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时间:2015-04-281202 网络出版地址:htp/www.cnkinet/kcms/detail/1.2746G2.20150428.1202.02html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微博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视角 查先进张晋朝严亚兰 摘要双路径模型最早由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提出,认为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改变主要 受到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影响。本文运用双路径模型硏究微博环境下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 行为,认为用户对该行为的态度改变受到信息质量(中枢路径)和信源可信度(边缘路径) 的影响。鉴于微博的娱乐性和学术信息的严谨性,本文将用户态度分为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 两个方面。首先基于已有的文献构建信息质量二阶模型,并构建微博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 因素硏究模型。然后采用问卷调査法,搜集294份有效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 乘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都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 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且信息质量的影响均大于信源可信度的影响,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进 步显著正向影响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图2。表4。参考文献58。附录1。 关键词微博学术信息信息搜寻行为双路径模型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 分类号G350 Impacting Factors of Users'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microblogs: a dual-Rout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ZHA Xianjin, ZHANG Jinchao YAN Yalan ABSTRACT In the eyes of general users, microblogs are mainly used to meet their entertainment needs and the academic value of microblogs seems relatively weak. Users are likely to doubt the academic value of microblogs, which thus restricts the academic use of microbog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acilita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social media, microblogs attract tremendous users. Microblogs can not only promote academic exchange among users but also enhance the visibility and use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through users'writing, recommendation, review, forwarding or sharing links, resulting in 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and diffusion of scientific and expertise knowledge. However microblogs encourage users to generate contents. Users can express and publish diversified views, and the generated contents lack traditional review mechanisms. In this situation, the information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求和能力调节下的网络信息行为影响规律及优化研究”(编号 71373193)的研究成果之一。( This article is an outcome of the project"“ Study on influencing patterns and optimizing of network information behavior give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need and capability"(No. 71373193)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通信作者:查先进, Email: xianjinzha@l63com,ORCD:0000016522-3414(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toZhaXianjin,Email:xianjinzha(@163.com,Orcid:0000-0001-6522-3414)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1 微博环境下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视角 查先进 张晋朝 严亚兰 摘 要 双路径模型最早由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提出,认为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改变主要 受到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影响。本文运用双路径模型研究微博环境下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 行为,认为用户对该行为的态度改变受到信息质量(中枢路径)和信源可信度(边缘路径) 的影响。鉴于微博的娱乐性和学术信息的严谨性,本文将用户态度分为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 两个方面。首先基于已有的文献构建信息质量二阶模型,并构建微博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 因素研究模型。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 294 份有效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 二乘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都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 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且信息质量的影响均大于信源可信度的影响,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进 一步显著正向影响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图 2。表 4。参考文献 58。附录 1。 关键词 微博学术信息 信息搜寻行为 双路径模型 信息质量 信源可信度 分类号 G350 Impacting Factors of Users’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Microblogs: A Dual-Rout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ZHA Xianjin, ZHANG Jinchao & YAN Yalan ABSTRACT In the eyes of general users, microblogs are mainly used to meet their entertainment needs and the academic value of microblogs seems relatively weak. Users are likely to doubt the academic value of microblogs, which thus restricts the academic use of microbog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acilita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type of social media, microblogs attract tremendous users. Microblogs can not only promote academic exchange among users but also enhance the visibility and use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through users’ writing, recommendation, review, forwarding or sharing links, resulting in 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and diffusion of scientific and expertise knowledge. However, microblogs encourage users to generate contents. Users can express and publish diversified views, and the generated contents lack traditional review mechanisms. In this situation, the information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求和能力调节下的网络信息行为影响规律及优化研究”(编号: 71373193)的研究成果之一。(This article is an outcome of the project ―Study on influencing patterns and optimizing of network information behavior given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need and capability‖ (No. 71373193)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通信作者:查先进,Email:xianjinzha@163.com,ORCID:0000-0001-6522-3414(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ZHA Xianjin, Email: xianjinzha@163.com, ORCID: 0000-0001-6522-3414) 网络出版时间:2015-04-28 12:02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2746.G2.20150428.1202.002.html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quality of microblogs becomes an issue of concern of more and more users The dual-route models were first proposed by the sociopsychology scholar, suggesting that individuals attitude change towards a behavior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central route and the ripheral route. This study focuses on users'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microblogs, suggesting that users'attitude change towards this behavior is impacted by information quality(central route)and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peripheral route). Given the entertainment nature of microblogs and the rigor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the attitud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includes both cognitive response and affective response. Firstly, according to prior literature,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second-order model and the research model exploring impacting factors of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were developed. The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nd 294 valid data were collected.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was used to conduct data analysis From the results,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second-order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s confirmed, where relevance is mostly reflected by information quality, showing that the judgment of information quality mostly lies in the judgment of the relevance of information when users seek cademic information in microblogs. Meanwhile,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s on users' cognitive response and affective response, with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quality being larger than that of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Furthermore, cognitive response and affective response positively impact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with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response being larger than that of affective The dual-route models suggest that the attitude change formed by the central route is more robust. Consequently,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microblogs should be given top priority by both the institutions holding microblogs and microblog developer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activities. Only in this way, the user experience be enhanced and the stable academic need stickiness be generated by users, with the results that microblogs would play positive roles in facilitating academic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Given the weak academic effect of microblogs and the weak consciousnes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y users at the current stage, future research is invited to continuously track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microblogs so as to obtain longitudina research data, which would complement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2 figs. 4 tabs. 58 refs appendix KEY WORDS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Dual-route models Information quality.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化媒体,微博( microblog)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群体。在国外,随 着 Twitter服务的推出,微博在大众群体中日渐流行,至今 Twitter依然是一个最大的服务平 台。国内的微博产品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微博被广泛地接受和 使用,成为人们进行日常信息交流与共享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和渠道。微博内容包括日常 生活、时事新闻、营销、娱乐、学术等类型的信息,涵盖丰富的主题,其中的有些信息内容 甚至无法直接从传统媒体获取。微博不仅能满足用户娱乐和社会监督的需求,还以内容创造 或信息中介为特征,为联系松散的个人提供信息发布、共享和大众传播的平台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2 quality of microblogs becomes an issue of concern of more and more users. The dual-route models were first proposed by the sociopsychology scholar, suggesting that individuals’ attitude change towards a behavior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central route and the peripheral route. This study focuses on users’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microblogs, suggesting that users’ attitude change towards this behavior is impacted by information quality (central route) and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peripheral route). Given the entertainment nature of microblogs and the rigor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the attitud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includes both cognitive response and affective response. Firstly, according to prior literature,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second-order model and the research model exploring impacting factors of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were developed. The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nd 294 valid data were collected.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was used to conduct data analysis. From the results,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second-order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is confirmed, where relevance is mostly reflected by information quality, showing that the judgment of information quality mostly lies in the judgment of the relevance of information when users seek academic information in microblogs. Meanwhile,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s on users’ cognitive response and affective response, with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quality being larger than that of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Furthermore, cognitive response and affective response positively impact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with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response being larger than that of affective response. The dual-route models suggest that the attitude change formed by the central route is more robust. Consequently,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of microblogs should be given top priority by both the institutions holding microblogs and microblog developer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activitie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user experience be enhanced and the stable academic need stickiness be generated by users, with the results that microblogs would play positive roles in facilitating academic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Given the weak academic effect of microblogs and the weak consciousnes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y users at the current stage, future research is invited to continuously track academic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microblogs so as to obtain longitudinal research data, which would complement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2 figs. 4 tabs. 58 refs. 1 appendix. KEY WORDS Microblog academic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Dual-route models. Information quality. Inform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化媒体,微博(microblog)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群体。在国外,随 着 Twitter 服务的推出,微博在大众群体中日渐流行,至今 Twitter 依然是一个最大的服务平 台[1]。国内的微博产品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微博被广泛地接受和 使用,成为人们进行日常信息交流与共享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和渠道。微博内容包括日常 生活、时事新闻、营销、娱乐、学术等类型的信息,涵盖丰富的主题,其中的有些信息内容 甚至无法直接从传统媒体获取。微博不仅能满足用户娱乐和社会监督的需求,还以内容创造 或信息中介为特征,为联系松散的个人提供信息发布、共享和大众传播的平台[2]。Oh 等[3]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认为微博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它能便捷地传播未经权威媒体机构验证的消息。 用户可针对某一给定的或感兴趣的话题以文字、图片、视频或网络链接的形式进行异步交流。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増强,各类高校图书馆、学术刊物、学者等纷纷开通经过认证的官方 微博或个人账号,通过微博实时地发布或转发学术信息。用户可通过关注学术微博账号方便 地跟踪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课题等信息。通过撰写、推荐、评论、转发或分享链接等 方式,微博不仅可以增进用户之间的学术交流,还能增加学术类信息内容的可见性和使用 便于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与扩散。 微博的学术信息交流活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盛宇以新浪微博为例,从信息发布 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对其提出的学术交流过程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孔繁超根据对新浪微博 的调查分析,探讨了我国图书馆学人微博学术交流的现状与不足。 johnson研究了在 Twitter 上发布社交信息、学术信息、社交与学术混合信息对于学生对教师可信度感知的影响。使用 Twitter的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对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篇声称发现了可以预测人类寿命 基因的文章进行评论,这种基于 Twitter的公开的“同行评审”方式很快发现这篇文章的方 法论存在问题。微博正在改变着研究人员的学术实践活动。学者们所发布的微博信息中, 近50%的内容是关于学术交流的。 Veletsianos的研究发现,学者在 Twitter分享与专业 实践相关的信息、资源和媒介,分享关于教室和学生的信息,寻求帮助或为他人提供建议 参与社会评论等。bner等发现教师和学生使用微博来提问、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分享 资源。专业性学术会议中,参会人员通过实时更新微博与同行交流,已成为一种逐渐流行的 方式12 从信息生产的角度来看,如同其他社会化媒体一样,微博上越来越多的信息来源变得混 乱甚至可疑,并且传统的监督和把关机制如同行评审和编辑评审被用户评论所替代。在 这种情况下,微博的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应该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在一般用户眼里,微 博主要用于满足娱乐性需求,其学术性作用仍然相对较弱,用户会对微博的学术价值产生质 疑,从而影响微博学术价值的充分发挥。Kim等发现仅有25%的用户将微博作为信息源 使用。 Rowlands等发现仅有不到10%的研究人员使用微博。本文以双路径模型(dual- route models)为理论背景,结合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视角探寻微博环境下影响用户学术信息搜 寻行为的规律,旨在推动微博学术交流活动的健康发展。 1双路径模型 双路径模型也称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由Pety 和 Cacioppo6提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双路径模型描述一个人接触一 条消息时该消息的特征如何影响其态度的形成,继而如何影响其行为8。该理论为组织 分类和理解沟通中的基本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框架,被广泛应用于营销学、 管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基于信息加工深度和个人主观精确性需求的不同,双路径模型从中 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双路径视角解释信息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态度及其行为变化10。其 中,中枢路径是指人们需要对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精密的认知思考并仔细察看这些信息的 相对优势和相关性,从而形成对目标行为的认知判断:边缘路径是指人们通过简单的线索或 推理来评判目标行为,并不涉及深入的认知思考。在中枢路径上,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 时间,使用信息质量等标准对相关信息进行慎重周到的加工,从而做出理性反应。在边缘路 径上,人们仅使用信源可信度或信息数量等简单的启发式线索进行积极的或消极的判断 12。通过中枢路径处理信息比通过边缘路径处理信息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因此,中枢路 径上形成的态度变化更加稳定、持久且可预测,而边缘路径上发生的态度变化则并不持久 双路径模型的基本原则是精细加工的连续性,其范围从低水平精细加工(浅层思考)到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3 认为微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它能便捷地传播未经权威媒体机构验证的消息。 用户可针对某一给定的或感兴趣的话题以文字、图片、视频或网络链接的形式进行异步交流。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增强,各类高校图书馆、学术刊物、学者等纷纷开通经过认证的官方 微博或个人账号,通过微博实时地发布或转发学术信息。用户可通过关注学术微博账号方便 地跟踪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课题等信息。通过撰写、推荐、评论、转发或分享链接等 方式,微博不仅可以增进用户之间的学术交流,还能增加学术类信息内容的可见性和使用率, 便于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与扩散[4]。 微博的学术信息交流活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盛宇[5]以新浪微博为例,从信息发布 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对其提出的学术交流过程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孔繁超[6]根据对新浪微博 的调查分析,探讨了我国图书馆学人微博学术交流的现状与不足。Johnson[7]研究了在 Twitter 上发布社交信息、学术信息、社交与学术混合信息对于学生对教师可信度感知的影响。使用 Twitter 的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对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篇声称发现了可以预测人类寿命 基因的文章进行评论,这种基于 Twitter 的公开的“同行评审”方式很快发现这篇文章的方 法论存在问题[8]。微博正在改变着研究人员的学术实践活动。学者们所发布的微博信息中, 近 50%的内容是关于学术交流的[4]。Veletsianos[9]的研究发现,学者在 Twitter 上分享与专业 实践相关的信息、资源和媒介,分享关于教室和学生的信息,寻求帮助或为他人提供建议, 参与社会评论等。Ebner 等[10]发现教师和学生使用微博来提问、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分享 资源。专业性学术会议中,参会人员通过实时更新微博与同行交流,已成为一种逐渐流行的 方式[11-12]。 从信息生产的角度来看,如同其他社会化媒体一样,微博上越来越多的信息来源变得混 乱甚至可疑,并且传统的监督和把关机制如同行评审和编辑评审被用户评论所替代[13]。在 这种情况下,微博的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应该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在一般用户眼里,微 博主要用于满足娱乐性需求,其学术性作用仍然相对较弱,用户会对微博的学术价值产生质 疑,从而影响微博学术价值的充分发挥。Kim 等[14]发现仅有 25%的用户将微博作为信息源 使用。Rowlands 等[15]发现仅有不到 10%的研究人员使用微博。本文以双路径模型(dual-route models)为理论背景,结合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视角探寻微博环境下影响用户学术信息搜 寻行为的规律,旨在推动微博学术交流活动的健康发展。 1 双路径模型 双路径模型也称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由 Petty 和 Cacioppo[16-17]提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双路径模型描述一个人接触一 条消息时该消息的特征如何影响其态度的形成,继而如何影响其行为[18]。该理论为组织、 分类和理解沟通中的基本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框架[19],被广泛应用于营销学、 管理学和传播学等领域。基于信息加工深度和个人主观精确性需求的不同,双路径模型从中 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双路径视角解释信息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态度及其行为变化[17,20]。其 中,中枢路径是指人们需要对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精密的认知思考并仔细察看这些信息的 相对优势和相关性,从而形成对目标行为的认知判断;边缘路径是指人们通过简单的线索或 推理来评判目标行为,并不涉及深入的认知思考[17]。在中枢路径上,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 时间,使用信息质量等标准对相关信息进行慎重周到的加工,从而做出理性反应。在边缘路 径上,人们仅使用信源可信度或信息数量等简单的启发式线索进行积极的或消极的判断 [21-22]。通过中枢路径处理信息比通过边缘路径处理信息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因此,中枢路 径上形成的态度变化更加稳定、持久且可预测,而边缘路径上发生的态度变化则并不持久[2, 16]。 双路径模型的基本原则是精细加工的连续性,其范围从低水平精细加工(浅层思考)到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高水平精细加工(深度思考)。其中,精细加工是指个体认真思考论据的程度。双路 径模型认为,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对用户态度变化的影响,会因信息接受者精细加工水平(如 卷入度和专业知识)的不同而不同,即当个体的精细加工程度较高(如高度卷入或具备较高 水平的专业知识)时,他们会通过中枢路径来评估信息;相反,当个体的精细加工程度较低 (卷入度较低或专业知识较少)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边缘路径来评估信息,此时,中枢路 径的影响将减弱。影响精细加工可能性的因素通常包括动机和能力两个方面,人们选择 中枢路径还是边缘路径取决于他们加工信息的动机和能力。人们处理加工信息的深度随着他 们的动机和能力的提升而增加。当动机或能力较高时,人们会倾向于通过中枢路径来加工处 理信息,而当动机不充分或能力不足时他们则通过边缘路径来加工信息。尽管由中枢路径引 起的态度变化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也是难度较大的一条路径,因为人们必须具备充分的动机 和能力以对主题进行精细加工6 学者们利用双路径模型或其扩展来研究用户的信息接受行为。 Bhattacherjee和 I Sanford20 基于基本的双路径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进行硏究,发现论据质量(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 影响用户对文档管理系统的态度。 Angst和 Agarwal3利用双路径模型研究人们对电子健康 病历的接受行为,发现个人对信息隐私的担心与论据质量产生交互作用并进而影响人们对电 子健康病历的态度。Yi等凹基于双路径模型和 Toulmin的论证模型研究网络健康信息初始 信任的影响因素,发现论据质量、来源的专业程度、信息质量感知和风险感知对初始信任的 形成产生重要影响。Chen和κu基于双路径模型研究虚拟社区用户忠诚度问题,发现论据 质量和来源可信度正向影响用户感知的关系质量,并进而影响用户的忠诚度。同时,用户技 能正向调节论据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负向调节来源可信度对关系质量的影响。Tang等 基于双路径多过程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研究网站的传播路径,发现与通过边缘路径形成的 态度相比,从中枢路径经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态度更能影响信息搜索和旅行意愿。Luo等基 于双路径模型对电子口碑论坛用户进行了考察,发现信奉个人主义文化的用户倾向于从信息 多面性来感知信息可信度,而信奉集体主义文化的用户倾向于从信息一致性和信息评级来感 知信息可信度。 Filler和Meay基于双路径模型对旅客进行考察,发现信息的准确性 增值性、相关性、及时性等中枢路径和商品排名等边缘路径显著影响旅客对在线点评信息的 采纳2。 2研究模型的构建 21信息质量二阶模型的构建 双路径模型认为被激励或愿意加工处理信息的人更可能采用中枢路径,他们需要花费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根据信息质量等标准做出理性反应2。信息质量的影响在高水平精细加 工条件下会提高。图书情报、信息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的多数研究认为信息质量是一个 多维变量。有的研究从客观视角出发,认为信息质量指信息满足用户参与特定活动的要求 3,有的从主观视角出发,认为信息质量指人们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参照他们对信息的 期望或其他信息,对信息的良好性和有用性做出的主观判断9。Gora等认为信息质量是 个与信息系统输出质量有关的概念,涉及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Wang和 Strong从客 观和主观两个视角出发,认为信息质量是指适合使用( fitness for use)。大量研究对信息 质量的潜在维度进行了探索。Wang和 Strong于19%6年提出内在信息质量、情景信息质量、 表象信息质量和可访问性信息质量之后,Lee等即针对信息质量提出了合理信息、可靠信 息、有用信息和可用信息等维度。Aay等国从准确性和客观性(内在信息质量)、完整性 (情境信息质量)和代表性(表象信息质量)等维度研究了维基百科信息质量问题。 Filler 和 McLeay2从信息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增值性六个维度探讨 在线评论的信息质量。 Rabjohn等将信息质量的具体特征要素即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4 高水平精细加工(深度思考)[23]。其中,精细加工是指个体认真思考论据的程度[17]。双路 径模型认为,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对用户态度变化的影响,会因信息接受者精细加工水平(如 卷入度和专业知识)的不同而不同,即当个体的精细加工程度较高(如高度卷入或具备较高 水平的专业知识)时,他们会通过中枢路径来评估信息;相反,当个体的精细加工程度较低 (卷入度较低或专业知识较少)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边缘路径来评估信息,此时,中枢路 径的影响将减弱[24]。影响精细加工可能性的因素通常包括动机和能力两个方面,人们选择 中枢路径还是边缘路径取决于他们加工信息的动机和能力。人们处理加工信息的深度随着他 们的动机和能力的提升而增加。当动机或能力较高时,人们会倾向于通过中枢路径来加工处 理信息,而当动机不充分或能力不足时他们则通过边缘路径来加工信息。尽管由中枢路径引 起的态度变化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也是难度较大的一条路径,因为人们必须具备充分的动机 和能力以对主题进行精细加工[16]。 学者们利用双路径模型或其扩展来研究用户的信息接受行为。Bhattacherjee和Sanford[20] 基于基本的双路径模型和技术接受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论据质量(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 影响用户对文档管理系统的态度。Angst 和 Agarwal[25]利用双路径模型研究人们对电子健康 病历的接受行为,发现个人对信息隐私的担心与论据质量产生交互作用并进而影响人们对电 子健康病历的态度。Yi 等[26]基于双路径模型和 Toulmin 的论证模型研究网络健康信息初始 信任的影响因素,发现论据质量、来源的专业程度、信息质量感知和风险感知对初始信任的 形成产生重要影响。Chen 和 Ku[27]基于双路径模型研究虚拟社区用户忠诚度问题,发现论据 质量和来源可信度正向影响用户感知的关系质量,并进而影响用户的忠诚度。同时,用户技 能正向调节论据质量对关系质量的影响,负向调节来源可信度对关系质量的影响。Tang 等[19] 基于双路径多过程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研究网站的传播路径,发现与通过边缘路径形成的 态度相比,从中枢路径经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态度更能影响信息搜索和旅行意愿。Luo 等基 于双路径模型对电子口碑论坛用户进行了考察,发现信奉个人主义文化的用户倾向于从信息 多面性来感知信息可信度,而信奉集体主义文化的用户倾向于从信息一致性和信息评级来感 知信息可信度[24]。Filieri 和 McLeay 基于双路径模型对旅客进行考察,发现信息的准确性、 增值性、相关性、及时性等中枢路径和商品排名等边缘路径显著影响旅客对在线点评信息的 采纳[23]。 2 研究模型的构建 2.1 信息质量二阶模型的构建 双路径模型认为被激励或愿意加工处理信息的人更可能采用中枢路径,他们需要花费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根据信息质量等标准做出理性反应[22]。信息质量的影响在高水平精细加 工条件下会提高[16]。图书情报、信息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的多数研究认为信息质量是一个 多维变量。有的研究从客观视角出发,认为信息质量指信息满足用户参与特定活动的要求 [28],有的从主观视角出发,认为信息质量指人们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参照他们对信息的 期望或其他信息,对信息的良好性和有用性做出的主观判断[29]。Gorla 等[30]认为信息质量是 一个与信息系统输出质量有关的概念,涉及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Wang 和 Strong 从客 观和主观两个视角出发,认为信息质量是指适合使用(fitness for use)[31]。大量研究对信息 质量的潜在维度进行了探索。Wang 和 Strong 于 1996 年提出内在信息质量、情景信息质量、 表象信息质量和可访问性信息质量之后[31],Lee 等[32]针对信息质量提出了合理信息、可靠信 息、有用信息和可用信息等维度。Arazy 等[33]从准确性和客观性(内在信息质量)、完整性 (情境信息质量)和代表性(表象信息质量)等维度研究了维基百科信息质量问题。Filieri 和 McLeay[23]从信息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增值性六个维度探讨了 在线评论的信息质量。Rabjohn 等[34]将信息质量的具体特征要素即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和完整性纳入到网络环境下信息采纳模型的研究中,扩展了双路径理论的应用范围 表1列出了将信息质量作为二阶变量的一些文献,信息质量既可以作为反映式二阶变 量,也可以作为形成式二阶变量,它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定义了信息质量。 表1信息质量二阶模型小结 二阶二阶变 文献来源 一阶变量 定义 变量量类型 易理解性信息的含义清晰程度,容易理解与阅读的程度 McKinney et a.信息 质量/反映式|可靠性 信息的准确性、可信性和一致性的程度 有用性用户对信息可以提高他们决策的可能性的评估 形式 用户对信息呈现方式的感知 准确性用户对信息正确性的感知。 质量/形成式「及时性用户对信息新颖程度的感知 范围 系统提供信息的广泛程度 易理解性用户对信息易理解程度的感知 信息内容 信息内容测量的是在报告/调查屏幕上呈现给用户的信息 Gorla et al.信息 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010) 质量/反映式 信息形式测量的是展现信息的风格以及信息是否以容易 信息形式 理解的形式被提供。 u总\成式准确性伯息正确,明确,有意义、可信和一致的程度, 资讯性信息的充分、及时和有用的程度。 质量 准确性用户认为系统没有错误的程度。 用户认为系统提供给他们的开展工作所需所有信息的丰 内容 信总\形成式「形式 富程度 质量 用户认为系统的输出容易阅读和理解的程度 及时性 当用户需要信息时,他们认为系统能提供所需信息的程 可靠性信息被认为真实、可信和可靠的程度 客观性信息公平、公正及无偏见的程度 Zheng et al.信息 (2013) 质量/形成式增值性信息是有益的并提供使用该信息优势的程度 及时性对于手头的任务,信息充分更新的程度 丰富性信息足以满足特定需求的程度 形式 信息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被呈现的程度。 注:当某潜在变量与测量变量直接关联时,该潜在变量为一阶变量。当某潜在变量不是直接与测量变量相关联,而是先关 联到低层的潜在变量,低层的潜在变量再关联到测量变量,根据关联的层级可形成二阶变量、三阶变量等。对于每个层级,变 量之间的关联可以是反映式的( reflective),也可以是形成式的( formative)。例如,一阶反映式变量是指在测量模型中,该变 量(潜在变量)是原因,测量变量是结果,即,测量模型中的箭头从潜在变量指向测量变量。一阶形成式变量是指在测量模型 中,该变量(潜在变量)是结果,测量变量是原因,即,测量模型中的箭头从测量变量指向潜在变量。对于二阶变量,存在4 种类型:反映反映式、反映形成式、形成-反映式、形成形成式,例如,对于反映反映式,一阶变量与测量变量之间的关联是 反映式的,二阶变量与一阶变量之间的关联也是反映式 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既要满足用户需求,也要符合客观实际。微博的信息内容由用户 生成,并且微博平台对于谁将发布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何时发布缺乏有效控制,因此,微博用 户对信息质量的感知将有别于对传统信息质量的感知。本文的信息质量指微博中关于学术信 息内容的质量。参照已有的文献并结合微博学术信息环境,本文重点关注信息质量的六个维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5 和完整性纳入到网络环境下信息采纳模型的研究中,扩展了双路径理论的应用范围。 表 1 列出了将信息质量作为二阶变量的一些文献,信息质量既可以作为反映式二阶变 量,也可以作为形成式二阶变量,它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定义了信息质量。 表 1 信息质量二阶模型小结 文献来源 二阶 变量 二阶变 量类型 一阶变量 定义 McKinney et al. (2002)[35] 信息 质量 反映式 易理解性 信息的含义清晰程度,容易理解与阅读的程度。 可靠性 信息的准确性、可信性和一致性的程度。 有用性 用户对信息可以提高他们决策的可能性的评估。 Zhang (2010)[36] 信息 质量 形成式 形式 用户对信息呈现方式的感知。 准确性 用户对信息正确性的感知。 及时性 用户对信息新颖程度的感知。 范围 系统提供信息的广泛程度。 易理解性 用户对信息易理解程度的感知。 Gorla et al. (2010)[30] 信息 质量 反映式 信息内容 信息内容测量的是在报告/调查屏幕上呈现给用户的信息 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信息形式 信息形式测量的是展现信息的风格以及信息是否以容易 理解的形式被提供。 Chen (2010)[37] 信息 质量 反映式 资讯性 信息的充分、及时和有用的程度。 准确性 信息正确、明确、有意义、可信和一致的程度。 Moores (2012)[38] 信息 质量 形成式 准确性 用户认为系统没有错误的程度。 内容 用户认为系统提供给他们的开展工作所需所有信息的丰 富程度。 形式 用户认为系统的输出容易阅读和理解的程度。 及时性 当用户需要信息时,他们认为系统能提供所需信息的程 度。 Zheng et al. (2013)[39] 信息 质量 形成式 可靠性 信息被认为真实、可信和可靠的程度。 客观性 信息公平、公正及无偏见的程度。 增值性 信息是有益的并提供使用该信息优势的程度。 及时性 对于手头的任务,信息充分更新的程度。 丰富性 信息足以满足特定需求的程度。 形式 信息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被呈现的程度。 注:当某潜在变量与测量变量直接关联时,该潜在变量为一阶变量。当某潜在变量不是直接与测量变量相关联,而是先关 联到低层的潜在变量,低层的潜在变量再关联到测量变量,根据关联的层级可形成二阶变量、三阶变量等。对于每个层级,变 量之间的关联可以是反映式的(reflective),也可以是形成式的(formative)。例如,一阶反映式变量是指在测量模型中,该变 量(潜在变量)是原因,测量变量是结果,即,测量模型中的箭头从潜在变量指向测量变量。一阶形成式变量是指在测量模型 中,该变量(潜在变量)是结果,测量变量是原因,即,测量模型中的箭头从测量变量指向潜在变量。对于二阶变量,存在 4 种类型:反映-反映式、反映-形成式、形成-反映式、形成-形成式,例如,对于反映-反映式,一阶变量与测量变量之间的关联是 反映式的,二阶变量与一阶变量之间的关联也是反映式的。 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既要满足用户需求,也要符合客观实际[40]。微博的信息内容由用户 生成,并且微博平台对于谁将发布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何时发布缺乏有效控制,因此,微博用 户对信息质量的感知将有别于对传统信息质量的感知。本文的信息质量指微博中关于学术信 息内容的质量。参照已有的文献并结合微博学术信息环境,本文重点关注信息质量的六个维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度,将信息质量构建成一个反映式二阶潜在变量,由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相关性、范 围和易理解性六个一阶变量所构成。根据双路径模型,信息质量的判定需要花费用户较多的 时间和精力,因此作为中枢路径 22研究模型和假设的提出 本文考察微博环境下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对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基于双路 径模型和二阶信息质量模型,以及大量已有的相关文献,本文提出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中枢路径 完整性 及时性 信息质量 相关性y 情感反应 你息搜寻行 认知反应 信源可信度 边缘路径 阶变量 阶变量 图1研究模型 认为态度的二元情感认知模型在预测行为意愿和行为方面比态度的单元模型的效果好么 态度被认为是一个多元变量,包括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等方面。 bagozzi和 Burnkra 这里的情感反应指个人对某一情势的情绪反应,它既是个人动机的有力源泉也是信息处理和 信息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认知反应与用户对目标行为的信念有关,如通过信息的使用获取 利益。已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态度的这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4。鉴于微博的娱乐性和 学术信息的严谨性,本文将态度分为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两个方面,分别考察这两个维度对 微博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作用,其中情感反应是指用户在微博中搜寻学术信息时所 形成的正面的或负面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认知反应指用户在搜寻学术信息过程中 所形成的对学术信息的价值和有用性的认知,如果用户通过微博搜寻学术信息满足了其信息 需求,达到了预期目的,那么他们会形成积极的认知反应 Web20时代,用户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信息生产者,这使 得在网络环境下,尤其是在微博这样的开放式虚拟平台中,人人都可以生产、发布信息,信 息质量由此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质量问题在信息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最具代表性的是 DeLone和 McLean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他们指出信息质量与用户满意度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6 度,将信息质量构建成一个反映式二阶潜在变量,由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相关性、范 围和易理解性六个一阶变量所构成。根据双路径模型,信息质量的判定需要花费用户较多的 时间和精力,因此作为中枢路径。 2.2 研究模型和假设的提出 本文考察微博环境下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对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基于双路 径模型和二阶信息质量模型,以及大量已有的相关文献,本文提出的研究模型如图 1 所示。 准确性 完整性 及时性 相关性 信息质量 信源可信度 情感反应 认知反应 信息搜寻行为 范围 易理解性 一阶变量 二阶变量 中枢路径 H4 H3 H2 H1 H6 H5 边缘路径 图 1 研究模型 态度被认为是一个多元变量,包括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等方面。Bagozzi 和 Burnkrant 认为态度的二元情感认知模型在预测行为意愿和行为方面比态度的单元模型的效果好[41]。 这里的情感反应指个人对某一情势的情绪反应,它既是个人动机的有力源泉也是信息处理和 信息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认知反应与用户对目标行为的信念有关,如通过信息的使用获取 利益[42]。已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态度的这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42-44]。鉴于微博的娱乐性和 学术信息的严谨性,本文将态度分为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两个方面,分别考察这两个维度对 微博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作用,其中情感反应是指用户在微博中搜寻学术信息时所 形成的正面的或负面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认知反应指用户在搜寻学术信息过程中 所形成的对学术信息的价值和有用性的认知,如果用户通过微博搜寻学术信息满足了其信息 需求,达到了预期目的,那么他们会形成积极的认知反应。 Web 2.0 时代,用户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信息生产者,这使 得在网络环境下,尤其是在微博这样的开放式虚拟平台中,人人都可以生产、发布信息,信 息质量由此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信息质量问题在信息科学和信息系统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最具代表性的是 DeLone 和 McLean 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他们指出信息质量与用户满意度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呈正相关。Lee在研究信息技术接受过程中的态度变化时发现,信息质量显著正向影响 用户的行为态度。 Cheung等考察了意见搜寻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接受在线消费者点评, 发现综合性和相关性是影响论据质量的最重要原因,并进而影响信息采纳。 Zhang和 Watts 48 考察了在线社区,认为消息内容和探索性线索等信息质量对信息有效性评估的过程和态度产 生影响。类似地,有理由认为,在微博学术信息环境下,当用户感知信息质量较高时,会认 为信息是准确的、完整的、及时的、相关的、主题广泛的和易理解的,此时,用户对微博学 术信息会产生正面和积极的情感反应,同时对微博学术信息的价值和有用性产生正面和积极 的认知反应。因此,本文假设 Hl:信息质量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情感反应; HL:信息质量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认知反应。 信源可信度指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源可靠性和可信性的感知,与信息本身并无关系, 信源可信度是影响个人态度的重要因素。Lee在研究信息技术接受过程中态度变化时发现 信源可信度显著影响态度。可信性信源通常被认为是具备相关主题专业知识并可以提供可靠 消息的信息源∞。在营销学领域,广告代言人或第三方认证机构常被认为是可靠的信源 那么在微博平台上,经过认证的高校图书馆、学术刊物等的官方微博,以及明星用户和学术 带头人等的个人微博账号,这类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可信度较高的信息源。根据双路 径模型,本文将信源可信度作为边缘路径考虑。一方面,从认知反应的角度看,Tam和Ho5l 认为从可信的信息源获取的信息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和重新配置认知资源来影响人们的态 度。认知反应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所产生的想法,对于从可信度较高的信息源获取的信息 用户倾向于进行简单的思考,通过简单的线索或推理对目标行为进行评判。如果用户认为微 博学术信息源是可靠的,则会在浅层思考后对学术信息的价值和有用性给予好评并产生积极 的认知反应。另一方面,从情感反应的角度看, Bhattacherjee和 Sanford认为信源可信度 可以通过明星代言来增强用户的情感。同样地,当用户认为微博学术信息源可信度较高时, 微博学术信息源会更具吸引力,用户对这类信息源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因此,本文 假设: H3:信源可信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情感反应 H4:信源可信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认知反应。 对于情感反应, Koufaris认为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他她的行为2。个人对信息 的认知反应指个人对信息价值和有用性的认知,Lu和 Zhang的研究表明信息有用性认知直 接影响网络消费者对反馈信息的采纳, Cheung等研究网络消费者对社区中在线意见的 采纳时发现,信息有用性显著地影响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在本研究中,信息搜寻行为指用 户使用微博平台搜寻学术信息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对平台的使用频率。在微博学术信息环境 下,有理由认为,当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产生正面和积极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时,他们会 经常在微博平台上搜寻学术信息。因此,本文假设 H5: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情感反应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 16: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认知反应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 3量表设计与数据搜集 本文的研究模型一共包括十个一阶反映式潜在变量。为了保证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的内 容效度,本文所有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题项)均改编自已有的文献,其中,完整性、准确 性、及时性改编自Wxom和Tod的研究,相关性、范围和易理解性改编自 McKinney等 3的研究,信源可信度改编自 Bhattacherjee和 Sanford2的研究,认知反应改编自 Cheung 等的研究,情感反应改编自Li的研究,信息搜寻行为改编自 kankanhalli等和Zha等 1的研究。每个潜在变量包括2-4个测量变量。问卷题项采用7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7 呈正相关[45]。Lee[46]在研究信息技术接受过程中的态度变化时发现,信息质量显著正向影响 用户的行为态度。Cheung 等[47]考察了意见搜寻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接受在线消费者点评, 发现综合性和相关性是影响论据质量的最重要原因,并进而影响信息采纳。Zhang 和 Watts[48] 考察了在线社区,认为消息内容和探索性线索等信息质量对信息有效性评估的过程和态度产 生影响。类似地,有理由认为,在微博学术信息环境下,当用户感知信息质量较高时,会认 为信息是准确的、完整的、及时的、相关的、主题广泛的和易理解的,此时,用户对微博学 术信息会产生正面和积极的情感反应,同时对微博学术信息的价值和有用性产生正面和积极 的认知反应。因此,本文假设: H1:信息质量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情感反应; H2:信息质量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认知反应。 信源可信度指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源可靠性和可信性的感知,与信息本身并无关系[49], 信源可信度是影响个人态度的重要因素。Lee[46]在研究信息技术接受过程中态度变化时发现 信源可信度显著影响态度。可信性信源通常被认为是具备相关主题专业知识并可以提供可靠 消息的信息源[50]。在营销学领域,广告代言人或第三方认证机构常被认为是可靠的信源, 那么在微博平台上,经过认证的高校图书馆、学术刊物等的官方微博,以及明星用户和学术 带头人等的个人微博账号,这类信息源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可信度较高的信息源。根据双路 径模型,本文将信源可信度作为边缘路径考虑。一方面,从认知反应的角度看,Tam 和 Ho[51] 认为从可信的信息源获取的信息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和重新配置认知资源来影响人们的态 度。认知反应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所产生的想法,对于从可信度较高的信息源获取的信息, 用户倾向于进行简单的思考,通过简单的线索或推理对目标行为进行评判。如果用户认为微 博学术信息源是可靠的,则会在浅层思考后对学术信息的价值和有用性给予好评并产生积极 的认知反应。另一方面,从情感反应的角度看,Bhattacherjee 和 Sanford[20]认为信源可信度 可以通过明星代言来增强用户的情感。同样地,当用户认为微博学术信息源可信度较高时, 微博学术信息源会更具吸引力,用户对这类信息源会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因此,本文 假设: H3:信源可信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情感反应; H4:信源可信度显著正向影响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认知反应。 对于情感反应,Koufaris 认为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他/她的行为[52]。个人对信息 的认知反应指个人对信息价值和有用性的认知,Liu 和 Zhang 的研究表明信息有用性认知直 接影响网络消费者对反馈信息的采纳[53],Cheung 等[47]研究网络消费者对社区中在线意见的 采纳时发现,信息有用性显著地影响用户的信息采纳行为。在本研究中,信息搜寻行为指用 户使用微博平台搜寻学术信息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对平台的使用频率。在微博学术信息环境 下,有理由认为,当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产生正面和积极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时,他们会 经常在微博平台上搜寻学术信息。因此,本文假设: H5: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情感反应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 H6:用户对微博学术信息的认知反应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 3 量表设计与数据搜集 本文的研究模型一共包括十个一阶反映式潜在变量。为了保证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的内 容效度,本文所有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题项)均改编自已有的文献,其中,完整性、准确 性、及时性改编自 Wixom 和 Todd[54]的研究,相关性、范围和易理解性改编自 McKinney 等 [35]的研究,信源可信度改编自 Bhattacherjee 和 Sanford[20]的研究,认知反应改编自 Cheung 等[47]的研究,情感反应改编自 Li[42]的研究,信息搜寻行为改编自 kankanhalli 等[55]和 Zha 等 [56]的研究。每个潜在变量包括 2—4 个测量变量。问卷题项采用 7 点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1表示强烈不同意,7表示强烈同意。本研究的量表见附录1。 初步完成问卷设计后,通过微博平台随机邀请了20位近期活跃的用户进行预调查,根 据受访者的反馈意见修改了问卷中的一些题项和模糊概念,以确保在正式调査时被调査对象 能够很好地理解问卷题项的含义并准确填写。然后进行大范围的正式调査,通过邀请高校图 书馆、学术刊物、学者等微博的粉丝填写问卷来搜集数据。调查持续了六周,最终回收有效 问卷294份,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见表2 表2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基本信息 题项 数量百分比(%) 男 122 性别 55岁 1-02 0.00 本科以下 生 33.67 硕士研究生 身份 博士研究生 高校科研及管理人员6 2.04 其他 自然科学 3946 学科领域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年 8.50 26.53 微博使用经验 2-3年 34年 65 >4年 4数据分析与结果 41测量模型信效度检验 测量模型的有效性主要通过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来衡量。本文的所有测 量题项均改编自已有文献,并且在大范围调査之前进行了小范围预调查,因此,有理由认为 量表的内容是清晰明确和有效的。表3中的AVE( 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是抽取的平 均方差,一般认为AVE大于05说明潜在变量具有理想的收敛效度,从表3看出,本文 的AVE值均大于等于0673,说明测量模型具有理想的收敛效度。区分效度通过比较AVE 的平方根与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评估,表4显示潜在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该潜 在变量与其他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信度通过潜在变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8 1 表示强烈不同意,7 表示强烈同意。本研究的量表见附录 1。 初步完成问卷设计后,通过微博平台随机邀请了 20 位近期活跃的用户进行预调查,根 据受访者的反馈意见修改了问卷中的一些题项和模糊概念,以确保在正式调查时被调查对象 能够很好地理解问卷题项的含义并准确填写。然后进行大范围的正式调查,通过邀请高校图 书馆、学术刊物、学者等微博的粉丝填写问卷来搜集数据。调查持续了六周,最终回收有效 问卷 294 份,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见表 2。 表 2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 基本信息 题项 数量 百分比(%) 性别 男 122 41.50 女 172 58.50 年龄 55 岁 0 0.00 身份 本科以下 2 0.68 本科生 99 33.67 硕士研究生 148 50.34 博士研究生 38 12.93 高校科研及管理人员 6 2.04 其他 1 0.34 学科领域 自然科学 116 39.46 社会科学 131 44.56 人文科学 47 15.99 微博使用经验 4 年 28 9.52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测量模型信效度检验 测量模型的有效性主要通过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来衡量[57]。本文的所有测 量题项均改编自已有文献,并且在大范围调查之前进行了小范围预调查,因此,有理由认为 量表的内容是清晰明确和有效的。表 3 中的 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是抽取的平 均方差,一般认为 AVE 大于 0.5 说明潜在变量具有理想的收敛效度[57],从表 3 看出,本文 的 AVE 值均大于等于 0.673,说明测量模型具有理想的收敛效度。区分效度通过比较 AVE 的平方根与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评估[57],表 4 显示潜在变量的 AVE 平方根均大于该潜 在变量与其他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信度通过潜在变
量的组合信度( Composite Reliability,cR)和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 s Alpha)来检验 般认为潜在变量的CR值和 Cronbach's Alpha值达到0.7就足以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 信度。从表3可以看出,CR值均大于等于0.861, 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等于0.760, 说明测量模型具有好的信度。 表3测量模型的AVE,CR和 Cronbach' s Alpha值 潜在 在变量 题项数 Cronbach’ s alpha 0.806 完整性 0.757 0.837 3 0.945 相关性 0.953 0.927 0.813 0.929 易理解性 0.673 0.760 信息搜寻行为 信源可信度 0.791 0.938 0.911 情感反应 0.949 0.974 0.946 认知反应 0.832 0937 0.899 表4AVE的平方根和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准确完整及时相关 性 性 性 性/范/号理/信息信源 解性搜寻可信/情感认知 反应反应 准确性 0.898 完整性 0.7270.870 及时性 相关性 0.6010.6510.5360.934 范围 0.33103830.5470.5240.901 易理解性 0.5530.5540.5950.5870.6250.820 信息搜寻行为0.4900.514027904780.1170.790.935 信源可信度073306730.5510.6370.4110.5690.5250889 情感反应 0.5410.5570.4240.6010.4010.5060.5790.6220.974 认知反应 0.645 . 6170.5220669049605670.5990.71070.912 注:斜对角线上的值是AVE的平方根 42研究模型结果 本文利用偏最小二乘( Partial Least Squares,PLS)结构方程建模(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 bootstrap重复抽样方法,重复 抽样数为1000。研究模型结果如图2所示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9 量的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CR)和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来检验, 一般认为潜在变量的 CR 值和 Cronbach’s Alpha 值达到 0.7 就足以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 信度[57]。从表 3 可以看出,CR 值均大于等于 0.861,Cronbach’s Alpha 值均大于等于 0.760, 说明测量模型具有好的信度。 表 3 测量模型的 AVE,CR 和 Cronbach’s Alpha 值 潜在变量 题项数 AVE CR Cronbach’s Alpha 准确性 3 0.806 0.926 0.880 完整性 3 0.757 0.903 0.837 及时性 3 0.901 0.965 0.945 相关性 3 0.872 0.953 0.927 范围 3 0.813 0.929 0.884 易理解性 3 0.673 0.861 0.760 信息搜寻行为 4 0.875 0.966 0.952 信源可信度 4 0.791 0.938 0.911 情感反应 2 0.949 0.974 0.946 认知反应 3 0.832 0.937 0.899 表 4 AVE 的平方根和潜在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准确 性 完整 性 及时 性 相关 性 范围 易理 解性 信息 搜寻 行为 信源 可信 度 情感 反应 认知 反应 准确性 0.898 完整性 0.727 0.870 及时性 0.468 0.454 0.949 相关性 0.601 0.651 0.536 0.934 范围 0.331 0.383 0.547 0.524 0.901 易理解性 0.553 0.554 0.595 0.587 0.625 0.820 信息搜寻行为 0.490 0.514 0.279 0.478 0.117 0.279 0.935 信源可信度 0.733 0.673 0.551 0.637 0.411 0.569 0.525 0.889 情感反应 0.541 0.557 0.424 0.601 0.401 0.506 0.579 0.622 0.974 认知反应 0.645 0.617 0.522 0.669 0.496 0.567 0.599 0.711 0.777 0.912 注:斜对角线上的值是 AVE 的平方根 4.2 研究模型结果 本文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方法[58]对数据进行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 bootstrap 重复抽样方法,重复 抽样数为 1 000。研究模型结果如图 2 所示
中枢路径 0.802*0.785* 信息质量 R=0.707 0.70 情感反应 0.814 0.288** R2=0.500 0.493*** 理解性 息搜寻行 R=0.663 R2=0.391 0.309*率 0.375* 信源可信度 0.335** 边缘路径 一阶变量C二阶变量 图2研究模型结果 由图2可知,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信息搜寻行为的R平方(被解释方差)分别是0457、 0.608和0391,表明本文的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信息质量到准确性、完整性 及时性、相关性、范围和易理解性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7,表明信息质量是一个构建良好的 二阶模型,因此前文构建的信息质量二阶模型得到验证。另外,所有假设关系均得到验证 表明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同时对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用户的 信息搜寻行为。 5讨论与启示 本文从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视角并结合用户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探索微博 环境下影响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规律。由图2可知,中枢路径(信息质量)到情感反应 的路径系数为0.410,大于边缘路径(信源可信度)对情感反应的影响(0.309),中枢路径 到认知反应的路径系数为0493,大于边缘路径对认知反应的影响(0.335)。结合本文的微 博学术信息研究环境,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与图书馆中的常规学术信息相比,微博学术 信息属于非常规和非正式的信息。图书馆中的学术信息由专家创建,专家的权威性(信源可 信度)更容易影响用户的态度和信息搜寻行为。相反,微博中的学术信息更多地由大众所创 建,在这种环境下,用户不太会关注是谁创建了信息(信源可信度),而更多地会关注信息 质量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质量更容易影响用户的态度和信息搜寻行为。 高质量的信息既要满足用户需求,又要符合客观实际。但是,作为社会化媒体的 种典型应用,微博强调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可以自由表达和发布自己的观点,所生成的内容 缺乏传统媒体的评审机制和过滤机制,因而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微博对用户发布 的消息内容也有字数限制,信息的完整性受到挑战,即使用户可以通过添加链接发布较为完
中国图书馆学报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10 准确性 R2=0.617 完整性 R2=0.643 及时性 R2=0.586 相关性 R2=0.707 信息质量 信源可信度 情感反应 R2=0.457 认知反应 R2=0.608 信息搜寻行为 R2=0.391 范围 R2=0.500 易理解性 R2=0.663 一阶变量 二阶变量 中枢路径 0.707*** 0.785*** 0.802*** 0.766*** 0.841*** 0.335*** 0.309*** 0.493*** 0.410*** 0.375*** 0.288*** 注:***p<0.001;**p<0.01;*p<0.05 边缘路径 0.814*** 图 2 研究模型结果 由图 2 可知,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信息搜寻行为的 R 平方(被解释方差)分别是 0.457、 0.608 和 0.391,表明本文的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57]。信息质量到准确性、完整性、 及时性、相关性、范围和易理解性的路径系数均大于 0.7,表明信息质量是一个构建良好的 二阶模型,因此前文构建的信息质量二阶模型得到验证。另外,所有假设关系均得到验证, 表明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同时对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用户的 信息搜寻行为。 5 讨论与启示 本文从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双路径视角并结合用户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探索微博 环境下影响用户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规律。由图 2 可知,中枢路径(信息质量)到情感反应 的路径系数为 0.410,大于边缘路径(信源可信度)对情感反应的影响(0.309),中枢路径 到认知反应的路径系数为 0.493,大于边缘路径对认知反应的影响(0.335)。结合本文的微 博学术信息研究环境,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与图书馆中的常规学术信息相比,微博学术 信息属于非常规和非正式的信息。图书馆中的学术信息由专家创建,专家的权威性(信源可 信度)更容易影响用户的态度和信息搜寻行为。相反,微博中的学术信息更多地由大众所创 建,在这种环境下,用户不太会关注是谁创建了信息(信源可信度),而更多地会关注信息 质量本身。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质量更容易影响用户的态度和信息搜寻行为。 高质量的信息既要满足用户需求,又要符合客观实际[40]。但是,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一 种典型应用,微博强调用户生成内容,用户可以自由表达和发布自己的观点,所生成的内容 缺乏传统媒体的评审机制和过滤机制,因而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外,微博对用户发布 的消息内容也有字数限制,信息的完整性受到挑战,即使用户可以通过添加链接发布较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