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 思想观点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力求读顺,克服读音障碍 2、查找王安石的有关资料,课上介绍 导入 我们学过《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 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 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 分享。 (学生介绍) 这些故事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 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 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不会成才)为什么?但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等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 思想观点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力求读顺,克服读音障碍 2、查找王安石的有关资料,课上介绍 导入 我们学过《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 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 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 分享。 (学生介绍) 这些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自古英 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 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不会成才)为什么?但
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谁能用一句名 人的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 之九十九的血汘”—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 水。)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 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 的 介绍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曾 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 集》本,两本都捡有他人的著作。 整体感知 解题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 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 历遭遇而感伤。 2、朗读课文,克服读音障碍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读,克服读音障碍 3、理解文章大意 ①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 (先由学生逐句解释词汇、翻译句子,然后由教师订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谁能用一句名 人的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 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 水。 ) 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 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 的。 介绍作者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 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曾 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 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 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 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 历遭遇而感伤。 2、朗读课文,克服读音障碍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读,克服读音障碍 3、理解文章大意 ①掌握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 (先由学生逐句解释词汇、翻译句子,然后由教师订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尝:曾经。书具:书写工 具,指笔、墨、纸、砚等。之:指书具。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异:动,对……)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之:指方仲 永。即:即可。书:写。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写。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 墨、纸、砚,(有-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 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 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自是:从此。立就:立刻院完成,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邑 人:同县的人。稍稍:渐渐。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或:有的人。以:用。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之:指 方仲永儲的诗。利其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 (可图)扳:同“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谒:拜访。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 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儲客,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 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 然众人矣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隶,属于。尝:曾经。书具:书写工 具,指笔、墨、纸、砚等。之:指书具。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异:动词,对……感到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之:指方仲 永。即:即可。书:写。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为:写。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 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 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 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 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邑 人:同县的人。稍稍:渐渐。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或:有的人。以:用。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之:指 方仲永做的诗。利其然: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 (可图)。扳:同“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谒:拜访。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 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 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 然众人矣
之: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使学"、“环谒于邑 人"。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称:相当。焉:方仲永的情 况。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 的意思。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 见到他,(他已经升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 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 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 有才能的人。卒:最终。之:语气助词,不译。不至:没有达到(要 求)彼其:他。这里有像他那样的意思。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 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般有才 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 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 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 够吧? ②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 人”。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称:相当。焉:方仲永的情 况。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 的意思。众人:常人。矣:语气词。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 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 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 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 众人而已耶?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 受:承受。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 有才能的人。卒:最终。之:语气助词,不译。不至:没有达到(要 求)。彼其:他。这里有像他那样的意思。固:本来。得为众人而已 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 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 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 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 够吧? ②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 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③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①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②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方仲永作诗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学”、“环 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③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①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②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第-部分:第1、2段,简敘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第-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布置作业 1、掌握文言词汇 2、准确翻译全文
第一部分:第 l、2 段,简叙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第 3 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布置作业 1、掌握文言词汇 2、准确翻译全文
《伤仲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上节课所学内容并能灵活运用。 2、学会研读、赏析全文 教学重点:赏析全文,体会语言的简洁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1、文言词汇 翻译句子 研读赏析 1、学生朗读1、2段,舞后请偏同学复述第1、2段內容。 2、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 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 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 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3、这三个发感术有闻有略这样组株洧冋孜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 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 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 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 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 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 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伤仲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上节课所学内容并能灵活运用。 2、学会研读、赏析全文 教学重点:赏析全文,体会语言的简洁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1、文言词汇 2、翻译句子 研读赏析 1、学生朗读1、2 段,然后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 段的内容。 2、思考:课文写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 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 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 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3、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 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 “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 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 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 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 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飛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 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 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未是第二层,由仲 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 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语言表达训练 以“烑方捆的为题,在贈胺发言,诡感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 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 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 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 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 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 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 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
4、齐读第 3 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 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 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 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 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语言表达训练。 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 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 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 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 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 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 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 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
为题,写到日记本上
为题,写到日记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