 是 不 暇顾及 的 … … ” ① 这 一段 话所 表达 的意 义 的丰富性 显然 已 超 过 了 “ 铁屋 子 ” 的判 断 , 它 至 少 包 含 了 这样 几个 彼此 相异 却又相 互联 系 的部分 : 其一 , “ 确信 ” 是 一个 重要 的前提 , 鲁 迅并 没有 改变 自己 的 “ 确 信 ” 。 他 自 己 也不是 “ 猛士 ” 、 “ 前驱 者 ” , 也无 意成为 “ 猛 士 ” 与 “ 前 驱者 ” 。 其二 , 较 之 于 “ 铁 屋 子 ” 的对话 以 前 , 鲁迅 显 然 更 为 同情和 理解 他们 这 些 正在 做梦 的 “ 猛士 ” 与 “ 前 驱 者 ” , 他 愿 意 在 力 所 能及 的 情况 下 给 予 他 们 某些 精神 的安 慰 。 这 表 明 , 鲁 迅 已 经 不 单 单 沉 浸 于 个 人 的 “ 思 想 ” 逻 辑 之 中 , 他 接 受 了 自我 思 想 观念 与 实践 选 择之 间的 多重 关 系 , 也 就 是 说 , 不 再一 味强 调将 实践 的选 择严 密 置 于 自我 思想 的 内部 , 在 不 能认 同 但 又无 法 否定 其 他 思 想 观念 的 时候 , 只要 这 样 的思 想还 有 它 自身 的合 理 性 , 那 么鲁 迅 也 就愿 意在 实 践 中 予 以 支 持和 配 合 , 所 以 他发 出 了 “ 呐 喊 ” , 也 表 示 要 “ 听将 令 ” , 因为 “ 至 于 自己 , 却 也 并 不愿 将 自以 为 苦 的 寂 寞 , 再来 传染 给也 如 我 那 年 青 时 候 似 的 正 做着 好梦 的青 年 ” 。 鲁迅 如 此 的 “ 思 想 ” 与如 此 的 “ 选 择 ” 实 际 上 为 后来 的文 学 创作带 来 了 “ 多 声 部 ” 的 复 调 特 征 ② , 造 成 了后 人阐 释 的多 ① 鲁迅 : 《 呐喊 · 自序》 , 《鲁迅 全集》 第 l 卷 , 人 民文 学 出版 社 1 98 1 年版 , 第 4 19 页 。 ② 严家炎先生 曾经 阐述过番迅 小说 的 “ 复调 性 ” , 见严 文 《 复调 小 说 : 餐迅 的突 出贡 献》 , 《 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丛 刊 》 2 0 01 年第 3 期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