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国际经济评论》: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杨光)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764.0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杨光 中国与海湾地区经济交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20世纪末以来日益紧密的能源联系。 目前,海湾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加上伊朗和伊拉克)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石油 供给来源,中国是海湾国家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场。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战略性互 利,是能源联系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存在的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 具有通过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经济互补性基础上,中国和海湾 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海湾地区的石油与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和建筑工程服务相交换的基 本贸易格局。双方目前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在天然气领域开展合作的潜 力,将为双方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双方的全面关系发展打下 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海湾国家能源安全合作互利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关系在新世纪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 道亮丽风景。中国从2004年开始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展开自由贸易区谈判,首 开中国与区域合作组织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先河,并于2008年和202年与沙 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分别正式建立“战略性友好关系”和“战略合作 关系”。2014年伊朗也被中国领导人宣布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伙伴”。中国与海 湾国家经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并不仅是中国对海湾国家能源的进口需 求,而在于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相互保障和经贸关系的互补互利,对双方都具 有重大战略意义 杨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高丽副总理在会见伊朗经济事务与财政部长时的谈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4年4 月22日

《国际经济评论》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杨 光 杨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 张高丽副总理在会见伊朗经济事务与财政部长时的谈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4 年 4 月22日。 中国与海湾地区经济交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20世纪末以来日益紧密的能源联系。 目前,海湾国家 (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加上伊朗和伊拉克) 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石油 供给来源,中国是海湾国家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场。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战略性互 利,是能源联系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存在的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 具有通过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经济互补性基础上,中国和海湾 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海湾地区的石油与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和建筑工程服务相交换的基 本贸易格局。双方目前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在天然气领域开展合作的潜 力,将为双方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双方的全面关系发展打下 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海湾国家 能源安全 合作互利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关系在新世纪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 一道亮丽风景。中国从2004年开始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展开自由贸易区谈判,首 开中国与区域合作组织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先河,并于2008年和2012年与沙 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分别正式建立 “战略性友好关系”和“战略合作 关系”。2014年伊朗也被中国领导人宣布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伙伴”。[1] 中国与海 湾国家经贸关系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并不仅是中国对海湾国家能源的进口需 求,而在于双方在能源安全方面的相互保障和经贸关系的互补互利,对双方都具 有重大战略意义。 101

能源安全的相互保障 中国与海湾地区经济交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20世纪末以来日益紧密的能源 联系。目前,海湾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加上伊朗和伊拉克)已成为中国最 重要的石油供给来源,而中国也成为海湾国家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场。双方在能 源安全方面的战略性互利,是能源联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发展的能源瓶颈及对海湾石油的依赖趋势 21世纪的头50年是中国跨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对能源的需求 增长很快。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增长具有正相关的联系,快速的经济增长无疑 会导致更多的能源需求。然而,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电力 供应、冶金、建筑、原材料生产、建筑原材料、钢铁、化学制品等高耗能产业所 占比例还比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 长的能源密度比发达国家更高,每增加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发达国家 耗费更多的能源。2010年,中国每实现1000美元(按2005年固定价格计算)产 值需耗能0.6吨石油当量,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每实现同样产值,仅平均耗 能0.14吨石油当量。"在中国的初级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在2013年为19%, 但随着石油对煤炭的逐渐取代,这一占比到2020年预计可达20%~24% 中国的石油产量并不算少,2012年国内原油产量为207亿吨,但由于资源储 备有限,国内产量的增长逐渐趋于停滞。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的已探明石油 储量只有24亿吨,占到全球探明储量的1.0%,储采比仅有11.4年。资源约束的 结果是,国内石油产量远落后于市场的巨大需求,石油自给率从1993年的102% 直线下滑至2012年的42%。供给和需求之间日益扩大的缺口,使得中国在1993 年转变为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并在1996年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 量从2000年的5996万吨迅速扩大至2012年的2.69亿吨。叫相关国际机构预测, 2020年中国将不得不进口国内石油消费的76%,中国专家则预计届时中国60% 的石油消费将依赖于从国外进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资源 [ijIea.KeyWorldEnergyStatistics2012,p.49,http://www.iea.org. 凹2]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3年中国油气数据概览》,北京,2013年1月,第23页 [3] Philip Andrews-Speed et al.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Needs", Inte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London, May 2001 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 102 Inter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能源安全的相互保障 中国与海湾地区经济交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20世纪末以来日益紧密的能源 联系。目前,海湾国家(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加上伊朗和伊拉克)已成为中国最 重要的石油供给来源,而中国也成为海湾国家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市场。双方在能 源安全方面的战略性互利,是能源联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中国发展的能源瓶颈及对海湾石油的依赖趋势 21世纪的头50年是中国跨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对能源的需求 增长很快。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增长具有正相关的联系,快速的经济增长无疑 会导致更多的能源需求。然而,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电力 供应、冶金、建筑、原材料生产、建筑原材料、钢铁、化学制品等高耗能产业所 占比例还比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 长的能源密度比发达国家更高,每增加1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要比发达国家 耗费更多的能源。2010年,中国每实现1000美元(按2005年固定价格计算)产 值需耗能0.6吨石油当量,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每实现同样产值,仅平均耗 能0.14吨石油当量。[1] 在中国的初级能源结构中,石油的占比在2013年为19%, 但随着石油对煤炭的逐渐取代,这一占比到2020年预计可达20%~24%。 中国的石油产量并不算少,2012年国内原油产量为2.07亿吨,但由于资源储 备有限,国内产量的增长逐渐趋于停滞。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的已探明石油 储量只有24亿吨,占到全球探明储量的1.0%,储采比仅有11.4年。资源约束的 结果是,国内石油产量远落后于市场的巨大需求,石油自给率从1993年的102% 直线下滑至2012年的42%。供给和需求之间日益扩大的缺口,使得中国在1993 年转变为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并在1996年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 量从 2000 年的 5996 万吨迅速扩大至 2012 年的 2.69 亿吨。[2] 相关国际机构预测, 2020年中国将不得不进口国内石油消费的76%[3] ,中国专家则预计届时中国60% 的石油消费将依赖于从国外进口[4]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资源, [1]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2,p.49, http://www.iea.org. [2]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2013年中国油气数据概览》,北京,2013年1月,第23页。 [3] Philip Andrews-Speed et al,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nergy Need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London, May 2001. [4] 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12页。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杨 光 102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尤其是能源”。叫寻找可靠的长期石油供应来源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安全,是中国的 重大战略关切。 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是中国的关键选择。海湾地区是石油资源的富集地区 2012年该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高达1090亿吨,占世界总探明石油储量的48%, 按当年产量计算,可供开采78年。而且,该地区的油田规模大、埋藏浅、压力 大、多自喷井,靠近海运通道,开采条件十分便利。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开采运 输条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的主要石油供应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EA)的估 算,自2000-2030年,以海湾国家为主体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把原油 日产量逐渐从2100万桶提高至5140万桶,将其在世界总供给中的份额从28.1% 扩大到42.9%。海湾石油生产国的巨大潜力,将使其稳步屹立于全球石油市 场,并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进口石油的关键选择 表1海湾地区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比例(单位:百万吨) 年份 820022006 010 2012 从海湾地区进口 16.7 4693 中国总进口 123 27369414522944354.2 从海湾地区进口占比(%) 61 注:海湾地区包括海合会国家、伊拉克、伊朗和也门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出版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1994-208)》和BP, Statistical ReviewofWorldEnergy2013,oilinter-areamovementhttp://w 诚然,中国也在推行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战略,避免对单一供应来源的过 度依赖,并为此把独联体(Cs)和非洲都列为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区。然 而,二者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并没有取代海湾国家的前景。与俄罗斯和中亚地 区的石油贸易主要受到石油管道运力的限制。目前,中国与上述地区只开通两条 石油管道,一条是2006年开通的中国一哈萨克斯坦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 万吨,另一条为2010年开通的中国一俄罗斯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1500万吨 然而,由于没有新的管道建设计划,随着中国石油进口数量的增加,从独联体国 家石油进口比例只能趋于下降。非洲是一个新的石油供给来源,2012年其已占 李克强总理在会见来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年会的境外代表时的讲话。htp/news xinhuanet.com,2014年4月22日。 [2]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 Paris, 2002. p 96.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103

尤其是能源”。[1] 寻找可靠的长期石油供应来源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安全,是中国的 重大战略关切。 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是中国的关键选择。海湾地区是石油资源的富集地区。 2012 年该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高达 1090 亿吨,占世界总探明石油储量的 48%, 按当年产量计算,可供开采78年。而且,该地区的油田规模大、埋藏浅、压力 大、多自喷井,靠近海运通道,开采条件十分便利。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开采运 输条件,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的主要石油供应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估 算,自2000-2030年,以海湾国家为主体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把原油 日产量逐渐从 2100 万桶提高至 5140 万桶,将其在世界总供给中的份额从 28.1% 扩大到 42.9%。[2] 海湾石油生产国的巨大潜力,将使其稳步屹立于全球石油市 场,并将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进口石油的关键选择。 表1 海湾地区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比例(单位:百万吨) 注:海湾地区包括海合会国家、伊拉克、伊朗和也门。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出版的 《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1994-2008)》 和 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oil inter-area movement, http://www.iea.org. 诚然,中国也在推行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战略,避免对单一供应来源的过 度依赖,并为此把独联体(CIS)和非洲都列为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区。然 而,二者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并没有取代海湾国家的前景。与俄罗斯和中亚地 区的石油贸易主要受到石油管道运力的限制。目前,中国与上述地区只开通两条 石油管道,一条是2006年开通的中国—哈萨克斯坦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 万吨,另一条为 2010 年开通的中国—俄罗斯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 1500 万吨。 然而,由于没有新的管道建设计划,随着中国石油进口数量的增加,从独联体国 家石油进口比例只能趋于下降。非洲是一个新的石油供给来源,2012年其已占 [1] 李克强总理在会见来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4 年年会的境外代表时的讲话。http://news. xinhuanet.com,2014年4月22日。 [2]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2, Paris, 2002, p. 96. 年份 从海湾地区进口 中国总进口 从海湾地区进口占比(%) 1994 4.9 12.3 40 1998 16.7 27.3 61 2002 35.4 69.4 51 2006 69.3 145.2 45 2010 118.0 294.4 40 2012 144.4 354.2 40.8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3 期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103

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77%。但由于美国和欧洲也把替代中东石油供应来源的目 标选在非洲,非洲的探明石油储量在2012年也只占世界的78%。大国竞争和资 源约束的因素,都将制约中国从非洲获得石油供应。因此,中国的石油供应来源 多样化努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彻底扭转主要依赖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的 局面。 (二)国际石油市场板块化及中国市场对海湾国家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安全的问题上,中国对于海湾国家石油进口的依赖,绝不是中国对海 湾国家的单方面能源进口依赖,而只是双方战略性相互依赖的一个方面。中国对 于海湾国家的石油出口安全,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自1970年代第四次中东 战争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了摆脱对供应风险较高的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长 期推行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战略。1990-1991年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爆发以来, 进一步加快了推行这一战略的步伐。发达国家的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战略,导致 石油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板块化倾向,使国际市场逐渐形成石油贸易的三个板块 美国和欧洲将其主要的石油来源从中东的海湾地区逐步转向其周边区域,从而形 成了美洲板块和欧洲一俄罗斯一中亚一北非板块。这两大板块中的石油进口国, 除了把板块内的石油输出国当作主要进口来源以外,还同时把非洲当作板块以外 的主要供应来源。在这一过程中,中东海湾国家则被发达国家的石油进口国疏 远,逐步失去了美国和欧洲第一大石油供应来源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巨大石油储备和剩余生产能力的海湾石油输出国,面临 着石油出口市场安全的严峻挑战,寻找长期稳定的石油出口市场是这些国家的重 大战略关切。而中国和印度等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恰恰为 海湾国家解决石油出口安全问题,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位于西亚的海湾石油 输出国与位于东亚的日本、印度、中国、韩国等石油进口国之间石油贸易关系日 益密切,导致了亚洲板块的形成和不断壮大。2012年,在海湾国家9.796亿吨的 原油总出口量中,只有2.202亿吨流向美国和欧洲,占总量的26.6%;而出口到 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原油则达到4436亿吨,高达总量的45.3%。同一年,中国 从海湾国家进口了1.444亿吨石油,占海湾国家石油出口总量的14.7%,成为仅 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海湾石油进口国,"也是海湾国家赖以维护其石油出口安全的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石油出口市场。 [1bp,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13,p.18,http://www.bp.com. 104 Inter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7.7%。但由于美国和欧洲也把替代中东石油供应来源的目 标选在非洲,非洲的探明石油储量在2012年也只占世界的7.8%。大国竞争和资 源约束的因素,都将制约中国从非洲获得石油供应。因此,中国的石油供应来源 多样化努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彻底扭转主要依赖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的 局面。 (二)国际石油市场板块化及中国市场对海湾国家的战略意义 在能源安全的问题上,中国对于海湾国家石油进口的依赖,绝不是中国对海 湾国家的单方面能源进口依赖,而只是双方战略性相互依赖的一个方面。中国对 于海湾国家的石油出口安全,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自1970年代第四次中东 战争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了摆脱对供应风险较高的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长 期推行石油供应来源多元化战略。1990-1991年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爆发以来, 进一步加快了推行这一战略的步伐。发达国家的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战略,导致 石油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板块化倾向,使国际市场逐渐形成石油贸易的三个板块。 美国和欧洲将其主要的石油来源从中东的海湾地区逐步转向其周边区域,从而形 成了美洲板块和欧洲—俄罗斯—中亚—北非板块。这两大板块中的石油进口国, 除了把板块内的石油输出国当作主要进口来源以外,还同时把非洲当作板块以外 的主要供应来源。在这一过程中,中东海湾国家则被发达国家的石油进口国疏 远,逐步失去了美国和欧洲第一大石油供应来源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巨大石油储备和剩余生产能力的海湾石油输出国,面临 着石油出口市场安全的严峻挑战,寻找长期稳定的石油出口市场是这些国家的重 大战略关切。而中国和印度等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恰恰为 海湾国家解决石油出口安全问题,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位于西亚的海湾石油 输出国与位于东亚的日本、印度、中国、韩国等石油进口国之间石油贸易关系日 益密切,导致了亚洲板块的形成和不断壮大。2012年,在海湾国家9.796亿吨的 原油总出口量中,只有2.202亿吨流向美国和欧洲,占总量的26.6%;而出口到 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原油则达到4.436亿吨,高达总量的45.3%。同一年,中国 从海湾国家进口了1.444亿吨石油,占海湾国家石油出口总量的14.7%,成为仅 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海湾石油进口国,[1] 也是海湾国家赖以维护其石油出口安全的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石油出口市场。 [1]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 p.18, http://www.bp.com.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杨 光 104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由此看来,中国与海湾国家在能源安全这个涉及各自发展的核心利益问题 上,尽管分别扮演着能源进口方和能源出口方的不同角色,但实际处在同一个统 体中,因为它们的能源进口安全和出口安全紧密相连,互为依托,相互保障, 哪一方都难以忽视对方安全而实现自身的安全。由于这种能源联系的长期性并直 接涉及双方的核心利益,双方的能源合作也必然具有战略性合作的性质 经贸合作的互利伙伴 中国与海湾地区的经济关系并非局限在石油贸易。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存在 的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具有通过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经 济互补性基础上,中国和海湾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海湾地区的石油与中国的制造 业产品和建筑工程服务相交换的基本贸易格局。双方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形成了鲜 明的特点。 (一)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的发展与海湾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 对于中国而言,一系列因素使得海湾国家成为前景广阔的贸易市场。首先, 该地区国家的农业条件恶劣,制造业基础薄弱,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建设规模 庞大,对工业制成品、农产品,以及建筑工程和服务的进口需求非常广泛。其 次,这些国家的石油收入丰厚,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进入新的高涨期,为其市场 需求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再次,该地区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高,关 税很低。地区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2003年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已 建成关税同盟,资本、货物、服务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较低,大型跨国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较多。此外,海湾合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国还致力于推动同美国、欧 盟、亚洲国家、拉丁美洲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一系列自由贸易谈判都在进行之 中,市场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对海湾国家的出口,长期以来以农畜产品、小五金和轻工业品为主。新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机电产品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建筑工程承包能力的 显著增强,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机电产品出口,以及建筑工程承包服务出口,发生 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0-2012年,中国对海湾地区的年货物出口额从36.8亿美 元增长到543.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3.01%;出口结构迅速升级,电子和机 械产品在对海湾地区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从184%扩大到299%,纺织和服装 出口的比例则从348%降低到195%。中国自2009年起就一直是海湾国家的第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105

由此看来,中国与海湾国家在能源安全这个涉及各自发展的核心利益问题 上,尽管分别扮演着能源进口方和能源出口方的不同角色,但实际处在同一个统 一体中,因为它们的能源进口安全和出口安全紧密相连,互为依托,相互保障, 哪一方都难以忽视对方安全而实现自身的安全。由于这种能源联系的长期性并直 接涉及双方的核心利益,双方的能源合作也必然具有战略性合作的性质。 经贸合作的互利伙伴 中国与海湾地区的经济关系并非局限在石油贸易。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存在 的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具有通过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经 济互补性基础上,中国和海湾国家之间逐渐形成了海湾地区的石油与中国的制造 业产品和建筑工程服务相交换的基本贸易格局。双方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形成了鲜 明的特点。 (一)中国货物和服务出口的发展与海湾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 对于中国而言,一系列因素使得海湾国家成为前景广阔的贸易市场。首先, 该地区国家的农业条件恶劣,制造业基础薄弱,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建设规模 庞大,对工业制成品、农产品,以及建筑工程和服务的进口需求非常广泛。其 次,这些国家的石油收入丰厚,新世纪以来国际油价进入新的高涨期,为其市场 需求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再次,该地区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高,关 税很低。地区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2003年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已 建成关税同盟,资本、货物、服务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壁垒较低,大型跨国基础 设施建设项目较多。此外,海湾合作委员会及其成员国还致力于推动同美国、欧 盟、亚洲国家、拉丁美洲各国之间的自由贸易,一系列自由贸易谈判都在进行之 中,市场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对海湾国家的出口,长期以来以农畜产品、小五金和轻工业品为主。新 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机电产品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以及建筑工程承包能力的 显著增强,中国对这一地区的机电产品出口,以及建筑工程承包服务出口,发生 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0-2012年,中国对海湾地区的年货物出口额从36.8亿美 元增长到543.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3.01%;出口结构迅速升级,电子和机 械产品在对海湾地区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从18.4%扩大到29.9%,纺织和服装 出口的比例则从34.8%降低到19.5%。中国自2009年起就一直是海湾国家的第一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3 期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105

大进口来源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 表2中国对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主要出口货物和出口额 金额(百万美元 货物种类 012年20002012年 200年200年200年2012年占比(%)增长率(%) 纺织服装12031769621058219 化学产品 1979 46 242 12283276 运输车辆 2453 4.57 28.65 电和机减67272617016272987 27.54 36801043638254330 资料来源: UNCTAD, UNCTAD STAT,htp:/ anctadstat. unctad.org 新世纪以来,随着海湾国家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海湾地区再次迎来建筑业 的繁荣时期。中国的建筑工程承包企业也乘势而起,依靠低廉的成本、勤劳的员 工、严格遵守工期、保障工程质量,以及不断提升项目设计和设备供给能力,迅 速发展成为该地区建筑工程承包市场的强有力竞争者。从2002年至2011年,中 国建筑工程承包企业在海湾地区实现的年营业额从8亿美元增加到129亿美元 年增长率达到36.3%。货物出口和建筑工程承包服务出口相互带动,中国企业承 担的建筑工程承包项目成为推动中国机电设备出口的重要动力。 表3中国建筑工程承包企业在海湾国家实现的营业额 营业额(百万美元) 国家 2002-2011年 204204年208年201年增长率(%) 特阿拉伯 63.87 116.34 243743584659 阿拉伯联合首长国 8570321.702109.54193825 414 科威特 13.56 13.07659.26 274 419.801129.18 51.1 58892 巴林 伊拉克 153258895751732X1313 伊朗 38275371.951142157.92212 437.58302.25 795021031.706942.2412922.71 106 Inter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大进口来源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 表2 中国对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主要出口货物和出口额 资料来源: UNCTAD, UNCTAD STAT, http://unctadstat.unctad.org. 新世纪以来,随着海湾国家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海湾地区再次迎来建筑业 的繁荣时期。中国的建筑工程承包企业也乘势而起,依靠低廉的成本、勤劳的员 工、严格遵守工期、保障工程质量,以及不断提升项目设计和设备供给能力,迅 速发展成为该地区建筑工程承包市场的强有力竞争者。从2002年至2011年,中 国建筑工程承包企业在海湾地区实现的年营业额从 8 亿美元增加到 129 亿美元, 年增长率达到36.3%。货物出口和建筑工程承包服务出口相互带动,中国企业承 担的建筑工程承包项目成为推动中国机电设备出口的重要动力。 表3 中国建筑工程承包企业在海湾国家实现的营业额 货物种类 钢铁 纺织服装 化学产品 家具 运输车辆 电子和机械 总计 金额(百万美元) 2000年 38 1280 103 32 93 687 3680 2004年 202 3317 306 242 342 2726 10436 2008年 5455 6962 1182 1228 1645 11730 38742 2012年 3005 10582 1979 3276 2453 16227 54330 2012年 占比(%) 5.35 19.48 3.46 6.03 4.57 29.87 100.00 2000-2012年 增长率(%) 40.06 17.64 25.55 42.62 28.65 27.54 23.01 国家 沙特阿拉伯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科威特 卡塔尔 阿曼 巴林 伊拉克 伊朗 也门 总计 营业额(百万美元) 2002年 63.87 85.70 13.56 27.47 1.79 0.07 153.25 382.75 66.56 795.02 2004年 116.34 321.70 102.98 6.64 33.45 0.12 8.88 371.95 69.64 1031.70 2008年 2453.71 2109.54 113.07 419.80 163.67 34.78 95.75 1114.34 437.58 6942.24 2011年 4358.46 1938.25 659.26 1129.18 588.92 15.19 1773.28 2157.92 302.25 12922.71 2002-2011年 增长率(%) 59.9 41.4 54.0 51.1 90.4 81.8 31.3 21.2 18.3 36.3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杨 光 106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囯贸易外经统计年鍳》,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2012年 中国与海湾国家贸易的互利性质,不仅体现为双方在货物和服务方面的互通 有无和相互满足对方的市场需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工业制造业出口能 力的不断提高,牵制了国际市场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而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 到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的转变,则有力支撑了国际石油天然气的价格。根据世 界贸易组织统计,2000-2012年世界燃料价格上升了近4倍,而工业制成品价格 仅上升20%。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严重依赖工业制 成品进口和燃料出口的海湾国家才得以显著改善了贸易条件。 (二)中国与海湾国家在炼化领域的投资合作及其互利性质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相互直接投资尽管近年来投资规模趋于增加,但总体上还 相当薄弱。从2003年到2011年,海湾国家流向中国市场的年直接投资额从 0.7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7亿美元,然后又下降至201年的1.1361亿美元 中国流向海湾国家的年直接投资额则从0.11亿美元增长到226亿美元。 双方直接投资合作薄弱的原因在于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和投资环境的障碍。首 先,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海湾国家都拥有大规模的 外汇资产,在引进外资方面所关注的并不是引进外汇资金,而是外资是否能够带 来适用的技术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然而,中国经济实力尚未强大到可以大规模提 供海湾国家所需的资本密集型技术,而海湾国家也没有能力提供中国所需的高新 技术和市场准入。其次,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多是瞄准投资对象国的资源开发潜 力,特别是在国内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开发国外资源,更多地从国际高油价 中受益:或者是通过转移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能,到国外市场 寻求发展机会。然而,海湾地区主要石油资源国的石油工业上游部门均未对外国 直接投资开放,伊朗的石油工业发展受到国际制裁的严重影响,伊拉克则至今无 法通过全国统一的石油法规,因而中国的石油企业与外国石油公司一样,难以实 现在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的直接投资,只能为当地企业提供石油勘探开发服务。海 湾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劳动力成本也高,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工业 [iwTo,WorldTradeReport2013,P.66,http://www.wto.org 2]中国一阿拉伯国家经济与贸易论坛:《中国一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2012 年度报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页: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 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596页。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10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2012年。 中国与海湾国家贸易的互利性质,不仅体现为双方在货物和服务方面的互通 有无和相互满足对方的市场需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中国工业制造业出口能 力的不断提高,牵制了国际市场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上涨;而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 到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的转变,则有力支撑了国际石油天然气的价格。根据世 界贸易组织统计,2000-2012年世界燃料价格上升了近4倍,而工业制成品价格 仅上升20%。[1]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严重依赖工业制 成品进口和燃料出口的海湾国家才得以显著改善了贸易条件。 (二)中国与海湾国家在炼化领域的投资合作及其互利性质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相互直接投资尽管近年来投资规模趋于增加,但总体上还 相当薄弱。从 2003 年到 2011 年,海湾国家流向中国市场的年直接投资额从 0.74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3.7亿美元,然后又下降至2011年的1.1361亿美元; 中国流向海湾国家的年直接投资额则从0.11亿美元增长到2.26亿美元。[2] 双方直接投资合作薄弱的原因在于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和投资环境的障碍。首 先,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海湾国家都拥有大规模的 外汇资产,在引进外资方面所关注的并不是引进外汇资金,而是外资是否能够带 来适用的技术和更加广阔的市场。然而,中国经济实力尚未强大到可以大规模提 供海湾国家所需的资本密集型技术,而海湾国家也没有能力提供中国所需的高新 技术和市场准入。其次,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多是瞄准投资对象国的资源开发潜 力,特别是在国内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开发国外资源,更多地从国际高油价 中受益;或者是通过转移国内市场已经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能,到国外市场 寻求发展机会。然而,海湾地区主要石油资源国的石油工业上游部门均未对外国 直接投资开放,伊朗的石油工业发展受到国际制裁的严重影响,伊拉克则至今无 法通过全国统一的石油法规,因而中国的石油企业与外国石油公司一样,难以实 现在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的直接投资,只能为当地企业提供石油勘探开发服务。海 湾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劳动力成本也高,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工业 [1] WTO, World Trade Report 2013, p.66, http://www.wto.org. [2]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济与贸易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2012 年度报告》,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页;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 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596页。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3 期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107

化的基本模式,并不具备大规模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最后, 海湾国家实力雄厚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对外投资,一般偏好组合投资的形式,而对 于实体经济的投资则缺乏经验和兴趣。而中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仍然有限, 还难以满足海湾国家金融投资的需要。所有这些因素都事关长期,在近期不可能 出现根本性变化。 尽管存在以上障碍,但双方相互直接投资在某些特定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 间。特别是在石油工业下游领域的相互直接投资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新世纪以 来,海湾国家已在中国投资兴建多个合资炼化项目。其中,福建省的精炼和石油 化工合资项目(中石化占股50%,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占股25%,埃克森美孚公 司占股25%)于2009年开始投产,设计能力为每年精炼原油1200万吨、生产80 万吨乙烯和80万吨聚乙烯。与此同时,上述三方还以合资方式(中石化占股 55%,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占股22.5%,埃克森美孚公司占股2.5%)在福建省 建设了750个加气站。在天津市,中石化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联合投资25亿美元 的乙烯项目(中石化占股50%,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占股50%)于2009年建成, 年生产100万吨乙烯,60万吨聚乙烯和40万吨乙醇。此外,目前在建的项目还 有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在广东省建造的50亿美元的合资项目,计划 年精炼1500万吨原油,生产100万吨乙烯;中石油(51%)、卡塔尔国际石油公 司(24.5%)和壳牌公司(24.5%)在浙江省投资117亿美元建造的合资项目,预 计年精炼2000万吨原油,生产120万吨乙烯。2011年,以中石化集团与沙特阿美 石油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在沙特阿拉伯的延布市合资建设红海炼油公司 分别持有37.5%和625%的股权为标志,中国石油企业也开始在海湾地区的石油 工业下游领域开展直接投资 对中国来说,尽管国内炼油能力总体处于过剩状态,但建立新炼厂和改造旧 炼厂的需要仍然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海湾国家进口的石油含硫率较高。 中国大庆原油的含硫率为009%,而海湾国家主要原油品种的含硫率则一般高达 0.94%-2.52%。四因此,中国的炼化工业必须适应高硫原油供给不断增加的新现 实,引进海湾国家资金改造旧炼厂和兴建新炼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海湾石油出口国来说,通过在出口对象国的石油工业下游领域投资,从而实 现其原油出口和海外炼化工业的国际一体化,自1980年代以来就是它们确保未 来原油出口市场的重要谋划。因此,双方投资合作的互利性质也显而易见 [1]Takeshi Hayashi, Diesel Fraction Desulfurization, Japan Petroleum Energy Center, March 2004. 108 Inter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化的基本模式,并不具备大规模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最后, 海湾国家实力雄厚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对外投资,一般偏好组合投资的形式,而对 于实体经济的投资则缺乏经验和兴趣。而中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仍然有限, 还难以满足海湾国家金融投资的需要。所有这些因素都事关长期,在近期不可能 出现根本性变化。 尽管存在以上障碍,但双方相互直接投资在某些特定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 间。特别是在石油工业下游领域的相互直接投资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新世纪以 来,海湾国家已在中国投资兴建多个合资炼化项目。其中,福建省的精炼和石油 化工合资项目(中石化占股50%,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占股 25%,埃克森美孚公 司占股25%)于2009年开始投产,设计能力为每年精炼原油1200万吨、生产80 万吨乙烯和 80 万吨聚乙烯。与此同时,上述三方还以合资方式(中石化占股 55%,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占股22.5%,埃克森美孚公司占股22.5%)在福建省 建设了750个加气站。在天津市,中石化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联合投资25亿美元 的乙烯项目(中石化占股 50%,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占股 50%)于 2009 年建成, 年生产100万吨乙烯,60万吨聚乙烯和40万吨乙醇。此外,目前在建的项目还 有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石化在广东省建造的50亿美元的合资项目,计划 年精炼1500万吨原油,生产100万吨乙烯;中石油(51%)、卡塔尔国际石油公 司(24.5%)和壳牌公司(24.5%)在浙江省投资117亿美元建造的合资项目,预 计年精炼2000万吨原油,生产120万吨乙烯。2011年,以中石化集团与沙特阿美 石油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在沙特阿拉伯的延布市合资建设红海炼油公司, 分别持有37.5%和62.5%的股权为标志,中国石油企业也开始在海湾地区的石油 工业下游领域开展直接投资。 对中国来说,尽管国内炼油能力总体处于过剩状态,但建立新炼厂和改造旧 炼厂的需要仍然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海湾国家进口的石油含硫率较高。 中国大庆原油的含硫率为0.09%,而海湾国家主要原油品种的含硫率则一般高达 0.94%~2.52%。[1] 因此,中国的炼化工业必须适应高硫原油供给不断增加的新现 实,引进海湾国家资金改造旧炼厂和兴建新炼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海湾石油出口国来说,通过在出口对象国的石油工业下游领域投资,从而实 现其原油出口和海外炼化工业的国际一体化,自1980年代以来就是它们确保未 来原油出口市场的重要谋划。因此,双方投资合作的互利性质也显而易见。 [1] Takeshi Hayashi, Diesel Fraction Desulfurization, Japan Petroleum Energy Center, March 2004.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杨 光 108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未来合作的新动力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和海湾地区的经济关系将会进一步发展和扩 大。除了以上提到的驱动力如高油价、经济增长前景、能源关系、经济互补性等 将会继续发挥作用之外,一些新的因素也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将会与上述因素一 起,使得双方经济关系发展的动力更为强劲 第一个因素是海湾国家对中国出口液化天然气(LNG)的前景。新世纪以 来,中国更加注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清洁能源,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 放,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天然气的使用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在中国的初级能源构 成中,天然气所占份额尽管在2010年还只有4%,但是预计在2020-2030年可以 提高至10%-15%。然而,中国由于天然气资源有限,扩大天然气消费也不得不 依赖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实现,从2007年开始大量进口天然气。2012年,中国 的天然气消费总量为1438亿立方米,其中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415亿立方米 占总消费量的289%。海湾国家是中国进口LNG的重要来源,约占到中国ING进 口总量的1/3。叫考虑到国内资源禀赋和消费需求之间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专 家预计中国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到2020年将会超过50%,其中LNG的进口量将 从2010年的934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积极使用天然气的宏大计划以及LNG进 口的预期增长,将为中国和海湾国家的能源贸易开启新的前景。目前,中国进口 的LNG大部分来自亚太地区,但随着中国进口LNG需求的扩大,海湾国家的巨 大供应潜力将会发挥出来。2012年海湾地区探明天然气储量占到全球储量的 40%,其中伊朗居世界第一位,卡塔尔居世界第三位,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六 位。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天然气贸易有可能成为中国与海湾国家贸易和经济 合作的新亮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页岩气开发的进展,美国在不久的将来 有可能从天然气净进口国转变为液化天然气净出口国,挤占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的 液化天然气出口市场。国际天然气市场供给竞争激化的前景,将迫使海湾地区的 天然气输出国更加注重开拓和巩固中国等天然气需求旺盛的亚洲国家市场,从而 使双方的能源联系更加密切。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对贸易顺差迅速收窄可能做出的反应。近年来中国的贸易 [1bp,StatisticalReviewofWordEnergy2013,tablesofgashttp://www.bp.com. 2]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2-135页 国际经济评论/2014年/第3期109

未来合作的新动力 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和海湾地区的经济关系将会进一步发展和扩 大。除了以上提到的驱动力如高油价、经济增长前景、能源关系、经济互补性等 将会继续发挥作用之外,一些新的因素也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将会与上述因素一 起,使得双方经济关系发展的动力更为强劲。 第一个因素是海湾国家对中国出口液化天然气(LNG)的前景。新世纪以 来,中国更加注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清洁能源,降低污染和温室气体排 放,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天然气的使用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在中国的初级能源构 成中,天然气所占份额尽管在2010年还只有4%,但是预计在2020-2030年可以 提高至10%~15%。然而,中国由于天然气资源有限,扩大天然气消费也不得不 依赖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实现,从2007年开始大量进口天然气。2012年,中国 的天然气消费总量为1438亿立方米,其中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 415亿立方米, 占总消费量的28.9%。海湾国家是中国进口LNG的重要来源,约占到中国LNG进 口总量的1/3。[1] 考虑到国内资源禀赋和消费需求之间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专 家预计中国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到2020年将会超过50%,其中LNG的进口量将 从2010年的934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2] 积极使用天然气的宏大计划以及LNG进 口的预期增长,将为中国和海湾国家的能源贸易开启新的前景。目前,中国进口 的LNG大部分来自亚太地区,但随着中国进口LNG需求的扩大,海湾国家的巨 大供应潜力将会发挥出来。2012 年海湾地区探明天然气储量占到全球储量的 40%,其中伊朗居世界第一位,卡塔尔居世界第三位,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六 位。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天然气贸易有可能成为中国与海湾国家贸易和经济 合作的新亮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国页岩气开发的进展,美国在不久的将来 有可能从天然气净进口国转变为液化天然气净出口国,挤占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的 液化天然气出口市场。国际天然气市场供给竞争激化的前景,将迫使海湾地区的 天然气输出国更加注重开拓和巩固中国等天然气需求旺盛的亚洲国家市场,从而 使双方的能源联系更加密切。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对贸易顺差迅速收窄可能做出的反应。近年来中国的贸易 [1]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3, tables of gas, http://www.bp.com. [2] 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2~135页。 国际经济评论/2014 年/第 3 期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战略性经贸互利关系 109

顺差下降趋势明显,顺差额从2008年的2900亿美元下降至2011年的1550亿美 元。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 护主义抬头,以及中国从“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开始强调以国内消费 推动增长等因素,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 和初级产品,以及资本货物的进口需求有增无减。贸易顺差收窄趋势的发展,有 可能使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出现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的拐点。中国与 海湾国家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47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642 亿美元叫,是中国贸易顺差收窄的原因之一。随着中国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数量 的进一步增长,其对中国贸易平衡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只有不断扩大对 海湾地区的货物和服务出口,才能减缓石油进口对贸易平衡的压力。 第三个因素是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国和海湾合作委 员会从2004年开始就建立自贸区进行谈判,已经进行多轮磋商。2014年沙特阿 拉伯王储萨尔曼亲王在访问中国期间,强调海湾合作委员会把中国列为建立自由 贸易区的优先谈判国,为自由贸易谈判的推进带来新的希望。一旦双方谈判成 功,消除现存的贸易障碍,不仅双方贸易的发展会得到巨大的推动,有助于中国 改善贸易平衡,也会对直接投资产生激励作用。例如,2007年,中国铝业股份 有限公司(占股40%)和沙特SBG集团、马来西亚MMC公司达成总计30亿美元 的电解铝合资生产项目,该项目计划利用中国技术和设备,在沙特年生产100万 吨电解铝,产品部分返销到中国市场。自由贸易区的实现无疑将大大降低此类投 资项目的相关贸易成本,提高此类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中国与海湾国家自由贸易 旦实现,势必推动双方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关系绝不仅限于国际媒体所强调的中国对海湾石油的 依赖,而是一种具有战略合作性质的互利关系,体现了双方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安 全关键领域的相互支持。双方在能源方面互为安全保障,在贸易方面互为重要市 场,在直接投资方面寻求互利双赢。海湾国家在满足中国能源进口方面发挥重大 作用,中国则为改善海湾国家的贸易条件做出显著贡献。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 关系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典范。双方目前正在进行 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在天然气领域开展合作的潜力,将为双方战略性经贸互利 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双方的全面关系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圈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596页。 110 Inter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顺差下降趋势明显,顺差额从 2008 年的 2900 亿美元下降至 2011 年的 1550 亿美 元。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 护主义抬头,以及中国从“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开始强调以国内消费 推动增长等因素,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 和初级产品,以及资本货物的进口需求有增无减。贸易顺差收窄趋势的发展,有 可能使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出现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的拐点。中国与 海湾国家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47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642 亿美元[1] ,是中国贸易顺差收窄的原因之一。随着中国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数量 的进一步增长,其对中国贸易平衡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中国只有不断扩大对 海湾地区的货物和服务出口,才能减缓石油进口对贸易平衡的压力。 第三个因素是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国和海湾合作委 员会从2004年开始就建立自贸区进行谈判,已经进行多轮磋商。2014年沙特阿 拉伯王储萨尔曼亲王在访问中国期间,强调海湾合作委员会把中国列为建立自由 贸易区的优先谈判国,为自由贸易谈判的推进带来新的希望。一旦双方谈判成 功,消除现存的贸易障碍,不仅双方贸易的发展会得到巨大的推动,有助于中国 改善贸易平衡,也会对直接投资产生激励作用。例如,2007年,中国铝业股份 有限公司(占股40%)和沙特SBG集团、马来西亚MMC公司达成总计30亿美元 的电解铝合资生产项目,该项目计划利用中国技术和设备,在沙特年生产100万 吨电解铝,产品部分返销到中国市场。自由贸易区的实现无疑将大大降低此类投 资项目的相关贸易成本,提高此类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中国与海湾国家自由贸易 一旦实现,势必推动双方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 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关系绝不仅限于国际媒体所强调的中国对海湾石油的 依赖,而是一种具有战略合作性质的互利关系,体现了双方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安 全关键领域的相互支持。双方在能源方面互为安全保障,在贸易方面互为重要市 场,在直接投资方面寻求互利双赢。海湾国家在满足中国能源进口方面发挥重大 作用,中国则为改善海湾国家的贸易条件做出显著贡献。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 关系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典范。双方目前正在进行 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以及在天然气领域开展合作的潜力,将为双方战略性经贸互利 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为双方的全面关系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1]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596页。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杨 光 110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