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的条件探索 金灿荣赵远良 【内容提要】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美双方的政治定位进 行了多次调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目前最新的一次定位,旨在对历史上大国冲突的 问题做出正面回答,避免两国跌入“修昔底德陷阱”。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中美关系 出现了两国在地区领导权、中国军事现代化、航天与电子及网络领域、产业升级、海洋 战略、政治多元、发展模式以及战略互信等八个方面进行竟争的新问题,但中美在构建 新型大国关系方面却存在诸多可资利用的有利条件。在主体性条件上,中美既是超大 型国家,也是文明型国家,这使得中美两国在性质上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新兴大国与 现存大国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在客观性条件上,其历史性、技术性和时代性条件将起到 维持中美关系稳定的作用;在中美双边特性的条件上,中美之间的紧密关系具有了共 同演进的基础。作者认为,如果中美两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且路径选择得当,成 功构建两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是可能的 【关键词】新型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竞争性议题;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邮编:100872); 赵远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 士研究生。(北京邮编:10073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14) 03-0050-19 本文系金灿荣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題攻关项目“大国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项目编 号:05JD0039)的阶段性成果。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这些建议对 于笔者完善本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当然,文中存在的疏漏和错误由笔者承担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的条件探索* 金灿荣 赵远良 揖内容提要铱 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美双方的政治定位进 行了多次调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目前最新的一次定位,旨在对历史上大国冲突的 问题做出正面回答,避免两国跌入“修昔底德陷阱冶。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中美关系 出现了两国在地区领导权、中国军事现代化、航天与电子及网络领域、产业升级、海洋 战略、政治多元、发展模式以及战略互信等八个方面进行竞争的新问题,但中美在构建 新型大国关系方面却存在诸多可资利用的有利条件。 在主体性条件上,中美既是超大 型国家,也是文明型国家,这使得中美两国在性质上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新兴大国与 现存大国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在客观性条件上,其历史性、技术性和时代性条件将起到 维持中美关系稳定的作用;在中美双边特性的条件上,中美之间的紧密关系具有了共 同演进的基础。 作者认为,如果中美两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且路径选择得当,成 功构建两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是可能的。 揖关键词铱 新型大国关系;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竞争性议题;中国外交 揖作者简介铱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邮编:100872); 赵远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 士研究生。 (北京 邮编:100732) 揖中图分类号铱 D815 揖文献标识码铱 A 揖文章编号铱 1006 -9550 (2014) 03-0050-19 * 本文系金灿荣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国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冶 (项目编 号:05JZD00039)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这些建议对 于笔者完善本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当然,文中存在的疏漏和错误由笔者承担。 ·50· 世界政治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和平发展,其实力显著增强,中美两国在力量对比上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政治定位也处于不断调适中,这使得中美两国关系 的调整具有了动态发展的特征。 1972-1997年,中美两国还处于一种相互接触与调适的过程中,期间经历了破冰 阶段、正式建交阶段短暂的蜜月期阶段和曲折发展阶段。①虽然中美两国对彼此的 政治结构与定位还没有形成,但初步达成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方针。例如,邓小平同志 认为要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来看待两国关系,做出了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的判 断。2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提出了处理对美关系的16字方针,即“增加信任,减少麻 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③这些思想既是对美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又为后来的中 美关系定位提供了战略视角,打下了对中美关系进行动态调整的基础 1997-2011年,中美关系经历了四次定位。中美关系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体现在 1997年的《中美联合声明》中。中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于“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 伙伴关系”。2005年1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访华时,中方给出了中美关系的第二次定 位,即“21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并随后建立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9 年4月,胡锦涛同志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会晤时,提 出了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这是中美关系的第三次定位。 2009年年底,奥巴马在首次访华行程中提出中美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成为中美关系第三次定位的补充。2011年,中国提出了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 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表述,这是中美关系的第四次定位④在 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产生以及奥巴马总统取得连 任,中国适时提出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也是中美关系 的第五次定位。 针对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和定位,美国也做出了回应。从中 ①对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的分析可参见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倪世雄:《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0页 ③1993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美国西雅图同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指出处理中美关系应遵循“增 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方针 ④王晓薇:《中美关系13年四次定义600亿合同注解伙伴关系》,载《华夏时报》,2011年1月21 51
2014 年第 3 期 一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和平发展,其实力显著增强,中美两国在力量对比上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政治定位也处于不断调适中,这使得中美两国关系 的调整具有了动态发展的特征。 1972-1997 年,中美两国还处于一种相互接触与调适的过程中,期间经历了破冰 阶段、正式建交阶段、短暂的蜜月期阶段和曲折发展阶段。淤 虽然中美两国对彼此的 政治结构与定位还没有形成,但初步达成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方针。 例如,邓小平同志 认为要从长远的战略观点出发来看待两国关系,做出了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的判 断。于 江泽民同志在 1993 年提出了处理对美关系的 16 字方针,即“增加信任,减少麻 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冶。盂 这些思想既是对美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又为后来的中 美关系定位提供了战略视角,打下了对中美关系进行动态调整的基础。 1997-2011 年,中美关系经历了四次定位。 中美关系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体现在 1997 年的《中美联合声明》中。 中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于“面向 21 世纪的建设性战略 伙伴关系冶。 2005 年 11 月美国总统小布什访华时,中方给出了中美关系的第二次定 位,即“21 世纪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冶,并随后建立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2009 年 4 月,胡锦涛同志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会晤时,提 出了努力建设“21 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冶,这是中美关系的第三次定位。 2009 年年底,奥巴马在首次访华行程中提出中美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冶, 成为中美关系第三次定位的补充。 2011 年,中国提出了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 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冶 的表述,这是中美关系的第四次定位。榆 在 2012 年年底和 2013 年年初,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产生以及奥巴马总统取得连 任,中国适时提出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定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冶,这也是中美关系 的第五次定位。 针对中国提出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冶的建议和定位,美国也做出了回应。 从中 ·51·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对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的分析可参见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 -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倪世雄:《结交一言重 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 30 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50 页。 1993 年11 月,江泽民同志在美国西雅图同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指出处理中美关系应遵循“增 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冶的方针。 王晓薇:《中美关系 13 年四次定义 600 亿合同注解伙伴关系》,载《华夏时报》,2011 年 1 月 21 日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方提出该概念到美国奥巴马政府接过“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提法,大致经历了一年多 的时间,在此期间,美国的态度经历了观察、评估和认可的过程。2013年3月11日,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马斯·多尼伦( Thomas donilon)在阐述奥巴马政府第 任期的亚洲政策时,提出了“构建崛起大国与既有大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说法,提 出美国欢迎一个和平崛起的、繁荣的中国,美国不希望中美关系被定位为竞争和冲 突。①这被认为是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这一理念。2013年11月 20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 Susan rice)在乔治城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外界 传达了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认为中美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 利益趋同,中美将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来管理彼此的竞争。2这表明“新型大国关系 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关系中的一个官方概念。 中美关系中竞争性新议题分析 在强调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并审慎评估中美关系中 出现的问题。具体而言,这些新议题3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亚地区领导权的竞争。随着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自2010年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保持至今,中国在经济上正日益缩小 与美国的差距,而且在抵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程 中,其表现要比多数西方国家好得多。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从过去中国的外交重点来说,中国外交向来重视加强同周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国家之 间的合作,将其视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邓小平同志较早就提出了“稳定周 边,立足亚太,走向世界”的外交指导方针。之后,中国将“周边是首要”确定为外交的 指导政策,随后又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及“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 积极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目前,中国同几乎所有亚 ①参见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2013," March11,2013,htp:// asIas- ociety.org/new-york/ complete-transcript-thomas- donilon-asil- -society-new-york,登录时间:2014年1月17日。 22) Susan E. Rice, America's Future in Asia,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Rice on U. S.-Asia Relationship ovember20,2013,http://uspolicy.belgiumusembassy.go/headline/national-security-advisor-rice-us-asia-relation- ship,登录时间:2014年1月16日。 ③笔者曾在诸多场合谈及中美关系中出现的竞争性新议题,但大多比较零散,也没有进一步做详细的论 证,现借此对之前论及的观点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修正、归纳和总结。相关论述可参见金灿荣:《未来十年中美 关系面临8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htp://w.csmn.cm/hy/ hy gdxw/201401/20140115943980.hml,登录 时间:2014年2月16日;《未来10年中美关系将新老问题并存》,htp://word.people.com.cm/m/202/1227/ c1002-20038499.html,登录时间:2014年2月16日
方提出该概念到美国奥巴马政府接过“新型大国关系冶这一提法,大致经历了一年多 的时间,在此期间,美国的态度经历了观察、评估和认可的过程。 2013 年 3 月 11 日, 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马斯·多尼伦(Thomas Donilon)在阐述奥巴马政府第二 任期的亚洲政策时,提出了“构建崛起大国与既有大国间的新型大国关系冶的说法,提 出美国欢迎一个和平崛起的、繁荣的中国,美国不希望中美关系被定位为竞争和冲 突。淤 这被认为是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提出的这一理念。 2013 年 11 月 20 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Susan Rice)在乔治城大学发表演讲时,向外界 传达了美国寻求与中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认为中美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 利益趋同,中美将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来管理彼此的竞争。于 这表明“新型大国关系冶 已经成为美国对华关系中的一个官方概念。 二 中美关系中竞争性新议题分析 在强调发展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并审慎评估中美关系中 出现的问题。 具体而言,这些新议题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东亚地区领导权的竞争。 随着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自 2010 年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并保持至今,中国在经济上正日益缩小 与美国的差距,而且在抵御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程 中,其表现要比多数西方国家好得多。 中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从过去中国的外交重点来说,中国外交向来重视加强同周边国家以及亚太地区国家之 间的合作,将其视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石。 邓小平同志较早就提出了“稳定周 边,立足亚太,走向世界冶的外交指导方针。 之后,中国将“周边是首要冶确定为外交的 指导政策,随后又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冶的方针以及“睦邻、富邻、安邻冶的政策, 积极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目前,中国同几乎所有亚 ·52·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参见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March 11, 2013, http: / / asias鄄 ociety. org / new鄄york / complete鄄transcript鄄thomas鄄donilon鄄asia鄄society鄄new鄄york,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7 日。 Susan E. Rice, “America蒺s Future in Asia,冶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Rice on U. S. 鄄Asia Relationship, November 20, 2013, http: / / uspolicy. belgium. usembassy. gov / headline / national鄄security鄄advisor鄄rice鄄us鄄asia鄄relation鄄 ship,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6 日。 笔者曾在诸多场合谈及中美关系中出现的竞争性新议题,但大多比较零散,也没有进一步做详细的论 证,现借此对之前论及的观点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修正、归纳和总结。 相关论述可参见金灿荣:《未来十年中美 关系面临 8 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 / / www. cssn. cn / hy / hy_gdxw / 201401 / t20140115_943980. shtml,登录 时间:2014 年 2 月 16 日;《未来 10 年中美关系将新老问题并存》, http: / / world. people. com. cn / n / 2012 / 1227 / c1002-20038499. html,登录时间:2014 年 2 月 16 日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洲国家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成为许多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例如,中国 同东盟共同建成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基础设 施,互联互通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周边地区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和 投资的重要区域。①应该说,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的角度看,周边 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中国在主观上并没有将美国排斥在外的意 愿,但是中国力量的上升趋势所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使美国 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美国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被排斥感,认为中国开 始凭借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其核心利益的范围,不愿意让步的问题也会日益增 多。对此,美国以积极的姿态进入亚洲,还宣布自己是“太平洋国家”,认为亚洲构 建的体系结构是美国战略的第四根支柱,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在21世纪将取决于其在 亚洲的存在和参与④可以说,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美两国探索构建面向21世纪新 型大国关系可能性的试验场所。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政策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 美国旨在对中国挑战其亚洲领导地位而进行反击的一种战略。 第二,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过程非常迅速,其基础是产业的 现代化,背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支撑,而中国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又比较完整,存 在一个非常扎实和稳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充满了忧虑 2013年5月6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军力和防务发展报告书》,对中 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加“焦虑”,重点强调了中国军力缺乏透明度的问题。 这份报告还首次披露了多种中国新型武器的发展状态和性能评估,认为中国的“反 介人和区域封锁”武器对美国维持亚太地区稳定的关键战略目标构成严重挑战。此 外,中国还在空间作战、战区反导、综合防空、水下作战、核威慑与战略打击、作战指 挥控制能力、陆海空协同训练和演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⑤西方媒体甚至认为, “中国有雄心,而且逐渐有能力成为区域霸权。中国坚定地致力于将美国排除在亚洲 之外,而这一区域事关美国安全的核心利益。中国也正在把东南亚国家拖入它的默认 ①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梳理,参见张建:《中国周边外交再思考》,载《当代世界》,2013年第6期,第41-43页。 ②赵穗生:《中美应共同谋求世界权力天平“新的均衡”》,载《学术前沿》,2013年第9期,第9-10页。 3 Barack Obama. "The United States Is a Pacific Power and We Are Here to Stav. November 17. 2011 中p://ww.ahe.net.a/ lateline/ content./2011/s3369684.hm,登录时 年1月13日; Hillary R. Clinton, “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htt://w.ste.gw/ secretary/m/2011/10/175215htm,登录时间:2014年1月13日。 4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Pacific in 2013 Remarks by 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 rityAdvisortothePresident,"theUnitedStatesandtheAsia-pacificin2013,http://www.whitehouse.gow/the-press ofie/20L3/03/1l/ remarks-. om-donilon-national- county- advisory- president-united-tsa,登录时间:2014年1月14日。 6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ce, "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ina2013,”p5-14,hp:/w. defense.,gw/pths/2013_ China_Report_FINAL. P,登录时间:2014年1月15日 53
2014 年第 3 期 洲国家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成为许多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例如,中国 同东盟共同建成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基础设 施,互联互通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周边地区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和 投资的重要区域。淤 应该说,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的角度看,周边 对中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尽管中国在主观上并没有将美国排斥在外的意 愿,但是中国力量的上升趋势所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使美国 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美国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被排斥感,认为中国开 始凭借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其核心利益的范围,不愿意让步的问题也会日益增 多。于 对此,美国以积极的姿态进入亚洲,还宣布自己是“太平洋国家冶,盂认为亚洲构 建的体系结构是美国战略的第四根支柱,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在 21 世纪将取决于其在 亚洲的存在和参与。榆 可以说,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中美两国探索构建面向 21 世纪新 型大国关系可能性的试验场所。 美国在亚洲的“再平衡冶政策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是 美国旨在对中国挑战其亚洲领导地位而进行反击的一种战略。 第二,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过程非常迅速,其基础是产业的 现代化,背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支撑,而中国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又比较完整,存 在一个非常扎实和稳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美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充满了忧虑。 2013 年 5 月 6 日,美国国防部发布了《2013 年度中国军力和防务发展报告书》,对中 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变得更加“焦虑冶,重点强调了中国军力缺乏透明度的问题。 这份报告还首次披露了多种中国新型武器的发展状态和性能评估,认为中国的“反 介入和区域封锁冶武器对美国维持亚太地区稳定的关键战略目标构成严重挑战。 此 外,中国还在空间作战、战区反导、综合防空、水下作战、核威慑与战略打击、作战指 挥控制能力、陆海空协同训练和演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虞 西方媒体甚至认为, “中国有雄心,而且逐渐有能力成为区域霸权。 中国坚定地致力于将美国排除在亚洲 之外,而这一区域事关美国安全的核心利益。 中国也正在把东南亚国家拖入它的默认 ·53·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虞 对中国周边外交的梳理,参见张建:《中国周边外交再思考》,载《当代世界》,2013 年第 6 期,第 41-43 页。 赵穗生:《中美应共同谋求世界权力天平“新的均衡冶》,载《学术前沿》,2013 年第 9 期,第 9-10 页。 Barack Obama, “The United States Is a Pacific Power and We Are Here to Stay,冶 November 17, 2011, http:/ / www. abc. net. au / lateline / content / 2011 / s3369684. htm,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3 日; Hillary R. Clinton, “America蒺s Pacific Century,冶 http:/ / www. state. gov / secretary / rm/ 2011 / 10 / 175215. htm,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13 日。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Remarks by 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鄄 rity Advisor to the Presid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http:/ / www. whitehouse. gov / the鄄press鄄 office / 2013/ 03/ 11/ remarks鄄tom鄄donilon鄄national鄄security鄄advisory鄄president鄄united鄄states鄄a,登录时间:2014 年1 月14 日。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ce,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蒺s Republic of China 2013,冶 pp. 5-14, http:/ / www. defense. gov / pubs/ 2013_China_Report_FINAL. pdf,登录时间:2014 年1 月15 日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势力范围”。在2013年公布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虽然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基调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②但美国仍然对 中国的国防政策表示了担忧。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所认为 的,中国已经迈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这些改变将确保中国发展成太平洋地区能够与 美国抗衡的潜在军事力量。美国把中国视为一个明确的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的未来 威胁。③ 第三,中美在无限空间领域的竞争大大增强。传统的地理空间包括海、陆、空领 域,但是在无限空间出现了太空、电子、网络领域。在太空领域问题上,美国国内舆论 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流露出了复杂的心态,是否要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一直 是一个争议性问题。赞成派认为太空本身就是世界的,应该加强同中国的合作,过于 保守只能导致退步;反对派认为技术转移等于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这对美国来说是 危险的,中国登月计划及其他太空计划都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中国军 队可以借此获得有关远程通讯、测绘、导弹技术和反卫星战争等方面的经验。④在电 子和网络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和防范也日益提高。例如,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指出 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严重担忧中国通过网络针对性地攻击和窃取其商业机密和专 有技术,国际社会不能容忍这种活动,美国将对网络威胁采取行动,以保护美国的经 济”。⑤有学者认为,网络空间不仅对传统中美关系形成了冲击,而且还引发了相应的 博弈与竞争,如网络空间治理权之争、网络军备竞赛和网络话语权竞争等。网络空间 的中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中美关系在实体世界的体现。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必然在网络空间浮现。同时,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中美网络空间安全困境的 产生。⑥ o"Chinas Military Rise the Dragon's New Teeth: A Rare Look Inside the World Biggest Military Expan sion," The economics,Apil7,2012,hp://w. economist.cm/nde/21552193,登录时间:2014年1月19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前言”。 Anthony H. Cordesman, Ashley Hess and Nicholas S. Yarosh,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Force Development;AWesternPerspectiveAugust23,2013,http:// g/files/publication/130725-_chinesemilmod- pdf,登录时间:2014年1月12日 4 Clara Moskowitz,"US China: Space Race or Cosmic Cooperation? "SPACE, September 27, 2011: FrankKlotz,china'sGrowingSpacePowerhttp://nationalinterest.org/commentary/chinas-growing-space-powe 7244,登录时间:2014年1月18日。 6TomDonilon,"nationalseCurityadVisorDonilononAsia-pacificin2013,"http://iipdigital.usembassy gv/s/ english/ exttran√2013/03/2013031143926.hml#ixm2m4Shqs,登录时间:2014年1月18日。 ⑥蔡翠红:《网络空间的中美关系:竞争、冲突与合作》,载《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第107、121页
势力范围冶。淤 在 2013 年公布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虽然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基调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冶,于但美国仍然对 中国的国防政策表示了担忧。 正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报告所认为 的,中国已经迈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这些改变将确保中国发展成太平洋地区能够与 美国抗衡的潜在军事力量。 美国把中国视为一个明确的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的未来 威胁。盂 第三,中美在无限空间领域的竞争大大增强。 传统的地理空间包括海、陆、空领 域,但是在无限空间出现了太空、电子、网络领域。 在太空领域问题上,美国国内舆论 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流露出了复杂的心态,是否要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一直 是一个争议性问题。 赞成派认为太空本身就是世界的,应该加强同中国的合作,过于 保守只能导致退步;反对派认为技术转移等于加强中国的军事实力,这对美国来说是 危险的,中国登月计划及其他太空计划都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冶,他们甚至认为中国军 队可以借此获得有关远程通讯、测绘、导弹技术和反卫星战争等方面的经验。榆 在电 子和网络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和防范也日益提高。 例如,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指出, “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严重担忧中国通过网络针对性地攻击和窃取其商业机密和专 有技术,国际社会不能容忍这种活动,美国将对网络威胁采取行动,以保护美国的经 济冶。虞 有学者认为,网络空间不仅对传统中美关系形成了冲击,而且还引发了相应的 博弈与竞争,如网络空间治理权之争、网络军备竞赛和网络话语权竞争等。 网络空间 的中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中美关系在实体世界的体现。 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分歧 必然在网络空间浮现。 同时,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中美网络空间安全困境的 产生。愚 ·54·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虞 愚 “China蒺s Military Rise the Dragon蒺s New Teeth: A Rare Look Inside the World Biggest Military Expan鄄 sion,冶 The Economics, April 7, 2012, http: / / www. economist. com/ node / 21552193,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9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前言冶。 Anthony H. Cordesman, Ashley Hess and Nicholas S. Yarosh, “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Force Development: A Western Perspective,冶 August 23, 2013, http: / / csis. org / files/ publication / 130725_chinesemilmod鄄 ern. pdf,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2 日。 Clara Moskowitz, “US & China: Space Race or Cosmic Cooperation?冶 SPACE, September 27, 2011; Frank Klotz, “China蒺s Growing Space Power,冶 http: / / nationalinterest. org / commentary / chinas鄄growing鄄space鄄power鄄 7244,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8 日。 Tom Donilon,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Donilon on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http: / / iipdigital. usembassy. gov / st / english / texttrans/ 2013 / 03 / 20130311143926. html#ixzz2nn4Shqts,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18 日。 蔡翠红:《网络空间的中美关系:竞争、冲突与合作》,载《美国研究》,2012 年第 3 期,第 107、121 页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第四,中国的产业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散,出于市场、国际技术分工、 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将本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以寻求更大的利 润,于是出现了美国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承接了 国际产业分工中产业转移的较大份额。虽然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低端产业,但随着经 济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从低端日用品到中高端电子、机械产品等品类比较齐 全的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一定的开发能力,开始挑战之前美欧占主导地位的高端产品 以及它们所制定的相关产业和技术标准与规则。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 产品中,之前占主导份额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帽、玩具等初级产品)的比例 大大下降,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呈现上升的趋势。①随着中国产业的 升级和换代,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中美的经贸关系由过去的互补性变为竞争性,中美 在经贸领域的摩擦也会日益增多。 第五,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海洋战略从浅蓝发展到了深蓝。对中国而言,中国发 展海洋战略主要出于经济增长而非军事目的的考虑。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对 外贸易的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根据《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2 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2海洋经济无疑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 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潜力巨大的海洋经济 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 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应该说,中国的海洋战略主要出于保持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的,而不是单一的军事目的。中国并没有意愿挑战美国的海 上霸权。但是,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日益加剧,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 日趋复杂化。另外,随着中国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的增强与提高,中国的海外利益也 相应地在不断拓展,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维护国际海洋安全的责任。在此 背景下,中国海上力量的有限发展以及为承担国际义务而进行的亚丁湾反海盜巡逻、 新增航母等行为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周边有些国家和西方国际舆论开 始炒作“中国海权威胁论”。这种言论作为“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有甚嚣 尘上的态势。例如,美国亚太安全研究学者亚历山大·武温( Alexander I. Vuving) ①参见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2年美国货物贸易及中美双边贸易概况》,ht- 中p:// countryreport. mofcom.,gow.cn/ record./iewl10209.ap?news_id=33266,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 ②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局网站,htp://w gi/201302/2013022726159hml,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 ③刘中民:《美国眼中的中国海上战略》,载《东方早报》,2012年5月22日
2014 年第 3 期 第四,中国的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扩散,出于市场、国际技术分工、 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将本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以寻求更大的利 润,于是出现了美国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冶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承接了 国际产业分工中产业转移的较大份额。 虽然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低端产业,但随着经 济的发展,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从低端日用品到中高端电子、机械产品等品类比较齐 全的产业体系,并形成了一定的开发能力,开始挑战之前美欧占主导地位的高端产品 以及它们所制定的相关产业和技术标准与规则。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在中国出口的 产品中,之前占主导份额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帽、玩具等初级产品)的比例 大大下降,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呈现上升的趋势。淤 随着中国产业的 升级和换代,其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中美的经贸关系由过去的互补性变为竞争性,中美 在经贸领域的摩擦也会日益增多。 第五,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海洋战略从浅蓝发展到了深蓝。 对中国而言,中国发 展海洋战略主要出于经济增长而非军事目的的考虑。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对 外贸易的 90% 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 根据《2012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2 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9. 6% 。于 海洋经济无疑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 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潜力巨大的海洋经济 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 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应该说,中国的海洋战略主要出于保持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的,而不是单一的军事目的。 中国并没有意愿挑战美国的海 上霸权。 但是,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日益加剧,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 日趋复杂化。 另外,随着中国国家力量和国际地位的增强与提高,中国的海外利益也 相应地在不断拓展,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维护国际海洋安全的责任。 在此 背景下,中国海上力量的有限发展以及为承担国际义务而进行的亚丁湾反海盗巡逻、 新增航母等行为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周边有些国家和西方国际舆论开 始炒作“中国海权威胁论冶。 这种言论作为“中国威胁论冶的一种重要形式,大有甚嚣 尘上的态势。盂 例如,美国亚太安全研究学者亚历山大·武温(Alexander L. Vuving) ·55·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参见商务部综合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2 年美国货物贸易及中美双边贸易概况》,ht鄄 tp: / / countryreport. mofcom. gov. cn / record / view110209. asp? news_id = 33266,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20 日。 国家海洋局:《 2012 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局网站, http: / / www. coi. gov. cn / gongbao / jingji / 201302 / t20130227_26159. html,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20 日。 刘中民:《美国眼中的中国海上战略》,载《东方早报》,2012 年 5 月 22 日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认为,面对中国崛起且越来越想掌握海权,美国应维持自己在亚洲海权的支配地位,防 止中国挑战美国海洋霸权。①还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军事现代化一直有明 确指向,它旨在以多种防区外攻击的方式让美国完全远离中国的周边海域,以便形成 一个西太平洋的封闭外壳,让中国在该区域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造成美国对此区域 军事力量的中立化”。2美国认为,中美之前和平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当时 只是地区性的陆地大国,还不是海上大国。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变成了一个海 陆兼备的国家。对于中国这一海洋战略,美国认为这会对其造成巨大挑战。 第六,中国对美政策形成共识的难度有所加大。一般而言,中国之前对美政策的 制定大致由外交精英主导,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并达成统一的行动,但随着中国经济结 构与社会结构变得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行为体在对美问题上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 同,发出的声音也有所差异。加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与及时性条件,公众意见 也会对对外政策产生影响。此外,中国对外事务所涉及的部门也越来越多,其外交行 为体不再仅仅限于国家的一些专有权限部门(如外交部、商务部和国防部等),对外交 决策的统筹与协调更加复杂,难度加大。美国要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决策方式的多样 化,调整之前的交往方式,关注中国诸多外事行为体的利益诉求与差异性方案,并分别 对它们进行评估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对华外交政策。 第七,中国道路与美国模式之辩。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已经开始关 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随后有关中国发展模式的探讨日益增多。③中国和平发展取得 的成就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到,除了美国模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 可以使本国经济取得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在未来这种由外及内对中国发展道路进 行解读的方式以及在此概念上衍生的观念将越来越多。指导人们决策的其实还是政 策制定者的观念,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方式,这些理念将 继续形成世界对发展模式的分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如果形成一个集体的共识,即在 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个“中国模式”,这个模式又与意识形态(资本 O Alexander L. Vuving, "What Regional Order for the Asia-P and Inclusive Leadership,"htp://ww.apes.og/wp- -content/ uploads/2012/09/ Chapterl7.pdf,登录时间:2014年1 月21日。 2 Ashley J. Tellis, "Uphill Challenges: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Asian Security, in Ashley J Tellis and Travis Tanner, eds, Strategic Asia 2012-13: China's Military Challenge,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3)JoshuaCooperRamo,"theBeijingConsensus,"theForeignPolicyCentre,London2004,http://fpc org.uk/ sublobe244.pd,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俞可平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 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认为,面对中国崛起且越来越想掌握海权,美国应维持自己在亚洲海权的支配地位,防 止中国挑战美国海洋霸权。淤 还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的军事现代化一直有明 确指向,它旨在以多种防区外攻击的方式让美国完全远离中国的周边海域,以便形成 一个西太平洋的封闭外壳,让中国在该区域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造成美国对此区域 军事力量的中立化冶。于 美国认为,中美之前和平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当时 只是地区性的陆地大国,还不是海上大国。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变成了一个海 陆兼备的国家。 对于中国这一海洋战略,美国认为这会对其造成巨大挑战。 第六,中国对美政策形成共识的难度有所加大。 一般而言,中国之前对美政策的 制定大致由外交精英主导,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并达成统一的行动,但随着中国经济结 构与社会结构变得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行为体在对美问题上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 同,发出的声音也有所差异。 加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性与及时性条件,公众意见 也会对对外政策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对外事务所涉及的部门也越来越多,其外交行 为体不再仅仅限于国家的一些专有权限部门(如外交部、商务部和国防部等),对外交 决策的统筹与协调更加复杂,难度加大。 美国要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决策方式的多样 化,调整之前的交往方式,关注中国诸多外事行为体的利益诉求与差异性方案,并分别 对它们进行评估与分析,进而确定其对华外交政策。 第七,中国道路与美国模式之辩。 早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西方学者已经开始关 注中国发展道路问题,随后有关中国发展模式的探讨日益增多。盂 中国和平发展取得 的成就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到,除了美国模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 可以使本国经济取得进步和发展。 笔者认为,在未来这种由外及内对中国发展道路进 行解读的方式以及在此概念上衍生的观念将越来越多。 指导人们决策的其实还是政 策制定者的观念,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方式,这些理念将 继续形成世界对发展模式的分野。 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如果形成一个集体的共识,即在 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个“中国模式冶,这个模式又与意识形态(资本 ·56·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Alexander L. Vuving, “ What Regional Order for the Asia鄄Pacific? China蒺s Rise, Primacy Competition, and Inclusive Leadership,冶 http: / / www. apcss. org / wp鄄content / uploads/ 2012 / 09 / Chapter17. pdf,登录时间:2014 年1 月 21 日。 Ashley J. Tellis, “Uphill Challenges: China蒺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Asian Security,冶 in Ashley J. Tellis and Travis Tanner, eds. , Strategic Asia 2012-13: China蒺s Military Challenge, Seattl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2, pp. 2-24. 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冶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London, 2004, http: / / fpc. org. uk / fsblob / 244. pdf,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20 日;俞可平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冶:超越“ 华盛顿共 识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其结果就是模式之争即儒家文化与新教文化的竞 争,“文明的冲突论”或许会沉渣泛起。① 第八,美国的不安全感、忧虑和不信任感增加。自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呈现出 “一超多强”的特点,这对美国的战略环境是很有利的。但是,从博弈对象的角度来 看,由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中美博弈较之以前美国与其他“单项冠军”的国家(如 二战前的德国、日本)的竞争,美国的博奔地位其实是下降了。在美国看来,在传统的 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中俄两国在战略态势上的接近对美形成了二比一的局面,加之 第三方(如东南亚地区的某些国家)挑拨离间,美国对中国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导致 中美之间的矛盾性问题突出。2012年,中国学者王缉思与美国学者李侃如( Kenneth Lieberthal)合作共同发表了一份题为《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的报告,分别从各 自角度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政治和价值体系、国家安全问题、经济与贸易问题、外 交、能源和气候变化、军事、网络安全和情报等议题,结果表明两者在上述问题上存在 大相径庭的认知和相互的不信任。②2013年12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和中 国战略文化促进会联合撰写了《中美安全关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美战略互信度 较低,当危机或紧急情况发生时,两国间回旋余地很小。该报告显示,中美两国精英和 公众都对对方国家表现出较低水平的信任度,只有26%的美国公众和不到1/3接受 调查的精英群体中的成员认为美国可以非常信任中国,中国方面的调查数字则更低。 在中美如何看待对方的问题上,两国精英和民众普遍视对方国家为竞争者,将对方国 家视为敌人的公众比例大致相等(在美国和中国分别为15%和12%),占比较低。美 国公众更关心中国的经济实力而非其军事实力,中国公众则更关心美国的军事实力而 非经济实力。③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中国媒体还出现了“去美国化(de- Americanized)” 的意识诉求,这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中国要脱离现行国际体系而“另起炉灶”的表现 这使美国感到紧张和担忧。当然,美国的这种疑虑对中美两国的关系发展是不利的, 加上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挑拨离间,就导致美国对中国的猜疑继续加深。 其实,中美在上述八个方面出现竞争的新议题,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新兴大国与 ①从全世界看,世界上工业化搞得好的地方就只有两个地区:一个是新教占主导的北欧和北美地区,另一 个是儒家文明圈,即东亚经济圈。这两种模式可谓两枝独秀,形成了以往历史上没有的现象, 2 Kenneth Lieberthal and Wang Jisi,"Addressing U. 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Monograph Series, No 4, March 2012, pp. 7-39 U. S.-China Security Perceptions Survey: Find 中p:/ carmegieendowment.ong/iles/us_ china_security_perceptions_report.pf,登录时间:2014年1月20日。 anizedWorldhttp:// Huan- hacn/ XinHuaSh/20310_16178931_2. shtml,登录时间:2014年2月16日
2014 年第 3 期 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其结果就是模式之争即儒家文化与新教文化的竞 争,“文明的冲突论冶或许会沉渣泛起。淤 第八,美国的不安全感、忧虑和不信任感增加。 自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呈现出 “一超多强冶的特点,这对美国的战略环境是很有利的。 但是,从博弈对象的角度来 看,由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中美博弈较之以前美国与其他“单项冠军冶的国家(如 二战前的德国、日本)的竞争,美国的博弈地位其实是下降了。 在美国看来,在传统的 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中俄两国在战略态势上的接近对美形成了二比一的局面,加之 第三方(如东南亚地区的某些国家)挑拨离间,美国对中国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导致 中美之间的矛盾性问题突出。 2012 年,中国学者王缉思与美国学者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合作共同发表了一份题为《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的报告,分别从各 自角度分析了国际体系的结构、政治和价值体系、国家安全问题、经济与贸易问题、外 交、能源和气候变化、军事、网络安全和情报等议题,结果表明两者在上述问题上存在 大相径庭的认知和相互的不信任。于 2013 年 12 月,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和中 国战略文化促进会联合撰写了《中美安全关注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美战略互信度 较低,当危机或紧急情况发生时,两国间回旋余地很小。 该报告显示,中美两国精英和 公众都对对方国家表现出较低水平的信任度,只有 26% 的美国公众和不到 1 / 3 接受 调查的精英群体中的成员认为美国可以非常信任中国,中国方面的调查数字则更低。 在中美如何看待对方的问题上,两国精英和民众普遍视对方国家为竞争者,将对方国 家视为敌人的公众比例大致相等(在美国和中国分别为 15% 和 12% ),占比较低。 美 国公众更关心中国的经济实力而非其军事实力,中国公众则更关心美国的军事实力而 非经济实力。盂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中国媒体还出现了“去美国化(de鄄Americanized)冶 的意识诉求,榆这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中国要脱离现行国际体系而“另起炉灶冶的表现, 这使美国感到紧张和担忧。 当然,美国的这种疑虑对中美两国的关系发展是不利的, 加上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挑拨离间,就导致美国对中国的猜疑继续加深。 其实,中美在上述八个方面出现竞争的新议题,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新兴大国与 ·57·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从全世界看,世界上工业化搞得好的地方就只有两个地区:一个是新教占主导的北欧和北美地区,另一 个是儒家文明圈,即东亚经济圈。 这两种模式可谓两枝独秀,形成了以往历史上没有的现象。 Kenneth Lieberthal and Wang Jisi, “Addressing U. S. 鄄China Strategic Distrust,冶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Monograph Series, No. 4, March 2012, pp. 7-39. Michael D. Swaine, et al. , “U. S. 鄄China Security Perceptions Surve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冶 ht鄄 tp: / / carnegieendowment. org / files/ us_china_security_perceptions_report. pdf,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20 日。 Liu Chang, “Commentary: U. S. Fiscal Failure Warrants a De鄄Americanized World,冶 http: / / www. guan鄄 cha. cn / XinHuaShe / 2013_10_16_178931_2. shtml,登录时间:2014 年 2 月 16 日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传统大国在相关利益上的竞争和博弈。①在国际关系中,世界现存大国与崛起大国的 关系不好相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陷入了冲突和战争,2这也是西方学界通常所说 的“修昔底德陷阱( Thucydides' s trap)”。新兴大国和现存大国猜疑、对抗、冲突的关系 模式显然不适合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如 何相处不仅关乎双方,更关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中美力量发生相对变化的阶段, 中国适时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举措,这反映出中国力图摆脱 这一历史宿命论而做出的努力,也旨在对历史有一个新的回答。对美国来说,如何避 免与中国发生重大的、激烈的冲突甚至战争也是美国要解决的问题。尽管中美关系的 老问题(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贸易问题)并没有解决,还增加了上述八个竞争性新 问题,但中美在这些问题上的竞争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必然会陷人“修昔底德陷阱”, 中美之间还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如上文所述,中美在双边关系中增添了诸多竞争性新问题,但是从中美关系发展 的40多年历程来看,双边关系既表现了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又表现出交 往内容日益复杂化的态势。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并没有发展成冷 战时期美苏严重对峙的敌对关系,这说明中美之间存在诸多条件和因素来阻止双方走 上敌对关系的老路,正如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马斯·多尼伦所认为的,一个新 兴大国的崛起与老牌大国发生冲突并不具有必然性,这样的结果不是注定的。③笔者 认为,中美之间存在诸多可以借用的有利条件,只要双方利用得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 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具体来说,这些有利条件包括中美两国的主体性条件、客观性条 件以及两国的双边特性条件。 第一,主体性条件:中美两国既是超大型国家,也是文明型国家( civilizational state)。 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国家行为体的类型和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行为体的类型和 ①对于中美关系中出现的八大新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指出,其中大多数新议题的 出现是中国崛起而带来的结果,建议从中国崛起(变化)-美国反应(调整)的角度来分析,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并 致谢。 ②江涌:《当心世界老二的魔咒》,载《世界知识》,2010年第22期,第52-54页。 ③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 Pacific in2013,” March 11,2013,参见美国白宫网 站,htp://ww se.gow/the-press-office/2013/03/ 1/remarks-tom-donilon-national-security-advisory-president united- -states-a,登录时间:2014年1月23日
传统大国在相关利益上的竞争和博弈。淤 在国际关系中,世界现存大国与崛起大国的 关系不好相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陷入了冲突和战争,于这也是西方学界通常所说 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蒺s trap)冶。 新兴大国和现存大国猜疑、对抗、冲突的关系 模式显然不适合中美两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如 何相处不仅关乎双方,更关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中美力量发生相对变化的阶段, 中国适时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举措,这反映出中国力图摆脱 这一历史宿命论而做出的努力,也旨在对历史有一个新的回答。 对美国来说,如何避 免与中国发生重大的、激烈的冲突甚至战争也是美国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中美关系的 老问题(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贸易问题)并没有解决,还增加了上述八个竞争性新 问题,但中美在这些问题上的竞争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必然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冶, 中美之间还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三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如上文所述,中美在双边关系中增添了诸多竞争性新问题,但是从中美关系发展 的 40 多年历程来看,双边关系既表现了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趋势,又表现出交 往内容日益复杂化的态势。 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并没有发展成冷 战时期美苏严重对峙的敌对关系,这说明中美之间存在诸多条件和因素来阻止双方走 上敌对关系的老路,正如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马斯·多尼伦所认为的,一个新 兴大国的崛起与老牌大国发生冲突并不具有必然性,这样的结果不是注定的。盂 笔者 认为,中美之间存在诸多可以借用的有利条件,只要双方利用得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 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具体来说,这些有利条件包括中美两国的主体性条件、客观性条 件以及两国的双边特性条件。 第一,主体性条件:中美两国既是超大型国家,也是文明型国家(civilizational state)。 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国家行为体的类型和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行为体的类型和 ·58·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条件探索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对于中美关系中出现的八大新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指出,其中大多数新议题的 出现是中国崛起而带来的结果,建议从中国崛起(变化) -美国反应(调整)的角度来分析,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并 致谢。 江涌:《当心世界老二的魔咒》,载《世界知识》,2010 年第 22 期,第 52-54 页。 Thomas Donil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sia鄄Pacific in 2013,冶 March 11, 2013,参见美国白宫网 站,http: / / www. whitehouse. gov / the鄄press鄄office / 2013 / 03 / 11 / remarks鄄tom鄄donilon鄄national鄄security鄄advisory鄄president鄄 united鄄states鄄a,登录时间:2014 年 1 月 23 日
喝台沿2014年第3期 特性不一样,其相互间的互动与博弈所导致国际关系的结构和形态也会完全迥异。从 主体性来看,中美这两个行为体与之前欧洲历史上争霸的行为体有很大的区别,即中 美两国既是超大型国家,又是文明型国家,这种在主体性上的区别为中美建立新型大 国关系提供了条件。 其一,中美两国都是超大型国家,规模都很大。这种规模包括领土面积、人口数 量、气候地理、自然资源、生产能力和经济规模。整体上,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美国大致 相当,两国矿产资源基本上能满足各自发展需要。在生产能力上,中美两国分别为第 第二工业大国。在国内生产总值上,美中两国分别列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在贸 易总量上,中美两国也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应该说,中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竞 争完全有别于美国与其他对手竞争的情况。美国在历史上主要有三个对手:德国、日 本和俄罗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英国和美国进行挑战,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挑战美国,但它们都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仅以其中一项指 标——世界财富的相对份额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间的规模及其物理量决定了 大国竞争的命运。具体参见表1。 表11860-1940年世界财富的相对份额 我份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190年1920年1930年1940年 13% 38% 英国 45% 德国 %13%16%21%20%14%14%14%17% 日本 0% 4% 资料来源:J. David Singer and Melvin Small, National Material Capabilities Data,l86-1985, n abor: 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n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1993,转引自约翰·米尔斯 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德国、日本而言,这两国在构成国家财富的因素(如国 土面积、资源、工业生产能力等方面)上都远不及美国,也就是说,它们在物理量和规 模上远不及美国。尽管单有物质资源不能决定战争的结局,但人口和财富是权力的原 动力,获胜几率无疑极大地受资源的影响,特别是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每一方都试 图依靠物质力量拖垮对方。①大国之间的这种竞赛和对决犹如体育比赛,在国际舞台 o John J. Mearsheimer, Convention Deterrence, Ithaca: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33-3
2014 年第 3 期 特性不一样,其相互间的互动与博弈所导致国际关系的结构和形态也会完全迥异。 从 主体性来看,中美这两个行为体与之前欧洲历史上争霸的行为体有很大的区别,即中 美两国既是超大型国家,又是文明型国家,这种在主体性上的区别为中美建立新型大 国关系提供了条件。 其一,中美两国都是超大型国家,规模都很大。 这种规模包括领土面积、人口数 量、气候地理、自然资源、生产能力和经济规模。 整体上,中国的地理环境与美国大致 相当,两国矿产资源基本上能满足各自发展需要。 在生产能力上,中美两国分别为第 一、第二工业大国。 在国内生产总值上,美中两国分别列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贸 易总量上,中美两国也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应该说,中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竞 争完全有别于美国与其他对手竞争的情况。 美国在历史上主要有三个对手:德国、日 本和俄罗斯。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英国和美国进行挑战,日 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挑战美国,但它们都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仅以其中一项指 标———世界财富的相对份额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间的规模及其物理量决定了 大国竞争的命运。 具体参见表 1。 表 1 1860-1940 年世界财富的相对份额 国 家 年 份 1860 年 1870 年 1880 年 1890 年 1900 年 1910 年 1920 年 1930 年 1940 年 美国 13% 16% 23% 35% 38% 48% 62% 54% 49% 英国 59% 53% 45% 32% 23% 15% 16% 11% 11% 俄国 3% 2% 2% 3% 6% 5% 1% 6% 13% 德国 9% 13% 16% 21% 20% 14% 14% 14% 17% 日本 0% 0% 0% 0% 0% 1% 2% 4% 6% 资料来源:J. David Singer and Melvin Small, National Material Capabilities Data, 1816-1985, Ann Abor: Inter鄄University Consortiun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 1993,转引自约翰·米尔斯 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4 页。 从表 1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德国、日本而言,这两国在构成国家财富的因素(如国 土面积、资源、工业生产能力等方面)上都远不及美国,也就是说,它们在物理量和规 模上远不及美国。 尽管单有物质资源不能决定战争的结局,但人口和财富是权力的原 动力,获胜几率无疑极大地受资源的影响,特别是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每一方都试 图依靠物质力量拖垮对方。淤 大国之间的这种竞赛和对决犹如体育比赛,在国际舞台 ·59·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John J. Mearsheimer, Convention Deterr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