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特点是动脉内膜有类脂质沉着,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生, 形成泡沫细胞、脂纹和纤维斑块,引起血管 硬化、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 2.累及主动脉、冠脉、脑动脉,造成血管闭 塞、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特点是动脉内膜有类脂质沉着,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生, 形成泡沫细胞、脂纹和纤维斑块,引起血管 硬化、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 2.累及主动脉、冠脉、脑动脉,造成血管闭 塞、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3.发病原因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免疫、神经体液调节异常 4.发病机制主要有脂肪浸润、损伤应答、炎症 感染等学说 5.防治措施有三级预防、合理调配膳食、适当 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基因治疗
3.发病原因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 免疫、神经体液调节异常 4.发病机制主要有脂肪浸润、损伤应答、炎症 感染等学说 5.防治措施有三级预防、合理调配膳食、适当 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基因治疗
根据作用机制将药物分为: 1.调血脂药 2.抗氧化药 3.多烯脂肪酸类 4.保护动脉内皮药
1.调血脂药 2.抗氧化药 3.多烯脂肪酸类 4.保护动脉内皮药 根据作用机制将药物分为 :
第一节 调血脂药 一、了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1.血脂和血浆脂蛋白的种类。 2.血浆脂蛋白水平与AS形成的关系 TC、LDL-C和VLDL-C水平的升高,Ox-LDL 形成,LDL受体活性降低或数量减少,HDL 或HDL-C水平的降低均可直接导致AS发生
第一节 调血脂药 一、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1.血脂和血浆脂蛋白的种类 2.血浆脂蛋白水平与AS形成的关系 ➢ TC、LDL-C和VLDL-C水平的升高,Ox-LDL 形成,LDL受体活性降低或数量减少,HDL 或HDL-C水平的降低均可直接导致AS发生
血脂 血浆脂蛋白 游离胆固醇(FC) 乳糜微粒(CM) 胆固醇酯(CE)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甘油三酯(TG)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磷脂(P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脂蛋白(Lp(a)
血脂 血浆脂蛋白 游离胆固醇 (FC) 胆固醇酯(CE) 甘油三酯(TG) 磷脂 (PL) 乳糜微粒(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中间密度脂蛋白(IDL)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脂蛋白(Lp (a))
>TG的升高可通过升高LDL和降低DL水平,以 及抑制纤溶系统的功能等间接促进AS的形成 和发展。 3.高脂血症分类 >按脂蛋白异常可分为以TC升高为主、TG升高 为主和混合型 >按病因分为原发性(遗传性脂代谢紊乱)和 继发性
➢TG的升高可通过升高LDL和降低HDL水平,以 及抑制纤溶系统的功能等间接促进AS的形成 和发展。 3.高脂血症分类 ➢按脂蛋白异常可分为以TC升高为主、TG升高 为主和混合型 ➢按病因分为原发性(遗传性脂代谢紊乱)和 继发性
二、常见调血脂药 一)他汀类-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强效 抑制剂 1.药理作用 >降低TC、血浆LDL和VLDL水平、大剂 量轻度降低血浆TG水平;轻度增加HDL-C 水平
二、常见调血脂药 (一)他汀类------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强效 抑制剂 1.药理作用 ➢降低 TC、血浆LDL和VLDL水平、大剂 量轻度降低血浆TG水平;轻度增加HDL-C 水平
2.临床应用 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Ⅱb和Ⅲ型,Ⅱ型糖 尿病和肾病综合征致高脂血症。 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用于冠心病一级和 二级预防,明显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肾病综合征:调血脂及降低肾小球膜细胞增 殖,延缓肾动脉硬化。 ~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2.临床应用 ➢ 高脂蛋白血症:Ⅱa型、Ⅱb和Ⅲ型;Ⅱ型糖 尿病和肾病综合征致高脂血症。 ➢ 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用于冠心病一级和 二级预防,明显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 肾病综合征:调血脂及降低肾小球膜细胞增 殖,延缓肾动脉硬化。 ➢ 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3.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失眠和皮疹 >约1%致GPT↑,与剂量有关,停药2~3个月可 恢复 >禁忌症:妊娠期哺乳期;肝病慎用
3.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失眠和皮疹 ➢约1%致GPT↑,与剂量有关,停药 2~3个月可 恢复 ➢<1%发生肌病综合征,肌痛、CK↑,严重者 可因横纹肌溶解而致急性肾衰,甚至死亡。 不宜与贝特类合用(10%-30%)。 ➢禁忌症:妊娠期哺乳期;肝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