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 政治思想 总第1期 Vol 1 No. 1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本刊特稿 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徐大同 【作者按语】欣闻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专业学术期 刊《政治思想史》已获国家新闻岀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我的喜悦和激 动之情难以言表,多年不能释怀的夙愿终于实现,我从事的专业终于有 了一块学术园地。我最大的愿景就是这块园地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绚丽花坛!为此,除由衷感谢出版主管部门、学校党政领 导及相关部门的鼎力协助外,我不顾年迈和酷暑特撰此文以表祝贺之心 摘要: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政治学 的学科特色。与西方不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表现为“唯实政 治学”或“治理政治学”。本文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线 索,并由此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关注重点自有其特色。这些重点包含 重农、重一、重和、重民、重德等。与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则构成了中国 古代政治思想史最主要的特点。 关键词: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治国之道 我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特点之一是“专门之业不分”(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学校总论》),除“经、史、子、集”之外就不再有专门学科的分类。按研究 作者简介:徐大同,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政治 思想史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刊特稿 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徐大同 【作者按语】欣闻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专业学术期 刊《政治思想史》已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我的喜 悦 和 激 动之情难以言表,多年不能释怀的夙愿终于实现,我从事的专业终于有 了一块学术园地。我最大的愿景就是这块园地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绚丽花坛!为此,除由衷感谢出版主管部门、学校党政领 导及相关部门的鼎力协助外,我不顾年迈和酷暑特撰此文以表祝贺之心! 摘 要:本文认为当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政治学 的学科特色。与西方不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表 现 为“唯 实 政 治学”或“治理政治学”。本文揭示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和线 索,并由此指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关注重点自有其特色。这些重点包含 重农、重一、重和、重民、重德等。与政治实践的紧密结合则构成了中国 古代政治思想史最主要的特点。 关键词: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治国之道 我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特点之一是“专门之业不分”(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学校总论》),除“经、史、子、集”之 外 就 不 再 有 专 门 学 科 的 分 类 。按 研 究 作者简介:徐大同,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天津师范大学资深 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政治 思想史。 3 2010年第1期 Vol.1 No.1 政 治 思 想 史 JournaloftheHistoryofPoliticalThought 总第1期 Sum No.1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对象的内容划分学科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产物。1902年京师大 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首先在法科中设立政治学科(开始时称“仕学馆”) 这是我国设置政治学专业的开始。中国、西方政治思想史(早期称“西洋 政治思想史”)也就成为该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最早一部研究中国政 治思想史的专门著作应该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年)。以 后更有诸多名家,如:杨幼炯(193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1937 年)、萧公权(1945年)、陶希圣(1932-1936、1942年)等诸多《中国政治 思想史》专著或教材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在大陆又有徐大同等合著、朱日曜主编、刘泽华主编、曹德本主编 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陆续出版。这些专著或教材各有所长,对教学 和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对人们认识、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所启示 但大部分著作都带有哲学、史学的痕迹,政治学学科色彩不够突出 于其他涉及中国政治思想的专著和文章,无论建国前或后则比比皆是 许多哲学界、史学界名家都多有力作。 政治学无疑主要是研究政治问题的学科。什么是政治?说法甚多 不一一列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恩格斯有一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政 治的实质。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 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 争得统治”。①这就告诉我们统治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历史上任 何阶级要掌握对社会和国家的统治权,首先必须掌握、控制名义上代表 全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国家政权。通过国家整合社会,调节社会矛 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阶级的根本利 益和要求。政治学可简要说,就是为一定阶级或集团夺取或维护统治提 供理论根据和说明,或为其夺取或维护统治出谋献策。因此,如何认识 国家、如何组织国家、如何管理(治理)国家,应该是政治学学科的基本研 究对象。政治思想史也就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阶级思 想代表们对这几方面问题的思想观点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和欧美国家由于历史发展各有轨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统治模 式,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思想史。本文主要是谈谈中国古代政治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4页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象的内容划分学科则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产物。1902年 京 师 大 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首先在法科中设立政治学科(开始时称“仕学馆”), 这是我国设置政治学专业的开始。中国、西方政治思想史(早期称“西洋 政治思想史”)也就成为该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最早一部研究中国政 治思想史的专门著作应该是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1922年)。以 后更有诸多名家,如:杨幼炯(193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1937 年)、萧公权(1945年)、陶 希 圣(1932—1936、1942年)等 诸 多《中 国 政 治 思想史》专著或教材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在大陆又有徐大同等合著、朱日曜主编、刘 泽 华 主 编、曹 德 本 主 编 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陆续出版。这些专著或教材各有所长,对教学 和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对人们认识、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所启示。 但大部分著作都带有哲学、史学的痕迹,政治学学科色彩不够突 出。至 于其他涉及中国政治思想的专著和文章,无论建国前或 后 则 比 比 皆 是, 许多哲学界、史学界名家都多有力作。 政治学无疑主要是研究政治问题的学科。什么是政治?说法甚多, 不一一列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恩格斯有一段话明确地指出了政 治的实质。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 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 兴 的 阶 级 要 争得统治”。①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权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历史上任 何阶级要掌握对社会和国家的统治权,首先必须掌握、控制名义上代表 全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国家政权。通过国家整合社会,调节社会矛 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实现其阶级的根本利 益和要求。政治学可简要说,就是为一定阶级或集团夺取或维护统治提 供理论根据和说明,或为其夺取或维护统治出 谋 献 策。因 此,如 何 认 识 国家、如何组织国家、如何管理(治理)国家,应该是政治学学科的基本研 究对象。政治思想史也就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阶级思 想代表们对这几方面问题的思想观点的发展演变历史。 中国和欧美国家由于历史发展各有轨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统治模 式,也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思想史。本文主要是谈谈中国古代政治 4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4页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思想史的对象和发展问题,兼及中西比较 以“治国之道”为重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我们考察研究中西两种政治思想史,首先会发现各自突出的重心不 同,也即其所研究的具体着重点有所差异。 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产生在古希腊奴隶占有制 社会后期。据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学园中曾讲授政治学课程,后经整理出 版,即现在流行的名著《政治学》。这本书被视为西方系统政治学的开创性著 作,它确立了西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一直流传至今。 亚里士多德曾说:“所谓科学显然是对原因的知识的取得”,又说 “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 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是按照 他所确定的“科学”原则而编写的。当时希腊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制 度—城邦制正处在其发展末期。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内容主要是 研究城邦的产生、性质、作用、演变、形式及其种类等问题。而且,为了挽 救奴隶占有制城邦制度的危机,他还设计了最理想的城邦形式。在研究 方法上,他也主要是学理的分析判断、概念的说明以及对各种城邦形式 的比较、评价。这就表明西方政治学从一开始时起,就着重于探求学理 知识”和政权组织形式。西方政治学传统一开始就是着重于如何认识 国家和如何组织国家。直到19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才 把管理国家问题正式提上学术议程。我们可以说西方政治学的传统是 “唯理”(理论)政治学,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系统的政治思想产生于周代的春秋战国时 期。当时中国正在从东方奴隶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时期。②社会政治和 学术特点则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为了适应诸侯独霸天下的政治斗 争需要,各家各派也都“思以其道易天下”(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提出自己 的“治国之道”,以游说各国统治者。 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主編《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3年,第31页 ②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指称问题颇多讨论,如使用“封建社会”来称谓 秦朝以迄晚清的中国史是否适当等,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姑取传统说法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思想史的对象和发展问题,兼及中西比较。 一、以“治国之道”为重心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我们考察研究中西两种政治思想史,首先会发现各自突出的重心不 同,也即其所研究的具体着重点有所差异。 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独立的学科,产生在古希腊奴隶占有制 社会后期。据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学园中曾讲授政治学课程,后经整理出 版,即现在流行的名著《政治学》。这本书被视为西方系统政治学的开创性著 作,它确立了西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一直流传至今。 亚里士多德曾 说:“所谓科学显然是对原因的知识的取得”,又 说: “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 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是按照 他所确定 的“科 学”原 则 而 编 写 的。当时希腊社会的公共权力组织制 度———城邦制正处在其发展末期。亚里士多 德《政 治 学》的 内 容 主 要 是 研究城邦的产生、性质、作用、演变、形式及其种类等问题。而且,为了挽 救奴隶占有制城邦制度的危机,他还设计了最理想的城邦形式。在研究 方法上,他也主要是学理的分析判断、概念的说明以及对 各 种 城 邦 形 式 的比较、评价。这就表明西方政治学从一开始时 起,就 着 重 于 探 求 学 理 “知识”和政权组织形式。西方政治学传统一开始就是着重于如何认识 国家和如何组织国家。直到19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稳定,才 把管理国家问题正式提上学术议程。我们可以说西方政 治 学 的 传 统 是 “唯理”(理论)政治学,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系统的政治思 想 产 生 于 周 代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期。当时中国正在从东方奴隶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时期。② 社会政治和 学术特点则为“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为了适应诸侯独霸天下的政治斗 争需要,各家各派也都“思以其道易天下”(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提出自己 的“治国之道”,以游说各国统治者。 5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① ②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 主 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3年,第31页。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指称问题颇多讨论,如使用“封建社会”来称谓 秦朝以迄晚清的中国史是否适当等,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姑取传统说法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 道”更是各派思想家争论的核心议题之 什么是“道”?有天道与人道。①虽然“天命不可违”,但“天道远,人 道迩”。有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定胜天”等说法。人们所着力考虑 的主要是“人道”问题。② 所谓“人道”,简单说就是“为人之道”,就是如何对己,如何待人,如何处 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的修身处世之道。从政治学上讲主要包含 如何调整好各种人与人的公共关系,即所谓“治国之道”。先秦诸子的核心思 想就是提出各自的“治国之道”。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天下一致而 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史记·太史公自 序》)。道家的《老子》尽管把“道”说得“玄而又玄”,但仔细考察,《道德经》的基 本思想是“以德辅道”,实际目的还是在“德”部,也就是它的“治国之道”。 从春秋战国直到唐朝,中国政治思想的主题就是“道统之争”,也就 是以谁家之“道”来治理国家。“道者路也”,所谓“治国之道”就是治理国 家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也就是基本政治价值观以及具体的治理 策略和方法(即所谓“术”)。中国古代也讲“理”,但正如章学诚所说,先 秦诸子都不“离事”而“言理”(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因此,我们也可以 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称为“唯实政治学”、“治理政治学”。 如果说政治制度问题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核心问题,那么政治统治 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道术),即“做什么、怎么做”就成为中 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核心问题。③ ①中国古代的”天道”思想,就如同西方的“自然法”一样,是一种人类不可创造、不可更改 只能认识和适应的客观规律。中国的道家把它形而上化,说成为创造并决定万物之母 后来有人进一步将其神秘化,成为宗教神秘观念,道,是各家各派所争论的焦点。大家都 提出各自对道”的内容的不同理解,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孔子就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西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神权统治,直到15世纪才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社会 政治问题。中国则在古代就提出了“人道”。不过,中国和西方对“人”的了解有所不 同。西方着重人的性质,中国则着重人的关系 ③可参见我的文章《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收 入《文踪史迹——徐大同八秩文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 与西方不同的这一特色,萧公权先生也曾说“就其大体言之,中国政治思想属于政术之 范围者多,属于政理之范围者少”(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 料绪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 “道”更是各派思想家争论的核心议题之一。 什么是“道”?有天道与人道。① 虽然“天命不可违”,但“天道远,人 道迩”。有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定胜天”等说法。人们所着力考虑 的主要是“人道”问题。② 所谓“人道”,简单说就是“为人之道”,就是如何对己,如何待人,如何处 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的修身处世之道。从政治学上讲主要包含 如何调整好各种人与人的公共关系,即所谓“治国之道”。先秦诸子的核心思 想就是提出各自的“治国之道”。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天下一致而 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史记·太史公自 序》)。道家的《老子》尽管把“道”说得“玄而又玄”,但仔细考察,《道德经》的基 本思想是“以德辅道”,实际目的还是在“德”部,也就是它的“治国之道”。 从春秋战国直到唐朝,中国政治思想的主题就 是“道 统 之 争”,也 就 是以谁家之“道”来治理国家。“道者路也”,所谓“治国之道”就是治理国 家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也就是基本政治价值观以 及 具 体 的 治 理 策略和方法(即所谓“术”)。中国古代也讲“理”,但正如章学诚 所 说,先 秦诸子都不“离事”而“言理”(章 学 诚《文 史 通 义·易 教 上》)。因此,我们也可以 把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称为“唯实政治学”、“治理政治学”。 如果说政治制度问题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核心问题,那么政治统治 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道术),即“做什么、怎么做”就成为中 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核心问题。③ 6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① ② ③ 中国古代的“天道”思想,就如同西方的“自然法”一样,是一种人类不可创造、不可更改, 只能认识和适应的客观规律。中国的道家把它形而上化,说成为创造并决定万物之母。 后来有人进一步将其神秘化,成为宗教神秘观念。道,是各家各派所争论的焦点。大家都 提出各自对“道”的内容的不同理解,并为其实现而奋斗(孔子就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西方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神权统治,直到15世 纪 才 开 始“用 人 的 眼 光”观 察 社 会 政治问题。中国则在古代就提出了“人 道”。不 过,中 国 和 西 方 对“人”的 了 解 有 所 不 同。西方着重人的性质,中国则着重人的关系。 可参见我的文章《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收 入《文踪史迹———徐大同八秩文 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 与西方不同的这一特色,萧公权先生也曾说“就其大体言之,中国政治思想属于政术之 范围者多,属于政理之范围者少”(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 想 史 参 考 资 料绪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线索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一般来说,有可信资料证 明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的起点,确定为殷商时代已无所争议了。①殷 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范 畴,侯外庐先生称其为“早熟”)。从东周战国(公元前476年)开始,直到 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属于封建社会性质,这段时 期是中国系统政治思想形成、繁荣和发展时期 在这几千年中,中国政治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殷商、西 周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缘起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秦汉到唐 是儒、道、法三家争“道统”和儒家思想确立统治地位(儒法结合、儒道结 合、儒道法结合)时期,宋明是儒道释三家合流的理学时期,明清之际是 新生产方式萌芽和批判专制统治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则是“西学东渐”、 中国步入近代社会时期。下面分别做些简要说明。 (一)殷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缘起 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后世政治思想发展的基础 殷商崇尚祖宗神 2.西周以天代祖,宣扬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宗法制、分封制的确立 3.《易》、《诗》、《书》、《礼》、《春秋》等古代文献中反映的政治思想。 这些文献曾经孔子修订整理,被后世儒家奉为经典,垄断起来。实际上 都是一些古代政治文献,所谓“皆为政典 且在诸子时代还“有古籍 留遗,并非尼山所手订”(皮锡瑞:《经学历史》) (二)自从周王朝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之后,直到清中叶西 方列强入侵,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其间两千多年中国社会 的封建性质一贯未变。史学界一般把唐以前作为封建前期,宋以后作为 封建后期。在这两千多年中,社会制度未变,政治制度基本未变;所变的 ①根据我国考古界学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研究认为,“最早的中国”应该是在河南 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以后又发展为“满天星斗”,即在许多地方发现古代遗址。这样中 华文明史至少向前推进1000年(参阋杨雪梅:《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人民 日报》.2000-11-13)。 7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线索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一般来说,有可信资料证 明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的起点,确定为殷商时代已无所争议了。① 殷 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范 畴,侯外庐先生称其为“早熟”)。从东周战国(公元前476年)开始,直到 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属于封建社会性质,这段时 期是中国系统政治思想形成、繁荣和发展时期。 在这几千年中,中国政治思想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殷商、西 周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缘起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秦 汉 到 唐 是儒、道、法三家争“道统”和儒家思想确立统治地位(儒法结合、儒 道 结 合、儒道法结合)时期,宋明是儒道释三家合流的理学时 期,明 清 之 际 是 新生产方式萌芽和批判专制统治时期,鸦片战争以后则是“西学 东 渐”、 中国步入近代社会时期。下面分别做些简要说明。 (一)殷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也是中国 古 代 政 治 思 想 的 缘 起 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后世政治思想发展的基础。 1.殷商崇尚祖宗神; 2.西周以天代祖,宣扬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宗法制、分封制的确立; 3.《易》、《诗》、《书》、《礼》、《春 秋》等古代文献中反映的政治思想。 这些文献曾经孔子修订整理,被后世儒家奉为 经 典,垄 断 起 来。实 际 上 都是一些古代政治文献,所谓“皆为政典”。而且在诸子时代还“有 古 籍 留遗,并非尼山所手订”(皮锡瑞:《经学历史》)。 (二)自从周王朝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 代 之 后,直 到 清 中 叶 西 方列强入侵,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其间两千多年中国社会 的封建性质一贯未变。史学界一般把唐以前作为封建前期,宋以后作为 封建后期。在这两千多年中,社会制度未变,政治制度基本未变;所变的 7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① 根据我国考古界学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察研究认为,“最早的中国”应该是在河南 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以后又发展为“满天星斗”,即在许多地方发现古代遗址。这 样 中 华文明史至少向前推进1000年(参阅杨 雪 梅:《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人 民 日报》,2000-11-13)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只是王朝的更迭与“何法之道”,即用什么思想指导和如何治理好庞大的 统一大帝国。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安邦定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荀子曾说:“彼国措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荀子 王霸》)。也可以说,唐以前政治思想主要解决“道统”问题,也就是哪家思 想主导政治统治。宋以后不再争论“道统”问题,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 序,人们应具有何种心性品格则成为关键的政治要求 春秋战国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当时周王势 衰,诸侯雄起。春秋时尚“尊周攘夷”、“挟天子令诸侯”,战国时更是“陪 臣执国命”,诸侯称王称霸,要一统天下 这时期教育也出现了“私学”。作为最下层贵族的士(所谓“士食 田”)获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许多人开始授徒讲学。在春秋时出现了孔墨 显学,战国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登上历史舞台,皆“思以 其道易天下”。于是,诸子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兜售各自的治国 之道。 所谓的“百家争鸣”或“九流十家”,实际上影响到治国原则方向的主 要只有儒、墨、道、法四家的主张。①他们的治国思想大体如下 1.儒家是由孔丘和他的弟子及后人孔鲤(子思)、后学孟轲、荀况等 所构成。 孔子是最早的私学大师,儒家的创始人。其治国之道的核心思想是 “仁”,要求以“仁”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关系) 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所谓“天下归仁”。他主张“为政以德”、“齐之以礼” 提倡“中庸之道”,提出了由小康到大同的政治发展理想。 孟子处于战国时期,他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倡“定于一”,主张 性善论”,强调以仁义得天下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是一位“由儒入法”的思想家,主张“性 恶论”,强调以礼(法)治国。他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 治国之道 2.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他在批评孔子思想中 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 此外尚有名家、阴阳、纵横、杂家、农家、小说等所谓“九流十家”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只是王朝的更迭与“何法之道”,即用什么思想指导和如何治理好庞大的 统一大帝国。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安邦定国,修 身、齐 家、治 国、平 天 下。荀子曾说:“彼国措者,非封焉之谓也,何法之道,谁子之与也”(《荀子· 王霸》)。也可以说,唐以前政治思想主要解决“道统”问题,也就是哪家思 想主导政治 统 治。宋 以 后 不 再 争 论“道 统”问 题,而 为 维 护 封 建 社 会 秩 序,人们应具有何种心性品格则成为关键的政治要求。 春秋战国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当 时 周 王 势 衰,诸侯雄起。春秋时尚“尊周攘夷”、“挟天子令诸侯”,战国时更 是“陪 臣执国命”,诸侯称王称霸,要一统天下。 这时期 教 育 也 出 现 了“私 学”。作 为 最 下 层 贵 族 的 士 (所 谓 “士 食 田”)获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许多人开始授徒讲学。在春秋时出现了孔墨 显学,战国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登上历史舞台,皆“思以 其道易天下”。于是,诸子纷纷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兜售各自的治国 之道。 所谓的“百家争鸣”或“九流十家”,实际上影响到治国原则方向的主 要只有儒、墨、道、法四家的主张。① 他们的治国思想大体如下。 1.儒家是由孔丘和他的弟子及后人孔鲤(子 思)、后 学 孟 轲、荀 况 等 所构成。 孔子是最早的私学大师,儒家的创始人。其治国之道的核心思想是 “仁”,要求以“仁”处理好各种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关系), 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所谓“天下归仁”。他主张“为政以德”、“齐之以礼”, 提倡“中庸之道”,提出了由小康到大同的政治发展理想。 孟子处于战国时期,他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倡“定于一”,主张 “性善论”,强调以仁义得天下。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是一位“由儒入法”的思想家,主张“性 恶论”,强调以礼(法)治国。他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 治国之道。 2.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与孔子同时 代 的 人。他 在 批 评 孔 子 思 想 中 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 8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① 此外尚有名家、阴阳、纵横、杂家、农家、小说等所谓“九流十家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3.道家由《道德经》和庄周的思想所构成。 《道德经》传说为老子的作品。但关于老子的身世说法不一,故以书 名代之。战国中叶齐国为招揽天下士人,建筑了稷下学宫,宫中出现了 以老子《道德经》思想为核心主张的学派,史称黄老学派 道家学派虽然都从“玄而又玄”的“道”出发,实际上《道德经》与庄周 的思想是很不同的 前书据考证成于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紊乱,民 不聊生。它反映了广大农民的不满和愤慨,同时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 它的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虚静、不争、以柔弱胜刚强。《汉书·艺文志》对 《道德经》的评语是“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子南面 之术也”。其中还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家。该书的思想对后起的法 家思想有较大影响 庄周是先秦时期又一位道家思想家。虽然也提出了“玄而又玄的” 道,但与前者又有所不同。他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个人自由自在无所约束 的《逍遥游》中,政治上提出“绝圣弃智”的主张,带有无政府色彩。 4.法家是后起的一个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慎到、申 不害及其他一些改革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法家从现实出发,主张功利原则。他们的治国之道是倡导法、势、 术:“事断于法”;①“权势不可以假人”;重视统治策略与手段(术) 春秋战国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繁荣时期。当时政治上周室衰微 诸侯崛起。各路诸侯都欲由自己重新统一天下。各学派创始人也都列 国游说,希望能以己之道“治理天下”。在各派学者互相批评、攻讦和吸 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思想史的高潮,奠定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 石。以后两千年中国政治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演变发展起来的。 (三)秦汉之际,中国实现了新的统一,为各家治国之道提供了实验 的机会和场所。 地处西部地区的秦国利用法家路线,富国强兵,最后秦王嬴政统 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信儒学,推 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路线。而且“刻薄少恩”,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 ①当时所谓的“法”,实际专指刑法而言,所谓“任刑不任德”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道家由《道德经》和庄周的思想所构成。 《道德经》传说为老子的作品。但关于老子的身世说法不一,故以书 名代之。战国中叶齐国为招揽天下士人,建筑了 稷 下 学 宫,宫 中 出 现 了 以老子《道德经》思想为核心主张的学派,史称黄老学派。 道家学派虽然都从“玄而又玄”的“道”出发,实际上《道德经》与庄周 的思想是很不同的。 前书据考证成于战国时期,当 时 诸 侯 割 据,战 争 频 繁,社 会 紊 乱,民 不聊生。它反映了广大农民的不满和愤慨,同时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 它的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虚静、不争、以柔弱胜刚强。《汉书·艺文志》对 《道德经》的评语是“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 子 南 面 之术也”。其中还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家。该书的思想对后起的法 家思想有较大影响。 庄周是先秦时期又一位道家思想家。虽然也提 出 了“玄 而 又 玄 的” 道,但与前者又有所不同。他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个人自由自在无所约束 的《逍遥游》中,政治上提出“绝圣弃智”的主张,带有无政府色彩。 4.法家是后起的一个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慎到、申 不害及其他一些改革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 法家 从 现 实 出 发,主 张 功 利 原 则。他 们 的 治 国 之 道 是 倡 导 法、势、 术:“事断于法”;①“权势不可以假人”;重视统治策略与手段(术)。 春秋战国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繁荣时期。当时政治上周室衰微, 诸侯崛起。各路诸侯都欲由自己重新统一天下。各 学 派 创 始 人 也 都 列 国游说,希望能以己之道“治理天下”。在各派学者互相 批 评、攻 讦 和 吸 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 思 想 史 的 高 潮,奠定了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基 石。以后两千年中国政治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演变发展起来的。 (三)秦汉之际,中国实现了新的统一,为各家 治 国 之 道 提 供 了 实 验 的机会和场所。 地处西部地区的秦国利用法家路线,富 国 强 兵,最 后 秦 王 嬴 政 统 一 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信儒学,推 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路线。而且“刻薄少恩”,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 9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① 当时所谓的“法”,实际专指刑法而言,所谓“任刑不任德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支持,只传“二世”而终,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留下深刻的教训。汉时贾谊 陆贾等人就总结秦朝夭折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分清楚“取与守不同术 也”;二是:“仁义不施”(贾谊:《过秦论》) 汉代初期,因久经战祸,民不聊生。为了休养生息,统治者推行了无 为而治的道家黄老之术。刘安组织撰写的《淮南子》实际就是其理论总 结,书中已露儒道合流的迹象 汉武帝刘彻时,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社会秩序也得到了稳定。刘彻 决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从这时起 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基本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主导思想 当然,此时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1.董仲舒混入了阴阳五行、天 人感应思想,把儒学神秘化,①明确用三纲五常观念维护封建秩序;2.提 倡“儒法合流”、“外儒内法”,所谓“王霸道杂之”;3.出现了儒家经典的 今、古文学派。研修孔子修订的古籍和儒家著作,成为士人的进身之阶 有所谓“遗子黄金万盈,不如教子一经”之说 四)及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频频乱政,豪门势力巧取豪夺,汉王朝 政治紊乱,西部少数民族崛起。②最后,我国历史进入三国、魏、晋、南北 朝时期,破坏了政治的统一。这一时期政治思想也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 的局面。三国时期,无论是曹氏治魏,还是诸葛亮治蜀都有些法家的色 彩。特别是魏晋以来发展的“玄学”,不论是哪派(何晏、王弼;向秀、郭 象),玄学基本上都是“以道解儒”,即以道家的自然、天道思想来论证儒家 纲常名教的合理性。此时期庄子的自由放任、无政府思想也有所表现。 (五)隋唐以后中国又重建了统一大帝国,重现了封建“盛世”。适应 当时的形势,韩愈提出了“道统”问题。他主张应恢复以儒家思想作为维 护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之道(韩愈:《原道》)。柳宗元又在《封建论》中总结 了秦亡“非制也,乃政也”,进一步肯定了中央集权制度。 此时的儒学已是以儒家的仁义德礼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信赏必罚 黄老的帝王南面之术的一套有原则有方法的完整的治国方案。以后的 政治思想不过是将这些原则运用于当时的实际政治之中 ①那些宣扬神秘主义的思想后来遭到王充等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批判 ②从古代起我国就形成了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因此如何解决好民族关系,就成为 重要的政治问题,对此历史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应进行专题研究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支持,只传“二世”而终,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留下深刻的教训。汉时贾谊、 陆贾等人就 总 结 秦 朝 夭 折 原 因 有 二:一是没有分清楚“取 与 守 不 同 术 也”;二是:“仁义不施”(贾谊:《过秦论》)。 汉代初期,因久经战祸,民不聊生。为了休养生息,统治者推行了无 为而治的道家黄老之术。刘安组织撰写的《淮南子》实际就是其 理 论 总 结,书中已露儒道合流的迹象。 汉武帝刘彻时,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社会秩序也得到了稳定。刘彻 决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从这时起, 儒家的治国之道就基本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主导思想。 当然,此时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1.董仲舒混入了阴阳五行、天 人感应思想,把儒学神秘化,①明确用三纲五常观念维护封建秩序;2.提 倡“儒法合流”、“外 儒 内 法”,所 谓“王 霸 道 杂 之”;3.出现了儒家经典的 今、古文学派。研修孔子修订的古籍和儒家著作,成为士人的进身之阶, 有所谓“遗子黄金万盈,不如教子一经”之说。 (四)及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频频乱政,豪门势力巧取豪夺,汉王朝 政治紊乱,西部少数民族崛起。② 最后,我国历史进入三国、魏、晋、南北 朝时期,破坏了政治的统一。这一时期政治思想也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 的局面。三国时期,无论是曹氏治魏,还是诸葛亮治蜀都有些法家的色 彩。特别是魏晋 以 来 发 展 的“玄 学”,不 论 是 哪 派(何 晏、王 弼;向 秀、郭 象),玄学基本上都是“以道解儒”,即以道家的自然、天道思想来论证儒家 纲常名教的合理性。此时期庄子的自由放任、无政府思想也有所表现。 (五)隋唐以后中国又重建了统一大帝国,重现了封建“盛世”。适应 当时的形势,韩愈提出了“道统”问题。他主张应恢复以儒家思想作为维 护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之道(韩 愈:《原 道》)。柳宗元又在《封建论》中 总 结 了秦亡“非制也,乃政也”,进一步肯定了中央集权制度。 此时的儒学已是以儒家的仁义德礼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信赏必罚、 黄老的帝王南面之术的一套有原则有方法的完整的治国方案。以 后 的 政治思想不过是将这些原则运用于当时的实际政治之中。 01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① ② 那些宣扬神秘主义的思想后来遭到王充等唯物主义思想家的批判。 从古代起我国就形成了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因此如何解决好民族关系,就成为 重要的政治问题。对此历史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应进行专题研究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六)由宋至清,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半期。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 原,统治者仰仗武力扩张疆土,建立四大汗国。除少数人外,未顾及修 文,未及百年即被农民战争所推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宋明王朝在实际政治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改革—王安石和张居正改革 这个时期主流政治思想是所谓宋明理学,这是区别汉代以来的章句 训诂,倡导性命义理的新儒学,它表明儒道佛三家的合流。①中国政治思 想进入一个新阶段。 宋明理学在宋代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 人,明代则有王守仁(阳明)。宋明理学是以个人的心性修养为其主要核 心思想,但同时坚持儒家的经世理念 理学产生于宋代是有其根据的:一是适应地主阶级发展变化的需 要;一是早在唐代时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之道已基本定型;一是宋初采 取抑武扬文、君臣共治的政策,从而提高了知识分子—士阶层的社会 地位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②因此,宋儒把个人道德修养放在核 心,正符合儒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 想要求 理学思想家脱离实际、空谈个人修养的观点,在当时就遭到讲求“实 功实利”的叶适、陈亮和李贽等人反对和批判 (七)明代中叶以后一直到清中期,中国已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 长足发展,这种现象也在思想观念中明显地反映出来。王船山、顾炎武、 黄宗羲、唐甄、龚自珍等人就是这个时期的思想代表。他们大都对封建 社会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在经济上有的提出了“工商皆本”,打破了 “以农为本”的传统主张;大都对王权进行了批判。但是总的说来,他们 都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轨迹。龚自珍的诗句“药方只贩古时 丹”《己亥杂诗》之四四)就可以反映他们的心态 清代是满族统治中华大地。清朝统治者吸纳了汉文化,维持他们的统 ①佛教早在西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千年来其出世主张尽管不断遭到反对和批判,但依 然得到很大发展,而且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 ②以前是“君子谋道不谋食”,要“以己之道来治天下”;现在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问题可参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 店,2004年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六)由宋至清,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后半期。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 原,统治者仰仗武力扩张疆土,建 立 四 大 汗 国。除 少 数 人 外,未 顾 及 修 文,未及百年即被农民战争所推翻。随 着 社 会、政 治、经 济 的 发 展 变 化, 宋明王朝在实际政治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改革———王安石和张居正改革。 这个时期主流政治思想是所谓宋明理学,这是区别汉代以来的章句 训诂,倡导性命义理的新儒学,它表明儒道佛三家的合流。① 中国政治思 想进入一个新阶段。 宋明理学在宋代的代表人 物 有 周 敦 颐、程 颢、程 颐、朱 熹、陆 九 渊 等 人,明代则有王守仁(阳明)。宋明理学是以个人的心性修养为其主要核 心思想,但同时坚持儒家的经世理念。 理学产生于宋 代 是 有 其 根 据 的:一是适应地主阶级发展变化的需 要;一是早在唐代时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之道已基本定 型;一 是 宋 初 采 取抑武扬文、君臣共治的政 策,从 而 提 高 了 知 识 分 子———士 阶 层 的 社 会 地位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② 因此,宋儒把个人道德修养放在核 心,正符合儒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 身、齐 家、治 国、平 天 下”的 理 想要求。 理学思想家脱离实际、空谈个人修养的观点,在当时就遭到讲求“实 功实利”的叶适、陈亮和李贽等人反对和批判。 (七)明代中叶以后一直到清中期,中国已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 长足发展,这种现象也在思想观念中明显地反映出来。王船山、顾炎武、 黄宗羲、唐甄、龚自珍等人就是这个时期的思想代表。他们大都对封建 社会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在经济上有的提出了“工商皆本”,打 破 了 “以农为本”的传统主张;大都对王权进行了批判。但是 总 的 说 来,他 们 都没有脱离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轨 迹。龚 自 珍 的 诗 句“药 方 只 贩 古 时 丹”(《己亥杂诗》之四四)就可以反映他们的心态。 清代是满族统治中华大地。清朝统治者吸纳了汉文化,维持他们的统 11 徐大同: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 ① ② 佛教早在西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千年来其出世主张尽管不断遭到反对和批判,但 依 然得到很大发展,而且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 以前是“君子谋道不谋食”,要“以己之道来治天下”;现 在 则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 下之乐而乐”,以天下国家为己 任,此问题可参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 联 书 店,2004年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治二百余年。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改变了中国的 社会格局,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历史新时期。同时,随着 “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也出现了新面貌,历史也为其提出了新任务:振兴中 华,重新崛起,为中华民族寻找走向独立民主和谐富强的现代化之路。 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几个“重” 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政治学关 注的重点不同。正由于中西政治学所研究的重心不同,政治学的着眼点 不同,因此政治思想史所突出的重点也有所区别。西方重政治制度,中 国重执政能力(德才兼备)。西方的政治制度建设,宣扬民主政治,重视 法治及法制建设,重视个人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我们初步分析,中国古 代政治思想史能提出以下几个“重”——重农、重一、重和、重民、重德 在此之外也可能总结出若干条“重”来,如:重家、重实等。但我认为前几 条是政治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所以特别提出来解释一下 关于“重”( zhong)字的讲解很多。《说文》解为“厚也”;《康熙字典》、 《辞典》等都解为:轻之对也;尊也;贵也;尚也。总之,可以解释为重视、 崇尚、重要、主要、尊重等。这里所说的“重”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说 我国政治文化中的“重”并无“唯一”之意,而是在相比之下更为侧重之处 (一)重农。西方古代社会经济奠基于海上贸易和移民。中国则不 同。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良好的农业氛围,人们生活在一片 片平原上和盆地中。有着黄河、长江等河流的灌溉系统,温带、亚热带的 气候条件。我们的祖先以辛勤的劳动,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古中 国就以农业为主业,春秋战国以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农业和 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 的经济基础。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矛盾,也就成为社会基本矛盾 关于小农的阶级本性,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法国革命时曾有过精 辟的分析。①作为小农,从阶级分析他应是个阶级。但这个阶级,由于他 经济上的分散性,又使其不能组成一个整体。这样,从个体说,他是自由 ①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7-678页 2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治二百余年。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改变了中国的 社会格局,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近代历史新时期。同时,随着 “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也出现了新面貌,历史也为其提出了新任务:振兴中 华,重新崛起,为中华民族寻找走向独立民主和谐富强的现代化之路。 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几个“重” 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政治学关 注的重点不同。正由于中西政治学所研究的重心不同,政治学的着眼点 不同,因此政治思想史所突出的重点也有所区别。西方重政治制度,中 国重执政能力(德才兼备)。西方的政治制度建设,宣扬 民 主 政 治,重 视 法治及法制建设,重视个人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我 们 初 步 分 析,中 国 古 代政治思想史能提出以下几个“重”———重 农、重 一、重 和、重 民、重 德。 在此之外也可能总结出若干条“重”来,如:重家、重实等。但我认为前几 条是政治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所以特别提出来解释一下。 关于“重”(zhong)字的讲解很多。《说文》解为“厚也”;《康熙字典》、 《辞典》等都解为:轻之对也;尊也;贵 也;尚 也。总 之,可 以 解 释 为 重 视、 崇尚、重要、主要、尊重等。这里所说的“重”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说 我国政治文化中的“重”并无“唯一”之意,而是在相比之下更为侧重之处。 (一)重农。西方古代社会经济奠基于海上贸易和移民。中 国 则 不 同。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良好的农业氛围,人们生活在一片 片平原上和盆地中。有着黄河、长江等河流的灌溉系统,温带、亚热带的 气候条件。我们的祖先以辛勤的劳动,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古中 国就以农业为主业,春秋战国以来,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农业和 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 的经济基础。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矛盾,也就成为社会基本矛盾。 关于小农的阶级本性,马克 思 在 总 结1848年 法 国 革 命 时 曾 有 过 精 辟的分析。① 作为小农,从阶级分析他应是个阶级。但这个阶级,由于他 经济上的分散性,又使其不能组成一个整体。这样,从个体说,他是自由 21 政治思想史 2010年3月 ①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7-6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