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云南民族大学:王德强、唐菓、肖思)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289.83KB,团购合买
本文以对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与德钦县413位返乡过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2015年第1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1,2015 第42卷 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总第218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 218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 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 王德强唐菓肖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藏学研究中心,昆明 〔摘要)近年来,云南藏区已有农民进城务工,堿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进城 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原因。为了分析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本文以对迪庆 州香格里拉县与德钦县413位返乡过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 进城定居的因素: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进城定居的意愿更强;就业单位的稳定性,对农民工进城定居的 意愿有显著影响;就业单位提供五险一金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城镇配套设施及劳 动力吸纳能力也影响该区域农民工进堿定居的意愿,等等。进而提出了大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 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督査;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进入能力,降低进入成本;统筹 规划,促进产业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进城定居;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75(2015)01403549 DOI:10.15970jcnk.1005-85752015.01.006 城镇化是农民工源源不断融入城镇的过程。态,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了众多欧美发达国 根据2013年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家;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 信息,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9亿人,其立场也指出,城市与乡村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①特别是新生代农民通过建造“新的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区域统 工更加期望融入城镇、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体。发展中国家在乡城转换过程中存在不同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因此,有序引导农民工在城方式,麦克·道格拉斯( Mike douglass)通过对 市定居、落户,已成为稳步推进城镇化的主题 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 同时,农民工进城定居问题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往往伴随着农村的老龄 的工作重点。 化、乡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困;因而采 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1898年,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共同增长。向T 设想,他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有缺陷,主张用城乡 Scarlett Epstein, David Jezeph认为当代发展中国 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家大多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采取 〔收稿日期)2013-09-19 〔作者简介)王德强(1964—),男(藏族),云南香格里拉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云南藏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菓(1991-一),女(彝族),云南楚雄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肖思(1990—),女(汉族),云南西双版纳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云南藏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族际交往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 l4AMZ003)的阶段性成果

2015 年第 1 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2015 第 42 卷 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42 ( 总第 218 期)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 218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 ———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 王德强 唐 菓 肖 思 (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藏学研究中心,昆明 650500) 〔摘 要〕 近年来,云南藏区已有农民进城务工,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进城 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直接原因。为了分析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本文以对迪庆 州香格里拉县与德钦县 413 位返乡过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客观描述和分析了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 进城定居的因素: 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进城定居的意愿更强; 就业单位的稳定性,对农民工进城定居的 意愿有显著影响; 就业单位提供五险一金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 城镇配套设施及劳 动力吸纳能力也影响该区域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等等。进而提出了大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 和职业技能; 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督查;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进入能力,降低进入成本; 统筹 规划,促进产业开发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进城定居;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C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 ( 2015) 01-0035-09 〔收稿日期〕 2013—09—19 〔作者简介〕王德强 ( 1964—) ,男 ( 藏族) ,云南香格里拉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云南藏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菓 ( 1991—) ,女 ( 彝族) ,云南楚雄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肖思 ( 1990—) ,女 ( 汉族) ,云南西双版纳人,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云南藏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族际交往的实证研究” ( 项目编号: 14AMZ003) 的阶段性成果。 城镇化是农民工源源不断融入城镇的过程。 根据 2013 年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 信息,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 2. 69 亿人,其 中外出的农民工 1. 66 亿人。[1]特别是新生代农民 工更加期望融入城镇、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因此,有序引导农民工在城 市定居、落户,已成为稳步推进城镇化的主题; 同时,农民工进城定居问题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 的工作重点。 国外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1898 年, 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的 设想,他认为城市与乡村都有缺陷,主张用城乡 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 态,这种思 想 在 当 时 影 响 了 众 多 欧 美 发 达 国 家; [2]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 立场也指出,城市与乡村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建造 “新的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区域统 一体。[3]发展中国家在乡城转换过程中存在不同 方式,麦克·道格拉斯( Mike Douglass) 通过对 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 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但往往伴随着农村的老龄 化、乡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困; 因而采 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 系统 可 以 促 进 区 域 城 乡 经 济 共 同 增 长。[4] T Scarlett Epstein,David Jezeph 认为当代发展中国 家大多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采取 53 DOI:10.15970/j.cnki.1005-8575.2015.01.006

城市偏向( Urban bias)政策,忽视了乡村地区领先地位的目标。 的发展,其结果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趋于紧张,城 为了解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 市贫民窟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等城市病,所以他们素,本课题组于2012年1-3月对迪庆州香格里 提出一个三维城乡合作模型,包括乡村增长区拉县的建塘镇、虎跳峡镇、格咱乡、尼西乡,德 域、乡村增长中心、城市中心,通过城乡之间的钦县奔子栏镇、羊拉乡和佛山乡的413名返乡过 合作可以解决乡村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 节的农民工作了问卷调查。在413例样本中,男 Bhishna Nanda Bajracharya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性外出就业人口344人,女性外出就业人口69 加强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城乡一体化发人;男性人口中,17-30岁的187人;女性人口 提供基础,进而促进乡村发展。总之,国外中,17-30岁的47人。小学文化程度132人 学者的研究突出强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小城镇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51人。藏族376人,占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桥梁作用。 样本总数数的91%;傈僳族占样本总数的5% 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推陈出新,张占斌阐彝族占样本总数的3%;汉族4人,占样本总数 述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并作了详细解的1%。已婚262人;未婚人142人;离异3人 读。阴马永欢认为新型城镇化特征是在经济上实丧偶6人。 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 实现友好发展,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 云南藏区农民工收入状况描述 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四化”同 (一)就业地点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步发展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特征,为新型工业 不同的就业地点会给就业人员带来不同的收 化的发展提供平台,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入,这既可反映收入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 化,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得到可揭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的缘 提升,土地的多重属性得以实现。陈美球认由。对不同就业地点云南藏区进城务工人员月收 为,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 入均值及差异比较表明,月收入均值在省内呈现 体化的重要保障。 出就业地离居住村落越远,行政层级越高,则收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入就越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在省府或省内就业 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城的直接原因。的农民工收入均值达到73286元,同时也高于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梳理了云南藏区影响农民在省外就业农民工的平均收入;从标准差可以看 工进城定居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出,样本数据中在州府或州内就业的务工农民收 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入差距最大,其他地区收入差距呈现相近的特 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并流核心区的迪征。(见附表1) 庆藏族自治州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由于江 河的切割作用,地貌起伏,山高谷深,加之逐水 表1不同就业地点云南藏区进城务工 草而居的传统,形成了高度分散的居住格局。这 员月收入均值及差异比较(元) 种聚落方式深刻的制约着乡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和 就业地点 均值 标准差 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人口的增长还加剧了 本村内 2970.0 2994.5 区域生态环境的逆向演变,成为迪庆经济发展的 本乡镇内 2347 1795.9 瓶颈;因此聚集经济要素,收缩该区域人类活动 的平面空间,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云南藏区跨越式 本县内 3305.3 发展的必然选择。迪庆州“十二五”规划纲要 本州内 5022.3 7028.5 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州城镇化率每年提 本省内 7328.6 5382.1 高2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 省外 4960 3821.4 32%以上;“十二五”后,每年提高1.5个百分 点,到2020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城 (二)劳动时间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镇化水平达到云南省平均水平,在全国藏区处于 劳动时间与收入的相关描述,旨在考察劳动

城市偏向 ( Urban bias) 政策,忽视了乡村地区 的发展,其结果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趋于紧张,城 市贫民窟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等城市病,所以他们 提出一个三维城乡合作模型,包括乡村增长区 域、乡村增长中心、城市中心,通过城乡之间的 合作可以解决乡村与城市共同的贫困问题。[5] Bhishna Nanda Bajracharya 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 加强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城乡一体化发 展提供基础,进而促进乡村发展。[6]总之,国外 学者的研究突出强调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小城镇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研究推陈出新,张占斌阐 述了新 型 城 镇 化 的 重 要 意 义,并 作 了 详 细 解 读。[7]马永欢认为新型城镇化特征是在经济上实 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 实现友好发展,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 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以 “四化”同 步发展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特征,为新型工业 化的发展提供平台,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得到 提升,土地的多重属性得以实现。[8] 陈美球认 为,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一 体化的重要保障。[9]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影响农民工 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制约城镇化进城的直接原因。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梳理了云南藏区影响农民 工进城定居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 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并流核心区的迪 庆藏族自治州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由于江 河的切割作用,地貌起伏,山高谷深,加之逐水 草而居的传统,形成了高度分散的居住格局。这 种聚落方式深刻的制约着乡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和 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人口的增长还加剧了 区域生态环境的逆向演变,成为迪庆经济发展的 瓶颈; 因此聚集经济要素,收缩该区域人类活动 的平面空间,大力推进城镇化是云南藏区跨越式 发展的必然选择。迪庆州 “十二五”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州城镇化率每年提 高 2 个百分点,到 2015 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 32% 以上; “十二五”后,每年提高 1. 5 个百分 点,到 2020 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 40% 以上,城 镇化水平达到云南省平均水平,在全国藏区处于 领先地位的目标。 为了解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 素,本课题组于 2012 年 1 - 3 月对迪庆州香格里 拉县的建塘镇、虎跳峡镇、格咱乡、尼西乡,德 钦县奔子栏镇、羊拉乡和佛山乡的 413 名返乡过 节的农民工作了问卷调查。在 413 例样本中,男 性外出就业人口 344 人,女性外出就业人口 69 人; 男性人口中,17 - 30 岁的 187 人; 女性人口 中,17 - 30 岁的 47 人。小学文化程度 132 人; 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 51 人。藏族 376 人,占 样本总数数的 91% ; 傈僳族占样本总数的 5% ; 彝族占样本总数的 3% ; 汉族 4 人,占样本总数 的 1% 。已婚 262 人; 未婚人 142 人; 离异 3 人; 丧偶 6 人。 一、云南藏区农民工收入状况描述 ( 一) 就业地点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不同的就业地点会给就业人员带来不同的收 入,这既可反映收入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也 可揭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动的缘 由。对不同就业地点云南藏区进城务工人员月收 入均值及差异比较表明,月收入均值在省内呈现 出就业地离居住村落越远,行政层级越高,则收 入就越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在省府或省内就业 的农民工收入均值达到 7328. 6 元,同时也高于 在省外就业农民工的平均收入; 从标准差可以看 出,样本数据中在州府或州内就业的务工农民收 入差距最大,其他地区收入差距呈现相近的特 征。( 见附表 1) 表 1 不同就业地点云南藏区进城务工 人员月收入均值及差异比较 ( 元) 就业地点 均值 标准差 本村内 2970. 0 2994. 5 本乡镇内 2347. 1 1795. 9 本县内 3305. 3 2768. 3 本州内 5022. 3 7028. 5 本省内 7328. 6 5382. 1 省外 4960 3821. 4 ( 二) 劳动时间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劳动时间与收入的相关描述,旨在考察劳动 63

强度与收入的关系。为了考察云南藏区农民工劳筑、加工业、导游、保安、采矿、服务、环 动强度与收入的关系,我们将每月工作的小时数卫等 作为变量,按每月30天,每周有双休日,每天 工作8小时,则每月的工作小时数为176小时 表3不同行业类型的小时工资差异(元) 计;按每月30天,每周有单休日,每天工作8 行业类型 标准差 小时,则每月工作小时数为208小时计;按每月 交通运输 30天,每周无休息日,每天工作8小时,则每 筑 月工作小时数为240小时计。每月工作小时数与 其他 20.4 41.5 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表明,样本中月工作小时数在 加工业 18.2 0-176区间,月收入均值最大,达到4406.5 导游 9.1 元;月工作小时数在177-208区间,月收入均 保安 值最小,仅有3101.7;另外,月工作小时数为 采矿 209-240时,标准差最高,说明在这一工作时 服务 16.4 长内,劳动者月收入差距相对较大。以上数据表 环卫 6.2 明,样本中农民工月收入并非随着月工作小时数 的增加而提高。(见附表2) 对不同行业类型的小时工资差异的比较表 明,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小时工资均值较 表2每月工作小时数与月收入(元)的相关考察 高,达到每小时20元以上;服务业、环卫工的 月工作小时数(时/月) 均值 标准差 小时工资均值较低,其中,从事环卫的农民工每 6536.1 小时收入仅有8.3元;建筑行业的人均小时工资 3101.7 3158.9 标准差最高,说明建筑业人均小时工资差异较 209-240 3851.3 8659.5 大。(见附表3) 241-600 3481.3 (四)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的相关 (三)不同行业间小时工资的差异描述 描述 近年来,行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也成为社 文化程度影响着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选择, 会关注的焦点,对于云南藏区外出就业农民来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能够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说,选择不同的行业对其收入有较大影响。在本和收入较高的职业;同时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 次问卷调查中,行业类型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建工也可以起到弥补文化程度之不足。 表4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元)的相关描述 职业培训状况 指 小学以下 小学 高中含中专高中以上 未受过职业培训 3224.3 4012.2 2473.9 3713.9 3927.3 标准差 3323.1 6530.8 2131.7 受过职业培训 均值 4660 3286.8 3678.6 3808.6 标准差 1948.8 1372.3 3167.9 3181.5 3306.7 对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五)外出方式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表明,样本数据中在同等文化程度下受过职业培 不同的外出就业方式也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 训的劳动者比未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者收入更加重要因素。对外出方式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表 平衡,并在小学以下的组别中职业培训对提高收明,样本农民中自发外出的劳动者月收入均值最 入水平有显著作用。这说明,通过加强职业培训高,达到4465.9元,但变异系数也最高,说明 可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见附表4)此种外出方式下的人均收入较高,但是内部差异

强度与收入的关系。为了考察云南藏区农民工劳 动强度与收入的关系,我们将每月工作的小时数 作为变量,按每月 30 天,每周有双休日,每天 工作 8 小时,则每月的工作小时数为 176 小时 计; 按每月 30 天,每周有单休日,每天工作 8 小时,则每月工作小时数为 208 小时计; 按每月 30 天,每周无休息日,每天工作 8 小时,则每 月工作小时数为 240 小时计。每月工作小时数与 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表明,样本中月工作小时数在 0 - 176 区 间,月 收 入 均 值 最 大,达 到 4406. 5 元; 月工作小时数在 177 - 208 区间,月收入均 值最小,仅有 3101. 7; 另外,月工作小时数为 209 - 240 时,标准差最高,说明在这一工作时 长内,劳动者月收入差距相对较大。以上数据表 明,样本中农民工月收入并非随着月工作小时数 的增加而提高。( 见附表 2) 表 2 每月工作小时数与月收入 ( 元) 的相关考察 月工作小时数 ( 时/月) 均值 标准差 0 - 176 4406. 5 6536. 1 177 - 208 3101. 7 3158. 9 209 - 240 3851. 3 8659. 5 241 - 600 3481. 3 2997. 8 ( 三) 不同行业间小时工资的差异描述 近年来,行业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也成为社 会关注的焦点,对于云南藏区外出就业农民来 说,选择不同的行业对其收入有较大影响。在本 次问卷调查中,行业类型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建 筑、加 工 业、导 游、保 安、采 矿、服 务、环 卫等。 表 3 不同行业类型的小时工资差异 ( 元) 行业类型 均值 标准差 交通运输 25 23. 9 建筑 22 54. 6 其他 20. 4 41. 5 加工业 18. 2 14. 3 导游 16. 7 9. 1 保安 16. 5 26. 9 采矿 13. 4 5. 7 服务 12. 7 16. 4 环卫 8. 3 6. 2 对不同行业类型的小时工资差异的比较表 明,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小时工资均值较 高,达到每小时 20 元以上; 服务业、环卫工的 小时工资均值较低,其中,从事环卫的农民工每 小时收入仅有 8. 3 元; 建筑行业的人均小时工资 标准差最高,说明建筑业人均小时工资差异较 大。( 见附表 3) ( 四) 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的相关 描述 文化程度影响着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选择, 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能够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和收入较高的职业; 同时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民 工也可以起到弥补文化程度之不足。 表 4 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 ( 元) 的相关描述 职业培训状况 指标 小学以下 小学 初中 高中含中专 高中以上 未受过职业培训 均值 3224. 3 4012. 2 2473. 9 3713. 9 3927. 3 标准差 3323. 1 6530. 8 2470. 7 1936. 2 2131. 7 受过职业培训 均值 4660 3286. 8 3678. 6 3850. 5 3808. 6 标准差 1948. 8 1372. 3 3167. 9 3181. 5 3306. 7 对职业培训、文化程度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表明,样本数据中在同等文化程度下受过职业培 训的劳动者比未受过职业培训的劳动者收入更加 平衡,并在小学以下的组别中职业培训对提高收 入水平有显著作用。这说明,通过加强职业培训 可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 见附表 4) ( 五) 外出方式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不同的外出就业方式也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 重要因素。对外出方式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表 明,样本农民中自发外出的劳动者月收入均值最 高,达到 4465. 9 元,但变异系数也最高,说明 此种外出方式下的人均收入较高,但是内部差异 73

较大;自发外出的农民工包括了自己从事经营的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80.5%的农民工愿意进 农民。而政府组织外出的农民工月收入均值相对城定居;在缴纳了工伤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 较高,且变异系数也较低,说明此种外出方式下工中,有75.5%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在缴 的人均收入较高且均衡。此外,中介介绍、亲友纳了医疗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 介绍外出的农民工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同时也较62.7%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在缴纳了失业 为不均衡。 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82.6%的农民 因此,加强政府对外出就业农民工的组织和工愿意进城定居(见附表6)。从影响程度看 中介服务,将有助于保障外出农民工的权益,带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 动更多具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民外出就业。 对于务工农民进城定居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大 (六)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而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于务工农民进城定居 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显示,在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与云南藏区农民普遍参与 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农民工月收入高了新农合,对医疗保险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以 于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工;其及工伤保险由于工伤发生概率较小,弱化了进 中在民营经济就业的农民工月收入最高,为城务工者的保险意愿有关。 3932.4元,但是标准差较大,说明其收入并不 (二)外出方式与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均衡。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的农民 对外出方式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考 工月收入,标准差较小,说明其月收入较为稳察显示,在几种外出方式中,政府组织外出就业 定。(见附表5)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最高,达到 87.1%。而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发外出方式的样本 表5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元) 人群该比例明显较低,特别是自发外出务工的藏 单位性质 均值 标准差 区农民工,有较高比例的劳动者不愿意进城定 个体私营 3830.7 6150.0 居。卡方检验显示外出方式对农民进城定居意愿 民营经济 3932.4 具有显著影响(见附表7)。可以推测由于政府 国有企业 (机构)组织的外出方式能使务工者收入相对较 行政事业 3371.7 2583.9 高、较为均衡,提供五险一金比例也较高,对于 外出就业农民工来说,工作及收入均相对稳定 因此,农民工考虑定居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二、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 (三)单位性质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多样的,以下 对单位性质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 我们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析表明,样本数据中,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 的因素作初步梳理 位务工的藏区农民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高达 (一)社会保障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73.6%和81.1%;而在个体私营和民营经济中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务工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分别为494% 在城镇的生存与发展,是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和64.2%。且卡方值检验显著(见附表8)。表 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云南藏区用人单位缴纳五明农民工务工单位的状况对其进城定居意愿有显 险一金情况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著影响。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用 表明,样本数据中用人单位缴纳五险一金情况工制度较为规范,其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 对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在统计上有显著影响。岗位和收入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这些单位务工的 其中,在缴纳了生育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农民对未来较有信心,也更愿意进城定居。因 中,有90%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在缴纳了此,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农民 住房公积金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82.5 工在城镇的就业环境,将有助于农民工进城 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在缴纳了养老保险的单定居

较大; 自发外出的农民工包括了自己从事经营的 农民。而政府组织外出的农民工月收入均值相对 较高,且变异系数也较低,说明此种外出方式下 的人均收入较高且均衡。此外,中介介绍、亲友 介绍外出的农民工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同时也较 为不均衡。 因此,加强政府对外出就业农民工的组织和 中介服务,将有助于保障外出农民工的权益,带 动更多具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民外出就业。 ( 六) 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 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的相关描述显示,在 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农民工月收入高 于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工; 其 中在民 营 经 济 就 业 的 农 民 工 月 收 入 最 高,为 3932. 4 元,但是标准差较大,说明其收入并不 均衡。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的农民 工月收入,标准差较小,说明其月收入较为稳 定。( 见附表 5) 表 5 就业单位性质与月收入 ( 元) 单位性质 均值 标准差 个体私营 3830. 7 6150. 0 民营经济 3932. 4 7146. 3 国有企业 3303. 1 2834. 4 行政事业 3371. 7 2583. 9 二、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是多样的,以下 我们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 的因素作初步梳理。 ( 一) 社会保障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工 在城镇的生存与发展,是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 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云南藏区用人单位缴纳五 险一金情况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表明,样本数据中用人单位缴纳五险一金情况 对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在统计上有显著影响。 其中,在缴纳了生育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 中,有 90%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 在缴纳了 住房公积金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 82. 5% 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 在缴纳了养老保险的单 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 80. 5% 的农民工愿意进 城定居; 在缴纳了工伤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 工中,有 75. 5%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 在缴 纳了医 疗 保 险 的 单 位 就 业 的 农 民 工 中,有 62. 7%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 在缴纳了失业 保险的单位就业的农民工中,有 82. 6% 的农民 工愿意进城定居 ( 见附表 6) 。从影响程度看, 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 对于务工农民进城定居意愿的影响相对较大; 而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于务工农民进城定居 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与云南藏区农民普遍参与 了新农合,对医疗保险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以 及工伤保险由于工伤发生概率较小,弱化了进 城务工者的保险意愿有关。 ( 二) 外出方式与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对外出方式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考 察显示,在几种外出方式中,政府组织外出就业 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最高,达 到 87. 1% 。而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发外出方式的样本 人群该比例明显较低,特别是自发外出务工的藏 区农民工,有较高比例的劳动者不愿意进城定 居。卡方检验显示外出方式对农民进城定居意愿 具有显著影响 ( 见附表 7) 。可以推测由于政府 ( 机构) 组织的外出方式能使务工者收入相对较 高、较为均衡,提供五险一金比例也较高,对于 外出就业农民工来说,工作及收入均相对稳定, 因此,农民工考虑定居的比例也相对较高。 ( 三) 单位性质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对单位性质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 析表明,样本数据中,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 位务工的藏区农民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高达 73. 6% 和 81. 1% ; 而在个体私营和民营经济中 务工的农民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分别为 49. 4% 和 64. 2% 。且卡方值检验显著 ( 见附表 8) 。表 明农民工务工单位的状况对其进城定居意愿有显 著影响。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用 工制度较为规范,其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 岗位和收入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这些单位务工的 农民对未来较有信心,也更愿意进城定居。因 此,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改善农民 工在城 镇 的 就 业 环 境,将有助于农民工进城 定居。 83

表6五险一金缴纳情况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变量 愿意进城定居不愿意进城定居未考虑过总计 是 16.3 3.3 单位是否提供养老保险 否 33.6 不知道37.7 总计 31.6 9.4 100 Person卡方=48.714P=0.000 单位是否提供工伤保险 不知道43.7 50.7 5.6 总计 31.6 Person卡方=32.808P=0.000 是 62.7 31.1 6.2 单位是否提供医疗保险 否 不知道53.2 42.6 总计 earson卡方=9.830P=0.043 57.6 29.7 单位是否提供失业保险 不知道|42.1 52.6 总计 58.9 100 Pearson卡方=35.563P=0.000 是 否 29.6 100 单位是否提供生育保险 不知道43.8 总计58 Pearson卡方=32.286P=0.000 82.5 单位是否提供住房公积金 29. 不知道43.0 7.0 总计 58.9 31.6 100 卡方=30.809P=0.00 表7外出方式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外出方式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政府(机构)组织 中介组织介绍 80.0 20.0 0 亲朋好友介绍 58.7 11.5 自发 其他 9 28.6 Pearson卡方=44.585P=0.000 表8单位性质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私营 49.4 38.6 12.0 民营经济 64.2 国有企业 73.6 20.8 行政事业81.1 13.2 总计 31.6 Pearson卡方=26.013P=0.000

表 6 五险一金缴纳情况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 % ) 变量 愿意进城定居 不愿意进城定居 未考虑过 总计 单位是否提供养老保险 是 80. 5 16. 3 3. 3 100 否 52. 5 33. 6 13. 9 100 不知道 37. 7 58. 5 3. 8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rson 卡方 = 48. 714 P = 0. 000 单位是否提供工伤保险 是 75. 5 17. 5 7. 0 100 否 52. 5 35. 0 12. 5 100 不知道 43. 7 50. 7 5. 6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rson 卡方 = 32. 808 P = 0. 000 单位是否提供医疗保险 是 62. 7 31. 1 6. 2 100 否 56. 8 29. 5 13. 7 100 不知道 53. 2 42. 6 4. 3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9. 830 P = 0. 043 单位是否提供失业保险 是 82. 6 15. 9 1. 5 100 否 57. 6 29. 7 12. 6 100 不知道 42. 1 52. 6 5. 3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35. 563 P = 0. 000 单位是否提供生育保险 是 90 7. 5 2. 5 100 否 58. 8 29. 6 11. 6 100 不知道 43. 8 51. 3 5. 0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32. 286 P = 0. 000 单位是否提供住房公积金 是 82. 5 15. 9 1. 6 100 否 58. 5 29. 4 12. 1 100 不知道 43. 0 50 7. 0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30. 809 P = 0. 000 表 7 外出方式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 % ) 外出方式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总计 政府 ( 机构) 组织 87. 1 8. 6 4. 3 100 中介组织介绍 80. 0 20. 0 0 100 亲朋好友介绍 58. 7 29. 8 11. 5 100 自发 48. 5 41. 8 9. 7 100 其他 42. 9 28. 6 28. 6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44. 585 P = 0. 000 表 8 单位性质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相关分析 ( % ) 单位性质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总计 个体私营 49. 4 38. 6 12. 0 100 民营经济 64. 2 29. 9 6. 0 100 国有企业 73. 6 20. 8 5. 7 100 行政事业 81. 1 13. 2 5. 7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26. 013 P = 0. 000 93

(四)农民工文化程度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 关分析 、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 对农民工文化程度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考 定居意愿的回归分析 察表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愿意进城定居的 根据以上统计描述,拟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 农民工比例呈递增趋势,且卡方检验显著(见步分析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取 附表9)。表明文化程度对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进城定居意愿(不愿意或未考虑=0,愿意=1) 具有显著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中文化程度越为被解释变量,使用lgit模型做回归。解释变 高,愿意定居城镇的比例就越高;高中文化程度量分为地区、个人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就业地 以上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高达89.5%。点、社会保障状况五大类。 表9文化程度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按照进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估计 文化程度愿意不愿意未考虑过总计结果显示(见附表10),来自香格里拉的进城务 学以下 工者更愿意进城定居。香格里拉县城是迪庆州州 小学 38.6 52.3 府驻地,是迪庆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配 初中 67.5 18.8 000 套设施优于德钦县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德 高中含中专 高中以上 7.0 钦县城。这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城镇的配套设施及 总计58931.6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 Pearson卡方=64.272P=0.000 表10按照进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 系数 地区 德钦=0 县 香格里拉 0.000 基本情况 女=0 性别 男=1 0.588 0.043 小学及以下= 文化程度 初中 文化层次 高中及中专=2 0.660 0.082 高中以上=3 0.867 0.039 是否培训过 是=1 0.692 0.000 省内其他州市、省府或省 外=0 从业地点 州内县城或州府=1 就业地点 州内乡镇=2 0.56 0.000 是否拖欠工资 是=0 0.440想 0.000 否=0 是否缴纳养老保险不知道=1 0.497 0.039 否=0 社保状况 是否缴纳工伤保险不知道=1 0.530 0.042 否 是否缴纳生育保险不知道=1 0.58 0.043 是=2 0.521 0.000 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回归中均以“0”值变量为参照组

( 四) 农民工文化程度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 关分析 对农民工文化程度与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考 察表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愿意进城定居的 农民工比例呈递增趋势,且卡方检验显著 ( 见 附表 9) 。表明文化程度对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 具有显著影响; 云南藏区农民工中文化程度越 高,愿意定居城镇的比例就越高; 高中文化程度 以上的农民工愿意进城定居的比例高达 89. 5% 。 表 9 文化程度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相关分析 ( % ) 文化程度 愿意 不愿意 未考虑过 总计 小学以下 47. 1 41. 2 11. 8 100 小学 38. 6 52. 3 9. 1 100 初中 67. 5 18. 8 13. 7 100 高中含中专 68. 4 26. 3 5. 3 100 高中以上 89. 5 7. 0 3. 5 100 总计 58. 9 31. 6 9. 4 100 Pearson 卡方 = 64. 272 P = 0. 000 三、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 定居意愿的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描述,拟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 一步分析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取 进城定居意愿 ( 不愿意或未考虑 = 0,愿意 = 1) 为被解释变量,使用 logit 模型做回归。解释变 量分为地区、个人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就业地 点、社会保障状况五大类。 按照进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估计 结果显示 ( 见附表 10) ,来自香格里拉的进城务 工者更愿意进城定居。香格里拉县城是迪庆州州 府驻地,是迪庆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配 套设施优于德钦县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德 钦县城。这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城镇的配套设施及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 表 10 按照进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 系数 sig 值 地区 县 德钦 = 0 香格里拉 = 1 0. 603*** 0. 000 基本情况 性别 女 = 0 男 = 1 0. 588** 0. 043 文化层次 文化程度 是否培训过 小学及以下 = 0 初中 = 1 0. 463 0. 162 高中及中专 = 2 0. 660* 0. 082 高中以上 = 3 0. 867** 0. 039 否 = 0 是 = 1 0. 692*** 0. 000 就业地点 从业地点 是否拖欠工资 省内其他州市、省府或省 外 = 0 州内县城或州府 = 1 0. 596*** 0. 000 州内乡镇 = 2 0. 565*** 0. 000 是 = 0 否 = 1 0. 440*** 0. 000 社保状况 是否缴纳养老保险 是否缴纳工伤保险 是否缴纳生育保险 否 = 0 不知道 = 1 0. 497** 0. 039 是 = 2 0. 626*** 0. 000 否 = 0 不知道 = 1 0. 530** 0. 042 是 = 2 0. 592*** 0. 000 否 = 0 不知道 = 1 0. 585** 0. 043 是 = 2 0. 521*** 0. 000 注: “* ,** ,***”分别表示在 10% 、5% 、1% 水平上显著; 回归中均以 “0”值变量为参照组。 04

描述文化层次的解释变量中,文化程度为高训是促进云南藏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途径。知 中以上的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平均概率明显高识改变命运,教育提升能力。在巩固和加强九年 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 的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平均概率高于未接受培育、高中教育、继续教育,抓好农村劳动力职业 训的农民工。这说明文化程度及职业技能培训对技能培训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 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愿意有显著影响。 术培训,开展初、高中毕业生进入社会前的职业 描述就业地点的解释变量中,在州内乡镇和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就业 县城(州府)就业的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居能力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高;在省内其他州市、省府和省外城镇就业的农 (二)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督查 民,进城定居的意愿较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在云南藏区就业单位缴纳农民工五险一金的 可能有二:一是由于在行政级别越高的城镇就情况不容乐观,未缴纳五险一金的用人单位占大 业,其生活成本及定居成本越高,进而降低了进多数;在缴纳的保险种类中,企业偏向于为职工 城定居的意愿;二是迪庆州是云南省藏族聚居缴纳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但缴纳的 区,包括了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等在企业也不足五成;另外,仍有相当比例(超过 内的人文环境也影响着藏区进城务工农民的定居10%)外出就业农民对于就业单位是否为自己 选择,州府、县城及乡镇能较好地满足进城务工缴纳保险情况并不了解。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 农民的社会文化需求,降低了其社会文化适应成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比较 本。因此,民族地区农民的市民化应当立足本淡薄。部分农民工对新型社会保障缺乏了解,满 地 足于当前有工作干,和获得贴补家用的收入;而 描述社会保障的解释变量中,单位未拖欠工对养老、医疗等保险权利关注不够,也没有使用 资提高了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平均概率;单位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二是现行的社保 缴纳了养老、工伤、生育保险,提髙了农民工进制度未充分考虑农民工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 城定居意愿的平均概率;此外,农民工的性别对的特点。工作变动频繁是农民工就业的特点,其 城定居意愿无显著影响。 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很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 因此无论从统计描述还是回归分析可以得度对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虽然在政策 出:1.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髙,进城定居的意愿层面予以支持和鼓励,但社保机构在实际管理 更强;2.就业单位的稳定性,对农民工进城定运行过程中,难以适应、覆盖处于流动状态下的 居的意愿有显著影响;3.就业单位提供五险 参保对象的需求。一些参保农民工在跨省、跨地 金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区、跨城乡流动就业的过程中,养老保险的缴 4.城镇配套设施及劳动力吸纳能力也影响该区费、接续、转移不能“保随人行”,参保人的权 域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 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现行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难 四、政策建议 以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三是用工单 位为了挤压用工成本,对劳动保险政策落实不到 以上分析客观描述了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位,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大折扣和规避行为。目 居的意愿,揭示了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前,许多企业特别是建筑业、规模以下小型工业 的因素。为有序推进云南藏区新型城镇化进城,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量雇用进城务工农民, 根据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提出以而不为其办理相应的社会保险手续,以最大限度 下对策建议 地降低用工成本,获取高额的经济回报。由此不 )大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难看出,选择性参加保险和不按照规定缴纳 职业技能 “五险一金”,系用工单位挤压用工成本的逐利 实证分析表明,云南藏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行为所使然。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强制性管 及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对进城定居愿意有显著影理,是有效推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好办 响。因此,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法。从企业对社会保险各险种中选择性参保的情

描述文化层次的解释变量中,文化程度为高 中以上的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平均概率明显高 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农民工; 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的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平均概率高于未接受培 训的农民工。这说明文化程度及职业技能培训对 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愿意有显著影响。 描述就业地点的解释变量中,在州内乡镇和 县城 ( 州府) 就业的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居 高; 在省内其他州市、省府和省外城镇就业的农 民,进城定居的意愿较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可能有二: 一是由于在行政级别越高的城镇就 业,其生活成本及定居成本越高,进而降低了进 城定居的意愿; 二是迪庆州是云南省藏族聚居 区,包括了民族语言、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等在 内的人文环境也影响着藏区进城务工农民的定居 选择,州府、县城及乡镇能较好地满足进城务工 农民的社会文化需求,降低了其社会文化适应成 本。因此,民族地区农民的市民化应当立足本 地。 描述社会保障的解释变量中,单位未拖欠工 资提高了农民工进城定居意愿的平均概率; 单位 缴纳了养老、工伤、生育保险,提高了农民工进 城定居意愿的平均概率; 此外,农民工的性别对 进城定居意愿无显著影响。 因此无论从统计描述还是回归分析可以得 出: 1. 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进城定居的意愿 更强; 2. 就业单位的稳定性,对农民工进城定 居的意愿有显著影响; 3. 就业单位提供五险一 金的状况,也直接影响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 4. 城镇配套设施及劳动力吸纳能力也影响该区 域农民工进城定居的意愿。 四、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客观描述了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 居的意愿,揭示了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 的因素。为有序推进云南藏区新型城镇化进城, 根据影响云南藏区农民工进城定居的因素提出以 下对策建议: ( 一) 大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 职业技能 实证分析表明,云南藏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及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对进城定居愿意有显著影 响。因此,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 训是促进云南藏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途径。知 识改变命运,教育提升能力。在巩固和加强九年 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 育、高中教育、继续教育,抓好农村劳动力职业 技能培训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 术培训,开展初、高中毕业生进入社会前的职业 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就业 能力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 二) 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督查 在云南藏区就业单位缴纳农民工五险一金的 情况不容乐观,未缴纳五险一金的用人单位占大 多数; 在缴纳的保险种类中,企业偏向于为职工 缴纳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但缴纳的 企业也不足五成; 另外,仍有相当比例 ( 超过 10% ) 外出就业农民对于就业单位是否为自己 缴纳保险情况并不了解。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 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比较 淡薄。部分农民工对新型社会保障缺乏了解,满 足于当前有工作干,和获得贴补家用的收入; 而 对养老、医疗等保险权利关注不够,也没有使用 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二是现行的社保 制度未充分考虑农民工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 的特点。工作变动频繁是农民工就业的特点,其 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很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 度对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虽然在政策 层面予以支持和鼓励,但社保机构在实际管理、 运行过程中,难以适应、覆盖处于流动状态下的 参保对象的需求。一些参保农民工在跨省、跨地 区、跨城乡流动就业的过程中,养老保险的缴 费、接续、转移不能 “保随人行”,参保人的权 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现行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难 以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三是用工单 位为了挤压用工成本,对劳动保险政策落实不到 位,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大折扣和规避行为。目 前,许多企业特别是建筑业、规模以下小型工业 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量雇用进城务工农民, 而不为其办理相应的社会保险手续,以最大限度 地降低用工成本,获取高额的经济回报。由此不 难看出,选择性参加保险和不按照规定缴纳 “五险一金”,系用工单位挤压用工成本的逐利 行为所使然。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强制性管 理,是有效推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好办 法。从企业对社会保险各险种中选择性参保的情 14

况看,工伤保险的参保率要高于其他险种。其原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方式与格局融入城镇,避免城 因就是用工单位出于对企业自身利益的保护,积镇化进程中造成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人为区隔,促 极为从事高危行业的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一定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户 程度上可以摊销企业在出现工伤赔付中的成本,籍制度改革,放开州内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 因此企业的参保积极性较高;而对其他险种的参户籍壁垒,建立以身份证为唯一合法有效证件 保积极性不高。另外在采矿业、建筑业领域,安的自由迁移制度,允许居民在城乡之间、乡村 全生产监督部门和建设部门等都把对用工人员的之间、城镇之间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 工伤、医疗、失业保险等保险办理情况作为审批的社保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享受 的前置条件,有效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由此,同等待遇;完善农村迁移人口子女就地求学制 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强制性管理,加大对度,保障农民工子女拥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机 《劳动法》和紕社会保险法》执法检査,加强对会,消除户籍制度造成的求学难问题,实现迁 用人和用工单位的督查,是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移农民子女与本地区城镇户口适龄儿童共同享 作,是有效落实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办法。有均等的教育机会 落实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制度,做好农民工的社 (四)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开发与新型城镇 会保障工作,不仅仅是社保部门的责任,也是全化的良性互动 社会的工作,是合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 产业是城镇聚落的基础和支撑,城镇人流因 展的客观需要 产业而聚,城镇因产业而兴;城镇是产业发展的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进入能力,降低有效载体。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促进产业开 进入成本 发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互促互动。既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提高进城务工人要以城镇化助推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 员在城镇购买住房的支付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十和促进城镇化建设,防止城镇“空心化”。要集 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经营权中力量促进那些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投 的抵押、担保权能,完善农民对承包土地经营权资效益高,能够尽快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优先 的出租、转让等流转权利;推进完善农村住房财发展。要大力推进旅游业、生物资源开发、特色 产权的抵押、担保、转让制度,切实增加农民的农产品加工、水电、藏医药业、矿业等优势产业 财产权利,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逐步建立和完的开发,围绕产业开发布局城镇体系,统筹中心 善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善进城务工城镇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统筹配置产业开发移 人员的购房环境和制度性保障。进一步加大城镇民、水电开发移民、生态移民、工程移民、扶贫 廉租房、公租房以及适应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的商易地搬迁和集中办学所形成的人口流动,以产业 品房建设。统筹规划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建设与城发展引导农牧民向城镇汇聚,以人口汇聚推进新 镇一般商品房建设,在城镇住房建设项目中按比型城镇化,从而优化空间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 例配置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与城镇一般商品房,使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人社部.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EB/O http://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40220/18351458.html2014-2-20 〔2〕矣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DM.商务印书馆,2000,17-18. 〔3〕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DM].中囯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7-15 (4 )Mike Douglass. Rural Urban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Northeast Thailand, 1999 [R]. Report for the Northeast Demonstration Project on Decentralization of Developmental Planning,1999,124-154 (5)T Scarlett Epstein, David Jezeph. Development--There is Another Way: A Rural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 D. World Devel 2001,(8) 1454

况看,工伤保险的参保率要高于其他险种。其原 因就是用工单位出于对企业自身利益的保护,积 极为从事高危行业的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一定 程度上可以摊销企业在出现工伤赔付中的成本, 因此企业的参保积极性较高; 而对其他险种的参 保积极性不高。另外在采矿业、建筑业领域,安 全生产监督部门和建设部门等都把对用工人员的 工伤、医疗、失业保险等保险办理情况作为审批 的前置条件,有效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由此, 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强制性管理,加大对 《劳动法》和 《社会保险法》执法检查,加强对 用人和用工单位的督查,是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 作,是有效落实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办法。 落实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保制度,做好农民工的社 会保障工作,不仅仅是社保部门的责任,也是全 社会的工作,是合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 展的客观需要。 ( 三)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进入能力,降低 进入成本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提高进城务工人 员在城镇购买住房的支付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十 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经营权 的抵押、担保权能,完善农民对承包土地经营权 的出租、转让等流转权利; 推进完善农村住房财 产权的抵押、担保、转让制度,切实增加农民的 财产权利,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逐步建立和完 善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善进城务工 人员的购房环境和制度性保障。进一步加大城镇 廉租房、公租房以及适应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的商 品房建设。统筹规划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建设与城 镇一般商品房建设,在城镇住房建设项目中按比 例配置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与城镇一般商品房,使 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方式与格局融入城镇,避免城 镇化进程中造成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人为区隔,促 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户 籍制度改革,放开州内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 户籍壁垒,建立以身份证为唯一合法有效证件 的自由迁移制度,允许居民在城乡之间、乡村 之间、城镇之间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 的社保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享受 同等待遇; 完善农村迁移人口子女就地求学制 度,保障农民工子女拥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机 会,消除户籍制度造成的求学难问题,实现迁 移农民子女与本地区城镇户口适龄儿童共同享 有均等的教育机会。 ( 四) 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开发与新型城镇 化的良性互动 产业是城镇聚落的基础和支撑,城镇人流因 产业而聚,城镇因产业而兴; 城镇是产业发展的 有效载体。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促进产业开 发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互促互动。既 要以城镇化助推产业发展,又要以特色产业支撑 和促进城镇化建设,防止城镇 “空心化”。要集 中力量促进那些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投 资效益高,能够尽快上规模、上档次的产业优先 发展。要大力推进旅游业、生物资源开发、特色 农产品加工、水电、藏医药业、矿业等优势产业 的开发,围绕产业开发布局城镇体系,统筹中心 城镇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统筹配置产业开发移 民、水电开发移民、生态移民、工程移民、扶贫 易地搬迁和集中办学所形成的人口流动,以产业 发展引导农牧民向城镇汇聚,以人口汇聚推进新 型城镇化,从而优化空间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 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经济网,人社部. 2013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 2. 69 亿人 [EB/OL]. http: / / news. china. com/ news100 /11038989 /20140220 /18351458. html. 2014 - 2 - 20. 〔2 〕矣比尼泽·霍华德著( 金经元译) . 明日的田园城市 [M]. 商务印书馆,2000,17 - 18. 〔3 〕刘易斯·芒福德著( 倪文彦等译) . 城市发展史: 起源、演变与前景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7 - 15. 〔4 〕Mike Douglass. Rural Urban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Strategies for the Rural-Urban Transition in Northeast Thailand,1999 [R]. Report for the Northeast Demonstration Project on Decentralization of Developmental Planning,1999,124 - 154. 〔5 〕T Scarlett Epstein,David Jezeph. Development———There is Another Way: A Rural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 [J]. World Development. 2001,( 8) : 1443 - 1454. 24

(6 )Bhishna Nanda Bajrachrya. Promoting Small Tow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 View from Nepal [].Asia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 1995, 10 (2 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 〔8〕马永欢、张丽君、徐卫华.科学理解新型堿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堿镇化 〔9〕陈美球.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ttl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in Tibetan-inhibited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WANG De-giang, TANG Guo, XIAO Si (YunnanTibetology Research Center,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farmers in Tibetan- inhibited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started to move into cities. citizenization of the farmers has become the core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ttl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nes are the direct reasons to hi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of 413 migrant workers who returned hom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in Shangri-a County and Deqin County of Diqing Prefecture, this paper, makes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ey are: 1)migrant worker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have stronger desire to settle down in cities; 2) the stability of employment unit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desire for settlement; 3)social insurance provided by employment units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ir settlement desire; and 4)urban facilities and labor absorptive capacity also influence their settlement desir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cultural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kill of migrant workers; enhance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m; innovate system mechanism; increase their ability to settle down in cities; decrease the cost and make an overall planning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benign interaction of a new - typed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 settle down in cities; urbanization 〔责任编辑红梅

〔6 〕Bhishna Nanda Bajrachrya. Promoting Small Tow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 View from Nepal [J]. Asia Pacific population Journal,1995,10 ( 2) . 〔7 〕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 [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 1) : 48 - 54. 〔8 〕马永欢、张丽君、徐卫华. 科学理解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J]. 新型城镇化,2013,( 7) : 99 - 103. 〔9 〕陈美球. 基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3, ( 3) : 42 - 44.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ttl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in Tibetan-inhibited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WANG De-qiang,TANG Guo,XIAO Si ( YunnanTibetology Research Center,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farmers in Tibetan-inhibited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 started to move into cities,citizenization of the farmers has become the core of urbanization,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ttl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are the direct reasons to hinder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questionnaires of 413 migrant workers who returned home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in Shangri-la County and Deqin County of Diqing Prefecture,this paper,makes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ey are: 1) migrant workers with higher educational level have stronger desire to settle down in cities; 2) the stability of employment unit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desire for settlement; 3) social insurance provided by employment units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ir settlement desire; and 4) urban facilities and labor absorptive capacity also influence their settlement desir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cultural quality and vocational skill of migrant workers; enhance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them; innovate system mechanism; increase their ability to settle down in cities; decrease the cost and make an overall planning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benign interaction of a new-typed urbanization.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 settle down in cities; urbanization 〔责任编辑 红 梅〕 34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