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党政干部学刊》:中国奇迹与意识形态范式变迁(辽宁大学:郭忠义)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188.86KB,团购合买
本文认为,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中,意识形态决定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供给,决定界定和保护产权的国家的意志,因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0期 哲学研究 中国奇迹与意识形态范式变迁 郭忠义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增长,即便是在经济转轨和2008全球金融危机中也辉煌依旧, 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西方的正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都不能解释中国奇迹的成因,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 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本文认为,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中,意识形态决定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供给,决定界定 和保护产权的国家的意志,因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原因是作为党和国家意志的意 识形态的范式变革,即实现了由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由革命至上到改革开放、由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的历史 [关键词]中国奇迹;制度变迁;理念;意识形态范式 [中图分类号]B0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0-0003-04 “中国奇迹”越来越为世界瞩目,而人吃惊:中国的GDP在过去的十年以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 西方的各种理论对此却无法解读,于平均8%以上的速率增长,而俄罗斯、中增长反而相继陷入“发展困境”。相反 是,迫切需要我们用西方听得懂的语言东欧国家在过去的四年却经历了15%上述核心要素在中国30年中都以国家 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本文借助于到50%不等的生产下降”。几乎所有转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形式推动了经济增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的制度变迁轨国家都经历了激烈的经济衰退。俄罗长。因此,以林毅夫为代表的一些学者 理论,并完善其经济增长模型,提出“意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更是经历了现代将中国奇迹归因于中国政府采取了适 识形态范式”的概念并解释中国奇迹的经济史上最为长久的经济萧条,有的国合国情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口 历史创生。 家至今尚未走出经济低迷、政治动荡的然而,为什么中国政府能够采取这样的 转轨困局。相反,同时面临着现代化和发展战略呢? 一、中国奇迹及其流行解释的市场化两大历史难题的中国,却创造了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认为,中国的 转型增长的经济奇迹。包括一些诺贝尔持续增长在于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便 奖得主在内的多数学者,将绩效差异的车,全球化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同 “中国奇迹”是1994年林毅夫首主要原因归之于中俄转轨路径上“双轨样持经济自由主义观点的香港学者张 次从学术角度提出的概念,如今成为世制”过渡和“休克疗法”的差异,但是,为五常将中国奇迹归结为县域竞争制度 界热议的重要论题。其不断丰富的内涵什么独有中国拒斥“华盛顿共识”,选择归结为经济自由,并将这种制度视为中 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在20世纪末的世了独特的转轨道路呢? 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阿几乎所有新自 界性经济转轨大潮中,中国在绩效上取 西方的理论经济学不能解释一个由主义经济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说明 得了伟大的领先;二是中国实现了世界经济体为何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而没中国的经济增长在于自由与竞争。确 经济史上30年GDP年均递增近10%有出现大的经济波动。也就是说中国的实,没有市场经济制度就没有中国奇 的空前经济增长,GDP总量上涨30多改革经验与西方正统经济学的理论逻迹,但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新经 倍,2亿多人脱贫,外汇储备和外贸出口辑不一致。早在1993年,这种不一致就济自由主义的主导经济理念与政策,似 世界第一,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三被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称为“中乎与中国经济政策的主导原则是矛盾 是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中辉煌依旧 国之谜”。20世纪的发展经济学也无的,中国的改革理论与政策中凯因斯主 中国的经济转轨令世界称奇。由市法解释“中国之谜”。它曾依次提出了推义的理论元素明显多于哈耶克的理论 场经济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的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各种核心要素:资元素。政府似乎成为市场制度供给、市 发展中心在1994年出版了以中国经济本、劳动力、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资场环境营造、市场主体培育、市场秩序 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论文集,主编雷森和源生产率、创新企业家、产业结构调整,维护的关键。 李在导言中写道“不管什么原因,两种80年代后又引入了产权制度。但是,在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等人沿着林毅 改革方式之间生产反应的差异实在令这些理论影响下,除亚洲“四小龙”外,夫的思路,用初始条件来说明中国的经 [作者简介]郭忠义(1956-),男,山东临朐人,辽宁大学哲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经济哲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奇迹的意识形态原因“(O8BKS056)、辽宁大学“211工程”三期子项目“马克思哲学与现时代”的阶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党政干部学刊 2011 年第 10 期 ※ 哲学研究 “中国奇迹”越来越为世界瞩目,而 西方的各种理论对此却无法解读 ,于 是,迫切需要我们用西方听得懂的语言 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 本文借助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的制度变迁 理论,并完善其经济增长模型,提出“意 识形态范式”的概念并解释中国奇迹的 历史创生。 一、中国奇迹及其流行解释的 缺陷 “中国奇迹”[1] 是 1994 年林毅夫首 次从学术角度提出的概念,如今成为世 界热议的重要论题。 其不断丰富的内涵 可概括为三点: 一是在 20 世纪末的世 界性经济转轨大潮中,中国在绩效上取 得了伟大的领先;二是中国实现了世界 经 济 史 上 30 年 GDP 年 均 递 增 近 10% 的 空 前 经 济 增 长,GDP 总 量 上 涨 30 多 倍,2 亿多人脱贫,外汇储备和外贸出口 世界第一,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三 是在 2008 全球金融危机中辉煌依旧。 中国的经济转轨令世界称奇。 由市 场经济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的 发展中心在 1994 年出版了以中国经 济 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论文集,主编雷森和 李在导言中写道“不 管 什 么 原 因,两 种 改革方式之间生产反应的差异实在令 人吃惊: 中国的 GDP 在过去的十年以 平均 8%以上的速率增长,而俄罗斯、中 东欧国家在过去的四年却经历了 15% 到 50%不等的生产下降”。 [2] 几乎所有转 轨国家都经历了激烈的经济衰退。 俄罗 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更是经历了现代 经济史上最为长久的经济萧条, 有的国 家至今尚未走出经济低迷、政治动荡的 转轨困局。 相反,同时面临着现代化和 市场化两大历史难题的中国,却创造了 转型增长的经济奇迹。 包括一些诺贝尔 奖得主在内的多数学者,将绩效差异的 主要原因归之于中俄转轨路径上“双轨 制”过渡和“休克疗法”的差异,但是,为 什么独有中国拒斥“华盛顿共识”,选择 了独特的转轨道路呢? 西方的理论经济学不能解释一个 经济体为何持续 30 多年高速增长而没 有出现大的经济波动。 也就是说中国的 改革经验与西方正统经济学的理论逻 辑不一致。 早在 1993 年,这种不一致就 被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称为 “中 国之谜”。 [3] 20 世纪的发展经济学也 无 法解释“中国之谜”。 它曾依次提出了推 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各种核心要素 :资 本、劳 动 力、技 术、教育与技能培训、资 源生产率、创新企业家、产业结构调整, 80 年代后又引入了产权制度。 但是,在 这些理论影响下,除 亚 洲“四 小 龙”外, 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 增长反而相继陷入“发展困境”。 相反, 上述核心要素在中国 30 年中都以国家 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形式推动了经济增 长。 因此,以林毅夫为代表的一些学者, 将中国奇迹归因于中国政府采取了适 合国情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4] 然而,为什么中国政府能够采取这样的 发展战略呢?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认为,中国的 持续增长在于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便 车,全球化成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5] 同 样持经济自由主义观点的香港学者张 五常将中国奇迹归结为县域竞争制度, 归结为经济自由,并将这种制度视为中 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6] 几乎所有新自 由主义经济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说明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于自由与竞争。 确 实, 没有市场经济制度就没有中国奇 迹,但是,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新经 济自由主义的主导经济理念与政策,似 乎与中国经济政策的主导原则是矛盾 的,中国的改革理论与政策中凯因斯主 义的理论元素明显多于哈耶克的理论 元素。 政府似乎成为市场制度供给、市 场 环 境 营 造、市 场 主 体 培 育、市 场 秩 序 维护的关键。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等人沿着林毅 夫的思路,用初始条件来说明中国的经 中国奇迹与意识形态范式变迁 郭忠义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30 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增长,即便是在经济转轨和 2008 全球金融危机中也辉煌依旧, 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西方的正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都不能解释中国奇迹的成因,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 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 本文认为,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中,意识形态决定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供给,决定界定 和保护产权的国家的意志,因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 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原因是作为党和国家意志的意 识形态的范式变革,即实现了由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由革命至上到改革开放、由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的历史 转变。 [关键词]中国奇迹;制度变迁;理念;意识形态范式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0-0003-04 [作者简介]郭忠义(1956- ),男,山东临朐人,辽宁大学哲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经济哲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奇迹的意识形态原因”(08BKS056)、辽宁大学“211 工程”三期子项目“马克思哲学与现时代”的阶 段成果。 3

哲学研究 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0期 济增长。1994年,林毅夫就提出经济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中国转轨及其绩效难以解释 革可以有两种推进方式,即“帕累托改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 由此可见,要用意识形态解释中国 进”和“非帕累托改进”。秦晖等学者实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奇迹,必须搁置意识形态观念的巨量内 证地分析了中国转轨过程,在辉煌的背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容,将其作为指导党和政府决策的国家 后看到了中国发展中的深层问题,提供这说明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与意志,并专注其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核 了中国奇迹成因的崭新视角;将中国奇改革开放直接相关。改革开放是中国共内容的基本“范式”。意识形态范式是指 迹归结为“负帕累托”的初始条件,和低产党将全国人民的愿望变成国家意志作为政党的指导思想、施政原则、阶级 人权低保障即社会福利制度缺失造成的国家战略,是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意识中最为抽象的实践晢学理念,它构 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四然而,从全球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成了意识形态的核心,全部政治意识形 展轨迹看,“负帕累托”条件下并非必然的巨型社会制度变迁过程。这就说明,态都围绕着它旋转 出现否极泰来的经济增长,却可能出现离开作为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不可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始就是以马克 “路径依赖”式的恶性循环。个别转轨国解读中国奇迹;引入意识形态也就使中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但是不可能照搬 家至今尚未完全度过社会动荡危机,已国与俄罗斯转轨绩效问题有了共同的经典理论家所有的理论设想和实践道 经呈现负帕累托状态,却未出现经济稳解释变量 路,必须实事求是地从国情出发对马克 定增长;至今世界上还有许多低人权 意识形态的内涵在社会学、经济学思主义理论及其原则进行适应性选择 低保障的发展中国家也都与经济奇迹视阈中主要是指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无缘 风俗习惯等内容,在哲学尤其是马克思想,并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 2008年金融危机是战后全球最严主义哲学、政治学视阈中虽然也包括上前的意识形态范式主要由三大核心理 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不仅在危机困述内容,但主要内涵是与政治制度和统念构成,即“政治中心”,“革命至上”和 境中率先突围,实现“V"型反转,而且治阶级意志相关的国家意志,表现为治“实事求是”。它是自己那个时代精神的 在全球衰退的2009年,GDP依然实现国理念、施政原则、指导思想及凝结全精华,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内核和党 8.7%的高速增长,以对世界经济增长超民意识的价值取向。只要一个国家的制的实践纲领。翻开《毛泽东选集》和中共 过50%的贡献率,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度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就必然与作为国党史,全党的思维方式、评价方式、行为 向复苏的第一引擎。为什么中国经济在家意志的意识形态直接相关 方式都以此为核心理念,全部意识形态 危机中辉煌依旧呢?国内许多学者将危 西方经济学家无不对意识形态与和政治实践都围绕着这三大理念旋转 机归咎于新经济自由主义,将中国的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讳莫如深,西方政正是在这三大理念指导下,我们取得了 现归结为与新自由主义“最小政府”理要更因其意识形态立场而对此故意失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 念的对立,归结为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强语。国内经济学家也习惯于经济本身叙新中国。 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一系列保增长、事,不愿将难以量化的意识形态纳入经 所谓“政治中心”,是人们观察社会 扩内需、促就业、调结构、重民生的调控济分析。结果都忽略了意识形态这个重现象时聚焦于政治角度,思考问题时侧 措施。然而,经济史证明,“强政府”并非要的解释维度。诺贝尔奖得主诺思是个重于政治分析,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政治 与经济增长有必然联系,更不意味着它例外,他把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方式,评价问题时专注于政治尺度,政 可以推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耶鲁解释经济结构变迁的三大基石,认为有治价值优于其它价值,经济、文化、军 大学教授陈志武就认为,中国的增长奇效率的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事、外交政策都围着“政治中心”旋转 迹在于经济全球化。那么,危机与增长素,是技术革命和西方兴起的真正原所谓“革命至上”,是在价值观上以革命 就是同一原因,没有作为新自由主义制因;回国家在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上具为最高价值,在思维方式上崇尚非此即 度形式的市场经济及其全球化,就谈不有规模效益,因而“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彼、你死我活的两极思考,拒绝中庸 上中国奇迹。因此不能简单否定新经济增长的关键";成功的意识形态能使和、妥协与宽容;在解决社会问题上主 自由主义。由此看来,我们需要超越单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理性化,减少张彻底的全面改造和激进的根本解决 经济学或政治学视野,从哲学的意识“搭便车”行为,因而决定经济绩效。如反对对问题的微观分析和逐步解决,反 形态高度来解读中国奇迹之谜 他的理论对中国奇迹有相当的解对渐进的社会改良;在人生价值上,政 释力。国家利用制度安排上的比较优势治生命、群体价值优于自然生命和个体 二、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中国所引导的产权变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价值,重信念、信仰等精神价值而轻物 奇迹何以可能? 革的中心线索和实质内容,也是经济增质幸福和民生改善 长的关键。然而,俄罗斯政府进行了更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西方经济为彻底的产权制度变迁,为何转轨绩效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政治中心 学家认识到,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不同呢?显然,意识形态在国家主导的和革命至上的理念的哲学基础。然而 的过渡,现有的西方正统经济学并没有制度变迁的方式、路径、规模、顺序等问随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飞跃及指导实 提供答案,中国改革的经验在欧洲转轨题上的作用举足轻重。然而,诺思的理践的巨大成功以及党的执政地位的确 国家也无法复制。原因是西方经济学的论视界是经济史而不是转轨,其意识形立,理论的价值极度凸显,尤其是在 理论不能解读中国经验,中国独特的国态内涵仅指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习1956年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情与其它转轨国家很难类比。看来解读惯,对国家行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论之之后,从实际出发开始向从理论出发偏 中国奇迹并说明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甚少。而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首先是指移,实事求是的理念被渐渐遮蔽,取而 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 国家意志,因此诺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对代之的是教条主义的渐渐兴起。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哲学研究 党政干部学刊 2011 年第 10 期 济增长。 1994 年,林毅夫就提出经济改 革可以有两种推进方式,即“帕 累 托 改 进”和“非帕累托改进”。 [7] 秦晖等学者实 证地分析了中国转轨过程,在辉煌的背 后看到了中国发展中的深层问题,提供 了中国奇迹成因的崭新视角;将中国奇 迹归结为“负帕累托”的初始条件,和低 人权低保障即社会福利制度缺失造成 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 [8] 然而,从全球发 展轨迹看,“负帕累托”条件下并非必然 出现否极泰来的经济增长,却可能出现 “路径依赖”式的恶性循环。 个别转轨国 家至今尚未完全度过社会动荡危机,已 经呈现负帕累托状态,却未出现经济稳 定增长; 至今世界上还有许多低人权、 低保障的发展中国家也都与经济奇迹 无缘。 2008 年金融危机是战后全球最严 重的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不仅在危机困 境 中 率 先 突 围 ,实 现 “V”型 反 转 ,而 且 在 全 球 衰 退 的 2009 年,GDP 依 然 实 现 8.7%的高速增长,以对世界经济增长超 过 50%的贡献率,成为拉动世界经济走 向复苏的第一引擎。 为什么中国经济在 危机中辉煌依旧呢? 国内许多学者将危 机归咎于新经济自由主义,将中国的表 现归结为与新自由主义 “最小政府”理 念的对立,归结为中国政府采取的最强 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一系列保增长、 扩内需、促就业、调结构、重民生的调控 措施。 然而,经济史证明,“强政府”并非 与经济增长有必然联系,更不意味着它 可以推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耶鲁 大学教授陈志武就认为,中国的增长奇 迹在于经济全球化。 那么,危机与增长 就是同一原因,没有作为新自由主义制 度形式的市场经济及其全球化,就谈不 上中国奇迹。 因此不能简单否定新经济 自由主义。 由此看来,我们需要超越单 一经济学或政治学视野,从哲学的意识 形态高度来解读中国奇迹之谜。 二、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中国 奇迹何以可能?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就有西方经济 学家认识到,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 的过渡,现有的西方正统经济学并没有 提供答案,中国改革的经验在欧洲转轨 国家也无法复制。 原因是西方经济学的 理论不能解读中国经验,中国独特的国 情与其它转轨国家很难类比。 看来解读 中国奇迹并说明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 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 时 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 放,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这说明中国 30 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与 改革开放直接相关。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 产党将全国人民的愿望变成国家意志 的国家战略, 是由国家和政府主导的、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 的巨型社会制度变迁过程。 这就说明, 离开作为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不可能 解读中国奇迹;引入意识形态也就使中 国与俄罗斯转轨绩效问题有了共同的 解释变量。 意识形态的内涵在社会学、经济学 视阈中主要是指宗教信仰、 价值规范、 风俗习惯等内容,在哲学尤其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政治学视阈中虽然也包括上 述内容,但主要内涵是与政治制度和统 治阶级意志相关的国家意志,表现为治 国 理 念、施 政 原 则、指导思想及凝结全 民意识的价值取向。 只要一个国家的制 度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就必然与作为国 家意志的意识形态直接相关。 西方经济学家无不对意识形态与 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讳莫如深,西方政 要更因其意识形态立场而对此故意失 语。 国内经济学家也习惯于经济本身叙 事,不愿将难以量化的意识形态纳入经 济分析。 结果都忽略了意识形态这个重 要的解释维度。 诺贝尔奖得主诺思是个 例 外,他 把 产 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 解释经济结构变迁的三大基石,认为有 效率的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 素, 是技术革命和西方兴起的真正原 因;[9] 国家在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上具 有 规 模 效 益,因 而“国家的存在是经济 增长的关键”;[10] 成功的意识形态能使 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理性化, 减 少 “搭便车”行为,因而决定经济绩效。 [11] 他的理论对中国奇迹有相当的解 释力。 国家利用制度安排上的比较优势 所引导的产权变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中心线索和实质内容,也是经济增 长的关键。 然而,俄罗斯政府进行了更 为彻底的产权制度变迁,为何转轨绩效 不同呢? 显然,意识形态在国家主导的 制度变迁的方式、路径、规模、顺序等问 题上的作用举足轻重。 然而,诺思的理 论视界是经济史而不是转轨,其意识形 态 内 涵 仅 指 宗 教 信 仰、 价 值 规 范 和 习 惯,对国家行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论之 甚少。 而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首先是指 国家意志,因此诺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对 中国转轨及其绩效难以解释。 由此可见,要用意识形态解释中国 奇迹,必须搁置意识形态观念的巨量内 容,将其作为指导党和政府决策的国家 意志,并专注其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核心 内容的基本“范式”。 意识形态范式是指 作为政党的指导思想、施 政 原 则、阶 级 意识中最为抽象的实践哲学理念,它构 成了意识形态的核心,全部政治意识形 态都围绕着它旋转。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始就是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但是不可能照搬 经典理论家所有的理论设想和实践道 路,必须实事求是地从国情出发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及其原则进行适应性选择, 形 成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毛 泽 东 思 想,并作为主导意识形态。 新中国成立 前的意识形态范式主要由三大核心理 念 构 成,即“政 治 中 心”,“革 命 至 上”和 “实事求是”。 它是自己那个时代精神的 精华,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内核和党 的实践纲领。 翻开《毛泽东选集》和中共 党史,全党的思维方式、评价方式、行为 方式都以此为核心理念,全部意识形态 和政治实践都围绕着这三大理念旋转。 正是在这三大理念指导下,我们取得了 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 新中国。 所谓“政治中心”,是人们观察社会 现象时聚焦于政治角度,思考问题时侧 重于政治分析,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政治 方式, 评价问题时专注于政治尺度,政 治价值优于其它价值, 经济、 文化、军 事、外交政策都围着“政 治 中 心”旋 转。 所谓“革命至上”,是在价值观上以革命 为最高价值,在思维方式上崇尚非此即 彼、你死我活的两极思考,拒绝中庸、调 和、妥 协 与 宽 容;在解决社会问题上主 张彻底的全面改造和激进的根本解决, 反对对问题的微观分析和逐步解决,反 对渐进的社会改良; 在人生价值上,政 治生命、群体价值优于自然生命和个体 价 值,重 信 念、信仰等精神价值而轻物 质幸福和民生改善。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 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 是 政 治 中 心 和革命至上的理念的哲学基础。 然而, 随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飞跃及指导实 践的巨大成功以及党的执政地位的确 立, 理论的价值极度凸显, 尤 其 是 在 1956 年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之后,从实际出发开始向从理论出发偏 移,实事求是的理念被渐渐遮蔽,取 而 代之的是教条主义的渐渐兴起。 4

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0期 哲学研究 所谓“教条主义”,不仅指将理论绝维与革命思维是有根本差异的。只有从 1.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三大理 对化的认识方法和学风,而且指迷信理新意识形态范式的改革开放思维角度,念 论、轻视实际、唯书唯上的价值观念、行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邓小平提出“不争 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为取向和思维定势。从意识形态角度论”那些说不清楚的理论话题,为什么体系的创造及所有理论创新,无一不 说,它与政治第一、革命至上的理念是不要抽象地讲“姓社姓资”、“姓公姓私”是新意识形态范式结出的理论果实 极易拟合的。一般说来,经济中心,重效等抽象标准,并用“三个有利于”作为评中国所有的制度创新和高效的政策选 益和实际;政治中心,重目标和理想;重价党全部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过程绩择,无一不表现出新意识形态范式的 实际必然摈弃教条,重理想则易滋生信效的试金石 实践智慧。 仰。革命至上,重两极思考和全面解决 其次,尽管“四个坚持”、社会主义 首先,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 重两极思考必然反对改良主义、修正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价值观念是“跨变,是粉碎“四人帮”后的全民共识,之 义。反对改良主义、修正主义,必然产生时期”的,似乎意识形态上一以贯之,但所以三年徘徊,就在于教条主义理念的 教条主义。全面解决,必重政治方式而是,上述内容都是围绕新意识形态范式東缚。当邓小平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在 轻经济方式,重激进速变而轻渐进改运转,而且只有在新范式的视阈下,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向全党宣告 革。可见三种观念如果整合到一起,就能得到对中国意识形态与中国经济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否则就要“亡党 会形成强有力的思维定势 迹关系的正确理解 亡国”的时候,标志着全党向教条主义 本来1956年中国面临意识形态范 再次,“经济中心”与现在我们批驳精神枷锁的宣战、向党的思想路线的回 式转变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契的“GDP崇拜”不是一回事。因为与归,标志着“实事求是理念开始成为凝 机:战后和平与发展主题初露端倪,赫“GDP崇拜”相对立的民生问题、分配问聚全民意志的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 鲁晓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题、社会保障问题、幸福感等问题,在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 和斯大林模式的教条主义崇拜,国内社式转换的语境内都是与政治第一、革命中心转移,则说明由“政治中心”向“经 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和大规模阶级中心、精神至上相对立的经济问题。因济中心”的历史转变;改革开放战略的 斗争的结東,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此,“经济中心”的核心理念在整个“发提出标志着由“革命至上”的思维方式 的转换,党的执政地位确立和主要职能展中”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转变为“改革开放”思维。在1980年邓 的变化,都要求由政治中心、革命至上适用的。 小平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坚持的“马克 的意识形态范式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范 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 式转变,中国共产党也作出了实事求是 三、新意识形态范式与经济奇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 地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迹相关性的经验诠释 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 地尝试,并取得了以“八大“路线为标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 的重大成果。然而,由于伟大的成功经 诺思的经济史研究证明,有效率的的历史选择,这种选择是“实事求是“理 验固化了传统范式的“真理性”精神价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界定和实念推动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此后社会 值,加之种种复杂的国内国际状况,最施及保护产权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1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 终使党的意识形态范式没有随着时代也就是说,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市场经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 主题、现实国情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济制度、为之提供稳定的宪法制度和政质论、一国两制论、和平发展理论、文明 而转变。相反,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治环境并致力于经济增长的政府,是经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理论、科学发展观 立性和路径依赖,“实事求是”理念最终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他还认为,和谐社会理论等等,所有理论创新都渗 异化为“教条主义”(到改革开放前僵化离开意识形态,所有关于经济增长的解透着三大核心理念 为“两个凡是”),意识形态范式就失去释都面临着无数的困境 其次,中国政府不断推进以产权改 了永葆活力的唯物论基石和社会客观 如果将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进行革为核心的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 性基础。其后20多年间这种范式实际改造(即将意识形态首先作为国家意志增长的动力,意识形态则制约着制度变 上取得了主导地位,并使前期的转换复并范式化),从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三迁的改革过程和新的制度安排。以联产 归于零,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道大变量解读中国奇迹,就可以得出这样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实际上 路探索步入“文革”迷途 的结论:中国取得转轨绩效领先、经济是所有权与用益权的统分调整。乡镇企 邓小平基于对“文革”教训的深刻30年持续高速增长并成功抵御金融危业的兴起与后来的“摘红帽”,都是产权 反思、对时代特征的深邃观察、对现实机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逐步实现了从改革牵动的。城市改革的放权让利、承 国情的正确把握,领导全党在十一届三计划到市场的制度变迁(经济转轨),即包租赁、以及以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 中全会上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范式的创立了以“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为核心业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都是产权改 重大变革。这就是从教条主义转向解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在于中革。实际上,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改 思想实事求是,从政治中心转向了经济国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不仅在市场革实质也是产权改革。作为国家宪法制 中心,从革命崇拜转向改革开放。 制度安排与创新中扮演了积极的主导度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更是产权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在范式转变角色,而且在调控引导经济运行中推出这些改革实质上提高了产权效率,推动 中,尽管“革命”作为传统意识形态范式了连续稳定高效的经济政策。而这一切了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 的旗帜性话语,很长时间内并没有淡出又取决于主导党和国家意志的新意识 再次,中国的改革基本上是政府主 党的政治文件和施政方略,甚至用“第形态范式。意识形态范式转变是中国奇导的、先试验后制度化、按照帕累托最 二次革命”指代改革开放。但是,改革思迹创生的关键。 优原则或次优原则渐进进行的。国家从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党政干部学刊 2011 年第 10 期 哲学研究 所谓“教条主义”,不仅指将理论绝 对化的认识方法和学风,而且指迷信理 论、轻视实际、唯书唯上的价值观念、行 为 取 向 和 思 维 定 势。 从意识形态角度 说,它 与 政 治 第 一、革 命 至 上 的 理 念 是 极易拟合的。 一般说来,经济中心,重效 益和实际;政治中心,重目标和理想;重 实际必然摈弃教条,重理想则易滋生信 仰。 革命至上,重两极思考和全面解决。 重两极思考必然反对改良主义、修正主 义。 反对改良主义、修正主义,必然产生 教条主义。 全面解决,必重政治方式而 轻 经 济 方 式, 重激进速变而轻渐进改 革。 可见三种观念如果整合到一起,就 会形成强有力的思维定势。 本来 1956 年中国面临意识形态范 式转变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契 机: 战后和平与发展主题初露端倪,赫 鲁晓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和斯大林模式的教条主义崇拜,国内社 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和大规模阶级 斗争的结束,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的转换,党的执政地位确立和主要职能 的 变 化,都要求由政治中心、革 命 至 上 的意识形态范式向以经济为中心的范 式转变,中国共产党也作出了实事求是 地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 地尝试,并取得了以“八大”路线为标志 的重大成果。 然而,由于伟大的成功经 验固化了传统范式的“真 理 性”精 神 价 值, 加之种种复杂的国内国际状况,最 终使党的意识形态范式没有随着时代 主题、现实国情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 而转变。 相反,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 立性和路径依赖,“实事求是”理念最终 异化为“教条主义”(到改革开放前僵化 为“两 个 凡 是”),意识形态范式就失去 了永葆活力的唯物论基石和社会客观 性基础。 其后 20 多年间这种范式实际 上取得了主导地位,并使前期的转换复 归于零,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道 路探索步入“文革”迷途。 邓 小 平 基 于 对“文 革”教 训 的 深 刻 反 思、对时代特征的深邃观 察、对 现 实 国情的正确把握,领导全党在十一届三 中全会上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范式的 重大变革。 这就是从教条主义转向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从政治中心转向了经济 中心,从革命崇拜转向改革开放。 值 得 注 意 的 是:首 先,在 范 式 转 变 中,尽管“革命”作为传统意识形态范式 的旗帜性话语,很长时间内并没有淡出 党的政治文件和施政方略,甚 至 用“第 二次革命”指代改革开放。 但是,改革思 维与革命思维是有根本差异的。 只有从 新意识形态范式的改革开放思维角度, 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邓小平提出“不争 论”那些说不清楚的理论话题,为 什 么 不要抽象地讲“姓社姓资”、“姓公姓私” 等抽象标准,并用“三个有利于”作为评 价党全部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过程绩 效的试金石。 其次,尽管“四个坚持”、社会主义、 集 体 主 义、爱 国 主 义 等 价 值 观 念 是“跨 时期”的,似乎意识形态上一以贯之,但 是,上述内容都是围绕新意识形态范式 运转, 而且只有在新范式的视阈下,才 能得到对中国意识形态与中国经济奇 迹关系的正确理解。 再次,“经济中心”与现在我们批驳 的 “GDP 崇 拜” 不 是 一 回 事。 因 为 与 “GDP 崇拜”相对立的民生问题、分配问 题、社会保障问题、幸福感等问题,在范 式转换的语境内都是与政治第一、革命 中心、精神至上相对立的经济问题。 因 此, “经 济 中 心”的核心理念在整个“发 展 中”阶 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 适用的。 三、新意识形态范式与经济奇 迹相关性的经验诠释 诺思的经济史研究证明,有效率的 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界定和实 施及保护产权也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12] 也就是说,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市场经 济制度、为之提供稳定的宪法制度和政 治环境并致力于经济增长的政府,是经 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他还认为, 离开意识形态,所有关于经济增长的解 释都面临着无数的困境。 如果将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进行 改造(即将意识形态首先作为国家意志 并范式化),从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三 大变量解读中国奇迹,就可以得出这样 的 结 论:中国取得转轨绩效领先、经 济 30 年持续高速增长并成功抵御金融危 机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逐步实现了从 计划到市场的制度变迁(经济转轨),即 创 立 了 以“有 效 率 的 产 权 制 度”为 核 心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次在于中 国 政 府 作 为“制 度 供 给 者”不 仅 在 市 场 制度安排与创新中扮演了积极的主导 角色,而且在调控引导经济运行中推出 了连续稳定高效的经济政策。 而这一切 又取决于主导党和国家意志的新意识 形态范式。 意识形态范式转变是中国奇 迹创生的关键。 1.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三大理 念 30 年 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创造及所有理论创新, 无 一 不 是新意识形态范式结出的理论果实 ; 中国所有的制度创新和高效的政策选 择, 无一不表现出新意识形态范式的 实 践 智 慧。 首先,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 变,是 粉 碎“四 人 帮”后 的 全 民 共 识,之 所以三年徘徊,就在于教条主义理念的 束缚。 当邓小平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向全党宣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否则就要“亡党 亡 国”的 时 候,标志着全党向教条主义 精神枷锁的宣战、向党的思想路线的回 归,标志着“实事求是”理念开始成为凝 聚全民意志的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 。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 中 心 转 移,则 说 明 由“政 治 中 心”向“经 济 中 心”的 历 史 转 变;改革开放战略的 提 出 标 志 着 由“革 命 至 上”的 思 维 方 式 转变为“改革开放”思维。 在 1980 年邓 小平向全世界宣告:我 们 坚 持 的“马 克 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 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 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 这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 的历史选择,这种选择是“实事求是“理 念推动的最伟大的理论创新。 此后社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 会 主 义 本 质论、一国两制论、和平发展理论、文明 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理论、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理论等等,所有理论创新都渗 透着三大核心理念。 其次,中国政府不断推进以产权改 革为核心的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 增长的动力,意识形态则制约着制度变 迁的改革过程和新的制度安排。 以联产 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实际上 是所有权与用益权的统分调整。 乡镇企 业的兴起与后来的“摘红帽”,都是产权 改革牵动的。 城市改革的放权让利、承 包租赁、以及以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 业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都是产权改 革。 实际上,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改 革实质也是产权改革。 作为国家宪法制 度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更是产权改革。 这些改革实质上提高了产权效率,推动 了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 再次,中国的改革基本上是政府主 导 的、先试验后制度化、按 照 帕 累 托 最 优原则或次优原则渐进进行的。 国家从 5

哲学研究 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0期 统筹的角度不断适时高效地“供给”以命思维”的叶利钦的必然选择。邓小平 4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效率与 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制度创立的新意识形态范式,不仅创造了由意识形态范式的相关性 安排和经济政策,保证了制度供给的规双轨过渡到并轨成功的伟大制度变迁 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的表现让 模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保证了以而且娴熟地达到了稳定、发展和改革的世界称奇。中国的表现再次改变了经济 四项基本原则为标志的宪法制度的稳动态平衡,创造了持续增长的经济奇学教科书的原则,改写了经济增长的历 定和由此保证的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稳迹 史。中国不仅发育了充满活力的几乎全 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党和政府能够担3中国意识形态范式对突破“发展面融入全球化的市场制度,而且创造了 当这样的使命取决于指导自身决策的困境”的启示 驾驭市场的最强力的政府调控机制,从 意识形态范式,取决于能否实事求是地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20世纪上半叶而成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 从国情出发、以经济为中心致力于经济是一个战争与革命的世纪,下半叶则是强政府取决于中国的新意识形态范式 与社会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一个发展的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全“改革”理念要求改革以秩序为前提,决 增长的核心动力。如果说革命就是划清球反帝反殖运动中,几乎所有的殖民地不能削弱宪法制度和政府权力,相反 与革命对象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所有国家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独立,但是,政府需要更具权威和效率。“实事求是” 边界,致力于“天下大乱”的政治环境和在战后发展中除亚洲“四小龙”等少数要求不迷信任何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 社会环境营造;改革则需要有立足于经国家和地区外,绝大多数国家却纷纷陷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所以我们相信市 济发展基础上承认并吸纳包括资本主入“发展困境”。 场力量,但绝不迷信市场原教旨主义。 义在内的全球经济文明、政治、制度文 从一定意义上说,30年中国经济的“改革”理念决定意识形态不是非此即 明的开放气度,需要有稳定和谐的政治持续增长奇迹,是对20世纪发展中国彼的,而是开放兼容的,是一元主导多 和社会环境。经济史证明,革命固然对家“发展困境”的有效突破,中国的发展元并存的。因此,中国的制度创新和政 于打破诺思所说因“路径依赖”所导致理念,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的实策创新,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凯因 的制度“锁定”,具有非常重大的积极意践凝缩。宏观审视20世纪发展中世界斯主义的强化政府作用的原则,又采用 义,但是革命后的稳定的宪法制度和政的经济发展轨迹,可以看到成功增长的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的强调市场作 治环境下的经济社会改革才能使经济三大要素:经济增长必须建立普适性的原则和制度变迁的渐进演化原则。没有 步入快速增长 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保证资本、技术、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有危机中的 2中俄转轨绩效差异的原因是意识动力、能源和广义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增长;没有政府的强大的宏观调控,不 形态范式的差异 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致力于改革并可能战胜经济危机。同时,中国政府适 中国的高增长和俄罗斯“失去的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时推出应对危机的一系列高效的经济 年”是中国奇迹的首要表现。我们认为,政府;有一个适合传统和国情并与世界政策,与“经济中心”的理念亦直接相 表面看来是转轨路径和时序所致,深层文明兼容的作为国家意志推行的意识关 原因则是传统的意识形态范式决定了形态范式 东欧、苏联的战略决策选择,新的意识 当代陷入“发展困境”的国家,或是 参考文献: 形态范式决定了中国的制度创新。 由于传统经济因政治、文化等原因无法 [1][4][7]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 首先,“休克疗法”施行的历史前提实现市场化转型,或是因缺乏治理经验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是东欧早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而失及迷信西方体制无法建立有效行政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意识形态范政府和稳定的政治秩序,或是在创造短 [2]3]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 式的约東,囿于教条主义没有提出明确期增长奇迹后不顾国情不切实际地提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的目标模式。中国改革迟于东欧却大器出狂妄的现代化计划导致政府倒台,或出版社,2006:2810. 晚成,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是经济增长后滋生腐败无法解决社会 [5]陈志武重新思考“中国奇迹"[N] 济理论,通过制度创新创造了经济奇两极分化问题而陷入危机……。从一定hp//www.sina.con.cn2008-02-17经济观 迹 意义上说,也可以认为是作为国家意志察报 其次,前苏联改革顺序的政治优先的意识形态没有实现从政治中心到经 [6]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中译 是由于旧意识形态范式对国家决策的济中心的转换、从教条主义向实事求是版2008-12-26网易财经htp// money.1 约東。戈氏改革采取了政治体制改革优的转换、从革命思维向改革思维的转com. 先的顺序,关键原因是“新思维”没有实换。于是造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与文8]秦晖“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 现革命思维向改革思维的范式转变。邓化体制的冲突,造成国家作用与市场作改革三十年之我见[N]2008-02-21南方周 小平则摈弃了“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用的冲突,造成国际关系上中心与边缘末 革命思维,实事求是地将改革的成功实的对抗,造成社会上的剧烈两极分化和 [9]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 践经验置于任何原理之上。 利益冲突 总之,以产权制度为核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99 再次,多数学者认为中俄转轨绩效心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幼稚、致力于发展 [10]11[1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 差异取决于路径差异。实际上路径差异的政府及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的缺失、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取决于不同的意识形态范式。表面看俄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切实际是步入“发展出版社,2002:20,51,20 罗斯选择“休克疗法”是基于“华盛顿共困境”的三大主因。可以表述为是在治[13]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 识”,实质上是教条主义地崇尚美国模国纲领上“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经济中版社,1993:63 式、突出政治中心、奉行非此即彼的“革心”理念的缺失。 责任编辑姚黎君 91994-2012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哲学研究 党政干部学刊 2011 年第 10 期 统筹的角度不断适时高效地 “供给”以 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制度 安排和经济政策,保证了制度供给的规 模效益。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保证了以 四项基本原则为标志的宪法制度的稳 定和由此保证的经济增长所必须的稳 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党和政府能够担 当这样的使命取决于指导自身决策的 意识形态范式,取决于能否实事求是地 从国情出发、以经济为中心致力于经济 与社会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 增长的核心动力。 如果说革命就是划清 与革命对象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所有 边界,致力于“天下大乱”的政治环境和 社会环境营造;改革则需要有立足于经 济发展基础上承认并吸纳包括资本主 义在内的全球经济文明、政 治、制 度 文 明的开放气度,需要有稳定和谐的政治 和社会环境。 经济史证明,革命固然对 于打破诺思所说因“路 径 依 赖”所 导 致 的制度“锁定”,具有非常重大的积极意 义,但是革命后的稳定的宪法制度和政 治环境下的经济社会改革才能使经济 步入快速增长。 2.中俄转轨绩效差异的原因是意识 形态范式的差异 中国的高增长和俄罗斯“失去的十 年”是中国奇迹的首要表现。 我们认为, 表面看来是转轨路径和时序所致,深层 原因则是传统的意识形态范式决定了 东 欧、苏联的战略决策选择,新 的 意 识 形态范式决定了中国的制度创新。 首先,“休克疗法”施行的历史前提 是东欧早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而失 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传统意识形态范 式的约束,囿于教条主义没有提出明确 的目标模式。 中国改革迟于东欧却大器 晚成,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 理 论, 通过制度创新创造了经济奇 迹。 其次,前苏联改革顺序的政治优先 是由于旧意识形态范式对国家决策的 约束。 戈氏改革采取了政治体制改革优 先的顺序,关键原因是“新思维”没有实 现革命思维向改革思维的范式转变。 邓 小平则摈弃了“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 革命思维,实事求是地将改革的成功实 践经验置于任何原理之上。 再次,多数学者认为中俄转轨绩效 差异取决于路径差异。 实际上路径差异 取决于不同的意识形态范式。 表面看俄 罗斯选择“休克疗法”是基于“华盛顿共 识”, 实质上是教条主义地崇尚美国模 式、突出政治中心、奉行非此即彼的“革 命思维”的叶利钦的必然选择。 邓小平 创立的新意识形态范式,不仅创造了由 双轨过渡到并轨成功的伟大制度变迁, 而且娴熟地达到了稳定、发展和改革的 动 态 平 衡, 创造了持续增长的经济奇 迹。 3.中 国 意 识 形 态 范 式 对 突 破“发 展 困境”的启示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20 世纪上半叶 是一个战争与革命的世纪,下半叶则是 一个发展的世纪。 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全 球反帝反殖运动中,几乎所有的殖民地 国家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独立, 但是, 在战后发展中除亚洲“四 小 龙”等 少 数 国家和地区外,绝大多数国家却纷纷陷 入“发展困境”。 从一定意义上说,30 年中国经济的 持续增长奇迹, 是对 20 世纪发展中国 家“发展困境”的有效突破,中国的发展 理念,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的实 践凝缩。 宏观审视 20 世纪发展中世界 的经济发展轨迹,可以看到成功增长的 三大要素:经济增长必须建立普适性的 有效率的产权制度,保证资本、技术、劳 动力、 能源和广义资源的配置效率;有 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致力于改革并 逐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率的产权制度的 政府;有一个适合传统和国情并与世界 文明兼容的作为国家意志推行的意识 形态范式。 当代陷入“发展困境”的国家,或是 由于传统经济因政治、文化等原因无法 实现市场化转型,或是因缺乏治理经验 及迷信西方体制无法建立有效行政的 政府和稳定的政治秩序,或是在创造短 期增长奇迹后不顾国情不切实际地提 出狂妄的现代化计划导致政府倒台,或 是经济增长后滋生腐败无法解决社会 两极分化问题而陷入危机……。 从一定 意义上说,也可以认为是作为国家意志 的意识形态没有实现从政治中心到经 济中心的转换、从教条主义向实事求是 的 转 换、 从革命思维向改革思维的转 换。 于是造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与文 化体制的冲突,造成国家作用与市场作 用的冲突,造成国际关系上中心与边缘 的对抗,造成社会上的剧烈两极分化和 利益冲突…… 。 总之,以产权制度为核 心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幼稚、致力于发展 的政府及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的缺失、 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切实际是步入“发展 困境”的三大主因。 可以表述为是在治 国纲领上“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经济中 心”理念的缺失。 4.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效率与 意识形态范式的相关性 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的表现让 世界称奇。 中国的表现再次改变了经济 学教科书的原则,改写了经济增长的历 史。 中国不仅发育了充满活力的几乎全 面融入全球化的市场制度,而且创造了 驾驭市场的最强力的政府调控机制,从 而成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中流砥柱。 强政府取决于中国的新意识形态范式。 “改革”理念要求改革以秩序为前提,决 不能削弱宪法制度和政府权力, 相反, 政府需要更具权威和效率。 “实事求是” 要求不迷信任何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 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所以我们相信市 场力量, 但绝不迷信市场原教旨主义。 “改革” 理念决定意识形态不是非此即 彼 的,而是开放兼容的,是 一 元 主 导 多 元并存的。 因此,中国的制度创新和政 策 创 新,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凯 因 斯主义的强化政府作用的原则,又采用 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的强调市场作用 原则和制度变迁的渐进演化原则。 没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有危机中的 增长; 没有政府的强大的宏观调控,不 可能战胜经济危机。 同时,中国政府适 时推出应对危机的一系列高效的经济 政 策 ,与 “经 济 中 心 ”的 理 念 亦 直 接 相 关。 参考文献: [1][4][7]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 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 海:上 海 三 联 书 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2][3]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 济 改 革[M].上 海:上 海 三 联 书 店、上 海 人 民 出版社,2006:288,10. [5]陈 志 武.重 新 思 考 “中 国 奇 迹 ” [N]. http: / / www.sina.com.cn2008-02-17 经 济 观 察报. [6]张 五 常.中 国 的 经 济 制 度 [M].中 译 版.2008-12-26 网 易 财 经 http: / / money.163. com. [8]秦晖.“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 改革三十年之我见[N].2008-02-21 南方周 末. [9]道格拉斯·诺 思,罗 伯 斯·托 马 斯.西 方世界的兴起[M].华夏出版社,1999. [10][11][12]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 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2:20,51,20. [13]邓 小 平 文 选(3)[M].北 京:人 民 出 版社,1993:63. 责任编辑 姚黎君 6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