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重庆社会主义学院:林华山、罗振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421.8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9卷第2期2019年3月 (Philos. & Soc Sci.Edit. )Vol 39 No. 2 Mar 2019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OI:10.3969/issn.1003-0964.2019.02.003 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林华山,罗振建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400064) 摘要:统一战线制度包括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制度、非公有 制经济健康成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及统一战线工作制度、统 战线政权组织制度、统一战线领导制度。统一战线制庋既与其他囯家制度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又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是一项立国治国的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具有团结和共识、治理和吸纳、民主和稳定、协调和话语 功能。统一战线制度实现了统一战线从重要法宝到重要制度的重大跨越、从实践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换升 级,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的内生性要素,催生了我国从统战立国走向统战治国的治理创新。 关键词:国家治理;统一战线制度;统一战线政权;统一战线民主 回ee OSID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964(2019)02-0014-11 统一战线是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基于共同利益、位与功能、形成与演变、完善与发展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联盟。我国新时期统 、文献述评 战线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体现团结、民主 两大主题,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职能 理论界对统一战线制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 统一战线职能的发挥离不开制度的依托和保障。在80年代。在30多年的研究进程中,统一战线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统一战线坚持研究历经三个阶段、形成三种范式 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主要被作为一种团 (一)基于具体制度与统一战线关系的研究范 结合作、凝心聚力的组织方式和战略方针来看待,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 较少从国家治理制度安排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国 在国家层面,直接与统一战线有关的制度类型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治理制度的成熟和定型。统一战线作为中国特色国下简称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 家治理的重要主体、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具有丰富制”等。基于这种客观联系,相关文献对统一战线与 的制度体系内涵、制度功能作用和制度发展需求。具体制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这成为早期关于统 从更广视角和更长时段来看,统一战线制度是中国战线制度的主要研究范式。这些文献主要关注 特色国家治理的重要安排,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国两制”多党合作制度与统一战线的关系。鉴于 度的内生性要素,体现了我国从统战立国走向统 国两制”的巨大创新性,这批文献更多研究了这 战治国的治理创新。基于统一战线制度,统战治国个问题。1985年,关梦觉分析了“一国两制”对扩大 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鲜明底色。本文把统一战爱国统一战线的影响,认为“爱国统一战线是一个可 线制度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在梳理本主题学术研究以囊括五湖四海的广阔的政治范畴,它与祖国大团 历史的基础上,分析统一战线制度的构成与体系 结、大统一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可以包括当代中国的 收稿日期:2018-12-10;收修日期:201901-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810016);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 库课题(ZK20170208) 作者简介:林华山(1984—),男,福建泉州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编辑,中国统 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学和编辑学研究; 罗振建(1957—),男,四川渠县人,教授,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学研究, 14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DOI:10.3969/j.issn.1003-0964.2019.02.003 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林华山,罗振建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400064) 摘 要::统一战线制度包括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制度、非公有 制经济健康成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及统一战线工作制度、统 一战线政权组织制度、统一战线领导制度。统一战线制度既与其他国家制度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又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是一项立国治国的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具有团结和共识、治理和吸纳、民主和稳定、协调和话语 功能。统一战线制度实现了统一战线从重要法宝到重要制度的重大跨越、从实践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换升 级,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的内生性要素,催生了我国从统战立国走向统战治国的治理创新。 关键词:国家治理;统一战线制度;统一战线政权;统一战线民主 OSID: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9)02-0014-11 统一战线是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基于共同利益、 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联盟。我国新时期统一 战线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体现团结、民主 两大主题,发挥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职能。 统一战线职能的发挥离不开制度的依托和保障。在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统一战线坚持 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基本理念,主要被作为一种团 结合作、凝心聚力的组织方式和战略方针来看待,而 较少从国家治理制度安排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 治理制度的成熟和定型。统一战线作为中国特色国 家治理的重要主体、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具有丰富 的制度体系 内 涵、制度功能作用和制度发展需求。 从更广视角和更长时段来看,统一战线制度是中国 特色国家治理的重要安排,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 度的内生性要素[1],体现了我国从统战立国走向统 战治国的治理创新。基于统一战线制度,统战治国 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鲜明底色。本文把统一战 线制度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在梳理本主题学术研究 历史的基础上,分析统一战线制度的构成与体系、定 位与功能、形成与演变、完善与发展。 一、文献述评 理论界对统一战线制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 80年代。在30多 年 的 研 究 进 程 中,统 一 战 线 制 度 研究历经三个阶段、形成三种范式。 (一)基 于 具 体 制 度 与 统 一 战 线 关 系 的 研 究 范 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国家层面,直接与统一战线有关的制度类型 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 下简称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 制”等。基于这种客观联系,相关文献对统一战线与 具体制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这成为早期关于统一 战线制度的主要研究范式。这些文献主要关注“一 国两制”、多 党 合 作 制 度 与 统 一 战 线 的 关 系。鉴 于 “一国两制”的巨大创新性,这批文献更多研究了这 个问题。1985年,关梦觉分析了“一国两制”对扩大 爱国统一战线的影响,认为“爱国统一战线是一个可 以囊括五湖四海的广阔的政治范畴,它与祖国大团 结、大统一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可以包括当代中国的 收稿日期:2018-12-10;收修日期:2019-01-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810016);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 库课题(ZK20170208) 作者简介:林华山(1984—),男,福建泉州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学研究》编辑部主任、编辑,中国统 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学和编辑学研究; 罗振建(1957—),男,四川渠县人,教授,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学研究。 · 41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 第39卷 第2期 2019年3月 (Philos.& Soc.Sci.Edit.)Vol.39No.2Mar.2019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各个阶级、阶层,可以容纳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眼进行整体性研究。黄友敬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成立 同时,少量文献研究了多党合作制度与统一战线的以来统一战线历史的回顾,提出统一战线历经了从 关系。陈春龙认为,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策略到制度演进的结论。任杰在以往研究成果的 线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政基础上指出,爱国统一战线是宪法确立的政治制 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具体制度与统一战线关系度。谢遐龄指出,统一战线是民主和专政之实质 的研究范式凸显了将统一战线作为与制度有关的事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在;统一战线包含了基本 物进行研究的意识。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尚未明确政治制度,是建构基本政治制度的思路、战略、途径 把统一战线制度作为专门的范畴来看待,有关统 和方式[。肖存良运用理性化范畴论证统一战线 战线制度的话语意识仍处于朦胧状态。 制度化的重要性,认为统一战线的理性化包括统 (二)独立提出统一战线制度概念的研究范式:战线的制度化、合理化、科层化和程序化[。张艳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前10年 娥站在中国制度方案的高度认识统一战线制度,认 这一阶段的相关文献更加自觉地把“统一战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具有统一战线基 制度”作为专门概念来看待。1995年,任杰首先提因的制度体系”的观点。林华山认为:“在当代中 出“统一战线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国,统一战线制度是一个体系,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 制度”的观点,“在我国现实中,统一战线涉及国家性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质、国家政权、国家结构、政治党派和民族关系等国·一国两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 家政治的各个方面,也是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而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统一战线制度体系涉及基本政 具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发挥着社会主义政治制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 度的实际功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重要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制度的核 意义"。1999年,李俊首次明确提出“统一战线制心特征和显著优势是‘融合创新’。 度”概念,并将统一战线制度分为基本制度、具体制 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对统一战线制度的发展趋 度、规章制度3个层次叼。经过此后10余年的理论势、基本性质、宏观定位进行了更加精到的解析,但 发展,学界对统一战线制度的认识更加清晰。2005仍然存在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的空间。 年,李俊完整界定了统一战线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综上,30多年来,理论界对统一战线制度的研 他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主要是指在一定历史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粗略到深入,这些理论成 条件下形成的,用于规范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果界定了统一战线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和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关主要构成,明确了统一战线的制度化发展方向,肯定 系的各种社会体系或体制,以及用于规范政治联盟了统一战线制度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性。但 内部成员主要关系的带普遍性的政策法规和规章是,此前研究对统一战线制度基本内涵的界定仍不 等。口李俊、蔡宇宏在2008年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够系统和全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统一战线制度 专著《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研究》中把统一战线制度的狭隘化理解,特别是部分人仍把统一战线制度简 的外延进一步界定为:统一战线的劳动者制度、建设单等同于“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对统一战线制度功 者制度、爱国者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宗教管理能定位的阐释视野相对狭窄,没有将其放到治国理 制度、组织制度。这一时期理论界对统一战线政全局和中国方案的大视野中去考察,对统一战线 制度的硏究议题进行了拓展。这些议题涉及统一战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缺乏具体、系统的梳理,对统 线制度的发展历程、统一战线具体制度、统一战线制战线制度的发展对策缺乏足够关注。本文将重点对 度功能。可见,这一阶段的研究范式彰显了统一战以上方面进行深化研究。 线制度研究意识,明确把统一战线制度定位为中国 政治制度。这对认识统一战线制度的属性、构成有 二、统一战线制度的构成与体系 很大帮助。但是,这一研究范式下的相关成果主要 统一战线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 是从统一战线内部视角来讨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为解决多党合作 主义制度、国家治理等广泛视角的运用仍不充分 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祖国统一、政治协商、参 (三)统一战线制度整合性研究范式:21世纪初政监督、统战工作、党的领导等基本问题而逐步形成 至今 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程序的总和。多党 这一阶段关于统一战线制度的研究多从大处着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中国化制度、促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各个阶级、阶层,可以容纳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2]。 同时,少量文献研究了多党合作制度与统一战线的 关系。陈春龙认为,多党合作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 一战线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3]。具体制度与统一战线关系 的研究范式凸显了将统一战线作为与制度有关的事 物进行研究的意识。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尚未明确 把统一战线制度作为专门的范畴来看待,有关统一 战线制度的话语意识仍处于朦胧状态。 (二)独立提出统一战线制度概念的研究范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前10年 这一阶段的相关文献更加自觉地把“统一战线 制度”作为 专 门 概 念 来 看 待。1995年,任 杰 首 先 提 出“统一战线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制度”的观点,“在我国现实中,统一战线涉及国家性 质、国家政权、国家结构、政治党派和民族关系等国 家政治的各个方面,也是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而 具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发挥着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的实际功能,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重要 意义”[4]。1999年,李俊首次明确提出“统一战线制 度”概念,并将统一战线制度分为基本制度、具体制 度、规章制度3个层次[5]。经过此后10余年的理论 发展,学界对统一战线制度的认识更加清晰。2005 年,李俊完整界定了统一战线制度的内涵和外延。 他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主要是指在一定历史 条件下形成的,用于规范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关 系的各种社会体系或体制,以及用于规范政治联盟 内部成员主要关系的带普遍性的政策法规和规章 等。”[5]李俊、蔡宇宏在2008年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 专著《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研究》中把统一战线制度 的外延进一步界定为:统一战线的劳动者制度、建设 者制度、爱国者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宗教管理 制度、组织制度[7]序4。这一时期,理论界对统一战线 制度的研究议题进行了拓展。这些议题涉及统一战 线制度的发展历程、统一战线具体制度、统一战线制 度功能。可见,这一阶段的研究范式彰显了统一战 线制度研究意识,明确把统一战线制度定位为中国 政治制度。这对认识统一战线制度的属性、构成有 很大帮助。但是,这一研究范式下的相关成果主要 是从统一战线内部视角来讨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国家治理等广泛视角的运用仍不充分。 (三)统一战线制度整合性研究范式:21世纪初 至今 这一阶段关于统一战线制度的研究多从大处着 眼进行整体性研究。黄友敬基于对中国共产党成立 以来统一战线历史的回顾,提出统一战线历经了从 策略到制度演进的结论[8]。任杰在以往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 指 出,爱国统一战线是宪法确立 的政治制 度[9]。谢遐龄指出,统一战线是民主和专政之实质,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所在;统一战线包含了基本 政治制度,是建构基本政治制度的思路、战略、途径 和方式[10]。肖存良运用理性化范畴论证统一战线 制度化的重要性,认为统一战线的理性化包括统一 战线的制度 化、合 理 化、科 层 化 和 程 序 化[11]。张 艳 娥站在中国制度方案的高度认识统一战线制度,认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具有统一战线基 因的制度体系”的观点[12]。林华山认为:“在当代中 国,统一战线制度是一个体系,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 和 政 治 协 商 制 度、民 族 区 域 自 治 制 度、 ‘一国两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统一战线制度体系涉及基本政 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国策,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制度的核 心特征和显著优势是‘融合创新’。”[13] 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对统一战线制度的发展趋 势、基本性质、宏观定位进行了更加精到的解析,但 仍然存在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的空间。 综上,30多年 来,理论界对统一战线制度的研 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粗略到深入,这些理论成 果界定了统一战线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和 主要构成,明确了统一战线的制度化发展方向,肯定 了统一战 线 制 度 在 中 国 政 治 体 制 中 的 重 要 性。但 是,此前研究对统一战线制度基本内涵的界定仍不 够系统和全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统一战线制度 的狭隘化理解,特别是部分人仍把统一战线制度简 单等同于“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对统一战线制度功 能定位的阐释视野相对狭窄,没有将其放到治国理 政全局和中国方案的大视野中去考察,对统一战线 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缺乏具体、系统的梳理,对统一 战线制度的发展对策缺乏足够关注。本文将重点对 以上方面进行深化研究。 二、统一战线制度的构成与体系 统一战线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为解决多党合作、 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祖国统一、政治协商、参 政监督、统战工作、党的领导等基本问题而逐步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程序的总和。多党 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中国化制度、促 · 51 ·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第39卷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月 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拥有正式代表10人、候补代表2人,保障了少数民 成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族参与创建新政权的权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及统一战线工作制度、的性质来看,它反映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民民 统一战线政权制度、统一战线领导制度等构成统一主专政内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战线制度体系。统一战线制度涉及并嵌入我国根本(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第51条规定:“各少数民族 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国体、政体,在形式上表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 现为统一战线制度体系、统一战线法律法规和统一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 战线党内法规的集成。对构成统一战线制度体系的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 10项具体制度分析如下。 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民族区 (一)多党合作制度 域自治制度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 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一项系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制度,建立了我国单一制 新型政党制度,是对现代世界政党制度乃至整个人下带有复合制特征的国家结构形式安排。民族区域 类政治文明的重大创新。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基自治既不同于联邦制国家中的联邦成员自治,也不 本政治制度之一,不仅是一项具有鲜明统一战线特同于单一制国家中的普通行政区基层群众自治或特 点的国家政治制度,而且是一项具有显著独立性的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它是一种新型民族自治模式 统一战线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涵盖了作为中国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新型民族制度和统一战线制 唯一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有组织度,实现了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制度化,对调节我国 参与力量的民主党派、无组织但视同民主党派看待各民族间的关系具有重大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无党派人士、有组织且视同民主党派参政的工商贯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基本 联。这就形成和发展了共产党一党执政、八个民主原则,反映了民族关系领域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 党派参政、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参照民主党派参政统一的基本精神。正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的这种“1+8+2”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格局。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 多党合作制度不是舶来或横空出世的政治制度,而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维 是对近现代中国政党制度历经民国初年多党制到国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 民党一党制的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和扬弃的必然产区域自治制度。” 物[1。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中国“1+8+2”政党主 (三)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制度 体之间的新型政党关系:执政权由共产党行使、参政 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制度即保护宗教信仰 权由多党派行使,既有职权分工、监督制约,更有核自由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制度。这项制度源自国家 心领导、合作协商,实现了共产党领导、执政与多党根本大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 派合作、参政的有机统一。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 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 制,既克服了一党制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弊端,又吸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 收了一党制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优点,是人类政治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 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伟大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 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 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 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集体结晶。 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本条款内容体现了保护宗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相统一的法治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则。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信仰 度,它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此教与彼教的自由、信仰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的自由、 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过去信现在不信或过去不信现在信的自由,是精神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统一层面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本质是依法对宗 战线制度,需要放在政权中进行考察。中国历史上教领域涉及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调 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节,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与依 之初,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法管理宗教事务制度作为新型宗教制度,调节了我 加主体单元中,“国内少数民族”单列一个代表界别,国社会的宗教关系,其目标任务是积极引导宗教与 16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 成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 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及统一战线工作制度、 统一战线政权制度、统一战线领导制度等构成统一 战线制度体系。统一战线制度涉及并嵌入我国根本 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国体、政体,在形式上表 现为统一战线制度体系、统一战线法律法规和统一 战线党内法规的集成。对构成统一战线制度体系的 10项具体制度分析如下。 (一)多党合作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一项 新型政党制度,是对现代世界政党制度乃至整个人 类政治文明的重大创新。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基 本政治制度之一,不仅是一项具有鲜明统一战线特 点的国家政治制度,而且是一项具有显著独立性的 统一战线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涵盖了作为中国政治 唯一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有组织 参与力量的民主党派、无组织但视同民主党派看待 的无党派人士、有组织且视同民主党派参政的工商 联。这就形成和发展了共产党一党执政、八个民主 党派参政、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参照民主党派参政 的这种“1+8+2”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格局。 多党合作制度不是舶来或横空出世的政治制度,而 是对近现代中国政党制度历经民国初年多党制到国 民党一党制的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和扬弃的必然产 物[14]。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中国“1+8+2”政党主 体之间的新型政党关系:执政权由共产党行使、参政 权由多党派行使,既有职权分工、监督制约,更有核 心领导、合作协商,实现了共产党领导、执政与多党 派合作、参政的有机统一。多党合作制度既不同于 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党 制,既克服了一党制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弊端,又吸 收了一党制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优点,是人类政治 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伟大 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 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集体结晶。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它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 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域,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统一 战线制度,需要放在政权中进行考察。中国历史上 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初,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 加主体单元中,“国内少数民族”单列一个代表界别, 拥有正式代表10人、候补代表2人,保障了少数民 族参与创建新政权的权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的性质来看,它反映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民民 主专政内 涵。《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共 同 纲 领》 (以下简称《共同纲领》)第51条规定:“各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 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 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 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 系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制度,建立了我国单一制 下带有复合制特征的国家结构形式安排。民族区域 自治既不同于联邦制国家中的联邦成员自治,也不 同于单一制国家中的普通行政区基层群众自治或特 别行政区高 度 自 治,它 是 一 种 新 型 民 族 自 治 模 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新型民族制度和统一战线制 度,实现了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制度化,对调节我国 各民族间的关系具有重大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贯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基本 原则,反映了民族关系领域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 统一的基本精神。正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 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维 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15] (三)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制度 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制度即保护宗教信仰 自由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制度。这项制度源自国家 根本大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 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 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 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 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 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本条款内容体现了保护宗 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相统一的法治原 则。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信仰 此教与彼教的自由、信仰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的自由、 过去信现在不信或过去不信现在信的自由,是精神 层面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本质是依法对宗 教领域涉及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调 节,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与依 法管理宗教事务制度作为新型宗教制度,调节了我 国社会的宗教关系,其目标任务是积极引导宗教与 · 61 · 第39卷 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月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归前大幅提升。”在我国,特别行政区既不同于联 信仰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一制度邦制国家中的联邦成员,也不同于单一制国家中的 规范了政教关系、坚持无神论的执政党同坚持有神普通行政区或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制度既保证 论的信教群众的关系、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关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也尊重特别 系、信仰这个宗教群众和信仰那个宗教群众的关系、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在本质上,特别行政区制度 中国宗教和外国宗教的关系等,体现了信仰自由与作为一种新型行政区制度,反映了新型海内外同胞 法治管理、人权保障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党的关系的本质,既保证国家统一、主权与领土完整,又 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和工作对这项制度进行了全保障港澳台地区繁荣稳定和高度自治,有助于团结 面反映 和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是协调一国内两种不 (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制度 同制度关系、内地与港澳关系、台湾与大陆关系、港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澳同胞与内地同胞关系、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关系 士健康成长(下文简称“两个健康”),是党在非公有的制度安排,也是我国单一制下带有复合制特征的 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主题。“两个健康”事关坚持国家结构形式安排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党扩大执政群众基础、处理政商 (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人民 关系等全局性问题。我国实施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政协) 内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 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制度规范了公有制经济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 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要求站在坚持和完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具有独 善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看待非公有制经济。习特优势和作用的富有特色的专门制度。习近平总书 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记在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 “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人民政协就是适合 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1将人 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民政协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对人民政 误的1。“两个健康”制度是我国新型经济制度的协性质定位做出的新概括,具有多重内涵:第一,这 重要内容,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保证,也是巩种安排是制度化的,即把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社 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构成来对待,把协商民主运行制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党执政必须团度化固定下来。第二,这种制度安排是中国独有的 结的重要力量。促进“两个健康”,需要构建亲清新在中国,其他社会政治力量不是通过西方那种参与 型政商关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同样内在地反执政竞争制度(如选举、议会活动、组建新政党、参与 映着我国法治、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党执政的要求,政党结盟等)来实现政治参与的,而是通过规范的民 也是“两个健康”制度的出发点。 主协商制度来实现政治参与的。第三这种制度安 (五)特别行政区制度 排是有领导核心的,即坚持和贯穿中国共产党的领 国两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特别行导,避免了参与扩大化后的无序、低效乃至失控的风 政区制度是实施这项基本国策的具体制度安排。险。可以说,人民政协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 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坚持和发展了特别行政度安排,保障了扩大政治参与与实现政治稳定的 区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一国两制”的语境下统 创造性地提出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新表述。习近平总 (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书记指出,“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 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14。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民主制度”的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 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概念。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发展社会主义协商 2017年6月30日,他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民主”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中 晚宴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把“民主协商”作为新增环节写入民主五个基本环节 区基本法确立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有效运作,民主政之中,提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 制依法推进,政府效能、法治水平等多项指标均比回人民民主的真谛”的重大论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宗教 信仰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一制度 规范了政教关系、坚持无神论的执政党同坚持有神 论的信教群众的关系、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关 系、信仰这个宗教群众和信仰那个宗教群众的关系、 中国宗教和外国宗教的关系等,体现了信仰自由与 法治管理、人权保障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党的 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和工作对这项制度进行了全 面反映。 (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制度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 士健康成长(下文简称“两个健康”),是党在非公有 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主题。“两个健康”事关坚持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党扩大执政群众基础、处理政商 关系等全局性问题。我国实施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 内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制度规范了公有制经济与 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要求站在坚持和完 善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看待非公有制经济。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 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 误的”[16]。“两个健康”制度是我国新型经济制度的 重要内容,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保证,也是巩 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党执政必须团 结的重要力量。促进“两个健康”,需要构建亲清新 型政商关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同样内在地反 映着我国法治、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党执政的要求, 也是“两个健康”制度的出发点。 (五)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国两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特别行 政区制度是实施这项 基本国策的具体制度安排。 “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坚持和发展了特别行政 区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一国两制”的语境下 创造性地提出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新表述。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 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17]434。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 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 “特 别 行 政 区 制 度”的 概 念。 2017年6月30日,他 在 香 港 特 别 行 政 区 政 府 欢 迎 晚宴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 区基本法确立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有效运作,民主政 制依法推进,政府效能、法治水平等多项指标均比回 归前大幅提升。”[18]在我国,特别行政区既不同于联 邦制国家中的联邦成员,也不同于单一制国家中的 普通行政区或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制度既保证 中央政府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也尊重特别 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在本质上,特别行政区制度 作为一种新型行政区制度,反映了新型海内外同胞 关系的本质,既保证国家统一、主权与领土完整,又 保障港澳台地区繁荣稳定和高度自治,有助于团结 和凝聚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是协调一国内两种不 同制度关系、内地与港澳关系、台湾与大陆关系、港 澳同胞与内地同胞关系、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关系 的制度安排,也是我国单一制下带有复合制特征的 国家结构形式安排。 (六)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制 度 (以 下 简 称 人 民 政协)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 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具有独 特优势和作用的富有特色的专门制度。习近平总书 记在纪念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 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人民政协就是适合 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19]将人 民政协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对人民政 协性质定位做出的新概括,具有多重内涵:第一,这 种安排是制度化的,即把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构成来对待,把协商民主运行制 度化固定下来。第二,这种制度安排是中国独有的。 在中国,其他社会政治力量不是通过西方那种参与 执政竞争制度(如选举、议会活动、组建新政党、参与 政党结盟等)来实现政治参与的,而是通过规范的民 主协商制度来实现政治参与的。第三,这种制度安 排是有领导核心的,即坚持和贯穿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避免了参与扩大化后的无序、低效乃至失控的风 险。可以说,人民政协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 度安排,保障了扩大政治参与与实现政 治稳定的 统一。 (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 民主制度”的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 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发展社会主义协商 民主”写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中, 把“民主协商”作为新增环节写入民主五个基本环节 之中,提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 人民民主的真谛”的重大论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71 ·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第39卷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月 作为人民民主的真谛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主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中得到实施。中华人民共 需要体系化的制度建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国成立后,《共同纲领》最早确立了统一战线政权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国家地位。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以 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由全体社会主义 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尽可能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取得一致意见的民主参与过程中应共同遵守的办事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爱国者组成。统一战线中的党外力量参与国家政 度体系具体包括政党协商制度、政府协商制度、政协权。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结构反映了我国政权的共 协商制度、人大协商制度、人民团体协商制度、基层和制要求。共和制强调政党、区域、民族等多种力量 协商制度、社会组织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单位)的和谐共处,而且这种共处是有宪法保障的。 制度作为新型民主制度,纳入统一战线制度范畴具我国的民主共和制具有鲜明的统一战线特色,对多 有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源和发展于中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等作了制度安 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协商实践口,作为爱国统排,蕴含着统一战线的普遍性内容。统一战线的政 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权组织制度解决了以党外人士为主体的公民有序参 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为首要协商渠道的政党协商、与国家政权和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 作为最成熟完善渠道的政协协商主要发生在党的统 (十)统一战线领导制度 战线领域。协商民主理念深刻体现着合作共赢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 统一战线本质和求同存异的统一战线精神。 的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统一战线工作制度 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 统一战线工作制度主要指统一战线工作运行中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且,“中国 特有的体制机制,是统一战线实践经验、有效做法的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已 固定化。统一战线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经载入宪法。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 是联谊交友制度。党内同志(重点为党员领导干部)党的领导贯穿于统一战线全局和统一战线工作各领 结交党外同志是党的统战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优域,这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为保 良传统。该项制度对联谊交友的主体、对象、内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容、频次、程序等有一整套完整的规定。二是民主监统一战线制度(以下简称统一战线领导制度)发挥着 督制度。在这里,民主监督特指民主党派对中国共根本性作用。统一战线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否 产党及其党员干部的政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掌握和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统一战线事业 派和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我国的民主党派通过直成败的关键,是党的中心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实现的 接或间接方式对执政党及其干部开展协商式监督,重要条件。统一战线领导制度把中国共产党对统 已经形成一系列制度化的渠道和程序。三是政治吸战线实施政治领导的原则、意识和内容规定下来,成 纳制度。执政党重视把其他社会力量团结、吸纳和为保障统一战线一致性的最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 组织起来。在实践中,执政党主要通过政治安排、社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制度规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会安排和实职安排来吸纳党外代表人士。由于相关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底线原则,反对 岗位资源的有限性,执政党还通过多个统一战线性统一战线中任何脱离党的领导的言行,以维护统 质的社会团体把党外人士组织起来。无论是安排还战线的最根本的一致性;二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 是组织,均有助于把党外人士吸纳入中国政治体系。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 对于这种政治吸纳,相关法规文件已经做出明确规织领导和业务领导,以尊重统一战线的必要的多样 定,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规范。 性。统一战线领导制度贯穿于其他统一战线制度构 (九)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制度 成之中,是通管全局的制度安排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具 有统一战线特征。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形式源自革 三、统一战线制度的定位与功能 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并在抗日民 统一战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 18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作为人民民主的真谛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需要体系化的制度建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 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通过国 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 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 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尽可能 取得一致意见的民主参与过程中应共同遵守的办事 规程和行为准则的总和”[20]。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 度体系具体包括政党协商制度、政府协商制度、政协 协商制度、人大协商制度、人民团体协商制度、基层 协商制度、社会组织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制度作为新型民主制度,纳入统一战线制度范畴具 有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源和发展于中 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协商实践[1],作为爱国统 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 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为首要协商渠道的政党协商、 作为最成熟完善渠道的政协协商主要发生在党的统 一战线领域。协商民主理念深刻体现着合作共赢的 统一战线本质和求同存异的统一战线精神。 (八)统一战线工作制度 统一战线工作制度主要指统一战线工作运行中 特有的体制机制,是统一战线实践经验、有效做法的 固定化。统一战线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 是联谊交友制度。党内同志(重点为党员领导干部) 结交党外同志是党的统战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和优 良传统[21]。该项 制 度 对 联 谊 交 友 的 主 体、对 象、内 容、频次、程序等有一整套完整的规定。二是民主监 督制度。在这里,民主监督特指民主党派对中国共 产党及其党员干部的政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党 派和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我国的民主党派通过直 接或间接方式对执政党及其干部开展协商式监督, 已经形成一系列制度化的渠道和程序。三是政治吸 纳制度。执政党重视把其他社会力量团结、吸纳和 组织起来。在实践中,执政党主要通过政治安排、社 会安排和实职安排来吸纳党外代表人士。由于相关 岗位资源的有限性,执政党还通过多个统一战线性 质的社会团体把党外人士组织起来。无论是安排还 是组织,均有助于把党外人士吸纳入中国政治体系。 对于这种政治吸纳,相关法规文件已经做出明确规 定,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规范。 (九)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制度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组织形式具 有统一战线特征。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形式源自革 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并在抗日民 主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中得到实施。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共同纲领》最早确立了统一战线政权 的国家地 位。而 后,《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宪 法》规 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战线以 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由全体社会主义 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爱国者组 成。统 一 战 线 中 的 党 外 力 量 参 与 国 家 政 权。统一战线的政权组织结构反映了我国政权的共 和制要求。共和制强调政党、区域、民族等多种力量 (单位)的和谐共处,而且这种共处是有宪法保障的。 我国的民主共和制具有鲜明的统一战线特色,对多 党合作、民 族 区 域 自 治、“一 国 两 制”等 作 了 制 度 安 排,蕴含着统一战线的普遍性内容。统一战线的政 权组织制度解决了以党外人士为主体的公民有序参 与国家政权和国家治理的根本问题。 (十)统一战线领导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 的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且,“中国 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已 经载入宪法。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 党的领导贯穿于统一战线全局和统一战线工作各领 域,这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为保 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统一战线制度(以下简称统一战线领导制度)发挥着 根本性作用。统一战线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否 掌握和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统一战线事业 成败的关键,是党的中心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实现的 重要条件。统一战线领导制度把中国共产党对统一 战线实施政治领导的原则、意识和内容规定下来,成 为保障统一战线一致性的最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 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制度规定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底线原则,反对 统一战线中任何脱离党的领导的言行,以维护统一 战线的最根本的一致性;二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 线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组 织领导和业务领导,以尊重统一战线的必要的多样 性。统一战线领导制度贯穿于其他统一战线制度构 成之中,是通管全局的制度安排。 三、统一战线制度的定位与功能 统一战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 · 81 · 第39卷 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月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要组成部分,既与其他制度相互依存,又具有相对独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 立性,是一项立国治国的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具有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 如下定位与功能。 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宪 (一)作为统一战线发挥优势的重要保障,统一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 战线制度具有团结力量和凝聚共识的功能 彻、不断发展。” 统一战线制度对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 (三)作为政治安全的重要条件,统一战线制度 作用进行了定位,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成具有促进民主和维护稳定功能 熟的规范,成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 一个国家选择和采取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有 保障。从制度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利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有利于形成符合国家利益 线历史就是统一战线制度的发展史。90多年来,统和人民利益的政治发展。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提是政 战线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统一战线工作方治发展的有序性。民主事关政治权力配置这一根本 法日益创新发展。有的制度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国家问题,需要有序推进,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治发 法律体系而成为国家意志,有的制度通过党内程序展。民主的有序、有效不能定于西方模式为一尊,同 成为党内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的制度通过统战样需要符合国情和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 工作部门程序成为固定化做法和规则。统一战线不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有序发展。政治参与事关 仅经历了从实践深化到理论成熟的发展,更经历了民主的落实。亨廷顿认为,任何一种给定政体的稳 从策略手段到战略制度的发展,制度化保障了统 定都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 战线能够始终发挥重要法宝作用。统一战线制度发相互关系2313。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 挥着突出的凝聚共识功能。从统一战线发展的整个原因恰恰在于,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超过了政治制 历史来看,各阶段的统一战线、各领域的统一战线制度所能承受的限度,现有的政治制度如果不能将政 度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共识,以实现中华治参与的要求和行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那么政治体 民族伟大复兴为最大价值公约数,以展现中华民族系就会不稳定,导致动乱和冲突的出现。统一战线 伟大复兴的中国方案为外部效应。统一战线制度以的制度优势可以有效调节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核,有利于尊重差异性、扩大政治稳定之间的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 包容性和增进一致性,不断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大鲜明的统一战线特征,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这 团结 一制度渠道组织党外政治力量参与政治,实现民主 )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制度权利,既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满足 具有治理和吸纳功能 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需求的时代要求。基于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制度在本质上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外力量的民主参与可控、有序、充分,既有利 制度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于实现和维护党的领导,又有利于满足党外力量的 内容。政治制度在一国制度体系中是具有根本性作民主需求。这种制度有利于避免像有一些国家那样 用的制度。统一战线高度关联我国既有政治制度。遭遇“颜色革命”的冲击,抵制国外力量的政治渗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中国共可见,统一战线制度是发展中国民主最稳妥、最可 产党的领导。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我国的靠、最安全的成熟制度,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安全与 一个重要制度性渠道就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因而,坚持发展民主政治的统 统一战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的重要内 (四)作为中国方案的重要体现,统一战线制度 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内在地包含统一战线的内容。具有协调和话语功能 统一战线制度把各方面的党外力量团结在党的周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实践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 围,在团结的过程中实现党的领导、完善国家治理体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古往今来,困扰统治者或 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执政力量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政治生活中“ 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元”与“多样”的关系。如中央政权和多个地方行政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单位的关系,执政党与其他多个政党的关系,主体民 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央政权或执政党与多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种宗教的关系,占主体的经济制度同其他多种经济 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制度的关系,等等。尽管这种“一”与“多”的关系是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要组成部分,既与其他制度相互依存,又具有相对独 立性,是一项立国治国的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具有 如下定位与功能。 (一)作为统一战线发挥优势的重要保障,统一 战线制度具有团结力量和凝聚共识的功能 统一战线制度对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 作用进行了定位,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成 熟的规范,成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 保障。从制度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 线历史就是统一战线制度的发展史。90多年来,统 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统一战线工作方 法日益创新发展。有的制度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国家 法律体系而成为国家意志,有的制度通过党内程序 成为党内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的制度通过统战 工作部门程序成为固定化做法和规则。统一战线不 仅经历了从实践深化到理论成熟的发展,更经历了 从策略手段到战略制度的发展,制度化保障了统一 战线能够始终发挥重要法宝作用。统一战线制度发 挥着突出的凝聚共识功能。从统一战线发展的整个 历史来看,各阶段的统一战线、各领域的统一战线制 度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共识,以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为最大价值公约数,以展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方案为外部效应。统一战线制度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核,有利于尊重差异性、扩大 包容性和增进一致性,不断实现全体中华儿女的大 团结。 (二)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制度 具有治理和吸纳功能 统一战线制度在本质上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 内容。政治制度在一国制度体系中是具有根本性作 用的制度。统一战线高度关联我国既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我国的 一个重要制度性渠道就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因而, 统一战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的重要内 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内在地包含统一战线的内容。 统一战线制度把各方面的党外力量团结在党的周 围,在团结的过程中实现党的领导、完善国家治理体 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 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周年大会 上 的 讲 话 中 指 出:“国家的根本制度 和 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 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 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宪 法确立的制 度 和 原 则,我 们 必 须 长 期 坚 持、全 面 贯 彻、不断发展。”[22] (三)作为政治安全的重要条件,统一战线制度 具有促进民主和维护稳定功能 一个国家选择和采取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有 利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有利于形成符合国家利益 和人民利益的政治发展。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提是政 治发展的有序性。民主事关政治权力配置这一根本 问题,需要有序推进,以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治发 展。民主的有序、有效不能定于西方模式为一尊,同 样需要符合国情和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 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有序发展。政治参与事关 民主的落实。亨廷顿认为,任何一种给定政体的稳 定都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 相互关系[23]73。他 认 为,发 展 中 国 家 政 治 不 稳 定 的 原因恰恰在于,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超过了政治制 度所能承受的限度,现有的政治制度如果不能将政 治参与的要求和行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那么政治体 系就会不稳定,导致动乱和冲突的出现。统一战线 的制度优势可以有效调节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与 政治稳定之间的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 鲜明的统一战线特征,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这 一制度渠道组织党外政治力量参与政治,实现民主 权利,既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满足 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需求的时代要求。基于统一战线 制度,党外力量的民主参与可控、有序、充分,既有利 于实现和维护党的领导,又有利于满足党外力量的 民主需求。这种制度有利于避免像有一些国家那样 遭遇“颜色革命”的冲击,抵制国外力量的政治渗透。 可见,统一战 线 制 度 是 发 展 中 国 民 主 最 稳 妥、最 可 靠、最安全的成熟制度,有利于实现党的执政安全与 坚持发展民主政治的统一。 (四)作为中国方案的重要体现,统一战线制度 具有协调和话语功能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实践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 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古往今来,困扰统治者或 执政力量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政治生活中“一 元”与“多样”的关系。如中央政权和多个地方行政 单位的关系,执政党与其他多个政党的关系,主体民 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央政权或执政党与多 种宗教的关系,占主体的经济制度同其他多种经济 制度的关系,等等。尽管这种“一”与“多”的关系是 · 91 ·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第39卷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月 历来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常面临的问题,但是不少 (二)确立与构建阶段(1949—1956年) 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由于制度僵化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或照搬西方制度而引发制度失灵或低效,往往陷入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标志着作为统 党派、民族、宗教等纷争。这些纷争的共同特征是 战线基本制度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确立。中国人 一元”力量无法掌握和主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秩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 序;“多样”力量不服从“一元”力量的领导和指挥,但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政权是统一战线政 也无法有序进入国家政治体系。这种处理“一”与权,这使统一战线制度首次在宪法性质文件中得到 “多”关系的困惑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不同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 程度地存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有效实现了中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政协 主要政治力量关系的和谐,而保证这种和谐状态职能发生转变。毛泽东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 的就是统一战线的制度安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府,仍将是代表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 国特色之一,就是国家治理主体构成上的“一核多派和各人民团体统一战线的政府。”2215人民代表 元”的独特格局[2。统一战线制度的作用在于把政大会的政权组织形式仍然具有统一战线特点,而人 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不同领域的政治参与力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样继续存在和发 量吸纳进中国国家共同体,并引导这些政治力量在挥作用。这一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被确立为 有序参与中增强对中国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统一战我国少数民族共享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 线制度还实践了人类社会制度“一体多元”构建思 (三)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8年) 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一体,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 随着反右扩大化的开始,党内“左”倾错误越来 域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统战越严重,最终导致“文革”爆发,统一战线制度进入曲 性制度均体现了多元特征,这种“一体多元”的制度折发展阶段。但是,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制度仍有局 架构是贯通中外政治文明的成果。 部发展。在党与非党关系方面,中共中央首次提出 四、统一战线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总体坚持尊重信仰和废除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封建 统一战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剥削制度 历史实践结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中国革 (四)恢复与提升阶段(1978-2002年) 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统一战线实现了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 式发展。 任务的确立,统一战线制度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统 (一)萌芽形成阶段(1921—1949年) 战线由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新时期统一战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线的爱国主义性质得到了确立[。统一战线性质 立前,统一战线处于服务革命斗争的大环境,所面临的转变决定了统一战线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发 的形势复杂多变。此时,统一战线更多处于“应激挥其新的作用。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坚持 型”状态,不具备构建制度体系的条件。但是,统一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战线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统一的意见》。该意见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 战线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在国民参政会中,共产性质、地位及特点,正式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党同国民党、其他党派和爱国人士进行了政治合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多党合作基本方针,提出了 作3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是统一战参政党的科学概念,规定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原 线制度早期的实践成果。“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共则。该意见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多党合作走上制度化 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之间规范化的轨道[213。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 政治权力的配置制度。“三三制’政权作为一种统 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从制度上为党外人士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 进入政杈并占有一定比例提供了保障”1。抗日序言,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宪法保障 战争进入尾声之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组建联合政1984年,全国人大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 府的主张,为统一战线政权建设作了理论准备。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政策化和法律化的三位 旧政协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继续主张建立民主联合体。1982年,《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 政府 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强调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国家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历来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常面临的问题,但是不少 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由于制度僵化 或照搬西方制度而引发制度失灵或低效,往往陷入 党派、民族、宗教等纷争。这些纷争的共同特征是: “一元”力量无法掌握和主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秩 序;“多样”力量不服从“一元”力量的领导和指挥,但 也无法有 序 进 入 国 家 政 治 体 系。这 种 处 理“一”与 “多”关系的困惑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不同 程度地存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有效实现了中 国主要政治力量关系的和谐,而保证这种和谐状态 的就是统一战线的制度安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 国特色之一,就 是 国 家 治 理 主 体 构 成 上 的“一 核 多 元”的独特格局[22]。统一战线制度的作用在于把政 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不同领域的政治参与力 量吸纳进中国国家共同体,并引导这些政治力量在 有序参与中增强对中国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统一战 线制度还 实 践 了 人 类 社 会 制 度“一 体 多 元”构 建 思 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一体,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统战 性制度均体现了多元特征,这种“一体多元”的制度 架构是贯通中外政治文明的成果。 四、统一战线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统一战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 历史实践结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中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统一战线实现了跨越 式发展。 (一)萌芽形成阶段(1921—1949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统一战线处于服务革命斗争的大环境,所面临 的形势复 杂 多 变。此 时,统一战线更多处于“应 激 型”状态,不具备构建制度体系的条件。但是,统一 战线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统一 战线的认识也得到了深化。在国民参政会中,共产 党同国 民 党、其他党派和爱国人士进行了政治合 作[25]90。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是统一战 线制度早期的实践成果。“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共 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派之间 政治权力的配置制度。“‘三三制’政权作为一种统 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从制度上为党外人士 进入政权并占有一定比例提供了保障”[25]100。抗日 战争进入尾声之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组建联合政 府的主张,为统一战线政权建设作了理论准备。在 旧政协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继续主张建立民主联合 政府。 (二)确立与构建阶段(1949—1956年)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标志着作为统 一战线基本制度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确立。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 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政权是统一战线政 权,这使统一战线制度首次在宪法性质文件中得到 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 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政协 职能发生转变。毛泽东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 府,仍将是代表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 派和各人民 团 体 统 一 战 线 的 政 府。”[25]215人 民 代 表 大会的政权组织形式仍然具有统一战线特点,而人 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样继续存在和发 挥作用。这一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被确立为 我国少数民族共享国家权力的制度安排。 (三)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8年) 随着反右扩大化的开始,党内“左”倾错误越来 越严重,最终导致“文革”爆发,统一战线制度进入曲 折发展阶段。但是,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制度仍有局 部发展。在党与非党关系方面,中共中央首次提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总体坚持尊重信仰和废除宗教中的封建特权和封建 剥削制度。 (四)恢复与提升阶段(1978—200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中心工作 任务的确立,统一战线制度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统 一战线由阶级联盟转变为政治联盟,新时期统一战 线的爱国主 义 性 质 得 到 了 确 立[26]。统 一 战 线 性 质 的转变决定了统一战线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发 挥其新的作 用。1989年,中 共 中 央 颁 发《关 于 坚 持 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的意见》。该意见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 性质、地位及特点,正式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多党合作基本方针,提出了 参政党的科学概念,规定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原 则。该意见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多党合作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的 轨 道[25]383。1993 年 3 月,八 届 全 国 人 大 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 序言,使多 党 合 作 和 政 治 协 商 制 度 有 了 宪 法 保 障。 1984年,全国人 大 制 定 了《民 族 区 域 自 治 法》,实 现 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政策化和法律化的三位一 体。1982年,《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 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强调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国家 · 02 · 第39卷 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月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1982年1月11日,邓 五、统一战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小平首次完整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统一战线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发挥了重大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 作用,体现了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安排的重大价 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这为特别值。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制度体系,统一战线制 行政区制度的创设提供了法理依据。 度仍不够完备,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继续发展阶段(2002—2012年) (一)完善统一战线制度的内容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 基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从法治体系的层次 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显著的社会性。2006分类看,完善统一战线制度的内容体系要重点做好 年,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政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 是坚持和创新统一战线制度实施的配套机 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全局的制。在多党合作制度方面,着眼强化党外人士有序 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参政、发挥作用、加强监督的制度设计,深化人民政 处理的重大关系[。统一战线五大关系论为统协作为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定位,就人民政协在县 一战线制度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共中央级以下的作用发挥进行制度设计。在民族区域自治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方面,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要通过制度 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X《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化手段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交 工作的意见》,推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规范化、流、交往、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 制度化、程序化建设,统一战线制度得到进一步完民族共同体。在特别行政区制度方面,重点完善基 善。2004年11月,国家颁布第一部宗教事务方面本法实施的相关制度和机制,特别是维护国家安全 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宗教事务条例》。这为依法管理和增进国家认同的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宗教事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宗教事务法制建设进入制度方面,重点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 新阶段。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发展的主要进展序化、法治化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程 是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具体领域形成序性和可操作性。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了关于统一战线事务的行政法规。 化,构建精准回应统一战线成员多样化需求的统 (六)继承与创新发展阶段(2012—) 战线工作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二是健全和完善统一战线党内法规。统一战线 代,统一战线制度取得了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党内法规是统一战线制度施行的重要保障。要深入 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首次从制度推进依法依规统战,修订完善执行《条例》。完善《条 层面闸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例》内容,重点增强《条例》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强化 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首次《条例》执行,重点增强执行刚性;加强《条例》监督 从党内法规角度对统一战线制度进行了系统性规重点完善监督条款,为全面依据《条例》开展统战工 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一战线制度作奠定基础 做出了一系列新定位:创造性提出了中国新型政党 三是建立健全统一战线法律法规。统一战线法 制度,首次把人民政协视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律法规是统一战线制度的法治化举措。探索以人民 度安排,首次提出坚持我国的宗教中国化方向,首次政协实践为经验样本,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进行 把促进“两个健康”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统战工作主立法,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广泛多层制度化 题,首次明确提出了“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概念,把统发展。要着眼国际新形势,特别要针对作为“中国威 战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胁论”翻版的“侨务干涉渗透论”,制定《华侨权益保 容。同时,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取得了重大发展,各级护法》,以维护华侨正当权益、涵养侨务资源、凝聚侨 党委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战线工作体心侨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制改革得到突破。在新一轮中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二)强化统一战线制度的实际效能 中,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 制度效能是制度功能发挥的集中展示。当前 管理宗教工作、统一管理侨务工作、统一领导海外统统一战线制度的实际效能与其功能定位仍然存在不 战工作,加强了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少差距。强化统一战线制度的效能,重点可从以下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1982年1月11日,邓 小平首次 完 整 提 出“一 个 国 家、两 种 制 度”的 概 念。 1982年12月,五 届 全 国 人 大 五 次 会 议 通 过 的 《宪 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这为特别 行政区制度的创设提供了法理依据。 (五)继续发展阶段(2002—2012年)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 大的包容 性、鲜 明 的 多 样 性、显 著 的 社 会 性。2006 年,胡锦涛在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政 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 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全局的 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 处理的重 大 关 系[27]548。统一战线五大关系论为统 一战线制度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 工作的意见》,推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规范化、 制度化、程序 化 建 设,统一战线制度得到进一步完 善。2004年11月,国家颁布第一部宗教事务方面 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宗教事务条例》。这为依法管理 宗教事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宗教事务法制建设进入 新阶段。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发展的主要进展 是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具体领域形成 了关于统一战线事务的行政法规。 (六)继承与创新发展阶段(2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统一战线制度取得了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 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首次从制度 层面阐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 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首次 从党内法规角度对统一战线制度进行了系统性规 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一战线制度 做出了一系列新定位:创造性提出了中国新型政党 制度,首次把人民政协视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 度安排,首次提出坚持我国的宗教中国化方向,首次 把促进“两 个 健 康”作 为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统 战 工 作 主 题,首次明确提出了“特别行政区制度”的概念,把统 一战线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 容。同时,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取得了重大发展,各级 党委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战线工作体 制改革得到突破。在新一轮中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中,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一 管理宗教工作、统一管理侨务工作、统一领导海外统 战工作,加强了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五、统一战线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统一战线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发挥了重大 作用,体现了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安排的重大价 值。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制度体系,统一战线制 度仍不够完备,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统一战线制度的内容体系 基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从法治体系的层次 分类看,完善统一战线制度的内容体系要重点做好 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和创新统一战线制度实施的配套机 制。在多党合作制度方面,着眼强化党外人士有序 参政、发挥作用、加强监督的制度设计,深化人民政 协作为中国特色制度安排的定位,就人民政协在县 级以下的作用发挥进行制度设计。在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方面,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要通过制度 化手段维护 民 族 团 结、反 对 民 族 分 裂,促 进 民 族 交 流、交往、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 民族共同体。在特别行政区制度方面,重点完善基 本法实施的相关制度和机制,特别是维护国家安全 和增进国家认同的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制度方面,重点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 序化、法治化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程 序性和可操作性。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化,构建精准回应统一战线成员多样化需求的统一 战线工作制度。 二是健全和完善统一战线党内法规。统一战线 党内法规是统一战线制度施行的重要保障。要深入 推进依法依规统战,修订完善执行《条例》。完善《条 例》内容,重点增强《条例》的完备性、可操作性;强化 《条例》执行,重点增强执行刚性;加强《条例》监督, 重点完善监督条款,为全面依据《条例》开展统战工 作奠定基础。 三是建立健全统一战线法律法规。统一战线法 律法规是统一战线制度的法治化举措。探索以人民 政协实践为经验样本,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进行 立法,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广泛多层制度化 发展。要着眼国际新形势,特别要针对作为“中国威 胁论”翻版的“侨务干涉渗透论”,制定《华侨权益保 护法》,以维护华侨正当权益、涵养侨务资源、凝聚侨 心侨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二)强化统一战线制度的实际效能 制度效能是制度功能发挥的集中展 示。当 前, 统一战线制度的实际效能与其功能定位仍然存在不 少差距。强化统一战线制度的效能,重点可从以下 · 12 ·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第39卷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月 几个方面着手。 党外人士。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国家监察委员会 是保证和扩大党外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制度的性质、职责仍兼容党外人士参与的制度合理性与 功能的发挥最终是通过人的参与来实现的,因而要工作必要性,可与民主监督制度进行衔接。因此,各 保证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参政比例和监督效级国家监察委员会应该逐步选配政治过硬、业务过 果。一方面,要继续保证党外人士在“一府两院”和硬、作风过硬的优秀党外人士参与相关工作 人大的参政。日前,这方面惯例和《条例》规定的比 二是深化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本轮党和国家 例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比例没有普遍达标且机构改革后,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 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这从部分省市区新一届人大代员会、统一管理宗教工作、统一管理侨务工作、统 表的构成可见一斑(见表1)。另一方面,要保证党领导海外统战工作。由此,党政涉统部门的大部制 外人士在国家监察机关中的参政监督权利。监察委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员会是党的政治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台办、港澳办已纳入同级党 规定,监察委员会也是国家的监察机关。在实践中,委统战部领导、实行合署办公,进一步完善了党和国 各级监察委员会与纪委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家涉统大统战部门体制改革,下一步,应在这种新的 子。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组织格局下深化构建集中权威高效的统一战线工作 机关,负有多项监督职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前,各体制 级行政监察机关与各级纪委合署办公,普遍配备了 表1新一届省市区(部分)人大代表中共党员与非中共党员构成比率 省区市 中共党员人数及比例 非中共党员人数及比例 北京市 64.59% 35.41% 河北省 3400% 山西省 63,40% 36.60% 内蒙古自治区 93% 3607% 吉林省 373 7300% 2700% 上海市 531 62.10 37.90% 江苏省 73,80% 浙江省 3220% 徽省 3.50% 36.50% 山东省 73.17% 26.83% 湖南省 89.15% 10.85% 广东省 796 512 6632% 3368% 广西壮族自治区 467 6709% 3291% 重庆市 63.43 % 36.57% 四川省 69.80% 30.20% 南省 68.0 3200% 39.50% 青海省 84.70% 15.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14.90% 数据来源:以上省区市人大官网数据,查询时间截至2018年2月27日 三是全面提高统一战线制度的规制效能。统一对国家政治安全内外挑战的底线作用,增强中国特 战线工作存在诸多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的敏感领域。色国家治理的整体安全水平。目前,重点是加强反 政党、民族、宗教、港澳台等领域一直是西方反华势分裂的法治体系建设,把反分裂贯穿统一战线制度 力干预中国内政、战略遏制中国、对中国进行渗透的实施全程,加强对港澳台与内地(大陆)融合发展政 主要领域。要坚持和完善统一战线制度,发挥其应策体系的实施及衔接,为反分裂夯实经济社会基础。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保证和扩大党外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制度 功能的发挥最终是通过人的参与来实现的,因而要 保证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权中的参政比例和监督效 果。一方面,要继续保证党外人士在“一府两院”和 人大的参政。目前,这方面惯例和《条例》规定的比 例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比例没有普遍达标且 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这从部分省市区新一届人大代 表的构成可 见 一 斑(见 表1)。另 一 方 面,要 保 证 党 外人士在国家监察机关中的参政监督权利。监察委 员会是党的政治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监察委员会也是国家的监察机关。在实践中, 各级监察委员会与纪委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 子。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 机关,负有多项监督职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前,各 级行政监察机关与各级纪委合署办公,普遍配备了 党外人士。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后,国家监察委员会 的性质、职责仍兼容党外人士参与的制度合理性与 工作必要性,可与民主监督制度进行衔接。因此,各 级国家监察委员会应该逐步选配政治过硬、业务过 硬、作风过硬的优秀党外人士参与相关工作。 二是深化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本轮党和国家 机构改革后,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 员会、统一管理宗教工作、统一管理侨务工作、统一 领导海外统战工作。由此,党政涉统部门的大部制 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台办、港澳办已纳入同级党 委统战部领导、实行合署办公,进一步完善了党和国 家涉统大统战部门体制改革,下一步,应在这种新的 组织格局下深化构建集中权威高效的统一战线工作 体制。 表1 新一届省市区(部分)人大代表中共党员与非中共党员构成比率 省区市 总数 中共党员人数及比例 非中共党员人数及比例 北京市 771 498 64.59% 273 35.41% 河北省 753 497 66.00% 256 34.00% 山西省 552 350 63.40% 202 36.60% 内蒙古自治区 535 342 63.93% 193 36.07% 吉林省 511 373 73.00% 138 27.00% 上海市 855 531 62.10% 324 37.90% 江苏省 808 596 73.80% 212 26.20% 浙江省 630 427 67.80% 203 32.20% 安徽省 723 459 63.50% 264 36.50% 山东省 902 660 73.17% 242 26.83% 湖南省 766 682 89.15% 84 10.85% 广东省 796 512 66.32% 284 33.68% 广西壮族自治区 696 467 67.09% 229 32.91% 重庆市 856 543 63.43% 313 36.57% 四川省 887 621 69.80% 266 30.20% 云南省 636 432 68.00% 204 32.00% 甘肃省 509 308 60.50% 201 39.50% 青海省 392 332 84.70% 60 15.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416 355 85.10% 61 14.90% 数据来源:以上省区市人大官网数据,查询时间截至2018年2月27日 三是全面提高统一战线制度的规制效能。统一 战线工作存在诸多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的敏感领域。 政党、民族、宗教、港澳 台 等 领 域 一 直 是 西 方 反 华 势 力干预中国内政、战略遏制中国、对中国进行渗透的 主要领域。要坚持和 完 善 统 一 战 线 制 度,发 挥 其 应 对国家政治安全内外挑战的 底 线 作 用,增 强 中 国 特 色国家治理的整体 安 全 水 平。目 前,重 点 是 加 强 反 分裂的法治体系建设,把反分裂贯穿统一战线制度 实施全程,加强对港澳台与内地(大陆)融 合 发 展 政 策体系的实施及衔接,为反分裂夯实经济社会基础。 · 22 · 第39卷 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月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三)构建统一战线制度话语体系 三是从实践优势到话语优势。中国特色国家治 统一战线制度是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上层建筑的理经实践检验是有效的,统一战线的国家治理模式 重要内容,具有话语价值。完善和发展统一战线制被证明具有独特优势。这种实践优势归功于统一战 度,要加深对统一战线制度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线的制度架构成功处理了“一与多”的关系,有效避 实践层面,而是要进入理论提升的层面;不能仅停留免了社会不同主体力量间的矛盾和冲突,调动了绝 在政策层面,而是要进入学理阐释的层面。构建统大多数劳动创业的积极性。统一战线制度在稳定有 战线制度话语要立足以下话语表述的更新与序、有效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 升级 了中国方案。这一中国方案富含的统一战线元素 是从协商立国到协商治国。统一战线制度归需要进一步从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构建统一 根结底是民主制度,且其最鲜明的内容就是协商。战线制度话语优势,需要从大众话语、政策话语和学 协商作为人民民主的真谛,不仅发生于中国特色社术话语三个层次来推进。特别是要注意对统一战线 会主义民主的实践中,也发生于中国新民主主义政制度建构新的话语表述体系,以对统一战线政策和 权的创设时。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产生就是中国共产实践形成话语引领。统一战线制度的话语构建从统 党同党外力量、社会各界深入协商的结果。协商建战线实践而来,反过来指导统一战线实践。基于 国使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进程中确立的领导地位三种话语的融合转化,统一战线制度在国内和国外 获得了法理上的合法性。协商建国成为中国现代社的话语优势将不断被激活,助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 会由革命阶段转向后革命阶段、由革命转向改革建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设的核心节点和核心机制。随着我国社会阶段的演 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和社会对协商的需参考文献: 求更加广泛、多元。针对这种协商需求变化,中国特[1]蔡宇宏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生性要素 色国家治理内在地包含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强 [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7(3):41-51 调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体现了协商的本质内涵,[2]关梦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与扩大爱国统一战线间 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协商治国。无论是协商立国还是 题[J]政治学研究,1985(2):8-11. 协商治国,统一战线都是重要力量、重要渠道和重要[3]陈春龙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伟大实践——论 机制。相比协商建国而言,协商治国越是深入开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J].浙江 越是需要树立统一战线制度意识、完善统一战线制 学刊,1992(3):41-45 度体系、发挥统一战线制度功能 [4]任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是一项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是从统战立国到统战治国。统一战线重要法 学版),1995(1):24-30+51 宝作用的地位确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和[5]李俊对邓小平统一战线制度建设方略的思考[J思想 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 战线,1999(5):1-5+24 的任务由革命到执政的转变,统一战线的主题任务[6]李俊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的理论思考[门.社会主 也随之发生转变,即从服务革命斗争胜利、取得政权 义研究,2005(4):73-75 到服务建设改革事业、完善治理的转变。统一战线[7]李俊,蔡宏宇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研究[M],北京:华 服务革命事业即为统战立国。在统战立国进程中, 文出版社,200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助力完成具有统一战线[8]黄友敬建党90周年来统一战线从策略到制度的历程 性质的联合政府的组建。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 与启示[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32-34 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嵌入国家治理之中。[9]在杰爱国统一战线是宠法确立的政治制度[中国浦 统一战线嵌入国家治理,作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 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3):65-69 内在安排并发挥作用,即为统战治国。统战治国基[10]谢遐龄论作为政治制度的统一战线[上海市社会 于统一战线制度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 主义学院学报,2010:(2):2-6 [I]肖存良,相互支撑:统一战线的理性化与社会主义协 度和国家治理制度中的全方位渗透。统一战线制度 商民主制度建设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越是成熟发展和体现效能,统战治国越是具有保障, 013(1):16-21 越能深入推进;统战治国越是深入和完善,中国特色[12]张艳娥,统一战线与中国制度方案的内生性逻辑[门 国家治理越是成熟和完善。基于统一战线制度,统 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1):6-14 战治国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鲜明特色 [13]林华山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图景 (c)1994-201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三)构建统一战线制度话语体系 统一战线制度是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上层建筑的 重要内容,具有话语 价 值。完 善 和 发 展 统 一 战 线 制 度,要加深对统一战 线 制 度 的 理 解。不 能 仅 停 留 在 实践层面,而是要进入理论提升的层面;不能仅停留 在政策层面,而是要 进 入 学 理 阐 释 的 层 面。构 建 统 一战 线 制 度 话 语 要 立 足 以 下 话 语 表 述 的 更 新 与 升级。 一是从协商立国到协商治国。统一战线制度归 根结底是 民 主 制 度,且其最鲜明的内容就是协商。 协商作为人民民主的真谛,不 仅 发 生 于 中 国 特 色 社 会主义民主的实践中,也发生 于 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政 权的创设时。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产生就是中国共产 党同党外力量、社会 各 界 深 入 协 商 的 结 果。协 商 建 国使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进程中确立的领导地位 获得了法理上的合法性。协商建国成为中国现代社 会由革命阶段转向后革命阶 段、由 革 命 转 向 改 革 建 设的核心节点和核心机制。随着我国社会阶段的演 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 家 和 社 会 对 协 商 的 需 求更加广泛、多元。针对这种协商需求变化,中国特 色国家治理内在地包含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强 调共商、共建、共 治、共 享,体 现 了 协 商 的 本 质 内 涵, 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协商治国。无论是协商立国还是 协商治国,统一战线都是重要力量、重要渠道和重要 机制。相比协商建国而言,协商治国越是深入开展, 越是需要树立统一战线制度 意 识、完 善 统 一 战 线 制 度体系、发挥统一战线制度功能。 二是从统战立国到统战治国。统一战线重要法 宝作用的地位确立于新民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丰 富 和 发展于社会主义建 设、改 革 时 期。由 于 中 国 共 产 党 的任务由革命到执政的转变,统 一 战 线 的 主 题 任 务 也随之发生转变,即从服务革命斗争胜利、取得政权 到服务建设改革事 业、完 善 治 理 的 转 变。统 一 战 线 服务革命事业即为 统 战 立 国。在统战立国进程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助力完成具有统一战线 性质的联合政府的组建。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 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 务 大 局,嵌入国家治理之中。 统一战线嵌入国家治理,作为 中 国 特 色 国 家 治 理 的 内在安排并发挥作 用,即 为 统 战 治 国。统 战 治 国 基 于统一战线制度在我国根本 政 治 制 度、基 本 政 治 制 度和国家治理制度中的全方位渗透。统一战线制度 越是成熟发展和体现效能,统战治国越是具有保障, 越能深入推进;统战治国越是深入和完善,中国特色 国家治理越是成熟 和 完 善。基 于 统 一 战 线 制 度,统 战治国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鲜明特色。 三是从实践优势到话语优势。中国特色国家治 理经实践检验是有效的,统一战线的国家治理模式 被证明具有独特优势。这种实践优势归功于统一战 线的制度架构成功处理了“一与多”的 关 系,有 效 避 免了社会不同主体力量间的 矛 盾 和 冲 突,调 动 了 绝 大多数劳动创业的积极性。统一战线制度在稳定有 序、有效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 了中国方案。这一中国方案富含的统一战线元素, 需要进一步从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构建统一 战线制度话语优势,需要从大众话语、政策话语和学 术话语三个层次来推进。特别是要注意对统一战线 制度建构新的话语表述体系,以 对 统 一 战 线 政 策 和 实践形成话语引领。统一战线制度的话语构建从统 一战线实践而来,反 过 来 指 导 统 一 战 线 实 践。基 于 三种话语的融合转化,统一战线制度在国内和国外 的话语优势将不断被激活,助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蔡宇宏.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生性要素 [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7(3):41-51. [2] 关梦觉.“一个国家、两 种 制 度”与扩大爱国统一战线问 题[J].政治学研究,1985(2):8-11. [3] 陈春 龙.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伟大实践———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J].浙 江 学刊,1992(3):41-45. [4] 任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是一项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5(1):24-30+51. [5] 李俊.对邓小平统一战线制度建设方略的思考[J].思想 战线,1999(5):1-5+24. [6] 李俊.新时期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的理论思考[J].社会主 义研究,2005(4):73-75. [7] 李俊,蔡宏宇.新时期统一战 线 制 度 研 究[M].北 京:华 文出版社,2008. [8] 黄友敬.建党90周年来统一战线从策略到制度的历程 与启示[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32-34. [9] 任杰.爱国统一战线是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J].中国浦 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3):65-69. [10] 谢遐龄.论作为政治制度的统一战线[J].上 海 市 社 会 主义学院学报,2010:(2):2-6. [11] 肖存良.相 互 支 撑:统一战线的理性化与社会主义协 商民主制度建设研究[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1):16-21. [12] 张艳娥.统一战线与中国制度方案的内生性逻辑[J]. 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1):6-14. [13] 林华山.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图景——— · 32 · 林华山,等: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