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1、注音:邑人()日扳()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泯然()卒之为众人()今夫() 2、解释加粗的字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并自为其名: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己耶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①其诗以养父母 ①忽啼求 之(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借旁近与 1父利其然也( ②借一乡秀才观 (2){③以钱币乞 之 ④其受之天也 ④余闻 之也久( ⑤彼其受之乐也 ⑤不能称前时 ⑥受之天也( 4、“于”在古汉语中运用广泛,表处所,表对象,表比较,请辨析下面句子中分别表示什么,再解释出意思 ①日扳环谒于邑人( )②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节奏划分有错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父利其然/也 6、下列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父异焉 B、邑人奇之 C、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7、翻译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8、本文选自 》,作者 代政治家、文学家,“ 9、本文借事说理。一、二自然段用了 的表达方式,第三段用 的表达方式,按照 顺序 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分别是 《伤仲永》的“伤”是“ 之意,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 A、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他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11、本文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因为“ ,最终“ 的实例,说明 12、“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1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原文回答) 14、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原文回答) 15、本文用字凝练,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一句就交代了 四个方面的内容。 1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属于 描写,作用是 17、文中详略得当,记录了“我”的所闻所见,其中 是略写 18、开篇大事渲染仲永的天资聪慧与后来才能尽失,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9、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了什么道理?请写出与之相似的名句
《伤仲永》 1、注音: 邑人( )日扳( )不能称前时之闻( )环谒( )泯然( )卒之为众人( )今夫( ) 2、解释加粗的字。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并自为其名: 指物作诗立就: 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受之于天: 贤于材人远矣: 得为众人而已耶: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4、“于”在古汉语中运用广泛,表处所,表对象,表比较,请辨析下面句子中分别表示什么,再解释出意思。 ①日扳环谒于邑人( ; )②于舅家见之 ( ; )③贤于材人远矣( ; ) 5、节奏划分有错的一项是( )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6、下列不属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父异焉 B、邑人奇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父利其然也 7、翻译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① ② 8、本文选自《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之一。 9、本文借事说理。一、二自然段用了 的表达方式,第三段用了 的表达方式,按照 顺序,依 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分别是 10、《伤仲永》的“伤”是“ ”之意,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 ) A、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他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11、本文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因为“ ”,最终“ ”的实例,说明 道理。 12、“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1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原文回答) 14、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原文回答) 15、本文用字凝练,开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一句就交代了 、 、 、 四个方面的内容。 1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属于 描写,作用是 17、文中详略得当,记录了“我”的所闻所见,其中 是详写, 是略写。 18、开篇大事渲染仲永的天资聪慧与后来才能尽失,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9、这个故事给我们阐述了什么道理?请写出与之相似的名句 2 ⑥受 天也( ) ⑤不能称前时 闻( ) ④余闻 也久( ) ③以钱币乞 ( ) ②借一乡秀才观 ( ) 借旁近与 ( ) ①忽啼求 ( ) ( ) 之 之 之 之 之 之 之 1 ⑤ 彼其受之天也( ( ) ④ 受之天也( ) ③父利 然也( ) ② 文理皆有可观者( ) ① 诗以养父母 ……( ) ( ) 其 其 其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