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 macrol ides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第三代:泰利霉素 HC R RO HsC2 OH CH3 CH红霉素A 0 脱氧氨基糖 H CHg OR 红需素日 红霉内酯 CH3 CH OH H 红霉素C OH CH,克拉定糖
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 第一代: 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第三代:泰利霉素
大环内酯的共性 抗菌作用 1.大多数G+菌:金葡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 2.少数G-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3.非典型病原体: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 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支杆菌 速效抑菌药由于其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第二代) 现已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大环内酯的共性 ❖ 抗菌作用 1.大多数G+菌:金葡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 2.少数G-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3.非典型病原体: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 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支杆菌 速效抑菌药 由于其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第二代) 现已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DNA DNA Quinolones Rifampin mRNA 30S 30 mRNA 30S Poo Tetracycline Protein synthesis GTP tmet-RNA Polyribosome translocation Protein 50S Pool 30S initiation complex Peptide band tormation 50S 70S initiation AA-IRNA complex AA 30S mRNA Aminoglycosides Chloramphenicol such as: +508 Erythromycin Streptomycin Clindamycin fmet-tRNA Gentamicin 抗菌作用机理:与细菌50S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和移位 酶;促使AA-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抗菌作用机理:与细菌50S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和移位 酶;促使AA-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
耐药机制 > 产生灭活酶: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乙 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靶位结构改变:细菌对本类药物产生耐药基因 而合成一种甲基化酶,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 位甲基化; ~摄入减少或外排增多:细菌通过改变膜成分, 使药物难以进入菌体或促进主动外排系统使14、 15元大环内酯类耐药
➢ 产生灭活酶: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乙 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 靶位结构改变:细菌对本类药物产生耐药基因 而合成一种甲基化酶,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 位甲基化; ➢ 摄入减少或外排增多:细菌通过改变膜成分, 使药物难以进入菌体或促进主动外排系统使14、 15元大环内酯类耐药。 耐药机制
药代动力学 >吸收:第一代(红霉素)不耐酸口服易破坏,第二 代(克拉、阿奇)稳定易吸收 ~分布:广,进入全身各组织、体液,红霉素是少 数可进入前列腺、在巨噬细胞和肝脏聚积的药物 之一,可透过胎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大部分经胆汁排泄(红,阿奇)
➢ 吸收:第一代(红霉素)不耐酸口服易破坏,第二 代(克拉、阿奇)稳定易吸收 ➢ 分布:广,进入全身各组织、体液,红霉素是少 数可进入前列腺、在巨噬细胞和肝脏聚积的药物 之一,可透过胎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大部分经胆汁排泄(红,阿奇) 药代动力学
红霉素erythromyc in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 染和青霉素过敏 ,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 体所致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 >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
红霉素 erythromycin ➢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轻、中度金葡菌感 染和青霉素过敏 ➢ 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 体所致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感染。 ➢ 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 >肝损害:胆汁郁积、转氨酶升高等 >过敏性药疹等 常用剂型: 乳糖酸红霉素: 5%葡萄糖稀释 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红霉素干糖浆)酸可口服 肝损害强 琥乙红霉素(利君沙) 无味,耐酸可口服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 ➢ 肝损害:胆汁郁积、转氨酶升高等 ➢ 过敏性药疹等 常用剂型: 乳糖酸红霉素: 5%葡萄糖稀释 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红霉素干糖浆)酸可口服 肝损害强 琥乙红霉素(利君沙) 无味,耐酸可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