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课设计与开发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32学时1.5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16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阐述微课的定义及特点,不同微课的类型。采取一步一练 的方法,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流程及各类常见微课制 作的软件使用。帮助师范生培养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情况量身定 做,自主开发微课程的能力,形成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地的微课程, 从而促进教学的效率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1.使用经验萃取的方法完成微 课主题锁定及内容开发;2.使用“微课程脚本设计模板”完成脚本 编辑;3.应用PPT、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Focusky动画演 示大师等软件,完成不同形式的微课制作;4.使用翻转课堂教学的 技巧,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有效结合。 三、先修课程 教学设计、多媒体平面设计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微课的选题与稿本制作是本课程的重,点。利用PPT、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等软件对微课进行编辑制 作是本课程学习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取采用线上资源+线下活动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以蓝墨云班课 网络课程平台为基础,将学习资源如软件的操作等以资源的形式上传
《微课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课设计与开发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适用专业:教育技术 考核方式:考查 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1.5 学分 其中实验学时: 16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阐述微课的定义及特点,不同微课的类型。采取一步一练 的方法,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流程及各类常见微课制 作的软件使用。帮助师范生培养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情况量身定 做,自主开发微课程的能力,形成目标明确,逻辑清晰地的微课程, 从而促进教学的效率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1.使用经验萃取的方法完成微 课主题锁定及内容开发; 2.使用“微课程脚本设计模板”完成脚本 编辑; 3.应用 PPT、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Focusky 动画演 示大师等软件,完成不同形式的微课制作; 4.使用翻转课堂教学的 技巧,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有效结合。 三、先修课程 教学设计、多媒体平面设计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微课的选题与稿本制作是本课程的重点。利用 PPT、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Focusky 动画演示大师等软件对微课进行编辑制 作是本课程学习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采取采用线上资源+线下活动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以蓝墨云班课 网络课程平台为基础,将学习资源如软件的操作等以资源的形式上传
到课程平台上,再用PBL的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任务或者项目,让学 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完 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和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微课(2学时) 1.教学内容 (3)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学习任务单 (1)微课的理解与分析: (2)微课的形式: (3)微课的特征与发展。 2.重、难点提示 (1)微课与微视频及课堂实录的关系: (2)微课的主要特征: 第二单元微课选题与内容设计(2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课选题技巧与课题优化: (2)微课内容的逻辑框架: 2.重、难点提示 (1)微课的选题与优化: (2)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微课的内容设计与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微课的稿本编写(2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课稿本设计的方法: (2)脚本设计的各种案例: (3)先音后画法设计微课稿本
到课程平台上,再用 PBL 的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任务或者项目,让学 生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完 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和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认识微课(2 学时) 1.教学内容 (3)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学习任务单 (1) 微课的理解与分析; (2) 微课的形式; (3) 微课的特征与发展。 2.重、难点提示 (1) 微课与微视频及课堂实录的关系; (2) 微课的主要特征; 第二单元 微课选题与内容设计(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课选题技巧与课题优化; (2) 微课内容的逻辑框架; 2.重、难点提示 (1) 微课的选题与优化; (2) 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微课的内容设计与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微课的稿本编写(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课稿本设计的方法; (2) 脚本设计的各种案例; (3) 先音后画法设计微课稿本
2.重、难点提示 (1)从教学设计向稿本编写的演化: (2)设计PPT类型的微课稿本: (3)用幕布等概念图工具设计和撰写脚本。 第四单元微课的开发与制作(6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课的制作流程: (2)微课的资源开发: (3)先音后画五步录制法制作微课 (4)微课的后期编辑与制作 2.重、难点提示 (1)以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作为重点制作工具,辅以录音和字幕: (2)用Camtasia Studio等编辑工具进行后期的修饰与美化。 第五单元微课与翻转课堂(2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2)翻转课堂究竞翻转了什么? (3)微课落地的三点建议 2.重、难点提示 (1)用实例表现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2)微课与网络课程结合或与移动终端结合的教学形式: 第六单元微课的评价与创新(2学时) 1.教学内容 (1)微课的评价原则 (2)交互式微课制作 (3)手绘类微课制作 (4)互动电影微课制作-皮影客、优芽动画等 (5)H5移动微课制作 (6)云课件与手机拍摄剪辑微课
2.重、难点提示 (1) 从教学设计向稿本编写的演化; (2) 设计 PPT 类型的微课稿本; (3) 用幕布等概念图工具设计和撰写脚本。 第四单元 微课的开发与制作(6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课的制作流程; (2) 微课的资源开发; (3) 先音后画五步录制法制作微课 (4) 微课的后期编辑与制作 2.重、难点提示 (1) 以对 PPT 演示进行屏幕录制作为重点制作工具,辅以录音和字幕; (2) 用 Camtasia Studio 等编辑工具进行后期的修饰与美化。 第五单元 微课与翻转课堂(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2) 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 (3) 微课落地的三点建议 2.重、难点提示 (1) 用实例表现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2) 微课与网络课程结合或与移动终端结合的教学形式; 第六单元 微课的评价与创新(2 学时) 1.教学内容 (1) 微课的评价原则 (2) 交互式微课制作 (3) 手绘类微课制作 (4) 互动电影微课制作-皮影客、优芽动画等 (5) H5 移动微课制作 (6) 云课件与手机拍摄剪辑微课
2.重、难点提示 (1)重点关注云端课程的微课开发 (2)微课的评价 七、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章目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认识微课 2 2 二 微课选题与内容设计 2 2 三 微课的稿本编写 2 2 四 微课的开发与制作 6 6 五 微课与翻转课堂 2 2 六 微课的评价与创新 2 总计 32 16 16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平时的作业完 成及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情况,总结性评价考核最后的微课作品。 2.成绩构成:课堂测验+云平台经验值+课程作业+期末微课作品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微课设计与开发》(版次),杨上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2]微课设计与开发,杨上影主讲,中国大学MO0C,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icourse-1001555013: [3]《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金陵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4]Camtasia9录屏微课制作快速入门[Online],阮高峰主讲, https://study.163.com/course/courseMain.htm?courseId=1029003: [5]《精品微课设计与开发》,张一春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重、难点提示 (1) 重点关注云端课程的微课开发 (2) 微课的评价 七、学时分配 章目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学时 实验教学学时 一 认识微课 2 2 二 微课选题与内容设计 2 2 三 微课的稿本编写 2 2 四 微课的开发与制作 6 6 五 微课与翻转课堂 2 2 六 微课的评价与创新 2 2 总计 32 16 16 八、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考核平时的作业完 成及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情况,总结性评价考核最后的微课作品。 2.成绩构成:课堂测验+云平台经验值+课程作业+期末微课作品 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1]《微课设计与开发》(版次),杨上影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年; [2]微课设计与开发,杨上影主讲,中国大学 MOOC,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icourse-1001555013; [3]《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金陵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 [ 4 ] Camtasia 9 录屏微课制作快速入门 [Online], 阮高峰 主讲, https://study.163.com/course/courseMain.htm?courseId=1029003; [5]《精品微课设计与开发》,张一春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