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川》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08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英文名称: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Ⅲ 课程类别:专业课 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I、中国古代文学史川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中文专业基础性的 课程之一,在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古代文学及传统优秀文化修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它着力于对宋元两代文学作历史的描述。在这两代文学中,宋词与元曲是“一代 文学之盛”,自然是学习的重点。但是宋诗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另一种境界的反映,也 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掌握宋诗的基本特征,是全面了解中国诗歌必不可少的 个环节。宋代的散文也有很大的发展。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在宋代,因此,中国古 代散文在宋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另外,宋元时期文学继中唐以来继续在俗文学方面 有很大发展,对于宋元小说与说唱文学,也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II is a prescribed course for chinese speciality.As a elementary course,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Chinese to improve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And it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Of the two dynasties'literatures,the Ci poems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Qu plays of Yuan dynasty are the essence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ir times,and naturally,there're the important part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Besides the poems of Song dynasty are also in special and important place for it represents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The mastery of their main features is therefore a necessary step for us to know all about chinese poetry.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developed a lot.Of the Eight Great Prose Write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six great prose writers lived in Song dynasty,so 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was also a peak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In addition,from middle Tang dynasty to Song and Yuan dynasties,popular literature continually developed,thus we must pay due attention
1 《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308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Ⅲ 英文名称: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时: 32 学 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Ⅰ、中国古代文学史Ⅱ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中文专业基础性的 课程之一,在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古代文学及传统优秀文化修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它着力于对宋元两代文学作历史的描述。在这两代文学中,宋词与元曲是“一代 文学之盛”,自然是学习的重点。但是宋诗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另一种境界的反映,也 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掌握宋诗的基本特征,是全面了解中国诗歌必不可少的一 个环节。宋代的散文也有很大的发展。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在宋代,因此,中国古 代散文在宋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另外,宋元时期文学继中唐以来继续在俗文学方面 有很大发展,对于宋元小说与说唱文学,也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Ⅲ is a prescribed course for chinese speciality.As a elementary course,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Chinese to improve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culture.And it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Of the two dynasties’ literatures,the Ci poems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Qu plays of Yuan dynasty are the essence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ir times, and naturally, there’re the important part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Besides the poems of Song dynasty are also in special and important place for it represents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The mastery of their main features is therefore a necessary step for us to know all about chinese poetry.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developed a lot. Of the Eight Great Prose Write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six great prose writers lived in Song dynasty, so the prose of Song dynasty was also a peak in ancient Chinese prose.In addition, from middle Tang dynasty to Song and Yuan dynasties,popular literature continually developed, thus we must pay due attention
to the fiction and the speak-and-sing popular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设置,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本课 程,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宋元二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脉络,认清文学发展是由社 会现实生活、文人的个性特点与文学自身传统的合力共同完成的。通过学习本课程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他 们学会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总结出文学在宋元二代的发展规律,从而以文学史把提 的角度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高度繁荣的文化与城市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2.把握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弘扬的关系 3.了解作家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以及宋代文学的成就与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3.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
2 to the fiction and the speak-and-sing popular literature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设置,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本课 程,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宋元二代文学的内在发展脉络,认清文学发展是由社 会现实生活、文人的个性特点与文学自身传统的合力共同完成的。通过学习本课程,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他 们学会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总结出文学在宋元二代的发展规律,从而以文学史把握 的角度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学习高度繁荣的文化与城市经济对文学的影响 2.把握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弘扬的关系 3.了解作家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以及宋代文学的成就与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1.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2.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3.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3.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居 2.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3.未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4.了金诗立的成就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文以载道:忧患意识:朋诗 2.领会:城市繁荣对通俗文学的影响:科技发达对作家创作的意义:理学 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章宋初文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初文学对唐人的因循与变 2.学会在对比中把握宋初文学发展的脉络 3.弄清宋初文学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宋初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2.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偶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2.王禹偶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2.林逋等隐逸诗人 3.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2.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3.西昆体的盛行 4.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3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2.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3.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4. 辽金诗文的成就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文以载道;忧患意识;朋党 2.领会:城市繁荣对通俗文学的影响;科技发达对作家创作的意义;理学 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章 宋初文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宋初文学对唐人的因循与变革 2.学会在对比中把握宋初文学发展的脉络 3.弄清宋初文学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2.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2.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1.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2.林逋等隐逸诗人 3. 身份独异的寇准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1.《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2.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3. 西昆体的盛行 4.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白体诗人:九僧诗:西昆体:隐逸诗人:复古思潮 2.领会:西昆体盛行与衰微的原因:白体诗风流行的原因王禹偁在宋初 的诗坛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柳永词的开创意义 2.从比较中弄清宋初雅歌词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3.对慢词与宋初词人对词境的开拓要有较深的领会 4.能对词的表现方法与内容的关系作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1.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2.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 3.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 3.语言的运用 4.铺叙与白描 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慢词;铺叙与白描:张先词的特点:范仲淹词的特点 2.领会:柳永羁旅行役词对题材的开拓:柳永词之“俗”:王安石词与诗 的关系:欧阳修词与晏殊词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一)目的与要求 1.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影响有所了解 2.比较梅尧臣与苏舜软的诗歌特点 4
4 1.识记:白体诗人;九僧诗;西昆体;隐逸诗人;复古思潮 2.领会:西昆体盛行与衰微的原因;白体诗风流行的原因;王禹偁在宋初 的诗坛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柳永词的开创意义 2.从比较中弄清宋初雅歌词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3.对慢词与宋初词人对词境的开拓要有较深的领会 4.能对词的表现方法与内容的关系作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2.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 1.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2.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3.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 3. 语言的运用 4. 铺叙与白描 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慢词;铺叙与白描;张先词的特点;范仲淹词的特点 2.领会:柳永羁旅行役词对题材的开拓;柳永词之“俗”;王安石词与诗 的关系;欧阳修词与晏殊词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一)目的与要求 1.对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影响有所了解 2.比较梅尧臣与苏舜钦的诗歌特点
3.探讨王安石诗歌早期与晚期的不同之处 4.对王安石与曾巩的散文风格有较准确的把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2.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3.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4.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5.平易纤徐的文风 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软的诗歌 1.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2.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3.苏舜饮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1.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2.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 1.早期诗风的特点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3.王今的诗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太学体: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王安石诗风:苏舜钦诗风:欧 阳修的诗风 2.领会:梅尧臣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王令诗的特点:欧阳修与王安石 散文风格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四章苏轼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对创作的影响 2.对苏轼在诗词文赋等多方面的成就作公允的评价 3,理解苏轼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
5 3.探讨王安石诗歌早期与晚期的不同之处 4.对王安石与曾巩的散文风格有较准确的把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2.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 3. 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4. 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5. 平易纡徐的文风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1.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2.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3. 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散文 1.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2.曾巩散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1.早期诗风的特点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3. 王令的诗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太学体;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王安石诗风;苏舜钦诗风;欧 阳修的诗风 2.领会:梅尧臣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王令诗的特点;欧阳修与王安石 散文风格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四章 苏轼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对创作的影响 2.对苏轼在诗词文赋等多方面的成就作公允的评价 3.理解苏轼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实际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儒、道、禅的融合
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1.自然与雄放 2.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3.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4.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苏轼的诗 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2.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3.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4.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5.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苏轼的词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对词境的开拓 3.以诗为词的手法 4.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苏轼的意义 2.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3.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三)实战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儒道禅的融合:逆境中的创作高峰: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 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的散文: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 情:以诗为词 2.领会: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苏轼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苏轼是宋诗最 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词学观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庭坚的诗论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 2.搞清山谷体的内涵 3.比较苏、黄在诗艺上的不同之处 6
6 2.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1.自然与雄放 2.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3.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4.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辞赋和四六 第三节 苏轼的诗 1.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2.乐观旷达的精神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3.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4.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5.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1.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2.对词境的开拓 3. 以诗为词的手法 4.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1.苏轼的意义 2.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3. 后世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儒道禅的融合;逆境中的创作高峰;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 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的散文;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 情;以诗为词 2.领会: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苏轼创作的影响;为什么说苏轼是宋诗最 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词学观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庭坚的诗论与他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 2.搞清山谷体的内涵 3.比较苏、黄在诗艺上的不同之处
4.熟悉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及其演变 5.分析江西诗派主张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2.丰富的人文意象 3.生新廉悍的艺术风东 4.山谷体的内涵 5.晚年诗返朴归直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1.学苏与学黄 2.寒士生活的直实写照 3.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点铁成金:窘培中的第略 3.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4.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江西诗派的演变 1.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2.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3.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爱国的主题 2.陈与义学杜 3.曾几的活泼诗风 4.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山谷体:学苏与学黄:人文意象:点铁成金:一祖三宗:活法: 江西派诗人 2领会:黄庭坚与陈师道诗风的不同之处:黄庭坚晚年为何返朴归真:陈 与义、曾几与江西诗派的关系: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江西诗 派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7 4.熟悉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及其演变 5.分析江西诗派主张变化的时代原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2.丰富的人文意象 3.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4. 山谷体的内涵 5. 晚年诗返朴归真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1.学苏与学黄 2.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3.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3. 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4.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1.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 2.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3. 江西派诗人在南宋初的创作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1.爱国的主题 2.陈与义学杜 3. 曾几的活泼诗风 4.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山谷体;学苏与学黄;人文意象;点铁成金;一祖三宗;活法; 江西派诗人 2.领会:黄庭坚与陈师道诗风的不同之处;黄庭坚晚年为何返朴归真;陈 与义、曾几与江西诗派的关系;靖康事变对诗坛的影响;江西诗 派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令词高峰的形成及其对慢词的影响 2.对周邦彦在词作艺术规范化方面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3.比较同为伤心人的晏几道与秦观词的特征 4.比较晁补之的词论与苏轼词论的不同之处 5.黄庭坚词与贺铸词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1.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2.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晏几道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秦观 1.伤心人的伤心词 2.情韵兼胜 3.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贺铸 1.奇特的个性 2.英雄豪气儿女柔情 3.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周邦彦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透过一层:采小令之法入慢词:身世之感与艳情:晁补之的词论 黄庭坚的俗: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2.领会:晏几道生死不渝的苦恋对他创作的影响:秦观的伤心词是如何做 到情韵兼胜的:晁补之吟咏情性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贺铸词的风 格与个性的关系:周邦彦词的感伤与秦观、晏几道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8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令词高峰的形成及其对慢词的影响 2.对周邦彦在词作艺术规范化方面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3.比较同为伤心人的晏几道与秦观词的特征 4.比较晁补之的词论与苏轼词论的不同之处 5.黄庭坚词与贺铸词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和晁补之 1.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2.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第二节 晏几道 1.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2.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第三节 秦观 1.伤心人的伤心词 2.情韵兼胜 3.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第四节 贺铸 1.奇特的个性 2.英雄豪气儿女柔情 3.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位 第五节 周邦彦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透过一层;采小令之法入慢词;身世之感与艳情;晁补之的词论; 黄庭坚的俗;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2.领会:晏几道生死不渝的苦恋对他创作的影响;秦观的伤心词是如何做 到情韵兼胜的;晁补之吟咏情性词在词史上的地位;贺铸词的风 格与个性的关系;周邦彦词的感伤与秦观、晏几道的差别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李清照词论的价值 2.对爱国词人创作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开拓作具体分析 3.正确评价女性词人在词史上的地位 4.理解朱敦儒词风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李清照 1.“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2.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第二节朱墩儒 1.青年的放浪形骸 2.中年的飘泊忧愤 3.晚年的逍遥自在 第三节张元干等词人 1,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 2.英雄的苦闷 3。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李纲、岳飞等词人 1.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2.岳飞词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别是一家人生三阶段与艺术心理南宋四名臣词:怀旧词 2.领会:朱淑真词的反封建意义: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朱敦儒在南渡 词人中的特殊表现:时代感在南渡词中的突出表现:爱国词的基 本艺术特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与创作的关系 2.学会分析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3.对陆游七言诗的成就与范成大田园诗的成就进行比较 4,评价陆游对前人诗风继承的诗学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9 1.了解李清照词论的价值 2.对爱国词人创作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开拓作具体分析 3.正确评价女性词人在词史上的地位 4.理解朱敦儒词风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变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清照 1.“别是一家”的词论与“别是一家”的词境 2.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第二节 朱敦儒 1.青年的放浪形骸 2.中年的飘泊忧愤 3. 晚年的逍遥自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1.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加强 2.英雄的苦闷 3. 流落异乡的忧伤与怀旧情结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1.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2.岳飞词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别是一家;人生三阶段与艺术心理;南宋四名臣词;怀旧词 2.领会:朱淑真词的反封建意义;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朱敦儒在南渡 词人中的特殊表现;时代感在南渡词中的突出表现;爱国词的基 本艺术特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与创作的关系 2.学会分析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3.对陆游七言诗的成就与范成大田园诗的成就进行比较 4.评价陆游对前人诗风继承的诗学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1.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2.入蜀前后的变化 3.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4.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1.抗敌复国主题 2.隐逸情趣 3.爱情诗 4.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5.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陆游的影响 1.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2.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四节杨万里和范成大 1.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2.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隐逸情趣:陆游对前人的学习: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中兴四大 诗人:诚斋体:范成大的田园诗 2.领会:陆游爱国诗与身世背景的关系陆游爱情诗的特点诚斋体与宋 代诗论的关系:范成大使金诗对历史的曲折表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与词作的关系 2.具体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3.弄清辛派词人的共同特征 4.对刘过词的风格作认真的探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10
10 2.入蜀前后的变化 3. 对吕本中、曾几诗风的继承 4.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1.抗敌复国主题 2.隐逸情趣 3. 爱情诗 4.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5.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1.陆游对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2.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1.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2.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 1.识记:隐逸情趣;陆游对前人的学习;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中兴四大 诗人;诚斋体;范成大的田园诗 2.领会:陆游爱国诗与身世背景的关系;陆游爱情诗的特点;诚斋体与宋 代诗论的关系;范成大使金诗对历史的曲折表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道路与词作的关系 2.具体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3.弄清辛派词人的共同特征 4.对刘过词的风格作认真的探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3.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1.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