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 社会心理研究 王俊秀 提要: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杜会心理学应该关注社会转型下的 现实问题,而研究转型社会的心理问题,应该采取宏观的社会心态的研究范 式。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研究特点和杜会心态对转型社会研究的现状 和存在的间题,梳理了社会心态研究可以借鉴的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遗 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型杜会的社会心态研究范式,分析了社会心态的分 析水平和学科边界扩展问题,提出了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测量方法。作者进 步提出,社会转型本身也是社会心态研究的核心对象,社会心态研究是一种 社会发展研究的学科方向。 关键词: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社会心态的结构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研究 中国社会转型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者一方面关注世 界正经历的社会大转型,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以来,中国 不同于俄罗斯、东欧国家的社会变迁的路径而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 (乌斯怀特、雷,2011/2005:1-26);另一方面关注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社会经历快速转型中不同层面的问题,或将转型置于传统与现代 的维度予以分析(林默彪,2004),或把社会转型看作是社会发展的过 程(吴鹏森,2006),或着眼于国家层面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孙立平, 2005;金正一,2009),或强调社会结构的转变(李培林,1992),或关注 转型中“人”的转变(王雅林,2003)。阎云翔(2011:1)则指出,当代中 国研究经常采用转型的视角,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和世俗化等是研 究这些转型最常用的范式。他用个体化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崛起使得公 本文的完成,受益于研究团队的合作和讨论,特别感谢杨宜音等同事,同时也非常感谢 几位匿名评审人的建设性意见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会心态 : 转型社会的 社会心理研究 王俊秀 提要 : 在 社会大 转 型 的 背 景 下 , 中 国 社 会 心理 学 应 该 关 注 社会 转 型 下 的 现 实 问 题 而 研究 转型 社会 的 心 理 问 题 , 应 该 采 取宏 观 的 社会 心 态 的 研究 范 式 。 本 文分析 了 当 前社 会心 态 研究 特 点 和 社 会 心 态 对转 型 社 会研 究 的 现 状 和存在 的 问 题 , 梳 理 了 社 会心 态研 究 可 以 借 鉴 的 历 史 学 、 社 会 学 和 心 理 学 遗 产 ; 在 此基 础 上 提 出 了 转 型 社会 的 社会 心 态 研究 范 式 , 分析 了 社 会心 态 的 分 析 水平和 学科 边界 扩展 问 题 提 出 了 社 会 心 态 的 结 构 和 测 量 方 法 。 作 者 进 一 步 提 出 , 社 会转 型 本身 也 是 社 会 心 态 研 究 的 核 心 对象 , 社 会 心 态 研 究 是 一 种 社会发 展 研 究 的 学 科方 向 。 关键词 : 社会心 态 转 型社 会 社会 心 态 的 结 构 一 、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研究 中 国社会转 型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高 度关注 , 研究者一 方面关 注世 界正经历的社会大转型 , 特别是从 世纪 年代苏东剧变以来 中 国 不 同 于俄 罗 斯 、 东 欧 国 家的 社会变迁 的 路径 而取得 了 经济快速 增长 乌斯怀特 、 雷 ; 另 一 方 面关注改革开放 多 年来 中 国社会经历快速转型 中不 同 层面 的 问 题 或将转型置于传统与 现代 的维度予以 分析 ( 林默 彪 , 或 把社会转型 看作是社会发 展的 过 程( 吴鹏森 , 或着眼于国 家层面政治、 经济制度 的改变 孙立平 , 金正一 , 或强调社 会结构 的 转变 ( 李培林 , , 或关 注 转型 中 “ 人” 的 转变( 王 雅林 , 。 阎 云 翔 ( 则 指 出 , 当 代 中 国 研究经常采用转型 的视角 , 市场化、 私有化 、 民 主化 和世俗化等是研 究这些转型最常用的范式 。 他用个体化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崛起使得公 本 文 的 完成 , 受 益 于研 究 团 队的 合作和 讨论 特 别 感 谢杨 宜 音 等 同 事 , 同 时 也 非 常 感 谢 几位 匿 名 评 审人 的 建设性意 见
论文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共权力对家庭的影响力削弱,社会关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随之改变的 是人们的心理。 但是,在社会转型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却很贫乏。究其原 因与国内主流社会心理学接受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体系有关,社会心 理学研究习惯于把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问题看作是普世问题,很少有人 从国内社会现实问题中提出问题、提炼概念、发展理论,并面对和解决 现实问题,更少触及社会转型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 之外的普遍问题。如莫斯科维奇就曾指出:“美国社会心理学所取得 的真正进展并不在于实证研究或理论建构方面,而在于它将自身社会 的紧迫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和理论的内容。除了方法技术上取得的成 就之外,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成就在于将美国的社会问题转化为社 会心理学语言,并将其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如果我们所能做的 仅仅是怀着比较研究的目的来吸纳那些来自美国的文献的话,那么我 们就只是接过了另一个社会的问题和传统,我们就只是以抽象的方式 去解决美国社会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就退居于一个狭隘的科学研究的 领域当中了,与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相脱离使我们对之毫无兴趣”(莫 斯科维奇,2011/200090) 社会心理学缺乏对转型社会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主流社会心 学本身缺乏宏观社会心理的研究,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个体”层面或 群体层面。奥尔波特( Allport,1968:3)宣称:“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 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暗示 的在场的影响”。F.奥尔波特认为:“没有一种群体心理学在本质上和 整体意义上不是个体心理学”( Allport,1924:4)。莫斯科维奇认为主流 的社会心理学把社会理解为个体的相加,实质上否认了“社会”心理的 存在;他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科学”,而主流社会心理学把社会心 理学理解为“行为科学”,关注的是个体在他人在场下的行为。“我们 应当将行为置于社会’当中,而非将社会’置于行为当中”(莫斯科 维奇,2011/2000:123-124)。豪格和阿布拉姆斯(2011/1988:16)也 指出,这种把社会心理还原为个体心理的还原主义是社会心理学危机 的根本原因。因此,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必须从找回社会心理学 的“社会”人手,社会心态( social mentality)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就是 这样一种探索。 社会心态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心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会心态 : 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共权力 对家庭 的影响力 削 弱 , 社会关系 的 结构发生了 变 化 随之改变 的 是人们 的 心 理。 但是 在社会转型 的研究 中社会心 理学的研究却很贫乏 。 究其原 因 与 国 内主 流社会心理学接受 的是美 国社会心 理学体 系 有关 社会心 理学研究习惯于把美国 社会心理学的 问 题看作是普世 问 题 , 很少有 人 从 国 内 社会现实 问题 中 提出 问 题、 提炼概念 、 发展理论 , 并面对和解决 现实 问 题 , 更少触及社会转型 的 问 题。 这个问 题也是美 国社会 心理学 之外的 普遍问 题。 如 莫斯科维 奇就 曾 指 出 : “ 美 国 社会心 理学所取得 的 真正 进展并不在于实证研究或理论建构方面 , 而在于 它将 自 身社会 的 紧迫 问题作为 研究的 主题和理论的 内 容 。 除 了 方法技术上取得的 成 就之外 美国 社会心理学的 主要成就 在于将美国 的 社会问 题转化 为社 会心 理学语言 , 并将其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 此 如 果我们所能做的 仅仅是怀着 比较研究的 目 的 来吸 纳那些来 自 美 国 的文献 的话 那么 我 们就只 是接过了 另 一 个社会 的 问 题和 传统 我们就只 是 以 抽象的方式 去解决美国 社会 的 问 题 因此我 们 也就退居于一 个 狭隘 的 科学研究 的 领域当 中 了 与 我们 自 身所处的 社会相脱离使 我们对之毫无兴趣” 莫 斯科维奇 , 。 社会心理学缺乏对转型社会研究的 另一 个原因 是由 于 主流社会心 理学本身缺乏宏观社会心理的 研究 , 多数研究停 留 在对“ 个体 ” 层面或 群体层 面。 奥尔波特 宣称 : “ 社会心理学试 图 理解和 解释 : 个体 的 思想 、 感情和行为 怎样受到 他人的 实际的 、 想 象的 或暗示 的 在场的 影响 ” 。 奥 尔波特认为 : “ 没有 一 种 群体心理学在本质上 和 整体意 义上不是个体心 理学” : 。 莫斯科维奇认 为 主流 的 社会心理学把社会理解为个体 函相加 , 实质上否认 了 “ 社会” 心 理 的 存在 他认为社会心 理学是“ 社会科学 ” , 而 主流 社会心 理学把社会心 理学理解为 “ 行为科学” , 关注 的是个体在他人 在场下 的 行为 。 “ 我 们 应当将行为 置于 ‘ 社会 ’ 当 中 , 而非将 ‘ 社会 ’ 置于行 为 当 中 ” ( 莫斯科 维奇 , 。 豪 格和 阿布 拉姆斯 ( : 也 指 出 , 这种把社会心理还原为 个体心理 的还 原主义是社会心理学危机 的根本原因 。 因 此 , 转型 社会 的 社会 心理研究必须从找 回 社会 心理学 的 “ 社会 ” 人手 , 社会心态( 作为 一 种新的 研究范式就是 这样 一 种探索。 社会心态的提出 是对传统社会心 理学研究 的 批判 , 也是对社 会心
杜会学研究 2014.1 理学传统边界的扩展。社会心态研究关注当下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 社会问题意识,并从个体、群体和社会的不同层面和层面间关系综合探 讨社会心理。多年来,社会心态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出现了 些探讨社会心态概念、结构和机制的研究(杨宜音,2006;马广海, 008;王小章,2012a;吴莹、杨宜音,2013;王俊秀,2013a、b),也出现了 些对不同群体社会心态和典型社会心态特点的研究(李培林,2001 马广海,2012;应小萍,2012;杨洁,2012),以及对社会心态进行指标分 解和测量的系列研究和年度出版物(王俊秀、杨宜音主编,2011、 2013)。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同,社会心态研究 更关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问题,出现了不少探讨社会转型与社会心 态的研究,涉及的问题包括:改革与社会心态(王铁、吴玲华等,2005; 徐胜,2009)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特点(景怀斌,1989;周晓虹,2009; 刘东超,2004;龙书芹,2010;侯晋雄,2006)和针对“中国经验”提出的 社会心态概念“中国体验”来解释社会转型中中国人在价值观、生 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方面的变化(周晓虹,2012;王小章,2012b;成 伯清,2012)。虽然社会心态研究非常重视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间关 系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概念,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研究者关注的更多是社会转型中的价值观的变化(周晓虹,2009;景怀 斌,1989;王小章,2012a)。也有学者指出,社会转型实质上是社会结 构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型(洪大用,1997)。但从社会 心态角度来看,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的精神变化不仅仅是价值观的变 化,社会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有研究发现,社会转型带来的阶层意 识已经成为影响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高文珺、杨宜音等,2013)。同 样地,社会价值、社会情绪等也都随着社会转型发生着变化。因此,对 社会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分析和解释应该能够反映从社会价值观念、社 会需要、社会认知和社会态度、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特点等方面的较为 全面的和具有一定结构性的特点 社会心态既包括一个时期作为历史片段的相对静态的社会心理特 点,也包括在历史长河中社会心理的演变。社会心态既具有一定的普 遍性,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更因不同的文化、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其 特异性。社会心态倾向于一个社会整体或占一定比例的成员表现出的 致的社会心理特点。社会心态既包括一些稳定的、内在的社会心理 特点,也包括一些暂时性的、变动的社会心理特点。社会心态是一定时 106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会学研究 理学传统边界的扩展。 社会心态 研究关注 当 下 社会现实 , 具有 很强的 社会问 题意识 , 并从个体 、 群体和社会 的不 同 层面和层面 间 关系 综合探 讨社会心理。 多年来 , 社会心态研究一 直受到学术界的 关注 , 出 现了 一 些探 讨 社会 心 态 概 念、 结构 和 机 制 的 研究 ( 杨 宜音 马 广 海 , 王小章 吴莹 、 杨宜音 王 俊秀 , 、 也 出 现了 一 些对不 同群体社会心态和典型 社会心 态特点 的 研究 ( 李培林 , ; 马广海 应小萍 杨 洁 , 以及对社会心 态进行指标分 解 和测 量 的 系 列研 究 和 年度 出 版 物 ( 王 俊 秀 、 杨 宜 音 主 编 , 、 。 值得注意的是 与 传统社会心 理学 的 研究不 同 , 社会心态 研究 更关注社会变迁 和社会转型 问 题 出 现 了不少探讨社会转型 与社会心 态的研 究 , 涉及的 问 题包括 : 改 革与社会心 态 ( 王铁 、 吴玲华等 , 徐胜 , 、 社会转型 与 社会心 态特点 ( 景怀斌 , ; 周 晓虹 刘东超 , ; 龙书芹 ; 侯晋雄 , 和 针对 “ 中 国 经验 ” 提 出 的 社会心态概念— “ 中 国 体验 ” 来解释社会转型 中 中 国 人在价值观 、 生 活态度和社会行 为模式方面 的 变化 ( 周 晓 虹 ; 王 小章 , ; 成 伯清 , 。 虽然社会 心 态研究非 常 重 视社 会转型 与社会 心 态 间 关 系 的研究 也提 出 了 一 些很有启 发性的 概念 但是就 目 前的 研究来看 , 研究者关注的 更多是社会转型 中 的价值观 的 变化( 周 晓虹 景怀 斌 , 王小章 , 。 也有 学者指 出 , 社会转 型 实 质上 是社会结 构、 社会运行机制 和 社会价值观念的 转型 ( 洪大用 , 。 但从社会 心态角度来看 社会转型带来 的人们 的 精神 变化不仅仅是价值观的 变 化 , 社会需求也 随之发生变化 , 如 有研究发现 社会转型带来的 阶层意 识已 经成为 影响 人们需要 的重 要 因 素 ( 高 文頊 、 杨宜音等 , 。 同 样地 社会价值 、 社会情绪等也都随着社会转型发 生着变化。 因 此 对 社会转型 中 社会心态的分析和 解释应该能够反 映从社会价值观念 、 社 会需要 、 社会认 知和 社会态度 、 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特点 等方面 的 较为 全面 的和具有一 定结构性的 特点 。 社会心态既包括一 个时期作为历史片段的相对静态的 社会心理特 点 也包括在历史长河中 社会心理 的 演变 。 社会心态既 具有一 定的 普 遍性 , 也具有 一定 的 地域性 , 更 因 不同 的 文 化、 亚文化的影响 而具有其 特异性 。 社会心 态倾 向 于一 个社会整体或 占 一 定比例的成员 表现出 的 二 致的社会心理特点 。 社会心 态既包括一 些稳定 的 、 内 在的 社会心理 特点 也包括一 些暂时性 的、 变动 的社会心理特点 。 社会心态是 一 定时
论文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包括亚文化)影响下形成并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社会中多数成员或占一定比例的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 点和行为模式,并构成一种氛围,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 因此,社会心态既是社会转型的反映,也是影响社会转型的力量;社会 心态概念既包括对于转型过程中心理特点、社会现象,也包括社会转型 带来的社会共同的心理变化和特点。 二、社会心态的学科传承 社会心态研究兼顾了微观、中观和宏观分析层面,不同于主流的社 会心理学;但是,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也有一些宏观的研究,这 些研究是社会心态研究可以继承和使用的学术资源。社会心态研究可 以借鉴的另一个资源是关于心态的研究,尽管心态的概念与社会心态 研究中的概念有不小的差异。社会心态研究必须借鉴社会学的宏观视 角和研究方法,联通个体与社会,研究现实环境中真实的群体和组织、 社区和社会、国家和民族等层面的宏观心理表现。在下述从历史学、社 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梳理的社会心态研究的相关学术遗产中,我们 可以看出,发展历程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始终相伴的。 (一)心态史学和心理史学 19世纪末,社会学、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探索也反过来影响历 史学,历史学家借鉴并批评正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和伟人,认为史学 应从其他学科汲取概念,甚至宣称:“历史学首先是一门社会一心理 学”(伯克,2010/1992:16) 在年鉴学派那里,心态一词区别于意识形态的集体特征,代表了某 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特有的思想和感觉方式(李蓉蓉,2006)。雅 克·勒高夫指出,心态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哲学中,是指一个特 定集团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心态主要是集体的,不能把它同社会 结构和社会发展分割开来(自刘向阳等,2011)。吕西安·费弗尔的 《马丁·路德:一个命运》探讨了16世纪德国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集体 心态,开创了心态史学研究的先河。他认为心态史学的研究“是要揭 示历史上人们的情感世界,如情感生活、希望、忧虑、爱憎、信念等。为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j - i i " . . . . 3 c ! 社会心态 : 转型社会的 社会心理研究 期 的社会环境 和文化 包括亚文化 影 响下形成并不断发生着变化 的 。 社会 中 多数成员 或 占 一 定 比 例 的成 员 表现出 的普遍的 、 一 致 的心理特 点 和行为模式 , 并构成一 种氛 围 , 成为影响 每个个体成员 行为的模 板。 因 此 社会心 态既是社会转型 的反映 , 也是影响 社会转型 的力 量 ; 社会 心 态概念既包括对于转型过程 中 心理特点 、 社会现象 也包括社会转型 带来 的社会共同 的 心理变化和特点 。 二、 社会心态的学科传承 社会心 态研究兼顾了 微观 、 中 观和宏观分析层面 , 不 同 于主流的 社 会心理学 ; 但是 在社会心 理学 的发展历程 中 也有一 些宏 观的研究 , 这 些研究是社会心态研究可 以 继承和使用 的学术资源 。 社会心态研究可 以借鉴的 另 一 个资 源是关于心 态 的研究 , 尽管心 态的 概念与社会心 态 研究 中 的概念有不小的差异。 社会心 态研究必须借鉴社会学的宏观视 角 和研究方法 , 联通 个体与社会 研究现实环境 中 真实的群体和 组织 、 社 区 和社会 、 国 家和 民族等层面 的宏观心理表现 。 在下述从历史学 、 社 会学、 心理学等学科角 度 梳理 的社会心态研究 的相关学术遗产中 , 我们 可 以看 出 发展历程 中个体与社会 的 关系是始终相伴 的 。 一 心态史学和心理史学 世纪末 , 社会学 、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的探索 也反过来影响 历 史学 , 历史 学家借鉴并批评正统史学过于偏重政治史和 伟人 认为史学 应从其他学科汲 取概念 , 甚 至宣 称 : “ 历史学 首先是一 门 社会一 心 理 学 ” ( 伯克 。 在年鉴学派那里 , 心态一 词 区别于意识形态 的集体特征 , 代表了 某 个民族 、 某 个人类 群体 特有 的 思 想 和 感觉方 式 ( 李 蓉 蓉 , 。 雅 克 勒髙 夫指 出 , 心态最早 出 现在 世纪的 英 国 哲学 中 , 是指 一 个特 定集团 所特有 的思 想 和感知方式 心态主要是集体的 不能把它同 社会 结构 和社会发 展分割 开来 ( 自 刘 向 阳 等 。 吕 西安 费 弗 尔 的 《 马 丁 路德 : 一 个命运》 探讨 了 世纪德 国 社会 的 精神风貌 和集体 心态 开创 了 心 态史学研究的 先河 。 他认为 心 态史学 的研究 “ 是要 揭 示历史上人们 的情感世界 , 如情感生活 、 希望 、 忧虑 、 爱憎 、 信念等。 为
社会学研究 2014.1 了勾画这种情感世界,历史学家必须运用语言学、人类文化学、哲学、肖 像学、文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陈曼娜,2003) 20世纪60年代末,以勒高夫为首的新一代年鉴派历史学家将研 究重心由社会一经济史转向以研究心态为主的社会一文化史。勒高夫 认为心态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所 揭示的是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 有的心态史学家认为,心态史是价值观念的历史;有的则认为心态 史是人对世界的各种看法的历史,包括了心智和情感两个领域;还有的 认为心态史触及的是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如习俗、梦幻、言语时尚等 等(周兵,2001)。伯克(2010/1992:111)认为心态史至少有三个特征 与传统思想史不同:“它强调集体的态度而不是个人的态度;强调未被 言明的看法而不是明确的理论,强调“常识’或在一个特定文化中看起 来是常识的东西;以及强调信仰体系的结构,包括对那些用以解释经验 的范畴以及证明和诱劝的方法的关注”。 1910年,弗洛伊德发表了《列奥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 个回忆》,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达·芬奇童年经历以解释其成年的性 格,开创心理史学研究先河。1958年,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出版了 《青年路德——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的研究》,这两者的出现标志着心 理史学的正式形成。虽然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其基 础自然是个体心理,但心理史学却从个体心理分析发展到集体心理史 和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研究,成为一种全谱系的心理研究。但由于其个 体心理基础,使得心理史学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有人批评“这种理论 排斥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周兵,2001)。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如果说心理史学研究的是“个体无意识”如 何影响个体、家庭集体和社会,那么,心态史学研究的则是“集体无意 识”,刻画的是“集体心态”(伯克,2010/1992:115)。因此,社会心态的 研究既要继承心理史学的传统,也要继承心态史学的传统,把个体、社 会,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纳入社会心态的研究框架,才可能全面反映 转型社会中从个体到社会的心理变化 (二)个体社会学与整体社会学 从19世纪社会学诞生起,就存在两种社会学,一种关注社会的整 体( social collectivities),或曰“社会”( societies);一种关注社会的个体,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会学研究 了勾 画这种情感世界 ’ 历史学家必须运用语言学 、 人类文化学 、 哲学 、 肖 像学 、 文学 、 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 陈曼娜 。 世纪 年代末 , 以 勒高夫为首 的 新 一 代年鉴派 历史学家将研 究重心 由 社会一 经济史转向 以研究心态为 主 的社会一 文化史 。 勒高夫 认为心态史研究 日 常的 自 动行为 是历史 的个人没有意识到 的东西, 所 揭示 的是思 想中 非个人 的 内容 。 有的 心 态史学家认 为 心 态史是价值 观念的 历史 ; 有 的则认为 心态 史是人对世界的各种 看法 的 历史 包括了 心智 和情感两个领域 ; 还有 的 认为 心 态史触及的是人类精神 的 各个方面 , 如 习 俗 、 梦幻 、 言语 、 时 尚等 等 周兵 , 。 伯 克 ( : 认为 心态史 至少有三个特征 与传统思想史不 同 : “ 它强调集体 的态度而不是个人 的 态度 ; 强调未被 言明 的看法而不是明 确 的理论 强调 ‘ 常 识 ’ 或在一 个特定文化 中看起 来是 常识的东西 ; 以 及强调信仰体系 的结构, 包括对那些用 以 解释经验 的 范畴以 及证明 和诱劝的方法的关 注 ” 。 年 , 弗 洛伊德发表了 《 列 奥纳 多 达 芬奇及其对童年的 一 个回 忆》 , 用精神 分析理论分析达 芬奇 童年 经历以 解 释其成 年 的 性 格 开创心 理史学研究先河。 年 精 神分 析学家埃 里 克森 出 版 了 《 青年路德— 对精神分析与历史学 的研究》 , 这两者 的 出 现标志 着心 理史学 的正式形成。 虽 然精神 分析的 基本理论是一种人格理论 其基 础 自 然是个体心理 但心 理史学却从个体心理分析发展到集体心 理史 和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研 究 成为 一 种 全谱系 的 心理研究。 但由 于其个 体心理基础 使得心理史学有其不可 避免的 缺陷 有人批评“ 这种 理论 排斥 了 个人和社会之间 的联系 ” ( 周 兵 。 从精神分析的 角度看 如果说心理史学研究的 是 “ 个体无意识 ” 如 何影响个体 、 家庭 、 集体和 社会 , 那么 , 心 态史学研究 的 则是“ 集体无意 识 ” , 刻画 的是“ 集体心 态” ( 伯克 。 因 此 , 社会心态 的 研究既要继承心 理史学 的传统 也要继承心态史学的 传统 , 把个体 、 社 会 以 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纳 人社会心 态的研究框架 才可能全面 反映 转型社会 中从个体到 社会 的心理变化。 ( 二 个体社会学与整体社会学 从 世纪社会学诞生起 , 就存在两种社会学 , 一 种关注社会 的 整 体 , 或曰 “ 社会” ( ; — 种 关注社会 的 个体
论文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或曰社会行动者( social actors)。前者如孔德斯宾塞和马克思等,他们 研究社会有机体、社会系统的性质、运行规则;后者如韦伯、帕累托和米 德等,他们研究社会成员、个体在独处或集体中的行动有何差别(什托 姆普卡,2005/1999:1-2)。社会学发展中发生了“双重范式”的转变 表现为在本体论层面从视行动者为理性经济人,到更为复杂的包含了 情感、传统、规范的、特别是作为文化因素的行动者的转变,由此产生了 两种行动的社会学”:一种是强调动机、意图和态度等心理意义的“社 会一心理理论”,一种是强调惯例、价值、规范、符号等文化意义的“文 化主义社会学”(什托姆普卡,2005/1999:2-3)。而在认识论层面,则 把行动与群体、社区和社会这些社会整体的建构、形塑、改变联系起来, 用行动的文化面向来理解和解释。“认识到在人类集体行动中,行动 并不是个别地或相互独立地发生的,而是在一个复杂的行动场域中相 互关联的(被派定的、依赖于他们不同的凝结的模式,比如群体、社区 组织、联合体机构、国家、市场等等),社会学家也聚焦于这些互动场 域的综合的文化性质,尤其是他们的整体机能。由于这种综合的文化 特征是非常难以明了的,难以用经验的和可操作的方式描述清楚,他们 经常被比喻为社会情绪、社会气候、社会气氛、集体士气、社会厌倦、社 会乐观主义、社会不适应等等”(什托姆普卡,2005/1999:3-5)。 什托姆普卡认为这种文化主义转向的根源正是涂尔干的“社会事 实”( social facts)或“集体表征”理论,以及托克维尔的“心灵习惯 ( habits of the heart)。托克维尔在讨论美国的民主时指出,社会要生 存,要更加繁荣,所有公民的心灵必须通过某种有支配地位的思想凝结 并团结在一起;除非他们中每一个人不时地从公共资源中获取他的意 见,并赞成接受已经形成的信仰内容,社会将不可能存在。什托姆普卡 认为托克维尔的“心灵习惯”是来源于个体心理,通过周围的文化环境 内化为人格而表现在行动中的。托克维尔这里指的正是集体心态 ( collective mentalities)(什托姆普卡,2005/199978) 涂尔干区分了两类表征,即个体表征( individual representation)和 集体表征(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个体表征是集体表征的复合,个体 表征以个体的感觉为基础,集体表征以个体的表征为基础。社会作为 集体表征的组成物控制着个体,是外在于个体意识的一种群体意识; 教、风俗、时尚、语言、道德规范、法律、科学和社会意识的其他特征以及 它的情感、观念、习惯等等,构成集体意识的集体表征(萨哈金,19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大 社会心态 : 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或 曰 社会行动者 。 前者如 孔德 、 斯宾塞和 马克思等 他们 研究社会有机体 、 社会系 统的性质 、 运行规则 ; 后者如 韦 伯 、 帕累托和米 德等 他们研究社会成员 、 个体在独处或集体 中 的行动有何差别 ( 什托 姆普卡 。 社会学发展中 发生了 “ 双重范式” 的转变 , 表现为在本体论层面从视行动 者为理性经济人 , 到 更为复杂 的包含了 情感、 传统、 规范的 、 特别 是作为文化因 素 的 行动 者的转变 由 此产生了 “ 两种行动的社会学” : 一种是 强调 动机 、 意图 和态度等心理意义的 “ 社 会一 心理理论” , 一 种是强调惯例、 价值 、 规范 、 符号等 文化意义 的 文 化主义社会学” 什托姆普卡 , 。 而在认识论层面 , 则 把行动 与群体、 社区和 社会这些社会整体的建构 、 形塑 、 改变联系起来 , 用行动的 文化面 向来 理解 和解释 。 “ 认识到 在人类 集体行动 中 , 行动 并不是个别 地或相互独立地发生 的 而是在 一 个复杂 的 行动 场域 中 相 互关联的 ( 被派 定的 、 依赖于他们不 同 的凝结 的模式 , 比 如群体 、 社区 、 组织 、 联合体 、 机构 、 国 家 、 市场 等等 ) , 社会学家也聚 焦于这些互动场 域的综合的 文化性质 , 尤其是他们 的整体机 能。 由 于这种综合的文化 特征 是非常难以 明 了 的 难以 用经验的和可 操作 的方式描述清楚 他们 经 常被比 喻为社会情绪 、 社会气候 、 社会气氛、 集体士 气 、 社会厌倦 、 社 会乐 观主义、 社会不适应等等 ” 什托姆普卡 。 什托姆普卡认为这种文化主义转 向 的 根源正是涂尔 干的 “ 社会事 实 ” ( 或 “ 集体 表征” 理 论 , 以 及 托克 维 尔 的 “ 心 灵 习 惯 ” 。 托克维尔 在讨 论美 国 的 民 主时 指 出 ’ 社会要 生 存 要更加繁荣 所有公民 的 心 灵必须通过某种有支配地位的 思想凝结 并团 结在一 起 ; 除非他们中 每一 个人不时地从公共资 源 中 获取他 的 意 见 , 并赞成接受已 经形成的 信仰 内容 社会将不可能存在。 什托姆普卡 认为托克维尔 的 “ 心灵 习惯 ” 是来源于个体心 理 通过周 围 的 文化环境 内化为人 格而表 现在行 动 中 的 。 托克 维尔 这里 指 的 正是集 体心 态 什托姆普卡 : 。 涂尔干区分了 两类 表征 , 即 个体表征 ( 和 集体表征 ; 个体表征是集体表征 的 复合 , 个体 表征 以 个体 的感觉为基础 集体表征 以 个体 的 表征为基础 。 社会作为 集体表征的组成物 控制 着个体 ’ 是外在于个体意识的 一 种群体意识 ; 宗 教、 风 俗、 时 尚 、 语言 、 道德规范 、 法律 、 科学和社会意识的 其他特征 以 及 它的情感 、 观念 、 习 惯等等 , 构成集体意识的 集体表征( 萨哈 金
杜会学研究 014.1 1982:34-37)。“团体的思想、感觉和行为,与其单独的个体成员的这 些东西全然不同。因此,如果我们从孤立的个人出发去研究,我们就完 全不能了解团体内部发生的一切”(迪尔凯姆,1995/1919:119);他还 指出,“集体意识的状态与个人意识的状态有质的不同,有其独自的表 象。集体的心态并不等于个人的心态,它有其固有的规律”(迪尔凯 姆,1995/1919:12-13)。他批评当时的心理学对于个人观念相互结合 的方式只是一些十分含糊的联想规律,而社会心理学则对集体观念形 成规律全然无知,他认为社会心理学应该从研究神话、传说、民间习俗 语言入手,研究社会表征是如何相互吸引和排斥、融合和分离的;他甚 至认为可能出现一种研究个体表征和集体表征的形式心理学取代个体 心理学和社会学(迪尔凯姆,1995/1919:14)。 可以看到,涂尔干在集体意识集体表征概念中明确论述了个体与 集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变化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颇具启 发性,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点,伯克才认为,心态史本质上是一种涂尔干 式的研究观念的方法,与涂尔干“集体表征”和列维-布留尔的“心态” 概念有关(伯克,2010/1992:111)。列维-布留尔在1922年出版的 《原始心态》( primitive mentality)试图用集体表征的理论来研究原始人 的心态。列维-布留尔认为人类的心态因社会环境不同而发生很大的 变化,现代文明人的集体表征就不同于原始人的集体表征(表象)。列 维-布留尔指出,“所谓集体表象,如果只从大体上下定义,不深入其 细节问题,则可根据所与社会集体的全部成员所共有的下列各特征加 以识别: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它们在集体中每个成员身上 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 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 如此,并非因为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于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 集体主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 的途径得到理解”(列维一布留尔,1981/1922:5) 聚焦于转型社会的社会心态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学的传统问题,研 究群体、组织和社会结构,也要沿着涂尔干所希望的个体表征与集体表 征的心理学方向去努力,并把社会发展纳入社会心态研究的视域。 (三)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威廉·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爱德华·罗斯 110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会学研究 : “ 团体 的思想 、 感觉和行为 , 与 其单独 的 个体成员 的 这 些东西全然不同 。 因 此 , 如果我们从孤立的个人 出 发去研究 , 我们 就完 全不能了 解团 体 内 部发生 的 一 切 ” ( 迪 尔 凯姆 , 他还 指出 , “ 集体意识 的状态与个人意识的 状态有质 的 不同 有其独 自 的表 象。 集体的心 态 并不等 于个 人 的心 态 , 它有 其 固 有 的规律 ” ( 迪尔 凯 姆 : 。 他批评 当 时的 心理学对于个人观念相互结合 的方式只是一 些十分含糊 的联想规律 , 而社会 心理学则 对集体观念形 成规律全然无知 他认为社会心 理学应该从研究神 话 、 传说、 民 间习 俗 、 语言人手 , 研究 社会表征是如何相互吸弓 和 排斥 、 融合和 分离 的 ; 他甚 至认为可能出 现一 种研究个体表征和集体表征的形式心理学取代个体 心 理学和 社会学 迪尔 凯姆 : 。 可以 看到 , 涂尔干在集体意识 、 集体表征概念 中 明 确论述了 个体与 集体之间 的关 系 对于理解社会发展 变化 中 个人与 社会 的 关系颇具启 发性 也许正是 由 于这一 点 , 伯 克才认 为 心 态史本质上是 一 种涂尔 干 式的 研究观念的 方法 , 与 涂尔 干“ 集体表征 ” 和 列维 布 留 尔 的 “ 心 态 ” 概念有关 ( 伯 克 。 列 维 布 留 尔 在 年 出 版 的 《 原始心态》 ( 试图 用集体表征 的理论来研究原始人 的心态 。 列 维 布留 尔认为人类 的心态因 社会环境不 同而发生很大的 变化 现代文明 人的 集体表征就不同 于原始人 的 集体 表征 ( 表象 ) 。 列 维 布留 尔指 出 , “ 所谓集体表象 如果 只 从 大体上下定 义, 不深入其 细节 问 题 , 则可 根据所与社会集体的 全部成员所共有 的下列 各特征加 以识别 : 这些表象在该集体 中是世代相传 ; 它们在集体 中每个成员 身上 留 下深刻 的烙印 , 同 时 根据不同 情况 引 起该集体每个成员 对有关客 体 产生尊敬 、 恐惧 、 崇拜等等感情。 它们 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 ; 其所以 如 此 , 并非 因 为集体表象要求 以 某种不 同 于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 集体主体为前提 , 而是 因 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 能以 研究个体本身 的途径得到理解 ” 列维 布 留 尔 : 。 聚焦于转型社会的 社会心 态研究 , 既要关注 社会学的传统问 题 , 研 究群体 、 组织和社会结构 也要沿着涂尔 干所希望 的个体表征与 集体表 征 的心理学方 向去努力 , 并把社会发展纳入社会心态研究的视域。 三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年 , 威廉 麦独孤出 版 了 《 社会心 理学导论 》 , 爱 德华 罗 斯
论文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这两部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 的诞生,也注定了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 psychological soci psychology)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 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同时存在。心理学史家墨菲概括道:“当社会心理学成形时,它趋向于 分为两枝,一枝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 枝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团体生活”(墨菲、柯瓦奇,1980 1972:607)。 创立之初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试图构建博大的体系,如既被称为 社会心理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社会学鼻祖的孔德就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寻 找社会的法则。之后,社会学家逐渐放弃了宏大体系的幻想,各自提出 了专门化理论,如库里的社会化过程理论、罗斯的社会过程研究和涂尔 干的集体表征,社会学家开始更多关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萨哈金, 1991/1982:3)。后来,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逐渐成为主流,他们的研 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态度改变、人际过程和小群体三个领域(萨哈金 991/1982:11)。虽然也曾发生过关于两种社会心理学的论争和整合 的努力(夏学銮,1998),但社会心理学体系并未动摇。 梳理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可以发现许多概念和理论对于解 释和思考社会变迁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这些理论是值得社会心态研究 继承和发展的。比如,麦独孤曾提出群体中行为的策动理论,既包含了 个体也包含了群体。他认为群体心智( group mind)是真实存在的,不 同于个体成员的心智,群体心智产生于人们的互动和聚合(豪格、阿布 拉姆斯,2011/1988:15)。他在1920年出版的《群体心智》中指出:“社 会聚合体具有一种集体的心理生活,这不仅仅是聚合体中各单元的心 理生活而且具有一种集体心理,或如某些人喜欢说的那样,具有一种集 体灵魂”(萨哈金,199I/1982:136-137) 这个时期研究群体心理发生和变化的理论还有塔德勒庞、拉扎勒 斯、施泰因塔尔和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在塔德看来,个体与社会之间的 互动关系是发明和模仿(萨哈金,1991/1982:27-32)。有学者认为塔 德的“发明”实质上是社会心态的缘起,他的“模仿”,实质上是社会心 态的传播与扩散(刘力,2006)。1895年勒庞出版了《群众心理学》, 1896年被译为英文《鸟合之众》,至今依然畅销。弗洛伊德评价这部著 作“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学大家罗伯特·墨顿认为这部 著作“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发挥了巨 111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l i fe - . 1 3 : 社会心态 : 转 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出 版了 《 社会心理学 : 大纲与 资料集》 , 这 两部 著作标志着社会心 理学 的诞 生 , 也 注定 了 心 理 学 的 社 会 心 理 学 ( , 和社会学 的社会心 理学 ( , 同 时存在。 心理学史家墨菲概括道 “ 当 社会心理学成形时 它趋 向 于 分为两枝 一 枝是心 理学家的 社会心 理学 着重社会情境 中 的 个人 , 一 枝是社 会学家 的 社 会心 理学 , 着重 团 体生活 ” ( 墨 菲 、 柯瓦 奇 , 。 创立之初社会学 的 社会心理学试 图 构建博 大的 体系 , 如 既 被称为 社会心 理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社会学鼻祖 的孔德就试图用实证的 方法寻 找社会的法则 。 之后 社会学家逐渐放弃了 宏大体系 的幻想 , 各 自 提 出 了 专门 化理论 如库里 的社会化过程理论 、 罗 斯 的社会过程研究和涂尔 干 的集 体表征 , 社会学 家开始更 多 关注个体 与 群体 的 互 动 ( 萨 哈金 , 。 后 来 心 理学 的社会 心 理学逐渐成 为 主流 , 他们 的 研 究领域主要集 中 在 态度改 变、 人 际 过程 和 小群体三个 领域 ( 萨 哈 金 , 。 虽 然也曾 发生过关 于两种 社会心理学 的论争 和整合 的努力 ( 夏学銮 但社会心理学体系并未动摇 。 梳理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可以 发现许多 概念 和理论对于 解 释和思 考社会变迁具有很大 的启 发性 , 这些理论是值得社会心态研究 继承和发展的 。 比 如 麦独孤 曾 提出群体 中行为 的 策动 理论 既包含了 个体也包含了 群体 。 他认 为群体心 智 ( 是真实存 在 的 , 不 同 于个体成员 的 心智 群体心智 产生于人们的 互动和 聚 合 ( 豪格 、 阿布 拉姆斯 , 。 他在 年 出 版的 《 群体心 智》 中 指 出 : “ 社 会聚合体具有 一 种集体 的心理生活 这不仅仅是聚合体 中 各单元的 心 理生活 而且具有 一 种集体心 理 , 或如 某些人喜欢说的那样 具有 一 种集 体灵魂” 萨 哈金 : 。 这个时期 研究群体心理发生和 变化的理论还 有塔德 、 勒庞 、 拉扎勒 斯 、 施泰因塔尔 和冯特的 民 族心理学 。 在塔德看来 , 个体与社会之间 的 互动关系是发明 和模仿 ( 萨 哈金 。 有学者认为塔 德的 “ 发 明 ” 实质上是社会心 态 的缘起 他的 “ 模仿 ” , 实质上是 社会 心 态的传播 与 扩散 ( 刘 力 。 年勒庞 出 版了 《 群众 心 理 学》 , 年被译为英文《 乌合之众》 , 至 今依然畅销 。 弗洛伊德评价这部著 作 “ 极为精彩地描述了 集体心态 ” , 社会学大家罗 伯 特 墨顿认为 这部 著作 “ 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 以及 对社会心 理学的思 想 发挥 了 巨
社会学研究 2014 大的影响”(墨顿,2004/1960:1-3)。《乌合之众》通过法国大规模集 体事件的分析得出,个体聚集为群体后暴露出了人类丑陋的本性(勒 庞,2004/1895:14) 社会心态研究应该以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继承和发展社 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宏观视角和现实关怀,在研究方法上既不排斥实证 的手段,也不排斥诠释的方法,不断探索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范 式,惟如此,才能对当下和发展的社会有所揭示。 三、社会转型的社会心态研究范式 )社会心态的分析水平和学科边界扩展 社会心态指涉的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社会心态 的社会是现实真实存在的群体和社会,其社会的内涵应该是社会学意 义上的社会,如真实的群体、阶层、组织、党派、国家等。 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2009:59-64)把社会现实分为三个水 平:第一个是微观水平,主要是指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第二个是中观水 平,包括两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社会组织:社团单元和范畴单元;社团又 分为组织社区和群体三种基本类型;范畴单元是指社会区分,如年龄、 性别、阶级和种族等。第三个是宏观水平,由体制领域、分层系统、国家 以及国家系统构成。这三个层面的社会现实互相嵌套:人际互动嵌套 于社团和范畴单元,社团和范畴单元嵌套于国家和国家系统;这种嵌套 关系中较大的社会结构能限制较小的社会结构。中观水平的社团和范 畴单元是由人际互动建立的,宏观水平的体制领域由社团单元的网络 构成,分层系统由范畴单元的集合构成。最后,社会结构显示文化。 社会心理学家威廉·杜瓦斯(2011/1982:12-18)把传统社会心 理学分为四种分析水平:第一种分析水平是个体内水平,主要关注个体 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环境的评价,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不涉及个 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第二种分析水平是人际和情境水平,关注发生 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际过程,而不考虑特定情境之外的社会位置。第三 种分析水平是社会位置水平(群体内水平),不同的社会位置对特定情 境产生影响。第四种分析水平是意识形态水平(群际水平),关注社会 成员的信念、表征体系、价值观和规范。 112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会学研究 大的 影响 ” ( 墨顿 。 《 乌合 之众》 通过法 国 大规模集 体事件 的分析得出 , 个体 聚集为群体后 暴露 出 了 人类丑 陋的 本性 ( 勒 庞 : 社会心态研究应该以 心理学 的社会心理学为基础 , 继承和发展社 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宏观视 角 和现实关怀 在研究方法上 既不排斥 实证 的手 段 , 也不 排斥诠 释的 方法 , 不 断探索宏 观与 微观相 结合的研 究范 式 , 惟如此 才能对当 下 和 发展 的社会有所揭示 。 三 、 社会转型的社会心态研究范式 一 社会心态 的分析水平和学科边界扩展 社会心 态指涉的社会不同 于 传统社会心 理学 中 的社会 , 社会心态 的 社会是现实真实存在 的群体和 社会 其社会 的 内 涵应 该是社会学意 义上的社会 如 真实 的群体 、 阶层 、 组织 、 党派、 国 家等。 社会 学家乔纳 森 特纳 ( 把 社会现 实分为 三个水 平 : 第 一 个是微观水平 , 主要是指 面对面 的 人际互动 。 第二个是中 观水 平 包括两种不 同 结构类 型 的 社会组织 : 社 团单元 和范畴单元 社团 又 分为 组织 、 社区和 群体三种基本类型 ; 范畴单元是指社会 区 分 , 如年龄 、 性别 、 阶级和种族等。 第三个是宏观水平 , 由体制领域 、 分层系 统 、 国 家 以及 国 家系统构成 。 这三个层面 的社会现实互相嵌套 人际互动嵌套 于社 团和范畴单元 社 团和范畴单元嵌套 于国 家和国 家系 统; 这种嵌套 关系 中 较大的社会结构能限制较小的社会结构 。 中观水平 的社团 和范 畴单元是 由 人际互动 建立 的 , 宏 观水平 的体制 领域 由 社 团 单元的 网 络 构 成 分层系统由 范畴单元的集合构成 。 最后 社会结构显示文化 。 社会心理学家威廉 杜 瓦斯 ( 把传统社会 心 理学分为 四种分析水平 : 第一 种分析水平是个体内 水平 , 主要关注个体 的认知 , 以及 对社会环境 的评价 在特定社会环境 中 的行为 , 不涉及个 体与社会环境 的互 动 。 第 二种 分析水平是人际和情境水平 , 关注发生 在特定情境中 的人际过程 , 而不考虑特定情境之外的社会位 置。 第 三 种分析水平是社会位置水平 群体 内 水平 ) , 不同 的社会位置对特定情 境产生影响 。 第 四种分析水平是意识形态水平 ( 群际水平 ) , 关注社会 成员 的信念 、 表征体系 、 价值观和规范
论文 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鉴此,我们认为,在微观水平上社会学只研究人际互动,而社会心 理学继续延伸到个体内;在中观水平上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内的心理 现象,而社会学把群体细分为两种结构的群体;在宏观水平上,社会心 理学的最高水平是群体间社会互动,而社会学则延伸到更为宏观的国 家、国家之间、甚至全球化的问题。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相比,社会 心态研究的分析水平主要是从中观水平到宏观水平的国家层面之间 但社会心态又是以微观水平为基础的。之所以把社会心态研究定位于 以微观分析水平为基础,偏重于中观和宏观水平,是由于这样的分析可 以从个体、群体、社会、国家等层面完整展现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过 程,更好地研究社会心态、社会结构、文化的相互影响(参见图1)。 社会心理学分析水平 杜会学分析水平 国家 宏观水平群体间 体制领域 分层系统 社会心态研究 中观水平群体内 社团单元 范畴单元 个体间 人际互动 微观水平 图1杜会心态研究的分析水平 虽然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但 社会转型却又不是社会学单一学科所能胜任的,必须采取多学科的研 究策略。关于这一点,学者们无论从社会学学科反思还是从社会转型 实践中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例如,在对中国社会学30年重建的回顾 和反思时,苏国勋(苏国勋、熊春文,2010)指出了传统实证主义社会学 的局限,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人们行动造成的结果,他除了具有自然现 象的表层实体结构之外,还具有自然现象不具备的深层意义结构,换言 之,人们的行动是由不同动机驱使做出的,因此要对人的行动做出因果 113 91994-2014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 i l l 社会心态 : 转塑社会的 社会心 鉴此 我们认为 , 在微观水平上社会学只研究人 际互动 而社会心 理学继续延伸到 个体 内 ; 在 中 观水平 上社会 心理学研究 群体 内 的心 理 现象 , 而社会学把群体 细分为 两种结构的群体 ; 在宏观水平上 社会心 理学的最高水平是群体 间 社会互 动 而社会 学则 延伸 到 更为宏 观的 国 家 、 国家之间 、 甚至全球化 的 问 题。 与社会心 理学和社会学相 比 , 社会 心态研究 的 分析水平主要是从 中 观水平 到宏观水平的 国 家层面之间 , 但社会心态又是以 微观水平为 基础 的 。 之所以 把社会心态研究定位于 以 微观分析水平为基础 ’ 偏重于 中 观和宏观水平 , 是由 于 这样的分析可 以 从个体 、 群体、 社会 、 国 家等层面完整展现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 的过 程 , 更好地研究社会心态 、 社会结构、 文化的相互影响 ( 参见 图 。 社会心理学分析水平 社会学分析水 平 国家 宏观水平 群体间 体制 领域 分层系统 社会心态研究 丨 丨 丨 的分析水平 中 观水平 群体内 社团单元 范畴单元 丨 丨 个体间 人际互动 微财平 个体内 图 社会心 态研究的 分析水 平 虽然社会转型 、 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 容 , 但 社会转型却又不是社会学单 一 学科 所能胜任的 必须采取多学科 的 研 究策略。 关于这一 点 , 学者们 无论从社会学学科反思 还是从社会转型 实践中 都得到 了 相同 的 结果。 例 如 , 在对中 国社会学 年重建 的回 顾 和反思 时 , 苏 国勋 ( 苏国 勋 、 熊春文 指 出 了 传统实证主 义社会学 的 局 限 , 认为 “ 社会现象是由人们 行动造成 的 结果 , 他除 了具有 自 然现 象的 表层实体结构之外 还具有 自 然现象不具备的深层意义结构 换言 之 , 人们的行动 是由 不同 动机驱使做 出 的 因 此要对人 的行动 做出 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